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70 分)
1.《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
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 B 项排除;C 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地方制度,排除;
D 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排除。
点睛:材料“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反映的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
2.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在黄陵祭拜始祖轩辕黄帝,凝聚民族血脉,传承家国情怀。
祭拜始祖源于
A. 宗法制
B. 井田制
C. 礼乐制
D. 分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明节内外炎黄子孙拜始祖轩辕黄帝体现了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是
宗法制的影响,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
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与题意不符;
C 选项错误,礼乐制是指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的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
音乐,与题意不符;D 选项错误,井田制是指西周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
案为 A 选项。
3.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实现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秦朝实行了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刺史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西周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 A;秦统一后,为实现对地方
直接有效的控制,秦朝实行了郡县制,故选 B;刺史制是西汉设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加强了中
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C;行省制是元代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D。
4. “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
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
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材料
中的“贡举之法”是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的,而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在时间上显然
是不符合题意的,而察举制在时间上是符合题意的,另外,察举制也是诏举贤良之士,综上
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B。故应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5.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平定“七国之乱”
C. 颁布“推恩令”
D. 设置节度使
【答案】C
【解析】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出现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了王国的势力,故 C 正确,A、B 错误;唐朝设立节度使,D
.
错误。
点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6.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宰相人数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
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
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 符合题
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 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
举制的推行,D 说法不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
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7.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
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
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
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 C 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 B 项
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8.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B.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C.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D.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至宋元,是地方的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央集权不断加
强,比如郡县制度到行省制度,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答案为 B 项。A 项,宰相退
出权力中心是明代以后的事,而且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排除;C 项,世卿世
禄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了,排除;D 项,国家行政权不存在转移的问题,只能君主权力
不断地加强,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
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
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9.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
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
故①②③均符合题意,D 项正确。④错在“节度使”,应为“通判”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0.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A. 削弱王国势力
B. 强化节度使权力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是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达
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 C 项正确。削弱王国势力的是西汉时期的推恩令,故 A 项错
误。节度使是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的官吏,故 B 项错误。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 D 项
错误。
1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废除了丞相制度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丞相制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所学可知,
明太祖朱元璋因丞相会专权乱政,废除了丞相制度,故废丞相实在明朝,故 D 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废丞相
12.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
A. 唐代尚书省
B. 宋代枢密院
C. 明代内阁
D. 清代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机构简单,有官无吏”结合所学判断,它指的是清代军机处,D 项正确;唐代
尚书省是三省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统帅六部的机构,宋代的枢密院管理国家军事,都不符
合 “有官无吏”的特点,AB 两项错误;明代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受司礼监的牵制,不
具备简、速、密三个特点,C 项错误。
【点睛】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13.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 小国寡民
B. 经济发达
C 政治专制
D. 人口众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希腊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因此小国
寡民是城邦的基本特征。故答案为 A 项。希腊城邦并非都是经济发达,排除 B 项;雅典实行
民主制,不是政治专制,排除 C 项;希腊城邦人口较少,排除 D 项。
14.古代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 全体奴隶主
B. 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
.
