2020年高三高考最新模拟语文试题(抗疫版附答案)教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三高考最新模拟语文试题(抗疫版附答案)教师版

ID:429904

大小:283.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 共 20 页 2020 年高考最新模拟语文试题 (抗疫版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 始,陆续有 222 人感染,包括 93 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 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 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 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 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 必须知道。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 SARS 病房。我只看到几 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 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 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 指了一下:“在这儿。”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 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 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 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 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 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 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 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 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 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第 2 页 共 20 页 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 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 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 摘 编 自 新 闻 记 者 柴 静 传 记 集 《 看 见》) 材料二: 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 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 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 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 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 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 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 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 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 的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 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 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 重要性 x 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 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 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 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 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 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 是站不住脚的。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 23 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 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第 3 页 共 20 页 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 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 象地形容 2003 年 3 月和 4 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 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 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 SARS 病原各执一词,莫 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 SARS 迅速 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 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 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 判断。由此可见,由于 SARS 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所谓当 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 2003 年 4 月 16 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 SARS 的病原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 4 月 20 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 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摘 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 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 柴静更强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 任。第 4 页 共 20 页 B.柴静调查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 完善有关。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 传播的改变。 C.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 SARS 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 争执与矛盾。 D.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 料三为政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 示的所有问题。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 播、电视都要促进安定团结。” B.“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 择后者。” C.“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 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 D.“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 改善政府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 4.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4 分) 5.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 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 题。 鼠疫(节选)①【法】加缪第 5 页 共 20 页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 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 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 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 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 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瘟疫。 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 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 样的病,只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 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 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 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 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 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 讲到这里,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 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 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 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 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 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这 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 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第 6 页 共 20 页 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 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 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 的鼠疫,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 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 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但死 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 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也无非是 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 得瘟疫,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 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 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 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 束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一切症 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 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 听见“鼠疫”这个词在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 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肆虐 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人; 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 里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日夜 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 象。