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7实验与探究(带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2019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7实验与探究(带解析Word版)

ID:429977

大小:1.37 MB

页数:5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生物 专题 17 实验与探究 1.(2019•北京卷•T1)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 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答案】B 【解析】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 正确;图中 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 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 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 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 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 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 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 B。 2.(2019•北京卷•T2)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 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 平比对照组提高了 1.5 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 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 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 1.5 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 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 2 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 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 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 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 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 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B。 3.(2019•天津卷•T4)叶色变异是由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现象。红叶杨由绿叶杨芽变后选育形成,其叶 绿体基粒类囊体减少,光合速率减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红叶杨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位点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 B.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C.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 D.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绝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 【答案】C 【解析】据分析可知,基因突变不可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因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DNA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 错误;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属于生物膜,不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B 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要使红叶杨和绿叶杨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红叶杨需要更强的光照,原因是红 叶杨比绿叶杨的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少,光合速率小,因此,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 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C 正确;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 失水”实验测定,若要测定花青素的绝对含量需要进一步实验,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C。 4.(2019•江苏卷•T12)下列关于微生物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微生物的试剂和器具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接种前后,接种环都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 C.接种后的培养皿要倒置,以防培养污染 D.菌种分离和菌落计数都可以使用固体培养基 【答案】A 【解析】接种室、接种箱等常用紫外线消毒法处理,接种环等常用灼烧灭菌法处理,吸管、培养皿等常用 干热灭菌法处理,培养基及多种器材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A 错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每次接种前后, 接种环都要进行灼烧灭菌,B 正确;接种后,培养皿需要倒置,以防皿盖上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C 正确;分离菌种可以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后者还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所用培养基为固体 培养基,D 正确。故选 A。 5.(2019•江苏卷•T22)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甲基绿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 B.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用于观察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3 C.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 【答案】BD 【解析】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而叶绿体本身呈绿色,其形态为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因此用高倍显微 镜观察叶绿体不需要染色,A 错误;白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无色,以此为实验材料观察细胞的 质壁分离时,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使之成为红色,会使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B 正确; 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染成深色,因此检 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不能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C 错误;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 具有选择透过性,其细胞膜可以阻止活细胞不需要的台盼蓝染色剂进入,因此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 色,而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台盼蓝染色剂才能进入细胞,因此凡被染成蓝色的均为 死细胞,D 正确。 6.(2019•浙江 4 月选考•T10)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如下表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的可变因素是催化剂的种类 B.可用产生气泡的速率作检测指标 C.该实验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不能用鸡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实验 【答案】D 【解析】实验中的可改变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A 选项正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可以通 过产生气泡的速率作为判断反应速率的指标,B 选项正确;该实验通过比较酶的催化速率和二氧化锰的催 化速率来验证酶的高效性,C 选项正确;鸡肝匀浆和马铃薯匀浆中均含有过氧化氢酶,均可用作过氧化氢 酶的性质的探究实验,D 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 D。 7.(2019•浙江 4 月选考•T18)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分裂 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 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装片制作过程中需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根尖便于染色 B.观察过程中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 C.图甲细胞所处时期发生 DNA 复制及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D.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 【答案】C 【解析】装片在制作时需要先用盐酸解离,而因为染色用的染色剂为碱性,因此在染色前需要用清水漂洗 以防止解离液和染色剂中和导致染色效果降低,A 选项正确;观察过程需要从低倍镜开始,找到分生区细 胞后再换高倍镜观察,B 选项正确;图甲为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正在处于核膜消失,形成染色体的阶段, 已经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C 选项错误;图乙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与普 通体细胞相等,丙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由于着丝粒断裂,使染色体暂时加倍,故图丙细胞中的染色 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D 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 C。 8.(2019•浙江 4 月选考•T20)为研究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 DNA 还是蛋白 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 S 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 R 型及 S 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 R 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 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 DNA 【答案】C 【解析】甲组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 R 型菌转化成了 S 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 S 型菌 5 落也有 R 型菌落,A 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 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 DNA,B 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 DNA 酶,DNA 被水解后 R 型菌便不发生 转化,故可推测是DNA 参与了R 型菌的转化,C 选项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 选项错误。 9.(2018•海南卷•T23)关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高倍镜下观察时,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B.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C.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D.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答案】C 【解析】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A 错误;高倍镜下可以清楚观察到花生子叶中 被染色的脂肪颗粒,B 错误;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C 正确;电子显微镜 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D 错误。 10.(2018•北京卷•T4)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B.鉴定 DNA 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 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 【答案】A 【解析】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葡萄汁液不能装满发酵装置,要留出 1/3 的空间,A 错误;在 DNA 鉴定实 验中,DNA 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B 正确;用苏丹Ⅲ染液可以把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 橘黄色,C 正确;用龙胆紫染液能将细胞中的染色体染成深紫色,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能清晰地观察 到,D 正确。 11.(2018•全国Ⅰ卷•T4)已知药物 X 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 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某同学将同 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 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 X 后再进行培养 6 B.丙组先加入药物 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 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 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 X,继续培养 D.若药物 X 为蛋白质,则药物 D 可能改变了药物 X 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相同时间内,乙和丙两组中的细胞数目都大于甲组,由于甲组未加药物,且药物 X 对 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所以甲组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为加入药物组 X 组,丙组后半段的细胞数目低于乙 组,药物 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 D,因此乙组加入了药物 X,丙 组先加入药物 X,后加入药物 D,故 AB 正确,C 错误;若药物 X 为蛋白质,药物 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因此 D 可能改变了药物 X 的空间结构,使得药物 X 失去活性,D 正确。 12.(2018•浙江卷•T12)以酵母菌和葡萄糖为材料进行“乙醇发酵实验”,装置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实验 过程与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 B.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需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富氧环境 C.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 CO2 D.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 【答案】B 【解析】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以便使酵母菌在混合液中均 匀分布,A 正确;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因此应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 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无氧环境,B 错误;CO2 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 明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 CO2,C 正确;甲试管中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 CO2,因此 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D 正确。 13.