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2166

大小:47.51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 11 月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 时间:90 分钟 分数:100 分 一.选择题(32*1.5=48 分)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宗法制及宗法观念 (  ) 记述 出处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 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 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 始于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 B. 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 C. 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D. 成为传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奠系世,辩昭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处”“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 人伦、睦宗族、厚风俗”可知编修家谱体现了宗法制,宗法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 生活,故 B 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宗法观念始于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也 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 AC;材料无法体现传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是宗法制及宗法观念,D 错误。 2.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 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 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从西汉汉武帝以来,故 A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各家主张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 社会秩序强调民众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故 B 正确;材料中体现出天 人关系和君民关系,并不是天命观思想的影响,故 C 项错误。 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 想,故 D 错误。 3.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 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C. 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 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膏田满野”可知汉代田庄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田庄里地主压榨平 民,阶级矛盾尖锐,故 D 项正确;汉代已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论述的是汉代庄园经 济,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信息,没有体现出政治实力强盛,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豪强地主控制国家政权信息,故 C 项错误。 4.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 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 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 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央集权和君 权至上思想是不断加强的;B 项错误,不符合史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宋代,坊 市界限打破,推动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故本题答案选 C 项。D 项所述与城市变化是没有关联 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城市发展 5.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 拜财神的习俗也逐渐流行。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 社会风气日渐堕落 B. 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C. 已经成为经济重心 D.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拜财神的 习俗流行,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故 D 正确;拜财神的习俗流行,不 是社会风气堕落,排除 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村经济状况,无法体现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排 除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排除 C。 6.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 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 要基于朱熹 A.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B.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C. 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 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 “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 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观点一致,故 A 项正确。胡道静和李 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明道德之善的情怀不属于方法论,B和C项错误; 朱熹的思想并不是求科学之真的精神,D错误。 7.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 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 A. 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C. 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 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陕西巡抚的意图是为了满足官营手工业生产的需要,间接带动了种桑、 养蚕业发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出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经济重心的 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 C 项错误;清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放弃,故 D 项错误。 8.1902 年,梁启超认为“史馆中数十万之著录,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殆无一 焉……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可见,他倡导的史学革命着 眼于 A. 唤醒民族意识 B. 复兴传统史学 C. 发动群众革命 D. 推进维新变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强调的是利用史学来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 识,A 项符合题意;复兴传统史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 项排除;梁启超主张的改革,C 项排 除;维新变法在 1898 年 9 月 21 日被顽固势力镇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 项排除。 9.中国近代商办企业早期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外贸服务、出口加工、进口替代等行业,地 域分布则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 A. 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和均衡 B. 带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C. 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 D. 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商办企业集中在外贸服务工业。出口加工工 业、进口替代工业等行业领域,且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与外国交流便利频繁的上海、广东, 可见当时商办企业主要是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中国近代商办企业行业分布并不广泛和均衡;B 选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当时中国商办企业对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比较 得出当时中国的商办企业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0.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 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A.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 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 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的“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孺”、“并坐谈心廉耻无”可以看出作者对在茶馆里喝 茶的“鸿儒”和“痴男女”持批判态度,可以看出 A 与作者的态度相悖,故排除 A 而选 D。B 与题干现象不符,故排除;C 这里面的材料信息与男尊女卑无关,故排除 C。 11.孙中山说:“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 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这一做法意在 A. 限制私人的垄断资本 B. 促进中小民营资本发展 C. 调动人民革命积极性 D. 维护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孙中山的观点看,意图是由国家奖励并立法保护私人能够经营的事业,属于三民 主义中民生主义主张,故 B 项正确;材料是促进中小资本发展,不是限制私人资本,故 A 项 错误;材料中属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不是调动民众革命积极性,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是孙中 山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思想,应该是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基础,故 D 项错误。 12.1922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 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在目前最迫切的 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 的 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 A. 