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师大版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试题四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北师大版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试题四及答案

ID:430635

大小:203.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试题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据统计,截至 1929 年 10 月 1 日,苏联共收到 267 份承租申请,1921-1927 年苏联 与外国公司签订了 172 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  ) A.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 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 C.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 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 2.(2019·上饶一模)下面是 1929—1933 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表。 年份 事件 1929 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 月签订 70 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 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 做法”的决议 1931 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 1/3 销往苏联 1932 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 1/2 销往苏联;在苏联工作外国专家近 2 000 人,技术人 员 10 000 多人;共派遣 2 000 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 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 14 亿卢布;与外国签 订“技术援助协议”124 个 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 A.消弭了美苏间的意识形态分歧 B.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C.有利于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 3.(2019·蓉城名校联考)下面为 1930-1932 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 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表。 时间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征粮量(单位:万吨) 1930 年 2 290 780 1931 年 1 760 700 1932 年 1 280 770 这表明当时苏联(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 4.(2019·淄博一模)下面为 1928—1937 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据 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  ) A.推动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得到不同程度发展 C.实行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 D.汲取西方经济危机的教训 5.1918 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为每普特 6~12 卢布,而国家收购价格约为 4 卢布,与战前相比,工业制品价格的上涨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 2~3 倍。这说明(  ) A.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 B.余粮收集制牺牲农民利益 C.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 6.(2019·衡阳二模)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 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 A.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7.(2019·南充二模)苏俄在 1920 年 11 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 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 年 7 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 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  ) 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利用资本主义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8.(2019·合肥一模)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 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 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 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 农庄。这表明苏俄(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9.1931 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 1956 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这 一改变(  ) A.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 B.调动了庄员劳动的积极性 C.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 D.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 10.(2019·海门一模)赫鲁晓夫继承了一份可怕的遗产。“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 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为此,他的农业改 革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D.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11.下表是苏联 1965 年和 1975 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表。 年份 灌溉土地面积 (万公顷)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农民月工资 (卢布) 1965 980 883 53 1975 1 660 1 228 120 苏联农业的发展说明(  ) A.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 C.苏联不再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 12.美国人的研究认为,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第三世界政策上出现新动向,降低了对 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要盟国提高自力更生程度等。这种动向的出现 (  )A.源于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 B.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C.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D.彰显了苏联的大国战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8 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 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 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 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 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56 年 11 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 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 39 年,战争(二战)结束也有 11 年了。在整个国家 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 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 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 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摘编自《苏共中央通报》(1989 年第 6 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28 年以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有哪些。(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其 出现的主要原因。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指出当时的苏联政府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并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19 分) 14.(2019·昆明摸底)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 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 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他进一步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与宏观调 控经济的必要性,认为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并把经济 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以宏观指导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苏经济发展为例,评析凯恩斯的观点。 (要求:任选一个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 分)2020 届高三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试题答案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据统计,截至 1929 年 10 月 1 日,苏联共收到 267 份承租申请,1921-1927 年苏联 与外国公司签订了 172 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  ) A.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 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 C.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 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 A [“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 172 份租让合同”说明苏联承认私有和利用外国资本,而这 一时期苏联正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故 A 项正确;材料“租让合 同”说明是租让,不是援助,故 B 项错误;大萧条发生在 1929-1933 年,与“1921-1927 年” 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苏联与外国公司”说明苏联没有被封锁,故 D 项错误。] 2.(2019·上饶一模)下面是 1929—1933 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表。 年份 事件 1929 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 月签订 70 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 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 做法”的决议 1931 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 1/3 销往苏联 1932 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 1/2 销往苏联;在苏联工作外国专家近 2 000 人,技术人 员 10 000 多人;共派遣 2 000 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 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 14 亿卢布;与外国签 订“技术援助协议”124 个 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 A.消弭了美苏间的意识形态分歧 B.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C.有利于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 C [1929-1933 年的苏联正处于工业化建设时期,因而“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客 观上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选 C 项;美苏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从未消弭,排除 A 项; 材料主旨是“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并未明确是否主要从美国输入,也未涉及苏联 经济体制,排除 B、D 两项。] 3.(2019·蓉城名校联考)下面为 1930-1932 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表。 时间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征粮量(单位:万吨) 1930 年 2 290 780 1931 年 1 760 700 1932 年 1 280 770 这表明当时苏联(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 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 C [1930-1932 年的苏联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体化牺牲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 民的积极性,但是为工业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故选 C 项;受国际环境影响,苏联需要优 先发展重工业,排除 A 项;当时苏联经济建设受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影响不大,排除 B 项;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 1928 年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4.(2019·淄博一模)下面为 1928—1937 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据 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  ) A.推动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得到不同程度发展 C.实行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 D.