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40 小题,每题 1.5 分)
1.商王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
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
A.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宗教色彩较为浓厚
2.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
中央
C.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3.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中,县的幅员大小适中,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
武。之所以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
A.肃清封王残余 B.防止地方割据
C.扩大郡守权力 D.保障军权独立
4.中国古代社会的建构方式是血缘而不是契约,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
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这表明古代
中国
A.分封制的影响深远 B.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C.家国同构格局明显 D.家族观念十分浓厚
5.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
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
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
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6.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落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
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
由从外迁入的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
解
C.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D.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
用
7.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
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 )
A.审判的程序非常严密 B.保留了习惯法的原则
C.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8.公元前 413 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
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C.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D.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9.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 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
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10.“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
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建立民主制度 D.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11.从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
C.国王不能随便征税 D.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
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
地。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剿”的主要目的在于
A.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攫取苏、杭等地为通商口岸 D.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13.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
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
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14.1917 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区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A 革命背景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B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C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推翻临时政府
D 革命结果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A B.B C.C D.D
15.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
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16.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
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
A.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B.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
C.加重农民的赋役负担 D.消除了土地买卖现象
17.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
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
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
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
输出
18.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
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19.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
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
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
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B.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C.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D.清商帮势力强大
20.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
阶段 出土器物
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
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
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
西汉中期
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
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
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
上表是 20 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
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 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
21.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
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
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等级制度的解体
22.1851 年,英国全国 1800 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 52%。当
时英国 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10 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 230 万。促使城市人口增
长的重要因素是
A.海外殖民扩张 B.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C.工业革命 D.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
23.(19 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修建它
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
差的道路也没有。”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
A.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洲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西方殖民扩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C.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洲交通落后的面貌
D.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24.16~17 世纪,荷兰人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货币的问题,
又创建了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
题。据此可知,当时荷兰金融业兴起的背景是( )
A.专制王权不断发展 B.欧洲封建制度加速崩溃
C.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地中海沿岸经济较繁荣
25.19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一个年薪 100 磅的
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 5000 磅;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
拼命讲排场”。这最能体现出
A.工业革命引发了道德危机 B.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更加混乱
C.工业革命引发阶级关系的变动 D.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6.15-17 世纪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商业繁荣,兴起了像晋商,徽商这样的地域性商人群体;
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前者经商获利后便开始大量购买土地
修建房屋,进而形成了今天在太原周边大量的山西大院;而后者纷纷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
头衔。这些现象对二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提升了国际地位
27.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 年创办的大
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28.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
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29.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
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 3400.9 万元,增长
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
达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30.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 3 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31.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 II)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 II)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 II)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的解体无关 B.进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D.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某种特例
32.1935 年 9 月,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技术协议,规定美国无线电
公司在研究、试验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给予苏联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无线电信号的发射
和接收,录音、测量仪器及遥控仪器等设备的生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苏联为完成“一五”计划积极引进技术 B.美国为摆脱经济大危机需拓展海外市
场
C.国家利益一致导致美苏的意识形态趋同 D.战时同盟关系使美苏经贸合作日益紧
密
33.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
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 APEC 峰会、G20 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
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34.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
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
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反映出
A.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全球治理问题凸显 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
35.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
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惠及沿线 44 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
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内的肯定与支持是因为
A.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更好地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C.带动了经济水平相近的国家共同发展 D.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36.法国总统戴高乐在 20 世纪 60 年代抱怨美国拥有“过分的特权”,即只有它一家可以印制
美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它国家的企业。导致美国拥有“过分的特权”的原
因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D.美苏冷战的爆发
37.“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
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8.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
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
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理学开始盛行
39.谭嗣同在被押至菜市口候斩时,曾质问监斩官:“革新变法有何罪过?为何不审而斩?”