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B. 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C. 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 D. 系统地阐述革命动力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2 年中共二大召开,在认真地分析了中国国情 情况下,提出了 民主革命纲领,认为当时中国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 国共产党最迫切的任务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 故 B 正确;1923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排除 A;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 产党没有重视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系统地”阐述,排除 D。 13.《大刀进行曲》曾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之一。该歌曲创作于 1937 年 7 月,歌 词的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变化表明 A. 国民党放弃“攘外安内”的政策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国民党政府的态度,不能说明国民党放弃“攘外安内”的政策,故 A 排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与材料无关,故 B 排除;歌 词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说明当时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 C 正确;仅凭材料 无法说明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故 D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937 年 7 月……全国武装的兄弟们”,学生应该结 合所学知识从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4.“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个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 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 根本原则。”据此可知,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的 D. 思想统一,法律至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和古希腊哲学家同一个时期的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我国哲学家研究的是人 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关系,西方人文主义者同样研究人和人类社会,故 A 正确;B 是文艺复兴 思想;C 和 D 均是启蒙运动思想,不符合二者共同主张,排除。 15.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除英国外,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 而且指出,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参照了罗马法的诸原则。这表明 (  ) A. 彰显了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B. 复制了罗马法的私法内容 C. 复兴了罗马法的立法原则 D. 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英国有关私法的法律制定参照 了罗马法的原则,可见,罗马法的立法原则得到复兴,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渊源 和先驱,故 C 正确;A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 项中“复制了”错误,中世纪欧洲和英国 的法律应用了罗马法的原则,并非照搬罗马法的内容,B 错误;D 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参照了罗马法的诸原则”,联 系所学罗马法的影响分析解答。 16.萧公权认为:“法律之治”的概念是英国“国王在法律之下”传统的积淀之下形成的…… 人民自己守法的习惯是维持法律的最大力量。据此可知 A. 人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关键 B. 社会发展决定法治发展趋势 C. 传统文化决定了法治的特征 D. 传统与习惯造就了法治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充分保留了政治传统,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相互妥协的产物,材料“传统的积淀之下形成的……人民自己守法的习惯”说明英国法治社 会是传统与习惯结合的产物,故 D 项正确;材料说明人民守法是维持法律的力量,不是关键,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社会发展对于法治作用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传 统文化对于法治的作用信息,故 C 项错误。 17.美国历史学家比尔德在评价 1787 年宪法时说:一帮“有才干的资本家投机商”,成功地哄 骗一般的老百姓去接受旨在有利于少数显贵而设计的政体。这反映了 1787 年宪法 (  ) A. 消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B. 维护了权贵利益具有局限性 C. 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 D.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1787 年宪法维护权贵利益,以维护富人利益为目的,黑人、奴隶、印第安人等没有 相应的民主权利,故 B 正确,C 错误;A 项“消除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 分权制衡的原则,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旨在有利于少数显贵而设计的政体”,联系所学 1787 年宪 法的评价分析解答。 18.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 24 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 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 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 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B.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C. 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D. 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蒙昧中 【答案】C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浮士德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强调了魔鬼,说明当时的文艺复兴是借助于宗教 的外衣,启蒙运动时期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而利用魔鬼来体验人生,这是强调了浮士 德作为人的力量,所以等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发展,故 选 C;AB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AB;题干不是说两个浮士德,而是借助浮士德来对比文艺复 兴和启蒙运动两个时期人的力量和精神,故排除 D。 19.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指出:“中国人模仿西方,在短时间改革了兵制,花大把金钱制造军 舰、购买大炮……其实这是表象的文明化。因为这些都是显在的有形之物,学起来也很容易。 但是学习西方来改革自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作者主要 说明日本应该 A. 从制度精神层次学习西方 B. 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工业化 C. 培养人才强调“和魂洋才” D. 结合先进的“文明开化”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作者认为洋务运动中学习西方的器物都是表象的文化,而“但是学习西方来改革自 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表明他主张日本应该从制度精神 层次学习西方,A 项正确;在作者看来技术只是表象文化,并不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故 B 项 不符合。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的培养,而是主张制度的学习,排除 C 项;材料主张从制度层 面学习西方,而不是强调“文明开化”,排除 D 项。 20.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 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这表明他们 A. 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B. 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 C. 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 D. 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们反对盲从、追求理性,主张用自己的理智来看待问 题,是对理性主义的开拓,所以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开创了理性主义的先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他们只 是开拓了理性主义,还起不到加速启蒙运动进程的作用,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选 D。 21.19 世纪上半期起,法国美术界兴起“农村热”,描绘农村景象或生活的画作明显增多,著 名的如米勒的《拾穗者》。以社会上层人土为主、一向保守的“巴黎沙龙”也逐渐选入此类画 作。这主要说明当时 A. 农村是法国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 B. 城市压力使人们向往农村悠闲生活 C. 画家同情农业 衰败和农民困苦的 D. 社会生产的改进和城乡联系的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社会上层的人士的聚会中逐渐选入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题材,主要是第一 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导致城乡生活的变化,这说明社会生产的改进和城乡联系的密切,D 正确; 材料并不是说明农村是法国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A 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现实主义画作的题材 问题,并不是说明城市压力使人们向往农村悠闲生活,B错误;材料也没有突出画家同情农 业的衰败和农民困苦的信息,C错误。 22.1921 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 1.5 亿金卢布,1923 年初增至 3.5 亿金卢布。从 1922 年到 1925 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 856 个增至 1786 个。这说明苏俄 A. 