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
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
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
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
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
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
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
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
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
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
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
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
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
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
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
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
生作用。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
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
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
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
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
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
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
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
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
代开始进行。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
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 《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
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
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
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
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
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
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
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
了一个新的时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
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
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
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
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
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
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
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
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
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
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
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
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
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
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
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
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
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
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
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
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
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
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
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
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
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
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
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
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
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
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
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
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
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
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
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
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
合全文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
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
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
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
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
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
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
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
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
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
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
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
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
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
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
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
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
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
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
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
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
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
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
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
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
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
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
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
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
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
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
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
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
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
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
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
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
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
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
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
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
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
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
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
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
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
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
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
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五、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
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①_________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
蓝色,处于中性环境中则是紫色。更令人惊奇的是②__________,比如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
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 PH 值发生了变化,
③_________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8.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
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
六、材料作文
9.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七、选择题
10.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
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
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
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
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
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
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
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
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
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
形成的其他特点。
1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 不要依赖译文。 ② 并不是说在整
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③ 肯动脑筋, ④ 不盲目机械
地看待译文, 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
照起来揣摩学习, ⑥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B; 3.D
解析:1.解答此类题目可根据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语句,将选项和文本仔细比较,确定
选项正误。原文是说“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
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并非“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
较、辨析。B 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并没有泛指旧史学,选项漏掉了修饰语。
3.原文是“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
字的早期形式……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学者们研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曲解文
意。
2.答案:1.BD;
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3.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
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4.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
征;
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
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
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 项,“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
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文中并没有反映。C 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
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不恰当,本文主要表达机器大工业生产、现代科技对传统农
业、农村产生的冲击,从而引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这一主题。E 项,六安爷“难免思想保
守,无法与时俱进”有些牵强。
2.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其情节并不明显,所写人物也只有一个, 所写内容主要是六安爷最后
一次锄地,与土地告别的情景,于是,作为标题的“锄”也就具有了深刻含义。在文中主要是
“锄”的象征意义,要从六安爷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对土地的态度与情感等角度来分析。
3.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
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
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4.本题考查对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进行探究的能力。作答时应以 “不是锄地”“过瘾”两个
关键词为辐射点,来体察六安爷的行为、性格和内心世界,思考这种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突
出主题的作用。探究题需要多层次解读,组织答案时要避免要点交叉。
3.答案:1.AD;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③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 20 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
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
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1.解答本题要充分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C 项,“错误判断”说法错误。E
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不准确,他在 1985 年后也曾备感困惑。B 项,表述
不准确,陈忠实成为专业作家是获奖三年之后。
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概括的能力。题干要求到文中寻找相关信息。文章第三、四两段
写了陈忠实思想上的巨大转变,第五段写他创作思想和创作行为的变化,抓住相关语句归纳概
括即可。
3.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表层含意,同时必须
注意此句与标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关联密切,而文章第一段尾句也与此类似,三个句子
遥相呼应,引领着文章的主旨内容然后通过切分文章层次并联系“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概括
出传主的主要文学成就和贡献。
4.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
“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
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
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
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4.答案:1.B; 2.C; 3.C;
4.(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
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1.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
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段大意为:“(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
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 以至于境内百姓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丟失棄中
财物,发布文书诘査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
吧。’进行搜査,果然如此。”
2.“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有误。“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员。
3.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派使者偕同”错,使者只是“谕
以指意”,并非偕同调解。
4.第(1)句中“锡”通“赐”;“虔”:恭敬;“而”连词,表转折;“处之安乎”是反诘语气,
“之”代词,指这样的事,第(2)句中“救正”“世”“固” 为得分点,“云”字翻译时可以略
去。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
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
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
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
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
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
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
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
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
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
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
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
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
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
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
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
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
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
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
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5.答案: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
落。
解析:1.首句“回万里”,写出了长江的曲折悠长;第二句“九龙盘”,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长
江分为九支之后盘踞于大地的气势;第三句“横溃”“豁”,描写生动形象,强有力地表现了长
江的磅礴之势;第四句“飞”,写江水激流从巍峨高山飞奔而下,浩瀚博大。
2.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注释④。善于钓大鱼的任公子,现在也只能放下钓竿的原因,原诗的七、
八两句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明君垂拱而治,江水安流,天下太平。虽为歌颂盛世,其实更
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诗意】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脉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大地。
江水四溢,纵横半个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而治,江水安流,天下太平。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了。
6.答案:(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与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第(1)句的“埃”“黄”不能写错;第(2)
句的“弊”字要笔画清晰;第(3)句的“胥”“赢”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7.答案: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
发生变化
解析:这段话主要讲花青素与花的颜色的关系,即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度环境中有着不同的
颜色。第①处横线,从后面的冒号和随后的三种情况的表述可以看出,此处应该填花青素因
