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 高考历史赢在 7 月押题冲刺卷 04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为先秦诸子思想语录。据表可知,先秦诸子( )
流派人物 思想语录
儒家孟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法家管仲(为法家假借)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
墨家墨翟 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
商家计然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A. 强调推行抑商政策 B. 认同农业地位
C. 重视变革生产方式 D. 力促国家统一
2.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
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
A. 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
B. 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
C. 促进了儒学开始兴起
D. 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
3.擅发兵是中国古代军事法中的严重犯罪行为。唐律疏议中记载:“擅发兵十人以上,徙一
年,百人,徙一年半,每百人加一等,千人,绞;其寇贼卒来,欲有攻袭,即城屯反叛,若
贼有内应,急需兵者,得便调发。虽非所属,比部官司亦得调发给与,并即言上。”这反映
出唐朝
A. 高度集权和灵活分权相结合
B. 地方政府的职能权限得到拓展
C.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持续和扩大
D.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
4.宋太宗末年,朝廷命三司使陈恕考究茶法利害,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分茶法为三等,对
副使朱太初说:“吾观上等之说,取利太深,此可行于商贾,而不可行于朝廷;下等同灭裂2
无取;唯中等之说,公私藏济二”并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 政府对商人逐利行为正当性的认同
B.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C.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渐废弛
D. 对外贸易发展促使国家政策的调整
5.反对气氛迫使耆英在 1844 年上呈的一份奏折中为自己的行动辩护,“(夷)每有尊客,必
以妇女出见……奴才局促不安,而彼乃深为荣幸。此实西洋各国风俗,不能律以中国之礼,
倘骤加呵斥,无从破其愚蒙,适以为其猜嫌……”这表明耆英
A. 妥协投降卖国嘴脸
B. 其有灵活外交意识
C. 主张风俗礼仪西化
D. 坚守传统理落外交
6.1912 年 10 月民国政府颁布《服制》,确定西装和百褶裙分别为男女制式礼服,所用材料须
为本国丝或毛织品:1929 年再次颁布《民国服制条例》,规定男女式礼服如下图所示。这一
变化反映出
男士礼服样式 女士礼服样式
A. 民众传统受到政府认同
B. 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
C.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迁
D.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7.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其中,为立国建国奠定政治基础的是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3
8.据统计,1954 年 1 月到 4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
期的 5 倍,为 1952 年同期的 50 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9.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
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了
A. 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B.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C. 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 D. 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10.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
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11.观察 1913 年—1937 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1913 年 1928 年 1932 年 1937 年年份
项目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3 2 2 1 2 1
钢 5 5 5 4 3 2
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 B.1932 年苏联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4
C.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数据客观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12.1994 年底墨西哥的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 年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
家幸免,2007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对美、日、西欧、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产生了影响。这
说明,经济全球化
A.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B.使发达国家经济主权面临威胁
C.有利于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D.阻碍世界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41—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
必须作答。第 45—47 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 世纪之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操纵在汉萨同盟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手中。15
世纪开始,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
制体系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16 世纪,英国的关税收入超过王室领地收
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强大的汉萨同盟被彻底驱逐出英国;
日益兴起的海运集团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规定英国进出口商品须由
英国船只运输。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对外贸易自主权的成长》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开放地增多,转口贸易日渐频繁,大量洋货在中
国低成本倾销,免税商品范围不断扩大。清末,有志之士发出了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
吁。巴黎和会上,北京政府收回国权的要求被无视。中共成立初期,即将废除不平等条约逐
步纳入革命纲领。1926 年,广州十万余人集会要求“早日实现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1928
年起中国逐步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取