(2018•江苏卷•T24)下列中学实验均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编号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或现象 ①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紫色洋葱外表皮、蔗糖溶 原生质层呈紫色,各组成部分结 7 液等 构清晰 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花生子叶、苏丹Ⅲ染液等 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中被染成橘 黄色的脂肪液滴 ③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龙胆紫溶液等 在高倍镜的同一个视野中,可见 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 时期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④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血细胞计数板等 在 10×目镜、40×物镜下的一个视 野中完成对整个计数室中酵母菌 的计数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答案】ACD 【解析】①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中,利用洋葱外表皮细胞、蔗糖溶液作为实验材料,原生质层 呈现紫色,可以清晰的可见细胞壁、细胞膜等,但是不能看清楚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A 错误;②在检测生物 组织中的脂肪的实验中,苏丹Ⅲ染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B 正确;③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不一定是 正方形的,如正在分裂的末期细胞不是正方形的,C 错误;④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 应该多次计数,求其平均值,D 错误。 14.(2018•全国Ⅲ卷•T1)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答案】D 【解析】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的,A 错误;用小球藻发现光 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的,B 错误;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 验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的,C 错误;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在 1965 年完成的,D 正确。 8 15.(2018•天津卷•T5)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 CO2 和 O2 传感器的 100mL 锥形瓶中,加入 40 mL 活化酵母菌和 60 mL 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 O2 和 CO2 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 t3 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 t1 时快 C. 若降低 10 ℃培养,O2 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 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答案】C 【解析】在 t1~t2 时刻,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速率越来越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 正 确;t3 时刻,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酵母菌基本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主要进行无氧 呼吸,t1 和 t3 产生 CO2 的速率相同,所以单位时间内产生相同量的 CO2,所以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消耗的 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 3 倍,因此 t3 时,溶液中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 t1 时快,B 正确;图示所给温度是最适 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若降低温度,氧气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变 长,C 错误;据图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会产生酒精,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 应后变成灰绿色,D 正确。 16.(2018•全国Ⅲ卷•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 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 发出 330-400nm 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 9 方法,C 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 正确。 17.(2018•浙江卷•T17)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 如下,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的要大 C.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所致 D.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 【答案】C 【解析】甲状态时,水分子仍然通过跨膜运输进出细胞,A 错误;甲→乙变化表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 离,其内在的原因是:结构①所示的细胞壁的伸缩性比②所示的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要小,B 错误;乙→丙 表示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变化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所致,C 正确; 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因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不会破裂,D 错误。 18.(2018•全国Ⅰ卷•T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 M 和 N 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 长,但 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 M 和 N 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 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 M 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 M 和 N 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 M 的 RNA 与突变体 N 混合培养能得到 X D.突变体 M 和 N 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 DNA 转移 【答案】C 【解析】突变体 M 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 M 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 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 正 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 M 和 N 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 正确;M 和 N 的混合培养, 致使两者间发生了 DNA 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 M 与突变体 N 混合培养能得到 X 是由于 细菌间 DNA 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 M 的 RNA,C 错误,D 正确。 19.(2017•海南卷•T8)某染料(氧化型为无色,还原型为红色)可用于种子生活力的鉴定。某同学将吸 10 胀的小麦种子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并进行染色实验来了解种子的生活力,结果如表所示。 分组 甲组 乙组 处理 种子与染料混合保温 种子煮沸后与染料混合保温 结果 种子中的胚呈红色 种子中的胚未呈红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组的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呼吸作用产生的 NADH 使染料变成红色 C.乙组胚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染料运出细胞 D.种子中胚细胞代谢活动的强弱会影响染色效果 【答案】C 【解析】由题目表格给于信息“甲组种子中的胚呈红色”可推出甲组种子中的染料被还原(发生了氧化还 原反应),还原剂为 NADH,AB 正确。乙组细胞已被杀死,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C 错误。胚细胞呼吸 作用的强弱会影响 NADH 的产生进而影响染色效果,D 正确。 20.(2017•江苏卷•T13)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 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变量是 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 NAA 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 320 mg/ L NAA 处理插条 D.400 mg/ L NAA 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NAA 的浓度,A 错误;与 NAA 浓度为 0 时比较,浓度低于 300 mg/L 时能提高生根率,浓度高于 300 mg/L 时会降低生根率,B 错误;320 mg/LNAA 处理插条时,生根率过低, 不能用于生产,C 错误;与 NAA 浓度为 0 时比较,400 mg/L 的 NAA 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D 正确。 21.(2017•江苏卷•T17)为了探究一种新型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 11 结果如下图。由图中实验结果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 2 的去污力最强 B.不同类型洗衣粉影响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力 C.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 2、3 的去污力不同 D.加大酶用量可以显著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 【答案】C 【解析】20 U/L 的碱性纤维素酶处理对污布类型 1,去污力为 60%,30 U/L 的碱性纤维素酶处理污布类型 2,去污力约为 80%,则单位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 1 去污力最强,A 错误;由于污布类型不同,不能探 究不同类型的洗衣粉对碱性蛋白酶的去污力的影响,B 错误;对污布类型 2、3 而言,都是 Y 型洗衣粉,30% 的酶用量,但去污力不同,说明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 2、3 的去污力不同,C 正确;该实验没有针对 同一类型的洗衣粉加大酶用量的探究,则不能判断加大酶用量是否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D 错误。 22.(2015•安徽卷•T3)右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 B.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 C.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NA 含量相同 D.统计图中处于分列其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 【答案】B 12 【解析】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A 错误;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 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B 正确;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 体数目为 4N,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甲细胞中的 2 倍,但 DNA 含量相同,C 错误;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不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不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但可计算分裂 期所用时间在细胞周期中的比例,D 错误。 23.(2015•天津•T5)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 ) A.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B.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 C.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答案】A 【解析】碱性条件下,铜离子与蛋白质生成紫色络合物;A 符合题意。胃蛋白酶的适宜 pH 约为 2.0 左右, 因此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需要维持 pH 为 2.0;B 不符合题意。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需要 在酸性条件下进行;C 不符合题意。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需要保持细胞的活性,强酸或强 碱会杀死细胞,因此一般在中性条件下进行;D 不符合题意。 24.(2015•山东•T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B.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D.将洋葱表皮放入 0.3g/ml 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教材实验的理解掌握能力。当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上的色素将溶解于 层析液中,致使在滤纸上扩散不明显;低温诱导致使不能形成纺锤体,从而使染色体加倍,处理时间过短 细胞可能处于时间相对较长的分裂间期,从而不起作用;有丝分裂过程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但 解离时细胞被杀死,显微镜观察的是无活性的细胞,处于静态。当水分交换平衡时,质壁分离达到最大状 态,而保持平衡。 25.(2015•江苏•T2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组织切片上滴加苏丹芋染液,显微观察有橘黄色颗粒说明有脂肪 B.组织样液中滴加斐林试剂,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没有还原糖 C.洋葱表皮细胞滴加蔗糖溶液后,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有活性 D.PCR 产物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加热变蓝说明有目的 DNA 产生 13 【答案】BD 【解析】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A 正确;还原糖的鉴定需要组织样液和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加 热,观察有无砖红色沉淀生成,B 选项没有水浴加热,即使有还原糖存在,也不会呈现砖红色沉淀,B 错 误;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C 正确;DNA 加入二苯胺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到溶液变蓝色,说明 含有 DNA,但不能证明是目的 DNA,D 错误。 26.(2015•江苏•T25)图 1、2 分别为“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 实验中部分操作步骤示意图,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图 1、2 中加入蒸馏水稀释的目的相同 B.图 1 中完成过滤之后保留滤液 C.图 2 中完成过滤之后弃去滤液 D.在图 1 鸡血细胞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有助于去除杂质 【答案】BCD 【解析】图 1、2 中加入蒸馏水稀释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使细胞吸水涨破,后者是析出 DNA,A 错误;图 1 中完成过滤之后获取的是含 DNA 的滤液,所以要保留滤液,B 正确;图 2 中加蒸馏水是使 NaCl 溶液的浓度 降低,DNA 逐渐析出,所以完成过滤之后弃去滤液,C 正确;在图 1 鸡血细胞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其中 的木瓜蛋白酶能分解 DNA 中的杂质蛋白,从而有助于去除杂质,D 正确。 27.(2015•广东•T3)关于 DNA 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用兔的成熟的红细胞可提取 DNA B.PCR 的每个循环依次经历变性、延伸、复性 C.DNA 溶液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后生成蓝色产物 D.用甲基绿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答案】C 【解析】兔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及细胞器,故不能用于提取 DNA,A 错误;PCR 的每个循环一般依次经 过变性-复性-延伸三步,B 错误;DNA 溶液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后生成蓝色产物,C 正确;用甲基绿 吡罗红试剂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D 错误。 