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省邵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2177

大小:734.4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邵阳市 2020 届高三上学期联考阶段性诊断测试 历史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夏商周时期的记载。据此可知,夏商周时期 A. 君主集权趋势凸显 B. 宗法等级体制森严 C. 共主秩序得以维系 D. 王室有效掌控边疆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启‘灭有扈氏’,天下来朝”“四海来假,来假祁祁”“使五年四王、 一相朝”可知,夏商周三代共主秩序一直维系,故 C 项正确;君主集权出现于秦朝,故 A 项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和宗法等级无关,故 B 项错误;夏商周三代王室对边疆 掌控是松散的,没有实行有效管辖,故 D 项错误。 2.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耳提面命:“志人未官,不可不知受任 应行之事。但肯于间中,先知到任须知明白。为官之道,更有何加……若能善读勤观,则永 保禄位。”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主要意图是 A. 推动各级政务有效运转 B. 规范官员职权范围 C. 从严考核地方主官政绩 D. 稳定地方管理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到任须知》,皇权延伸到县,既加强了对基层的管理,地方官又“永保禄位”, 从而达到稳定地方管理秩序的目的,故 D 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地方政务,不是“各级”,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职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考核制度,故 C 项错误。 3.公元前 5 世纪晚期,雅典的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法律由立法委员会通过;法律是永久性 的固定规则,而法令则是针对具体情况且有一定时限的措施,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律诉讼可 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这反映出当时的雅 典 A. 注重对民主的监督 B. 司法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 C. 存在权力交叉现象 D. 陪审法庭获得部分立法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前 5 世纪晚期的雅典,“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律诉讼可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 法律,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材料信息反映出雅典陪审法庭对立法具有 监督制约作用,即注重对民主的监督,故 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司法权对立法权的监督, 不能体现出司法权高于立法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立法、司法权力交叉的信息,故 C 项 错误;材料中的陪审法庭没有立法权,故 D 项错误。 4.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他们创建了自然法,自然法源于斯多亚派关于有一个理性之神统治宇 宙的思想,认为所有的人就其天性而言都能发展出健全的理性,都有资格享有某种基本权利, 对于这些权利政府无权违背。据此可知,自然法“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其 A. 推动罗马法体系的完整 B. 倡导了法治的理念 C. 规范了政府的立法行为 D. 保障了平民的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自然法……认为所有的人就其天性而言都能发展出健全的理性,都有资格享有某 种基本权利,对于这些权利政府无权违背”。据此可知,自然法倡导人人平等,倡导法治的理 念,这是“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故 B 项正确;《民法大全》推动了罗马法体系的完整,故 A 项错误;材料和规范政府的立法行为没有关系,故 C 项错误;罗马法保障的是贵族权利,故 D 项错误。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和国王之间尽管有矛盾冲突,却也存在着一种平衡,因此王权 无论如何强大都无法与议会分离,且王权如何限制也在议会中进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 英国 A. 有独特的议会传统 B. 议会和国王关系密切 C.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D. 已确立议会至上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王权无论如何强大都无法与议会分离,且 王权如何限制也在议会中进行”可知,英国具有悠久的独特的议会传统,故 A 项正确;“议 会和国王之间尽管有矛盾冲突,却也存在着一种平衡”,这谈不上议会和国王关系密切,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故 C 项错误;《权利法案》确 立了议会至上原则,故 D 项错误。 6.美国宪法规定: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间接选举总统;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 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 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美国选举总统的这种方式 A. 暴露了联邦体制的弊端 B. 落实了三权分立的理念 C. 维护了多数民众的利益 D. 规范了共和政体的运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选举人资格以及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该如 何选举,这就保证和规范了美国总统的选举,从而保证了共和政体的运行,故 D 项正确;联 邦体制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不出联邦体制的弊端,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 三权分立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总统选举,而不是多数民众,故 C 项错误。 7.下面是一幅 19 世纪末日军有关甲午战争的绘画,此绘画反映出 A. 甲午战争给中日带来深重灾难 B. 日军企图美化其侵华行为 C. 日军在海战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D. 甲午战争中清军伤亡惨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等惨案,显 然照片是在美化日本的侵略,故 B 项正确;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日本却取得了巨 大的利益,故 A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在海战中付出了沉重代价,北洋水师全军覆 没,故 C 项错误;甲午战争中清军伤亡惨重,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8.1912 年初,法国驻华官员拉伯第指出:“一旦共和建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共和的 缔造者们一定会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法国驻华官员 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袁世凯获取领导地位违反了宪政 B. 革命党人以武力维护革命成果 C. 《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 列强扶持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了《中华 民国临时宪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制度,即“让袁 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故 C 项正确;袁世凯获取领导地位是 合法的,故 A 项错误;革命党人以立法手段维护革命成果,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列强 扶持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故 D 项错误。 