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 1978 年的 4.7%上升到
2008 年 50%以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相对于英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
材料 希腊的法治思想主要围绕平民的基本权利问题而展开,明显带有民主性、平等性,
其追求的平等化目标基本得以实现。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
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角度对古代希腊和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进行评析。(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一当诸侯们摒弃出身背景,而以人的才能为原则选任自己的官员时,出身贫寒的
人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游士们游走于各国之间,完全不提礼义廉耻,纯粹从利的角度为君主
出谋划策。与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不同,
战国宰相一类高级官员多是由本国国君或者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
不属于任何大家族的士人担任。战国宰相不是终身任职,也没有固定的任期。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吴起认为,楚国的“贫国弱兵”,是由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这些大臣、封君
“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他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秩,精简“无
能”、“无用”的官,裁汰“不急之官”,节省这些开支用来供养“选练之士”。吴起还迫使旧贵
族带同所属人员去充实广大的荒凉地区,整顿楚国官场的歪风,禁止私门请托。
——杨宽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在官员任用方面出现的新气象(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吴起变法的特点和作用(9 分)
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发人深省的教训是,即使没有人愿意成想要战争 ,战争仍有可能爆发。英国、法国以
及后来参战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而德国人相信,他们嫉妒
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毁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唯一的罪责是经济上获得成功。然后,也出
现这样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因为战争有利可困或者
是因为存在着对市场和原材料的战争……在保卫国家方面,人们越来越有更大的利害关系。
这是民主化和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尽管结果往往是不完美和不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市民都
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1914 年证明,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国家正遭到攻击时,
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进爱国……欧洲的人们用狂喜而不是悲伤来迎接
战争,这一事实在最后的分析中要比所有的外交细节都能更深入地解释战争的到来。6
—摘编丹尼斯·舍尔曼著《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提出的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战争”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9 分)
17. [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雷沛鸿(1888-1967 年),广西人,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长期担任广西省教育厅长。
早在欧美留学期间,雷沛鸿就确立了“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通过教有可以改适杜管、改造
国家。他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大众化的教育,是能够实现民族自救和复兴的教育,最终要达
到“教育为公”的境界。针时过去的教育缺乏原动力,缺乏社会基础和整体一贯的教育政策,
他认为应改造中国教育并以农村为重心。教育改造运动需要与社会改造紧密结合,社会改造
是教育改造的根本条件。教育改造要消灭过去教育内容的积并,建立民族教育体系。民族教
育体系是一种大教育体系,国民学校制度是其中心,包括建立国民基拙学校、国民中学、国
民大学。1945 年。他主导建立了国民大学的雏形-公立西江学院。雷沛鸿身为教育高官,但
是他的教育改革没能继续下去,教育理想也界终朱败。
——摘编自徐卫红《雷沛鸿的教育理想及其时代命运》
(1)根据材料,概括雷沛鸿“教育救国”理念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雷沛鸿的“教育救国”理念。 7
2020 高考历史赢在 7 月押题冲刺卷 04
全解全析
1.【答案】 B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依据表格可知,从儒家到商家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这种现象与春秋战围时期小
农经济的兴起关系密切,故 B 项正确。表格信息并没有提及抑商,故 A 项错误。C、D 项在
表格信息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点评】本题以表格形式侧重考查了先秦诸子思想主张,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
能力,根据史料内容可知都较重视农业。
2.【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胡姓和汉名可以得出这一行 推动了民族之间融合交流,进而有助于民族文化
认同,故 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和少数民族文明衰落,BD 不符合题
意;儒学开始兴起于春秋晚期,C 不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唐高祖和唐太宗在制定唐初制度的时候,坚持了高度集权和灵活分权相结合
的原则。上奏皇帝和请示上级,这些都反映了集权。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不上奏,先不请
示,而把决定权交给相关的官员,这又是一种分权。这种有条件的分权目的还是要及时灵活
地处理突然出现的紧急情况,故 A 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职能历朝历代基本没
有太大的异变,故 B 项不符合题意;C、D 两项与材料无关,故 CD 不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
考查宋朝经济。材料中“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之法”等信息说
明,当时政府在调整政策时,没有只单方面考虑朝廷利益,而是同时考虑商人的利益,可见
政府对商人逐利行为正当性的认同,故 A 项正确。B、D 两项表述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
为8
排除;材料现象反映出当时“抑商”的松弛,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 C 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之法”
等关键信息的解读。
5.【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耆英认为西方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男女平等是西方国家风俗,不能以中国
的礼仪制度干涉,如果呵斥容易引起猜忌,体现了耆英的入乡随俗,尊重西方国家风俗的主
张,从为自己的行动辩护的角度能够表明其有灵活外交意识,故 B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
