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高三高考历史押题卷03(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高三高考历史押题卷03(解析版)

ID:431081

大小:48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历史押题卷 03•考试版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ー、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氏以别贵贱”联想贵族政治没落造成姓氏不分,故 C 项正确。依据史实,“平等意识”在 秦时尚未形成,故 A 项明显错误。B 项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D 项的“消亡”错误,故排除。 2.唐代中期后,儒学領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 几就在其《史通》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主要说明唐代以来 A.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 B.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C.儒学的史学功能得到挖堀 D.理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 和批判,说明儒家思想统治面临着困难,为此要进行儒学理论的重构,故 D 项正确;A 项是新文化运动的 影响,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故 B 项排除;儒学的史学功能得到挖堀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排除 C 项。 3.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 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 A.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 B.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 C.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说明皇权受到了决策程序的制约,所以本题 选择 D 选项。A 选项没有注意到材料中“原则上”这三个字;B 选项错在本题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并不是中 央集权;C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4.观察下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据此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周公在②地辅政,“制礼作乐” B.北魏孝文帝从③地迁都到②地 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 D.元朝的③地及周围地区被称为“腹里” 【答案】D 【解析】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其附近及周边地区被称为腹里,选项 D 正确;②在洛阳附近,而周公辅政是 在镐京,即今天西安一带,排除 A;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到洛阳,③为北京,排除 B;北宋都城在开封, 南宋都城在临安,选项 C 排除。 5.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的输出,“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 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抵五岭、湖湘、豫章、南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据此推知,该时期 A.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 B.长途贩运推动工商市镇兴起 C.农产品商品化受到地域限制 D.水运成为货品运输主要形式 【答案】A 【解析】江南丝织品流通范围有明显的区域市场,说明当时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A 正确;材料未 提及工商业市镇,排除 B;丝织品不属于农产品,排除 C;南方水运为主,北方陆路为主,D 排除。 6.1878 年,有报刊记载:“德律风初兴,已属奇技,不谓更创一奇思出乎其右者。美国有爱迭(迪)生者, 其人本精格致之学,今德律风之用不独能传话,并能传字。以德律风之筒头置膜处装一笔尖,筒口说话, 空气击动其膜。膜即作凹凸形,声分轻重,膜亦分轻重,笔尖亦随而轻重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德律风”在当时受到广泛追捧 B.作者没有充分了解爱迪生改良的“德律风” C.这一报道表明无线电报已传入中国 D.大众报刊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中对德律风的叙述可以看出,中国并没有对德律风进行充分了解,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原 理,故 B 正确;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出德律风受到广泛追捧,排除 A;德律风是电话而不是无线电报,排除 C;材料体现的是电话传入中国,没有涉及报刊相关信息,排除 D。 7.下面几则材料是西方媒体对甲午战争的评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评论 出处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 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 英国《每日新闻报》 毫不过分地讲,除直隶省外,清朝没有现代意义 上的军队 美国《哈珀斯周刊》 我们再也不能把中国当作一个可以唤醒且极具潜 能的合作对象,相反日本已经向世界证明它跻身 于世界强国之列 英国《泰晤士报》 A.西方各国支持日本侵华 B.中国国际地位严重削弱 C.中国国家实力低于日本 D.西方各国排斥中国文化【答案】B 【解析】根据“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清朝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军队”“再也不能把中国当作一个可以 唤醒且极具潜能的合作对象”,说明西方对中国较为轻视,即中国国际地位严重削弱,B 正确;题干列举的 报道都是关于列强对中国的看法,未能说明列强支持日本侵华,排除 A;C 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题干中 列强评论的是中国的实力,而非排斥中国的文化,排斥 D。 8.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 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剪我最亲之藩属(朝鲜)”“威海”可知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后日本在通商口岸投 资设厂,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C 正确;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鸦片战争, A 与题意无关;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 与题意无关;清政府成了帝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D 与题意无关。 9.1913 年,熊希龄在组成“第一流人才内阁”时宣布:“官营事业惟择其性质最宜者乃行开办,其他皆委诸 民,不垄断以与争利,但尽其指导奖劝之责而已。”这一举措 A.有助于民间资本的发展 B.打破了官僚资本的垄断 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确保了政府的经济收入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官营事业惟择其性质最宜者乃行开办,其他皆委诸民,不垄断以与争利,但尽其指导奖 劝之责而已”并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这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 正确;官僚资本产生于 国民党统治时期,B 排除;该措施与抵制外国资本无关,C 排除;材料主要表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放手,而 不是政府收入问题,D 排除。故选 A。 10.1920 年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国民党人即诚邀陈独秀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长;1921 年 8 月,中国 共产党就配合共产国际代表,主动邀请国民党人与中共等组成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策划东亚的反帝革命运动。 这主要说明国民革命中 A.国共合作有深厚历史基础 B.共产国际发挥重要的作用C.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D.统一战线有利于革命胜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0 年国民党邀请共产党人陈独秀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长,1921 年共产党邀请 国民党人策划反帝革命运动,可见国共两党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故 A 项正确;材料分为两层意思,共产 国际发挥重要作用,只是第二层意思的反映,过于片面,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共两党相互邀请, 体现的是国共两党的深厚感情,没有涉及民族意识和统一战线的内容,故 CD 项错误。 