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3种群和群落(带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2019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3种群和群落(带解析Word版)

ID:429973

大小:716.24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生物 专题 13 种群和群落 1.(2019•全国卷Ⅰ•T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 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 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 J 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 正确;更换培 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 源量的不同,B 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 23 h 前,a 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 J 型增长,说明 a 组培养基 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 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 J 型增 长阶段,D 错误。故选 D。 2.(2019•江苏卷•T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 变异是普遍现象,A 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 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 2 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 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 错误;两只 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 错误。 3.(2019•江苏卷•T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 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 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 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 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 a 批次 C.t1 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 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解析】a 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 K 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 错误;b 先达到 K 值,可能是接种量高 于 a,B 正确;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 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 错误;t2 时,a、b 均达到 K 值,但由于 b 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 K 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 错误。故选 B。 4.(2019•浙江 4 月选考•T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B 【解析】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最快,A 选项正确;同一群 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 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 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 选项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 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 选项正确。 3 5.(2018•海南卷•T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 正确。 6.(2018•江苏卷•T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 直结构不明显,B 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 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 错误;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 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 正确。 7.(2018•江苏卷•T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 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 错误; 4 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 正确;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 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 度不一定相同,D 错误。 8.(2018•海南卷•T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 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 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 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 正确。 9.(2018•全国Ⅰ卷•T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种群的 S 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 结果,A 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 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 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 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 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 制约也越强,D 错误。 10.(2018•全国Ⅲ卷•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5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 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 发出 330-400nm 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 方法,C 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 正确。 11.(2018•浙江卷•T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D 【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 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 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 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 正确。 12.(2018•浙江卷•T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 连续 4 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 L 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 列关于这 4 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 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 2 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 C.第 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 4 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6 【解析】已知 L 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 内的改变数量,第 1 年末甲种群的 L 值约为 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 L 值等于 1.5,说 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 正确;第 2 年末甲种群的 L 值小于乙种 群,但第 2 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 正确;只要是 L 值大于 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 析图示可知:第 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 正确;这 4 年中,甲种群的 L 值均为 1.5,说明甲种 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 错误。 13.(2017•新课标Ⅲ卷•T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 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 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 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 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 错误 14.(2017•新课标Ⅰ卷•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 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 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 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 K/2,丁超过 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 数量降低到 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 D。 7 15.(2017•海南卷•T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 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 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答案】D 【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 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 错。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 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 错。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 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 正确。 16.(2017•海南卷•T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 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 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 A 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 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 A 之间不存在互相抑 制的关系,D 错误。 17.(2017•江苏卷•T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8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 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 错误;由于培养液中 营养物质有限,转速 150r/min 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 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 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 错误。 18.(2017•北京卷•T3)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 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 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 符合题意,B 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 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 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 响,D 不符合题意。 19.(2017•江苏卷•T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9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 合理;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 合理;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 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 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不合理。 20.(2017•江苏卷•T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解析】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朱数量多,则结果偏高,A 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强,B 正确;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竞争关系,C 错误;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不属于群 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 正确。 21.(2016•全国卷II•T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 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 三项均错误,C 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2.(2016•浙江卷•T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 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10 【答案】 A 【解析】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 错误;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在夏 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A 正确、B 错误。 23.(2016•江苏卷•T10)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 A.海拉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 【答案】A 【解析】海拉细胞悬液是癌细胞培养液,能用于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A 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在光学 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B 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量太少,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C 错误;蛙 卵相互聚集在一起,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D 错误。 