监斩官大喝:“尔等乱臣贼子,还用辩解吗?死有余辜!”六君子被处死后,换来的却是围
观者的一片叫好声。这反映了
A.维新变法违背时代潮流 B.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C.中国社会缺乏民主正义 D.司法审判制度极不健全
40.《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
作品,因为
A.达芬奇成功的运用“圣像图”的画法
B.达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其中
C.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D.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使得闽南的陆上通道完善,
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
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
得以传入。
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
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务司拟定了
口岸检疫章程,实施港口检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与疫病进行长期斗
争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医也逐渐流入内陆,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疾病作用。
但闽南地区的鼠疫流行时间仍然长达 300 余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摘编自林楠、曾毅凌《明清闽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 20
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 年 10 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
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 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
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造成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6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清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
用。(10 分)
42.回顾英国脱欧公投始末,引发不少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崛起以及这一时期英国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都是对盎格鲁
——萨克逊人实用主义哲学最好的诠释。“一个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
句名言,蕴含的精神实质成为日后英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说过,
“在我生活的岁月中,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来自欧洲大陆,而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来自全世界说
英语的国家”。
——徐则荣、王也《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材料二 大多数脱欧派认为欧盟的政策,给予跨境犯罪和恐怖主义钻空子的机会,使之
能够自由进出英国,已然威胁到英国国内社会稳定和安全。在一定意义上,英国脱欧是想通
过向外界“关门”,将欧债危机、外来移民、难民安置和不断涌现的恐怖主义关在英国门外。
——任琳《英国脱欧对全球治理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材料三 在谈到英国退欧对于欧盟的影响时,有些学者指出考虑到英国并非欧元区的一
员,英国退出欧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以更加团结的态度去专注处理当前的
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的运作甚至可能会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英国脱欧会给
欧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欧盟发展受阻,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甚至担心欧盟可能
由此走向衰落。
——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4 分)
(2)据材料三,概括学者们关于英国脱欧对欧盟影响的不同观点。(4 分)
(3)有学者说“英国脱欧是全球化终结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进程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 分)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
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
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
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
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
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
收地税。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
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
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
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3 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
农业改革。(6 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说明商王借助神权维护王
权,故 B 符合题意;材科没有反映权力集中与否的信息,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分
封制的信息,故 C 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重视神灵,但没有反映宗教色彩,故 D 不符合题
意。
2.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
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B 项正确;
A 项指的是皇帝制度,故错误;C 项解决的是君臣关系,故错误;D 项指的是专制主义,故错
误。
3.B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县令不能掌握军权,很难形成割据
势力,从而防止地方割据,故答案为 B 项;县令与封王没有关系,排除 A 项;县令和郡守是
不同层级的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的设置对郡守权力没有影响,排除 C 项;通过制度设计,
使县令不掌握军权,是避免形成割据势力,排除 D 项。
4.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
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家族对族人的管理和处
置,发展为政治关系。从而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
格局,故答案为 C。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A 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秦
朝开始才出现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的内容,B 错误。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对材料表述不全面,排除
D。
【点睛】
宗法制的作用:对当时: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④把“国”
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
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
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但只看到内因没有看到外因,不符合历史事实,故 A 项错
误;李峰的观点虽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但只看到外因没有看到内因,不可靠,
故 B 项错误;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没有完全主观臆断,只不过看问题不全面,
并非完全不可信,故 C 项错误;西周的灭亡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司马迁和李峰分别
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但均为一家之言,故 D 项正确。
6.B
【解析】
【详解】
据材料“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
可以得出,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部落分封的体制,使得不同部落的人杂居相处,促进了血缘
族体的瓦解,B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政治势力矛盾问题,A 不正确;材料做法有利于
文化的融合,但“一致”说法不正确,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
【点睛】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由材料“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从外迁入的受册
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可知分封制使不同部落、血缘关系的人走向杂居相处,使血缘族体走
向瓦解。
7.D
