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市 2020 届高三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 I 卷(选择题共 140 分)
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2.右图中的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
格减去实际支付的价格的整额,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
消费者获得的收人减去实际成本的差额。不考虑其他因
素,下列对右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使生产者剩余增加
②消费者剩余增加会引起市场需求量的增加
③某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生产者剩余的增加
④消费者剩余越大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战“疫”面前,企业作出了许多的牺牲,确保战“疫”后勤供给的运行。与此同时,国
家也在积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据此完成 13-14 题。
13.某地对受疫情影响的复工企业.分别从生产经营补助、适当减免租金.跨境电商物流补贴、
适当减免税费、企业用电补贴等 7 个方面给予“真金白银"大礼包。该地惠企大礼包对市场
影响的传导过程是
①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②保障市场供给,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
③增强企业信心,稳定生产促发展④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家抗疫情的能力
⑤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
A.①→③→② B.①→⑤→② C.②→⑤→③ D.⑤→④→②
14.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鼓励企业保质保量增加紧缺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生产,如 N95
口罩、防护服等,政府对企业多生产的重点医疗物资实行兜底采购收储。材料表明
①政府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扩大产能
②政府在特定条件下直接参与企业经营
③政企合力保障社会急需物资的市场供给
④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是生产秩序的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9 年,民营企业进出口 13. 48 万亿元,增长 11. 4%,占我国外贸总值比重首次突破
40%,
达到 42.7%.其中,出口 8.9 万亿元,增长 13%;进口 4.58 万亿元,增长 8.4%.外商投资企
业进出口 12. 57 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 39.9%.国有企业进出口 5. 32 万亿元,占我国
外贸总值的 16. 9%。材料表明
①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我国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④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 某主播在网上直播时,公然篡改国歌曲谱,以嬉皮笑脸的方式表现国歌内容,并将国歌
作为其“网络音乐会”的“开幕曲”,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5 日。这一案例给我们的警示是
①要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②要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荣誉
③要以法律为根本行为准则
④在享受自由的同时要履行法定义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指出.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和
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而领导
①能保障党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人的决策权
②是基于党是领导一切的最高政治力量
③是基于党的组织优势是国企改革成功的前提
④是基于国企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巴黎协定》生效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在 2019 年 12 月召开的第 25 届联合国气
候变化大会上,各方分歧仍大于共识,在碳排放交易机制等关键问题上没有达成具体协议,
全球气候治理陷人“瓶颈期”。全球气候治理要走出“瓶颈期”
①需要各方树立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
②应在矛盾分歧中寻找各方的共同利益
③取决于联合国主导作用的发挥
④需要各国让渡部分主权以推动协议达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之中才走到今天的,任何封闭
孤立的文化必然会逐渐被淘汰。文化、文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文化交融中一个不断淘汰的过
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淘汰”
①根源于社会实践和客观需求的不断发展
②是各民族文化取长补短的内在要求
③表明文化创新需要革故鼎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④表明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某省坚持“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持续推出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
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该省的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弘扬正能量,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②意在为人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产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③能发挥榜样的感召力量,形成见贤思齐的文化氛围
④是基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无法抹去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以前,它是美丽的对象,去做以后,它变成
了残酷的对照。下列对材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看到了理想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
B.认为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
C.只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具有形而上学性
D.从哲学角度证明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不可逾越
22.病毒离开人体后的存活时间取决于其所依附物体的表面情况以及温度、湿度等环境状况。
总体来看,病毒在非渗透性(防水)表面存活时间更长,比如不锈钢或塑料表面;病毒在纤维
织物或纸巾等渗透性表面存活时间相对较短。从哲学角度看,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制约人的认识的发展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③事物固有的属性是客观的
④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人的实践无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近年来,大脑衰老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中国科研人员利用来自 4 只年轻猕猴,3 只
老年猕猴 44 个脑区的 547 个转录组数据。研究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脑老化的潜在分子遗传
机制,并找到可能导致大脑衰老的新标记基因。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在共性指导下具体分析个性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60 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 题~第 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
答。第 43 题一第 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新兴支柱产业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文化创意、新材料等领域,在未来相当
长时间内,我国将努力提高新兴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到 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 15%;到 2025 年,新兴
支柱产业增加值将达到 52. 0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38.5%.
