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师大版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试题八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北师大版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试题八及答案

ID:430644

大小:6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试题八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乐山一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 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  )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2.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 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 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3.(2019·揭阳一模)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 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 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这场大讨论(  )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 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 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 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 4.(2019·惠州调研)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 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高帝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各朝 所分 封的 功臣 侯与 外戚 恩泽 侯 139 13 12 13 22 84 14 31 15 10 13 22 士人 出身 的列 侯 8 0 0 0 1 3 4 10 2 4 6 15 所占 比例 6% 0 0 0 5% 4% 29% 32% 13% 40% 46% 68% A.独尊儒术推行 B.宦官外戚专权 C.中央集权加强 D.重文轻武实施 5.(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 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 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 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6.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7.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这说明该时期(  ) A.道德认同意识增强 B.富有人文精神 C.现实功利思想浓厚 D.摆脱宗教束缚 8.(2019·乌鲁木齐一模)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 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阴阳家 9.(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 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 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 说法的是(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10.(2019·泸州二模)汉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罗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 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实质是(  ) A.“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B.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C.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 D.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11.(2019·永州一模)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 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  ) A.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C.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 D.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学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 12.(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 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  )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 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 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 书》。 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 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 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 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 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 诵读儒经,研习章句。 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材料二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 严守家法。 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 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 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 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 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 话奠定了基础。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 兴起的意义。(16 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 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 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 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古代中国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 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 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 2020 届高三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试题答案八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乐山一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 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  )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A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所不为”强调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故选 A 项;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排除 B 项;道家主张“道法 自然”,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排除 C 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主张才符合当时政治现实,排除 D 项。] 2.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 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 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C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 故选 C 项;历史分期是为了强调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排除 A 项;三个阶段重点都 不相同,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排除 B 项;材料中未涉及对社会的描述,不能判断社会 情况,排除 D 项。] 3.(2019·揭阳一模)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 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 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这场大讨论(  )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 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 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 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 D [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由此推知统治阶级在反思统治 合法性问题,故选 D 项;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不是阶级矛盾问题,排除 A 项;B 项 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景帝在汉武帝之前,排除;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 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实际上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汉朝推翻暴秦寻找合 法性,排除 C 项。] 4.(2019·惠州调研)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 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高帝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各朝 所分 139 13 12 13 22 84 14 31 15 10 13 22 封的 功臣 侯与 外戚 恩泽 侯 士人 出身 的列 侯 8 0 0 0 1 3 4 10 2 4 6 15 所占 比例 6% 0 0 0 5% 4% 29% 32% 13% 40% 46% 68% A.独尊儒术推行 B.宦官外戚专权 C.中央集权加强 D.重文轻武实施 A [材料表明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行,儒家确立正统地位,以及察举制度的实施为士人登上政治舞台提供条件,故选 A 项; “宦官外戚专权”与材料中强调的重点“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无关,排除 B 项;材料 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排除 C 项;宋代实施重文轻武,排除 D 项。] 5.(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 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 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 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A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 A 项;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排除 B 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并 没有超脱现实,排除 C 项;题干信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 D 项。] 6.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B [“六经”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由此看出先秦时期著作所蕴含的价值观仍然得到诸子的重视,所以这一现象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具有延 续性,故选 B 项;先秦诸子皆从“六经”中获取养料,但不能反映先秦时期价值观念日益趋 同,排除 A 项;诸子从先秦典籍中获取养分,不能体现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排除 C 项; 材料反映先秦典籍“六经”对诸子思想的影响,而非儒学影响力的扩大,排除 D 项。] 7.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这说明该时期(  ) A.道德认同意识增强 B.富有人文精神 C.现实功利思想浓厚 D.摆脱宗教束缚 B [“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人为贵”“人有道德……”“人有知觉……”等信息突出 了人性,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 B 项;材料不仅强调人的道德,还强调人的知觉,排除 A 项;“现实功利思想”与材料“人有道德……人有知觉”不符,排除 C 项;“摆脱宗教束缚”与史 实不符,排除 D 项。] 8.(2019·乌鲁木齐一模)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 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阴阳家 B [由“非命”可知墨子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而孔子强调天命论;儒家强调尊 卑等级,与墨家“兼爱”思想不相容,因此墨家与儒家相互诘难可能性最大,故选 B 项,排 除 A、C 两项;阴阳家重在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排除 D 项。] 9.(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 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 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 说法的是(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B [由材料“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可知, 该思想融合且同化了其他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融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故 选 B 项;孟子“民贵君轻”并未融合其他思想,排除 A 项;北宋二程倡导“格物致知”、顾炎 武宣扬经世致用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没有融合其他思想,排除 C、D 两项。] 10.(2019·泸州二模)汉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罗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 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实质是(  ) A.“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B.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C.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 D.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 B [汉代帝王的“罪己诏”是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但并非实质,故 A 项错误;题目中“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说明帝王的“罪己诏”意在感化臣民,加 强自己的权威,故 B 项正确,排除 D 项;题目中并未体现民本,故 C 项错误。] 11.(2019·永州一模)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 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  ) A.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C.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 D.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学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 A [“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说明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 统治思想,儒学独尊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故选 A 项;汉代 儒学是对先秦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排除 B 项;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 因而汉代儒学不会要求恢复西周分封制,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汉代儒学的具体内容, 因而无法得出 D 项结论。] 12.(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 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  )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 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 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 D [由材料可知孝道向忠君观念转变,儒家思想强调孝道,说明汉代儒家的正统地位 确立,故选 D 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排除 A 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利用孝道加强忠 君,并不是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排除 B 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C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 书》。 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 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 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 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 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 诵读儒经,研习章句。 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材料二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 严守家法。 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 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 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 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 话奠定了基础。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 兴起的意义。(16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为特 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 等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各 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 庄之说”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中“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 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得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导致玄学产生,根据所学 知识可得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1)表现:受统治集团推崇,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 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9 分) (2)原因:儒学的烦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 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能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流); 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16 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 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 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 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古代中国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 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 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 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 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 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 答案:示例: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2 分)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 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 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 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10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