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属于脂质 分子结构一般差异很小
B. 核酸分子总是携带 2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 糖类分子可作为动物细胞的结构物质
D.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数总是比氨基酸数少一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功能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功能
储藏脂类 脂肪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结构脂类 磷脂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
的性周期调节脂类
固
醇
维 生 素
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2、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 五碳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的糖 脱氧核
糖
C5H10O4
糖
六碳
糖
葡萄糖 C6H12O6
胞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蔗糖
麦芽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二
糖
乳糖 C12H22O11 动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淀粉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
质
纤维素
植物细胞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多
糖
糖原
(C6H10O5)
n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
质
3、核酸
英文
缩写
基本组成
单位
五碳
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
核苷酸
脱氧
核糖
A、C、
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
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
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
酸
核糖
A、C、
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
链结构
【详解】A、不同脂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A 错误;
B、核酸包括 DNA 和 RNA,其中 DNA 分子一般为双链结构,若为链状双链则含有 2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若为双链环状 DNA 则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RNA 分子一般为单链结构,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 错
误;
C、糖类分子可作为动物细胞的结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受体——成分是糖蛋白,C 正确;D、环状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等于氨基酸数;多肽链中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因此如
果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多条肽链,则肽键数比氨基酸数少多个,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
的知识准确答题。
2.下列关于胰岛素合成与分泌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mRNA 进入细胞质的方式与胰岛素分泌的方式相同
B. 囊泡从高尔基体向细胞膜移动是主动运输过程
C. 向胰岛 B 细胞中注入 3H 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首先出现在高尔基体
D. 胰岛 B 细胞的内质网与高尔基体膜成分基本相但成分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
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
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
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细胞核中 mRNA 进入细胞质是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
动运输,是一个信号识别与载体介导的过程,而胰岛素分泌的方式是胞吐,A 错误;
B、囊泡从高尔基体向细胞膜移动是借助细胞骨架进行运输的,不是主动运输过程,B 错误;
C、向胰岛 B 细胞中注入 3H 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首先出现在核糖体,C 错误;
D、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细胞内各细胞器在结构上是紧密联系的,如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
可通过具膜小泡间接联系,内质网与高尔基体膜都是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所以二者成分基本相同,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明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
解题的关键。
3.人体活细胞能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期低氧环境可能导致红细胞数量下降
B. 长期缺铁可能导致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
C. 不同信号可能引发同种细胞产生相同的效应D. 相同信号可能引发不同细胞产生不同的效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无机盐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 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
成分。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例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
腺素都可以升高体温。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详解】A、长期低氧环境可能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增加运输氧气的能力,A 错误;
B、Fe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严重缺 Fe,血红蛋白合成速率降低,运输氧气的能力低,细胞进行无氧呼
吸产生乳酸,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并会导致乳酸中毒,B 正确;
C、不同信号可能引发同种细胞产生相同的效应,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
产热量,C 正确;
D、相同信号可能引发不同细胞产生不同的效应,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
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实质,了解不同激素的相互关系,
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下图是对果蝇进行核型分析获得的显微照片,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染色体形态处于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 2 个 DNA 分子
B. 图中共有 4 种形态的染色体,雌雄果蝇各含 2 个染色体组
C. 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可抑制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
D 采用高渗溶液处理细胞,使细胞更易破裂而便于观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表示果蝇核型分析获得的显微照片,共有 4 对同源染色体,其中 3 对常染色体,1 对性染色体。
【详解】A、图示染色体形态处于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 2 个 DNA 分子,A 正确;
B、图中共有 5 种形态的染色体,雌雄果蝇各含 2 个染色体组,B 错误;
C、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 错误;
D、采用低渗溶液处理细胞,使细胞更易破裂而便于观察,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染色体组成、有丝分裂特点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根据图
中的染色体信息进行分析。
5.小鼠的成纤维细胞经 OSKM 诱导可成为多能干细胞(iPS),为新型再生疗法带来希望。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 经 OSKM 诱导形成的多能干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分化能力减弱
B. 细胞分化不改变染色体核型,分化后的细胞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相同
