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 2019 年 10 月高三阶段性测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
曲折,下列相关说 法正确的是
A. 荷兰列文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B. 细胞学说是通过观察和分离细胞结构后创立的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D. 德国的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
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为细胞学
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A 错误;
B、细胞学说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后创立的,B 错误;
C、细胞学说没有揭示多样性,C 错误;
D、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
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 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有几项错误的
① 含有叶绿素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
② 没有核膜和染色体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③ 原核细胞中的 DNA 分子不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 DNA- 蛋白质复合物
④ 原核细胞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的相似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
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
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蓝藻是原核细胞,有叶绿素,①错;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②错;
原核细胞中的 DNA 分子转录时可与 RNA 聚合酶结合形成 DNA—蛋白质复合物,③错;
原核细胞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的相似,这是细胞的统一性体现之一,④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的知识,考生对原核细胞和真核
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脂质与磷脂的元素组成相同
B. C 元素能组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故 C 元素为最基本的元素
C. 氮和镁都是组成叶绿素分子的元素
D. 与糖类相比,脂肪中 O 的比例较高,O 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糖类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其
中葡萄糖是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与脱氧核糖是构成核酸的成分,多糖主要包
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
2、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含有较多的 H,因此
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
【详解】A、脂肪属于脂质,脂肪的元素组成只有 C、H、O,磷脂的元素组成为 C、H、O、N、
P,A 错误;
B、化合物中包含水,没有 C 元素,B 错误;
C、叶绿素是色素蛋白,氮和镁都是组成叶绿素分子的元素,C 正确;
D、与糖类相比,脂肪中氢多氧少,D 错误。
故选:C。
4.由白喉杆菌产生 白喉毒素是由 535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其中含有两个二硫键。假设
氨基酸的平均分 子量为 128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白喉毒素至少含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B. 白喉毒素的分子量为 535×128-534×18 -4
C. 白喉毒素可用双缩脲试剂水浴加热进行鉴定呈紫色
D. 白喉毒素的合成需要 DNA、RNA、多种酶和 ATP 等物质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环状
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
2、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失去的水分子分子量与形成二
硫键脱去的 H 的和。
【详解】A. 根据题干知:白喉毒素是由 535 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条多肽链,则至少含一个游离
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A正确;
B. 白喉毒素的分子量为 535×128-534(脱去的水的个数)×18(水的分子量)-4(脱去的
氢),B正确;
C. 白喉毒素是蛋白质,含肽键,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检测时不需要水浴加热,即可呈紫色,C
错误;
D. 白喉毒素的合成需要 DNA 转录出mRNA 当模板、tRNA 运输氨基酸,整个过程需要多种酶催
化,并消耗能量 ATP,D正确。
故选:C。
5.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图中序号代表不同的化合物,面积不同代表
含量不同,其中Ⅰ和Ⅱ代表两大类化合物。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的
A. 若Ⅳ代表蛋白质, Ⅶ代表糖类和核酸,则Ⅵ代表脂肪
B. 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Ⅳ
C. 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Ⅳ和Ⅴ的含量有关
D. Ⅱ中共有的化学元素是 C、H、O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图表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据图示含量可知,Ⅰ为无机物,Ⅱ为有机物,Ⅲ为水,Ⅴ为无
机盐,Ⅳ为蛋白质,Ⅵ为脂质,VII 为糖类或者核酸。
【详解】A. Ⅰ和Ⅱ分别代表无机物和有机物,Ⅵ代表脂质,A 错误;
B. 根据分析可知: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Ⅳ蛋白质,B正确;
C. 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Ⅳ蛋白质和Ⅴ无机盐的含量有关,C正确;
D. Ⅱ为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糖类和脂质、核酸等,Ⅱ中共有的化学元素是 C、H、O,D正
确。
故选:A。
6.如图表示细胞膜上 3 种膜蛋白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模式。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A. 若蛋白 A 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是胰岛素的受体
B. 若蛋白 B 具有运输功能,氧气的运输可能与其有关
C. 若蛋白 C 具有催化功能,则其作用的实质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D. 蛋白 A、B、C 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的蛋白质有的覆盖在表面,有的嵌插或贯穿于
磷脂双分子层;从作用上讲,有的可作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中起作用;有些
蛋白覆盖在表面还可以和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即糖被;有细胞识别的作用;有些具有催化
作用等。