14 28.(2014•重庆卷•T1)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 B.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染色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 C.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 D.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结构 【答案】A 【解析】甲基绿可将 DNA 染成绿色,DNA 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A 正确;在光镜下不一定能观察到有丝分 裂所有时期,B 错误;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C 错误;光镜下只能观察到叶 绿体的形状不能看到其结构,D 错误。 29.(2014•山东卷•T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A.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 NaOH 溶液,振荡后再加 CuS04 溶液 B.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答案】A 【解析】鉴定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先加 A 液(NaOH 溶液),振荡后加 B 液(CuS04 溶液);制作细胞有丝 分裂装片时,解离后应先在清水中漂洗,防止解离过度,再用龙胆紫溶液染色;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中,应先低温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然后再制片,先制片会杀死细胞,无法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探究温 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酶与底物应该先在预设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保证反应开始的时候便达到预设温度。 30.(2014•四川卷•T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A.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的优良试剂,故 A 正确。B.健那绿染液是对活细胞中线 粒体进行染色的专一性染剂,故 B 错。C.纸层析法是对叶绿体中色素进行分离的方法,故 C 错。D.标志重捕 法是用来调查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用取样 器取样法,故 D 错。 31.(2014•北京卷•T5)在 25℃的实验条件下可顺利完成的是 A.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5 B.用斐林(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 C.大鼠神经细胞的培养 D.制备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固体培养基 【答案】A 【解析】A 项,该实验的操作在常温下即可进行,技术难度要求不高;B 项使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 糖实验中需要进行 50~65℃水浴加热;C 项大鼠神经细胞的培养则需要无菌且温度与大鼠体温(37℃左右) 接近的恒温箱进行培养;D 项制备固体培养基需要对其进行灭菌处理常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所以 25℃不合 适。 32.(2014•江苏卷•T22)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答案】AB 【解析】用5mL量筒量取2mL斐林试剂比用10mL量筒更精确,A正确;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低于烧 杯中水的液面,才能保证试管内液体受热均匀,B正确;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为蓝色,C 错误;斐林试剂需现配现用,D错误。 33.(2014•课标Ⅰ卷•T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B 【解析】红色花瓣细胞的液泡呈红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 项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 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 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 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 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 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实验现 象的观察,D 项正确。 34.(2014•江苏卷•T1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 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6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答案】B 【解析】第一次观察时由于未滴入蔗糖溶液,细胞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只能看到紫色大液泡,故A错 误;第二次观察时滴入少量的蔗糖溶液,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 细胞的角隅处,故B正确;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蔗糖溶液从盖玻片的一侧流到另一侧,使全部洋 葱鳞片叶浸润在蔗糖溶液中,C错误;第一次显微镜观察是为了获得实验前的形象,以便于和实验中 的现象变化作对比,因此不可省略,故D错误。 35.(2013•北京卷•T5)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A.噬菌体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 B.提取组织 DNA 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C.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 D.PCR 呈指数扩增 DNA 片段是因为上一轮反应产物可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 【答案】C 【解析】噬菌体必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没有细胞结构,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没法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A 正确;提取组织 DNA 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萃取,B 正确;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 壁分离是由于存在浓度差、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全透且伸缩性差,细胞壁不具有选择透过性,C 错误;PCR 呈指数扩增是因为 DNA 的半保留复制,所以上一轮的产物可作为下一轮的模板,D 正确。 36.(2013•江苏卷•T21)在 1、3、5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 2 mL 蒸馏水,2、4、6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 2 mL 发 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 1~4 号试管中适量滴加斐林试剂,5、6 号试管中合理滴加双缩脲试剂,摇 匀。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17 A.1、3、5 号试管内都呈蓝色 B.3 组实验中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相同 C.4 号试管内呈砖红色,其余试管内都呈蓝色 D.4 号试管内呈砖红色,6 号试管内呈紫色 【答案】AD 【解析】小麦匀浆中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等物质,还原糖和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呈砖红色,而蛋白质和双缩脲 试剂反应呈紫色,不能发生反应的试管中则呈现出婓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原本的颜色,即蓝色,因此试管 1、2、3、5 为蓝色、4 号为砖红色、6 号为紫色,因此答案为 AD。 37.(2013•重庆卷•T3)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可检测出蛋白质 B.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C.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 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D.在 95%乙醇中加入无水 Na2CO3 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答案】C 【解析】马铃薯中块茎中也含有蛋白质,A 项正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用光学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B 项 正确;酵母菌细胞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不能以是否产生二氧化碳作为判断细胞 呼吸类型的方式,C 项错误;无水 Na2CO3 可以与 95%酒精中的水分子结合生成 10H2O·Na2CO3,提高乙醇纯 度,利于色素的溶解,D 项正确。 38.(2013•山东卷•T4)生物实验中常用盐酸处理实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B.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 DNA 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 C.盐酸浓度过高会破坏过氧化氢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失活 D.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健那绿(詹纳斯绿)对线粒体染色 【答案】C 【解析】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龙胆紫是碱性染料,染色前必需进行漂洗去掉盐酸,A 选项错;DNA 染色是用甲基绿而不是派洛宁(吡罗红),B 选项错;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浓盐酸的作用下 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C 选项正确;线粒体的染色必需在活细胞中进行,盐酸会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 失活,导致不能染色,D 选项错。 39.(2013•海南卷•T8)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 B.加入少许 CaCO3 能避免叶绿素呗破坏 18 C.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D.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答案】C 【解析】菠菜绿叶富含叶绿素,可用作提取叶绿素的材料,A 项正确;加入碳酸钙可避免研磨过程中液泡 中的有机酸等物质对叶绿素的破坏,B 项正确;用乙醇提取到的叶绿体色素含有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 素 a、叶绿素 b,C 项错误;研磨加石英砂的目的是为了研磨更充分,D 项正确。 40.(2013•福建卷•T4)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 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答案】B 【解析】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而且次数越多越接近真实值,可以减少 实验误差,A 正确;探索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该是找到浓度范围后,再细分浓度梯度,反 复实验,找到最适合浓度,B 错误;调查人群中某病的发生率,确实应该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 统计,C 正确;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确应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而且样本数量越大越准确,D正确。 41.(2013•江苏卷•T4)某同学用洋葱进行 DNA 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加入洗涤剂后用力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 B. 用蛋白酶纯化过滤后的研磨液中的 DNA C. 加入酒精后用玻璃棒轻缓搅拌 D. 加二苯胺试剂摇匀后沸水浴加热 【答案】A 【解析】加入洗涤剂后研磨动作要轻缓、柔和,否则容易产生大量的泡沫,不利于后续步骤的操作,A 错 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 DNA 与蛋白质分开,起到纯化的作用,B 正确;加入酒精溶 液,静置溶液中出现的白色丝状物就是粗提取的 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拌,防止断裂,C 正确; 用二苯胺鉴定 DNA 需要水浴加热,D 正确。 42.(2013•江苏卷•T5) 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 使用定性滤纸过滤研磨液 B. 将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用于层析 19 C. 在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紧接着重复划线 2-3 次 D. 研磨叶片时,用体积分数为 70%的乙醇溶解色素 【答案】B 【解析】过滤主要是将滤渣和滤液分开,要用吸水性差的纱布而不能用吸水性强的滤纸过滤研磨液,A 错 误;干燥处理定性滤纸是为了让层析液能够更快的上升,使色素更好地分离,B 正确;画滤液细线,要等 一次画完干燥后才能重复,防止滤液细线过粗,C 错误;叶绿体中色素为脂溶性的,要用无水乙醇溶解,D 错误。 43.(2013•江苏卷•T17)将图中果酒发酵装置改装后用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列相关操作错 误的是 A.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 a B.经管口 3 取样检测酒精和 CO2 的产生情况 C.实验开始前对改装后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 2 连通 【答案】B 【解析】图中管口 1 为进气口,管口 2 为排气孔,管口 3 可以检查液体中的成分,因此探究有氧条件下酵 母菌的呼吸,应打开阀门 a 通入氧气,A 正确;管口 3 可以检测酒精,管口 2 可以与澄清石灰水相连以检 查 CO2,因此 B 错误。 44.(2013•广东卷•T6)以下为某兴趣小组获得的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A 中层析后色素在滤纸的排列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因此Ⅳ表示叶绿 素 b,A 错误;细菌分解纤维素后,会形成一个透明圈,透明圈越大,细菌分解能力越强,因此细菌Ⅲ的 分解能力最强,B 正确;C 图中染色体清晰可见,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C 错误;D 设置 不同的条件比较过氧化氢酶和铁离子催化能力的强弱,其目的是验证酶的高效性,D 错误;因此答案为 B。 45.(2013•上海卷•T13)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 10 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再直接转换至 40 倍物镜观察。此时,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调节反光镜(或亮度调节钮)和光圈。正确的操作是 20 A.用平面镜(或调低亮度)、光圈缩小 B.用平面镜(或调低亮度)、光圈放大 C.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放大 D.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缩小 【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是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高倍镜),镜头透光直径越小, 造成通光量变小,照在细胞单位面积上的光能就越少,感觉就是视野变暗。所以在 10 倍物镜下观察到的 图象清晰、柔和,再直接转换至 40 倍物镜观察时应将视野调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将视野亮度调得亮, 应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放大。 46.(2013•上海卷•T26)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 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每个容器中小球数量均为 12 个。则下列装置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性状分离就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根据题意卵巢应能产生 A 和 a 两种卵细胞,比例为 1:1;而精巢也能产生 A 和 a 两种精子,比例也为 1:1,.因此两种小桶中均放了两种 A 和 a 的小球,并 且比例是均等的,也就是 6:6,以模拟配子的比例。 47.