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春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二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
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体兴衰叹
许多人会费解,为什么今天的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浮躁的时代不是更应该把文章
写短吗,不是更符合“文化快餐”这个说辞吗?还有,为什么诗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
体上不及小说家?这些都值得对文学文体的流变进行思考。
文体的流变显然是有线索可循的——思想的复杂、感情的丰富,迫使文体不断被突破。
最突出的例证是中国的诗歌流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为多,直
至宋词的出现,文体流变表现为一个不断扩充的过程。元代戏曲、明清小说,从外部进一步
证明文体的“扩容”势不可当,而与此同时,绝句、律诗则逐渐退化到“闲笔”的境地。这
说明了文体的流变和人类文明发展,和人们表达感情的丰沛程度是同时进步的。
然而,一种文体的兴衰,受文人的追捧或淡化,被读者热衷或冷落,涉及更多因素,外
部环境力量甚至更直接地影响、左右、决定着这种起落。社会需求迫使文化人必须去适应、
去追随,这是跟写作的功利性密切相关的,潜藏着“务实”的、“非文学”的动力,也可以
说是时代风潮影响的结果。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火热,中短篇小说掀起热潮,很多小说家都
热衷于此,那是个观念日新月异、不断突破的年代,中短篇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更迅速、更
直接。长篇小说之类的“黄钟大吕”“扛鼎之作”何时能出现,成了很多文学人的担忧。时间过了不到 30 年,世情大变,长篇小说已经不再是需要呼吁的文体,它在各方面的待遇都远
远超过了中短篇。长篇写作也已经不再是一个作家在长期的中短篇创作积淀后的尝试,而成
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人们又开始担忧,最能体现作家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中短篇为什么
寥落了?这显然和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有关。一部作品靠作者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
材、靠书名更能抓人眼球。市场这个冷冰冰的东西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裹挟着文体的兴衰。
近日重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找到了更为久远的证据——文体的兴衰想来是一个很
不文学的问题。谈到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鲁迅认为,这其实与那时的“社会需求”,说彻底
了是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唐时,举子们进京赶考,需要将
自己写的诗抄成卷子,拜名人鉴定,如果能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则“声价十倍”,及第
希望大增。但开元年后,诗歌被人厌倦,应该是名人们也看烦了吧,诗歌不招人待见,有人
就抄小说呈上,结果反而暴得名声,于是鲁迅说:“所以从前不满意小说的,到此时也多做
起小说来,因之传奇小说,就盛极一时了。”
今天是市场,唐时是及第,它们都关乎生存和现实前程,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文学的健康发展并非靠作家、评论家呼吁就能实现。
文体流变有规律,其推手却很复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感,梳理其中的关
系。然而面对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总免不了一声叹息。但愿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依
然能够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今社会,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小说家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超越诗人,这一
问题式值得思考的。
B.只靠作家、评论家呼吁不能实现文学的健康发展,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只要我们准确把握
动力源和方向,梳理其中的关系,就能让文学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C.文体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渐变化的,与人类的情感表达有关;随着人类情感的逐渐丰沛,
文体慢慢发生流变。
D.外部环境力量甚至对一种文体的兴衰起着决定作用,文化人在适应、追随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写作功利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观念日新月异的年代,这就要求文体在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时更
迅速、更直接,因此当时人们大多热衷于中短篇小说。
B.长篇小说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地位远远超过了中短篇,是因为长篇写作不再是作家长期积
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
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文体的兴衰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
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
D.唐时,诗歌颇受欢迎,举子们都想借诗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但诗歌
不再招人待见,小说反而受到青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体的流变有线索可循,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再到宋词,元代
戏曲、明清小说,都表现为文体的“扩容”。
B.一种文体受文人的追捧或忽视,被读者热衷或冷落,会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如当今社会,
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C.在当今社会,市场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影响着文体的兴衰,一部作品要想抓人眼球,必须
考题材、书名,而不能靠作者知名度。
D.无论是今天的市场,还是唐时的科考,都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文体流变的复杂推手,
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
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
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 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
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 130 平方米、125 平方米、118 平方米、113
平方米、99 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 GDP 的条件下,大城市
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
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
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
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 年 1 期)
材料二:
图表 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
区
面积
(平方
公里)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
(人/平方
公里)
轨道交
通出行比例
轨道
交通
运营
里程
(公
里)
私
家车
出
行
比
例
上下
班
高峰
期
交通
状况
北
京
668 17774 23% 631
38.