【详解】A、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保护、润滑 作用,若蛋白 A 具有信息传递功
能,则该蛋白可能是胰岛素的受体,A正确;
B、氧气进入细胞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运输,B 错误;
C、催化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是提供能量,C 错误;
D、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D 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
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
能力。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A. 核糖体不含有磷脂,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B. 性激素的合成场所在内质网
C. 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故称之为“消化车间”
D. 含色素 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糖体:
(1)形态分布: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内质网上(除红细胞外的所有细胞)
(2)成分:RNA 和蛋白质;
2、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
病菌。
3、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
的
的
壁形成有关。
4、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详解】A. 核糖体的成分有蛋白质、rRNA,不含有磷脂,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A 正确;
B. 性激素是脂质的一种,合成场所在内质网,B 正确;
C.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 错误;
D.含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叶绿素等)和液泡(花青素),D 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生物膜、细胞核等叙述正确 是
A. 细胞核是 mRNA 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B.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易扩散和无限增殖
C. 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主要中心
D.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
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A.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mRNA 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A 正确;
B.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与无限增殖无关,B 错误;
C.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不是主要中心,C 错误;
D.生物膜研究对象是细胞,不是生物体,D 错误。
故选:A。
9.如图所示,容器 A 中含 0.02 mol / L 蔗糖、0.06 mol / L 葡萄糖,容器 B 中含 0.03 mol
/ L 蔗糖、0.04 mol / L 葡萄糖,A、B 间隔一层半透膜。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
过;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当达到动态平衡时,这两种情况下
的液面高度情况是
的
A. 一样高;B 高于 A B. A 高于 B;B 高于 A
C. B 高于 A;A 高于 B D. A 高于 B;一样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2、渗透作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
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
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
【详解】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容器 A 中的总溶液浓度为 0.08mol/L,容器
B 中的总溶液浓度为 0.07mol/L,A 高于 B;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
过,葡萄糖在两侧分布均匀,两侧浓度取决于蔗糖浓度的大小,B 高于 A。
故选:B。
10.图甲为人的成熟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乙为人体小肠
绒毛上皮细胞 吸收物质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不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不同
B. 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时,不一定会消耗 ATP 提供的能量
C. 图甲中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产生乳酸的过程称为乳酸发酵
D. 图乙中只有 Na+ 的运输不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为人的成熟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葡萄糖
为协助扩散,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图乙为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物质的情况,乙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运输
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钠离子浓度差做动力。
【详解】A. 图甲人的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图乙是主动运输,不同细胞
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不同,A正确;
B. 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时,不一定会消耗 ATP 提供的能量,也可能是钠离子浓
度差,B正确;
C. 图甲中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发酵发生在微生物细胞中,而该题题干是人体细胞,
C 错误;
D. 图乙中只有 Na+ 的运输不消耗能量,氨基酸、葡萄糖都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膜结构、物质跨膜运输、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
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
11.关于“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材料的原因是该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B. 该实验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和两次处理
C. 该实验用盐酸处理表皮细胞,更容易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D. 该实验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目标,再换成高倍镜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实验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紫色大液泡十分明显,能方便地