9.1917 年 3 月 2 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 定全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 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A. 行使中央政府权力 B. 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C. 已与临时政府决裂 D. 已经控制俄国军队 【答案】A 【解析】 【详解】十月革命前,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规定,全体军人,包括临时政府 军队,以 及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要服从苏维埃的命令和要求。这说明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在 行使中央政府权力,故 A 项正确;十月革命后,苏俄才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故 B 项错误;此 时处于两个政权并存时期,还未与临时政府决裂,故 C 项错误;此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 维埃没有控制全部俄国军队,故 D 项错误。 10.香港回归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原有法律进行了一次性审查。对于普通法,全国人大常委 会规定“在适用时,应做出必要的变更、适应、限制或例外,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 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的地位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这一规定 A. 改变了香港原有的政治制度 B. 奠定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 C. 加快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步伐 D. 彰显了中央维护统一的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香港回归时,为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 的地位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普通法做出了必要调整。这一规定彰 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智慧,故 D 项正确;香港回归后不会改变香港原有的政治制度,故 A 项错误;“一国两制”奠定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故 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香港回归时” 的信息,故错误。 11.1971 年 7 月,尼克松在电视上宣布他将于次年 2 月访问中国。《华盛顿邮报》评论道:“如 果他宣布要去月球、也不会比这更令人惊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消失 B. 美国媒体积极拥护政府决策 的 C. 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利益 D. 美国调整对华政策面临困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华盛顿邮报》认为,尼克松访华比登上月球“更令人惊异”,这说明当时美国人认 为尼克松访华是不可想象的,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调整对华政策 面临困难,故 D 项正确;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对抗不可能消失,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美国 媒体对政府决策的惊讶,体现不出拥护,故 B 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利益,但是 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项错误。 12.下面为中国著名版画家江牧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 A. 反映出美苏争霸的激烈 B. 表明“左”倾错误干扰艺术创作 C. 受到当时国际环境影响 D. 反映出“一边倒”政策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漫画信息“20 世纪 50 年代”“《帝国主义在劳动者手创的世界里发抖》”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幅漫画反映出 20 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对帝国主义的冲击。因此该漫 画受到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苏争霸的激烈,故 A 项错误;漫 画体现不出“左”倾错误的干扰,故 B 项错误;漫画和“一边倒”政策无关,故 D 项错误。 13.下表是一位中国法学专家的建言。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专家主张 A. 提升官员素养 B. 制定村民自治法规 C. 深化基层民主 D. 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法学专家的两条建言都涉及农村基层民主问题,因此有利于深化基层民主,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素养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村民自治权,故 B 项错 误;材料主旨是基层民主的深化,不是依法治国方略,故 D 项错误。 14.冷战结束后,美国力主把北约原本局限于欧洲的作用扩大到全球;而法国反对美国试图通 过北约“全球化”来统管全世界的安全事务,但法国站在北约之外难以对它的改造施加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法国希望重返北约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在北约改造上的话语权 B. 化解美法在北约前途上的分歧 C. 抵制美国在全球的军事扩张 D. 致力于维护和实现西欧的和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法国站在北约之外难以“反对美国通过北约‘全球化’来统管全世界的安全事务” 的意图,因此希望重返北约。由此可知,法国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北约在“全球化”过程中的 话语权,故 A 项正确;外交是政治的延伸,法国这么做是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而化解美法 在北约前途上的分歧不是法国的最大利益,故 B 项错误;抵制美国在全球的军事扩张也不符 合法国最大的利益,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维护和实现西欧和平的意图,故 D 项错误。 15.在五代时期,后周世宗下诏:“诸道州府县应有商贾兴贩牛畜,不计黄水牛,凡经过处, 不得抽税,如是货卖处,只据卖价每一千抽税前二十,不得别有邀难。”据此可知,周世宗 意在 A. 重视商业税收 B. 规范市场秩序 C. 厉行抑商政策 D. 调整交易场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后周世宗下诏,商人贩卖牛畜,地方不得收取过路税,如果买卖只能“每 一千抽税前二十”。由此可知,周世宗的目的是规范市场的秩序、保护商业交易,故 B 项正确; 不得收取过路税,买卖只能“每一千抽税前二十”,说明周世宗并不重视商业税收,故 A 项错 误;材料显然是保护商业,体现不出抑商,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调整交易地点和场所, 故 D 项错误。 16.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甘蔗、烟草生产成为东南各省 重要经济作物,蓝靛(染料作物)盛产于山区。这些现象 A. 表明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导致了农业经济的日益衰落 C. 进一步增强了江南经济实力 D.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甘蔗、烟草主要在东南各省,蓝靛盛产于山 区。由此可知,这些现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故 D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 抑商政策松弛,故 A 项错误;这一现象会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江南地区,也涉及其他地区,故 C 项表述错误。 