7%
重度
拥堵
上
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
拥堵
首
尔
605 15087 69% 1098
20.
9%
轻度
拥堵东
京
627 14525 62% 2705
14.
7%
轻度
拥堵
图表 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 年 2 月)
材料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
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
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
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
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
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
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 年 3 月 19
日)
材料四:“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
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
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
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
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
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
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
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
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 年 4 月 22 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与首尔、东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但是使用轨道交通比
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
B. 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
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 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
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D. 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
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
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B. 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
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C. 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D. 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
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6.“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留余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难道
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
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他
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黄,河
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
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
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
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
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
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
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
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
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
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
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
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
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
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
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
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
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
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让当朝
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文故事情节虽然谈不上紧张激烈,但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
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 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
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 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
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 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
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8.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安世,幼而聪悟。兴安二年,高宗引见侍郎、博士之子,简其秀俊者欲为中书学生。
安世年十一,高宗见其尚小,引问之安世陈说祖父,甚有次第,即以为学生。高宗每幸国学,
恒独被引问。诏曰:“汝但守此,至大不虑不富贵。”居父忧以孝闻。天安初,拜中散,以温
敏敬慎,高宗亲爱之。累迁主客令。萧赜使刘缵朝贡。安世美容貌,善举止,缵自相谓曰:“不
有君子,其能国乎?” 缵等呼安世为典客。安世曰:“三代不共礼,五帝各异乐。安足以亡秦之官,称于上国?”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安世曰:“周谓掌客,秦改典客,汉名鸿胪,
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
室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安
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
世言惭而罢。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
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
兆;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
民,绝望于视: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出为相州刺