当前,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化工、房地产、轻纺等。
有经济学家指出,我国一方面要对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改造,使之与新兴支柱产业共同成为推
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另一方面要坚持“新理念、断要素、新空间、新政策”的“四
新”思路,加大对新兴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说明我国提高新兴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
意义,并分析国家应如何提高新兴支柱产业的比重。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政府、公民都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某地
在推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由“政府负责”向“政府主导”的转变。政府通过制定
相关社会治理规制、政策和标准体质、制定与实施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提供社会
治理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向社会组织放权、通过合同、
委托等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该地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提高社会
组织自治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搭建多样化、多层次
的参与机制,并从组织、人力、财力、设施等方面创造条件保障基层自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请你从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角度,分析材料中该地的做法
是如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 分)
人一生可以去的地方很多,可以回的地方却很少。回家过年,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情
怀。
“相隔千里终团圆,共坐檀桌前。举筷入口皆思念,同衬此时意。”每年的除夕夜,
“家”都是人们的目的地。归心似箭的异乡人、期盼子女回家的父母、等待丈夫归来的
妻....亲人相聚的渴望是对中国年最好的诠释。
数据显示,我国的反向春运客流,正以每年 9%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春运总客流量接近
零增长。所谓“反向春运”是和“传统春运”相对应的概念,“传统春运”是指年轻人回到
老家和父母过年,而“反向春运”则指父母前往子女工作的城市过年。“反向春运”的流向,
表明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迁徙方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北上广深外来人口对所在城市的获得
感、认同度显著增强,过年不再等同于回老家,把父母接到大城市的“家”也是一种过年方
式。另外,伴随着强省会的崛起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作机会明显增多,“孔雀东南飞”
不再是唯一选择,省内流动增加,跨省流动减少.
(1)有人认为“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有人认为“父母在,家就在” ,有人觉得“家人
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家”的理解。(10 分)
(2)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春节期间我国人口迁徙方式变化的根源。(10 分)
(3)有人说,现在“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春节已经逐渐远去”。请你为找回“传统文化意义上
的春节”提两点合理化建议。(6 分)2020 届高三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12.C【解析本题考查需求与供给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曲线图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消费者剩余增加会引起消费需求增加,②符合题意。产品供不应
求时,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者剩余增加,③符合题意。产品价格下降.对生产者不利,会
引起生产者剩余减少,①不选。一般而言,消费 者剩余增加时.生产者剩余就会减少,所以
消费者剩余无限扩大不利于生产,最终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④不选。
13.A【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是传导题,解答传导题主要是看前后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引起与被引
起的关系,并从材料信息中找到引起传导的首项。由材料信息可知,传导首项应该是惠企大
礼包对企业的影响,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能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保障市场供给.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A 的传导过程是正确的。材料
反映了对企业实施减税等政策,从当前看,减税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而不是增加.④不
符合题意.排除 D.材料信息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没有直接关系,⑤不符合题意,排除
B.C.
14.B【解析】本题考查宏观调控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力。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扩大产能.保障抗“疫”期间社会急需物资的
供给.①③符合题意。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的观点错误,②不选。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手段
而不是行政手段,④不选。
15.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民营经济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不同所有制经济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份
额,表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①符合题意。材料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值占我国外贸
总值比重的提高,表明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④符合题意。由材料信息
无法判断国有经济的地位,②与题意无关。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是由各种所有制经
济占我国外贸总值比重的变动引起的,③不选。
16.D【解析】本题考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综合运用
知识的能力。材料不涉及集体利益问题,①不选。材料不涉及国家安全问题,②与题意无关。
材料告诚我们要遵纪守法,以法律为自己的根本行为准则,③符合题意。自由是在法律允许
范围内的自由,这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④符合题意。
17.C 【解析】本题考 查党的领导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党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人的观点错误,①不选。党的组织优势是国企改革成功的
保障而不是前提,③不选。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是基于在我国,党是领导一切的最
高政治力量.②符合题意。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④符合题意。
18.A【解析】本题考查国家利益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③观点中的“取决于”夸大了联合国的作用。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观点错误,④不选。①
②做法能促进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符合题意。
19.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淘汰"根源于社会实践
和客观需求的不断发展.①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淘汰”是各民族
文化取长补短的内在要求,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③与题意无关。
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①不选。
20. B 【解析】本题考 查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推进道德模范建设的做法有利于弘扬正能量.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发挥榜
样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①③符合题意。②与题意无关。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不是无法抹去的,④观点错
误。
21.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形而上学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综合运用知
识的能力。材料观点仅看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两者的统- - ,其观点具有
形而上学性,C 符合题意。A.B 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 观点错误。
22.C【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没有涉及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制约人的认识的发展,①不选。材料不涉及实践问题,④不
