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南京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2125

大小:1.48 MB

页数:3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京市 2020 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蔗糖与磷脂都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 B. 维生素 D 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C. 越冬植物细胞中的自由水含量下降、结合水含量升高 D. 哺乳动物缺少 Ca2+会出现肌肉抽搐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不同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和生理作用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详解】A、蔗糖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磷脂都由 C、H、O、N、P 五种元素组成,A 错 误; B、维生素 D 能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B 正确; C、结合水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植物越冬时,自由水含量下降,结合水的含量升高,C 正确; D、哺乳动物缺少 Ca2+会出现肌肉抽搐现象,D 正确。 故选 A。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固醇类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 B. 质粒是独立于细胞核之外的单链 DNA C. 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D. 电镜下可观察到硝化细菌的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 DNA 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 DNA 分子。 2、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 间”。 【详解】A、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而内质网与蛋白质和脂质合成相关,故合成固醇 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都很发达,A 正确; B、质粒是独立于细菌拟核 DNA 之外的小型环状 DNA,B 错误; C、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C 错误; D、硝化细菌是细菌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没有附着在内 质网上,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脂质的分类、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有关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 分子中有 1 个腺嘌呤核苷和 3 个高能磷酸键 B. 细胞分裂过程中,甲过程与乙过程同时存 C. ADP 彻底水解的产物中有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D. 乙过程合成 ATP 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化学能和热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 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 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 ADP 在 体内迅速转化,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 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详解】A、ATP 包含一分子的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2 个高能磷酸键,A 错误; B、细胞分裂过程中,甲过程与乙过程同时存在,能相互转化,满足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B 正确; C、ADP 彻底水解的产物中有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 错误; D、ADP 转化为 ATP 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化学能或光能,不可以来自于热能,D 错 在 误。 故 B。 【点睛】本题考查 ATP 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 和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 ATP 的化学结构,掌握 ATP 和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场所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 RNA 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寨卡病毒的核酸中可能含有四种含氮碱基 B. 寨卡病毒的 3 种 RNA 分布在拟核和细胞质中 C. 效应 T 细胞可以直接清除掉该种寨卡病毒 D. 可直接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寨卡病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 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 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寨卡病毒的核酸是 RNA,可能含有四种含氮碱基,A 正确; B、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拟核,B 错误; C、效应 T 细胞需与病毒侵染的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病毒,再通过体液免疫 将其清除,C 错误; D、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用培养基培养病毒,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病毒的代谢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病毒和其它细胞生物的区 别以及离开了寄主细胞就无生命活动的特性。 5.协同运输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Na+进入细胞所需动力来自于膜 两侧的浓度差,葡萄糖进入细胞是在膜两侧 Na+浓度梯度驱动下进行的,而细胞内的 Na+则由 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到膜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同时与 Na+和葡萄糖结合的载体蛋白无特异性 B. 甘油分子、乙醇分子与 Na+跨膜运输的方式相同 C. 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一种不消耗能量的协助扩散 D. 图示协同运输方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主动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细胞的载体蛋白同时与 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 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 萄糖,则 Na+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跨膜的 Na+再由另一 种载体蛋白运回膜外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据图分析,与 Na+结合的两种载体蛋白形状不同,说明蛋白质的结构不同,有特 异性,A 错误; B、甘油分子、乙醇分子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与 Na+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B 错误; C、膜两侧 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说明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C 错 误; D、图示协同运输方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主动运输,D 正确。 故选 D。 6.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 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不断增强 B. 细胞分化,基因选择性表达,蛋白质种类发生变化 C. 细胞衰老,细胞代谢减慢,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受阻 D.