(2012•福建卷•T2)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 能匹配的是( ) 21 选项 方法与结果 结论或观点 A 观察到植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观察到动物受 精卵分裂产生新细胞 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 在的细胞 B 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 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C 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 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 水 D 将活的 R 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 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出现活的 S 型菌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A 项符合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B 项中只能说明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C 项说明光合作用的 场所是在叶绿体。D 项说明 S 型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48.(2012•广东卷•T3)分析下表,可推测 溶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斐林试剂 甲 + - - 乙 - ++ - 甲、乙混合 + + + 注:“+”显色,“++”显色更深;“-”不显色. A.甲溶液含有淀粉酶 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 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答案】D 【解析】双缩脲试剂、碘液、斐林试剂分别检测蛋白质、淀粉和还原性糖。据表可以推测,甲含有蛋白质, 乙含有淀粉,甲和乙混合能够产生还原性糖,证明甲中含有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产生还原性糖。 49.(2012•广东卷•T24)小杨对 4 种实验材料的研究及观察记录见下表,正确的是(多选): 选项 实验材料 观察到的结构或现象 A 胚胎干细胞 同源染色体联会 B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质壁分离及复原 C 黑藻叶片 叶绿体移动 22 D 大肠杆菌 有核仁 【答案】BC 【解析】胚胎干细胞进行的分裂为有丝分裂,所以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 不会存在核仁。 50.(2012•北京卷•T5)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在接种时不 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 将少许干酵母加入到新鲜的葡萄汁中 B. 将毛霉菌液接种在切成小块的鲜豆腐上 C. 将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 D. 将土壤浸出液涂布在无菌的选择培养基上 【答案】C 【解析】考察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实验分析能力。将转基 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是实行植物 组织培养,必需严格的无菌操作,否则会失败。 51.(2012·天津卷•T4)下列实验操作难以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技术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 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 反应 NaOH 进入琼脂快的速率。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起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 菌种群增长曲线 D.在“探究 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的 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 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答案】A 【解析】B 项,NaOH 进入琼脂块的速率是一定的,与紫红色区域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没有关系;C 项, 要准确绘制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应在培养期的不同时间点内多次取样,并且每个时间点取样要取多次, 以求平均值;D 项,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组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几个小时至一天,观察生根情况来 确定最适浓度。 52.(2012•江苏卷•T15)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23 【答案】C 【解析】解离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压片使细胞分散开,A正确;低倍镜视野宽,便于找 到分生区,而高倍镜更容易看清染色体,B正确;由于细胞分裂间期时间长,观察到的细胞大多为间期, 这时观察到的是细长丝状的染色质,C错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是观察分裂期,由于分裂期时间 短,只有了解有丝分裂日周期性猜便于在分裂期观察,D正确 53.(2012•山东卷•T4)某小组进行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主要起固定作用 B.碱性染料吡罗红(派洛宁)可用于染色体染色 C.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D.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变化。在“植物细胞有丝分 裂的实验”中,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对根尖细胞进行解离,解离时,盐酸与酒精混合液使植物细胞死亡, 细胞的代谢停止,细胞板的扩展停止,故选项 A、C 错误。在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常用甲基 绿-吡罗红染液使 DNA、RNA 着色为绿色、红色;在观察细胞分裂实验时,常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或龙胆紫 对染色质、染色体进行染色,故选项 B 错误;有丝分裂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存在状态不同, 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故选项 D 正确。 54.(2012•江苏卷•T19)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各项内容,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糖原为多糖,非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不发生颜色反应,核酸包括 DNA 和 RNA,甲基绿使 DNA 呈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红色 24 55.(2012•上海卷•T18)在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永久装片时,某同学在低倍镜下观察到了带有横 纹的巨大染色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体上的横纹是基因的所在地 B.若一般体细胞 DNA 含量为 2C,则装片上的唾液腺细胞 DNA 含量高于 2C C.若视野中有明显的异物,可移动载玻片或转动目镜以判断异物在何处 D.若在视野左侧有一横纹较为清晰的区段,应将载玻片左移使之位于视野中央 【答案】A 【解析】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具有横纹,多线染色体中平行排列的染色质在各段凝缩紧密程度不同形成。 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并不能通过对染色体的染色显示出来,A 错;唾液腺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说明已经进入分裂期,DNA 已完成复制,DNA 含量高于 2C,B 正确。 异物有可能位于载玻片、目镜和物镜上。如果移动载玻片,异物不动,说明异物不在载玻片上,反之则说 明异物在载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异物还在,说明异物不在目镜上,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则异物在物镜 上,C 正确。显微镜中看到的是物体倒立的像,视野中物体移动方向与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刚好相反,D 正 确。 56.(2011 •新课标全国卷•T6)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试剂 预期的实验结果 A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醋酸洋红 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 B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 双缩脲试剂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C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 甲基绿 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 色沉淀 D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斐林试剂 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 DNA 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 RNA 染成红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课本基本实验。双缩脲试剂是用来鉴定蛋白质的,鉴定脂肪用苏丹Ⅲ或苏丹Ⅳ试剂,B 错误。鉴定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 DNA 用甲基绿,CD 错误。 57. (2011•山东卷•T4)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 是 25 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 CO2 的结果 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 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 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答案】 【解析】A、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 CO2 的结果,A 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试管中加水的目的是排出空气,制造无氧环境,B 正确;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温 度下降,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的速率减慢,气泡释放的速度下降,C 正确;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 一部分释放出来,另一部存留在酒精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 ATP 中,D 错误。 58.(2010•新课标•T3)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 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 组是 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 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 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 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 【答案】C 【解析】观察质壁分离最好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的有色叶泡。而要观察 RNA 和脂肪,就应该选择含 有脂肪的并且有蛋白质等合成过程的并且是无色的细胞。 59.(2010•四川卷•T2)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 b 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C.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 D.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 A 液和 B 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 2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书本实验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 选项碘液只能与淀粉反应,不能与蔗糖反应, 因此不能用磺液鉴定,A 错。溶解度越高,扩散越快,叶绿素 b 在层析液最下端,因此溶解度最低,B 正 确。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因在人群中随机取样,C 错。鉴定蛋白质,应先加 A 液,再加 B 液,D 错 60.(2010•新课标•T3)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 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 组是 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 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 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 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 【答案】C 【解析】观察质壁分离最好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的有色叶泡。而要观察 RNA 和脂肪,就应该选择含 有脂肪的并且有蛋白质等合成过程的并且是无色的细胞。 61.(2010•江苏卷•T19)根据下列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合理的是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1)中结果应是 0.3%溶液中质壁分离 明显,实验(2)中毛霉应在 20℃环境中生长最好,实验(4)中,如果此时 2,4-D 浓度低于最适浓度, 则浓度再低的话促进生根效果则较差了,所以预期最合理的应是实验(3)即 C 项正确。 62.(2010•海南卷•T7)某同学从杨树叶片中提取并分离得到 4 种色素样品,经测定得到下列吸收光谱图, 其中属于叶绿素 b 的是 27 【答案】A 【解析】叶绿素最强的吸收区有两处:波长 640~660nm 的红光部分和 430~450nm 的蓝紫光部分。叶绿素 a 在红光区的吸收峰比叶绿素 b 的高,而蓝光区的吸收峰则比叶绿素 b 的低,也就是说,叶绿素 b 吸收短 波长蓝紫光的能力比叶绿素 a 强。 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带在 400~500nm 的蓝紫光区,它们基本不吸收 红.橙.黄光,从而呈现橙黄色或黄色。 63.(2010•天津卷•T3)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以下操作和结论正确的是 A.剪取 5cm 根尖,用酒精和吡罗红混合液解离染色 B.右图是高倍显微镜下调解细准焦螺旋看到的视野 C.持续观察,视野中的 K 细胞将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视野中,N 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 M 细胞的一半 【答案】B 【解析】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剪取洋葱根尖 2~3mm,用质量分数为 15%的 盐酸和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解离,用 0.01g/ml 或 0.02g/ml 的龙胆紫溶液(或醋 酸洋红)染色。在解离时,根尖细胞已被杀死,持续观察,视野中的 K 细胞不会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视野 中,N 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M 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N 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 M 细胞的 2 倍。 64.(2010•福建卷•T3)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观察: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A 项低温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是着丝点照常会分裂,使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形成子染色体。B 项解离液是由 15%的盐酸和 95%的酒精等体积混合而成,其作用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C 项人教版必修二 88 页《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改良苯酚 品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人教版必修一 115 页《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醋酸洋红溶液使 28 染色体着色。D 项在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看不到染色体,因为间期时间较长;而且只 有少数细胞染色体会加倍,因为突变具有低频率性。 65.(2010•海南卷•T8)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 引起方法不包括 A.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 B.对该城市出生的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 C.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D.对兔唇畸形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病的调查方法。遗传病具有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且可以遗传给子代, 因此可通过比对正常人和畸形个体的基因组是否相同进行确认,A 项正确。同卵双胞胎遗传物质相同,如 果表现型不同,则说明可能该病可能与环境有关,因此可通过调查双胞胎患病情况判定其病因,B 项正确。 血型差异由遗传物质决定,与兔形唇的是否由遗传物质决定无关,C 项错误。