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
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
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
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 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
“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幸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
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
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
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
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
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 p 以为画,则失于画矣;
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 思
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
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
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
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
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
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
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
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
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
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
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
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
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
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
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
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 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
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 更重视求助于无
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
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
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
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
认为要达到“无 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
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
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传统诗论认为,真正的好诗蕴含“天机”“灵气”,而现代诗学不认
同这种看法。
B.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都揭示了“无意于佳”的创作态度如何
能产生佳作。
C.格式塔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
与张力之弊。
D.若精神放松,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促
成佳作诞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围绕苏轼的诗学思想,无揭示内酒和思想渊源,再从不同角度深入分
析,最后指出达成条件,逻辑上逐层递进。
B.文章引用《淮南子·说山训》和《历代名画记》中的话语,意在论证“无
意于佳乃佳”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
C.文章对两种心理活动进行了深人分析,以此阐明诗人在“无意于佳”的状
态下能收 获佳作,实则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D.文章使用喻证法,以资源丰富、营养丰足的“非洲大陆”喻指无意识,形
象地论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以孟郊、贾岛等人为代表的“苦吟”派冥思苦想,雕
琢语言,反复推敲,更注重求助于意识。
B.“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创作方式,能让意识聚焦无法形成,从而使
诗人免于陷入狭隘,有利于发现“天机”。
C,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对诗歌创作和科学研究作用有别,是因为作
诗与科研相比,二者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
D.南宋诗人刘克庄认为:“不求工而自工者,非有大气魄、大能量不能。”
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研究显示其与蝙蝠 SARS 样冠状病毒同
源性达 85%以上。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
氧乙酸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
传染源,只是其传播力较弱。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
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
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
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
肺炎表现。重型、危重型患 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
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 3 天以上、呼
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
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 1 天)。
治愈者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中日友好医院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詹庆元指出,
从一般规律看,病毒感染后人体会产生抗体,但有的抗体持续时间不长,痊愈的
人仍应加强防护。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指出,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
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
(摘编自《新冠肺炎的 30 个真相》,《人民日报》2020 年 2 月 7 日)
材料二:l
下表为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的存活时间。
存在物品(物质) 环境温度 存活时间
10-15°C 4 小时
空气
25°C 2--30 分钟
飞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