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 【答案】A 【解析】 的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 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详解】A、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膜面积增大,但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 输效率降低,A 错误; B、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选择性表达,蛋白质种类发生变化,B 正确; C、细胞衰老,细胞代谢减慢,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受阻,C 正确; D、细胞凋亡,有的基因活动加强,有的基因活动减弱,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 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 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细胞体积、相对表面积及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 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组织的细胞有丝分裂图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之比为 1:1 B. 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因 DNA 复制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细胞丁中染色体交叉互换导致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不同 D. 细胞丙与戊中核膜、核仁结构及染色体形态变化相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显微镜下观察用家鸽肝脏制作的临时装片结果,其中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乙处于分裂间期,丙处于前期,丁处于后期,戊处于末期。 【详解】A、细胞甲为中期,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之比为 1:2,A 错误; B、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DNA 复制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 错误; C、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丁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不同,因为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发生交叉互换, C 错误; D、细胞丙(前期)和戊(末期)中细胞核结构及染色体形态变化相反,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 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 项。 8.下列有关 DNA 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艾弗里等人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提出 S 型菌有转化因子的观点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的碱基 A 与 T 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 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 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 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2、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 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 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A 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B 错误; C、DNA 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的碱基 A 与 T 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 错误; D、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 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 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甲、乙、丙、丁表示细胞中不同的变异类型,图甲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A. 图甲变异类型的结果是能产生新的基因 B. 图乙变异类型与 21 三体综合征的病因相同 C. 图丙变异类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D. 图丁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 1、甲图中出现了两个 c,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2、乙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形成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丙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4、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A、能产生新基因的是基因突变,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不能产生新基因, A 错误; B、乙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形成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与 21 三体综合征 的病因相同,B 正确; C、丙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 错误; D、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和基 因重组的区别与联系,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0.下图 1 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表是对该家系中 1~4 号个体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先 用某种限制酶切割样品 DNA,再进行电泳)得到的电泳结果(电泳时不同大小的 DNA 片段移动 速率不同)。已知编号 a 对应的样品来自图中 4 号个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编号 a b c d 条带 1 条带 2 条带 3 A. 由图 1 可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由图 1、表 1 可知致病基因内部存在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C. 8 号个体基因检测的电泳结果可能是编号 b 或 c 的条带类型 D. 9 号与该病基因携带者结婚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 5/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家谱图的分析和概率计算以及基因工程的酶的特点,难度较大。考查学生识图、 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详解】A、由图 4 号为患者,其父母 1 和 2 号正常,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 果是伴 X 隐性遗传,4 号是患者 XaXa,其父亲 1 号应该 XaY 患病,而实际没有,所以该病是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正确; B、结合图 2,abcd 中 abd 都具有条带 2 和 3,4 号患病,是隐性纯合子,却有两个条带,故 致病基因内部存在相关限制酶的 1 个切点 ,B 正确; C、1 号基因型为 Aa,2 号基因型为 Aa,5 号是 A_,由于 5 号和 6 生了一个患者 7aa,故可推 知 5 基因型为 Aa,8 号基因型是 1/3AA,2/3Aa,8 号个体基因检测的电泳结果可能是编号 b 或 c 的条带类型,C 正确; D 、 9 号 基 因 型 是 1/3AA , 2/3Aa 与 Aa 结 婚 , 生 一 个 正 常 男 孩 的 概 率 是 : ,D 错误。 故选 D。 11.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下图是细菌抗药 性逐渐增强的部分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菌抗药性的逐渐增强是抗生素对其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人体内菌群失调从而导致内环境紊乱 C.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D. 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抗药性细菌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 1 1 2 3 1 5× × × =3 2 3 4 2 12 + 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 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 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产生了耐该抗生素的菌群是自 然选择的结果,A 正确; B、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导致内环境紊乱,B 正 确; C、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C 正确; D、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一定抗药性的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 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④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可感受刺激并产生渴觉 B. 