C. 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D. 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公民”这一概念,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公民的范围。雅典城邦规定,
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才具有公民的资格,
因此符合这一规定的是 C 项。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点评:雅典民主制度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高考对其考查多采取选择题的形式,主要有如
下的角度:(1)原因:要求学生从地理、城邦、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等角度分析雅典民主制形
成的原因;(2)特点: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很多高考试题将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
主政体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认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3)评价:要求学生既要看到雅典民主
制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直接民主制的不足。
15.梭伦改革后,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 公民大会
B. 四百人议事会
C. 十将军委员会
D. 陪审法庭
【答案】A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后,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A 正确;四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
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排除 B;克里斯提尼改革设立十将军委员会,十将军委员会是
古代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排除 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分析
解答。
16.“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
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悉尼·胡克:《历史中的
英雄》)古希腊的下列措施中用于提防英雄人物的是
A. 建立四百人会议 B. 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C. 实行陶片放逐法 D. 制定十二铜表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
会被滥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妨碍民主的关键措施是实行陶片放
逐法,借此来防止专制、维护民主。故答案为 C 项。A 项,四百人会议在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负
责处理大部分城邦政务,排除;B 项,十将军委员会是古希腊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排除;D
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17.公元前 5 世纪,罗马 《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
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体现了
A. 维护平民利益
B. 限制贵族权力
C. 保护私有财产
D. 扩大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可知《十二铜表法》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偷换概念,债权人并不
等于平民,错误;B 选项错误,材料无法《十二铜表法》体现限制贵族权力;D 选项错误,材
料无法体现《十二铜表法》扩大统治基础。故正确选项为 C 选项。
18.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环顾我们国家……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
转。”其言论体现
A. 人人平等的原则
B. 法律维护奴隶主利益
C. 法律至上的原则
D. 奴隶有权参与制定法律
【答案】C
【解析】
“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说明罗马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有利于维
护社会秩序,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因此选 C 选项。A 选项错误,主要是奴隶主层面的平等;
B 选项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内容;D 选项有知识性的错误。
的
19.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
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A. 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 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 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 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
女子体育教育”说明,古希腊妇女有权参加城邦社会文化生活,故答案为 D 项;城邦的妇女
不享有公民权,不能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而本城邦的成年男子是有公民权的。B 项排除。A
项,根据所学可知,不管是禁止妇女参加的奥运会还是专为妇女所设的运动会,都具备公平
竞争的体育精神,排除;C 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男女不平等,未涉及阶级分裂,排除。
20.“无论是为了罗马人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之
外。”为此,罗马人
A. 制定成文法
B. 颁布公民法
C. 实施万民法
D. 提出自然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之外”可知此时的罗马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以
外的异族自由民,由此可知罗马人实施了万民法,故选 C 项;成文法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
指代模糊,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排除 B 项;自然法是一种
法律思想,不是具体法律条文,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21.1689 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
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
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天赋人权
B. 民主共和
C. 君主立宪
D. 权力制衡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
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
立宪,故 C 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
或信仰来赋予,故 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 B 项不符
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 D 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
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掌
握清楚,学会区分。
22. 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
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
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
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
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 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23.1924 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
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A. 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
B. 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 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
D. 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执政党内阁一旦受到不信任案,或者提请辞职,或者要求解散
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结合选项内容可知选 B 项;执政党政府否决谴责动议不符合英国政治传
统,故排除 A 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权进行裁决,故排除 C 项;不信任案是针对执政党
政府,并没有违宪一说,所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 D 项。
24.富兰克林在 1787 年宪法通过后动情地说:“在这次会议的进程中,在我对会议的结局怀
着希望和忧虑交织的心情中,我曾一再凝望着它(指会议主席华盛顿座椅上装饰性的半轮太
阳浮雕)……却无法说出它究竟是上升还是在降落;但是现在我终于有幸得知,它是一轮旭
日而不是落日。”对“一轮旭日”理解正确的有
A. 美国宣布国家独立
B. 美国成为邦联制国家
C. 美国确立了联邦体制
D. 华盛顿当选为美国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华盛顿对 1787 年宪法持肯定态度。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有
效调节了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关系,规定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为美
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美国成为“一轮喷薄东升的旭日,而不是一轮冉冉西下的落日”,故
C 项符合题意。1776 年 7 月 4 日, 《美国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故 A 不符合题意;1787
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故 B 项不符合题意。华盛顿是基于看到美国的前途而欣喜,并
非因为当选为美国总统,故 D 不符合题意。
25.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各州的人口总数。这一规定主要
调和了当时美国
A. 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B. 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 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
D.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存在南方奴隶主和北方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了平衡南北之
间的矛盾,1787年宪法对于黑人奴隶的选举方案作出规定,A正确;议会中议员的选举
规定是通过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来平衡,B错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平衡不符合宪法
规定内容的目的,C错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是通过联邦制进行平衡,D错误。
26.法国 1875 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
A. 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D.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1875 年法国宪法规定议会行使立法权,并非粉饰门面,故 C 项不符合题意,D 符合
题意。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内阁由总统提名组成,内阁和总统都要对议