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 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 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 1922 年到 1925 年”,苏俄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增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 B 项正 确;由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知国家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国营企业,A 项错误;只有私人的企业 和资本,没有工农业生产总值与战前的比较,也没有农、轻、重的比例,不能得出 C 项和 D 项。 23.巴黎公社做出规定,一切工作人员都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把国家公职人员的 薪金减到“工人工资”水平。这些规定 A. 有助于打碎一切国家暴力机器 B. 提高了民众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C. 铲除了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基础 D. 意在调动工人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对公职人员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很显然这符合工人阶级的要求, 因而有利于调动工人阶级参加巴黎公社的积极性,但并未涉及到提高民众的政治、经济地位。 故答案为 D 项,B 项排除。A 项,“一切”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巴黎公社作为一个政权,必须 拥有一定的国家机器,排除;C 项,材料并未涉及铲除经济上的私有制,排除。 24.下表是“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信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 A.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 “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可知,工业建设占据了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史实。故 A 项正确。材料表格数据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故 B 项错误。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这与民生的改善并不密切。故 C 项错误。根据 所学可知,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是“大跃进”等“左”倾错误,而不是一五计划。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 A。 25.1958 年毛泽东视察农村时说: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它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 起,便于领导。他还认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在当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 还通过了要求人民公社举办公共食堂、幸福院等决议。这表明发展人民公社的根本目的是 A. 适应大跃进运动需要 B. 加强农村的政治建设 C. 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了在毛泽东看来人民公社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途径,所以发展人民公社的根 本目的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大跃进的问题,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D 均是目的但均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 C。 26.1962 年,中日双方以民间形式签订发展长期贸易的备忘录,“备忘录贸易”成为当时中日 贸易的主要形式。这种方式 (  ) A. 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B. 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C. 解除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 体现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灵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日民间的贸易被称为“备忘录贸易”,主要是区别于政府间的贸易 往来,中日“备忘录贸易”体现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灵活性,D 正确;1972 年,田中角荣访 华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排除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排除 B; C 项错在“解除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依然实行对华经济封锁,排除。 27.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 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设立经济特区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开展国企改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 A 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 1992 年,故 C 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 1984 年开始,故 D 项错误;1980 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以 1979 年中共中央的决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过程的理解和认 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因果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的解答 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给出的时空信 息。这说明高考试题对时空意识的考查从来没有淡化,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 . 28.作为西方强国的美国从世界史的角度认识到苏联正以一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改 变原先那种对待德国的敌意态度,而视其为一个未来的政治伙伴。为此美国 A. 促成德法矛盾缓和 B. 在经济上援助德国 C. 扩大军备竞赛规模 D. 与苏联关系破裂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两国对德国的争夺美国采取的措施是马歇尔计划即在经济上援助德国,所 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并未促成德法矛盾缓和,选项 A 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排除;美国是在经济上援助德国而非扩大军备竞赛规模也非与苏联关系破裂,所以选项 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29.1961 年肯尼迪就任总统后,着手制定“新边疆”的施政纲领,推行包括减税、增加失业津 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结果商贾巨富和普通工人的收入有所增加,通货膨胀率和失 业率有所下降。这一措施旨在 A. 消除社会中的贫富差距 B. 实践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促进经济繁荣 D. 应对经济“滞胀”的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肯尼迪作为总统,在经济方面 一系列措施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发展,选项 C 正确; 选项 A 中“消除”表述绝对,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在增加,贫富差距 并未消除,选项 A 排除;选项 B 是材料的现象,排除;“滞胀”危机在 1973 年爆发,与材料 时间不符,选项 D 排除。 30.爱因斯坦被人们称为 20 世纪的哥白尼、20 世纪的牛顿,其主要依据是 A. 提出外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观点 B. 证实物体运动速度与质量没有关系 C. 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其规律 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提出物体的质量随着运动速度的 增加而增加。相对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所以 被人们称为 20 世纪的哥白尼、20 世纪的牛顿,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伽利略最早提出外力 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观点,故 A 项错误。量子论说明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其规律, 故 D 项错误。 31.据资料记载,截止到 1990 年,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只有 46 个,1990 年后迅速增加, 到 2008 年底增加到 213 个。这种变化是因为 A.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 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 D. 经济区域化的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市场经济最大特点是开放性,材料中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不断增加,主要是 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的普及导致,故 C 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于 95 年,不能囊括题干 中的时间范畴,故 A 项错误;由于经济霸权主义者存在,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 B 项 错误;材料论述的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签署增多,与经济区域化的持续发展没 有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 32.基辛格说:“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愈来愈分散; 一方面又愈来愈全球化。对美国而言,在地位不分轩轾的国家间,协调不同的价值观与南辕 北辙的历史经验,将是一种全新的经验。”其意在说明 A. 美国需要全新的外交理念 B. 多极化和全球化相伴而行 C. 全球化和多极化不可调和 D. 美国构建单极世界不可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对美国而言,将是一种全新的经验”说明其本意是为美国的外交决策出主意, 说明美国要树立全新的外交理念,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相关的信息, 故 B 和 C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美国要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信息,故 D 项错误。 二.材料题(共 52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 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 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 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 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 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 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 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 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 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 材料二 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以留学归国的法政留学生为主体, 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他们以兼通中 西法律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反思当 时的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实际的改进方案。 