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赣州市石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九次周考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赣州市石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九次周考试题及答案

ID:430773

大小:88.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九次周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列论述类文本,完成 1-3 题(9 分)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 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 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 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群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 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 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 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 “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 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 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 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札,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 成年行笄,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 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 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 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 “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 规定奴婢不得纹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 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 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 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缕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 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摘选自《新华文摘》刊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错题重现) A.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也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 发文身为礼。 B.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 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C.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 差别。 D.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 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分析到文身是百越的古俗,并引用《墨子·公孟》的文字表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是“以治其国”。 B.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还在《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惟婢获则不刺面。”这也证明了“文身”有对人进行 等级区分的作用。 C.文章以并列的方式论述了“剪发文身”与其他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D.引用论证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文章通篇都是各种例子,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越王还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他们都希望通过礼仪定式和礼制规范划分人们的等级从而维护自己的 政治梦想。 B.从《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我们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中原各族 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 C.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D.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内容。 (二)阅读下列访谈类文本,完成 4-6 题(12 分) 悠悠敦煌情------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自幼随父亲敦煌学奠基人之一、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 年赴 美国留学。1950 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曹可凡:你好!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里昂有条河,法语 La Saone,中文就是沙娜。后来好多人很奇怪,说常书鸿 挺逗的,给女儿起了一个沙漠的沙,我就成了一个沙漠里婀娜多姿的女子了。 曹可凡:所有我觉得可能人一生冥冥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 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 常沙娜:因为他在巴黎塞纳河边的书摊子发现了一本书,就是伯希和在莫高窟考古调查后,用掠走的东西出了 一本《敦煌石窟艺术》。他看得很惊讶,说他整天崇敬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艺术,却不懂我们中国的艺术,数典忘祖。 他说他是中国人,一定、一定要去敦煌去看看现状。 曹可凡: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 常沙娜:那是 43 年。我们坐了一个月的汽车,从重庆一直到甘肃,从秋天一直住到冬天。到了敦煌第一顿饭吃 的是一碗面,一碗醋,一碗盐。爸爸说今天也来不及了,明天给你吃涮羊肉吧。他一直这样乐观。 