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龙泉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2176

大小:56.6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龙泉中学三校 2019 年高三上学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 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 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了 A. 殷商以前“天子”“诸侯”没有区分 B. 自周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国家概念 C. 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明的演进 D. 分封制的对象都是功臣、昆弟、甥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的 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传播了周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故选 C 项;“没有区 分”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 项;国家的概念自夏朝就已经开始出现,故排除 B 项; 分封的对象除了功臣、昆弟和甥舅之外还有前朝帝王的后代,故排除 D 项。 2.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 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这反映出 A.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承秦”实行郡县制;“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 俗”,从而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中的“尚未 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因为暴政而亡,排除 C 项;郡国并行制未能实现 汉朝的长治久安,排除 D 项。 【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 制。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 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 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 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 3.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 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 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B. 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C.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 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 度缩小”可得出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结论,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建筑风格,故 B 项 错误;材料未涉及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 荣,故 D 项错误。 4.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 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 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 A. 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C. 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长江之险失……流贼……起…… 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可知,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故选 B。由材料推断,行省制 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也就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 A。“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 道之旧”可见,元代行省制没有克服唐宋之弊,故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元代行省制导致了 国家分裂割据”的信息,故排除 D。 5.19 世纪 60 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 垦荒,并于 1884 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 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A. 缓解财政压力 B. 推动民族交流 C. 促进农业发展 D. 应对边疆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 世纪 60 年代起”“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 并于 1884 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 年设立台湾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 60 年代以 来,为了加强同内地的联系,巩固国防,应对边疆危机,清政府采取了鼓励民众到边疆地区 垦荒、设立行省等措施,故 D 项正确;ABC 项是并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 【点睛】解题过程中注意“19 世纪 60 年代起”这一时间信息。 6.《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 10 年,在(20 世纪)20 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 就开足了马力……但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 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 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A. 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B. 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作用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快程度高 D.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正确选项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B 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快程度高,C 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 的经济侵略,导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奇迹”,D 错误。 7.某一历史时期,毛泽东提出:“根据山地战与游击战的理由,红军要求位于冀察晋绥四省 交界之四角地区,向着沿平绥路西进及沿平汉路南进之敌作侧面的袭击战,配合正面友军战 的 略上的行动。”据此判断,该时期中共武装力量的主要任务是 A. 配合国民革命北伐作战 B. 开展反“围剿”斗争 C. 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根据山地战与游击战的理由,红军要求位于冀察晋绥四省交界之四角地 区……配合正面友军战略上的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抗战战争时期敌后 战场的作战情况,故 C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的北伐是由广州开始北伐, 并且与材料“配合正面友军战略上的行动”等信息不符,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反“围剿”斗争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配合正面友军战略上的行动”不符合, 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根据山地战与游击战的理由,红军要求位于冀察晋绥四省交界之 四角地区……配合正面友军战略上的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 期,而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故 D 选项错误。 8.下表是 1978~1988 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491 149229 23042 230.91 1988 122645 650473 35032 1442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 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 D. 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 1978 年以来各种交通出行客运量都得到增加,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 动,故 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发展与交通方式的关系,故 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 涉及解决体制改革与城市化的关系,故 C 不符合题意;D 只是涉及问题的一个方面,故 D 不符 合题意。 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 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 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以下是《十二铜表法》条文,体现西塞罗这一法治观的是 A. “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 B. “不得为任何个人 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C. “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 D. “前后制定的法律有冲突时,后法取消前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国家的精神目 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律具有正 义和公平的特点,“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具有正义和公平性,故 B 项正确;“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位, 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 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维护了家长权,也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前后制定的法律 有冲突时,后法取消前法”体现了后法优于前法,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人民的事业……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 共同的利益”,学生据此可以正确理解罗马法的正义、平等性特点,再结合选项进行逐一分析 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0.1883 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 年又通 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 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A. 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B. 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 C. 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 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答案】B 的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缓解严重对立的 阶级矛盾,19 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开始采用立法的形式为工人设立社会保险,这是应对现代化 社会的挑战,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是德国实施的措施,不是目的;C 选项错误,这是国家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完善,并未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D 选项错误,保险法的 实施与企业科技创新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1.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图是 1953 至 196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 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B. 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C. 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 D. 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模式开始寻求突破,其执政初期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苏联的 GDP 平均增长率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故选 A。赫鲁晓夫实行的依然是计划经 济发展模式,排除 B;降低生产积极性的说法显然不符合苏联 1953 年到 1958 年的经济发展形 势,排除 C;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的是勃列日涅夫,排除 D。 12.二战后,美国逐渐改变重欧轻亚的援助计划,一方面加强对菲律宾经济援助,帮助亲美的 菲律宾政府稳定政局,另一方面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共产党领导的胡克运动。这一政策转变 A. 使菲律宾丧失国家独立 B. 标志着冷战开始扩展到亚洲 C. 体现了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D. 