调查患者家系可绘制系谱图, 通过分析亲子代之间的遗传规律判定其遗传方式,D 项正确。 66.(2019•全国卷Ⅰ•T29)将生长在水分正常土壤中的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理,该植物根细胞 中溶质浓度增大,叶片中的脱落酸(ABA)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回答下列问题。 (1)经干旱处理后,该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 ABA 引起的。请以该种植物 的 ABA 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 ABA)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 结果。 【答案】(1)增强 (2)降低气孔开度减小使供应给光合作用所需的 CO2 减少 (3)取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 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 将上述干旱处理的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 ABA 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 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 ABA 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变。 【解析】(1)经干旱处理后,根细胞的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增大,对水分子吸引力增大,植物根细胞的 吸水能力增强。 (2)据题干条件可知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导致叶片细胞吸收 CO2 减少,暗反应减弱, 29 因此光合速率会下降; (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目的为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 ABA 引起的,故实验应分为两部分:①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②证明干旱条件下植 物气孔开度减小是 ABA 引起的。该实验材料为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不能合成 ABA),自变量应分别为① 正常条件和缺水环境、②植物体中 ABA 的有无,因变量均为气孔开度变化,据此设计实验。 ①取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干旱 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可说明缺水环境不影响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气孔开度变化,即干旱条件下植物气 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 ②将上述干旱处理的 ABA 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 ABA 处理,另一组作为对 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 ABA 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 变。可说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减小是 ABA 引起的。 67.(2019•全国卷 III•T29)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回答下列 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 ___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______。 (2)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已知作物甲对同一种营养液 (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4﹢和NO3﹣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 量大于另一种)。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答案】(1)蛋白质核酸叶绿素 (2)答: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 营养液中 NH4﹢和 NO3﹣剩余量。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液中 NO3﹣剩余量小于 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 NO3﹣;若营养液中 NH4﹢ 剩余量小于 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 NH4﹢。 【解析】(1)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在植物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蛋白质。细胞核内可 以进行 DNA 复制和转录,复制的产物是 DNA,转录的产物是 RNA,其组成元素均为 C、H、O、N、P, 故细胞核内合成的含氮化合物是核酸即 DNA、RNA。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 前者含有 N,后者不含 N。 (2)要验证作物甲对 NH4+和 NO3-吸收具有偏好性,可以把甲放在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进行培 养,通过测定培养前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即可以得出结论。因此实验思路为:配制营养液(以硝 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 NH4 ﹢和 NO3 ﹣剩余量。 可用假设法推理,假设作物甲偏好吸收 NO3 ﹣,则营养液中 NO3 ﹣的剩余量较少;假设作物甲偏好吸收 30 NH4 ﹢,则营养液中 NH4 ﹢的剩余量较少。因此,预期结果和结论为:若营养液中 NO3 ﹣剩余量小于 NH4 ﹢ 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 NO3 ﹣;若营养液中 NH4 ﹢剩余量小于 NO3 ﹣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 收 NH4 ﹢。 68.(2019•江苏卷•T30)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 用具进行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 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入 __________试剂,比较颜色变化。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试管②滴管③量筒④酒精灯⑤显微镜 (2)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__________, 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 (3)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 1~4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 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图所示),40 ℃温育 30 min 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 60 ℃水浴加热,观察试管 内颜色变化。 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设置试管 1 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②试管 2 中应加入的 X 是__________的提取液。 ③预测试管 3 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若试管 4 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管中结果符合预期),则最可 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双缩脲①②③ (2)碘液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 (3)①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糖 ②发芽前玉米 31 ③蓝色→砖红色淀粉酶已失活 【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该实验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 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 A 液,需要用滴管滴加双缩脲试剂 B 液,但是该实验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显微镜 观察,故选①②③。 (2)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色块 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 (3)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 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 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 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 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 号、4 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米提取液、淀粉 酶溶液,则 2 号试管加的 X 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 ③3 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变成了砖红色; 如 4 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69.(2019•浙江 4 月选考•T33)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 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与用具: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①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至少 3 次的检测结果)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 ②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变化是______。此时,机体细胞一方面增 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______。 【答案】(1)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 A、B 两组,A 组注射胰岛素,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 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 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 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2 (2) (3)①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②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1)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降 低血糖浓度。实验前需要测定各处理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作为实验前后的对照数据。实验分组遵循单一 变量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胰岛素,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待小鼠出 现低血糖症状后,给低血糖组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 血糖浓度,即 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 A、B 两组,A 组注射胰岛素,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 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 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 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 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AB 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差别不大;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 A 组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 有一定程度下降,B 组小鼠血糖浓度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平衡;A 组小鼠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会上升, 但与 B 组小鼠相比可能还会偏低,故预测的实验结果如下 (3)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是人体正常分泌胰岛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② 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机体细胞一方 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抑制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70.(2018•全国Ⅱ卷•T29)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 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33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 A、B 两组后进行处理,A 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B 组的处理 是____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B 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 A 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 B 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 _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激素。 【答案】(1)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切除垂体  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生长  促甲状腺 【解析】(1)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垂体的有无,因变量是通过检测幼龄大鼠的体重变化来反映 其生长发育的状况,其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据此结合题意所示的实验方法 (切除法)、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可知,A 组(对照组)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 组 (实验组)要切除垂体;③的内容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垂体分泌 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但前者主要促进生长,后者主要促进发 育,二者共同协调,机体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可见,若 B 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态不如 A 组,则是由于 B 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71.(2018•天津卷•T29)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功能受多种物质影响,与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1)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可降低 VSMC 膜上 Ca 2+运输蛋白的活性,导致进入细胞内的 Ca2+__________(增加/减少),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上述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调节。 (2)机体产生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引起 VSMC 少内质网功能素乱,堆积未折叠蛋白,这些蛋白 没有形成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不能行使正常功能。 (3)用同型半胱氨酸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熟分化型 VSMC 后,其细胞分化相关指标的交化如下表所示。 由此推断,同型半胱氨酸导致 VSMC 分化程度___________(升高/降低),功能紊乱。 34 (4)已知血管保护药物 R 对 VSMC 没有直接影响,但可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对 VSMC 的作用。