C. 多能干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发育成为完整个体
D. 与囊胚内细胞团 ES 细胞比,iPS 细胞用于再生医学可回避伦理争议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
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胚胎干细胞
(1)来源: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 ES 或 EK 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从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
(2)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
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
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详解】A、经 OSKM 诱导形成的多能干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分化能力增强,A 错误;
B、细胞分化不改变染色体核型,分化后的细胞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B 错误;
C、多能干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发育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但不能发育成完整个体,C 错误;
D、与囊胚内细胞团 ES 细胞比,iPS 细胞用于再生医学可回避伦理争议,D 正确。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多能干细胞的特点,识记其基本知识即可。
6.如图为基因型为 AaBb 的哺乳动物体内某个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基因 A 与 a 所在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
B. 图示细胞的形成发生在哺乳动物的卵巢中
C. 图示细胞膜已发生封闭作用,阻止其他精子进入
D. 图示细胞分裂完成后得到一个受精卵和一个极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
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图中基因 A 与 a 所在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而是复制关系的两条子染色体,A 正确;
B、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形成发生在哺乳动物的输卵管中,B 错误;
C、受精后次级卵母细胞继续分裂,所以图示细胞膜已发生封闭作用,阻止其他精子进入,C 正确;
D、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在受精后才开始分裂,所以分裂完成后得到一个受精卵和一个极体,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
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次级卵母细胞是在受精后才开始分裂。
7.大肠杆菌 R1 质粒上的 hok 基因和 sok 基因与细胞死亡相关,若毒蛋白得以表达,大肠杆菌将裂解死亡。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酶识别序列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过程②和③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同
C. 过程③能阻止核糖体与 hokmRNA 的结合
D. 过程④酶降解的是 DNA 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hok 基因和 sok 基因都位于大肠杆菌的 Rl 质粒上,其中 hok 基因能编码产生一种毒蛋白,会导
致自身细胞裂解死亡,而 sok 基因转录产生的 sokmRNA 能与 hokmRNA 结合,这两种 mRNA 结合形成的
结构能被酶降解,从而阻止细胞死亡。
【详解】A、过程①表示的是转录过程,需要的酶是 RNA 聚合酶,识别 DNA 上的启动子,其识别序列的基
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A 错误;
B、过程②和③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都是 RNA 和 RNA 配对,B 错误;
C、过程③能阻止核糖体与 hokmRNA 的结合,C 正确;
D、过程④酶降解的是 sokmRNA 与 hokmRNA 结合形成的双链 RNA 分子,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有关的知识,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出基因表达是如何
在进行调控是解题的关键。
8.DNA 的碱基或染色体片段都可能存在着互换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的两条链上相同位置的碱基互换可引起基因突变
B. 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的片段互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C.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基因的互换可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互换会引起配子种类的改变
【答案】B【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指 DNA 分子上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其结构发生改变;
2、基因重组包括两种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
重组。
3、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增添、缺失、倒位和易位。
【详解】A、基因的两条链上相同位置的碱基互换会导致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改变,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A 正确;
B、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其互换不会引起基因重组,B 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基因的互换属于易位,可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C 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会引起基因重组,从而可能增加配子种类,
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具体内容,结合细胞分裂进行解答。
9.下图表示同一种群经地理隔离后的两个种群 A 和 a 基因频率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初始时刻该种群中个体的基因型全为 Aa
B. T 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
C. T 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 的基因频率为 0.5
D. T 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甲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乙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1、初始时刻,A 的基因频率是 0.5,a 的基因频率也是 0.5。
2、T 时刻甲种群中 A 的频率为 0.8,a 的频率为 0.2,乙种群中 A 的频率为 0.2,a 的频率为 0.8。
【详解】A、分析两幅图可知,初始时刻,A 的基因频率是 0.5,a 的基因频率也是 0.5,但不能推断出群体
中个体的基因型全部是 Aa,A 错误;
B、由图可知,T 时刻甲种群中 A 的频率为 0.8,a 的频率为 0.2,乙种群中 A 的频率为 0.2,a 的频率为 0.8,
由于存在着选择,所以不能准确计算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所以二者杂合子基因型频率可能
不同,B 正确;
C、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不知,因此 T 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 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C 错误;
D、T 时刻甲、乙种群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
法,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有关生物育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绿色开花植物杂交所得到的后代植株一定可育
B. 绿色开花植物的任一细胞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一定可育
C. 同一绿色开花植物的两个细胞进行植物细胞杂交得到的植株一定可育
D. 某一植物经一定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一定可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
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
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