曹可凡:那时候做研究,做保护都要做什么? 常沙娜:第一要除沙。要在莫高窟上面要盖一层短墙就是把那沙给拦住,因为那个地方流沙很快就能把洞埋起 来。后来我父亲归纳了三个临摹办法,一个是客观临摹,第二种是复原临摹,第三种是整理临摹。他要求研究所都 要采用整理临摹,不能随便复原临摹,如非必要也不要客观临摹。 曹可凡:据说 1945 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 常沙娜:当时很轰动,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位犹太 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国去看看。 曹可凡:为什么你在美国呆了两年就回来了? 常沙娜:当时在美国留学生大家都在讲中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而且把家信念一念。国内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留美同学大家见面就说什么时候回国,就成了一个回国的高潮。我为了回国买票,就半工半读,到陶瓷厂拉坯 上釉。 曹可凡: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 常沙娜:是的。当时我父亲高兴的很,在敦煌待了那么多年,临摹了上百件的东西都没有展示过。我父亲告诉 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都很重视这个展览,他们看的激动。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工艺美术 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我们就搞了一些新的设计,适合现代生 活。52 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 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 曹可凡:您也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是吧? 常沙娜:我参加了。我有一些童子功,就是在敦煌形成的。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 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这个现在还在。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 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这个给我的启示太大了, 这决定了我后来这一辈子我从事设计的宗旨。 曹可凡:您其实是没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常沙娜:是,我一辈子是没有学历的学业。但是我是实在在的,是尽力的,是为了我要做的事情而实实在在的, 要学我父亲的“杭铁头”的精神,要把事情做好,做完。 (摘编自《可凡倾听), 2017 年 10 月 21 日) (注)“杭铁头”,杭州人。 4.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访谈以“常沙娜”名字由来切入,这样提问拉近了双方距离,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 B.本篇访谈主体部分有时直接提问,明确集中;有时陈述事实,给受访者制造表达空间。 C.本篇访谈围绕“敦煌情”展开,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体现卓越的访谈技巧。 D.本篇访谈语言体现了对受访者常沙娜的尊重,平实、口语化,自然亲切,符合访谈基本要求。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书鸿先生当年回国扎根敦煌,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后来常沙娜从美国回国也基 于这样的爱国情怀。 B.犹太人叶丽华对常沙娜非常欣赏,并热情的邀她出国深造,因为她欣赏常沙娜绘画造诣,也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 艺术。 C.常沙娜在梁思成林徽因的指导下对景泰蓝进行抢救,不仅抢救了工艺,还设计了适合现代生活的用品,有一些设 计品成了国家礼品。 D.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 一。 6.题目“悠悠敦煌情”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错题重现) (三)阅读下列文学类文本,完成 7-9 题(15 分) 风 雪 夜 袁良才 (1)老北风怪兽般吼叫着,漫天飞雪赛似春运返乡的客流,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的怀抱。城市仿佛一夜之间空 了,这条平日喧嚣无比的特色美食街在这雪夜里尤显冷寂。 (2)一间店铺里亮起了并不耀眼的灯光。风雪交加中,一个如同觅食困兽般逡巡的汉子,见到灯光的一刹那, 激动得有些难以自持,他感觉心中腾地一下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他瑟缩着身体,迟疑地向那个灯光所在的铺面走去, 脚下发出“吱嘎吱嘎”的积雪声。汉子呼吸粗重,抬手敲响了眼前狭窄铺面儿紧闭的卷闸门,但他没有出声。出乎 意料的是,这扇门“哗啦”一声敞开了。出现在门后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年轻人,却满脸带笑,“这么晚了,还没 吃饭?” (3)瘦小憔悴且略显蓬头垢面的中年汉子明显吃了一小惊,他那双沾满雪屑的双脚有些犹疑。“先进屋,暖和 暖和吧。”中年汉子被年轻人连拉带扯地拽了进来。年轻人返身回到简陋的吧台前,弯腰把斜靠在吧台内的一根一米 多长的钢筋平放到地上,然后开启了空调机。中年汉子有些恍惚地杵在店门那里,看上去有点手足无措。年轻人努 了努嘴说:“大哥,随便坐嘛。”汉子尴尬地干笑着,随便找一个靠门的位子,坐下来,顺势按了按腰间。年轻人犀 利的目光扫过来,说:“大哥,一定饿坏了吧?别急着掏钱呀。我先给你整一碗烩面,垫垫肚子。然后再弄几个菜, 我们哥俩喝点儿!”年轻人在厨房忙活开了。中年汉子有些儿傻眼了,他坐直了身子,又按了按腰间。 (4)不一会儿,年轻人就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烩面,“大哥,请吃吧。”汉子已顾不得斯文,脑袋几乎拱 进面碗里,狼吞虎咽般吃起来。年轻人一直坐在边上看着汉子的吃相,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意,还说:“慢慢吃, 别噎着!” (5)中年汉子吃完,精气神似乎足了些。“这位小哥老板,你就不怕我吃了,付不起钱?”年轻人笑着站起身, 收拾碗筷,“大哥,你也太小瞧我啦!不就一碗面条吗?付不起又咋样?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只当交个朋友嘛。” 汉子不自觉地又按了按腰间,声音有点发硬,“我不是没有钱,钱在狗日的老板手里,他就是不给哩!”年轻人安慰 道:“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解决不了的难事。我先去整两个菜,待会边喝边聊。” (6)外面老北风还在咆哮着。两个男人喝着,聊着…… (7)“我跳过楼,惊动了警察,给弄下来,蹲了七天号子。眼瞅着春节到了,拿不到工钱咋回家过年?爹娘、 老婆孩子咋过日子?我就瞅空带走了黑心老板的儿子。可……我这人没出息,一见孩子哭,心就软了,最后一分钱 没讨着,还倒贴了一百多块钱哩。” (8)“大哥,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你的遭遇我很同情,但必须走依法维权的道路,不能胡来呀!”年轻人说着给中年汉子倒酒。