以小鼠 VSMC 为材料,在细胞水平研究上述作用时,应设计三组实验,即_______________、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和 ___________________;每组内设三个重复,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1)减少  体液 (2)空间结构 (3)降低 (4)对照组   R+同型半胱氨基处理组  减少随机误差 【解析】(1)据题意可知,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可以降低 VSMC 膜上 Ca2+运输蛋白的活性,因此 可以导致进入细胞内的 Ca2+减少,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体液调节是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 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氧化氮属于一种化学物质,其可以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此种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 节。 (2)内质网的功能之一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使其形成空间结构,内质网功能紊乱,无法使蛋白质形成 正确的空间结构,导致蛋白质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 (3)据表格内容可知,用同型半胱氨酸处理处理小鼠分化型 VSMC 后,其形态变为椭圆形,相对增殖能 力变强,相对迁移能力变强,类似于癌细胞的特征,而癌细胞是一种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说明小鼠分化 型 VSMC 经过处理后,其分化程度降低,功能紊乱。 (4)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及平行重复原则,本实验要探究保护药物 R 是否可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对 VSMC 的作用,因此要设置空白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及 R+同型半胱氨酸处理,通过这三组实验即可确定 保护药物 R 的作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为了减少误差,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应该做多次重复 实验。 72.(2017•新课标Ⅰ卷•T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 RNA 病毒和 DNA 病毒两种类型。 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 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 (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答案】(1)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 并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 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 35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 RNA 病毒;反之为 DNA 病毒。 【解析】(1)由于 DNA 和 RNA 有各自的特有碱基,DNA 特有碱基为 T,RNA 特有碱基为 U,在用放射性同 位素标记碱基 U 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胞, 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甲组;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 T 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 胞含有放射性。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乙组。 (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 RNA 病毒;反之为 DNA 病毒。 73.(2017•海南卷•T26)为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枝条生根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母体植株上选择适宜的枝条, 在一定部位进行环剥去除树皮(含韧皮部),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于环剥口上端,并用湿土包裹环剥 部位,观察枝条的生根情况,实验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 生长素用量 (mg/枝) 处理枝条数 第 90 天存活枝条数 第 90 天 存 活 时 的生根枝条数 首次出根所 需天数 0 50 50 12 75 0.5 50 50 40 30 1.0 50 50 43 25 1.5 50 50 41 30 2.0 50 43 38 30 3.0 50 37 33 3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生长素用量为 0 时,有些枝条也生根。其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的原因是_____。 (2)表中只提供了部分实验结果,若要从表中所列各生长素用量中确定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 用量,你认为需要提供的根的观测指标还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 (2)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 (3)生长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解析】(1)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故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 (2)一定难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枝条生根,可以从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首次出根需要时间 等指标观测。 (3)生长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能够够抑制植物的生长,故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 74.(2017•北京卷•T31)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 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36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_______ (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 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_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 物种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 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疟原虫的线粒体 加入青蒿素 60 3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 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由 3、4 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 物学实验证据。 【答案】(1)单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其中三类) (2)识别 (3)体温调节 (4)特异生存与繁衍 (5)①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 ②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解析】(1)细胞增殖过程中,需要合成的大分子物质有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肪,组成它们的基本单 位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2)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识别并 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 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4)抗原具有特异性,疟原虫 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可以避免受到免疫系统的特异性识别,从而避免被特异性清除,有利于疟原虫的生 37 存和繁衍。(5)①1 和 2 组处理方法的差别是有无青蒿素,结果表明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 位;由 3、4 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青蒿素对线 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②要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应该将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换为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75.(2015•福建卷•T26)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 对鬼针草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⑴ 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右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部分细胞图像,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期。 (2)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到达 1.0mmol.L-1 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 的细胞数目相对。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为探究可可碱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可能原因, 某同学提出假设: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现欲通过实验检验上述假设,请写出实验设计的基 本思路: 。 【答案】(1)盐酸(或盐酸盒酒精) 中 (2)减少 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1) 降低以不同浓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草种子,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分析可可 碱浓度与赤霉素含量的关系 【解析】(1)解离液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成分为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右图中箭头所 指细胞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在赤道板上,处于细胞分裂中期。 (2)由表可知,当可可碱浓度达到 1.0mmol.L-1 时,处于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浓度, 说明处于该期的细胞数目相对较少。而前中期变化相对较小,所以可能是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随着可可碱的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实验目的为:探究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 水平。自变量为可可碱浓度,因变量为赤霉素的含量。实验设计基本思路是以不同浓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 草种子,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分析可可碱浓度与赤霉素含量的关系。 方法技巧:对于实验设计题,先搞清实验目的,分辨自变量及因变量,控制自变量,通过测定因变量的值, 得出实验目的。 76.(2015•重庆卷•T10)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 38 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 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mL 提取液 0.5mL 提取液 C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 C 是,步骤○2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据此 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 温时间应。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 如下实验方案: X 处理的作用是使。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白粒管(填“深 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处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0.5 ml 蒸馏水 控制 pH 红粒小麦 低 缩短 (2)β-淀粉酶失活 深于 【解析】(1)本实验是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由题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酶活性的高 低及有无淀粉酶,因变量是试管中颜色的变化,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管的步骤①中应加入 0.5ml 蒸馏水。因为酶促反应需适宜的 pH,因此在步骤②的每支试管中均加入 1 mL 的缓冲液这有利于控制 pH。 显色结果表明白粒管颜色最浅,淀粉分解最彻底,红粒管颜色较深,淀粉部分分解,对照组颜色最深,淀 粉几乎没分解。两种小麦相比,红粒小麦淀粉酶活性最低。由题意可知,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白 粒小麦,这表明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这时反应底物量 减小,而酶量不变,底物被完全分解所需的时间缩短,因此,为了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缩短。 (2)本实验是探究淀粉酶的种类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由题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酶的种类,因变 量是试管中颜色的变化,因此Ⅰ中两试管使α-淀粉酶失活,Ⅱ中两试管应使β-淀粉酶失活。若α-淀粉 酶活性是引起白粒小麦和红粒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则Ⅱ两试管中淀粉分解量几乎不受影响,而Ⅰ Ⅰ.红粒管、白粒管各加入相应提取液 0.5mL→使 α-淀粉酶失活 Ⅱ.红粒管、白粒管各加入相应提取液 0.5mL → X 处理 如上法实验操作并显色测定 39 两试管中淀粉分解量明显减少,所以实验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 77.(2013•重庆卷•T9)研究发现豚鼠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进一步研 究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是 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 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 酸,增殖被抑制。 (1)为验证该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正常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含细胞生长所需的物质)、L-天冬酰胺酶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培养基 + L-天冬酰胺酶 + 淋巴瘤细胞 对照组:培养基 + 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检测 L-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表) L-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分组 生长状态 培养液 细胞内 实验组 ① 缺乏 缺乏 对照组 正常 缺乏 正常 结果分析: 该实验利用了酶的特性;表中①应为;对照组细胞内 L-天冬酰胺含量正常的原因是。 (2)患者多次静脉注射该外源性酶后疗效降低,是因为发生了反应;该酶口服无效,原因是。 (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 【答案】(1)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专一性;抑制;能合成 L-天冬酰胺酶(有合成 L-天冬酰胺的酶) (2)免疫(拮抗);酶被分解作用, (3)对肿瘤细胞有专一性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实验设计原则的应用和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实验的目的是验证 L-天冬酰胺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实验组加入了淋巴瘤细胞,对照组应在相同条 件下加入正常细胞,即:培养基+ 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该实验利用了酶的专一性;肿瘤细胞自身不能 合成天冬酰胺,体内已有的天冬酰胺会被 L-天冬酰胺酶分解,而正常细胞中的天冬酰胺尽管会被酶分解, 但自身能够继续产生天冬酰胺,故含量正常。 (2)外源性 L-天冬酰胺酶会被免疫系统当抗原进行处理,多次注射后发生免疫反应,L-天冬酰胺酶被免 疫系统处理失活,疗效降低;L-天冬酰胺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若口服的话会被消化系统消化分解成氨基 酸,从而丧失其功能。 40 (3)作为人体肿瘤康复治疗的药物是即不损伤机体又达到疗效宗旨就是只专一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 常细胞无负面影响。 78.