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A、两种绿色开花植物之间具有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者杂交所得到的后代植株不育,A 错误;
B、二倍体绿色开花植物的花粉细胞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不可育,B 错误;
C、同一绿色开花植物的两个细胞,如根细胞和花粉细胞进行植物细胞杂交得到的植株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由于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可育,C 错误;D、某一植物经一定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一定可育,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有关生物育性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理解染色体
数目变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
1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诱导胚乳的糊粉层中会大量合成 α-淀粉酶,此过程会受到脱落酸的抑制。下
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能够催化胚乳中淀粉的水解
B. 脱落酸可以降低 a-淀粉酶的活性
C. 赤霉素可以影响细胞内的基因表达
D. 种子的萌发受到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协同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
部位
功能
生 长
素
幼嫩的芽、叶、
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
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
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
果
赤 霉
素
未成熟的种子、
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
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
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 胞
分 裂
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
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 落
酸
根冠、萎蔫的叶
片
将要脱落的
器官和组织
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 物 的 各 个 部 成熟的果实 促进果实成熟位 中较多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在赤霉素的诱导下,胚乳的糊粉层中会大量合成 α-淀粉酶,从而促进胚乳中淀
粉的水解,A 错误;
B、赤霉素诱导胚乳的糊粉层中会大量合成 α-淀粉酶,该过程被脱落酸抑制,不是脱落酸降低 α-淀粉酶的活
性,B 错误;
C、赤霉素诱导胚乳的糊粉层中会大量合成 α-淀粉酶,而 α-淀粉酶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因此赤霉素可以影响
细胞内的基因表达,C 正确;
D、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这两种激素的作用具有拮抗关系,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
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研究人员利用玉米胚芽鞘和图 l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得甲、乙、丙、丁四个琼脂块中 MBOA(一种内
源激素)含量变化如图 2 所示。该实验能够证明的是( )
A. 单侧光能促进玉米胚芽鞘产生 MBOA
B. MBOA 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C. MBOA 在胚芽鞘尖端能发生极性运输
D. MBOA 在运输时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玉米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甲、乙琼脂块中 MBOA 的含量先逐渐增加,而有所减少,且甲
琼脂块中 MBOA 的含量多于乙琼脂块;由于胚芽鞘没有光照,丙、丁琼脂块中 MBOA 的含量几乎没有增
加,说明 MBOA 的合成与光照有关。
【详解】A、对甲、乙琼脂块与丙、丁琼脂块进行比较,由分析可知:单侧光能促进玉米胚芽鞘产生MBOA,A 正确;
B、甲琼脂块中 MBOA 的含量多于乙琼脂块,说明 MBOA 没有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B 错误;
C、该实验说明 MBOA 从胚芽鞘尖端经过扩散向下运输至琼脂块,但不能说明发生了极性运输(其本质是
主动运输),C 错误;
D、该实验无法证明 MBOA 在运输时需要消耗能量,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与内源激素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学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还要求学生熟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部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13.某研究小组对长白山区的东北兔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成 幼年组 亚成年组 成年组 I 成年组 II 小计
雄性/只 10 27 10 5 53
雌性/只 8 20 10 7 44
合计/只 18 47 20 12 97
组成百分比% 18.56 48.45 20.63 12.23 100
性别比(♀∶♂) 1∶1.25 1∶1.35 1∶1 1∶0.71 1∶1.20
A. 在调查时的环境条件下,东北兔的种群数量将趋于减少
B. 完成本调查的关键在于年龄及性别的准确判定
C. 东北兔幼年组、亚成年组的雄性比例较高,成年后则相反
D. 东北兔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来进行估算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2、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
群密度大小的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详解】A、在调查时的环境条件下,东北兔幼年有:18+47=65 只>成年组有 20+12=32 只,属于增长型种
群,故种群数量将趋于增加,A 错误;
B、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特征中的重要特征,故完成本调查的关键在于年龄及性别的准确判定,B 正
确;
C、由表中数据知:东北兔雌雄比例分布情况,幼年组 1∶1.25、亚成年组 1∶1.35,成年组 1∶0.88,C 正
确;
D、东北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其种群密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来进行估算,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以调查表格的形式考查了种群的特征,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对种群年龄组成进行判断是本题的
难点。
14.如图是黄色短杆菌利用天冬氨酸合成赖氨酸的途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黄色短杆菌的代谢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B. 抑制高丝氨酸脱氢酶的合成可大量生产赖氨酸
C. 图示说明黄色短杆菌是异养型生物
D. 培养基调节好 pH 之后需立即灭菌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从黄色短杆菌合成赖氨酸的途径看出,苏氨酸和赖氨酸都积累过量时,天冬氨酸激酶的活性受
到抑制,使细胞内难以积累赖氨酸,而赖氨酸单独过量就不会出现此现象,因此阻止苏氨酸的生成就可以提高赖氨酸的产量。
【详解】A、从图中看出,当苏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过高,对天冬氨酸激酶起抑制作用,所以黄色短杆菌的代
谢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A 正确;
B、抑制高丝氨酸脱氢酶可以抑制中间产物Ⅱ生成高丝氨酸,所以可大量生产赖氨酸,B 正确;
C、图示只看出了黄色短杆菌合成氨基酸的调节过程,不能看出其是否能够利用 CO2 合成有机物,所以不能
确定其是否为异养生物,C 错误;
D、培养基需要调节 pH 之后需要分装并包扎,然后进行灭菌,D 错误。
故选 CD。
【点睛】本题考生需要分析图中的调节过程,同时掌握微生物培养的基本知识。
15.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
B. 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杆菌密度低于瓶底处的密度
C. 制作腐乳时,接种 3 天后豆腐块表面会长满黄色的毛霉菌丝
D. 用带盖瓶子制作葡萄酒时,拧松瓶盖 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 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
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现代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并不是在严
