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试题
一、选择题
1.(2019 江苏南通检测)1962 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把基本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下放到
生产队。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样生产队既有生产自主权,又有分配决定权。这项政策在当时
( )
A.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
D.清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2.(2019 江苏如东检测)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 6 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了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了 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到 3 626 万亩,
其总产量分别增加了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3.(2018 江苏南京模拟)1985 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
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此观点的得出主要是基
于当时的中国( )
A.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4.(2018 江苏苏州模拟)2016 年,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
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
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做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
A.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
B.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5.(2019 江苏南通调研)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
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人们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6.(2018 江苏淮安、宿迁期中)1958 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 3 101 万
剧增至 5 194 万,在这新增加的 2 000 多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 1 104 万人,占总数的 53%。出现上述城
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7.(2018 江苏四市一模)1953 年 2 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
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
“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8.(2018 江苏淮安、宿迁期中测试)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
接用于研究( )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9.(2018 江苏无锡期中)结合下面的图片,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956 年公有制经济较 1952 年大幅增长主要是三大改造的推动B.1978 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改革的进行被彻底打破
C.新时期公有制经济大幅度缩减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私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冲击
D.各年份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分别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10.(2018 江苏常州测试)下图是对我国新时期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的描述。图中的数据
变化反映了我国( )
A.市场调节已完全确立B.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
C.对农业加大市场引导D.放弃宏观的经济管理
11.(2018 江苏徐州考前模拟)邱家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30 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经
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1978—1992 年是目标探索阶段;1992—2002
年是框架构建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改革( )
A.实现了重心向城市转移
B.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
C.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D.开辟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12.(2018 江苏南京三模)《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
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
13.(2018 江苏无锡期末)“中国过去 30 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
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
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14.(2018 江苏海门期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在长江
三角洲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发与开放浦东地区
C.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D.开辟闽东沿海经济开放区
15.(2018 江苏苏州期初)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
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
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
A.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二、非选择题16.(2018 江苏如东第一次测试)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策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不再统一起来,势必加剧市场无政府状态,国家就不可能灵活地调
动国家所掌握的现金和物资,不能保证对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人民政府于 1950 年 3 月颁布《关于
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商业在商品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
而私营商业则逐年下降。1955 年冬,由于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割断了资本主义同农村的经济联系,出现
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到 1956 年底私营工商业全部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90 年代初)》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发展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而这套制度又由于全球化和
互联网的作用,又在不付出相应成本的同时,兼具了西方制度的优点。当然任何制度都需要时时演变,相对
而言,以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相对于更擅长抽象思辨的西方来讲,更有光明的未来。
——摘编自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的表现。分析“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更
有光明的未来”的含义。(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4 分)2020 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2019 江苏南通检测)1962 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把基本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下放到
生产队。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样生产队既有生产自主权,又有分配决定权。这项政策在当时
( )
A.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
D.清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答案 C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1962 年的农村经济调整并未发
生生产关系的变革,且生产资料所有制依然是单一的公有制,故 A、B 两项错误;1962 年的农村经济调整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故 C 项正确;1962 年,“左”倾错误并未清除,故 D 项错误。
2.(2019 江苏如东检测)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 6 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了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了 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到 3 626 万亩,
其总产量分别增加了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答案 D 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出现了题目中大丰收
的现象,D 项正确。
3.(2018 江苏南京模拟)1985 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
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此观点的得出主要是基
于当时的中国( )A.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答案 D 1985 年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厂属于中外合资企业,不是国营企业,A 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先农
村后城市,不存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B 项错误;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促进了城
市经济的发展,C 项错误;1985 年,改革开放刚刚实行,之前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使得中国工业发展
与世界相脱节,D 项正确。
4.(2018 江苏苏州模拟)2016 年,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
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
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做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
A.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
B.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 B “三权分置”制度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是根本性变革,A 项错误;“三权分置”制度加快放
活了土地经营权,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B项正确;“三权分置”制度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C项错误;“三权分置”
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农民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D 项错误。
5.(2019 江苏南通调研)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