17.下表反映了 1500—1800 年欧洲部分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变化(单位:艘)。这一变化 反映出 A. 亚洲成为欧洲争夺的重心 B. 工业革命完成对市场需求 C. 海上殖民霸权转移的趋势 D. 欧洲在亚洲赚取大量金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1500—1800 年欧洲部分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变化”表格信息可知,葡萄牙 船只数量大大减少,而荷兰、英国和法国的船只数量却在激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 化和葡萄牙、西班牙殖民霸权衰落,荷兰和英法殖民霸权兴起有关,这反映出海上殖民霸权 转移的趋势,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数据可以说明亚洲成为欧洲争夺的重心,故 A 项错误; 工业革命完成是在 19 世纪中期,故 B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赚取大量金银, 故 D 项错误。 18.1877 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专利法案,规定:专利所有者每年需支付专利保护费。第一年费 用马克(高于当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之后按每年 50 马克的幅度递增,到第十五年费 700 马克,并且是专利保护的最后期限。这一规定 A. 阻碍了德国工业发展 B. 推动了创新技术共享 C. 旨在加强专利的保护 D. 利于改善工人的待遇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颁布的专利法案,既保证了专利所有者权益,也推 动了专利的有偿使用。因此这一规定既推动了德国科技的研发和创新,也推动了创新技术的 共享,故 B 项正确;这一规定大大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发展,故 A 项错误;加强专利的保护只 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C 项错误;专利法和改善工人的待遇无关,故 D 项 错误。 19.1861 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 5036370 库两,到 1910 年,增加到 34518589 库两,在 50 年中增长了 5.8 倍。这种增长 A. 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B. 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 C. 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税收是清政府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税款。晚清,中国海关 总税收在 50 年中增长了 5.8 倍,这说明中国的进出口货物增长,中国和世界市场联系更为紧 密了,即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C 项正确;近代中国海关没有实现独立自主, 故 A 项错误;协定关税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材料没有涉及协定关税,故 B 项错 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外贸易情况,没有体现出中国近代工业生产,故 D 项错误。 20.下面是 1904—1920 年近代中国民间资本在新式工业及新式金融业中所占比重的统计表。 据表可推知这时期 A. 民间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B.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C. 列强对华侵略受到有效抵制 D. 民间资本发展迅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说明,1904—1920 年,近代中国民间资本在新式工业及新式金融业中所占 比重大幅增加。由此可知,此时民间资本发展非常迅速,故 D 项正确;近代中国,民间资本 从未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故 B 项错误;C 项错在“有效抵制”,说法不符合史实。 21.1980 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席位,并开始为重返关贸总协定 而努力,提出了“复关”的申请。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A.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 B.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C. 新时期经济建设 迫切需要 D.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答案】C 【解析】 【详解】1980 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席位,并开始提出了“复 关”的申请。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资金、技术、市场等, 故 C 项正确;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外部原因,故 A 项错误;1992 年以后,中国开始由计划 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故 B 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就属于多边外交,材料无法体现外交的转 的 变,故 D 项错误。 22.下表是 1919—1931 年间《东方杂志》和《教育杂志》上发表的电化教育文章一览表,据 表可知 A. 报刊成为宜传电化教育的主要力量 B. 国人对电化教育的问题有所思考 C. 电化教育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发展 D. 知识阶层重视电化教育的理论探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19—1931 年间中国对电化教育、电影教育等都进行了适合 国情 尝试,由此可知国人对电化教育的问题有所思考,故 B 项正确;没有对比数据,不能 说明报刊成为宜传电化教育的主要力量,故 A 项错误;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出救亡图存,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中国对电化教育的实践,体现不出知识阶层的理论探讨,故 D 项 错误。 23.1923 年至 1929 年间,美国制造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增长了 8%,而工人每小时的效益却增 加了 32%。这一数据资料可用来说明美国 A. 最低工资标准已经失去作用 B. 工人分享的经济成果有限 C. 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D. 经济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制造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增长了 8%,而工人每小时的效益却增加了 32%”,这 说明经济危机前,美国生产效益大大提高,而工人工资增长却远远落后,也就是工人分享的 经济成果有限,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 B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故 A 项错误;材料的数据和加紧占领殖民地没有关系,故 C 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 的 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供需矛盾或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故 D 项错误。 24.20 世纪 20 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 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A. 