现了耆英对待西方国家风俗的态度,没有体现其妥协投降卖国嘴脸,故 A 选项错误;材料
体现了耆英对西方国家风俗的态度,没有主张中国国内风俗礼仪的西化的主张,故 C 选项
错误;“此实西洋各国风俗,不能律以中国之礼,倘骤加呵斥,无从破其愚蒙,适以为其猜
嫌……”可知耆英没有坚持传统理藩外交,故 D 选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从 1912 到 1929 年,民国时期的礼服从西方服饰转变为中国
传统服饰,可知是得到了政府认同,但并不代表是政府主导,故选择 A 选项,排除 C 选项;
图中不能看出中西服饰的融合以及男女平等的观念,故排除 B、D 选项。
7.【答案】C
【解析】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为立
国建国奠定政治基础,C 正确。A 和 B 项是有关民主革命道路的理论;D 项是关于社会主义
建设的矛盾处理问题的论断,排除。
【点睛】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
8.【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54 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 D;当时两大阵营
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9
轨,排除 A;科教兴国始于 1995 年,时间不符,排除 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
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 1956 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的发表,排除 C。
9.【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法律强调公民不允许公民有“私心”不能
对城邦统治缺乏参与,这是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的肯定,故体现了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
的渗透,A 项正确。B 项公民的个人权利要服从于城邦统治,排除。材料没有提到规范公民
行为的相关信息,排除 C。只有公民才有参与城邦管理,不是所有人,排除 D。所以选 A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
三权分立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D 选项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并未创建民主
共和政体,A 选项排除。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国也是暴力革命,B 选
项排除。法国大革命后曾出现多次封建王朝复辟,C 选项排除。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由图可知,1928 年后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
洲和世界的排名都大大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 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
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
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强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因此,导致 1928 年后苏联工业产值排名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故 D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 1913 年
—1937 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没有体现农民为工业
化付出的代价,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
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没有体现是否建立齐全的工业体系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
没有体现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无法得出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的结论,故 C 选项错误。
1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
联系益密切。故 A 项正确;BD 两项解读与材料信息不符合;C 项,各国经济金融联系加强,
而非融合故选 A 项。
13.【答案】(1)因素: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重商主义的影响;议会政治的发
展。10
(2)条件:国民革命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二战中中国的贡献;新中国的成立;奉行
独立自主外交;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
(3)认识:国家主权独立是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前提;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和近现代中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条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
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根据“15 世纪开始,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
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分析得出工商业的发展;根据“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制体系
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可以看出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日益兴起的海运集
团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可以分析得出重商主义和议会政治的影响。
(2)近现代中国相对于英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有利条件,根据“1926 年,广州十万余人集
会要求‘早日实现取销一切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根据“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可以看出二战中中国的贡献;根据“新中国成立
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成立和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根据“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 1978 年的 4.7%上升到 2008 年 50%以上”可以看出国家发
展战略的推动。
(3)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主权独立和贸易自主
权的关系、发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
14.【答案】示例:
观点 l: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朝平民政治权利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古希腊半岛“多山少平原、三面环海”自然环境促使希腊逐步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治;
中国幅员辽阔,内陆平原广阔则更适合也需要建立—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
希腊城邦时期,奴隶制工商业比较发达,广泛的海外贸易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其
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春秋战国时代农耕文明发展,小农经济