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所选择材料都必须是活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
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将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未选择紫色洋葱作材料,实验效
果差,原因是由于不具紫色的洋葱,细胞液无颜色,因此分辨不清,并不是不会发生质壁分
离和复原。另外,新鲜的水绵、黑藻叶、紫鸭跖草等也是经常使用的材料。
2.试剂种类的选择: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试剂不止一种蔗糖,只要对细胞没有毒害作用即
可。常用的试剂是 0.3g/mL 的蔗糖溶液,用 0.3g/mL 的蔗糖溶液做分离试剂时,细胞发生质
壁分离和复原的速度比较缓慢,便于观察变化过程。用适当浓度的乙醇、乙二醇、甘油溶液、
硝酸钾溶液也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但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导致细胞
液浓度变大,细胞又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从而会自动复原。
3.试剂浓度的选择:试剂的浓度影响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试剂浓度越高,发生质壁分离的
速度越快,但试剂浓度过高,细胞会过度失水而死亡,无法复原。所用试剂浓度过低,导致
质壁分离过慢,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观察。
4.取材:撕取的鳞片叶颜色越深越容易观察,撕下的表皮能看到紫色,又不带有叶肉细胞时
效果最好。在取洋葱鳞片表皮时,要注意不要让表皮细胞中的液泡破损,如果破损实验不会
成功。判断液泡是否破损的依据是:完整的、液光未破的洋葱鳞片叶表皮是紫红色的,而液
泡破损的表皮是无色半透明的。
5.引流: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进行引流换液操作,不要一次滴液太多,以免污染物镜镜头。
【详解】A、不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材料的原因是该类细胞无颜色,不适宜观
察,A 错误;
B、该实验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和两次处理,为前后对照,B
正确;
C、盐酸处理表皮细胞,会导致细胞死亡,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C 错误;
D、该实验低倍镜观察就可以,D 错误。
故选:B。
12.图表示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实验材料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的反应速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任何条件下,酶的催化效率都大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 b 温度是该酶的最适温度
C. 相对于 a 温度,对照组在 b 温度条件下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更显著
D. b 条件下的 H2O2 酶的活性比 a 条件下的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的原理: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过
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的温度下催化效率不同,
FeCl3 溶液中的 Fe3+也对过氧化氢具有催化作用,但催化效率要低很多,温度较高时,过氧化
氢会分解。
【详解】A、酶的催化需要适宜条件,A 错;
B、该图无法判断酶的最适温度,B 错;
C、对照组无催化剂,没有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 错;
D、b 条件下的 反应速率比 a 条件下的高,故 H2O2 酶的活性比 a 条件下的高,D 正确。
故选:D。
13.用 α、β、γ 表示 ATP 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A. ATP 的 β、γ 位磷酸基团脱离,剩余部分可用于基因的转录
B. ATP 彻底水解产生三种小分子有机物
C. ATP 含有 2 个高能磷酸键,其中的“A”代表腺苷
D. ATP 的 γ 位磷酸基团脱离,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叶绿体中 C3 的还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ATP 的结构式可简写成 A-P~P~P,式中 A 代表腺苷,T 代表 3 个,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
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ATP 的结构如图所示(虚线框表示腺
苷):
2、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
(1)ATP 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 ATP 分子中远离 A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
于是远离 A 的那个 P 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 Pi(磷酸)。
(2)ATP 的合成: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 接受能量与一个 Pi 结合转化成 ATP.ATP 与 ADP
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 和 Pi 可以循环利用,所
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 ATP 时所需能量绝不是 ATP 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
【详解】A. ATP 的 β、γ 位磷酸基团脱离,剩余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用于基因的
转录合成 RNA,A 正确;
B. ATP 彻底水解产生三种小分子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中磷酸不是有机物,B 错误;
C. ATP 含有 2 个高能磷酸键,其中的“A”代表腺苷,C 正确;
D. ATP 远离腺苷即 γ 位磷酸基团脱离,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叶绿体中 C3 的还原,D 正确。
故选:B。
14.夏季晴朗的一天,某植物在相同条件下 CO2 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植株在 c 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曲线 d - e 段和 f - g 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C. 该植株在 g 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D. 该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于水、矿质元素和土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植物在 c 点和 g 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c 点~g 点,光
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g 点之后,光合速率逐渐降低,ab、hi 段只进行细胞呼吸。曲线 d~f
段的变化是由于气温高,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而关闭气孔,导致植物吸
收的 CO2 减少;f~g 段的变化是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引起的。
【详解】A、该植株在 b 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A 错;
B、曲线 d-e 段下降的原因是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f-g