从寒冷环境进入炎热环境,机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C. ④中胰岛素含量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利用的比例增加 D.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艾滋病都是由③内代谢障碍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淋巴,②是组织细胞,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①、③、④组成内环境.。 【详解】A、渴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A 错误; B、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达炎热环境,身体产热量减少,散热量增加,B 错误; C、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储存、利用葡萄糖,胰岛素分泌不足,机体对糖的利用减弱, 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C 正确; D、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而艾滋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造成 的,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体稳态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水平衡、体温平衡调节的过程, 区分调节中枢和感觉中枢,识记人体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致病机理。 13.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 细胞(辅助 性 T 细胞)是 T 细胞的一种,a~g 代表不同物质. 下列有关叙迷错误的是 A. 图中细胞Ⅱ、Ⅲ、Ⅳ、Ⅴ、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图中细胞Ⅳ和Ⅵ能迅速增殖分化 C. 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 d、e、f 和抗体 g. D. 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 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 (2)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 给 T 细胞;(2)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同时 T 细胞 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 T 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据图分析,Ⅰ为吞噬细胞、Ⅱ为 T 细胞、Ⅲ为效应 T 细胞、Ⅳ为记忆 T 细胞、Ⅴ 为 B 细胞、Ⅵ为记忆 B 细胞、Ⅶ为浆细胞,其中Ⅶ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作用,A 错误; B、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迅速增殖分化,Ⅳ为记忆 T 细胞、Ⅵ为记忆 B 细胞,B 正确; 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d、e、f)和抗体(g),C 正确; 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 功能,明确免疫调节是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之一;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1913 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的部分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证明了明胶和云母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 该实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有某物质由尖端向下传递 C. 该实验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 D. 该实验只能以幼苗是否向光弯曲为观测指标 【答案】B 【解析】 【详解】化学物质可以透过明胶,不能透过云母片,因此选用明胶和云母来验证这种化学物 质是否能运输到尖端下部,A 错误;该实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有某物质由尖端向下传递,B 正确; 要证明苗尖是感光部位,需要设立对照试验:一组的尖端用不透光的金属小套遮挡,让其不 感受到光;另一组尖端以下部位用不透光的金属小套遮挡,让其不感受到光,C 错误;云母阻 挡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作用于尖端下端,该实验还可以以幼苗是否生长为观测指标,D 错 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和相关结论的理解、记忆, 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5.下到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可能受到天敌迁入的影响 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査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C.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D.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色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A、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 构,A 错误;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査达乌尔黄鼠的种群密度,B 错误;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较多,则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 正确; D、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但生态瓶 的容积有限,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齐全,以及它们的营养关系,D 错误。 故选 C。 16.如图表示在一个 10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初期酵母菌需经过一段调整适应期,导致初始阶段数量增长缓慢 B. 实验过程中对酵母细胞计数后可用数学模型 Nt=Noλt 表示其种群数量 C. 在 40~50h 期间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 K 值约为 120000 个,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图示为酵母菌种群增长的“S”增长曲线,第 50 小时达到最大值,K 值为 12000 个 /mL×10mL=120000 个,据此答题。 【详解】A、种群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A 正确; B、“S”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不能用数学模型 Nt=N0λt 表示,B 错误; C、在 40~50h 期间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种群仍在增长,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 正确; D、K 值为 12000 个/mL×10mL=120000 个,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D 正确。 故选 B。 17.下图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②的培养基中只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不含其他有机物 B. ③中的细胞进行脱分化并以减数分裂方式不断增殖 C. 调节④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例可影响植物细胞分化发育方向 D. ⑤植株根尖中分生区细胞与成熟区细胞的全能性表达程度相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 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过 程是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的过程。 【详解】A、②试管的培养基中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有机物等,A 错误; B、③试管中的细胞能进行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B 错误; C、调节④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例,可诱导产生根和芽,C 正确; D、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⑤植株根尖中分生区细胞全能性表达程度大于成熟区细 胞,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 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的 能力。 