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 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 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 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 基本问题”指的是试图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故 B 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 A 项错误;这一政策没有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 性,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不符合“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 故 D 项错误。 25.二战后初年,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常发表关于美国很快将爆发经济危机的文章。马 歇尔计划提出后,苏联经济学家在就该计划向外交部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正处于深刻的 经济危机的边缘,一定会不惜代价处理其过剩物资,苏联可从中获益。这表明当时 A. 西方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 B. 苏联积极参与马歇尔计划 C. 苏联尚未认识到美苏深层矛盾 D. 苏联面临经济飞速发展的良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歇尔计划提出后,苏联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援助欧洲是为了处理过剩物资,避免经 济危机。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并未认识到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也就是对美苏深层矛盾没有 深刻认识,故 C 项正确;A 项错在“普遍”,说法绝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并未参与马 歇尔计划,故 B 项错误;单从材料看不出苏联面临经济飞速发展的良机,故 D 项错误。 26.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 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A. 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的 B. 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 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D.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 不发达国家”,这就说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而发达国 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故 D 项正确;这些国家反对是因为不能从全球化中享受到诸多利益, 而不是经济主权问题,故 A 项错误;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 B 项错误;反 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因为在全球化中受到损害,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发展,故 C 项错误。 27.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 用。这一变化 A. 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 B. 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C. 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 D. 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孔子的“仁”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这体现了儒学由哲学思想发展为治国思想, 强调了儒学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的与时俱进,故 A 项正确;宋明理学促进 了儒学的世俗化,故 B 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成为正统思想,故 C 项 错误;百家争鸣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故 D 项错误。 28.卢梭说:“权力是影响、支配、控制他人的能力,权力来源于权利。强力并不构成权利, 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由此可见,卢梭在此 A. 说明了人人平等 B. 强调了社会契约 C. 否定了君主统治 D. 批判了教会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依据所学知识可 知,合法的权力来自于人们的授予,即合法权力来自于社会契约。由此可见,卢梭在此强调 了社会契约,故 B 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人们服从合法的权力,没有说明人人平等,也没有 否定君主统治和批判教会统治的信息,故 ACD 项错误。 29.下表为元代戏剧作品中塑造的部分节义女性形象。这反映出元代戏剧 A. 宣扬了传统价值观念 B. 赞美女性追求个性解放 C. 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 D. 摆脱了宋明理学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王婆、赵贞女、王昭君等形象,可知元代戏剧在宣扬女子的贤德、贞节 和民族大义等,这反映了元代戏剧的社会教化作用,宣扬了传统价值观念,故 A 项正确;材 料没有体现出个性解放,故 B 项错误;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不是工商业的发展的产物,故 C 项 错误;显然,这些形象体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30.1898 年,康有为说:“故凡为人者,学问可以自学,语言可以自发,游观可以自如,宴飨 可以自乐,出入可以自行……此人人公有之权利也。”此观点 A. 意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B. 融合了西方启蒙思想 C. 强化了西学的主导地位 D. 奠定了变法理论依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学问可以自学,语言可以自发,游观可以自如,宴飨可以自乐,出入可以自行…… 此人人公有之权利也”,这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故 B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自由平等,没有体现出民主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强化西学的信息,故 C 项错误;变法理论依据是《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故 D 项错误。 31.19 世纪,英国小说家巴特勒在其著作《众生之路》中融合生物记忆机制和诗性回忆机制, 提出“遗传一记忆”理论,用来反驳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呈现出对 19 世纪盛行的进 化论的深度反思。这表明 A. 科学观念影响文学创作 B. 进化论遭到知识界的广泛批判 C. 生物科学发展受到抑制 D. 自然选择理论不适合人文学科 【答案】A 【解析】 【详解】巴特勒的《众生之路》是为了反驳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这说明达尔文的进 化论影响到了文学创作,故 A 项正确;B 项错在“广泛批判”,说法绝对;材料无法说明生物 科学发展受到抑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和自然选择理论是否适合人文学科没有关系,故 D 项 错误。 32.1978 年 3 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 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 A. 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 B. 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 D. 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 3 月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 化的重要思想,为当时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支持,故 C 项正确;科技领域先实现 拨乱反正,才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故 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 1978 年 12 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 B 项错误;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 D 项错误。 