为环境变化而形成不同颜色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横线,从后文牵牛花一天的颜色变化可以看
出,此处应该填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橫线,从前文的“液泡内 pH
值发生了变化”和后文的“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分析,此处应该填花青素也会随之变化之
类的内容。
8.答案: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
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分两步:第
一步,按照构思框架的结构分层;第二步,表述各层次的具体内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活
动”也分为两个层次。分析构思框架图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分为两个层次,即
“讲座”和“活动”;“讲座”主要涉及旗袍、围棋、国画三个方面的内容;“活动”主要
涉及“体育课”的“太极拳”、“手工课”的“中国结”“剪纸”,同时这些活动还要在年
终时进行表演、展示。
9.答案:
家庭教育,决定人生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家庭一员。从那一天起,家
庭、父母便与我们紧密相随,我们也在那一刻开始了我们一生的学习,也是最重要的教育——
家庭教育。我们的父母便成了我们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人生中,家庭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语有:子不教父之过,说的便是孩子如果品行不好,一定与父母有关。其实,今天,当
我们观看法制节目时,那些少年犯们,绝大多数走上犯罪道路都与他们的家庭有关。
我还依旧记得,中央电视台某次播放的“法制在线”,记者走访了北京部分少管所采访了
那些少年犯,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在说:父母忙,不管他们,所以想到外面玩,就走上了这一条
道路。其中有一位少年犯让我记忆最深,那位少年犯因喝酒斗殴而被拘留,他告诉记者,从前,
他吸烟、喝酒,什么事都做。记者看着这样一位年仅 15 岁的男孩,觉得十分不解,为什么这样
一个男孩会做如此多的不良行为?男孩说:他的父亲与母亲离异后,把他带在身边,而父亲喝酒、
吸烟成性,久而久之,他便学会了。
听着这一则消息,不免让我们震惊,在少管所中有如此之多的少年犯,他们就是因为父母
的不良行为,使之走上犯罪的道路。也许有人说,他们中有绝大多数父母离异。其实父母离异
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多大阴影,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可是她成为了一个优秀人
才,并在 2002 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她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单身母亲,从小,她的母亲就从各方
面培育刘亦婷,着重培养其身心发展。
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良好的家庭教育,正确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在今后更好的容入社会,与
人相处,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当今家长,是否该考虑一下教育方式,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做孩子的榜样,从各方面教育
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位优秀的人?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必不可少。可以说成功,90%来
源于家庭教育。
世上无一物多余
漫漫长夜里,明星闪烁、月光粼粼、萤火微芒,都以其渺小的力量照耀着整个世界然而这
世界少了任何微光都不再完整,没有了星,月亮便只能孤独地在天上守候;没有了月,便再无人
望其思乡;没有了萤火,自然便少了一丝生机。万事万物只要来到了这个世界,便都有其存在的
价值,无一物多余。
作为学生的我们,会经常被“以成绩论英雄”,然而满分与及格之间并不存在着一条不可
逾越的鸿沟。我们要坚信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属于他自己的人格魅力与闪光点,这是独一无二
且与成绩毫无关联的,即便他可能不够优秀。“生命之所以宝贵,不在于它只有一次,而在于每
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轨迹。”毕淑敏一语点破了天机..差生不代表永无翻身之日,只要像蜗牛
一样一步一步向上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而好学生也不必拘泥于高分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小退步仅仅是暂时的,不足以成为你失去信心的理由。
大海中的清洁鱼,默默为路过的大鱼提供身体清洁服务它们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却是海洋
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它们,海洋中鱼类的健康便难以得到保障。土壤里的蚯蚓,蠕动身体松
软土壤,看似多余却不可或缺。飞鸟、蝴蝶,甚至是甲虫,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没有了他们,世
界便不再多样,失去了勃勃生机,变得灰暗与阴沉。只要你静下心来去欣赏大自然微不足道的
美,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发现自然中每一物存在的价值。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我们总是会抱怨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那么多科目,到了高中会分文理科,
上了大学又只会学专业的课程,殊不知,文科可以帮我们启智明理,理科可以让我们开拓思维,
数学可以培养我们的严谨,语文可以让我们谈吐优雅,而英语会让我们博学多才。可以说每一
门课程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少学了任何一门课程,我们的人生和思想都将会是不完整的。我们
要脚踏实地地去学好每一门课程,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有机会拥抱更广袤的世界。
在我们认为自己熟知的世界里,还有无数的微小事物等我们去发现它的意义与价值只要
你睁大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做一名伯乐,我想世界在你眼中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正确认
识自己,生活中就多了一分自然和舒坦,少了一分束缚和压力;多了一分淡泊与宁静,少了一分
浮躁与纷争,得以看穿事物的本质。
世上无一物多余,因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万物都值得珍惜。
教育,不能缺失了“掌痕”
有人将夏明的漫画稍作改动,其画面清晰可见:条纹衣男生第一次考 100 分,得到一个亲吻
的奖赏,第二次考 98 分时得到的却是一个耳光的惩罚;黑短袖男孩,第一次考 55 分,挨了一巴
掌,第二次考 61 分,得到了一个亲吻。两幅画面的寓意很明显:无论基础如何,只要有进步就会
得到奖赏,退步了必将遭到惩罚。
从纵向对比中我们还会发现,条纹衣男生得到了“吻印”之后却堆以维持现状而退步了,
而黑短袖男孩第一次收获了 “掌痕”之后,成绩很快进步了。
这是不是在警示我们: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能缺失适当的惩罚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之所以耐寒,是因为它不畏惧严冬。人又何尝不
是如此呢?经不起严峻考验,何来顽强的意志力? 纵观当今社会,人们一谈教育必言賞识,谈“惩”
而色变。在这种赏识教育的温室里,孩子们失去了最基本的挫折承受力。有的家长,为了激励
孩子学习进步,口头表扬不起作用之后便是不惜重金奖励,而面对孩子成绩下降时却敢怒不敢
言。因为家长们担忧:长春 17 岁男孩因父母的几句批评跳楼身亡了。因为老师们害怕:徐州丰
县某高一学生因在数学课上看小说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后跑出教室从 5 搂跳下去了;扬州一小
学生因不愿意打扫卫生被老师批评而负气跳楼轻生了。老师们更是恐慌:湖南桃江一学生因不
叠被子被老师批评而跳楼,教师夫妻被逼下跪之后没有丝毫的教师尊严了。这些生命之花为何
如此脆弱?因为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缺失了惩罚,就像长期生活在温室里的花儿一样经不起
风吹雨打。
在缺失磨难与挫折教育的环境中,我们很难培养出多次被贬而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更难以
出现忍辱负重而奋笔疾书的司马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几句批评都无法承受的人,是
因为缺少了磨难;连一点挫折都承受不起,何谈担当大任!
受教育者失去了惩罚教育,而教育者必将遭到惩罚!近年来,老师因批评学生而挨打,父母
因教训子女而遭杀害的例子已不再是新闻。
我无意提倡棍棒教育,但棍棒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近年来出现的虎妈狼妈鹰爸们也确实
将他们的孩子送进了理想的名牌大学,当今赏识教育环境中的孝子也不一定比“棍棒底下”出
现的人数多。“高薪养廉”并没有减少贪官的数量,“废除死刑”倒是让监狱“人满为患”了。
奖赏远不如严惩更具威慑作用,奖罚不明的军队必定失去战斗力, 只奖不罚的教育难以培养出
意志坚强者。在适当的惩罚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仅意志力强,而且更孝顺父母,珍惜生命。
回归适当的惩罚教育,回报我们的不仅仅是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更是给了我们一个个鲜活的
生命!
值得欣慰的是,在因失去惩罚教育而遭遇惨痛教训之后,人们终于记忆起了“吻印”与“掌
痕”的故事,尤其让大家明白,“掌痕”并没有让人消沉反而是激励成蜻提升的有效措施。同
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某些环境中,磨难与挫折远
比奖赏更具教育作用。
只奖不罚的教育必将面目全非,缺失惩罚的教育必将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解析: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一幅漫画。答题时仔细观察,漫画反应的问题其实并不新颖,左
边的孩子考上高分时,父母就喜上眉梢,受到鼓励表扬——给他一个吻,孩子很高兴,而当他成
绩下降时,他的父母便对他进行责罚——给他一个巴掌,孩子很伤心。而右边的这个孩子,在父
母的巴掌下,成绩较差,后来有了一点进步,父母便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孩子非常高兴。通过
孩子成绩的变化,受到的待遇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主题是关于“家庭教肓”与“分数”的
思考。
10.答案:C
解析:①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
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使用对象错误。这个词的主语是人,而此句是说“文物”,故错。
②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
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属于旧词新考。使用正确。
③改换门庭:1.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2.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此句
是说“他”改变人生道路,不可以用此词。
④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句中的两部作品不存在“实行”的问题,更不存在“冲突”
与否的问题。故错用。
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此句是说老师的
教导(言论)特别难得。运用正确。
⑥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句中是说把王石谷等四人作为“准则”或
榜样来学。此句运用正确。
11.答案:B
解析: A 项,搭配不当。“启动”多用来指计划、项目等开始实施,也用来指机器开始工作。
它与“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不搭配。C 项,偷换主语。前一分句的主语“实时性”不能做
后一分句的主语。D 项,句式杂糅,后一句可说成“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
同影响而形成的其他特点”或“又兼有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其他特点”。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
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
关联词的搭配。第二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的,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三处是表示假设,
第四处和第三处构成递进关系,第五处与第三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
依据这样的方式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