选。②③是对材料意思的正确解读,符合题意。
23.D【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
解读信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研究猴脑找到可能导致大脑衰老的基因,这是基于灵长类动物具有共性特征,说明个性中包含着共性,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取
得一定 的成果,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通过研究个性得出共
性的结论,①不选。②与题意无关。
38. (1)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2 分)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
量。(2 分)生产决定消费,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2 分)(考生如从“增加就业”等角度作
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源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集中,另一方面进行科
学的宏观调控,孵化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企业或产业基地。(2 分)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创
新发展,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2 分)推动改革,打造有利于人才、知
识、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汇聚流动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2 分)坚持开放发展,深度融
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2 分)(考生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新兴支柱产业发展状况为背景材料,考查创新、高质量发展、消费、国
家宏观调控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
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有两小问。第(1)小问要求考生说明提高新兴支柱产业在国民经
济中的比重的意义。解答意义类主观题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说明,经济生活的意义类试题
--般可以从国家(社会)、企业和劳动者(消费者)的角度说明其意义或影响。材料中我国战略性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的变化说明发展新兴支柱产业能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这可以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角度说明其对国家(社会)的意义;从企业和劳动者角度来
讲,新兴支柱产业发展能推动相关企业发展,促使相关企业扩大规模,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
富,从而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能促进就业增加劳动者收人等,考生组织答案时要与
材料相结合。第(2)小问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分析国家应如何推动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属于
措施类主观题。材料从新理念、新要素、新空间.新政策角度给出了国家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的思路,考生可以从新发展理念、市场在要素投入过程中的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等角度进行
分析说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学科术语的正确使用。
39. (1)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2 分)政府在
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地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完善社会治理的
体制、机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4 分)(考生如从“依法行
政、对人民负责、密切政群关系”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积极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人民参与共建共治的积极性。(2
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方面的作用,完善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引领和推动公民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2 分)完善正确处理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凝聚提升社会治理能力。(2 分)
【解析】本题以某地在推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措施为背最材料,考查政府职能、行政效能、
基层自治、公民的政治参与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
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设问指明了答题的角度和知识点,考生应认真审读材料,从材料中归纳该地的具体做法.并从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角度,用学科术语对这些做法进
行分析说明。该地政府的做法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方面,考生可以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
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考生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社会组织既
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也包括其他能提供一-些公共服务的一般性社会组织,发挥这些组
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可以从共建共治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遵循设问
要求,并与材料结合,同时要准确运用学科语言。
40. (1)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不同的文化影响人们对于家的认识。(4 分)“家”是
一种情怀, 蕴含着共同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精神寄托。(2 分)对中华民族而言,“家”
是一种维 系亲情的精神纽带,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2 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的
具体内涵会变化,但仍然保留着基本特征,“家”要有家人、有亲情。(2 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3 分)我国城镇化的发
展.促使人们对“家”的理解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人口迁徙方式的转变。(2 分)②人们的价值
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的。(3 分)社会实践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
断与价值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人们的乡土情结和对到哪过年等
观念发生变化,这些是人口迁徙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的重要原因。(2 分)
(3)答案示例:尊重传统春节的习俗,增强春节的仪式感和归属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的节日活动,增强春节文化的实际体验;加强春节文化的宣传,普及与春节有关的知识,增
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每点 3 分,答出 2 点及 2 点以上给 6 分,建议只要围绕“传统文
化意义上的春节”这个主题,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回家过年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影响、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包含三小问。第( 1)小问要求考生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不同人对“家”的不同理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家”
的理解虽然不同,但“家”要有家人、有亲情这点是不变的.这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中国人对家的感情又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结合材料,
准确运用学科语言。第(2)小问要求考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春节期间我国人口迁徙
方式变化的根源。材料信息反映了这些变化是由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等因素引起的。
考生要从哲学角度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变
化,这引起人们对“家”的理解的变化,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
社会意识的变化;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影响人们对家乡的认知,乡土情结减弱等反映了
人们价值观的变动,考生可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角度进行分析。
第(3)小问是开放性设问。须按要求给出建议,要涉及传统文化、春节等关键词,答案不唯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