24.(2016•天津卷•T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 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A、碳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A 错误;随机取样原则统计各个样方中该种群所有个 体的数量,然后求平均值,可计算出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B 错误;由图可知,乙捕食甲,但该曲线中乙 11 与甲的数量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由图可知,乙捕食甲,故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 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 正确。 25.(2015•新课标卷Ⅰ•T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 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 空间结构要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复杂,B 错误 ;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 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 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 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 正确。 26.(2014•课标Ⅰ卷•T6)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 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项正确; 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 项错误。 27.(2014•浙江卷•T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 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 A 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 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 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 项错误;自然条 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 D 错误。 28.(2014•广东卷•T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 12 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 3 所示。以 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故 A 正确,,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 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 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 B 错;由于灰线小卷蛾 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 C 正确;根据题干 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 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 D 正确。 29.(2014•福建卷•T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 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 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13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 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 1975 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A 错误; 横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纵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 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 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 正确;统计 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 错误;从 5 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 错误。 30.(2014•江苏卷•T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 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用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 B 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 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故 C 错,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 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正确 31.(2014•海南卷•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 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 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 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B 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 正确;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 错误。 32.(2013•新课标卷Ⅰ•T5)某农场面积为 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 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80 只,发现其中有 2 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4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C 【解析】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 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重点是种群数量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 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群落内物种的数量,二是 全部生物个体的总数量。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的下降未必说明群落的丰富度的下降。(群落的生物丰 富度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应为不同的概念) 在 4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需要计算时,一般都是准确的,可以先不算而是对其他选项进行判断。 33.(2013•浙江卷•T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 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A 项中出生率为 20/110=2/11,A 错误;B 项雌雄比例接近 1:1 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 较高,B 正确;C 项性成熟推迟,出生率会降低,C 错误;D 项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 错误。 34.(2013•福建卷•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 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植 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 正确;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 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正确;人工恢复林中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 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 种,自然前者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15 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化林地 显然不属此例,应属次生演替,D 错误。 35.(2013•江苏卷•T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 (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A 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 B 正确; 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 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 错误。 36.(2013•海南卷•T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 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解析】甲地因森林火灾引起的植被受损,其实并没有彻底消灭植物,而乙地火山原因导致植被彻底被破 坏,所以两地的群落演替应为不同类型,故 A 错误。 37.(2013•海南卷•T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 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 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蝌蚪存活率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16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 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竟争情况。随捕食者 数量的增加,乙的数量却不断增加,说明获得的生存资源包括食物或生存空间有可能增多。故题中选项不 合理的为 D。 38.(2012•福建卷•T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 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 6 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C 【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 月 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 月份时, 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这样,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 活动会对茶园的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39.(2012•广东卷•T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中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17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 A 错;土 壤中动物的中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 B 错;土壤表 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所以 D 错。 40.(2012•北京卷•T3)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 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C 【解析】考察种间关系和共同进化,理解能力。金合欢蚁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A 正确。金合欢蚁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金合欢蚁与其他植食动物是竞争关系,而金 合欢树与其他植食动物则是捕食关系,所以 B 正确,C 错误。从题干可知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是互利共生 的关系,两者共同进化。 41.(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T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 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 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18 【解析】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 2 月底到 6 月逐渐增多,从 6 月到 12 月逐渐减少,12 月变为 0,而该 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 2 月底到 6 月,到 12 月都成熟,10 月 份出生率可能为 0。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42.(2012•全国卷大纲版•T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 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水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 【解析】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现象,故 B 正确 43.(2012•全国卷大纲版•T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明显分层现象,故 A、B 正确,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 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C 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 结构,D 错误。 44.(2012•重庆卷•T4)题 4 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 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 段,该种群的增殖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 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 点到 b 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 19 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 a 点之前,A 对; “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 错;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 群增长至 c 点, C 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 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对。 45.(2011•大纲版全国卷•T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 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46.