18.下图为哺乳动物受精卵发育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此图表示桑椹胚,可作为胚胎移植的材料 B. 此图中细胞还没有分化,图中①为透明带 C. 胚胎从①中伸展出来的过程叫做孵化 D. 进行胚胎分割时,一般取③中的细胞做性别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囊胚期胚胎示意图,其中①为透明带,在囊胚期后期会破裂;②为滋养 层,将来分化成胎盘和胎膜;③为内细胞团,将来分化形成各种组织。 【详解】A、此图为囊胚期,A 错误; B、囊胚时期细胞已出现分化,B 错误; C、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C 正确; D、对移植前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时,宜取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进行鉴定,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囊胚期胚胎示意图,考查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胚胎分割等知识,要求考 生识记动物胚胎发育过程,能准确判断图示胚胎所处的时期及其中结构的名称;识记胚胎分 割的对象及注意事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接种前要了解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可接种蒸馏水来培育检测 B. 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获得单个菌落 C. 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D. 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微生物接种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前者是指通过接种环在琼脂 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后者是将 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进行培养。 【详解】A、检测培养基被污染的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 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A 错误; B、接种换上的菌液经过连续划线,菌液中的菌体越来越少,最后容易形成单菌落,B 正确; C、鉴定尿素分解菌培养基不是无氮,有唯一氮源尿素,尿素分解菌分解尿素形成了氨气,氨 气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用酚红试剂即可鉴定出,C 正确; D、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 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生物实验的目的、原 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20.下图表示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韭菜宿根进行相关实验流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研磨韭菜时,要加入 SiO2 和 CaCO3。 B. 对比实验结果①可说明叶绿素合成需要光照 C. 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D. 实验结果②表明,韭黄中提取的色素吸收的光能更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 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 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 a(最宽)、叶绿素 b (第 2 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SiO2 使研磨充分,CaCO3 能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所以提取色素时,要加入 SiO2 和 CaCO3 进行充分研磨,A 正确; B、实验结果①中共有的色素带的颜色是黄色和橙黄色,则分别是卜叶黄素和胡萝素,说明叶 绿素合成需要光照,B 正确; C、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 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C 正确; D、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实验结果②表明韭菜中 提取的色素吸收光的种类更多,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 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 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二、多项选择题 21.现有甲、乙、丙三支试管,先向三支试管内各加入 2mL 可溶性淀粉溶液,再按正常步骤操 作,然后分别用斐林试剂检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试管和乙试管对照,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B. 甲试管和丙试管对照,说明酶活性受温度影响 C. 实验结果是甲试管内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D. 实验结果是乙试管和丙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 自变量是底物不同和温度不同,实验的因变量是加入菲 林试剂后呈现的颜色反应,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详解】A、甲和乙试管对照,乙不能水解淀粉,故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 正确; B、甲和丙试管对照,自变量是温度,故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B 正确; CD、甲试管内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形成还原性糖,故实验结果是甲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 淀,乙、丙试管内不出现砖红色沉淀,C 正确,D 错误。 故选 AB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作用的专一性特点,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识 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 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2.用野生猕猴桃(aa,2n=58)种子做材料培育无子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的 A. 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 AA 植株和 AAAA 植株是相同的物种 C. 若④是自交,则产生 AAAA 的概率为 1/16 D. 若⑤是杂交,产生的 AAA 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87 【答案】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产生了 A,为诱变育种;②④为自交,⑤为杂交育种,③⑥为多倍体育种。 【详解】A、③和⑥过程中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实现染色体数目加 倍,A 正确; B、AA 为二倍体,AAAA 为四倍体,杂交产生的植株 AAA 为三倍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 乱,所以不育,AA 植株和 AAAA 植株是两个物种,B 错误; C、由于 AAaa 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 AA、Aa、aa,比例为 1:4:1,所以若④是自交,则 产生 AAAA 的概率为 1/6×1/6=1/36,C 错误; D、AA 为二倍体,产生的配子 A 含 29 条染色体;AAAA 为四倍体,产生的 AA 配子含 58 条染色 体,所以产生的 AAA 植株的体细胞含染色体数目是 87 条,D 正确。 故选 BC。 【点睛】本题考查作物育种和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应会辨别各种育种的方法以及原理,试 题难度中等。 23.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1、2 是指反射弧中的两 位点;I、II 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静息电位时神经元的膜两侧不存在离子的进出 B. 刺激 1 处,1 处膜内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C. 切断 d,给 b 适宜刺激,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D. 引起 I 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突触后膜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由图中神经中枢结构可知,e 是感受器,d 是传入神经,c 是神经中枢,b 是传出神经,a 是效 应器。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后膜。 