【解析】材料“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反映了罗马法注重法定的形式,体现了
形式主义的特征,故 D 正确;材料未涉及审判的程序是否严密,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
习惯法的原则,故 B 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奴隶主贵族利益,故 C 错误。故选 D。
8.D
【解析】
【详解】
材料“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强调的是直接民
主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D 选项符合题意。演说术是雅典民主政治的
产物,A 选项排除。材料与雅典公民的道德素质无关,B 选项排除。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奴隶
主阶级的民主,C 选项排除。
9.D
【解析】
试题分析: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持续几十年,1875 年国民议
会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故答案为 D
项。法国在 1791 年即颁布宪法,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法国大革命后基本体制发生多
次变化;法国宪政之路不能反映坚决彻底的特点,排除 C 项。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艰难的法兰
西共和之路
10.D
【解析】材料中的“‘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是指美国实行邦联制。从材料所述
实行邦联制的严重后果来看,核心问题应当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答案为 D 项。维护各
州权力不变的话,就难以加强中央权力,排除 A 项;美国当时已经实现民族独立,排除 B 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不是通过民主制度就能解决的,排除 C 项。
点睛: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 13 个州组成的松散联盟。国家无权征税,
也不掌握军队,各州的权力很大。国家权力太小,各州权力太大,导致美国在政治、经济、
外交方面面临很大阻碍,国家难以发展壮大和巩固独立。在此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
11.B
【解析】
【详解】
《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和法制高于王权的原则,君主权力来自于法律授予,因此从
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此后法制逐渐取代人治,即以法律权力取代君主权力。故答案为 B 项。
A 项是从英国政治本身发展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不是从近代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来看得出的
结论,排除;C 项属于《权利法案》的内容,排除;1688 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结束,排除 D 项。
12.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范围基本覆盖了列强的通商口岸,太平天
国拒绝承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所以列强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主要目的是维护其在
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
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借机将长江流域划为其“势力
范围”,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主要是在 1895 年《马关条约》签
订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1895 年《马关条约》开放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3.C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
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
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 项错误;材料未
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
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
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
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
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
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14.C
【解析】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反对封建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
的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任
务是通过革命斗争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
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和发展社会
主义公有制,解放好发展社会生产力。 因此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故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15.B
【解析】
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 B 项正确。AD
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
一致的合作原则,C 项“主导”说法错误,故 C 项排除。
16.A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至唐朝中叶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下“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
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答案为 A 项。B 项说法夸张,排除;均田制的实行与
赋役负担轻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C 项;土地私有制仍然存在,土地买卖现象不可能消除,
排除 D 项。
【点睛】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
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在一定程度上抑
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17.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清时期专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受当
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扫荡旧经济基
础(封建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A 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的说法
明显错误,因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繁荣,B 项错误;鸦片走私泛滥和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品
输出是在 19 世纪中期,与明、清前期时间不符,CD 两项错误。
1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及准确记忆的能力,材料中“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
者”所指的冶炼方法为灌钢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
C。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灌钢法,故排除 A 项;两汉也没有出现这种冶炼技术,故排除 B 项;隋
唐时期也没有灌钢法,故排除 D 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冶铁技术
19.C
【解析】
材料显示明清的商人以“捐帑”、“报效”的方式寻求保护,未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仍
是封建性质的商人,故 C 项正确。徽商崛起的原因是自身的努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
官商勾结,故 A 项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商人期望得到政客的保护,未体现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故 B 项排除。D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
20.A
【解析】
【详解】
材料所示的是滇池地区汉代墓葬随葬品中中原特色的器物增加,而本地特色器物减少的现象,
通过这一现象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同中原经济文化交往加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向西南地
区传播,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故 A 正确;西南地区在秦朝就已经开始纳入中央
统一管辖,排除 B;从材料中不能推断铁器主要依靠输入还是本地仿制生产,排除 C;仅从使
用生产工具这一点,不能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有效巩固,排除 D。
21.B
【解析】
【详解】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可
知明代户籍的变化是适应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故 B 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的范