第 II 卷(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往往以政权为依托,通过国家专卖(或禁榷)平准、均输等方式,对关 系国计民生的某些商品的生产、运销实施垄断经营,达到既利税双收又挤压商人的目的。就 田赋和徭役而言,秦汉为田租(税)口赋、力役,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 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 力役并入田亩税,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 并入田亩税。其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人头税向土地税的转化,同时也完成赋、役合并及 由实物到货币税的转化。 ——摘编自杜树章《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 材料二 14 世纪以来,英国赋税的征收及监督权由议会掌握,近代英国赋税来源于议会。 然由议会协商授权的赋税因其税项不同而来源各异,主要有补助金、1/15 税和 1/16 税,关税、 人头税等。随着战争的扩大,征税的理由和赋税的用途亦开始变化。最初,国王要求议会征 税往往以战争为借口,自 16 世纪中期以来,赋税的用途亦开始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和社会福利 支出。17 世纪中叶,英国因征税问题而爆发革命,1688 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权 利法案》,最终确立起议会绝对的赋税大权。 ——摘编自膝淑娜《英国近代赋税的来源与用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赋税制度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的赋税制度变化对英国历史的意义。 【答案】(1)同:赋税种类多样;由国家负责统一征收。 异:中国赋税制度具有强制性,英国带有协商机制;中国赋税剥削沉重;英国赋税具有调节 社会保障功能 (2)意义:保证了英国社会的稳定;维护了议会的权力和权威,确立了议会主权;保障了政 府的稳定运行。 【解析】 【详解】(1)“异同”, “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就田赋和摇役而言,秦汉为田租(税) 口赋、力役,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 (或庸)”、材料二信息“主要有补助金、1/15 税和 1/16 税,关税、人头税等”概括得出: 赋税种类多样;由材料一信息“中国古代往往以政权为依托”、材料二信息“英国赋税的征收 及监督权由议会掌握,近代英国赋税来源于议会”概括得出:由国家负责统一征收。 “不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中国古代往往以政权为依托……实施垄断经营”、材料二信息“然 。 由议会协商授权的赋税因其税项不同而来源各异”得出:中国赋税制度具有强制性,英国带 有协商机制;依据材料二信息“自 16 世纪中期以来,赋税的用途亦开始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和 社会福利支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中国赋税剥削沉重易激化阶级矛盾、英国赋税具 有调节社会保障功能;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较多、英国赋税变化不多;中国赋 税以土地税为主,英国赋税以商业税为主;中国抑制商业,英国重视商业等角度补充。 (2)“意义”,根据材料二信息“最初,国王要求议会征税往往以战争为借口,自 16 世纪中 期以来,赋税的用途亦开始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和社会福利支出”得出:保证了英国社会的稳 定;“17 世纪中叶,英国因征税问题而爆发革命,1688 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权 利法案》,最终确立起议会绝对的赋税大权”得出:维护了议会的权力和权威,确立了议会主 权;结合所学知识从保障政府的稳定运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补充。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 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 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 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 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 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 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 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 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拢,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 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领域 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 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 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 ——摘编自黄克武、主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 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论证:政治上,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 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颁布了具有宪法意义的《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和良好契机。经济上,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 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政策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 文化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精神面貌和价值理 念发生了巨变。 结论:总之,辛亥革命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加速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近代化 进程。 示例二 观点:辛亥革命坚持暴力,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 论证:辛亥革命坚持暴力手段,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推动了 革命高潮的到来。武昌起义及之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大多也是以暴力 方式进行的。武昌起义后,为早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以拥护袁世 凯当临时大总统,来迫使清帝退位;鉴于时势和当时革命党人自身力量的不足,革命派在辛 亥革命过程中与帝国主义和立宪派妥协。 结论.