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 法制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 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 生。 ——摘编自刘宝东《职业法学家群体与近代中国法制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贡 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特点:成份多元化;法律素养高;社会地位显著。 作用:研究律文,修订法律,从事司法实践;传授律学,培养法律人才。 (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法制文化 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变革。 贡献:推动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构建起近代法律制度,促 进了法制近代化。 (3)政府应重视法制教育和法制人才的培养;律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外法制 文化相互借鉴。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 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得出成份多元化;根据“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 养”“《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得出法律素养高;根据“律 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得出社会地位显著。 作用:根据“研究律学之风盛行”得出研究律文,根据“《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 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得出修订法律,根据“看到一些唐代民 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得出从事司法实践;根据“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得出传授律学, 培养法律人才。 (2)历史背景:根据“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救亡 图存运动的兴起,西方法制文化的传播;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根据“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得出近代教育的变革。 贡献:根据“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得出推动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根据“构 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 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得出有利于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构建起近代法律 制度,促进了法制近代化。 (3)综合材料,可从重视法制教育和法制人才的培养、律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借 鉴中外法制文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 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 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 济繁荣和海上霸权。为了维持欧洲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财政却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大 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调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 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而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1588 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 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 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 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 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美慕 ——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 阅读材料,指大国崛起的因素,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对此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 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因素:地理优势和军事力量;先进的经济思想;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 命(科技革命);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干预)。 示例一: 因素:民主法治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颁布 1871 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崛起的 政治基础;法国通过 1875 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答出日本、美 国、中国等均可)综上所述,民主法治建设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示例二: 因素: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了工业化道路,两次工业革命并行, 迅速发展成为大国;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答出 法国、德国、中国等均可) 综上所述,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工业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示例三: 因素:经济思想 17 世纪的荷兰,奉行重商主义,成为“海上马车夫”,迅速崛起;美国率先 实行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思想,迅速摆脱经济危机,巩固大国地位。(答出其他国家, 言之有理亦可)综上所述,先进的经济思想是大国崛起的保证。 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很多,本题要求从题干中找因素即可,这可以从题中找出关键词,结合 时间和所学知识解释。最后要有认识上的提升。例如,1688 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就是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结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联系之后英国 发展的具体史实就可以证明,英国的强盛因此确立起来了。 评分标准:答出因素,没能提取出相关因素则不能得分。相关史实(2 个史实),结论,共计。 【解析】 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很多,本题要求从题干中找出一个因素即可,这可以从题中找出关键词, 结合时间和所学知识解释。最后要有认识上的提升。例如,1688 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 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就是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结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联系之后 英国发展的具体史实就可以证明,英国的强盛因此确立起来了。 评分标准:答出因素 4 分,没能提取出相关因素则不能得分。相关史实 4 分(2 个史实),结 论 4 分,共计 12 分。 35. 材料 民国期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各出版机构遵照标准自编课本;官 方虽不断推行统一教科书,但统一教科书编写科目残缺且没有形成专门发行体系。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成立,掀开了我国教材编写事业的新篇章。以解放区的教材制度为依据,通过社会 主义改造和建设将全国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权收归中央。1950 年,作为教材编写 专门机构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人教社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发 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的文化教育方针和“各科教材必须保持完整的科学性和贯 彻爱国主义的精神,参考苏联,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新教科书”的编辑方针,组织大 批专家开始重新编写和修订中小学教材。 ——摘编自郭戈《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材编写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材编写改革的意义。 【答案】(1)继承老解放区的经验;成立专门机构,国家统一负责;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 专业性;借鉴苏联经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2)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纂混乱的局面,建立新的教材制度;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 教育体制;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了对中国历史和新政权的认同。 【解析】 【详解】(1)根据“以解放区的教材制度为依据”得出继承老解放区的经验;根据“将全国 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权收归中央”得出成立专门机构,国家统一负责;根据“作 为教材编写专门机构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得出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根据“参 考苏联”得出借鉴苏联经验;根据“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得出具有鲜明的意 识形态性。 (2)根据“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新教科书”得出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纂混乱的局面, 建立新的教材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体制、强化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对中国历史和新政权的认同等方面总结回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