史、假节、赵郡公。敦劝农桑,禁断淫祀。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前刺史
薛道檦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檦军。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安世设方略波及
诸子三十余人,斩于邺市,境内肃然。以病免,太和十七年卒于家。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
子玚。崔氏以妒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
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B.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
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C.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
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D.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
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父忧:是父丧的婉辞。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孝,一般为三年。
B.朝贡:古代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宗主国或所在国的君主,并敬献礼品。C.三代:尧、舜、禹三代的合称,最早见于《论语》“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D.假节: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皇帝授予的“节”为符信,故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安世自幼聪明颖悟,深受高宗喜爱。在接受高宗召问时,年龄尚小的他应答很有条理,被
选为中书学生,后常常被高宗单独召见。
B.李安世不但外表俊美,而且博学能言。萧赜的使者刘称他为典客,他旁征博引,进行批驳,
不仅指出其错误,还讽刺其弃善从恶
C.李安世关心民生疾苦,主动为民请命。针对百姓困苦流离豪强侵占掠夺的现实,他疏言不分
贵贱平均分配田地,开了均田制先河。
D.李安世颇有治理才干,能保一方平安。任相州刺史时他鼓励农桑,禁绝淫祀,设计诱捕并处
决广平豪强李波等人,从此境内安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
(2)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玚。崔氏以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4.下列对本诗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应题,写太阳初升,“开门鼓”响,晨光刚刚照亮了屋梁,这一描写,从细微处写时
间之早。B. 颔联写诗人起身出门所见之景,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和在窗前欢叫的小鸟,表现出清晨兴
旺之景。
C. 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心境空明,甚至连夜间都没有乡梦撩
人愁思。
D. 本诗语言浅易平实,但字里行间情感丰沛,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主
要风格。
15.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子罕》中,与“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
“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眺,却“__________________”。
(3)在苏轼《赤壁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
面描写的手法表现洞箫声的悲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经典是在古今中外__________的书籍中淘洗出的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
同的视角去审视和__________。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近
日,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书展期间发布了“2019 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数据显示,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 )。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具体表现为快
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
经典往往读得__________。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
掌握,校园缺乏人文内涵。同时,家庭普遍缺乏读书氛围,不读书、读书少的家长不在少数。
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经典不是死的__________,它是有着强大活力、能参与到当代文
化建构、并深刻影响到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
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浩如烟海 诠释 支离破碎 标本
B. 汗牛充栋 诠释 分崩离析 标本
C. 浩如烟海 解释 支离破碎 范本
D. 汗牛充栋 解释 分崩离析 范本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而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有三
至四成
B. 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尚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
类经典
C. 竟然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不足三成学生经常阅读文学
类经典
D. 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的学生有三至四成,况且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也不
足三成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
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
B. 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
为个体提供进取的力量或者心灵上的抚慰。
C. 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
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
D. 不仅人们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生成就感或归属感,
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今天,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措施。之所以如此,①_________。
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传承危机,就无需花这么大的力气来传承了。②___________?因为传
统文化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中国以
前是农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便是农业文化。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
以前的农业文化③___________ 。因此,今天还要守着过去的农业文化就很困难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问题。(5 分)
当今社会,从学生到家长,几乎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这种名校崇
拜情结无可厚非,因为只要进了名校就会有好前途。在名校,身边的同学大多很优秀,有了
好的学习氛围,大家相互激发,成绩无疑会大幅提高。上名校还可以建立有利的社会关系,
日后从事政治或商业活动,丰富的人脉必定助你功成名就。