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A 错误;
B、由于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杆菌密度高于瓶底处的密度,B 错误;
C、制作腐乳时,接种 3 天后豆腐块表面会长满白色的毛霉菌丝,C 错误;
的
的
6 12 6 2 2 2 26 6 6 12C H O H O O CO H O→+ + + +酶 能量
6 12 6 2 2 52 2C H O CO C H OH +→ +酶 能量D、随着酒精发酵的进行,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积累等原因,酵母菌数量减少,产生的二
氧化碳减少,因此用带盖瓶子制作葡萄酒时,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会延长,即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不一定
相同,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
原理、实验条件、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6.科学研究表明,正常细胞的离体培养生长过程一般分为潜伏期、指数增生期、平台期和退化消亡期。下
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平台期时细胞分裂速率最快
B. 各时期细胞计数前都要用胰蛋白酶处理
C. 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D. 若培养的是癌细胞则不会出现平台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
1、定义: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
胞生长和增殖。
2、原理:细胞增殖。
3、过程:材料处理→原代培养→转代培养。
【详解】A、平台期时细胞分裂速率减少为 0,A 错误;
B、各时期细胞计数前都要用胰蛋白酶处理,形成单个细胞,便于显微观察,B 正确;
C、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C 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时,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癌细胞也会出现平台期,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掌握 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
17.下图表示某种哺乳动物受精作用及早期胚胎发育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 1 中各细胞内的 DNA 分子数目相同
B. 图 2 和图 3 中的极体都将继续分裂
C. 同期发情处理能使供体产生更多的图 4 结构
D. 图 1 到图 4 的过程发生在输卵管和子宫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为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过程,图中 1 为受精作用;2 为核融合;3 是表示 2 个细胞的卵裂期细
胞,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之间观察到两个极体;4 为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原肠胚。
【详解】A、图 1 中精子和卵细胞内的 DNA 分子数目相同,比体细胞减少一半,A 错误;
B、图 2 和图 3 中的第一极体一般不分裂,第二极体不能再分裂,B 错误;
C、同期发情处理使得供体和受体具有相同的生理环境,图 4 结构表示原肠胚,超数排卵目的是产生桑椹胚
或囊胚以便进行胚胎移植,C 错误;
D、图 1 到图 3 的过程发生在输卵管,图 4 形成发生在子宫中,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受精作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考生要明确受精作用的过程,掌握早期胚胎
发育过程。
18.下列有关生物工程技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转基因“工程菌”对土壤污染物的分解
B. 应杜绝进行存在生命科学伦理问题的“设计试管婴儿”的研究
C. 世界各国都应该禁止在任何情况下生产、储存和发展生物武器
D. 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在植物体上就不会带来生命伦理和安全问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设计试管婴儿:是指体外受精形成的胚胎在植入母体孕育前,根据人们的需要,将胚胎的一个细胞取出,
进行某些基因检测。当检测结果符合人们需要是,再把胚胎植入母体孕育。
3、生物武器的特点:单位面积效应大;有特定的伤害对象;具有传染性;危害时间久;不易被发现和鉴定;
使用者本身易受伤害;生物武器造价低,技术难度不大,隐秘性强,可以在任何地方研制和生产。
【详解】A、矿区废弃地的土壤条件极其恶劣,可使用人工制造表土等方法缓解矿区的生态环境,最根本在
于能够利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即土壤中微生物将矿区有害物质分解,A 错误;
B、设计试管婴儿在胚胎移植前进行遗传病基因检测,目的是为提供骨髓造血干细胞,救治病人,是合乎道
德规范的,不应该杜绝,B 错误;
C、生物武器的特点是传染性强、传染面广、难以防治,因此世界各国都应该禁止在任何情况下生产、储存
和发展生物武器,C 正确;
D、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在植物体上就也会带来生命伦理和安全问题,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要求考生识记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问题;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识记生物武器的相关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生物学实验中经常需要分离混合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透析袋与原生质层的特点类似,溶液中分子量越大的物质出袋速率越快
B. 固定化酶易与产物分离的原理是酶不溶于水而产物能溶于水
C. 叶绿体色素用纸层析分离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D. 利用木瓜提取液将 DNA 与杂质分离的原理是两者在木瓜提取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透析即是血红蛋白的粗分离,透析的目的是除去分子量较小的杂蛋白;透析的原理是透析袋能使小分子
自由进出,而大分子则保留在袋内。
2、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
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
3、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
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 a(最宽)、叶绿素 b(第
2 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透析袋与原生质层的特点类似,具有半透性,小分子可以通过,蛋白质等大分子不能通过,A
错误;
B、固定化酶易与产物分离的原理是酶吸附在载体上,而产物能溶于水,B 错误;
C、叶绿体色素用纸层析分离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在滤纸上扩散
速度快;溶解度小的色素,在滤纸上扩散速度慢,C 正确;
D、利用木瓜提取液将 DNA 与杂质分离的原理是木瓜蛋白酶具有催化蛋白质水解的作用,从而将 DNA 与
蛋白质分离,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物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对实验材料、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20.下列有关血细胞计数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属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B. 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方格网中有九个大方格
C. 血细胞计数板上的双线用于区分大方格,单线用于区分中方格
D. 用酒精清洗后的血细胞计算板可用绸布轻轻拭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细胞计数板被用以对人体内血细胞进行显微计数之用,也常用于计算一些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的
数量,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工具。
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
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上刻有 9 个大方格,
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微生物计数用。 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 1mm,深度为 0.1mm,
其体积为 0.1mm3.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 16 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 25 小格; 另
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 25 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 16 小格。但是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即每一大方格都是由 16×25=25×16=400 个小方格组成。