惟有那鳞次栉比的灰暗屋群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 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 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 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 须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如鼠疫 停止了——这最有可能——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 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第 7 页 共 20 页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 促的咝咝声从隔壁的车间传了进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 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 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 许会被认为不得体的谏言与要求。 【注】①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 1947 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 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 精神。 B.“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 的事。”一句中作者用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 情的行为。 C.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 耸肩”这一细节描写,都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 鼠疫感到惊异。 D.“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 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该及时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 无感。 7.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 的,但他却能旁征博引,借史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 类苦难图景。 B.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 过仗时”都在暗示残酷的战争与鼠疫的对应关系,而这恰好契合了小 说的创作背景。 C.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 来的鼠疫的反差、惨烈图景与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 迸发巨大张力。 D. 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 切不能慌乱”,这种翻译虽然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 也更符合情境。第 8 页 共 20 页 8.“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 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 析。(4 分) 9. 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 于承认,他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作者这样安排对选文有什么好处?请简 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 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 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 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 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 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 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 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 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 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 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 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 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 多,于五六月益甚,或阖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 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第 9 页 共 20 页 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 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 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 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 古册之遗忘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 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 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节选自吴有性《温疫论》张以 增评点本,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 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 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C.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 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 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11.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 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 律的专著。 B.按,小篆字形,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 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 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 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 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 原”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 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 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 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第 10 页 共 20 页 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 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 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14.吴又可为什么认为温疫患者“乃死于古册之遗忘”,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摘编的唐诗,完成 15~16 题 谴疟鬼(有删改) 韩愈 屑屑①水帝魂,谢谢②无馀辉。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 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 岂不忝厥祖,靦③然不知归。 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 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 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 【注】①屑屑:不安;②谢谢:辞别;③靦(miǎn):面红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全诗气盛言宜,把疟疾比作疟鬼,斥其辱没家门,表达誓要斩草 除根的决心。第 11 页 共 20 页 B. 疟鬼是水帝不肖之子,喜欢耀武扬威,趁秋季到来,为害人间, 被百姓咒骂。 C. 写疟鬼恬不知耻,在病人呕吐物中求食,不避污秽,侧面描写疟 疾病症之重。 D. 诗人劝疟鬼回家陪伴家人,在想象神明之境的时候借鉴了楚辞中 的丰富意象。 16. 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标题。(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依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古代诗文中经常会有表达激荡情感的反诘句。比如在司马迁《报任 安书》中,便有“则仆偿前辱之责,, !”这样的句子;《拟行路难 (其四》中鲍照也借用“?”来表达心中难言的悲慨;而在新冠肺炎疫 情爆发之后,日本友人在送给中国的医疗保障物资外,同样附上了《诗 经·无衣》中“?”的优美诗句,借此传递了愿与我们一道修整装备, 携手奔赴抗疫第一线的心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对于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只如一滴水掉入 这长江中一样,可谓雪泥鸿爪。但对于我来说,它就几乎塑造了我的生 命。我常常会想,这座城市有如一本摊开着的书,长江是它的书脊。南 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 ① 。 我曾经想要努力地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的内容,努力去参透沉淀在这 些文字深处的寓意,努力去看清落在这些字后的阴影, ② 。我在 这样无数次的穿行中成长。成长起来的我深深地明白:有些东西你是无 法读懂无法参透无法看清也无法获悉的。你知道的永远只是表面,而隐 藏在深处的东西,尤其与人的命运相关的故事,它们多半就终身地隐藏 了,隐藏在历史的尘土之下,时光一层层地覆盖着它们,今生今世也无 人知晓。 所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武汉这座城市?与其他无关,也许只是 因为这一次次的探寻,让它成为我最熟悉的面孔。古诗云,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③ 。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第 12 页 共 20 页 A.对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入 这长江中一样,可谓雪泥鸿爪。 B.对于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 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蚍蜉撼树。 C.对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只如一滴水掉入 这长江中一样,可谓九牛一毛。 D.对于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 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沧海一粟。 19.文中画双下划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你读不懂、参不透、看不清、获 悉不了某些东西”,从语义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6 分)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① ② ③ 21.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 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 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 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 家去。” (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2 分) (2) 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 简要分析(3 分)第 13 页 共 20 页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仰望天空 陈衍强(云南) 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 我在云南彝良 不仅以驻村扶贫的理由 阻止了一个地上的湖北佬 来我家过年的想法 还像伊朗担心无人机一样 随时仰望天空 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 2020.01.22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日本某学校给学生家长发去这样的校园 通知: “随着信息在新闻和网络上不断扩散,大家不要对中国以及在武汉生活 的人产 生言论上的不平等对待,请各位家长和孩子说起这事时要从培养孩 子的正确人权意识出发,注意言行!” 