【详解】A、静息状态是神经元细胞膜内钾离子外流形成的,A 错误; B、刺激 1 处,1 处的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B 错误; C、切断 d、刺激 b(传出神经),信号能到达效应器,所以会引起效应器收缩,但不属于反射, 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C 错误; D、Ⅱ处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D 正确。 故选 ABC。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及突触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下图为某生态工程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B.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C. 该工程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该生态工程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的能量利用效率 【答案】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其中农作物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人、家畜是消费者,会产生生活垃圾;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详解】A、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A 正确; B、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为农作物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B 错误; C、该系统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 错误; D、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正 确。 故选 BC。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生态农业工程,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 特点;识记物质循环的特点,能结合生态农业的优点及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组织切片上滴加苏丹Ⅳ染液观察到橘黄色颗粒,说明含有脂肪 B 酵母菌培养液中滴加重铬酸钾溶液不产生灰绿色,说明不含酒精 C. 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滴加清水后复原,说明细胞有活性 D. 显微镜下观察到草履虫向左下方运动,实际是向右上方运动 【答案】A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 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 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蔗糖、淀粉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 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 甲基绿能使 DNA 呈绿色,吡罗红能使 RNA 呈红色。 【详解】A、组织切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显微观察有橘黄色颗粒说明有脂肪,A 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才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B 错误; C、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C 正确; D、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所以光学显微镜观察草履虫向左下方运动说明它实际向右上方运动, D 正确。 . 故选 A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对于此 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 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是两种生活状态下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分离图 1 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进行研究,一般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 (2)图 2 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填序号).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 差异性主要与图 1 和图 2 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等细胞器的功能有关。 (3)图 2 中⑤和⑧两种细胞器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所含酶种类均不同 B. 都与能量代谢有关 C. 都能发生 A—U 配对 D. 增大 内部膜面积的方式相同 E. 存在所有真核细胞中 (4)图 1 细胞膜上的受体能够接受到信号分子的刺激,并引起该细胞生理活动发生相应改变。 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功能,此类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 (5)DNA 粗提取实验中,选取图 2 细胞为实验材料时,一般需加入洗涤剂的作用是 ___________,而选取图 1 细胞为实验材料时,破碎此细胞常采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差速)离心法 (2). ⑧⑨ (3). ⑥⑦ (4). B、C (5). 信 息交流 (6). 糖蛋白 (7). 瓦解细胞膜 (8). 将此细胞放入蒸馏水,使之吸水涨 (胀)破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1:图 1 细胞为动物细胞,其中结构①~⑦依次为细胞膜、核糖体、内质网、细胞核、 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分析图 2:图 2 细胞为植物细胞,其中结构①为细胞膜、②核糖体、③内质网、④染色质、⑤ 线粒体、⑦高尔基体、⑧叶绿体、⑨液泡、⑩细胞壁 。 【详解】(1)分离图 1 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进行研究,一般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差速)离心 法 。 (2)图 2 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⑧叶绿体、⑨液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 性主要与图 1 和图 2 中的⑥中心体、⑦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功能有关。 (3)图 2 中⑤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和⑧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 场所,两种细胞器比较: A、所含酶种类有相同的,如都有 ATP 合成酶,A 错误; B、都与能量代谢有关,线粒体可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叶绿体可将光能 转化为化学能,B 正确; 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 DNA,都能进行转录和翻译,都能发生 A-U 配对,C 正确; D、线粒体内膜向腔内折叠形成嵴,以增大膜面积;叶绿体是一个个囊状结构堆叠成基粒,以 增大膜面积,二者增大内部膜面积的方式不同,D 错误; E、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E 错误。 故选 BC。 (4)图 1 细胞膜上的受体能够接受到信号分子的刺激,并引起该细胞生理活动发生相应改变。 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此类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5)DNA 粗提取实验中,选取图 2 细胞为实验材料时,一般需加入洗涤剂的作用是瓦解细胞 膜,而选取图 1 细胞为实验材料时,破碎此细胞常采用的操作方法是将此细胞放入蒸馏水, 使之吸水涨(胀)破。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明确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并 不能仅仅从有无叶绿体或线粒体的角度去考虑。 27.下图 1 是小球藻细胞内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在适宜的温度下,把一定 量的小球藻和酵母菌混合培养在加入了高温加热冷却后的葡萄糖溶液的密闭装置中,控制光 照条件周期性变化,测定整个装置中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 2 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球藻细胞内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___________上。图 1 中能产生 ATP 的过程有 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③④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 (2)图 2 中 C 点改变条件后,短时间内小球藻细胞内 C5 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 (3)图 2 中 D 点 CO2 浓度高于 B 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图 2 中 F 点时,光合速率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等于”中选择)呼吸作 用速率. (5)图 2 中 BC 段 CO2 浓度的下降速率是否能表示小球藻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___(在 “是”“否”中选择),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2). ③④ (3).