① 因为进了名校就常常有好前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于环境、安全等因素考虑,中国近 300 个大中城市颁发烟花爆竹“禁
放令”。但是,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没有鞭炮的新年如同烧菜没放盐——寡淡乏味;如国内
著名的民俗学者张学生就不赞成全面禁放烟花爆竹。近年,部分城市过年期间放开或部分放
开“禁放令”。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的 N 市,市民对是否撤
销“禁放令”意见不一。
现请你以 N 市市民或在校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20 年春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二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B 2.B 3.C 4.D 5.B
6.发挥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控制污染。加强政策引导,使人口分布更加均衡(或:
避免人口与劳动力的过度集中);以人为本,推动人城和谐(或:避免将城市化等同于楼宇化、
产业化)。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或: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
7.B
8.①从人物形象上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
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慧的形象。②从思想主旨上看,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
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谋利亦须留余的主旨的传达。③从表达效果上看,此段描
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文化气息,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调节了叙事节奏,丰富了文章内容。
9.①“留余”是做事之法。无论捕鱼还是做生意,都不可过于贪婪,只图眼前利益,而要适可
而止,从长计议。②“留余”是发展之道。家族的昌盛,社会长远发展,都要考虑人与自然
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留余”是做人之则。为人处世要修身养德,
留有余地,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这是中华民族应该世代传承的美德。
10.B 11.C 12.C
13.(1)使者到金玉店铺询问价格,刘缵说:“北方金玉非常便宜,应当是山上和河中出产
的?”
(2)李安世娶博陵崔氏,生了一个儿子李玚。崔氏因嫉妒凶悍被休,又娶了沧水公主。
参考译文:
李安世,幼时聪敏有悟性。兴安二年,高宗召见侍郎、博士的子弟,想选拔其中才学优秀者
为中书学生。安世这时十一岁,高宗见他尚小,亲自召问。安世陈述家族情况,很有条理,即被取为学生。高宗每次巡幸国子学,常单独召见。诏示说:“你只要保持这种态度,不愁
不富贵。”为父守丧以孝敬著名。天安初年,被任命为中散大夫,因温和敏捷恭敬谨慎,显
祖信任喜爱他。渐升至主客令。萧赜派刘缵朝贡,安世容貌端美,举止优雅,刘缵等人相互
之间谈论说:“没有君子,难道能立国吗?”刘缵等称呼安世为典客,安世说:“三代不同礼,
五帝不同乐,怎么能用亡秦的职官,称呼中原帝国。”刘缵问:“世代变化而名号不同,共
有几次?”安世说:“周称掌客,秦改为典客,汉名鸿胪,现在叫主客。君等不想仿效周文王、
周武王,却关注亡秦。”国家遇有江南使者来,拿出很多收藏在宫内的宝物,让京城爱好仪
容服饰的富户买走,让使者任意买卖。使者到金玉店铺询问价格,刘缵说:“北方金玉非常
便宜,应当是山上和河中出产的?”安世说:“圣朝不重视金玉,所以价低如瓦砾。又因皇上
仁德通于神明,山不吝惜珍宝,因此没有河流不出金,没有山岭不产玉。”刘缵开始想大买
金玉,听到安世的话,羞惭作罢。当时民众贫困饥荒流离失所,豪强巨族大量占有土地,安
世于是上疏说:“我认为现今尽管井田制度难以恢复,但应重新调节测量,采用周密的方法,
使分田耕种有标准,能力与产业相称,小民能够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豪强没有多余土地取
盈利。那么,皇上无私的恩泽,就能平均播洒给广大百姓;如山一样的粮食,可以堆积在家
家户户。另外被争抢的田,应限定年限,事久难明产权的,一律归属现在的主人。然后虚伪
诈妄的奸民,才会断绝觊觎的念头,安分守己的人,可永远免受欺凌侵夺。”高祖很赞同此
议,后代的均田制由此产生。出朝任相州刺史、假节、趟郡公。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禁止不
合礼法的祭祀。当初,广平人李波,家族势力强大,残害侵夺百姓。前刺史薛道檦亲自去讨
伐,李波率他的宗族迎击,大败薛道檦军队。于是李波处成为罪犯逃奔的地方,于公于私都
成为祸患。李安世设计谋诱捕李波及其子侄三十多人,在邺城街市斩首,境内安定。因病免
职。太和十七年去世于家中。李安世娶博陵崔氏,生了一个儿子李玚。崔氏因嫉妒凶悍被休,
又娶了沧水公主。
14.B
15.“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这种轻快的感觉
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
的喜悦之情。
16.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7.A 18.B 19.A
20.①是因为传统文化遇到了传承危机 ②为什么传统文化会遇到传承危机 ③已经失去
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
21.②成绩有望大幅提高 ③丰富的人脉有可能助你成功
22.何时烟花蓝天两相安
时代进步,政府越来越尊重民意。N 市市政府向广大市民征求关于是否撤销烟花爆竹“禁
放令”的意见。作为 N 市的一名市民,我认为,在《穹顶之下》的中国,雾霾越来越严重的
今天,“禁放令”还是暂时不撤为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放烟花爆竹,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和
习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 N 市,保留婚丧和佳节时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也就成了题
中之意。传统习俗不仅是对于 N 市如此,而且对整个民族来说也同样很重要。它们是我们借
以确立自己身份和文化差异的标志。
然而,《左传》中写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自然环境绷得很紧,殊不知哪
一天它就断了。沙尘暴和雾霾等恶劣天气,常常把我们的蓝天白云偷走。脆弱的生态,我们
哪能预料“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何时出现会在哪里出现。欧美的末日大片和刘慈欣
的《三体》绝不是危言耸听。他们以预言的形式向地球向人类发出警告。谁也不希望他们的
预言成为我们的谶语。“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在人类生存和传统习俗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
做出选择。扪心自问,我们还有得选吗?所以,N 市的“禁放令”仍然不可撤。
可是,我们深得儒家思想之精髓——中庸。于是,就有了民俗学者张先生不完全赞成的“没有鞭炮的新年,如同烧菜没放盐——寡淡乏味”的妙语;更有了心怀侥幸者的部分城市过
年期间放开或部分放开“禁放令”的冒险。既要热热闹闹的烟花爆竹,又要蓝天白云的诗意,
这或许是很多人心底的美愿。可是,可是,你真的不知这个古老民族的特性吗?你真的以为限
时限地的开放“禁放令”行得通吗?既然开放禁令了,你觉得人们真的会严格遵守规定吗?你我
心底有数,“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没法取得平衡。一个公德意识淡薄,一个缺失契约精神
的社会,不管是部分放开或佳节时放开,恐怕结果都是一样,被钻空子被摆设是它难以逃脱
的命运。基于国情,我以为我市应该一禁了之。
一刀切的做法,实属权宜之计,也是无奈之举。但是,若放任一时一地的欢娱,却可能
换来人类自身的毁灭。蝴蝶效应,连锁反应,我们也没少见。自然已经惩罚了我们对她肆无
忌惮的污染和破坏。
海子说:“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
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我希望能像先民那样死在这块土地上。毕竟,凭着人类现在的科学技
术流浪于宇宙,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地球才是我们唯一的诗意的家园。你说此时不禁,
还等何时?当然,我们也期待某一天我们的智慧和技术;能让我们既保留燃放鞭炮传统,又拥有
自然的诗意。这一天在哪呢?
我相信那一天迟早会到来,彼时,天很蓝,水很清,大年夜的烟花,也会很美。
彼时,烟花蓝天两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