(2012•江苏卷•T33)为探究低浓度 NaHSO3 溶液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 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报告  ①材料用具: 乳熟期的温室盆栽,1mmol/L NaHSO3 溶液、蒸馏水、喷壶、光合分析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______________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喷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次日上午 测定光合速率。 ③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见图 1,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 NaHSO3 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 ATP 的能力,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__________,进 而加快对图 2 中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D)物质的利用。 (3)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条件设计实验,证明了 0.2µmol/L 硫酸甲酯吩嗪(PMS)和 1mol/LNaHSO3 效应相同, 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也无抑制效应。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用要柱形图绘制出实验结果(实 验光照强度为 1000µmol•m-2•s-1)。 41 【答案】(1)②株型、长势、叶片均一蒸馏水 1mmol/L NaHSO3 溶液 ③不同光照强度下代浓度 NaHSO3 溶液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 (2)类囊体 A、B、D (3)见下图 【解析】(1)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喷施NaHSO3溶液,因变量是水稻光合速率,其它为无关变量,在实验 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所用实验材料的株型、长势等条件要基本相同;实验操作分对 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喷洒一定量的蒸馏水,实验组喷洒1mmol/LNaHSO3溶液;③根据图1,在不同光照强 度下,喷洒NaHSO3溶液的植株光合速率均高于喷洒蒸馏水的对照组,说明NaHSO3溶液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均 能提高水稻植株的光合速率。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产生ATP,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图2中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 C3,C表示光合作用产物糖类,D表示C5,光反应增强,ATP和[H]增多,可促进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进而 促进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5的利用。 (3)根据题中信息,0.2μmol/L的硫酸甲酯吩嗪和1mmol/L的NaHSO3溶液效应相同,可促进水稻光合作用 效率,但二者无累加效应和抑制效应,即二者混合使用效果和分别使用的效果是一样的。据此信息结合图 1可作出对应的条形图。 79.(2012•全国卷•T33)某同学为了探究 pH 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 A、B、C、D、E 5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pH 5.0、6.0、7.0、8.0、9.0 的适宜浓度缓冲液 5 mL,再分别 加入质量分数为 1%的淀粉液 1 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 1 mL,摇匀。 ③将 5 支试管放入 70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 2 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 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 2 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 梯度以及实验重 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③中 70℃应改为 37℃,因人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37℃ (2)在观察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之前应将各试管放在沸水浴中一段时间.因为在高温条件下斐林试剂与 还原糖反应显色 【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pH 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因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70℃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去活性,从而干扰实验结果.所以要将步骤③中的 70℃改为 37℃. (2)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时需要水浴加热,所以步骤④中加入斐林试剂摇匀后,需将试管放在盛有 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 2min(分)左右。 80.(2012•浙江卷•T31)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生物制剂 W 对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具有促进 作用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培养液、正常体细胞、癌细胞、W、胰蛋白酶。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不考虑加入 W 后的体积变化等误差。提供的细胞均具有分裂能力,只进行原代培养 且培养条件适宜) 请回答: (1)实验思路: ①取培养瓶若干个,分组如下: A 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各组样品在培养箱中培养一段合适的时间后,各取其中的几个样品,加入__________,摇匀,在显微镜 下用血细胞计数板分别计数并记录细胞数。 ③重复②若干次。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用坐标系和细胞数变化曲线示意图表示): 【答案】(1)①A 组:培养液中加入体细胞 B 组:培养液中加入体细胞,加入 W C 组:培养液中加入 癌细胞 D 组:培养液中加入癌细胞,加入 W ②胰蛋白酶 ④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43 【解析】(1)①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物制剂 W 对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具有促进作用,根据题干所给实 验材料可知,不同细胞是指正常体细胞和癌细胞,因此该实验应该设置四组,变量为细胞的种类及是否加 入生物制剂 W,具体如下:A 组:培养液中加入体细胞;B 组:培养液中加入体细胞,加入 W;C 组:培 养液中加入癌细胞;D 组:培养液中加入癌细胞,加入 W。 ②在动物细胞培养前,需先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开来。 ④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2)绘制坐标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坐标名称写准确;二是四条曲线的起点要相同,体现单一变 量原则;三是曲线趋势要绘制准确.由于此实验是验证实验,所以实验结果是加入生物制剂 W 的实验组比 对照组细胞数多,同时癌细胞分裂能力比正常细胞高,D 组细胞数比 B 组多。具体如下: 81.(2011•四川卷•T30)有人通过实验探究某海藻的最佳培养条件,以获得最大生物量(注:生物量指单 位体积的藻体干重)。 (1)在有光条件下培养海藻时,培养液中必须含有__________,还需定时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目的是提 供__________。 海藻光合速率随不同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右图,图中 B 点表示最佳的________培养条件。 (2)该海藻的无光条件下仍能生长,但需在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等有机物,目的是提供____________。 44 (3)向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配成不同浓度的培养液,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培养该海藻,测定海藻的生物量 如下表: 要确定培养海藻的最佳葡萄糖浓度,还需设计_____________的实验。 (4)综合上述实验,获得该海藻最大生物量的培养条件是____________。 【答案】(1)各种必需矿质元素 CO2 光照 (2)碳源和能源 (3)在 0.2—0.6g/L 之间更细分的浓度梯度 (4)适宜光照,添加适宜浓度的葡萄糖 【解析】(1)海藻是植物,因此培养时必需在培养液中加入各种必需矿质元素。有光条件下培养海藻时通 入空气,目的是提供光合作用所需 CO2.B 点光照强度生物释放氧气的速率最大即生物量最大。 (2)无光条件下海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必需提供有机物作 C 源、能量来源。 (3)通过表格分析最佳葡萄糖浓度会出现在 0.2—0.6g/L 之间,要确定培养海藻的最佳葡萄糖浓度,还 需在 0.2—0.6g/L 之间更细分的浓度梯度。 (4)根据图,获得该海藻最大生物量需光照强度适宜,据表格知需添加适宜浓度葡萄糖。 82.(2011•北京卷•T28)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 1,结果 如图 2。 (1)实验中,对 B 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 A 组小鼠的_________________处理。 (2)从图 2 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_________,说明血清中 的_____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 A 组小鼠的 T 细胞后,在 4 天内 I 组小鼠 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______,说明该组 T 细胞(活化 T 细胞)_________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 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I~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 T 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___天。 45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 T 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 X 的杀伤力,结果如图 3。 (4)由图 3 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 X 的是______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 T 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 T 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 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 T 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 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 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 T 细胞的培养液 f.细菌 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 X 前 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 X 的免疫应答 【解析】(1)图 1 中 B 组注射生理盐水是与 A 组注射细菌 X 形成对照。 (2)Ⅱ组小鼠接触过细菌 X,其血清中含有抗体;由图示可以看出,与没有接触过细菌 X 的Ⅱ组小鼠体内 的增长趋势相同,说明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 A 组小鼠的 T 细胞后,I 组小鼠 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没有变化,说明说明该组 T 细胞(活化 T 细胞)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这是因为效应 T 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故该细菌寄生在细胞内部。 (3)特异性免疫是针对特定的抗原发挥作用的,因此注射细菌 X 后获得的免疫只是针对细菌 X,Ⅰ~Ⅳ小 鼠在注射 T 细胞或血清前都必须先注射细菌 X.从实验结果图可知,注射 T 细胞与血清是在感染的后一天, 也将注射细菌 X 的时间是在注射 T 细胞或血清的前一天。 (4)分析图 3 曲线,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菌 X 的杀伤力最强。 (5)因假设是活化 T 细胞释放了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故实验组选择的材料应是培养过活化 T 细胞 46 的培养液,用其培养由体内没有活化 T 细胞的 B 组小鼠分离出来的巨噬细胞,观察其对细菌 X 的杀伤力。 (6)这一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 X 的免疫应答机理。 83.(2011•浙江卷•T30)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图。 请回答: (1)比较曲线 1.2.3.与 4.可知______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激素是______,而且 ______(激素)能解除这种激素的抑制作用。在保留顶芽的情况下,除了 3 所采用的措施外,还可通过喷 施______的化合物促进侧芽生长。 (2)比较曲线 4 与 5。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 ______。而在完整豌豆植株的顶芽中,赤霉素产生于______ 组织。 (3)分析上图,推测侧芽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侧芽内______浓度或比例的改变。 【答案】(1)顶芽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对抗生长素 (2)侧芽的伸长 分生 (3)植物激素 【解析】(1)比较 1 和 4,实验变量为顶芽的有无,实验结果是去掉顶芽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长, 说明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起作用的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 1 和 3 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 结果是涂抹细胞分裂素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比不涂抹长,侧芽生长明显,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解 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抑制的作用。由于生长素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在保留顶芽的情况下,可以喷施对 抗生长素的化合物来解除这种抑制促进侧芽的生长。 (2)通过比较曲线 4 与 5,可知在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是赤霉素的有无,因变量是侧芽的生长状况, 其观测指标是侧芽的平均长度,结果是去顶芽切口涂抹赤霉素后侧芽生长的平均长度大于没有涂抹赤霉素 的一组,由此说明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的伸长。在完整豌豆植株的顶芽中,赤霉素产生于顶芽的分生组 织细胞。 (3)综合以上实验可知侧芽的生长,同时受到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的影响,由此推测侧芽生 47 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侧芽内不同植物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 84.(2010•海南卷•T22)为探究 NaCl 和 CuSO4 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 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1 2 3 4 1%NaCl 溶液(mL) 1 1% CuSO4 溶液(mL) 1 1% Na2SO4 溶液(mL) 1 蒸馏水(mL) 1 pH6.8 缓冲液(mL) 1 1 1 1 1%淀粉溶液(mL) 1 1 1 1 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各试管放入 37℃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取出试管,加入 1%碘溶液 0.1mL 观察结果 无色 深蓝色 浅蓝色 (1)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设置 4 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设置 3 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1~4 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维持反应液中 pH 的稳定(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1 分) (2)Cl-和 Cu2+(2 分)  Cu2+(1 分)    Cl-(1 分) (3)对照  确定 Na+ 和 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每空 1 分,共 2 分) (4)深砖红色  无砖红色(或蓝色) 浅砖红色  浅砖红色(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斐林试剂中有 Cu2+,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每空 1 分,共 5 分) 【解析】(1)PH 是无关变量,要进行控制,表格中显示“pH6.8 缓冲液”,就是保证各试管中 PH 相同且是 唾液淀粉酶的适宜 PH。 