(2011•安徽卷•T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 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答案】B 【解析】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 选项不正确,发生于火山,冰川泥,以 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此演替已到了森林阶段所以一定是很长时间,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不同于自然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47.(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19)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右图曲线①,能 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20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D 【解析】从图①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种群密度增加,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增加,但超过 一定范围,随着猎物种群密度的增加,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消耗的猎物比例为消耗猎物 数量与猎物的种群总数量的比值,从曲线斜率分析,该数值逐渐减小,最终保持稳定。 48.(2011•北京卷•T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A 错误;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 徙路线,法与研究目的相符,B 错误;贝类是活动能力极弱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 的种群关系,法与研究目的相符,C 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不是调查物种的丰富度,物种丰 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不能研究其丰富度,该方法与研究目 的不相符,D 正确。 49.(2011•四川卷•T1)下列关于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接种对数期的菌种,调整期将缩短 B.进入对数期的微生物代谢旺盛,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 C.进入稳定期后不再产生新细胞,活细胞数目维持相对恒定 D.进入衰亡期后部分细胞解体,可释放出抗生素等代谢产物 【答案】C 【解析】进入对数期的微生物代谢旺盛,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作菌种或科研材料;进入稳定期后, 微生物仍会产生新细胞,这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活细胞数目保持相对稳定,因此 C 错。 50.(2011•海南生物卷•T23)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21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 1975 年以来,磷 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 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2~ C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 【解析】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 组成一个种群;故 A 错误;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 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故 B 正确;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 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 C 正确;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 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 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 D 正确。 51.(2011•海南生物卷•T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故 A 正确;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代替,则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故 B 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 生演替的速度快,故 C 正确;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 段→森林阶段,故 D 错误。 52.(2011•江苏卷•T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 和 20 头/ 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 选) °2 22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 K 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答案】AB 【解析】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 群数量减少,A 正确;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开始种内斗争较弱时,开放条件下容易出现外来种群迁 入现象,从而使种群增长速度过快而率先达到密度峰值,B 正确;K 值应相同,但由图示可知只有开放条 件下初始密度较大的种群在达到值时开始衰退,其余都是在未达到值时就开始衰退,C 错误;种内斗争是 指某一区域的同种个体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在种群衰退时虽然种群个体数量减少, 但因棉叶被食用,其量也在减少,故种内斗争不一定减弱,D 错误。 53.(2010•海南卷•T20)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 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杂草和水稻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生产者,二者为竞争关系。一个生态系统既包括生物成 分,还包括非生物成分,所以水稻、鸭、害虫和杂草只能组成群落,而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54.(2010•安徽卷•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 23 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 50cm,网身长 145cm,网目孔径 0.169mm)各随机取样 3 次, 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 1 物种 2 物种 3 物种 4 物种 5 物种 6 物种 7 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 甲 样本 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类 样本 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型 样本 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 样本 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类 样本 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型 样本 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2 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10 的种群密度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物种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批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 7 种群密度相对甲来说较小。甲类群中的物种 4 的种 群密度相对乙类群较小。所以 C 选项正确。 55.(2010•广东卷•T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答案】A 【解析】农作物和杂草相互争夺养分与阳光,为竞争关系。 56.(2010•海南卷•T1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 型为 个体数 年龄期 甲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24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答案】A 【解析】增长型中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稳定型中各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大致相等;衰退型中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57.(2010•海南卷•T18)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 100hm2 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 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 1 个 1m2 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 1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 1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答案】C 【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应随机取样,取其平均值。 58.(2010•安徽卷•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 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 50㎝,网身长 145㎝,网目孔径 0.169mm)各随机取样 3 次, 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 1 物种 2 物种 3 物种 4 物种 5 物种 6 物种 7 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 样本 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 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甲类群 样本 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样本 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 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乙类群 样本 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2 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大 老年期 200 400 600 25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10 的种群密度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 多少成为丰富度。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批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 7 种群密度相对甲来说较小。甲类 群中的物种 4 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较小。所以 C 选项正确。 59.(2010•天津卷•T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答案】D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 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 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 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 无法比较 2 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 比例为 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60.(2010•山东卷•T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26 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解析】种群数量在 K/2 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 A 错误;该图 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 B 错误;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 C 正确。在 K 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 捕获量最多,因此 D 错误。 61.(2010•海南卷•T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 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 的是 物种数量 年数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从表可知,每类植物的物种数都在增加,故物种多样性增加。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为次生 演替。随着植物种类的增多,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随之提 27 高。 62.(2019•全国卷 III•T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 10 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 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 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 mL 培养基 M 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 (K 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 增加前相比,K 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S a/2 (2)减小 不变 K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1)J 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 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 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 a 不变,即为 K 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 S 型,种群数量为 K/2 即 a/2 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 K 值时,增长速率为 0。 (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 5mL 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 K 值 会出现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 K 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 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 K 值不变。 63.(2018•海南卷•T29)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___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___种群属于稳 定型种群。 ( 2 ) 该 小 组 采 用 的 种 群 密 度 调 查 方 法 是 样 方 法 , 取 样 时 要 做 到 随 机 取 样 , 其 目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_法,理 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出两 点即可)。 