会负责,故 A 项不符合题意。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的共和政体确立,
故 B 项不符合题意。
27.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 年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
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A.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从时间上看,法国处于大革命时期,从政治制度上看,经过艰难的过程,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故可知法国民主进程艰难曲折,故 C 正确。A 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故排除。题干体现的信
息与启蒙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故排除 B。题干体现的是政治体制不断变动,并不是政治体制的
不断完善,故排除 D。
28. 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所做的“德意志帝国政体结构示意图”。从示意图中可以判断出 19
世纪末期德意志帝国政治的特点是
A. 皇帝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B. 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C.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德国皇帝
可以制约议会,皇帝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故 AD 错误;B 项正确,B 项体现了德国政治上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 B 项不选,C 项合适。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特点
29.到 19 世纪 70 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
特征是
A. 总统权力至上
B. 实行联邦政体
C. 选举和议会立法
D. 多党联合执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欧美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在君主立宪制中
没有总统,所以 A 项错误,联邦政体的实行是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设立,所以 B 项不正确,
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所以 D 项不正确。只有 C 项是各国民主代议制的共同点,故选 C 项。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
30.据《晚清史》记载,1843 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
升,并于 1853 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 赔款 2100 万银元
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答案】C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为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前
清政府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逐步上升并超过
广州。故 C 项正确;赔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 项;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开放苏州、
杭州等地为商埠是《马关条约》中的内容,故排除 BD 两项。
3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
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 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 反对外来侵略
C. 反对封建统治
D. 维护封建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反映中国人民抵抗英国
侵华,其本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故答案为 B 项。A 项说法不准确,反对西方列强侵华
不等于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排除。材料强调对外反对西方列强侵华,而非对内反对封建统治,
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护封建经济的信息,排除 D 项。
32.对图片进行适当的推理,挖掘隐含其中的历史信息,是我们运用图片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观察下图,指出该图片主要揭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A. 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C. 反映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政府
D. 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片中人物分别是英国与中国的官员,横幅写着“平等谈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枪炮面前,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此漫画提示了在中英双方
地位不平等下签订的条约,实质上是不平等的条约,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然经济
和中国市场的状况,故 AD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清政府的态度,故 C 项排除。
【点睛】“平等谈判”是关键信息。
33.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外国商品开始流人中国
B.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
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故 D 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外国
商品开始流入中国,故 A 项错误;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不属于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君主专制尚未受到严重冲击,故 C 项错误。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设问关键词“主要是因为”,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
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
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
以赈彼荒处。”可见,太平天国
A. 制定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B. 实现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
C. 借鉴了西方的政治文明
D. 描绘了小生产者的最高理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凡天下田,丰荒相通”反映了小生产者有田可耕并且丰荒无忧的最高理想,
故 D 符合题意;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不是科学
的革命纲领,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反映了土地分配的原则,
但不等于满足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故 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
信息,C 不符合题意。
35.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士兵中流传着“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
做长工”的歌谣。这表明此时的太平天国
A. 领导核心空前加强
B. 军事形势全面好转
C. 军心涣散、盛衰转折
D. 全面落实土地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结合天京变
乱相关史实可知此时的太平天国内部军心涣散、盛衰转折,故 C 项正确; 领导核心空前加强材
料无法体现,排除 A 项; 天京变乱后军事形势并非全面好转,与史实不符合,排除 B 项; 全面落
实土地改革与题目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30 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三省各有哪些职能?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政体?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3)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政体有什么本质区别?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颁发政令,门下省 审核,尚书省执行。
(2)美国民主共和政体,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3)材料一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为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三省六部使相权分散,从而加强了
皇权。美国民主共和则有力的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防止了专制独裁出现。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可知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第二小问从三省负责职责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联邦政府可知 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第二小问从三权分立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我国古代属于君主专制,西方属于民主政治;第二小问从三省六部制和民主
共和制度作用回答即可。
3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
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
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
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
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
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
点。
(2)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3)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
向。
【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特点:考试选官;择优入取。
(2)新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
作用:一定程度解决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3)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三取二)
是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
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
报名考试”得出:自主报名;根据材料“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得出:分科考试;根据材料“由
官府择优录取”得出:择优录取。
(2)第一小问“新规定”,根据材料“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得出分地录取。第
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
布不均衡的问题”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3)本题属于主观性较强的试题,解答此类型命题,需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逐条作
答即可。从察举制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以德取人;从科举制中得出选官
的自由开放,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