48 (2)比较实验结果,1 号无色说明该试管淀粉已经完全分解,2 号深蓝色说明该试管淀粉没被分解,3、4 号浅蓝色说明该试管淀粉部分被分解;再比较各试管加的试剂,可知 4 号是对照,3 号试管加的试剂对酶 的活性没影响,则 Cl-有促进作用;Cu2+有抑制作用。 (3)3 号试管加入的 Na2SO4,与 1、2 号有重复的,其作用是确定 Na+和 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 有影响。 (4)1 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增强,淀粉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由深砖红色沉淀生 成,2 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抑制,淀粉未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无砖红色,3 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为受到影响,淀粉部分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由浅砖红色沉 淀生成,4 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也未受到影响,结果同 3 号试管;斐林试剂中含有 Cu2+,对淀粉 酶的活性又影响,故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 85.(2010•全国Ⅱ•T31)(10 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磷、镁 3 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 (2)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丙酮。二氧化硅的作 用是 碳酸钙的作用是 丙酮的作用是 (4)光反应中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脑的叶绿素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氮、磷 氮、磷 (2)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镁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 (3)有助于磨碎植物细胞 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被破坏 色素的提取溶剂 (4)叶绿素 a 【解析】(1)植物生活需要氮、磷、镁等元素,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是三磷酸腺苷(ATP),它 含有氮、磷元素,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氮、磷,因为细胞膜上有蛋白质和磷脂。 (2)镁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缺镁时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因而植物叶片发黄。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硅有助于磨碎植物细胞,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过程中 叶绿体色素被破坏,丙酮是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能溶解于丙酮中,便于提取。 (4)在光反应过程中,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能,进行光合作用。 86.(2010•江苏卷•T26)(7 分)右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 母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含有 RNA 的结构有 _____ (填序号)。 49 (3)图中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但能释放 CO2 的结构是_____(填序号)。 (4)为制备酵母菌原生质体,需用酶解法除去结构①,但应在 _____ 溶液中进行。 (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有 ___ (填 下列操作的序号)。 ①将适量干酵母放人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1)没有叶绿体 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成形的细胞核) (2)②④⑥⑧ (3)⑥ (4)等渗(或高渗) (5)①④⑤ 【解析】本题以酵母菌亚显微结构图为载体,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以及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实验操 作步骤。 (1)酵母菌为真菌,与菠菜叶肉相比,无叶绿体;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与作为原核生物蓝藻的蓝藻相比, 其主要区别是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成形的细胞核)。 (2)RNA 包括 mRNA、tRNA、rRNA 三种类型,后者存在于核糖体中,前两者可以存在于核糖体中,前两者 可以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细胞核中。 (3)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进行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分解的底物都是丙酮酸。 (4)酵母菌具有细胞壁,可以保护酵母菌不会因吸水而涨破,因此去除细胞壁时,为防止酵母菌吸水涨 破,需要在等渗或高渗溶液中进行。 (5)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进行酵母菌记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震几次,以 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准确性,其他操作均正确。 87.(2010•江苏卷•T32)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 DNA 粗提取的相关探究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材料处理:称取新鲜的花菜、辣椒和蒜黄各 2 份.每份 l0 g。剪碎后分成两组,一组置于 20℃、另一组 置于一 20℃条件下保存 24 h。 DNA 粗提取: 第一步:将上述材料分别放人研钵中,各加入 l5 mL 研磨液,充分研磨。用两层纱布过滤。取滤液备用。 第二步:先向 6 只小烧杯中分别注人 10mL 滤液,再加人 20 mL 体积分数为 95%的冷酒精溶液,然后用玻 50 璃棒缓缓地向一个方向搅拌,使絮状物缠绕在玻璃棒上。 第三步:取 6 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 2 mol/L NaCl 溶液溶解上述絮状物。DNA 检测:在上述试管中各加 入 4 mL 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 5 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溶液的颜色深浅,结果如下表。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性实验课题名称是 _____ 。 (2)第二步中”缓缓地”搅拌,这是为了减少 ______ 。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分析。 ①结论 1:与 20℃相比,相同实验材料在-20℃条件下保存,DNA 的提取量较多。 结论 2: _____ 。 ②针对结论 I.请提出合理的解释: _____ 。 (4)氯仿密度大于水,能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与水和 DNA 均不相溶,且对 DNA 影响极小。为了进一步提高 DNA 纯度,依据氯仿的特性.在 DNA 粗提取第三步的基础上继续操作的步骤是: _____ 。然后用体积分 数为 95%的冷酒精溶液使 DNA 析出。 【答案】 (1)探究不同材料和不同保存温度对 DNA 提取量的影响 (2)DNA 断裂 (3)①等质量的不同实验材料,在相同的保存温度下,从蒜黄提取的 DNA 量最多 ⑦低温抑制了向光酶的活性,DNA 降解速度慢 (4)将第三步获得的溶液与等量的氯仿充分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吸取上清液 【解析】本题考查了 DNA 粗提取技术的原理、操作过程及同学分析、判断能力,从题目实验看出,该实验 的课题是探究不同材料和不同保存温度对 DNA 提取量的影响。在试用第二步中,为了防止 DNA 断裂,要缓 缓的搅拌,从表中结果看出,由于低温抑制了相关酶的活性,DNA 降解慢,使得相同材料在低温保存下,DNA 提取量大,在相同条件先,蒜黄蓝色最深,说明相同条件下从蒜黄中提取的 DNA 量最大,由于氯仿密度比 水大,可使蛋白质变性后沉淀,而与水、DNA 不相溶,这样可将第三步获得的溶液与等量的氯仿混合,静 置一段时间,吸取上清液即可得到较纯净的 DNA。 88.(2010•安徽卷•T29)面对去年我国西南部分地区严重旱情,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摩西 球囊菌可以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能提高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增强抗旱性,请完成 51 实验设计,探究接种摩西球囊霉菌是否具有提高紫花苜蓿(牧草)的抗旱能力。 材料用具:紫花苜蓿幼苗,摩西球囊霉菌菌种,栽培土(经灭菌处理的田间土与河沙混合,体积比 9:1), 大小一致的花盆。 方法步骤:⑴每个花盆中放置栽培土 3㎏,并将花盆平均分成 A、B 两组 ⑵A 组各花盆中,B 组各花盆中。 ⑶将等数量的幼苗移栽于各花盆中,置于条件下培养; ⑷6 周后,处理 10d,每天观察、记录并统计。 结果预期与分析 【答案】⑵接种等量的摩西球囊霉菌菌种 不接种 ⑶适宜且相同 (4)干旱 紫花苜蓿死亡率或存活率或存活天数 【解析】A 组紫花苜蓿死亡率明显低于 B 组,这可能是接种摩西球囊霉菌提高了抗旱能力 A 组紫花苜蓿死 亡率明显等于或高于 B 组,这可能是接种摩西球囊霉菌不能提高了抗旱能力Ⅱ考查有关实验设计内容,根 据题意可知,设置对照实验,遵循等量且适宜原则,放在干旱环境中进行选择指标为紫花苜蓿的存活率。 89.(2010•广东卷•T29)假设你去某饲料研究所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选用恰当的试剂检测某样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提供的试剂有:①碘液,②苏丹Ⅲ溶液,③双缩脲试 剂,④斐林试剂。你选用的试剂应该是;蛋白质与相应试剂反应后,显示的颜色应为 。 (2)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 探究 A 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资料:饲料中的蛋白含量一般低于 20 ;普通饲料可维持小鼠正常生长; A 动物蛋白有可能用于饲料生产。 一、研究目的: 探究 A 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二、饲料: 1、 基础饲料:基本无蛋白质的饲料; 2、 普通饲料(含 12%植物蛋白):基础饲料+植物蛋白; 3、 试验饲料:基础饲料+A 动物蛋白。 三、实验分组: 实验组号 小鼠数量(只) 饲料 饲养时间(天) 1 10 基础饲料 21 2 10 试验饲料 1(含 6 A 动物蛋白) 21 52 3 10 试验饲料 2(含 12 A 动物蛋白) 21 4 10 试验饲料 3(含 18 A 动物蛋白) 21 5 10 试验饲料 4(含 24 A 动物蛋白) 21 6 10 Ⅰ Ⅱ 备注:小鼠的性别组成、大小、月龄、喂饲量和饲养环境均相同。 四、实验方法和检测指标:略 ①实验组 6 中,Ⅰ应该为 ,原因是 ;Ⅱ应该为,原因是; ②要直观和定量地反映小鼠的生长情况,可以测量小鼠的和。 【答案】(1)③ 紫色 (2)①普通饲料 要排除普通饲料中的植物蛋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1 无关变量应该处于相同且适宜的状态 ②平均体长 平均体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要鉴定蛋白质, 需要利用双缩脲试剂和蛋白质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原理进行。要探究 A 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不同 浓度 A 动物蛋白的组合即 2、3、4、5 为实验组,且为相互对照组;第 1 组为空白对照组,排除基础饲料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缺乏另外一个对照组,来排除植物蛋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第 6 组,所以Ⅰ应该 为普通饲料,饲养时间为无关变量,应处于相同且适宜的状态,所以Ⅱ应该为 21;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可 以选择测量小鼠的平均体长和平均重量。 90.(2010•江苏卷•T30)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 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 X 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 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徽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 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______________等特性。 (2)某同学用 x 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人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 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____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 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 x 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 锥形瓶,蒸馏水,显 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 7000 mL 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 培养 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53 ⑦培养液配制: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 6 只,分为两组。________________。 ④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散板对 6 只锥形瓶内铜绿傲羹蕞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 组同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个体小 世代周期短 无性生殖 (2)光照 无机营养 二氧化碳 (3)②用蒸馏水配制 X 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 x 培养液 ②在对照组的 3 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 150mL 用蒸馏水配制的 X 培养液,在实验组的 3 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 150mL 用滤液配制的 X 培养液 ④在 6 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徽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8d 【解析】本题考查了水华形成的原理及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 (1)由于铜绿徽囊藻个体小、时代周期短且进行无性生殖,所以短时间内产生大龄个体而形成水华。 (2)当着两种藻类在一起时,为了争夺光照、无机营养和二氧化碳等而进行竞争。 (3)要探究粉绿狐尾藻是否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徽囊藻的生长,可用粉绿狐尾藻的培养液培养铜绿 徽囊藻,看其生长情况,如假设成立则对照组中铜绿徽囊藻能生长,实验中受抑制。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对 照原则,既要有对照组,同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91.(2010•海南卷•T21)(10 分)某木本植物种子成熟后不能萌发,经过适宜的预处理可以萌发。现用甲、 乙、丙、丁四种预处理方法处理种子,再将处理后的种子分成两组:一组在温度和水分等适宜的条件下进 行萌发实验并测定萌发率,结果见表;另一组用于测定 A、B 两种激素的含量,结果见图。请回答: 预处理方法 室温、保湿(甲) 4℃、保湿(乙) 4℃、水浸种(丙) 4℃、干燥(丁) 种子萌发实验条件 温度和水分等适宜条件 种子萌发率(%) 0 100 98 0 (1)由表可知,有利于该种子萌发的预处理条件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 2 ) 由 表 和 图 可 知 , 两 种 激 素 中 抑 制 种 子 萌 发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激素 A 存在于上述木本植物种子的种皮中,为了验 证激素 A 对种子萌发的作用,可用白菜种子为材料,以白菜 54 种子发芽率为指标进行实验,请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步骤: ① 剥离该木本植物种子的种皮,提取激素 A,并制备成激素 A 水溶液。 预测结果: 得出结论: 【答案】 (1)低温  水分(或 4℃保湿、4℃水浸种) (2)A  (3)步骤: ②分别用激素 A 水溶液和蒸馏水处理白菜种子,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其中蒸馏水处理为对照 ③一定时间后,统计白菜种子的发芽率。 预测结果:激素 A 处理的白菜种子发芽率低于对照 结论:激素 A 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解析】(1)由表中信息可知,4℃保湿和 4℃水浸种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最高. (2)由表和图可知,甲组和丁组中激素 A 的含量高于激素 B,因此激素 A 抑制种子萌发. (3)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 A 的有无,因变量是种子发芽率.所 以实验步骤为:①剥离该木本植物种子的种皮,提取激素 A,并制备成激素 A 水溶液;②分别用激素 A 水 溶液和蒸馏水处理白菜种子,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其中蒸馏水处理为对照;③一定时间后,统计白菜种 子的发芽率.激素 A 能抑制种子的萌发,所以预测该实验的结果应该是:激素 A 处理的白菜种子发芽率低 于对照。结论:激素 A 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