围,故 A 错。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材料表达不符,故 C 错。D 项史实明显错误,故错。
22.C
【解析】
【详解】
从“1851 年,英国全国 1800 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
知,1851 年英国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工人,所以大部分英国人在城市中生
活,答案为 C。海外殖民扩张需要人前往去征服,占领后还需要去管理,与人口流入城市没有
必然联系,A 错误。B 是城市人口增多的因素,但是如果城市不能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
就没有优越的条件,故 B 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生率问题,排除 D。
2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南美洲”“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 展”“连接生
产点和装船港口”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方列强对美洲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是为了满足自身
发展需要;A、C、D 三项与材料相悖,排除。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
张·殖民扩张的影响
【名师点睛】英国殖民扩张的条件:
1、国内政治制度优势: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
开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同封建专制统治相比,英国君主立宪制
的资产阶级专政是进步的。
2、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
英国通过圏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7 世纪英国是
世界上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罪恶的奴隶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使英国经济实力雄厚。
3、强大的军事优势:
为了争夺殖民霸主,l7 世纪下半叶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l8 世纪,英法
在欧洲发生多次战争,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
4、地理位置的优势:
英国是一岛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有较强的
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2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6~17 世纪”“荷兰人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货币
的问题”“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题”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随着 16-17 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荷兰金融业在
这个基础上发展,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荷兰金融业兴起的背景是世界市场逐渐形
成,没有强调专制王权发展问题,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同地区的
商人使用不同货币的问题”“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题”可知,荷兰金
融业兴起的背景是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而不是欧洲封建制度加速崩溃,故 B 选项错误;材料
内容强调了荷兰金融业发展的背景是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而与地中海沿岸经济是否繁荣
无关,故 D 选项错误。
25.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所述工业革命后英国的贵族、下院的书记官、新兴的工厂主的情况,可知英
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但是社会道德却日益沦丧。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出
现这种社会现象的背景应是工业革命,材料中的贵族、政府官员、工厂主三类人的表现体现
出工业革命引发了道德危机,故 A 项正确。其它三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提及,排除 BC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影响
26.C
【解析】
【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晋商和徽商用经商挣来的钱购买土地,西葡用殖民扩张的钱来购买奢侈品和
贵族头衔,导致国内工商业发展缺乏资金,阻碍了国内工业的发展,C 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在
明清时期并未对外扩张,A 选项排除。材料与国内阶级矛盾无关,B 选项排除。西葡的对外扩
张导致黄金大量流入本国,但是并未转化为商业资本,最终导致本国走向衰落,D 选项排除。
27.C
【解析】
江南制造总局和大生纱厂均属于近代工业,均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选C 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江南制造总局
属于近代洋务企业而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大生纱厂属于近
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而非近代洋务企业,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28.A
【解析】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榨和阻挠,这是由近代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
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 B、C、D 项。
29.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 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 1936 年,可知
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 C 项正确。A 项,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 A 项错误。B 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4-1918 年。故 B 项错误。D 项,民国二十五年是 1936 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
间不符合。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
30.C
【解析】
【详解】
材料示意图当中的 3 所代表的经济形式从 19 世纪 70 年代产生,到 1956 年结束,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 19 世纪 60、70 年代产生,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结束,
故 C 正确;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是 1 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 A 排除;洋务企业是 2 所代表的经
济形式,故 B 排除;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 4 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 D 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中国近代各种经济形式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
紧扣题干材料当中 3 所代表的经济形式的起止时间,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1.B
【解析】
【详解】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 A;表格表明近代以来我
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选 B;主要是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我国自然经济,排除 C;自给自足
的经济形态就是自然经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征,故属于自然经济,
所以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排除 D。
32.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1935 年 9 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美国等资本主义世界正面临着严重
的经济危机。为了尽快销售大量剩余重工业品,拓展海外市场,美国向苏联积极地提供技术
支持,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苏联“一五”计划实施于1928-1932 年,与材料时间不
符;C 选项错误,美苏国家利益并不一致,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两国
意识形态并未趋同;D 选项错误,美苏战事同盟关系的建立是在二战时期,此时尚未出现。故
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33.A
【解析】
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
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 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