段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光照强度下降,B 错;
C、该植株 c 点~g 点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在 g 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 正确;
D、该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于水、矿质元素和二氧化碳,D 错。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
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
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下图表示高等植物细胞代谢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能产生 ATP 的过程有②④⑦⑧
B. 能生成水的过程有③⑦
C. ⑤⑥过程不可能在同一生物体内发生
D. 若叶肉细胞中过程② O2 产生量大于过程⑦ O2 消耗量,则该植物体不一定积累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细胞渗透作用吸水,②表示光反应阶段,③表示暗反应阶段,④表示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⑤⑥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⑧⑦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
第三阶段。
【详解】A. ②表示光反应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⑧⑦表示有氧呼吸
的第二、第三阶段,这几个过程都能产生 ATP ,A 正确;
B. ③表示暗反应阶段,能将葡萄糖合成淀粉产生水,⑦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还原氢与
氧气结合生成水,B 正确;
C. 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其它部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⑤⑥过程可能
在同一生物体内发生,C 错误;
D. 若叶肉细胞中过程② O2 产生量大于过程⑦ O2 消耗量,该植物的非绿色部分如根、花等还
消耗有机物,则该植物体不一定积累有机物,D 正确。
故选:C。
16.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其他条件不变且比较适宜时,分别在光照强度为 a、b、
c、d 时,单位时间内 CO2 释放量和 O2 产生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光照强度为 a 时,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B. 光照强度为 b 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为 3
C. 光照强度为 c 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D. 光照强度为 d 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来自自身呼吸产生的和从外界环境中
吸收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图中 CO2 释放量表示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氧气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
因此只有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时才有二氧化碳的释放,当光合作用大于或等于呼吸作用时,
将没有二氧化碳的释放,只有氧气的产生。
【详解】A、光照强度为 a 时,叶肉细胞没有氧气的产生,因此不进行光合作用,叶肉细胞产
生 ATP 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 错误;
B、光照强度为 b 时,植物的呼吸速率不变,与图 a 相同,只是部分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吸收,
因此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为 6,B 错误;
C、光照强度为 c 时,光合作用氧气的产生量刚好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表明此时
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C 错误;
D、光照强度为 d 时,图中看出,氧气的产生量为 8 单位,即光合作用要吸收 8 单位的二氧化
碳,由于呼吸作用能够产生 6 单位的二氧化碳,因此细胞要从周围吸收 2 个单位的二氧化碳,
D 正确。
故选:D。
17.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有丝分裂末期观察到细胞中央出现赤道板
B.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 DNA 在分裂间期复制,中心体在分裂前期复制
C.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细胞板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在有丝分裂末期观察到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赤道板不存在,A 错;
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B 错;
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细胞板将来形成细胞壁,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C 正确;
D、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D 错。
故选:C。
18.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不准确的是
A.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B. 细胞分化导致不同细胞中 mRNA 的种类不完全相同
C. 端粒学说能解释所有细胞衰老过程
D. 克隆羊的产生不能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
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
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
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
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对机体是有利的,属于细胞凋亡现象,A 正确;
B.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不同细胞中 mRNA 的种类不完全相同,B 正确;
C. 原核细胞不存在端粒,端粒学说不能解释原核细胞衰老过程,C 错误;
D. 克隆羊的产生只能说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不能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 正确。
故选:C。
19.研究者将乳腺细胞(M)诱导成乳腺癌细胞(Me),如图表示细胞癌变前后的有关代谢水平
变化情况,其中图 2 是在培养液中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酶抑制剂后测得的相关数据。下列有
关叙述错误的是
A. Me 细胞膜上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会增加
B. 与 M 相比,Me 的耗氧速率增加
C. 细胞癌变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D. 从图可看出,M 比 Me 对该抑制剂更敏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特征为:(1)能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癌细胞
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