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4). 下降 (5). 黑暗使小球藻光合作用停止,而前一阶段光合作用产生的 O2 用于酵母菌和小球 藻进行有氧呼吸,释放 CO2 更多 (6). 等于 (7). 否 (8). BC 段测得的 CO2 浓度下降 速率是小球藻光合作用中 CO2 实际吸收的速率与小球藻和酵母菌呼吸过程释放 CO2 的速率差 【解析】 【分析】 图 1:①为 CO2 的固定,②为 C3 的还原,③葡萄糖的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为 细胞质基质,④为丙酮酸生成葡萄糖,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反应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图 2:根据题意和曲线分析可知:黑暗中,小球藻和酵母菌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光照时,小球藻能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1)小球藻细胞内捕获光能的物质是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图 1 中能产 生 ATP 的过程有③葡萄糖的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④为丙酮 酸生成葡萄糖,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反应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2)图 2 中 C 点改变条件后,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H]和 ATP 生成停止,三碳化合 物的还原受阻,五碳化合物的生成减少,短时间内其去路不变,最终导致五碳化合物的含量 下降。 (3)图 2 中 D 点 CO2 浓度高于 B 点的原因是黑暗使小球藻光合作用停止,而前一阶段光合作 用产生的 O2 用于酵母菌和小球藻进行有氧呼吸,释放 CO2 更多。 (4)图 2 中 F 点以后 CO2 基本保持不变,因此 F 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5)BC 段测得的 CO2 吸收速率小于小球藻的净光合速率,由于此时小球藻和酵母菌同时都在 进行呼吸会释放 CO2,小球藻的净光合速率是小球藻总光合速率减去小球藻的呼吸速率,而测 得的吸收速率是小球藻总光合速率减去小球藻和酵母菌呼吸速率。 【点睛】本题利用曲线图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 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图 1 表示洋葱根尖结构的不同区域示意图,图 2 表示某动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图 3 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比值的变化关系曲线图。请据图回 答问题: (1)若将图 1 洋葱根尖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苷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用蒸馏水 清洗,检测根尖各部位细胞中放射性强度,发现根尖放射性强的部位位于图 1 的___________ (填标号)。 (2)图 2 中含有 4 条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 (3)图 2 中丁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如果该细胞中的 M 为 X 染色体,则 N—定是 ___________染色体。 (4)图 3 中 DE 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图 2 中___________细胞处于图 3 中的 CD 段。 (5)铬是一种对生物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元素。科学家用铬处理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观 察细胞的分裂指数和微核率来研究水中铬的毒性,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细胞分裂指数是指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微核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 一种异常结构,通常认为是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丧失着丝点的染色体片段产生的,是染色体结 构变异在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由图 4 可知,铬离子对细胞分裂能力的影响是___________. 比较图 4 和图 5,分析当铬离子 相对浓度达到 100 时,细胞的微核率反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 (1). ③ (2). 乙、丙 (3). 次级精母细胞 (4). 常 (5). 着丝点 分裂 (6). 丙、丁 (7). 铬离子能抑制细胞分裂,浓度越大抑制越强 (8). 高浓度 的铬离子抑制了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1:①表示成熟区,②表示伸长区,③表示分生区,④表示根冠。 分析图 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后期;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分析图 3: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其中 AB 段表示 G1 期;BC 段表示 S 期,形成的原因是 DNA 的复制;CD 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 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 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 段表示有丝分裂后 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由图 4 可知,随着铬离子浓度的提高,细胞的分裂指数越来越低,并且下降率越来越大。 图 5 中,随着铬离子相对浓度的提高,微核率不断升高,但是铬离子相对浓度过高后,微核 率反而下降,这可能与分裂指数下降有关。 【详解】(1)若将图 1 洋葱根尖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苷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 用蒸馏水清洗,检测根尖各部位细胞中放射性强度,发现根尖放射性强的部位位于图 1 的③ 分生区,因为只有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2)图 2 中含有 4 条染色体的细胞有乙、丙。甲细胞有 8 条染色体,丁细胞有 2 条染色体。 (3)图 2 中丁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 次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如果该细胞中的 M 为 X 染色体,则 N—定是常染色体。 (4)图 3 中 DE 段形成的原因是 DE 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CD 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 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图 2 中丙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丁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处于图 3 中的 CD 段。 (5)由图 4 可知,随着铬离子浓度的提高,细胞的分裂指数越来越低,并且下降率越来越大, 因此可得铬离子能抑制细胞分裂,浓度越大抑制越强。比较图 4 和图 5,当铬离子相对浓度达 到 100 时,细胞的微核率反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高浓度的铬离子抑制了细胞的有丝分裂。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 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原癌基因是各种癌症中的关键基因之一,其突变后表达的产物 G 蛋白的怍用机理如图 1 (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当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与生长因子结合 后,G 蛋白形成转录激活剂后,导致细胞周期启动并过度分裂. 图 2 是图 1 中发生的某种生理 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 1 中信息可知,细胞癌变后表现出的特性是___________。 (2)G 蛋白在①过程需要与 GTP 作用后获取能量,变为转录激活剂. GTP 与 ATP 是同类物质, 请参照 ATP 的命名方法,写出 GTP 的中文名称:___________。 (3)图 1 中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 (4)图 2 相当于图 1 的过程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图 2 中的 X 表示___________, 其中 Y 与 Z 在化学组成上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 (5)突变的原癌基因在人体中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与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突变的原癌基因转入小 鼠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是相同的,其遗传学的原理是___________。 (6)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种抑制癌细胞产生的方法___________。 【答案】 (1). 具有无限增殖能力 (2). 鸟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鸟苷) (3). ②③⑤ (4). ② (5). RNA 聚合酶 (6). Y 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Z 的五碳糖是核糖 (7). 所 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8). 破坏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或注射某物质与生长因 子竞争受体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 1,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⑤表示 DNA 的复制。 2、分析图 2,表示转录过程,X 表示 RNA 聚合酶,Y 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Z 表示胞嘧啶核 糖核苷酸。 【详解】(1)分析图 1,细胞癌变后,“细胞周期受到过渡刺激”,表现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GTP 与 ATP 是同类物质,不同就在于含氮碱基,前者是腺嘌呤,后者是鸟嘌呤,ATP 的 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则 GTP 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鸟苷。 (3)图 1 中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⑤表示 DNA 的复制,都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4)图 2 以 DNA 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 RNA 的过程,表示转录,相当 于甲图中的②过程,X 是 RNA 聚合酶,Y 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Z 表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则 Y 与 Z 在组成上的不同之处是 Y 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Z 的五碳糖是核糖。 (5)突变的原癌基因在人体中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与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突变的原癌基因转入小 鼠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是相同的,其遗传学的原理是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6)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破坏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或注射某物质与生长因子竞争 受体来抑制癌细胞产生的方法。 【点睛】本题考查癌细胞的特点、ATP 的中文名称、基因的表达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 识图和理解能力。 30.图 1 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图 2 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关系。请回答下 列问题: (1)图 1 食物网中,生产者是___________,杂食性鱼类属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猛禽和 肉食性鱼类的关系是___________。 (2)图 1 中的所有生物不是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 (3)图 2 中 A 表示昆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__。 (4)近年来,为了改善该生态系统的水系景观,有计划的清除了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 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在“增大”“不 变”“减小”中选择)。 (5)该生态系统通过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促进或抑制周围 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有利于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草、浮游植物类 (2). 二、三 (3). 捕食和竞争 (4). 图 1 中 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 (5). 同化能量 (6). 减小 (7). 调节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 1:图中水草和浮游生物类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的生态系 统的成分为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分析题图 2:昆虫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流向 分解的量)。 【详解】(1)图 1 食物网中,生产者是水草、浮游植物类,杂食性鱼类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猛禽和肉食性鱼类 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图 1 中的所有生物不是一个群落,原因是图 1 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 (3)图 2 中 A 表示昆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来自于同化量。 的 (4)近年来,为了改善该生态系统的水系景观,有计划的清除了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 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清除多种野生植物,破坏了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单一, 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的稳定性降低。 (5)该生态系统通过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促进或抑制周围 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等, 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1.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 当复杂的。图 1 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A、B、 C、D 表示激素),图 2 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几种模式(甲、乙、丙表示模式), 结合图 1、图 2 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___________。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图 1 中激素__________ (填字母)的分泌量会增加促使产热量的增加,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变化以 减少散热。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图 1 中 A 的浓度会 ___________。 (2)人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___,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增 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下丘脑有关神经释放___________以调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使血 糖恢复正常。 (3)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通过图 2 中___________模式进行调节,此时下丘脑 合成和分泌的___________激素增多,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A)、B、C (3). 升高 (4). 胰岛 A 细胞 (5). 神经递质 (6). 乙 (7). 抗利尿 (8). 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1:图 1 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 中 A 为促甲状腺激素;B 为甲状腺激素;C 为肾上腺素;D 能作用于肝脏和肌肉,应为胰岛素。 分析图 2:图 2 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其中甲激素的调节 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激素为下丘脑分泌,但 由垂体释放,应该为抗利尿激素;丙激素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分泌腺分泌的。 