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
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将自己的班级、姓名、
考场、准考证号,并用 2B 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Ⅱ卷内容必须用 0.5㎜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相应空格或区域内。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 80 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在答
题卡上。)
1. 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
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
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 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 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 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 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2.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原因是( )
A. 统治阶级的权欲 B. 地主阶级的要求
C. 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 法家思想的启示
3. 表
时代 政区名称 北方数量 南方数量
秦末 郡 34 13
西汉元始二年(2 年) 郡、国 71 32
西晋太康元年(208 年) 州 11.5 7.5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 道 7 8
唐元和八年(813 年) 路 8 15
表说明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
C.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
4. 《汉旧仪》载: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
从西门入。即薨,移居第中,车驾往吊。赐棺、敛具、赠钱、葬地。葬日,公卿以下会
送”。在汉代,丞相这种权益的获得已成规制,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君主专制严重削弱 B. 君臣呈现单向交流
C. 皇帝权力部分让渡 D. 官僚工作效益提高
5.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
说明( )
A.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 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 D.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6.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
朝。”改变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是( )
A. 军功制 B. 推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7. 如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
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B. 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
C. 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
D. 职业分工导致社会地位不同
8.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
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
是
A. 儒学独尊 B. 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 D. 国家财政
9. 宋代各级官僚有不同称谓:“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
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只有‘差遣’才有治事的职能。材料反映
出宋代( )
A. 皇帝对百官的管理和控制的加强 B. 官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耗费国帑(钱财)
C. 官员职能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D. 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
10. 秦朝以“法”立国,重法指导下的改革促进了秦的强盛,但忽视道德与教化,使社会处
于高速动转、高度紧张中,缺乏调节和弹性,最终导致国家崩溃。秦朝的治国实践和权
力运作,饱含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和足资诫鉴的政治教训。汉朝统治者从中汲取的政治
智慧不包括
A. 儒法相济的统治思想 B. 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
C. 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 D. 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11.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
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现权力制衡
12. 清朝军机处差役称为“苏拉”,照例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之幼童担任,故军机处“苏拉”
称之为“小幺童”。清中叶以后,“苏拉”有年过六十以上,仍以“小幺童”称之者。
材料可以反映出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是( )
A. 随意性 B. 保密性 C. 高效率 D. 稳定性
13. 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
皖派、扬州学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
榜“汉学”,以别于官学、“宋学”。这反映了当时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遭受动摇
C. 社会剧变思想活跃 D. 经世致用深入人心
14. 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
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A. 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 B.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C. 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 D.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
15. 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
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
A. 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 B.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16.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年(1732 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
“谕议政王大臣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且不少于“谕内阁”
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
A. 清廷内部矛盾尖锐 B. 皇帝决策更好执行
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军机处地位上升
17. 明朝于 1447 年颁布法令规定,“织绣蟒、龙、飞鱼、斗牛,违禁花样者,工匠处斩”。
明末官员张瀚《松窗梦语·风俗记》中写道:“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攒拟无涯,
逾国家之禁也。”上述变化表明
A.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B. 等级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C. 男女服饰样式品种多样 D. 社会生活盛行奢靡之风
18. 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大臣往往被当朝笞责,重者致死,或者投入“诏狱”,酷刑折
磨致死,完全破坏了中国古代“君使臣以礼”的传统。下列明代史实中,与这一现象的
实质最相符的是( )
A. 推行改土归流 B. 内阁拒绝草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
C. 废行省设三司 D. 太监乱政比其他任何朝代都严重
19. 《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
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
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
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20.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
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 汉代的尚书令 B. 唐代的尚书省
C. 元代的中书省 D. 明代的内阁
21. 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
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是( )
A. 尚书省 B. 门下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22. 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
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下列史料,
与军机处无关的是( )
A.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B.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C.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D. 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23.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 24 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
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屑。这反映了( )
A.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
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
24.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
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在 1911 年,第三次在 1949 年。”(选
自 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 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5.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 221 年的
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
应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26.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 4 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
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7.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
西汉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28. 近代某一事件后,日本对华人不再优待尊重,甚至对华人充满了鄙视,也不再把中国视
为其近代化的对手,提出要充当东洋的盟主。这一事件使( )
A.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 江苏苏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D. 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工具
29.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C. 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30.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A. 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B.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 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D.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31. 鸦片战争后,中方代表联名向英方代表璞鼎查发出了一份提议:“此后英国商民,如有
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避免衅端。”
中方让出的是( )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协定关税 D. 传教士传教权
32. 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B.
C. D.
3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汉武帝执政 53 年,先后更换 12 位丞相,丞
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 4 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
A. 秦汉丞相位高权重 B. 秦汉相权无足轻重
C. 相权不能制约皇权 D. 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34.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
西汉( )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35.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 )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36.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
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37. 如图是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皇权一分为三 B.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扩大了宰相的权力
38. 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
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这反映了宋代( )
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 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
39.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
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
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
A. 世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40.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
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每题 10 分,共 20 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任何背景的才德之士都可通过考试出任官职;当然,富裕家庭和权势人物的子弟更有
时间接受教育。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
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任何近代前或甚至很多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
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
益增多,……于是,执政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一切涉及外邦人
讼争案件中,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请回
答:
(1)据材料一,图一所示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我国历
史上哪一朝代开创的?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4 分)
(2)材料二中“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的现象与当时哪
一制度密切相关?这一制度的实施对宋朝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何影响?(3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简要分析发生变
化的原因。(3 分)
42、“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
列材料(24 分):
材料一: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
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
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
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
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
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
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
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
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
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
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
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
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
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4 分)
(3)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
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6 分)
答案
1——5:BCDCD 6——10:DCBBD
11——15:BBACB 16——20:DCDCD
21——25:DAABC 26——30:DCCDD
31——35:AADCA 36——40:BBDBB
41.
(1)郡县制。元朝。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加强。(4 分)
(2)科举制。控制官吏任免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 分)
(3)从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或由适用罗马公民到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对外扩张,疆域扩展;民族矛盾和经济矛盾增多。(3 分)
42.(1)焦点: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2 分)
(2)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4 分)
(3)时代背景:秦朝: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郡县制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
藩镇割据威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
制为基石的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