2、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3、分析题图:分析图 1 可知,Me 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高于 M,分析图 2 可知,Me 对该呼吸酶
抑制剂的敏感性小于 M。
【详解】A.Me 是乳腺癌细胞,癌细胞膜上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会增加,A 正确;
B.加入抑制剂后,与 M 相比,实验组细胞数 / 对照组细胞数比例高,Me 的耗氧速率降低,B
错误;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C 正确;
D. 从图可看出,Me 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小于 M,故 M 比 Me 对该抑制剂更敏感,D 正
确。
故选:B。
20.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仪器试剂及技术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 脂肪的鉴定②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③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④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⑤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⑥ 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
⑦ 卡尔文循环实验⑧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A. ③④⑥⑦所用材料均为活细胞
B. ①⑤⑧均需使用酒精,且所用酒精浓度不同,作用不同
C. ①②③⑧中的材料均需染色
D. ⑥⑦均需使用同位素标记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显微镜使用在观察细微结构的实验中,如:脂肪的鉴定中观察脂肪微粒、质壁分离与复原的
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酒精在不同实验中作用不
同,浓度也不同,如:色素提取中用无水乙醇、脂肪鉴定中用 50%的酒精、DNA 的粗提取中用
95%的酒精等;离心技术涉及的实验有:证明 DNA 半保留复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同细
胞器的分离等;同位素标记法主要运用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碳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 DNA 半保留复制等实验中。
【详解】A、③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需要保持细胞的活性,④探究植物细胞的
吸水和失水需要保证原生质层的活性,⑥⑦活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合成有机物,
完成卡尔文循环,A 正确;
B、①需要用 50%酒精洗去浮色,⑤绿叶中色素的提取需要无水酒精,⑧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
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酒精配制解离液,均需使用酒精,且所用酒精浓度不同,作用不同,B
正确;
C、③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其中叶绿体的观察不需染色,C 错误;
D、⑥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18O)、⑦卡尔文循环实验(14C),均需使用同
位素标记法,D 正确。
故选:C。
21.萤火虫的体色有红色、黄色、棕色之分,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 B1、
B2、B3 控制,现用红 色萤火虫与棕色萤火虫杂交,F1 代红色和黄色之比为 1 :1,据此分析错
误的是
A. 控制体色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 B1 > B2 > B3
B. 亲代与 F1 代红色萤火虫的基因型相同
C. 若让 F1 代黄色萤火虫自由交配,则 F2 代中表现型之比为 3 :1
D. 若子代表现型之比为 1 :2 :1,则亲代的杂交组合为红色×黄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红色萤火虫(B1-)与棕色萤火虫(B3-)杂交,F1 代红色和黄色之比为 1 :1 无棕色 B3 出现,
说明控制体色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 B1 > B2 > B3,亲本为 B1B2、B3B3,F1 代红色基因型为
B1B3、黄色基因型为 B2B3。
【详解】A. 红色萤火虫(B1-)与棕色萤火虫(B3-)杂交,F1 代红色和黄色之比为 1 :1 无棕
色 B3 出现,说明控制体色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 B1 > B2 > B3,A 正确;
B. 根据分析可知:亲代红色萤火虫 B1B2 与 F1 代红色萤火虫的基因型为 B1B3 基因型不相同,B
错误;
C. 若让 F1 代黄色萤火虫基因型为 B2B3 自由交配,则 F2 代中表现型之比为 3 黄色 :1 棕色,
C 正确;
D. 若子代表现型之比为 1 :2 :1,同时出现三种性状,则亲代的杂交组合为红色 B1B3×黄
色 B2B3,D 正确。
故选:B。
22.已知 A 与 a、B 与 b、D 与 d 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为完全显性,基因型分别为
AabbDd、AaBbDd 的两个 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 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7 / 8
B. 基因型有 18 种,AabbDd 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16
C. 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4
D. 表现型有 6 种,aabbdd 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3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涉及了三对等位基因,并且独立遗传,因此应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题,在解题时,应掌握一般计算规律,首先对每对基因逐对分析,然后利用乘法法则。
【详解】A、纯合子的比例为 1/8,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1-1/8= 7/8,A 正确;
B、基因型有 18 种,AabbDd 个体占的比例为 1/8 ,B 错;
C、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3/4 ,C 错;
D、表现型有 8 种, D 错。
故选:A。
23.果蝇的两对相对性状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残翅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
让双杂合子的 灰身长翅果蝇相互交配,不考虑致死和突变情况,分析子代的表现型情况,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子代表现型之比为 1 :2 :1,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若子代表现型之比为 3 :1,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 若子代表现型之比为 9 :3 :3 :1,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 若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
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
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 若子代表现型之比为 1 :2 :1,组合数合起来为 4,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则这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 正确;