【详解】(1)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寒冷环境下,B 甲状腺激素和 C 肾上腺素激素 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呼吸,以增加产热量。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存在反馈调节,血液 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图 1 中 A 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会升高。 (2)人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 A 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增加;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下丘脑有关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以调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使血糖恢复 正常。 (3)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对应于图 2 中的乙模式;当人体细胞外 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及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 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2.乳腺炎和口蹄疫分别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危害奶牛养殖业的两种严重疾病。研究者利用 生物技术培育出转乳铁蛋白肽(抗细菌)和人干扰素(抗病毒)基因的双转基因奶牛品种。 下图 1 为基因表达载体,图 2 为培育流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 (2)基因表达过程包括___________,图 1 中一般能同时表达的基因是___________。新霉素 抗性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图 2 中研究者可利用___________技术筛选出干扰素基因成功表达的胚胎进行移植。 (4)若利用 PCR 技术增加目的基因的数量,由图 3 可知,A、B、C、D 四种单链 DNA 片段中应 选取__________作为引物(DNA 复制子链的延伸方向 5′→3′)。若上图所示基因复制 2 次, 则共需要这两种引物各___________个;PCR 程序中“适温延伸”中的适温是___________酶的 最适温度。 【答案】 (1). 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 (2). 转录和翻译 (3). 干扰素基因和新霉素 抗性基因 (4). 便于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5). 抗原—抗体杂交 (6). B 和 C (7). 3 (8). Taq(耐高温的 DNA 聚合)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图 1 为基因表达载体,含有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牛乳铁蛋 白肽基因和人干扰素基因)、标记基因。图 2 转基因奶牛的培育过程,该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 培养技术、转基因技术、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牛乳铁蛋白肽基因只在转基因奶牛的乳腺细胞表达,人干扰素基 因则可在全身细胞表达,据此可判断筛选胚胎时应选择的方法。 【详解】(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 (2)基因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据图可知,干扰素基因与新霉素抗性基因均位于相同的 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可同时转录。新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便于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 胞。 (3)牛乳铁蛋白基因在成年牛的乳腺中才能表达,人干扰素基因可在牛全身细胞表达,因此 筛选胚胎时可利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筛选干扰素基因成功表达的胚胎。 (4)若利用 PCR 技术增加目的基因的数量,由图 3 可知,DNA 复制只能从 5’到 3’,因此构 建前利用 PCR 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时,A、B、C、D 四种单链 DNA 片段中应选取 B 和 C 作为 引物。若上图所示基因复制 2 次,则共需要这两种引物各 3 个;PCR 程序中“适温延伸”中的 适温是 Taq(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的最适温度。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考查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 操作步骤的理解和识记,难度不大。 33.江苏镇江香醋历史悠久、独具风味,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中糖化阶段需要反复利用酶制剂,常采用___________法固定有关酶。 (2)在酒精发酵阶段,需添加酵母菌。在此操作过程中,发酵罐需先通气,此时酵母菌主要 的繁殖方式是___________。 (3)在醋酸发酵阶段,醋酸菌在___________和糖源都充足时,可将糖分解成醋酸。图示发 酵过程用到的两种菌种在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 (4)在上述发酵过程中,相关菌种各时期种群数量是判断发酵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常用血 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①血球计数板上有___________个计数室,计数室深度为___________. ②下图示酵母菌培养液某时期稀释 100 倍后的镜检结果,如果中方格内(图 2)的酵母菌数刚 好是五点取样平均数,则 1mL 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___________. (5)除了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外,科学家还经常用___________法来估算酵母菌的数量。 用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前后,需要灭菌的材料和用具有___________。 【答案】 (1). 物理吸附法或化学结合法 (2). 无性生殖(或出芽生殖) (3). 氧 气 (4). 酵母菌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醋酸菌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5). 2 (6). 0. 1mm (7). 4×108 (8). 稀释涂布平板 (9). 涂布器、培养基、培养皿等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1)若图中糖化阶段需要反复利用酶制剂,常采用物理吸附法或化学结合法法固定 有关酶。 (2)在酒精发酵阶段,需添加酵母菌。在此操作过程中,发酵罐需先通气,此时酵母菌主要 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生殖(或出芽生殖)。 (3)在醋酸发酵阶段,醋酸菌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可将糖分解成醋酸。图示发酵过程用到 的两种菌种酵母菌和乳酸菌在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醋酸菌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4)①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计数室深度为 0. 1mm。 ②下图示酵母菌培养液某时期稀释 100 倍后的镜检结果,如果中方格内(图 2)的酵母菌数刚 好是五点取样平均数,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 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 16 个。如果计数的几个中方格中的细胞平均数为 16 个, 1mm3=10-3mL,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体积为 1×1×0.1=0.1mm3=10-4mL,则 1mL 培养液中酵母菌 的总数=16÷16×400×100×104=4×108 个。 (5)除了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外,科学家还经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估算酵母菌的数量。 用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前后,需要灭菌的材料和用具有涂布器、培养基、培养皿等。 【点睛】本题结合果酒和果醋制作流程图,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 记参与果酒、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掌握相关技术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6 12 6 2 2 2 26 6 6 12C H O H O O CO H O+ + + +→酶 能量; 6 12 6 2 2 52 2C H O CO C H OH +→ +酶 能量。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