11.下图为漫画家廖冰兄的作品《从以时间换取空间到以空间换取时间》(1937 年),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 防守阶段,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该漫画意在说明 A.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抗日主力 B.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 C.正确的战略是抗战取胜的关键 D.中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答案】D 【解析】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防守阶段,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防守阶段中国的武器只有大刀,由 于正义的中国越战越强,反攻阶段有了好的装备,中国定能把日本赶出去,换回中国自己的空间,说明中 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故 D 正确;漫画无法体现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抗日主力,排除 A;从漫画也 不能看出国共两党各自实行的抗战路线,排除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抗战的战略是否正确,排除 C。 12.1956 年 10 月的某一天,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招待所竟然住下了 1440 人,全部是机械部下属企业的工作 人员,他们来北京只有一个目的:要钱要人。这说明了 A.国民经济恢复势头迅速 B.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确立 C.国家优先发展机械工业 D.经济所有制发生大变革 【答案】B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1956 年 10 月”反映出问题的时代背景,回顾已学可知,此时期,三大改造即将完成, 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来,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权加大,地方发展受制于中央,因而出现了题干现象,据此分析,B 正确;1952 年底国民经济已经恢复,A 不正确;一五计划强调优先发 展重工业,但不仅仅指的是机械工业,C 不正确;D 发于 1956 年底,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 13.对费孝通关于我国某地农村 1936 年和 1981 年的家庭类型的调查表,解读正确的是 (注: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妻和其未婚的子女所构成的生活单位;联合家庭指儿女成婚后继续和父母在一 起生活;单亲家庭指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者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女;附属家庭是核心家庭之外还 包括其他成员。) A.不完整家庭减少,家庭结构日趋合理 B.战乱减少,核心家庭成为主要家庭形式 C.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单亲家庭减少 D.新中国成立,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家庭结构影响消失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核心家庭数据增加,单亲家庭数量减少,能够反映出不完整家庭减少,家庭结构 日趋合理,A 正确;从材料不能看出核心家庭成为主要家庭形式,且战乱减少也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 项;单亲家庭减少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 项;D 项“消失”表述错误,排除。 14.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任何国家中总有三种成分:一个阶级十分富有,另一个十分贫穷,第三个居于中间。 处于两个极端的阶级作为两个极端的经济地位都力求攫得政权,以便实行代表自己利益的寡头(贵族)制 或民主制,从而各走极端。据此判断,亚里士多德主张 A.阶级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B.城邦制度的运行不利于社会稳定 C.调和社会矛盾利于保障城邦利益 D.通过分工可实现个体价值差异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存在阶级的极端差异,才会导致国家走向极端,故调和阶级矛盾可以避免国 家走向极端从而有利于保障城邦的利益,故 C 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阶级的极端差异导致矛盾的激化,没有涉及社会发展、城邦制度和个体分工,故 ABD 项错误。 15.“西班牙的物价在 16 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 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 17 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这一系列现象反映了 A.殖民国家先后崛起的顺序 B.物价水平决定了大国兴衰 C.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传导 D.白银在世界市场中的流动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西班牙物价上涨看出原因是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英法的物价上涨源于英法的海外 殖民掠夺,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物价上涨还与罪恶的奴隶贸易有关;中国物价的上 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即到了 18 世纪,美洲白银一部分通过菲律宾流入中国,一部分经欧洲后再流入中 国,同样造成了白银购买力的逐渐降低。综上所述,D 正确;工业革命只跟题干中的英法有关,故 C 项错 误;A 中“先后崛起的顺序”错误,中国并没与取代英国;B 项错误。 16.19 世纪后半期,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期间竞相改革。保守党政府通过了《公共卫生法》等法令, 对工人的生活条件、劳动环境等进行规范。自由党比较关注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议会一再通过改革 法令扩大选举权。这些改革反映出 A.两党纲领完全一致 B.两党都在极力争取工人选民 C.不同阶级实现了权利平等 D.工业革命消除了阶级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 世纪后半期,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时期的改革都提到改善工人待遇的内容,结合所 学可知,这反映出两党都在极力争取工人选民,以维护其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B 选项符合题意; 两党的纲领完全一致与材料内容不符,A 选项错误;保守党和自由党执政时期扩大工人权益的做法,不能 实现各阶级的权利平等,C 选项错误;工人权益的提高,并不能消除阶级矛盾,D 选项错误。 17.“在‘新政’期间,国家不再干预劳资纠纷,而是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在激进劳工运动的配合下,迫使垄 断资产阶级承认劳工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劳工处境。”美国政府的根本目 的是 A.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困境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挽救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D.缓和资本主义劳工矛盾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根本目的”,美国国家改善劳工的处境,表面看是缓和阶级矛盾,根本目的在 于维护“总资本家”的利益,维护垄断资本主义制度,C 正确;AD 是目的之一,但其根本目的是雏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 是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排除。故选 C。 18.理性与科学带来西方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和残酷战争,导致人们对理性与科学的幻想破灭。《等待戈多》 的荒诞意识正是产生于这种破灭造成的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和信仰危机之中。这一作品 A.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B.倡导了践行个人主义思想 C.否定了科学和理性的意义 D.呼唤了价值和信仰的重建 【答案】D 【解析】《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现代主义突显荒诞主义,主张对现实价值和信仰的重建,故 D 项正确;《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而不是现实主义,排除 A 项;材料与个人主义无关,排 除 B 项;C 项是浪漫主义的内容,排除。 19.