写作任务三选一: (一) 诗作《仰望天空》发表后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有人认为这不 是诗,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挑战了“中国人的底线”,还有人认为诗人有 创作的自由,而作者自己则辩称只是想用一种反讽的手法,提醒人们减 少走动,防止疫情扩散。对这首诗,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一,写一篇 800 字的文学评论,阐述你的观点,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 生于非典、考于肺炎的你在这个全民防疫、宅居在家的特殊春节, 一定与家人有不少温情故事。请给材料二中日本学校的学生写一封信, 让他们了解你近期在中国的生活,讲述你的春节故事,落款为“来自中 国的一名考生”。要求以记叙为主,不要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第 14 页 共 20 页 (三)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和含意,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防疫版) 语 文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 C 【解析】A 选项,采访朱继红的节目是在九年前播放的;B 选项,第一个 框图内应为消极消息;D 选项,群众对疫情产生的强烈信息渴望与“媒 体集体失语”之间没有关系。C 选项,原文有“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 当依法报道”一句,因而说“必然导致受到限制”是正确的。 2. C 【解析】C 选项中的“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错,在世卫组织明确病原之 后,政府与媒体迅速行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异乎寻常”与原文中 “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不符。 3. D 【解析】明确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政府新闻管理部门应不断适应新的 时代形势,调整管理方式,从内容控制向方向调控转变”。材料二并不 反对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调控,也不单纯只强调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排除 选项 B;也不单单强调政府对新闻媒体内容管控的社会责任,排除选项 A; 材料二主要针对的主体是政府,而选项 C 讨论的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中获 取信息的主动性,与材料二中强调的政府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与新媒体 的技术特性无关,所以排除选项 C。第 15 页 共 20 页 4.(4 分) 相同点:①都运用了引证法,并都从事实中寻找论据;②都采用总分 的论证结构 不同点:③亮明观点之后,材料二先立后驳,材料三先驳后 立; ④材料二偏重理论性,而材料三更通俗化。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即可给 4 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 分) ①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②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③新闻 主管部门应占据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④记者应依法报道。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满三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C 【解析】“耸耸肩”表现的是里厄医生的不以为然,他并不认同“鼠疫 已经绝迹”这个观点。 7.A 【解析】并非单一线索,小说中明显还有一条线索,即窗外的景色。景 色的变化与里厄医生的心绪变化相协,与小说的叙事节奏一致。如:“天 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 来”;“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窗玻璃那面, 天高云淡,春意盎然”;“在窗玻璃那边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 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 了。” 8. (4 分) ①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虚弱,骤然死亡;② “这是准确数字”是对前文政府和媒体刻意隐瞒的无声反驳,颇具讽刺 意味;③用冷静、平淡的语气描摹出鼠疫的凶险。第 16 页 共 20 页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即可给 4 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6 分) ①在后文说明叙事者就是里厄医生,可以给选文这样的大段心理描写 提供合理性,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②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使叙事 口吻冷静客观,形成一种史诗的气魄。③丰富小说的主题,使选文变成 了带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正是通过真诚的反省,里厄医生找到 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实现自我救赎。正如选文中所言“笔者对大丈夫 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 评分参考: 每点 2 分,答满三点即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从情节的波折性或 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上进行阐释的,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B 11. B 【解析】“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是“抚摸、抓住”的意思;“按 图索骥”的“按”字是“依照、依据”之意;而文中的“按”是“查验” 的意思,与前两者意思不同。 12. C 【解析】“合门传染”是“全家都被传染上瘟疫”的意思。 13.(8 分) (1)(4 分)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 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 2 分,“竟”“霄壤之隔”每处 1 分 (2)(4 分)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 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 2 分,“别”“笃”每处 1 分第 17 页 共 20 页 14.(3 分) 因为据吴又可所知,张仲景的《伤寒论》尚有一部分书稿因战火而散 佚。他推测,有关“温疫”的解决之道,可能早就存在于这部分散佚的 书稿当中。 评分参考: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A 【解析】“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错,韩愈并没有表达将疟鬼消灭 殆尽的意图,只是将其遣送归家,让其过上正常的神的生活,不要来祸 害人间,表达了人神和谐共处的意愿。 16.(6 分) ①直接点名诗歌内容,开门见山,概括性强;②直抒胸臆,表达对病疾 的强烈情感;③“谴”字一语双关,既包含对疟鬼的严厉谴责,又有要 将其遣送回家的意思,含蓄蕴藉。 评分参考: 每点 2 分,答满三点即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 D 【解析】C 选项,主客颠倒;A 选项,雪泥鸿爪的意思是鸿雁在雪泥上踏 过留下的痕迹,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这里强调的是在巨大的武汉的 掩映下,“我”个人的渺小;B 选项,蚍蜉撼树,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 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不合语境;D 选项,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 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原句“对于”无误,不用修改。 19.(6 分)第 18 页 共 20 页 ①原文句式绵长,没有标点,符合探求过程中意识的流动性和含混性;② 使语气更加急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③“有些东西”前置,起到强调 作用。 评分参考: 每点二分,答满三点即得六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酌情 给分。 20.(6 分) ① 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 ② 努力去获悉在这些字后的故事; ③ 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 评分参考: 每点二分,答满三点即得六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酌情 给分。 21.(5 分) (1)王熙凤(2 分) (2)“十二日不放家去”,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手段,避免交叉感染; “外面打扫净室”,保持公共卫生;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及 时就医。 评分参考: 每点一分,答满三点即得三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60 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文言文译文参考: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又可 过去张仲景创作《伤寒论》,大概是为了伤寒病而设立的。以后谈论 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 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第 19 页 共 20 页 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探求其中所说的伤寒患者,一百个里 面也没有一两个。我就查验各本古籍,都认为春季、夏季、秋季发病的, 都属于温病,而伤寒一定发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对病例,温 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伤寒患者,总是病发在深冬严寒之际。虽然 有头疼、浑身酸痛、畏寒、无汗、发烧等症状,每次使用驱除邪气的药 剂,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偶尔有不服药也能自己康复的患者,并没有 因为经常失汗,导致出现黄疸、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这都是感 冒这样的小病,不是真正的伤寒病。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 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现在鹿和马分得很清 楚了,更能看出伤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种病。张仲景认为伤害是一种急 症,乱世当中失去医治的机会,大多导致损伤生命,于是写下论著来挽 救天下苍生,用意可以称得上仁德。然而伤寒与温疫都是急症,因为少 见的疾病,尚且恳切地告诫世人,何况温疫患者比伤害患者多出百倍, 怎会忍心搁置病症不去论述?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张仲景原本另外 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也就是《伤寒 论》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 成论述,编辑成完整版本。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 稿中得以明晰。崇祯辛巳年间,瘟疫盛行,感染的人很多,到了五六月 份更加严重,有的全家被传染。疫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每次看到当时 的医生错误地用伤寒之法来医治患者,没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 属错误地听信了医生“七天之内将会自己痊愈。不这样,十四日内一定 痊愈”的话,因而失去医治的机会。有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 来救急症,即使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这 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感染邪气较轻的人有的侥幸得救;感染邪气比较重 的人,又加上得不到有效医治,白白死去的人数也数不完。啊呀!遵守 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 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切,投奔医生越混乱。 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医生之手;不是死于医生之手,是死于对古籍的 散佚遗失。一千年以来,为什么百姓这样不幸?我虽然鄙陋,沉静心性, 穷尽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气、邪气进入的途径、邪气在体内到达的 地方和它传染的规律,归纳平时多次使用的有效方法,详细地叙述在下 面,来等待有学识的人指正它。第 20 页 共 20 页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