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全国名校 12 月月考物理带电粒子在复合场运动试题及答案
1、(2020·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如图所示的竖直平面内有范围足够大、水平向左
的匀强电场,在虚线的左侧有垂直纸面向里的水平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大小为 B,一绝缘轨道由两段直杆
和一半径为 R 的半圆环组成,固定在纸面所在的竖直平面内,PQ、MN 水平且足够长,半圆环 MAP 在磁
场边界左侧,P、M 点在磁场边界线上,NMAP 段光滑,PQ 段粗糙.现在有一质量为 m、带电荷量为+q 的
小环套在 MN 杆上,它所受电场力为重力的 倍.现将小环从 M 点右侧的 D 点由静止释放,D 点到 M 点
的水平距离 .求:
(1) 小环第一次到达圆弧轨道最高点 P 时的速度大小;
(2) 小环第一次通过与 O 等高的 A 点时半圆环对小环作用力的大小;
(3) 若小环与 PQ 间动摩擦因数为 μ(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现将小环移至 M 点右侧 4R
处由静止开始释放,通过讨论,求出小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 答 案 】(1 ) 0 ( 2 ) ( 3 ) 若 , 则 ; 若 , 则
【解析】
(1)由动能定理得:
得 vP=0
(2)小环在 A 点时的速度为 vA,由动能定理
3
5
0
10Rx 3
=
4 519
5 5
Bq gRmgN = + 3
5
µ ≥ 2
5 3f
mgRW
µ
µ= +
3
5
µ <
2 mgR5fW =
2
0 p
1qEx 2mgR mv2
− =
3
5
mgqE =
0
10
3
Rx =
2
0
1( ) 02 AqE x R mgR mv+ − = −得:
在 A 点:
联立得:
(3)若 即
小环第一次到达 P 点右侧 s1 距离处速度为零,小环将停在此处不动,由动能定理
联立得:
所以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若 即
环经过来回往复运动,最后只能在 PD 之间往复运动,克服摩擦力功 ,由动能定理
解得:
点睛:此题关键要搞清物体运动的物理过程,搞清能量转化的关系;运用动能定理解题需合适地选取研究
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列出表达式求解.
2、(2020·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的第一、四象限区域
内存在两个有界的匀强磁场: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I、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Ⅱ,O、M、P、Q 为磁
场边界和 x 轴的交点,OM=MP=L,在第三象限存在沿 y 轴正向的匀强电场,一质量为 m、带电荷量为+q 的
粒子从电场中坐标为(-2L,-L)的点以速度 v0 沿 x 轴正方向射出,恰好经过原点 O 处射入区域 I 又从 M 点
4 55Av gR=
2
A
A
vN qv B qE m R
− − =
4 519
5 5
Bq gRmgN = +
f mg qEµ= ≥ 3
5
µ ≥
1 1(4 ) 2 0qE R s mgR fs− − − =
f mgµ=
1
2
5 3
Rs µ= +
1
2
5 3f
mgRW mgs
µµ µ= = +
f mg qEµ= < 3
5
µ <
fW
( ) ( ) fqE 4R mg 2R W 0− − =
2 mgR5fW =射出区域 I(粒子的重力忽略不计).
(1)求第三象限匀强电场场强 E 的大小;
(2)求区域 I 内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 B 的大小;
(3)若带电粒子能再次回到原点 O,则区域Ⅱ内磁场 宽度至少为多少?
【答案】(1) ;(2) ;(3)( +1)L
【解析】
(1)由题意可知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则:水平方向:2L=v0t;竖直方向:L= at2;另有:
qE=ma,联立解得第三象限匀强电场的场强:E= .
(2)设粒子运动到原点时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为 vy,则:vy= t= =v0,则粒子进入磁场 I 时速度大
小为:v= = v0, = =1,即速度方向与 x 轴正方向成 45°角,粒子进入区域Ⅰ做匀速圆
周运动,由几何知识可得轨迹半径为 R1= L,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则有:Bqv=m ,可解得区域 I
内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 B= = .
(3)粒子运动轨迹如图,在区域Ⅱ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R2= = L,带电粒子能再次回到原点
的条件是区域Ⅱ的宽度 d R2+L=( +1)L.