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反全球化”公众抗议特別是农民群体的抗议活动越来越令世人震惊与反思。2005 年韩国首尔举行 APEC 首脑会议期间,韩国农民协会不仅在会场外进行了激烈抗议,他们还请来了印尼等 外国的农民协会前来进行声援。这一现象说明 A.农业在全球化浪潮下受打击最严重 B.农民群体较保守不适应全球化潮流 C.全球化虽遇挑战但已成为必然趋势 D.逆全球化活动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 【答案】C 【解析】韩国农民反全球化运动并邀请外国农民协会前来声援,即反全球化方式的全球化,说明了全球化 虽遇挑战但已成必然趋势,故选 C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出现的问题,并非说 明农民保守,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各国政府支持逆全球化活动,排除 D 项。 20.中学教材反映了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变化。20 世纪 50 年代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的“海底 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 80 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仿效苏联模式编写教材 B.政治色彩体现国家意志 C.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发扬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足以证明当时是对海洋资源的无限制的开发和掠夺,而毫无环保意识,而到了 80 年代 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足以证明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受到重视, 其他三个选项均和材料的主旨是无关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C。 ニ、非选择题:共 60 分。第 21~23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26 题为选考题, 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45 分。 21.国家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 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时政收入。公元前 119 年,…汉武 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货者征收资产锐…,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 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实施后的成效。(9 分) (2)根据材料,指出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6 分) 【答案】(1)政策:“惠商”。成效:出现了富有的大商人,商品交易频繁;人民生活得到改善。(9 分) (2)政策:抑商。目的:增加财政收入。(6 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可得出惠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富商大 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和“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可得出出现 了富有的大商人,商品交易频繁;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政策,根据关键词“征收资产税”“告缗”可得出经济政策是抑商;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严重影响中 央财政收入”可得出增加财政收入。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列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 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三, 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 寻求与他国的合作。第四,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 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材料二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 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贸组织西雅 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 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 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政策的影响。(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6 分) 【答案】(1)国际格局观:单极加多极世界。影响:美国需要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与大国合作;美国可以利 用超级大国的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美国要注意与欧洲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9 分) (2)相同之处:都否认单极世界,承认多极体系;都承认大国力量的重要性。(6 分) 【解析】(1)国际格局观:依据材料“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列影响”来看,亨廷顿认为的国际 格局是单极加多极世界;影响:依据材料“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来看,他 认为美国需要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与大国合作,依据材料“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 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与他国的合作”来看,美国可以利用超级大国的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 国际问题,依据材料“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来看,美国要注意与欧洲保持良好 的合作关系。 (2)依据材料“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 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来看,二者都否认单极世界承认多级体系,而且都承认大国 的重要性。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2013 年,《南方周末》刊登了新年献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文中围绕“夙梦百年梦想照 进现实”这一主题,将最新热门话题和历史人物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改革、追求真理、文化、解放思想、 科技航天等主题联系在一起。配图所涉历史人物如下:——摘编自张颖《中美政治人物漫画中的新闻表达研究》 (1)结合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3 分) (2)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 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观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中国梦”。(3 分) (2)论述:画面中部分人物分别是康有为.李鸿章、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这几人正是中国奋斗历程 中的领路人。维新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不仅是这几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中 华民族的奋斗史。这些人物贯穿了中国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觉醒的民族意识中.更贯穿了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奋斗史。从新中国的“站起来".到改革开放的“富起来",再到新世纪的“强起 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历史根基。自由、民主、独立,富强.这是中国的百年夙梦,如今一照 进现实。(12 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的论述题,要求先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而论点的提炼往往 需要先读懂材料,分析材料的因果后才能获得。通过材料的配图我们会发现,画面中部分人物分别是康有 为、李鸿章、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些伟人,而这些人代表着不同的阶级,也代表着他们的奋斗史, 我们知道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等息息相关,是为中国的富强、独立而 奋斗的代表。