汉子一口喝尽一杯酒,酒杯猛地放在桌上,红了眼圈,“这不,后天就是除夕了, 可我……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年轻人叹了口气,也猛地喝干了一杯酒,酒杯放在桌上,红着眼睛说:“大哥, 你凭良心说,那个老板欠你多少工钱?”汉子哆哆嗦嗦地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欠条,三万五千六百元整。 (9)年轻人起身离去,不一会儿就坐回原处,说:“我先垫给你,大哥,你先回家团圆。春节后,你直接到这 个单位找我,我帮你打赢这场官司!”汉子惊惶地瞅了瞅年轻人递过来的一张名片,“啊!你是公安局的?”年轻人 按了按中年汉子的肩膀,“小吃店老板是我一位农民工朋友,回老家过年去了,我来帮他看看店。他就是因为不懂法, 绑架老板追讨工资,结果被判了刑。出狱后,我帮他租下了这个铺面!”汉子变了脸色,匆忙道过谢,就要夺门而 走。年轻人已经堵在了门前,不容拒绝地递给他一厚沓人民币,“自己数数!三万六千六百元。多出来的算我送给你 的路费。”汉子半推半就地收了钱,“扑通”一声跪下了。年轻人连忙把他拉起来,“快去车站赶车,回家过年吧。年 后,我等你!” (10)汉子泪流满面地点了点头,走了出去,风雪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停了。汉子走出不远,从腰间摸出一把匕 首,扔到了雪地里。 (11)中年汉子哪里知道,年轻人自己其实就是小吃店的老板。不过他讲的故事倒是真的,只是名片是帮他创 业的一位警察给的。为了多攒点儿钱,他已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送走客人,年轻人“呼啦”一声关上卷闸门, 额头上顿时冒出大颗大颗的虚汗,泪水也不争气地流了下来。他开始后怕,他好想家。他准备天明就给那位好心的 警察打电话,求他帮忙,年后一定帮汉子把血汗钱要回来。哦,也是自己的血汗钱! (12)次日一早,警察接到年轻人的电话后,急切地问:“你问了他的姓名、住址,看了他的身份证,让他打 了欠条没有?”年轻人有点后悔自己做事太毛躁,但看到雪后初霁,到处银装素裹,一如童话世界,竟在电话里很 有把握地说:“嘿,忘了。但我相信,南迁的候鸟,待到春暖花开时,一定会飞回北国!” (13)警察在电话那头呵呵笑起来,“你小子,原来还是半个诗人啊。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那生活一定是 诗!”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三次描写了汉子“按了按腰间”的细节,到最后他“从腰间摸出一把匕首,扔到了雪地里”,表现了汉子 从准备打劫到放弃打劫的心理变化过程。 B.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开故事,叙写了“中年汉子”在风雪夜准备持刀抢劫,后来被年轻的小吃店老板机智 挽救的故事。 C.第⑾段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年轻人的真实身份,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出年轻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 D.小说通过讲述风雪夜年轻人和中年汉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老板拖欠工钱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社会现象。 8.文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请找出其中三处,分别分析其作用。(6 分)(错题重现) 9.小说结尾段电话那头警察对年轻人说的话意蕴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错题重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 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仲淹尝分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于易衣而 出,仲淹晏如也。 ②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 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③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 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④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 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 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⑤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 一颁下。 ⑥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 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⑦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谥 文正。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褒贬善恶给予的一种称号。 B.卒,指士大夫死亡。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对不同阶级的人的死的称呼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 加区别。 C.天圣七年,年号纪年。从先秦开始,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疏用于分条陈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 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 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葛怀敏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 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 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2)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9 分)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绹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绹时任中书舍人。③ 霜栽:指野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诗人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诗人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向朝廷引荐自己。 15.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在艺术技巧上的妙处。(6 分)(错题重现)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后用“ ”和“ ”两句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经金人入侵战火的人们淡忘当年的屈辱岁月、而今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与批判。 (2)韩愈的《师说》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指出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态度,必将会导致“ , 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3)《次北固山下》一诗“含不尽之见于言外”,其中饱含生活哲理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阳木雕被称为“中华一绝”,它以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雕饰精关、技艺精湛而 。东阳地区山川毓秀,气 候温润,梨树、樟树、松树、银杏树等 ,为东阳木雕选材用料提供了多种可能。东阳木雕以天然木材为原料, 不施以漆色,保留原木的纹理和色泽,自然气息浓厚。以材料本身的语言来体现木雕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东阳木 雕为人们 的一大特色。木材本身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扬着生命的气息。从艺术表现的 角度来说,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较强的内容。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探索与创新,在精益求精的艺人手中,东阳木雕技艺日臻完美,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极具艺术感 染力。不仅如此,在追求实用价值方面,( ),装饰性与实用性 ,更接地气,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声名鹊起 触目皆是 口耳相传 相得益彰 B.声名鹊起 比比皆是 津津乐道 相辅相成 C.闻名遐迩 触目皆是 口耳相传 相辅相成 D.闻名遐迩 比比皆是 津津乐道 相得益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木材本身的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B.木材本身具有的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C.由于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散着生命的气息。 D.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斥着生命的气息。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阳木雕能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画面内容 B.木雕匠人采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内容结合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的创新工艺 C.东阳木雕采用传统透视技法来展示画面内容,并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 D.木雕匠人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来展示画面内容 20.逻辑推理题(6 分) 四人分别姓张、姓李、姓高和姓陈,他们每人各任一个职务,四个职位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和劳动委 员。已知: (1)体育委员下围棋很厉害,班长与姓李的同学都不是他的对手。 (2)班长主持班会的时候,学习委员和姓张的同学都举手提了些建议。 (3)学习委员分别给班长和姓李的同学辅导过功课。 (4)体育委员参加篮球赛时,班长和姓高的同学一起为他助威。 你能准确推断出四人的职位吗? ①姓张:___________ ②姓李:_____________ ③姓高:___________ ④姓陈:_____________ 21.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传播国学的文化交流机构。下面是孔子学院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心部 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50 个字(5 分)(错题重现)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日本人在给湖北的捐赠物资上写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人同裳”。很多人看了之后惭愧地说, 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更懂修辞,更懂文化,不像我们都是粗浅的口号。但也有人时说生死攸关的特殊时期,我们更 需要的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脱口而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情景任务型作文,任务指向明确即“你怎么看?”看的是什么?就是对于这个事件的两种不同 的表达,一种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人同裳”,这是一种风雅的表达 ,一传统文化的表达;而 另一种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这是一种简洁的表达,一种有力的表达。任务就是发表你对这两种 表达及这两种表达背后的文化现象的看法。 任务型作文写作时,一定要做到“就事化事”,写作时你可以赞同其中任何一种表达,也可以两种表达都赞同, 但都不能离开“对这两种表达的看法”,切不可“跑偏”,如写到“捐就捐,何必还要写诗”“中日友好关系”“再重 要的口号也不如口罩”等。好的作文应该分析两种表达背后的文化背景、修辞、传统等,不能仅简单的列事实、喊 口号、泛抒情代替说理论证。2020 届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九次周考试题答案 1.【答案】D A 项,“南面的楚也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分析有误原文“这 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把范围扩大到“百越”。B 项, “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分析有误。原文倒数第三段是在假设条件下把礼的功能演进分为三个 层次,而“最初”的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而不是“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C 项,“完成了这一系列 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分析有误。原文“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 外观感性上的标识”,所以并不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仪式”。故选 D。 2.【答案】C “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有错,文章没有论述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故选 C。 3.【答案】D D 项,“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 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分析有误,因果倒置。