B. 若子代表现型之比为 3 :1,组合数合起来为 4,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则这两对等位基因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 正确;
C. 若子代表现型之比为 9 :3 :3 :1,组合数合起来为 16,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两
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正确;
D.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发生交叉互换,子代也可能出现四种表现型,D
错误。
故选:D。
24.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这四个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
B. 辰砂眼基因 v 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C. 据图可看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这四个基因不可能出现在细胞同一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析题图:图中所示①一条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两种基因;②X
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两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
相同位置的基因,此题中的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
同理辰砂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也不是等位基因。
【详解】A、这四个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A 正确;
B、辰砂眼基因 v 位于 X 染色体上,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B 正确;
C、据图可看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 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中的常染色体和
X 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极,进入同一个细胞中,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基因
cn、cl、v、w 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 错误。
故选:D。
25.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可能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则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
C.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4 一定是杂合子
D. 若该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7 是纯合子的概率为 1 / 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 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
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 D 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
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
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
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 Y 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Ⅱ4 患病,但Ⅲ6 正常,不可能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
B、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B 错;
C、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4 的父亲是正常人,故其一定是杂合子,C 正确;
D、若该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7 是纯合子,D 错。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
及其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题设推断其遗传方式,然后再结合该遗传病的特点答题。
的
二、非选择题
26.图甲是发生在辣椒植株体内的相关生理过程:
(1)该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吸水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相当于一
层半透膜)。
(2)从图中可看出,该细胞吸收 K+ 的方式为 ______________。
(3)④代表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④能否进入 c 中参与反应,取决于有无
______________ 的存在。
(4)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过程发生在 ______________ 上,在层析液中溶
解度最大的色 素是 ______________,能吸收红光的色素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2). 原生质层 (3). 主动运输
(4). 丙酮酸(C3H4O3)和[H] (5). 氧气(O2) (6). 类囊体薄膜 (7). 胡萝卜素
(8). 叶绿素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图中细胞器 b 吸收光照,将①②转变成葡萄糖,可推知:细胞器 b 是叶绿体、①
是水分子、②是二氧化碳;同时可以推知:细胞器 a 具有调节渗透压的功能,是液泡;K+在⑤
协助下进入细胞中,可推知⑤是能量;葡萄糖变成④,并在 c 中与③生成⑤②,可推知:细
胞器 c 是线粒体、③是氧气、④是丙酮酸、②是二氧化碳。
【详解】(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膜两侧有浓度差,该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
透吸水的条件是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从图中可看出,该细胞吸收 K+ 的方式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细胞呼吸的能量,方
式为主动运输。
(3)根据题图分析:葡萄糖变成④,故④代表的物质是丙酮酸(C3H4O3)和[H];线粒体是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④能否进入 c 线粒体中参与反应,取决于有无氧气(O2)的存在。
(4)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色素能吸收光,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故光反应过程发
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胡萝卜素;叶绿素能吸收红光、蓝紫光,
类胡萝卜素能吸收蓝紫光,故能吸收红光的色素是叶绿素。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识图分析,要识记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过程,注意两过程的联系。
27.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 Kaelin、Ratcliffe 和 Semenza,以表彰他们革命性