确立了美菲平等伙伴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逐渐改变重欧轻亚的援助计划,一方面加强对菲律宾经济援助…… 另一方面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共产党领导的胡克运动”可知,二战后随着世界局势变化而改 变以往重欧轻亚的策略,说明美国调整全球战略,故 C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一方面加强对 菲律宾经济援助,帮助亲美的菲律宾政府稳定政局,另一方面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共产党领 导的胡克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是美国调整全球战略的体现,没有体现菲律宾 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 加强对菲律宾经济援助,帮助亲美的菲律宾政府稳定政局,另一方面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共 产党领导的胡克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不属于美国和菲律宾之间的平等伙伴关 系,故 D 选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 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 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 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 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 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 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 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 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 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 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 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 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 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的相同原 的 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 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 对二者的走向加以评析。 【答案】(1)原因: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不足;城市及商品经济发展(行会等组织的推动)。 表现:出现各类自治组织;规范工商业生产活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加强居民对本地的文 化认同。 (2)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其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 治,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其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是独 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评析: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政策,江南市镇自治没有发展出独 立传统政权的政治力量,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践、公民意识的形成,从 而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 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及材 料二“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 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结合所学可概 括得出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不足、行会等组织的推动等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 的相同原因。依据材料“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 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各市镇有 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 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各类自治组织出现、规 范工商业生产活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加强居民对本地的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相同表现。 (2)依据材料一“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 割的痕迹。”及材料二“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 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 来。······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可从建立的基础、组织结构、 权利大小等角度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结合中国古代社会 的 政治发展情况、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相关所学从江南市镇自治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 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等角度评析两者的走向。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一览表 政府 对外政策 主要内容 杰斐逊政府 (1801—1809 年) 孤立主义 “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最大限度地 保护美国在本土的一切利益,完善独立自主的外交地 位。 麦金莱政府 (1897—1901 年) 合伙主义 与欧洲国家合伙控制亚洲落后国家,针对中国提 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威尔逊政府 (1913—1921 年) 国际主义 积极推行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实现多边国际 合作,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 杜鲁门政府 (1945—1953 年) 遏制战略 “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遏制苏联,在全 世界范围内建立反苏、反共的广泛联盟。对新中国实 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 尼克松政府 (1969—1977 年) 尼克松主 义 全球战略收缩,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 同对付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 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摘编自雷兴长《论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 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受其综合国力变化的影响 说明:美国建国初,经济发展仍很落后,国内矛盾复杂,为了保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美 国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奉行独立自保的“孤立主义”政策。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 期,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长,历经“合伙主 义”“国际主义”“遏制战略”等外交政策,逐步走向世界,并最终确立起称霸世界的战略。 综上,美国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是其不同时期综合国力变化的结果。 (说明:“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 亦可酌情得分。) 其他角度: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均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受国际环境影响; 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受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等。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 阐释事物 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为主题,要求考生结 合材料就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用史实予以说明,如美国外交政策的 演变受综合国力的影响,孤立主义政策主是因为刚建国,无力介入欧洲事务。在说明时要以 时间为线索,结合当时的阶段特征,寻找史实予以论证说明。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 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 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 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 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 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 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央对 司法活动干预较强。 (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 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第(1)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 中书“以经义量决”、“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 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 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等信息概括即可。 第(2)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完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 化、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司法不公行为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 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华盛顿会议没有解决日美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两国在远东开始了一轮新的竞争。 1940 年春夏,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诱发了日本内部早已孕育的南进论的高涨。7 月, 日本陆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海军推进对美国的战备,并决定于 8 月挥戈南进。但在陆 军部作战科的一次参谋会议上,反对南进的稳健派达到 60%以上。7 月 26 日,美国禁止向日 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和头等碎金属;12 月,中国获得美国政府 1 亿美元的贷款。1940 年 末,苏联在远东布置了 30 个师团,而日本在朝鲜和满洲仅驻扎了 12 个师团:远东苏军拥有 2800 架飞机和 2700 辆战车,日军只有 720 架飞机和 450 辆战车。这加重了日本统治者的隐忧。 直到 1941 年 6 月,苏德战争爆发才消除了日本统治者念念不忘的北方威胁。7 月 28 日,日军 占领了法属印支南部。10 月,近卫文唐不敢承担对美战争的重责,自动辞职,天皇任命东条 英机组阁。12 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 ——摘编自祝曙光《探析延缓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最终选择“南进”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实施“南进”战略的影响。 【答案】(1)原因:日美矛盾不断激化;欧洲战局的变化;苏联远东军事实力的影响;苏德 战争的爆发;政府人事变动。 (2)影响:日本扩大战线,在战略上陷于被动;推动美国政策调整;加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的建立。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诱发了日本内部早已孕育的南进 论的高涨……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和头等碎金属……这加重了日本统治者 的隐忧。……天皇任命东条英机组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日美矛盾、欧洲战局、苏联影响、 苏德战争、政府变动等方面指出日本最终选择“南进”战略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12 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扩大战线、美国政策调 整、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等方面分析日本实施“南进”战略的影响。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 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 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 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 但没有遭到强烈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 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 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 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 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 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了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 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2)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 再塑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 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 等信息概括得出原因。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周公制作礼乐,为历代所沿用,也是其被推崇的 原因之一。 (2)变化:根据材料“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周公便完全退 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可 概括出变化,从西汉突显周公的辅政功劳,到东汉周公成为本分的忠臣。 原因:根据材料“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东汉 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并结合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可概括 出原因。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