的
2
0
2
mv
qL
02mv
qL 2
1
2
2
0
2
mv
qL
qE
m 0
2qE L
mv
2 2
0 yv v+ 2 tanθ
0
yv
v
2
2
2
1
v
R
1
mv
qR
02mv
qL
sin 45
L
° 2
≥ 23、(2020·黑龙江牡丹江市一中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在如图所示宽度范围内,用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可
使初速度为 v0 的某种正粒子偏转 θ 角(v0⊥E);在同样宽度范围内,若改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图中未画出),使该粒子穿过该区域且偏转角仍为 θ(不计粒子的重力),问:
(1)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
(2)粒子穿过电场和磁场的时间之比。
【答案】(1) (2)
【解析】
(1)设粒子的质量 m,电荷量 q,场区宽度 L,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
联立解得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0
cosEB v
θ= 1
2
sint
t
θ
θ=
0
Lt v
=
qEa m
=
0
tan at
v
θ =
2
0
tan qEL
mv
θ =得
几何知识得
联立解得
得
(2)粒子 电场中运动时间
在磁场中运动时间为
而
在
2
0vqvB m R
=
0mvR qB
=
sin L
R
θ =
0
sin qBL
mv
θ =
0
cosEB v
θ=
1
0
Lt v
=
2
mt qB
θ=
联立解得
4、(2020·湖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如图所示,开始静止的带电粒子带电荷量为+q,
质量为 m (不计重力),从点 P 经电场加速后,从小孔 Q 进入右侧的边长为 L 的正方形匀强磁场区域(PQ
的连线经过 AD 边、BC 边的中点),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若带电粒子只能从 CD 边
射出,则
A. 两板间电压的最大值
B. 两板间电压的最小值
C. 能够从 CD 边射出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短时间
D. 能够从 CD 边射出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
【答案】AC
【解析】
粒子在加速电场中,由动能定理可得:qU= mv2,粒子在磁场中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qvB= ,解
得 U= ,可见若加速电压大,轨迹半径也大,所以两板间电压最大时,粒子恰好从 C 点离开磁场,
在磁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0 sinmvL qB
θ=
1
2
sint
t
θ
θ=
2 2
max
25
32
B L qU m
=
2 2
min
25
32
B L qU m
=
min
πmt qB
=
max
πmt qB
=
1
2
2mv
R
2 2
2
B R q
m由几何关系得:R2=L2+ ,解得:R= L,所以最大电压 Umax= ,故 A 正确,B 错误;
由图可知,能够从 CD 边射出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是恰好从 D 点离开磁场的,运动时间
,故 C 正确,D 错误;故选 AC.
点睛:带电粒子经电场加速进入正方形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半径公式知道电压越大,进入磁场的速度
越大,则打在下边的距离越远,而偏转角越小,时间越短.由题设条件,显然打在 C 点的带电粒子半径最
大,运动时间最短,而打在 D 点的半径最小,时间最短.
5、(2020·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如图所示,空间的某个复合场区域内存在着竖直
向下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质子由静止开始经一加速电场加速后,垂直于复合场的边界
进入并沿直线穿过场区,质子(不计重力)穿过复合场区所用时间为 t,从复合场区穿出时的动能为 Ek,则( )
A. 若撤去磁场 B,质子穿过场区时间小于 t
B. 若撤去电场 E,质子穿过场区时间大于 t
C. 若撤去电场 E,质子穿出场区时动能小于 Ek
D. 若撤去磁场 B,质子穿出场区时动能大于 Ek
【答案】BD
【解析】
A.粒子在电场中是直线加速,进入复合场,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均与速度垂直,是匀速直线运动;若撤去磁
2( )2
LR − 5
4
2 225
32
B L q
m
2
T mt qB
π= =场,只剩下电场,粒子做类似平抛运动,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故质子穿过场区时间不
变,等于 t。故 A 不符合题意。
B.若撤去电场,只剩下磁场,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不变,水平分运动的速度减小,故质子穿过场区
时间增加,大于 t。故 B 符合题意。
C.若撤去电场,只剩下磁场,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不变,末动能不变,仍为 Ek。故 C 不符合题意。
D.若撤去磁场,只剩下电场,粒子做类似平抛运动,电场力做正功,故末动能大于 Ek。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BD。
6、(2020·黑龙江牡丹江市一中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用密度为 d、电阻率为 ρ、粗细均匀的金属导线制
成两个闭合正方形线框 M 和 N,边长均为 L,线框 M、N 的导线横截面积分别为 S1、S2,且 S1>S2,如图
所示.匀强磁场仅存在于相对磁极之间,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其他地方的磁场忽略不计.金属线框 M 水
平放在磁场上边界的狭缝间,线框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开始运动时可认为 M 的 aa′边和 bb′边都处在
磁场中.线框 N 在线框 M 的正上方,与线框 M 相距为 h.两线框均从静止开始同时释放,其平面在下落
过程中保持水平.设磁场区域在竖直方向足够长,不计空气阻力及两线框间的相互作用.
