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检测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检测试题及答案

ID:430648

大小:404.9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检测试题及答案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应在划定区域的四个顶点和 中间分别取样 B.生态学家高斯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它们之间将会发生 种内斗争 C.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D.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一定增多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物圈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所以不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C.“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的地方有 助于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 CO2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美国生态学家、微生物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 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 (cm2·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可见光中的能量 B.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将流向分解者,其包含在图中的“2.1”中 C.赛达伯格湖的生物分属三个营养级,至少存在一条食物链 D.从长期来看,“未利用”的能量仍将流向分解者 4.非洲南部某岛屿降雨量较大,发生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岛屿上的马尾松林受 到大面积损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泥石流自然灾害后马尾松的空间特征可能呈现镶嵌分布 B.泥石流自然灾害破坏了马尾松林的水平结构,但其仍然存在 C.泥石流发生区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马尾松林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 5. 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J” 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 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6. 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 A.雄萤火虫对异种雌虫发出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但雌虫对此信号无反应 B.牛蛙的卵和豹子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 C.玉米的花柱很长,拟蜀属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 D.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了一条 X 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7.棉铃虫是一种常见的棉田害虫。相比于喷洒高效农药,放养天敌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优 点是 A.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棉花 B.降低棉铃虫多的 K 值 C.提高棉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避免产生抗药性基因突变 8.我国古代农民采取间作(指高矮不同的作物间行种植)、“看田选种,看种种田”等措 施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间作有利于提髙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 B.间作有利于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农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看田选种,看种种田”的依据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 9.在分析某野生生物种群年龄结构时,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生殖 后期(丙)三个年龄层,统计各年龄层成员数量所占比例。当年龄结构处于下列哪项时, 预示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甲=乙=丙 10.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A→B→C 中,各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 和传递等的数量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 输入的 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5.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无 A.种群 A、B、C 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种群 B 呼吸消耗的能量为 5 百万千焦/年 C.能量从种群 B 到种群 C 的传递效率为 12% D.种群 A 在一年时间内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为 59.5 百万千焦/年 11.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 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12.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13.某农场面积为 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 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 获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80 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14.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1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 别在 4 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I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 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 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 K 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1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 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主要是因为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 可逆转 B.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10%~2 0% C.①表示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17.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18.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 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20.右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 5 增加到 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 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21. 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 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 6 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22.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23.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 度 24.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 B.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与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的演替方向往往相反 C.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D.动物的同化量不包含其排出的粪便、尿液中含有的能量 25.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繁殖地、停歇地,被誉为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水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 等无机盐也 越多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D.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二、非选择题: 1.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现对某森林草原 交错区进行调查,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 。 (2)在森林草原交错区,随着气候越趋干旱, 或落叶林占优势,直到 最后,只遗留一些岛屿状森林在大片的草原上。该过程属于群落的 。 (3)交错区物种繁多,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 能力,其基础是 。 (4)交错区中的某种小鸟取食野牛身上的寄生虫。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 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野牛才安静地让小鸟取食。据此分析,小鸟和野牛之间传递的信息 类型有 。 (5)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交错区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但生态 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 (6)群落交错区的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与周边群落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据此分 析该区域出现“边缘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1.(1)(物种)丰富度(群落的丰富度) (2)草原 次生演替 (3)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4)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5)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是 逐级递减或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0-20%) (6)复杂的环境条件使植物种类更加丰富,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2.某些工厂的废水中富含有机物,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为处理这种废水,科学工作 者发明了“活性污泥法”,其原理是利用充气(曝气),使某些微生物快速繁殖形成巨大的 微生物群体(活性污泥),从而吸附或溶解污染物,并将其完全氧化。请回答 (1)活性污泥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这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 作用是 。 (2)在污染的水体治理中,实施曝气复氧工程,其主要作用是 。 (3)水体中的微生物 (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理由是 。 2. (1)分解者 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 (2)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使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3)不能 群落包括生活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污泥微生物只是污泥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3.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 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植物种类数/种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 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 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3.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4.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km2 ,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 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 ①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 群密度为____ 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________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②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_____。 ③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4.①2.2 头/km2 2 头/km2 ②乙种动物以甲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 物数量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③大于 5.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为探讨馨香木兰种群的生态学 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本研究中调查乔木 层和灌木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 5 m×5 m,而调查草本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 1 m×1 m,可见设 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 。 (2)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 A、B、C 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 物种丰富度/种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A 群落 21.5 35.5 19.5 B 群落 22.5 23.8 16.25 C 群落 22 31.5 13.5 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    的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 高的是    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    幼树, 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 (3)科研人员调查了三个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 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绘制成下图。 4 常 绿阔叶林 106 31 16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        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 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虽然现在 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 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 木的  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 5.(1)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变化(合理即可)  (2)A 群落  灌木  乔木 (3)种群数量 增长 竞争 6.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群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 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 数 时 , 应 记 录 的 数 目 是 _________ 。 在 取 样 时 应 注 意 哪 些 因 素 对 调 查 结 果 的 影 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 200 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获 160 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有 10 尾,则该池塘 内 鲫 鱼 的 总 数 约 为 _________ 尾 。 若 上 述 结 果 成 立 , 那 么 前 提 条 件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8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 (2)3200 鲫鱼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 7.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入侵植物 互花米草已成为红树林最严重的干扰因素之一。科研人员调查了人工拔除互花米草对红 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见下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物种数(种) 优势种 拔除前 拔除后 拔除前 拔除后 区域 1 14 22 台湾泥蟹 扁平拟闭口蟹 区域 2 12 23 红树蚬 扁平拟闭口蟹 区域 3 10 23 台湾泥蟹 扁平拟闭口蟹 (1)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有多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多样性。 许多大型底栖动物还可以食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2)物种丰富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调查结果,可 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台湾泥蟹和扁平拟闭口蟹之间存在_______关系,优势种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人 工拔除互花米草在较短时间内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发 生了剧烈改变。 (4)调查结果还说明人类活动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物种 直接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人工拔除互花米草提高了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改变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 (3)竞争 食物条件 栖息空间 (4)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8.治理沙漠要遵循自然规律,我国治理沙漠成就突出,被联合国誉为 “全球治沙样本”。 某沙地植被发生自然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流动沙地→②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③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④固定沙地油 蒿群落→⑤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鲜群落→⑥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迅速沙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 (2)白沙蒿是流动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改变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 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说明生物与生物、 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判断,最好在沙地植被 自然演替的第______阶段适度干预治理, 防止迅速沙化。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进行。 8.(1)物种组成 (2)生物与无机环境 (3)⑤ 速度和方向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