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B.人们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 B 新中国初期当指 1949 年到 1956 年,A 和 C 发生在 1958 年,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劳动竞
赛而非社会主义改造,排除 D。“一五”计划是 1953 年到 1957 年,它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故选 B。
6.(2018 江苏淮安、宿迁期中)1958 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 3 101 万
剧增至 5 194 万,在这新增加的 2 000 多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 1 104 万人,占总数的 53%。出现上述城
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答案 C 1958 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城市需要大批工人,导致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
市,C 项正确。“一五”计划的时间是 1953—1957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中共八大要求经济建设在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与“大跃进”运动的“左”倾冒进思想不符,B 项错误;1960 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八字方针,D 项错误。
7.(2018 江苏四市一模)1953 年 2 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
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
“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 A 材料“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
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表明“组织起来”的目的是满足工业化对原料的需要,A 项正确;B、C 两项不是主
要目的,排除;1952 年底,封建土地所有制就已被废除,D 项错误。8.(2018 江苏淮安、宿迁期中测试)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
接用于研究( )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A 据“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业机械化”等信息可知,此股票可直接用于研究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A
项正确;“农业合作社”表明此时处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排除 B 项;该股票与农业有直接关系,并非工商
业,C 项错误;农业生产责任制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行时间与题干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D 项
错误。
9.(2018 江苏无锡期中)结合下面的图片,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956 年公有制经济较 1952 年大幅增长主要是三大改造的推动
B.1978 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改革的进行被彻底打破
C.新时期公有制经济大幅度缩减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私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冲击D.各年份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分别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答案 A 1953—1956 年的三大改造把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A 项正确;B
项表述“被彻底打破”不符合史实,因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排除;新时期公有制经济大幅度缩减的
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C 项错误;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是指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 1952 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 年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0.(2018 江苏常州测试)下图是对我国新时期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的描述。图中的数据
变化反映了我国( )
A.市场调节已完全确立B.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
C.对农业加大市场引导D.放弃宏观的经济管理
答案 B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 1978 年以来,“国家定价”的比率在下降;“国家指导价”的比率逐渐上升,而从
1984 年开始逐渐下降;“市场调节价”比率也在上升;这说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
体制转变,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排除;C 项包含在 B 项之中,排除;D 项说法错误,错在“放
弃”,排除。
11.(2018 江苏徐州考前模拟)邱家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30 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经
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1978—1992 年是目标探索阶段;1992—2002
年是框架构建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改革( )
A.实现了重心向城市转移
B.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
C.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D.开辟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答案 C 1984 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属于 1978—1992 年的目标探索阶段,A 项错误;1992—2002 年是
框架构建阶段,没有完成全面建设的总目标,B 项错误;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C 项正确;1985 年以后,相继开辟了四个
沿海经济开放区,属于 1978—1992 年的目标探索阶段,D 项错误。
12.(2018 江苏南京三模)《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
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
答案 C 材料信息规定了特区企业有雇用和解雇职工的权力,这有利于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故 C 项正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是在 1980 年通过的,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在 1956 年就已经建立,
故 A 项错误;1984 年提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故 D 项错误。
13.(2018 江苏无锡期末)“中国过去 30 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
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
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答案 D 题干论述了生产力进步、技术创新、劳动分工和市场规模间的关系,并突出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作用,B、C 两项是从改革的角度来阐述的,故排除;A、D 两项均有利于市场规模
的扩大,但中国入世与开放浦东相比,体现了中国经济已完全融入世界市场,故选D项比A项更能体现题意。14.(2018 江苏海门期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在长江
三角洲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发与开放浦东地区
C.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D.开辟闽东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 C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可知,A 项和 D 项错误;开发与开放浦东地区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B 项错
误;上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成为沿海开放城市,C 项正确。
15.(2018 江苏苏州期初)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
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
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
A.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答案 A 国有企业改革从第一阶段的“进行放权让利”,到第二阶段的“跃进到产权变革”,再到第三阶段的
“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这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渐进性和阶段性,A 项正确;非公
有制经济与材料中“国有企业改革”不符,B 项错误;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目标, 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不符,C 项错误;材料中“国有企业改革”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18 江苏如东第一次测试)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策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不再统一起来,势必加剧市场无政府状态,国家就不可能灵活地调
动国家所掌握的现金和物资,不能保证对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人民政府于 1950 年 3 月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商业在商品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
而私营商业则逐年下降。1955 年冬,由于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割断了资本主义同农村的经济联系,出现
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到 1956 年底私营工商业全部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90 年代初)》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发展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而这套制度又由于全球化和
互联网的作用,又在不付出相应成本的同时,兼具了西方制度的优点。当然任何制度都需要时时演变,相对
而言,以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相对于更擅长抽象思辨的西方来讲,更有光明的未来。
——摘编自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 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的表现。分析“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更
有光明的未来”的含义。(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4 分)
答案 (1)变化: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计划经济体制。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和建设
国民经济(稳定市场)的需要;苏联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4 分)
(2)表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教育体制的调整。(2 分)
含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辉煌成就。(2 分)
(3)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