【答案】(1)C   A   B 28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内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C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A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N 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由于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内,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 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64.(2017•新课标Ⅱ卷•T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 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 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 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 J 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 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65.(2017•天津卷•T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29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 结构。 (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 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________。 【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解析】(1)火烧后的林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相比,针阔混交林生物种类和数目多, 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2)据图可知,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下降后保 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3)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 慢,所以火烧后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4)由于乔木、灌木、草本的个体大 小逐渐减小,则从曲线可知乔木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S3。 66.(2017•江苏卷•T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 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 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30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 10~30 cm 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 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 在 1 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 2 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解析】(1)荒地存在土壤,适于植物生长,则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 同时二者又有共同的食物——水草,所以二者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3)青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10~30cm 的草丛呈长方形,则调查蛙卵密度的方法是等距取样法。(4)水草和浮游生物都处于第一营养级, 表现为竞争关系,当水草腐烂后,则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图可知,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 级消费者的生物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蛙处于第三营养级,猛禽与蛙类之间存在 1 个 营养级,则该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有蛇类、鼠类、肉食性鱼类等。 67.(2016•江苏卷•T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 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31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 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 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 A 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 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 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 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 (1)S 是蛋白质中的标识元素。 (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 N、P 元素含量过高造成的。 (3)该稻田呈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情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4)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68.(2016•四川卷•T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 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 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 14 天 第 21 天 对照组 0.20 0.62 0.67蝉大眼蝽 处理组 0.20 0.10 0.13 32 对照组 2.00 4.00 2.90豌豆蚜 处理组 2.00 8.70 22.90 对照组 1.00 1.31 0.82鳞翅目幼虫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 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69.(2015•新课标卷Ⅰ•T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 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 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 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 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答案】(1)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 体数量,0+、1+、2+的个体总数为 400,3+→8+的个体总数及 9+及大于 9+的个体总数均为 400,幼年、成 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成的个体数的比例为 1:1:1。推知该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 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70.(2015•新课标卷Ⅱ•T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 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 群的 K 值为 1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 33 ⑴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当乙 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⑵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⑶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 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 头/km2 2 头/km2(每空 2 分,共 4 分) 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 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2)大于(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及能量流动,难度中等。 (1)①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 550 头/250km2=2.2 头/km2 ;②当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K/2,时, 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 500 头/250km2=2 头/km2。 (2)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 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导致甲的数量增加。 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 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71.(2015•重庆卷•T9)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 9 图回 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 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 24 只, 则 a 年种群数量 N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锐减。 (2)a 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 a→b 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 (3)c 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 34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 (4)d 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解析】(1)由题意可知,欧洲兔从 0→a 年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量的倍数(λ)增长,表明欧洲兔呈现 J 型增长,其增长模型可表示为 Nt=N0λa。若 N0=24,则 a 年后种群数量为 Na=24λa。若对该草原生态系统 中欧洲兔的数量不加以防治,其数量将急剧增加,会导致草场退化,最终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 性锐减。 (2)由题意可知,a 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此时兔的数量应减少,由图可知,此时袋鼠的数量急剧下降, 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二者为捕食关系。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由于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具有选择作用,d 年后,对黏液瘤病毒具有抗性的个体数增加,使得欧洲兔 种群数量回升。 72.(2014•课标Ⅰ卷•T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 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 原因。 (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 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 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 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祼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 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 35 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 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 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73.(2012•广东卷•T27)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 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 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 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 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 定状态(见图 9)。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 a~b 段呈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 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 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 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 FNE 体内的途径。 【答案】(1)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2)J b K2 (3) 【解析】 (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 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会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 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2)根据图示罗非鱼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呈“J”增长,从 b 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 在 b 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 K2 附近波动。 36 (3)分析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不是关系:,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74.(2011•新课标卷•T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 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 6 年,野兔种 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⑴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⑵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⑶人登岛后的第 5 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⑷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答案】⑴竞争和捕食寄生 ⑵见上图 ⑶增加 ⑷减弱 【解析】⑴人吃兔,狐也吃兔,人同时也捕食狐,所以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病毒与宿主 是寄生的关系,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⑵见下图。 ⑶人登岛以后,狐狸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竞争强度增加。 ⑷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导致野兔数量呈下降趋势,流行病传染程度减弱。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