【详解】A、显微镜直接计数是测定细菌数量的常用方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属于显微镜直接计
数法,A 正确;
B、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方格网中有九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微生物计数用,
B 正确;C、血细胞计数板上的双线用于区分中方格,单线用于区分小方格,C 错误;
D、用酒精清洗后的血细胞计算板可用绸布轻轻拭干,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考生需要掌握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
21.葡萄球菌能够从高度规则的壁状形态转变为完全随机的、细胞壁缺陷的 L 型,从而逃避青霉素的作用,
导致复发性尿路感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青霉素的使用会使葡萄球菌发生染色体变异而变成 L 型
B. 青霉素的使用能降低患者体内的 L 型葡萄球菌的数量
C. 青霉素的使用不利于机体更快地清除 L 型葡萄球菌
D. 青霉素不适合用于治疗 L 型葡萄球菌引起的复发性尿路感染
【答案】CD
【解析】
【分析】
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青霉素是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根据题干意思“葡萄球菌能够从高度规则的壁状形
态转变为完全随机的、细胞壁缺陷的 L 型,从而逃避青霉素的作用,导致复发性尿路感染”,说明青霉素不
能消灭 L 型葡萄球菌。
【详解】A、葡萄球菌是细菌,没有染色体,A 错误;
BD、根据分析,青霉素不能清除 L 型葡萄球菌,所以不能降低患者体内的 L 型葡萄球菌的数量,也不适合
用于治疗 L 型葡萄球菌引起的复发性尿路感染,B 错误,D 正确;
C、青霉素属于抗生素,对人体可能带来副作用,所以青霉素的使用不利于机体更快地清除 L 型葡萄球菌,
C 正确。
故选 C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的区别,根据题干的信息分成出青霉素对“L 型”菌没有作
用。
22.已知幽门螺旋杆菌的某基因编码区含有碱基共 N 个,腺嘌呤 a 个。下列相关计算,正确的是( )
A. 该编码区的氢键数目为 1.5N-a 个
B. 该编码区转录得到的 mRNA 中的嘌呤之和为 N/4
C. 该编码区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量为 N/6 个
D. 该编码区的第 n 次复制所需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 2n-1a 个【答案】AD
【解析】
【分析】
1、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 的
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
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已知基因 M 含有碱基共 N 个,腺嘌呤 a 个,即 A=T=a 个,则 C=G=(N-2a)/2。
3、(1)设一个 DNA 分子中有某核苷酸 m 个,则该 DNA 复制 n 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
×m 个。
(2)设一个 DNA 分子中有某核苷酸 m 个,则该 DNA 完成第 n 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 2n-1×m
个。
【详解】A、已知基因 M 含有碱基共 N 个,腺嘌呤 a 个,即 A=T=a 个,则 C=G=(N-2a)/2,由于 A-T 之
间有 2 个氢键,C-G 之间有 3 个氢键,因此该基因中含有氢键数目为 ,A 正确;
B、基因是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转录形成 RNA 的模板链中嘧啶数量是不一定的,则转录得到的 mRNA
中的嘌呤之和也不一定,B 错误;
C、幽门螺旋杆菌的某基因编码区含有碱基共 N 个,形成的信使 RNA 中碱基 N/3,但是可能有终止密码子
的存在,不决定任何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量应该少于 N/6 个,C 错误;
D、根据分析,该编码区的第 n 次复制所需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 2n-1a 个,D 正确。
故选 AD。
【点睛】本题考查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 分子的复制、基因表达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 DNA 分
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识记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及条件,掌握 DNA 分子
半保留复制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掌握基因表达的计算,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
2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或替换不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
B. DNA 分子中少数碱基对缺失引起多个基因不表达的现象属于染色体变异
C.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使后代具有多样性的现象属于基因重组
D. 肺炎双球菌中的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现象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AD
【解析】
N 2a2a 3 2 1.5N a
−+ × = −【分析】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
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增添、缺失、倒位、易位)和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或替换属于基因突变,如果是隐性突变、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则生物的性
状不会发生改变,A 正确;
B、DNA 分子中少数碱基对缺失引起多个基因不表达的现象属于基因突变,B 错误;
C、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属于受精作用,不属于基因重组,C 错误;
D、肺炎双球菌中的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现象属于基因重组,D 正确。
故选 AD。
【点睛】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只要记住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具体内容就
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4.当膜电位变化时,突触前膜上的 Ca2+通道会由关闭状态转为开放状态,胞外的 Ca2+迅速涌进胞内,造成
一个突然的钙高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小体中的 Ca2+浓度高于突触间隙中的 Ca2+浓度
B. 突触前膜此时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
C. 突触间隙内含有将神经递质中肽键水解的酶
D. 突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和物质运输功能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
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
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2、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内正外负。
【详解】A、突触前膜上的 Ca2+通道会由关闭状态转为开放状态,胞外的 Ca2+迅速涌进胞内,不消耗能量,
说明突触小体中的 Ca2+浓度低于突触间隙中的 Ca2+浓度,A 错误;
B、突触前膜此时释放的递质能使 Na+通过突触后膜内流,说明是兴奋性递质,B 正确;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将神经递质水解不需要水解肽键的酶,C 错误;
D、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和物质运输功能,D 正确。
故选 BD。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和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分析图示离子的流动情况对神
经电位的情况进行判断。
25.下图表示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
A. 该实验所用的器具、培养基均需灭菌处理
B. ①—②—③重复培养能提高目的菌的比例
C. ④—⑤的培养过程可以纯化并计数目的菌
D. ⑥⑦中的培养基中都应含有对羟基苯甲酸
【答案】ABC
【解析】【分析】
选择培养基的原理是:不同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环境不同,有的适于酸性环境,有的
适于碱性环境;不同微生物对某些化学药品的抵抗力不同,利用这些特点,我们便可配制出适于某些微生
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基。
【详解】A、图示为微生物的实验,需要进行无菌操作,所以该实验所用的器具、培养基均需灭菌处理,A
正确;
B、①—②—③是将土壤提取液置于含对羟基苯甲酸的培养液中培养,重复多次可以提高目的菌的比例,B