从而就可以得出一个论点: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的结果。有了论点以后,在 论述时结合所学从上面分析的救国运动中用代表性示例分析回答即可。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24~26 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一 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 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 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 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材料二 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 45 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 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 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 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1)根据材料一,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9 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二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6 分) 【答案】(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胸怀天下百姓。(9 分) (2)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拒绝改革;强化封建统治,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 佳时机。(6 分) 【解析】(1)原因:由材料“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 判形势而起”可知,康熙皇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叛乱虽已平定,但战争导 致的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没有完全恢复;二是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 品质:从材料中康熙帝对平定三藩之乱后的反思和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这一做法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具 有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胸怀天下百姓的品质。 (2)理由:由材料二中康熙帝控制社会的方式及材料三中“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 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的描述可知,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拒绝改革,强化封建统治,使 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 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1951 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可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 的起源。1958 年 1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 “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也奠定了我国现行户 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 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 自理。1998 年 8 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 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 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2013 年 11 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 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 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摘编自李平《户籍改革 50 年回眸: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9 分) 【答案】(1)特点:循序渐进;分类实施;以人为本;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6 分)(2)意义:逐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9 分) 【解析】(1)根据材料“《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关于农民进入 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等信息可概括为循序渐进;根据材料“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 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 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概括为分类实施;根据材料“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 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 模。”可概括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以人为本方面作答。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逐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26.【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1904 年,英法签订协约,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但,这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1905 年 3 月,德皇威廉二世突访摩洛哥港口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摩洛哥危机爆发。于 是,法、德两国开始谈判。英国困惑于法德毫无进展的外交,一方面害怕卷入对德战争,对此采取事不关 己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在静观其变,这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1911 年眷,摩洛哥爆发反法起义,同年 5 月, 法国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摩洛哥。德皇要求法国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给德国作为补偿,并派遣 军舰“豹”号开往摩洛哥,摩洛哥危机升级。面对可能的战争威胁和法德秘密谈判,英国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 的外交政策,外长格雷由静观其变转为明确支持法国而反对德国的强硬立场。这一举措不但稳固了英法关 系,而且使得英饿靠近,保证英国的“不孤立”和欧洲的均势 ——摘编自徐娴《从阿加迪尔危机看一战前格雷的对法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摩洛哥危机出现的历史背景。(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摩洛哥危机中调整外交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8 分) 【答案】(1)历史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法签订协定,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 的特权;德国在非洲积极殖民;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影响;法德、英德矛盾的加剧。(7 分) (2)原因:摩洛哥危机进一步升级,面临战争威胁;英国维护自身利益和保持欧洲均衡的需要;法德矛盾 的缓和;英国维护海上霸权的需要。影响:促进英法俄的结盟;加剧了欧洲局势的紧张。(8 分) 【解析】(1)根据材料“英法签订协约,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等 信息从英法和德国归纳原因,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军事集 团形成、法德和英德矛盾加剧等方面补充即可。(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摩洛哥本身危机进一步加剧、英国本身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法国和 德国的矛盾缓和等角度回答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