(1)计算线框 N 刚进入磁场时产生的感应电流;
(2)在下落过程中,若线框 N 恰能追上线框 M,N 追上 M 时,M 下落的高度为 H,N 追上 M 之前 N
一直做减速运动,求该过程中线框 N 产生的焦耳热;
(3)若将线框 M、N 均由磁场上边界处先后释放,释放的时间间隔为 t,计算两线框在运动过程中的最
大距离.【答案】(1) (2) (3) Δx=
【解析】
(1)线框 N 进入磁场前,有
刚进入磁场时,有 E=2BLv1
线框 N 中的感应电流
其中
联立解得
(2)当线框 M 在磁场中运动达到匀速时,设速度为 v2,有 G=F 安
其中线框重力 G=mg=4LS1dg
安培力 F 安=2BIL=
解得
由上式可知匀速运动速度与导线截面积无关,所以两线框匀速运动速度相同,均为 v2.由此可知当线框 N
恰好追上 M 时,两者速度相等.选 N 为研究对象,根据能量守恒可得 N 产生的焦耳热
(3)线框释放后二者先后作变速运动
mg-F=ma
3 2 3
2
2 4
324 ( )N
LS d gQ LS dg h H B
ρ= + − 2
4d g tB
ρ
2
1
1
2mgh mv=
2
2 1 2 122 4
BLv S B Lv SB LLρ ρ⋅ ⋅ =
2 2
4d gv B
ρ=
2
2
1( ) 2NQ mg h H mv= + −
2
2 2 2
1 44 ( ) 4 ( )2
d gLS dg h H LS dg B
ρ= + − ⋅ ⋅
3 2 3
2
2 4
324 ( ) LS d gLS dg h H B
ρ= + −即 4LSdg- =4LSda
解得 a=g-
由加速度可知:线框下落 加速度与线框的导线截面积无关,两个线框在磁场中先后作相同的加速运动,
当 a 减小到 0 时做匀速运动,所以只要后释放的线框还未达到匀速时,先释放线的框速度就比较大,二者
的距离就会继续增大,当二者都做匀速运动时,间距最大.
此时最大间距 Δx=v2t=
7、(2020·江苏省苏州市五校高三上学期 12 月联考)如图所示,在xOy 直角坐标平面内﹣0.05m≤x<0 的区
域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 B=0.4T,0≤x≤0.08m 的区域有沿﹣x 方向的匀强电场.在 x 轴上
坐标为(﹣0.05m,0)的 S 点有一粒子源,它一次能沿纸面同时向磁场内每个方向发射一个比荷
=5×107C/kg,速率 v0=2×106m/s 的带正电粒子.若粒子源只发射一次,其中只有一个粒子 Z 恰能到达电场的
右边界,不计粒子的重力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可保留根号).求:
(1)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 R;
(2)粒子 Z 从 S 发射时的速度方向与磁场左边界的夹角 θ;
(3)第一次经过 y 轴的所有粒子中,位置最高的粒子 P 的坐标;
(4)若粒子 P 到达 y 轴瞬间电场突然反向,求粒子 P 到达电场右边界时的速度.
【答案】(1)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 R 为 0.1m;
(2)粒子 Z 从 S 发射时的速度方向与磁场左边界的夹角 θ 为 60°或 120°;
(3)第一次经过 y 轴的所有粒子中,位置最高的粒子 P 的坐标为(0, m);
的
2B LvS
ρ
2
4
B v
dρ
2
4d g tB
ρ(4)若粒子 P 到达 y 轴瞬间电场突然反向,粒子 P 到达电场右边界时的速度为大小 2 m/s,方向
与电场右边界成 45°或 135°.
【解析】
试题分析:(1)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解得:R=0.1m
(2)由题意可知粒子 Z 垂直电场左边界进入电场,做出粒子 Z 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O1 为轨迹的
圆心,用 dB 表示磁场区域的宽度,由几何关系可知: ,在△SOO1 中满足:
代入数据可得: ,即粒子 Z 从 S 发射时的速度方向与磁场左边界的夹角为 60°(或 120°)
(3)在 y 轴上位置最高的粒子 P 的运动轨迹恰与 y 轴相切于 N 点,如图所示,N 点到 x 轴的竖直距离 L 满
足:
解得:
即粒子 P 的位置坐标为(0, )
(4)用 dE 表示电场的宽度,对粒子 Z 在电场中的运动,由动能定理可得:
代入数据可得:
设沿电场方向的速度为 ,则
2
0
0
mvqv B R
=
1O SO θ∠ =
1
cos BdOS
O S R
θ = =
603
πθ = =
2 2 2( )BL R d R+ − =
35 3cm m20L = =
3 m20
2
0
1
2EqEd mv=
55.0 10 /E N C= ×
v⊥ 2 Ev ad⊥ =Eq=ma
解得:
所以粒子 P 到达电场右边界时的速度
方向与电场右边界成 450 或 1350
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及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62 10 m/sv⊥ = ×
2 2 6
0 2 2 10 m/sv v v⊥=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