兴起,出于巩固统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强化了对平民的政治控制。
古希腊个人主义发展,人文精神滥觞,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国家
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思想产生;同时百家争鸣兴起,法制思想和集权思想被多数
统治者所采纳,难以形成民主思潮。11
综上,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中关于平民权利的差异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活动、
社会人文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观点 2:古希腊和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产生了不同影响。
对当时:希腊的法治思想把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推向繁荣,也使希腊人形成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的理念且普遍遵守法律;而春秋战国的中国经过法家的发展创造出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
理论,为中央集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使人民的绝大多数成为国家共同体的对后
世:民主和法治的传统和运行模式给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为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发
展奠定了基础;而春秋战国的中国法治思想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和历代政治
制度的基本格局。
【解析】
根据材料,可提出观点: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朝平民政治权利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然后,结合所学,从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
原因分析阐述。古希腊可从自然环境、城邦政治、工商业发达、人文主义精神等分析;中国
可从幅员辽阔,内陆平原广阔,小农经济发达,中央集权思想影响等角度分析阐述。最后总
结升华,说明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平民权利的差异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思想等多
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5.【答案】(1)新气象:不看出身,任人唯贤;游士因功利为君主所用;出现布衣宰相;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6 分
(2)特点:以打击旧贵族势力到达富国强兵的目的。 2 分
作用: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改善了吏治;增强了军事力量;有利
于开发荒凉地区。 7 分
【解析】
(1)对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后即可答出这一时期官员任用方面出现的新气象:不看出身,
任人唯贤;游士因功利为君主所用;出现布衣宰相;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特点:通过对材料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吴起为了富国强兵而
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所以吴起变法的特点就是以打击旧贵族势力到达富国强兵的目的;其作
用,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为: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
机构,改善了吏治;增强了军事力量;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
16.【答案】 (1)原因:从国际关系看,英法美与德国矛盾激化;从制度看,资本主义自身具有
扩张12
性;从国内民众看,激进爱国主义情绪的煽动。(每点 2 分,共 6 分)
(2)启示: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警埸军国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外
交,理性爱国。(每点 3 分, 共 9 分)
[解析] (1)从“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多成的美国都坚信," 普鲁上军国主义’是橄榄枝
上的肿瘤。而德国人相信,他们]颇妙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毁- 个国家”得出从国际关系看,
英法美与德国矛盾激化,从“家本主义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可以得出内
部因素是从制度价,资本主义自身具有扩张性;从“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
进爱国”可以看出从国内民众看,激进爱国主义情绪的煽动。
②回答启示可以通过分析战争产生的原因来进行。首先从国际关系上,应加强国际间的
"向海、交流与合作:从资本主义自身制度上应该警惕军国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从国内民众
的情感上应该坚持和平外交,理性爱国。
17.【答案】 (1)内涵: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民族救亡与复兴;教育改
造应以农村为中心,与社会改革相结合;教育改造的目标是建立国民学校制度为中心的民族
教育体系。
(2)评析:雷沛鸿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近代先进人士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其教育理念与
实践培养了人才,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但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其教育救国理念及改革实践是不可能成功的。
【考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1)内涵,依据材料“雷沛鸿就确立了“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通过教有可以改适
杜管、改造国家。他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大众化的教育,是能够实现民族自救和复兴的教育,
最终要达到“教育为公”的境界。针时过去的教育缺乏原动力,缺乏社会基础和整体一贯的教
育政策,他认为应改造中国教育并以农村为重心。教育改造运动需要与社会改造紧密结合,
社会改造是教育改造的根本条件。教育改造要消灭过去教育内容的积并,建立民族教育体系。
民族教育体系是一种大教育体系,国民学校制度是其中心,包括建立国民基拙学校、国民中
学、国民大学”概括即可。(2)本小问的理念,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内涵和所学从积极
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内涵: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民族救亡与复兴;教育改造
应以农村为中心,与社会改革相结合;教育改造的目标是建立国民学校制度为中心的民族教
育体系。(2)评析:雷沛鸿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近代先进人士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其教育
理念与实践培养了人才,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但是,13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其教育救国理念及改革实践是不可能成功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并从史料中最大限度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评析类问
题要学生一分为二的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