汲取西方经济危机的教训 B [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与“一五”计划相比,苏联重工业比例有所下降,农业 由负增长到 54%,轻工业由 90%到 100%,这说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得到不同程度发展, 故选 B 项;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重工业所占比重大,农业比重小,产业结 构不均衡,排除 A 项;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 C、D 两项。] 5.1918 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为每普特 6~12 卢布,而国家收购价格约为 4 卢布,与战前相比,工业制品价格的上涨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 2~3 倍。这说明(  ) A.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B.余粮收集制牺牲农民利益 C.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 B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俄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 年, 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保证战争的胜利,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牺牲了农民 的利益,故 B 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 1921 年起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 料中没有涉及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信息,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是 在 1921 年,故 D 项错误。] 6.(2019·衡阳二模)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 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 A.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B [新经济政策规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流通,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 改善民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是以经济手段解决民生问题,故选 B 项;新经济政策是为 了更好地建设苏俄,巩固工农联盟,排除 A 项;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已经完成了民主 革命任务,排除 C 项;新经济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而新三民主义的节制资本带有抑制垄 断的意图,排除 D 项。] 7.(2019·南充二模)苏俄在 1920 年 11 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 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 年 7 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 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  ) 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利用资本主义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 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是利用资本主义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 B 项;新经济政策没有放 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排除 A 项;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品生产分配的信息,排除 D 项。] 8.(2019·合肥一模)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 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 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 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 农庄。这表明苏俄(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C [题干反映了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再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年 左右做了三次调整,这适应了当时不同形势的需要,故选 C 项;固定的粮食税下,农民生 产积极性高,排除 A 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当时苏联实行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政策,忽视农业发展,排除 B 项;苏俄(联)的政策调整是形势使然,排除 D 项。] 9.1931 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 1956 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这 一改变(  ) A.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 B.调动了庄员劳动的积极性 C.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 D.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 B [根据材料可知,1931 年,苏联集体农庄的政策是庄员辛苦一年,到年度结算时才 能得到报酬,而 1956 年改为预付款制,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这样庄员每月都可以领 到报酬,从而调动庄员劳动的积极性,故选 B 项;材料中预付报酬的做法可以调动劳动者 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不能推动农业改革的完成,排除 A 项;1956 年 正值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此时苏联并未进行政治改革,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工资发放 方式的变化,而没有涉及庄员薪酬多少的变化,所以不能解决庄员报酬的不稳定,排除 D 项。] 10.(2019·海门一模)赫鲁晓夫继承了一份可怕的遗产。“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 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为此,他的农业改 革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D.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C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 A 项错误;组织个 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做法,故 B 项错误;用收购制代替农产 品义务交售制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故 C 项正确;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是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11.下表是苏联 1965 年和 1975 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表。 年份 灌溉土地面积 农业总产值 农民月工资(万公顷) (亿元) (卢布) 1965 980 883 53 1975 1 660 1 228 120 苏联农业的发展说明(  ) A.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 C.苏联不再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 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给了农民和集体农庄一定自主权,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所增 加,故 B 项正确;A 项无法由材料推断得出,排除;C 项史实错误,排除;苏联的农业集 体化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基本完成了,故 D 项错误。] 12.美国人的研究认为,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第三世界政策上出现新动向,降低了对 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要盟国提高自力更生程度等。这种动向的出现 (  ) A.源于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 B.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C.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D.彰显了苏联的大国战略 A [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原因在于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 苏联实力下降,承担不起更多的义务与承诺,故选 A 项;材料未体现第三世界的崛起,排 除 B 项;材料未涉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问题,排除 C 项;材料“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 减少对东欧盟国的承诺”体现的是苏联的霸权衰落,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8 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 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 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 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 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56 年 11 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 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 39 年,战争(二战)结束也有 11 年了。在整个国家 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 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 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摘编自《苏共中央通报》(1989 年第 6 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28 年以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有哪些。(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其 出现的主要原因。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指出当时的苏联政府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并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19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 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 产品”等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根据“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原因”,要从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这个角度分析;第三小 问“措施”,根据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第四小问,从农业和工业关系的角度论述时, 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1)目的:满足国内工业化的资金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或 答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或更容易通过行政手段控制 剩余产品)。(6 分) (2)影响: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 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原因: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 挫伤。措施: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评价:苏联实现农业 集体化后,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 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 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19 分) 14.(2019·昆明摸底)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 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 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他进一步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与宏观调 控经济的必要性,认为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并把经济 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以宏观指导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苏经济发展为例,评析凯恩斯的观点。 (要求:任选一个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 分) 解析:首先分析总结材料中凯恩斯的观点,然后结合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国民政府推 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或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从赞同或反对中任选一角度论证凯恩斯的观点即可。 答案:示例一: 观点:凯恩斯认为政府应扩大投资,加强经济干预与宏观指导,推动经济迅速增长。(2 分) 态度:赞同。 论证: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中央及地方政府 经济建设计划,白银收归国有,发行法币,投资发展工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体现政 府对经济的干预与宏观指导。结果使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并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 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10 分) 示例二: 观点:凯恩斯认为政府应扩大投资,加强经济干预与宏观指导,推动经济迅速增长。(2 分) 态度:不赞同。 论证:苏联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政策,投资新建大量工矿企业,排 斥市场调节,强调政府干预。结果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缺乏活力;农轻 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0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