地发现让 人们理解了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本原理,他们主要是对缺氧诱导因子
HIF — 1α 水平调节机 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正常氧条件下,HIF — 1α 会被蛋白酶体降解;
缺氧环境下,HIF — 1α 能促进缺氧相 关基因的表达而使细胞适应低氧环境。该研究为抗击
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作 用机制见下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HIF—1α 被彻底水解的产物是 __________,被降解所需要的条件有 __________。
(2)缺氧条件下,HIF—1α 含量会 _____________,通过 _____________(结构)进入细胞
核发挥作用。
(3)当人体处于缺氧状态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就会增加,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
并制造新血管, 而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据此推测,HIF — 1α,能够 _____________(选
填“促进”或“抑制”)EPO 基因 的表达。已知 EPO 是一种糖蛋白类激素,与 EPO 合成和分泌
有关的细胞器有 __________。
(4)当氧气水平较低,肿瘤细胞会开启特定基因发送信号,诱导新生血管生成为其提供新鲜
氧气,同时也 为癌细胞带来生长和传播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果能打破癌细胞的缺氧保护,就
有可能抑制癌细胞的生 长,甚至杀死癌细胞。结合以上内容,提出治疗癌症的一种新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氨基酸 (2). 正常氧、脯氨酸羟化酶、VHL 和蛋白酶体 (3). 增加
(4). 核孔 (5). 促进 (6).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7). ①降低癌细
胞内 HIF—1α 的含量 ②抑制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 ③阻断 HIF—1α 与 ARNT 的结合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HIF—1α 能被蛋白酶降解,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其功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被利用,然后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
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再到达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为成熟的蛋白质。
【详解】(1)根据题图:HIF—1α 能被蛋白酶降解,故其成分为蛋白质,被彻底水解的产物
是氨基酸;图中其被降解所需要的条件有正常氧、脯氨酸羟化酶、VHL 和蛋白酶体。
(2)图中正常氧条件下,HIF—1α 会被分解,故缺氧条件下,HIF—1α 含量会增加;通过
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3)当人体处于缺氧状态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就会增加,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
并制造新血管, 而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据此推测,HIF — 1α 能够促进 EPO 基因的表达。
已知 EPO 是一种糖蛋白类激素,属于分泌蛋白,与 EPO 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
内质网(初步加工)、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和线粒体(供能)。
(4)当氧气水平较低,肿瘤细胞会开启特定基因发送信号,诱导新生血管生成为其提供新鲜
氧气,同时也为癌细胞带来生长和传播所需的营养物质,故可抑制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打
破癌细胞的缺氧保护,就有可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甚至杀死癌细胞,还可以通过降低癌细
胞内 HIF—1α 的含量,阻断 HIF—1α 与 ARNT 的结合来完成。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分析题干获取信息是解
题的突破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28.下图 1 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图 2、图 3 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与染色体、
核 DNA 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 ___________(用序号和箭头表示),观察
染色体形态和 数目最佳的时期是图 ___________(填序号),处在图 2 中的 ___________ 段。
(2)图 1 中 ______________(填序号)的过程是两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可判断
该动物的性别为___________,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 2 中 DE 段发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 2 中 CD 段对应图 3 中的 __________,Ⅱ所处时期为 _________,细胞名称为
___________。
【答案】 (1). ⑤→③→① (2). ③ (3). CD (4). ② (5). 雄性 (6). ①②③⑤
(7). 着丝点分裂 (8). Ⅰ、Ⅱ (9).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10). 次级精母
细胞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区别:①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减数分裂染
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②有丝分裂过程,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没有联会、交
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等,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
分体、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2、分析题图 1:①是有丝分裂后期,②是减数第一次后期,③是有丝分裂中期,④是减数第
二次分裂后期,⑤是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
图 2:A→B可能是有丝分裂间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B→C
的原因是 DNA 复制,D→E 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或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图 3 中,Ⅰ是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Ⅱ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Ⅲ
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 G1 期,Ⅳ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
【详解】(1)图 1 中①是有丝分裂后期,③有丝分裂中期,⑤是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表示
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⑤→③→①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佳的时期是图中③有