正确;
C、④—⑤的培养过程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所以可以纯化并计数目的菌,C 正确;
D、⑥⑦的实验目的是说明通过选择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目标微生物,有一组作为对照不含有对羟基苯
甲酸,D 错误。
故选 ABC。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需要考生结合实验目的对实验的步骤进行分析。
三、非选择题:
26.肠腺又称肠隐窝,是小肠上皮在绒毛根部下陷至固有层而形成的管状腺,开口于相邻绒毛之间。干细胞
位于隐窝的底部,分裂产生的祖细胞能够不停的分裂增殖,延着侧壁向上推移,接近肠腔时停止增殖,并
开始分化。当关键基因 APC 出现变异时,祖细胞不分化,持续增殖形成息肉。请回答下列问题:
(l)隐窝中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有_________。在细胞分裂的间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有
_________(至少写两个)。
(2)肠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并有恶变倾向。确定其病变性质的诊断主要是 CT、核磁共振、对病理切
片进行_________等,治疗方法有__________化疗和放疗等。
(3)肠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多种_________。祖细胞分化形成的肠内分泌细胞,能分泌一种名为_________
的激素,通过_________运输到达胰腺,引起_________的分泌。
【答案】 (1). 干细胞、祖细胞 (2). RNA 聚合酶、DNA 聚合酶 (3). 显微观察 (4). 手术切除 (5). 消化酶 (6). 促胰液素 (7). 血液循环 (8). 胰液
【解析】
【分析】
1、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措施。
2、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其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l)根据题干信息,“干细胞位于隐窝的底部,分裂产生的祖细胞能够不停的分裂增殖”,说明隐窝
中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有干细胞、祖细胞;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完成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通过核
孔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有 RNA 聚合酶(参与转录)、DNA 聚合酶(参与 DNA 复制)。
(2)肠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并有恶变倾向。确定其病变性质的诊断主要是 CT、核磁共振、对病理切
片进行显微观察等,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
(3)肠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多种消化酶。祖细胞分化形成的肠内分泌细胞,能分泌促胰液素,通过血液循
环运输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癌细胞、促胰液素的分泌,意在考查学生了解间期完成染色体复
制需要的条件,了解癌症的早发现和藻治疗,掌握促胰液素的作用。
27.冰叶日中花是一种原产非洲的植物,长期逆境胁迫下,其光合作用能够从 C3 途径(卡尔文循环)可以变
为 CAM 途径(图一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适宜条件下,冰叶日中花通过 C3 途径进行光合作用,白天气孔处于_________状态,CO2 与_________
结合进入卡尔文循环,卡尔文循环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
(2)长期在高温、缺水、高盐等逆境胁迫下,冰叶日中花进行 CAM 途径,白天气孔关闭,CO2 来源于
_________和_________。逆境胁迫下进行 CAM 途径的意义是_________。
(3)图二是长期在两种条件下生长的冰叶日中花某一天的光合曲线图,表示 C3 和 CAM 光合途径分别是_________曲线与_________曲线。
【答案】 (1). 开放 (2). C5 (3). 叶绿体基质 (4). 苹果酸分解 (5). 细胞呼吸 (6). 减少
水分的散失 (7). A (8). 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冰叶日中花夜间二氧化碳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内,形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液泡中的
苹果酸释放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
在图二中,中午时分 B 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说明此时气孔关闭。
【详解】(1)在适宜的条件下,冰叶日中花通过 C3 途径进行光合作用,白天冰叶日中花的气孔开放;CO2
通过气孔进入叶绿体,和 C5 结合生成 2 分子 C3,进入卡尔文循环,卡尔文循环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长期在高温、缺水、高盐等逆境胁迫下,冰叶日中花白天气孔关闭,根据图 1 的提示,其 CO2 可以来
自于液泡中的苹果酸的分解和线粒体细胞呼吸产生。逆境胁迫下关闭气孔进行 CAM 途径的意义是减少水分
的散失。
(3)由于进行 CAM 途径是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为了防止水分丢失,所以关闭气孔,导致植物对 CO2 的吸
收减少,光合作用降低,因此对应 B 曲线;而 C3 途径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随着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不断增
强,对应 A 曲线。
【点睛】本题重点是结合图中的 CAM 途径对植物光合作用进行分析,考生需要思考为什么植物进行这个途
径,怎样进行的。
28.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家系具有甲遗传病(基因为 A、a)、乙遗传病(基因为 B、b)和丙遗传病(基
因为 D、d)患者,系谱图如下。己知甲病是伴性遗传病,I-1 和 I-2 均不含丙病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
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丙病所属的遗传病类型是_________。
(2)若Ⅱ-7 携带乙病致病基因,Ⅱ-6 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导致 III-13 患两种遗传病的变异发生的时期
是_________。Ⅱ-6 与Ⅱ-7 的子女中,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_。(3)若Ⅱ-7 无乙病致病基因,II-6 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导致Ⅲ-13 患两种遗传病的变异发生的时期是
_________。
(4)如果 III-18 与 d 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 d 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_。
【答案】 (1). 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2). 单基因遗传病 (3). DDBbXAXa (4). 减数第一次分裂
后期 (5). 1/8 (6). DDXABXab (7).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8). 3/5
【解析】
【分析】
甲病是伴性遗传病,如果是 X 染色体隐性病,则Ⅱ-6 患病,儿子都要患病,但Ⅲ12 没有患病,所以该病是
X 显性遗传病,Ⅱ-6 和Ⅱ-7 都不患乙病和丙病,但Ⅲ-12 患乙病,所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Ⅱ-10 和Ⅱ-11 生
下了患丙病的Ⅲ-17 的女儿,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单基
因遗传病。
(2)乙病是隐性遗传病,若Ⅱ-7 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从甲病分析,Ⅱ-6 是患者,同时其母亲和女儿都正常,所以其基因型是 XAXa,从乙病分析该人和Ⅱ-7 生下
了 III-12 患乙病的孩子,所以其基因型是 Bb,而其父母都不携带丙病的致病基因,所以其基因型是 DD,
综上所述,其基因型是 DDBbXAXa;
Ⅱ-7 其甲病的基因型 XaY,乙病 Bb,所以 III-13 患两种遗传病(bbXAY),是由于其父母上甲病和乙病的基
因发生了自由组合,产生了 bXA 和 bY 的配子,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Ⅱ-6 和Ⅱ-7 婚配,不可能患丙病,所以二者甲病和乙病的基因型分别是 BbXAXa 和 BbXaY,二者生下患两
病的孩子的可能性 bbXA_的概率为 1/4×1/2=1/8。
(3)若Ⅱ-7 无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是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从甲病分析,Ⅱ-6 是患者,同时其母亲和女
儿都正常,所以其基因型是 XAXa,从乙病分析该人和Ⅱ-7 生下了 III-12 患乙病的孩子,本人不患病,所以
其基因型是 XBXb,由于其父亲患甲病但不患乙病(XABY),因此Ⅱ-6 的基因型是 XABXab,结合丙病,其基
因型是 DDXABXab;
III-13 患两种遗传病,其基因型是 XAbY,所以发病的原因是其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是 X 染色体发生交