新秩序,国际峰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
临困境”,排除 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 D。
34.C
【解析】
【详解】
材料“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
许多全球性问题”体现的是全球治理问题凸显,C 选项符合题意。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
展,A 选项排除。材未涉及世界政治格局,B 选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速度,D
选项排除。
35.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 44 亿人口”说明其适应了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是其他国家 和地区对“一
带一路”的看法,并不能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故 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仅仅说明“一
带一路”得到了肯定,并未涉及其实施效果,故 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特别点明是为
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36.B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经济领域的特权地位,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大
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组织,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涉及法国,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美苏冷战的爆发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
题选 B。
37.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加强汉武
帝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 D。A 材料没有体现;B 是孔子的思想,C 是宋明理学思想。
考点:汉代儒学
点评: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接受天的统治,诸侯接受君主的统治,遵守三纲五常,人民和
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就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
38.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
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在文学领域方面出现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小说。故 B 正确;专制主义对
文学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故排除 A;CD 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
小说关注的焦点”
39.B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出维新变法不但群众不理解,官员也不支持,这说明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故 B
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中国
社会缺乏民主正义,故 C 项错误;清代的司法审判制度比较健全,故 D 项不符合史实。
40.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紧扣题意,AB 只是说明《蒙娜丽莎》绘
画的方法和技巧,与人文主义无关;C 虽然正确,但也没有抓住人文主义这一内涵。人文主义
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因此 D 符合题意。
考点:文艺复兴
点评: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
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
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苦行。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而伯
蒂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
为事业的成功及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总之,人文主义就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
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41.(1)原因:外来疫病的传入;特殊的地理环境;地方政府重治轻防;民众愚味迷信,卫
生习惯差。
(2)特点: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建立国家防疫机制;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
群治。
作用: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国家
政权的政治认同。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 可推理出外来疫病的影响;由“当
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可知地方政府重治轻
防; 从“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 结合所学知识,可得
出特殊的地理环境、民众愚味迷信、卫生习惯差等因素,造成了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疫病流行。
(2)特点: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
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
“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对
比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明清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有着重视防、治结
合,预防为主;建立国家防疫机制;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等特点。作用:根据
材料二“1950—1953 年……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
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
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
42.(1)原因: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欧盟的政策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与安全(英国想通
过“关门”避免国际麻烦)。
(2)不同观点: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更加团结,运行更加高效;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
国之间更加分化,导致欧盟衰落。
(3)问题: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
对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解析】
(1)原因:根据“都是对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实用主义哲学最好的诠释”得出英国外交的实用
主义原则;根据“已然威胁到英国国内社会稳定和安全”得出欧盟的政策威胁到英国的稳定
与安全(英国想通过“关门”避免国际麻烦)。
(2)不同观点:根据“英国退出欧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以更加团结的态度
去专注处理当前的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的运作甚至可能会更加高效”得出英国脱欧会
使欧盟成员国更加团结,运行更加高效;根据“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甚至担心欧盟可能由
此走向衰落”得出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导致欧盟衰落。
(3)问题:结合所学,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
义等。对策:可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分
析回答。
43.(1)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农
民斗争的推动。
(2)作用: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
评价: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基本是照抄材料即可
得出正确答案,例如,“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
的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民斗争的压力下”而不得不进行农业改革。
(2)从材料二中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就是“促进了日本的
资本原始积累”,本问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从材料即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主要从材料三去寻找答案,例如,材料三中的“带有封建地
租的色彩”可以说明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保留了浓厚封建色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再例如,材料三中的“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则
可以说明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