原文“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 ‘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故选 D。 4.【答案】C C 项,“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中“所有问题”错误,从访谈者中访的一方曹可凡来看,他并非都是在 提问题,他有时是直接提问,明确集中,如“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 吗”“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常书鸿先 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有时陈述事实,如“据说 1945 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 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您其实是设有学历的,后来做了 中央工艺美院院长”,这就给给受访者常沙娜制造了表达的空间。故选 C 项。 5.【答案】A B 项,“也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错误,文中说的是“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 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文中只能看出对常沙娜的欣赏,看不出“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 术”。C 项,“不仅抢救了工艺”错误,文中说的是“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文 中说的是“要抢救工艺美术”,而选项变成“抢救了”。D 项,“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 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错误,文中说的是“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 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 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 6.(1)常沙娜在敦煌临摹大量作品,受到了艺术熏陶。(2)展出在敦煌的画作,为她带来了留学的机会。(3)因敦 煌艺术展,促成常沙娜从事工艺美术。(4)在设计工作中,敦煌艺术给她提供很多灵感。 7.【答案】B B 项,“全知视角”错误,根据结构主义批评家的理论,此篇小说整体以“外视角”叙事,即叙述者对 小说内的人物心理动机毫不知情,仅仅叙写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在第 11 段后进行了叙事视角的转换。 8.①“老北风怪兽般吼叫着,漫天飞雪赛似春运返乡的客流,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的怀抱”交代故事发生在一个年 终的风雪夜里的背景,烘托中年汉子无奈绝望的心情;②“外面老北风还在咆哮着”交代店外恶劣的环境,烘托中 年汉子矛盾挣扎、紧张的心情;③“风雪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停了”一语双关,既交代风雪停止了的天气环境,又暗 示中年汉子的心情由矛盾挣扎归于平静;④“雪后初霁,到处银装素裹,一如童话世界”既交代雪后初晴的天气环 境,也暗示社会美好,社会人情温暖的主旨。(1 点两分,3 点满分) 9.①是警察对年轻人积极乐观、善意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的态度及乐于助人行为的支持、鼓励和赞美。②年轻人帮 助中年汉子,传递了警察对他的帮助和温情,正是以实际行动来诠释“诗意的眼光”和“生活一定是诗”。③是对社 会中遭遇困境的人生活态度的点拨,只要积极乐观、善意地面对生活,生活最终一定会以诗意般的美好和希望回应 你。(此题一定要结合尾段的话分析意蕴,意思对即可,答尾段“作用”的都不给分) 10.【答案】B 原文断句,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 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1.【答案】C 题中 C 项,表述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纪年。 12.【答案】A 题中 A 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易衣而出是指几个儿子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形容家境非 常贫困的窘相。而不是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 13.(1)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不过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 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奉亲于内”介词结构后置,顾,南面,法) (2)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进退,超格,委)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 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 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 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 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不过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 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 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 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 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 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 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 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 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 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 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 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 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 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 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 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谥号文正。 