叉互换,产生了 XAb 的配子,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4)III-18 的姐妹 III-17 是丙病的患者,其基因型是 dd,所以其父母基因型是 Dd 和 Dd,III-18 表现正常,
其基因型是 1/3DD 和 2/3Dd,当其和 Dd(d 基因携带者)结婚,III-18 可以产生 2 种配子 D∶d=2∶1,d 基
因携带者产生两种配子,D∶d=1∶1 所以该正常孩子的基因型有 2/5DD,3/5Dd,所以儿子携带 d 基因的概
率 3/5。【点睛】本题结合遗传系谱图考查遗传学的定律,考上需要掌握在遗传系谱图中各种病的遗传方式,结合
遗传学定律计算其概率。
29.哺乳动物性激素的分泌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关系。图 1 为性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示意图,其中 a、
b、c 代表不同激素,X、Y 代表不同的器官。图 2 为性激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 l 中能对光照周期进行综合分析的是_________(填字母),激素 a 的名称是_________,其只能特异
性作用于 Y 中细胞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2)现对三只正常动物分别进行如下三种操作:去除 Y 器官、去除性腺、注射性激素,则短期内这三只动
物血液中的三种激素 a、b、c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别是_________。
(3)图 2 中,c 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受体 R 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图 2 说明性激素可通过影
响_________而引起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如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和_________。
【答案】 (1). X (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3). 控制激素 a 受体合成的基因只在 Y 细胞中表达
(4). BAD (5). 自由扩散 (6). 蛋白质 (7). ①或转录 (8). 激发和维持生物的第二性征
【解析】
【分析】
性激素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
性腺,促使性腺增加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性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
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性激素分泌减少。故 X 是下丘脑,Y 是垂体,a 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促
性腺激素。c 是性激素。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
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1)哺乳动物性激素的分泌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关系,图 l 中能对光照周期进行综合分析的是 X
(下丘脑);激素 a 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它只能特异性作用于 Y,根本原因是控制激素 a 受体合成的基
因只能在 Y 细胞中表达,只有 Y 细胞表面有激素 a 生物受体。
(2)去除 Y 器官(垂体),激素 b 减少,那么会导致激素 c 减少,c 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故激素
a 增多,短期内动物血液中的三种激素 a、b、c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 B;
去除性腺,那么会导致激素 c 减少,c 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激素 a、b 增多,短期内动
物血液中的三种激素 a、b、c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 A;
注射性激素,那么会导致激素 c 增多,c 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故激素 a、b 减少,短期内
动物血液中的三种激素 a、b、c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 D。
(3)激素 c 是固醇类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作为激素的受体-R 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图 2
可知性激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①转录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性激素的生理效应有:促进生殖器官
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和激发的维持生物的第二性征。
【点睛】本题考查性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解题的关键是识记性激素的调节过程,能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图形,识别图中各种激素的名称。
30.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
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请回
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如下,图一需改进的地方是_________;图二需改进的
地方是_________。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以使酸性重铬酸钾从_________色变为_________色。
(2)健那绿染色发现,图一 A 内酵母镜检线粒体呈蓝绿色,图二 B 内镜检无法看到,推测该染色剂的使用
除要求活体外,还需_________条件。
(3)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的实验一般不选择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4)将动物细胞破裂后用_________可以分离得到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的脂类与蛋白质的比值为 3∶1,
外膜中的比值接近 1∶1,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 (1). 将左侧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右侧玻璃管远离液面 (2). 左侧锥形瓶的玻璃管远离液面
(3). 橙 (4). 灰绿 (5). 有氧 (6). 细胞中的叶绿体影响实验观察 (7). 差速离心法 (8). 内
膜含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解析】
【分析】
1、图一装置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NaOH 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 CO2;A 瓶是酵母菌培养液;
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过程中 CO2 的产生。
图二装置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 B 瓶是酵母菌培养液;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过程
中 CO2 的产生。
2、线粒体被健那绿染色的原理是健那绿被氧化时呈蓝绿色。
【详解】(1)图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中,图一需改进的地方是将左侧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右
侧玻璃管远离液面;图二需改进的地方是左侧锥形瓶的玻璃管远离液面。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以
使酸性重铬酸钾从橙色变为灰绿色。
(2)健那绿染色发现,图一 A 内酵母镜检线粒体呈蓝绿色,图二 B 内镜检无法看到,推测该染色剂的使用
除要求活体外,还需有氧条件,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3)由于细胞中的叶绿体含有叶绿素等色素,会影响实验观察,所以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的实验一般
不选择高等植物叶肉细胞。
(4)将动物细胞破裂后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分离得到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含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所以其蛋白质含量较高。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内容,结合酵母菌细胞的结构,掌握细胞呼吸的
过程。
31.CTAB 法是一种提取植物 DNA 的方法。CTAB 是一种阳离子去污剂,能与核酸形成复合物,在高盐
(>0.7mol/LNaCl)浓度下可溶,在低盐(0.1-0.5mol/LNaCl)浓度下,复合物就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而大
部分的蛋白质及多糖等仍溶解于溶液中。通过有机溶剂抽提,去除蛋白质等杂质后,加入异丙醇获得的沉
淀物为 CTAB 与核酸复合物,用体积分数为 75%的乙醇洗涤可去除 CTAB。请回答下列问题: (1)CTAB 提取液中,NaCl 浓度为 1.4mol/L 的目的是_________。步骤 4 中用体积分数为 75%的乙醇洗涤