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有两条 DNA;处在图 2 中的 CD 段。
(2)图 1 中②是减数第一次后期,发生同源染色单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
两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根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均等分裂,可判断该动物的
性别为雄性;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有丝分裂后期、②减数第一次后期、③有丝分裂中
期、⑤细胞分裂间期。
(3)图 2 中 DE 段由一条染色体上两条 DNA 变为一条,发生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4)图 2 中 CD 段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 DNA,染色体与 DNA、染色单体的比值=1:2:2,对应
图 3 中的Ⅰ、Ⅱ ;Ⅱ所处的细胞有 n 条染色体,2n 条 DNA、2n 条染色单体,为减数第二次分
裂前期和中期;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点睛】易错点:判断生物性别时最可靠的依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均等即为雄性。
29.图为某生物科技小组在适宜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下,对小麦幼苗光合速率的测定装置。
(1)小烧杯中装的是 _____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____。
(2)单位时间内红色液滴向 ___________ 移动,其移动距离代表 ___________。
(3)若要测定幼苗的呼吸速率,需要对装置做 _________ 处理,且烧杯中液体一般更换为
___________。
(4)为了防止气压、温度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适宜浓度的 NaHCO3 溶液 (2). 维持容器内 CO2 浓度的相对恒定(或为绿
色植物提供 CO2) (3). 右 (4). 绿色植物的 O2 释放速率(或净光合速率) (5). 遮
光 (6). 适宜浓度的 NaOH 溶液 (7). 将活的小麦幼苗换成死亡的相同小麦幼苗,其他
条件与上述装置相同
【解析】
【分析】
1、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氧气,可以用氧气的产生量表示光合作用的强度,在一定的范围
内,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释放的氧气量增加,光照强度可以用不同功率的电灯
泡或相同灯泡与实验装置之间的距离控制光照强度;
2、有氧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用 NaOH 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中气压的降低是
由于氧气的吸收引起的,因此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有氧呼吸强度;
3、实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为“探究对小麦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光合作用需要消耗二氧化碳,故小烧杯中装的是适宜浓度的 NaHCO3 溶液;其作用是维持容器
内 CO2 浓度的相对恒定(或为绿色植物提供 CO2)。
(2)适宜浓度的 NaHCO3 溶液提供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压强增大,故单位时间内红
色液滴向右移动;其移动距离代表绿色植物的 O2 释放速率(或净光合速率)。
(3)若要测量植株的细胞呼吸速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即需要对装置遮光(暗处理或
无光处理);同时需要将 NaHCO3 溶液改为适宜浓度的 NaOH 溶液,用于吸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
的二氧化碳,通过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表示氧气的消耗量。
(4)为防止气压、温度变化影响实验结果,应设置对照组来校正误差,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
别在于将实验组中活的小麦幼苗换成死亡的相同小麦幼苗,其他条件与上述装置相同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求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
影响,能够准确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装置中液滴移动的影响,同时明确 NaHCO3 溶液和
NaOH 溶液的作用的区别。
30.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已知 XX 为雌株,XY 为雄株)。该植株的阔叶
和窄 叶性状与基因 A、a 和 B、b 有关。阔叶基因 B 对窄叶基因 b 为显性,只位于 X 染色
体上。常染色体上基因 A 的存在是窄叶基因 b 表现的前提,其余情况均表现为阔叶。
(1)与阔叶、窄叶性状有关的基因的遗传遵循 ___________ 定律,窄叶雄株的基因型可能是
__________。
(2)杂交组合 aaXBXb 和 AaXbY 产生的子代中窄叶雄株所占比例理论上为 _____________,
理论上子代雌株中阔叶所占比例为 _____________。
(3)上述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中发现一 XbXbY 的窄叶雄株,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 AAXbY 或 AaXbY (3). 1/8 (4). 3/4
(5). 雄株(或精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6). 雌株(或卵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解析】
【分析】
1.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
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
自由组合。
2.根据题干分析:该植株的阔叶和窄叶性状与基因 A、a 和 B、b 有关,阔叶基因 B 对窄叶基
因 b 为显性,只位于 X 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常染色体上基因 A 的存在是窄叶基因 b
表现的前提,故窄叶基因型为 A_Xb_,其余情况均表现为阔叶。
【详解】(1)与阔叶、窄叶性状有关的两对基因,A、a 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 B、b 只位于
X 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定律;根据题干:常染色体
上基因 A 的存在是窄叶基因 b 表现的前提,故窄叶雄株的基因型可能是 AAXbY 或 AaXbY。
(2)杂交组合 aaXBXb 和 AaXbY 产生的子代中窄叶雄株 A_XbY 所占比例为:先分析第一对:
aa×Aa→1/2Aa、1/2aa;再分析第二对:XBXb×XbY→1/4XBXb、1/4XbXb、1/4XBY、1/4XbY,故子
代中窄叶雄株 A-XbY 所占比例理论上为 1/2×1/4=1/8;理论上子代雌株中窄叶 A-XbXb 所占比
例为 1/2×1/2=1/4,故雌株中阔叶的概率为:1-1/4=3/4。
(3)上述杂交组合为 XBXb×XbY,若产生的子代中发现一 XbXbY 的窄叶雄株,可能是父方产生
了 XbY 的精细胞与母方 Xb 的卵细胞受精,则应为雄株(或精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也可
能是母方产生了 XbXb 的卵细胞与父方 Y 的精子受精,则应为雌株(或卵细胞)减数第二次分
裂异常。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亲本的基因型,进行概率计算以及判断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
型,主要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