辛亥革命通过理性适度的妥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示例三 观点:辛亥革命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 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结论:(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卷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一个观点, 观点要明确;其次,依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包括态度和论证,持论有据、 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再次,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 “观点”,依据材料信息“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 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得出:辛亥革命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 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 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得出:辛亥革命坚持暴力,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为 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 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得出: 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评析”,首先要亮明态度:“我赞成……”,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如,赞成辛亥革 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则从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 等方面的功绩角度分析。如,赞成辛亥革命坚持暴力,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则从革命党 人的武装起义和革命后与袁世凯的妥协角度分析论证。“结论”,需要回扣主题,但不能重复 材料中观点。 35.材料 1946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成为建设福利国家的支柱之一。 相继出台的还有《工伤法案》。其时受伤者提供了更为优厚的补助和津贴。1948 年,英国议会 又通过了《国民补助法》和《儿童法》,其中《国民补助法》主要用来援助那些不具备领取国 民保险资格但仍处于贫困线的人,这无疑是对国民保险法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来说,在 艾德礼政府时期,现代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1948 年,艾德礼政府宣布英国已完成 对福利国家的构建,建成了“福利国家”。 ——摘编自李立颖《浅析英国福利国家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福利国家构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福利国家建立的影响。 【答案】(1)特点:依托一系列相关法律而建立;社会福利涉及面广泛;主要针对处于贫困 线的人。 (2)影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和了社会矛盾(或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加重了政 府的财政负担;容易形成惰性社会。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国民保险法案》等法律文件得出:依托一系列相关法 律而建立;依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工伤法案》。其时受伤者提供 了更为优厚的补助和津贴……《国民补助法》和《儿童法》”得出:社会福利涉及面广泛;“其 中《国民补助法》主要用来援助那些不具备领取国民保险资格但仍处于贫困线的人”得出: 主要针对处于贫困线的人。 (2)“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和社会矛盾;消极方 面,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容易形成惰性社会等角度思考。 36.材料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1941 年年底,蒋介石曾向美、英等国提出在华盛 顿组织“联系军事、政治之永久机构”。然而这一建议未能得到美、英等国响应。由于中国人 民的英勇抗战使得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战后中国在远东地区发挥重要作用也符合美国 全球战略的需要,因此,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与美、英、苏一起列为世界四强………1944 年 8 月起,中国以四强之一的地位与美、英、苏三国一起,为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揣摩举行会 议。在会议过程中,中国代表积极提出建议,并对会议的分歧进行力所能及的调解,为联合 国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宗成康《论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为创立联合国而做出的努力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的主要影响。 【答案】(1)努力表现:较早地提出了建立国际组织的主张;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 的制定;积极调解联合国组建国之问的分歧。 (2)影响: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便利了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巩固 了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努力表现”,根据材料信息“1941 年年底,蒋介石曾向美、英等国提出在华盛 顿组织‘联系军事、政治之永久机构’”概括得出:较早地提出了建立国际组织的主张;“1944 年 8 月起,中国以四强之一的地位与美、英、苏三国一起,为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揣摩举 行会议”得出: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组建和宪章的制定;“中国代表积极提出建议,并对会议 的分歧进行力所能及的调解”概括得出:积极调解联合国组建国之问的分歧。 (2)“主要影响”,根据材料信息“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与美、英、苏一起列为世界四强”并 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便利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巩固了中 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 37.材料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1260 年三月,忽必烈即位,立中书 省,以文谦为左垂,与平章政事王文统共理政务。至元七年(1270 年),诏立司农司,专掌功 课农桑,以文谦为司农卿,(文谦)遂拟定条画,奏立四道巡行劝农司。其使、副定期分赴各 路州县督促、检查农业生产及兴办水利等事,命地方长官皆兼劝农事,岁终由司农司考核, 作为其治绩优劣的依据之一。又令农司诸官搜阅古今农书,删繁撮要,编撰成《农桑拜要》 七卷,以指导农业生产。在他的领导下,农司工作成效甚著,“民间垦辞种艺之业,增前数 倍”。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张文谦任司农卿时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文谦的经济措施。 【答案】(1)措施:设劝农司督促地方官员发展农业生产及兴办水利等事;以农业治绩优劣 作为考核地方长官的依据;令司农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2)评价: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明;推动了农业生 产技术的延承和传播。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信息“奏立四道巡行劝农司,其使、副定期分赴各路州县督 促、检查农业生产及兴办水利等事”概括得出:设劝农司督促官员发展农业及兴办水利等;“命 地方长官皆兼劝农事,岁终由司农司考核,作为其治绩优劣的依据之一”得出:以农业治绩 优劣作为考核地方长官的依据;“编撰成《农桑拜要》七卷,以指导农业生产”得出:令司 农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2)“评价”,依据材料信息“农司工作成效甚著,‘民间垦辞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得 出: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保护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明、推动了 农业生产技术的延承和传播等方面补充评价。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