沉淀物的目的是去除_________。
(2)苹果组织研磨前经液氮冷冻处理,更易于研磨的原因是_________。
(3)用体积分数为 75%的乙醇洗涤后的沉淀物中含有 RNA,为得到较为纯净的 DNA,可先用_________溶
液溶解,然后加入_________酶,然后再重复步骤_________,最后在上清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冷却的
_________,可以得到纯净的 DNA。
【答案】 (1). 溶解 CTAB 与核酸复合物 (2). CTAB (3). 冷冻后的细胞易破碎 (4). 2mol/L 的
NaCl (5). RNA (6). ② (7). 体积分数为 95%的乙醇
【解析】
【分析】
DNA 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 的溶解性:DNA 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 不溶于酒精溶液,
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 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 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 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DNA 粗提取实验材料的选择的原则为:材料易取,DNA 含量高,一般动物材料中选择鸡血,植物材料中选
择猕猴桃。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CTAB 能与核酸形成复合物,在高盐(>0.7mol/LNaCl)浓度下可溶”所以 NaCl
浓度为 1.4mol/L 的目的是溶解 CTAB 与核酸复合物;题干中的信息“用体积分数为 75%的乙醇洗涤可去除
CTAB”,所以步骤 4 中用体积分数为 75%的乙醇洗涤沉淀物的目的是去除 CTAB。
(2)由于冷冻后的细胞易破碎,所以需要将苹果组织研磨前经液氮冷冻处理。
(3)由于 DNA 在 2mol/L 的 NaCl 溶液中溶解度较大,所以为了得到较为纯净的 DNA 可以先用 2mol/L 的
NaCl 溶液溶解,加入 RNA 酶,将 RNA 水解,重复步骤②,由于 DNA 分子不溶于酒精,而细胞中的其他
蛋白质溶于酒精,所以可以加入加入一定体积的、冷却的体积分数为 95%的乙醇,得到纯净的 DNA。
【点睛】本题是 DNA 的粗提取的实验,考生需要掌握教材中 DNA 粗提取的原理,同时结合题干中“CTAB
法”的原理,熟练运用可解答该题。
32.下图一是一年内 Wisconsin 绿湾中藻类数量随环境的变化曲线图。图二是美国佛罗里达州银泉的能量流动分析图(其中 GP 代表总生产量,NP 代表净生产量:单位:J/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l)据图一分析,Wisconsin 绿湾中各种藻类的种群数量变化属于_________类型,就环境因素分析,其种
群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藻类对_________和营养物质等的变化敏感而造成的。
(2)科学家对 Wisconsin 绿湾的调查还发现,藻类某一时刻的生物量比浮游动物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
(3)根据图二分析,“V”和“X”代表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图二中最高营养级和前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银泉的能量输
入,除了来自银泉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外,还会来自各条支流和陆地的_________的补给。
【答案】 (1). 波动 (2). 温度 (3). 藻类个体小、代谢快、寿命短 (4). 分解者 (5). 呼吸
作用散失的热能 (6). 5.53% (7). 有机物质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图二表示对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结果,其中 Gp 表示生物同化的能量,X
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NP 表示每个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表中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
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是三级消费者,Ⅴ是分解者,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其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详解】(1)从图中看出种群数量呈现波动变化,图中数量的变化在 4 月份最高,然后不断下降,至 7 月
份达到一个高峰后,种群数量降低,所以可以推测是温度和营养物质发生变化造成的。
(2)在某一时刻藻类的生物量比浮游动物少,可能是藻类个体小、代谢快、寿命短。
(3)图中Ⅰ、Ⅱ、Ⅲ、Ⅳ都有部分能量传递给Ⅴ,所以推测Ⅴ是分解者,X 是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散失
的能量。(4)Ⅳ是最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0.88×105,Ⅲ同化的能量是 15.91×105,所以二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
0.88/15.91=5.53%,在各条支流和陆地都有有机物质流向银泉,其中也含有能量。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营养结构;识记生
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能量流动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答题。
33.锦鲤疱疹病毒是一种双链 DNA 病毒。下图为 TaqMan 荧光探针技术的原理示意图,探针完整时,报告
基团发射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吸收;PCR 扩增时该探针被 Taq 酶切降解,使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荧光基
团分离,从而荧光监测系统可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 1 个 DNA 分子,就有一个荧光分子形成,实现了
荧光信号的累积与 PCR 产物形成完全同步。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基因工程中,目前获取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除了利用 PCR 技术扩增外,还有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两种类型。
(2)引物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其与模板 DNA 的结合具有_________性。
(3)通常情况下,探针中的 GC 含量比引物中的略高,这有利于保证退火时_________与模板 DNA 结合。
(4)用 TaqMan 荧光探针技术检测锦鲤疱疹病毒时,在反应体系中要加相应的病毒遗传物质、引物、探针
和_________、_________酶等,其中酶发挥的具体作用是延伸 DNA 链和_________。
(5)若最初该反应体系中只有一个病毒 DNA 分子,经 n 次循环后,需要消耗 TaqMan 荧光探针_________
个。
【答案】 (1).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2). 人工合成 (3). DNA 单链 (4). 特异 (5). 探针先于
引物 (6). 4 种脱氧核苷酸(或 Mg2+) (7). Taq (8). 将探针水解 (9). 2n-1
【解析】
【分析】
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原理:DNA 双链复制
(2)过程:第一步:加热至 90~95℃DNA 解链;第二步:冷却到 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 DNA 链;第三步:加热至 70~75℃,热稳定 DNA 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详解】(1)在基因工程中,目前获取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利用 PCR 技术扩增、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人工合成。
(2)引物 化学本质是 DNA 单链,其与模板 DNA 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3)通常情况下,探针中的 GC 含量比引物中的略高,这有利于保证退火时探针先于引物与模板 DNA 结
合。
(4)PCR 扩增所需的条件包括:模板 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 DNA 聚合酶(Taq 酶),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用 TaqMan 荧光探针技术检测锦鲤疱疹病毒时,在反应体系中要加相应的病毒遗传物质、
引物、探针和 4 种脱氧核苷酸、Taq 酶等;由图可知,酶发挥的具体作用是延伸 DNA 链和将探针水解。
(5)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荧光信号的累积与 PCR 产物数量完全同步”,因此计算时需要去除原来亲代的
DNA 分子,因此若最初该反应体系中只有一个病毒 DNA 分子,经 n 次循环后,需要消耗 TaqMan 荧光探
针 2n-1 个。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
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 PCR 技术的条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