14.【答案】B “寓情于景是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15.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节律优美,音韵和谐。③运 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葆有高尚品格;“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表达上含蓄形象。 16. (1)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2)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17.【答案】D 第一处,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大,远近都知道。这里强调的是它因 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雕饰精美、技艺精湛而名声很大,而不是强调知名度迅速提高,应用“闻名遐迩”;第二处, 触目皆是:目光触及到的都是,形容非常多;比比皆是:到处都是。这里只是强调各种树木到处都是,应用“比比 皆是”;第三处,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一代一代传下去;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这里强调的是 大家乐于谈论东阳木雕,应用“津津乐道”;第四处,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 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这里强调的是装饰性与实用性之间的配合,使得彼此作用更能显 示出来,应用“相得益彰”。故本题选 D。 18.【答案】B “由于……使得……”有误,介词乱用掩盖主语,句子缺少主语,排除 AC;D 项“使木雕作品天生就 充斥着生命的气息”的主语应是“生命和灵性”,而按照 D 项的表述主语是“木材”,缺少“的”,且“充斥”搭配 “气息”不妥当,排除。故选 B 项。 19.【答案】C 根据语段的陈述主体判断,补写的语句应以“东阳木雕”为主语;根据后文“装饰性与实用性”的表 述,补写的语句应先讲“采用了传统透视技法展示画面内容”,再讲“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故选 C 项。 20. (1) 姓张:体育委员 (2)姓李:劳动委员 (3)姓高:学习委员 (4)姓陈:班长 (写对一个得 1 分,写对两个得 2 分,写对四个得 6 分) 21.构图要素:标志中心部分是中文“汉”字的变体,融合了地球、逗号和鸽子等要素。(2 分)寓意:“汉”字代表 汉语言和中国文化,地球图案表达了把汉语向全球推广之意,逗号象征汉语推广交流永无止境,昂首高飞的鸽子彰 显了中国文化的和平精神,象征着将中国优秀文化传向世界。(3 分) 22、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情景任务型作文,任务指向明确即“你怎么看?”看的是什么?就是对于这个事件的两种不同 的表达,一种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人同裳”,这是一种风雅的表达 ,一传统文化的表达;而 另一种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这是一种简洁的表达,一种有力的表达。任务就是发表你对这两种 表达及这两种表达背后的文化现象的看法。 任务型作文写作时,一定要做到“就事化事”,写作时你可以赞同其中任何一种表达,也可以两种表达都赞同, 但都不能离开“对这两种表达的看法”,切不可“跑偏”,如写到“捐就捐,何必还要写诗”“中日友好关系”“再重要的口号也不如口罩”等。好的作文应该分析两种表达背后的文化背景、修辞、传统等,不能仅简单的列事实、喊 口号、泛抒情代替说理论证。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关于近日互联网上有关“风月同天”与“武汉加油”的争论,真是有意思又没有意思。 存在即合理,并非所有事物都可以有好坏之分。把人性的善良用文化高低来衡量本身就是荒谬至极。文字的 功能在于表达情感,而不在于区分优劣。回复“河海有别,波涛共挽”还是“谢谢”,仅是取决于个人情怀。如 果国难当头,捐赠物资却要斟酌口号是否得体,那么赤诚的关怀也要变质为偏见的奴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会 说什么就说什么,仅此而已。 然而,摒弃情绪之后仔细沉思,我们高呼“武汉加油”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我们绞尽脑汁最终也只能想出来 “武汉加油”这四个字,甚至除了“谢谢”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就是国人的悲哀。 不提那些高贵优雅的辞藻,仅就日常生活而言,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确在下降。许多成年人离开了表情包 根本无法抒发自己的感情,面对面的交流经常无话可说。古人面对良辰美景会吟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而 现代人往往只会拍照发朋友圈。随着网络的流行,各种粗俗的语言大肆盛行,如浮夸的标题党、一语双关的黄段 子等等。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有两种方式可以让精神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 另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正在迫近后者。 我们的文化在哪里?中华文化就该这样传承吗? “中华”这个概念是以文明的敷化为其后盾的。钱穆说过,教化敷于何地,其地自然就是华夏。那么,当日 本将中华文明研究得更透彻时,我们该如何自居呢?日本学者山鹿素行曾提出,夷狄统治的中国不是中国,日本 才是“中国”,随后萌生出这样一种观点:“日本虽非中华,日本近于中华,中国虽曰中华,实乃鞑靼支那”。 放在当下,颇有几番讽刺的警醒意味。提升文学素养,复兴中华文化,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自己的宝藏 应该由我们来守护,文化的庄严不可亵渎。 此外,语言表达能力降低是十分危险的,这次的争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客观的新闻,很多人因为不 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对别人的评论拍案叫绝,盲目崇拜他人的思想,最后导致舆论风气的极端化走向。在今天非 常复杂的舆论场上,一旦失去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个锚,就说不好会被风浪冲到哪里。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以琼琚为赠,不是为了回报礼物,而是为了珍贵的情 谊永远相好,如此委婉高雅的表达真令当代人惭愧。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 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因此,面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的句子,我无心争论它是否适合鼓舞群众,只是向日本友人慷慨的 帮助送上真诚的敬意,回答一声: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我愿在这个众卉俱谢的岁寒季节,与你结成坚贞长久的 友人!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