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礼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常州市礼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2301

大小:185.74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礼嘉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阶段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时尚圈总是那么 ,又处处充满惊喜。有人穿得光鲜靓丽,颠倒季节甚至混淆性别; 有人穿得动感前卫,想法怪异,总要变着法子搞些新花样——总之让人 。当现实版的“装 在套子里的人”频频出现在大街小巷,曾经饱受争议的 T 台夸张设计也就渐渐 了。。 A. 五光十色 注目 不足为训 B. 光怪陆离 侧目 不足为奇 C. 五光十色 侧目 不足 训 D. 光怪陆离 注目 不足为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包括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①光怪陆离:形容形状奇怪,色 彩繁杂。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形容“现象”,应用“光怪陆离”;②注目: 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怒。根据语境, 应用“注目”;③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 或法则。根据语境,应用“不足为奇”故选 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 的大小等。“参差不齐”偏重水平、质量,无关于品质、思想。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 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泥沙俱下”既可指人,也可指物;“良莠不齐” 只能指人。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 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 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  。  。  。  。  。  。 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别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为 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 ①③②④⑤⑥ B. ①⑥③②④⑤ C. ⑤①⑥③②④ D. ⑤③②④①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 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 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 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C 项,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要瞻前顾 后。所给语段话题是“冷”,横线前后语句都提到了“冷”。分析所给六个句子,⑤具体解释 鲁迅的“冷”是什么样的冷,和横线前的语句联系最紧密。①中“但”是对⑤的转折,⑥中 的“这”是指“冷”“热”的矛盾,③是剖析矛盾的原因,②中的“克制”紧承③中的“克 制”,④是举例具体说明鲁迅作品中的“冷”,和横线后的语句联系紧密。分析可知,正确的 排序是:⑤①⑥③②④。故选 C。 【点睛】排序题中的标志性语言有: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 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 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3.下列对联与所描绘的传统文化精品,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②翻转折叠演万象,撕烫剪刻话春秋 ③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 ④投入红炉身软化,选成碧玉质坚凝 A. ①书画 ②陶瓷 ③皮影 ④剪纸 B. ①皮影 ②陶瓷 ③书画 ④剪纸 C. ①书画 ②剪纸 ③皮影 ④陶瓷 D. ①皮影 ②剪纸 ③书画 ④陶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和传统文化精品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读懂诗句,抓住关键词 语结合相关品类特点分析。对联①,根据“一口叙述”“双手对舞”可知,对应的是皮影。 对联②,由“翻转折叠”“撕烫剪刻”等可知,对应的是剪纸。对联③,根据“泼墨”等内容 可知,对应的是书画。对联④,由“投入红炉”“质坚凝”可知,对应的是陶瓷。故选 D。 4.春华中学举行“全校师生读书月”徽标征集活动,下列是各徽标及推荐理由,其中最切合 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 A. ①以学生作为画面主体,展现当代青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B. ②画面洗练风趣,猫头鹰专心读书的神态启迪学生读书要专注,给学生方法的指导。 C. ③众人开卷阅读的画面,既突出了读书的主题,又强调了此次活动“全体性”的特点。 D. ④人形的树表达了读书助人成长的寓意,地球图案传达了读书人要行万里路的理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徽标图画的分析把握以及征集语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 考生要紧抓题干要点,全面把握徽标和征集语内容。根据题目,活动以“全校师生读书月” 为主题,所以徽标和征集语中应以“师生” 为主体,以“读书”为主要活动。不能只强调一 方,因此排除 A 和 B 选项,“地球与行万里路”与主题无关,因此排除 D 选项。故选 C。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 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 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 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 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 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 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 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 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 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 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纪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捍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 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 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 5.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 下/会雨/不克攻 B.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 下/会雨/不克攻 C.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 下/会雨/不克攻 D.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 下/会雨/不克攻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士有折逆旅匕箸者 逆:背叛 B. 即斩以徇 徇:示 众 C. 会雨不克攻 克:能够 D. 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 以:率 领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 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B. 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逆旅的羹匙和筷子, 他下令立即斩片示众。 C. 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无犯。高崇文韦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 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D. 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尽享蜀地国库且拥兵自重,因此害怕朝廷 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2)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9. 结合文意,概括高崇文的形象特点。 【答案】5. C 6. A 7. D 8.(1)(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获罪,因此请求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山西 边,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 (2)受胁迫而叛乱的士大夫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 性命。 9. ①治军严谨。②心怀仁义。③尚武忠义。④恃功而奢。 【解析】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辟城之”为主谓结构, 句意完整,不能断开。排除 A、B。“旁连八屯”,主谓宾结构,前后断开。“崇文始破贼二万 于城下”为状语后置句,“崇文始于城下破贼二万”,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20 个实词和常见的实 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等语法现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8 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A 项,“逆:背叛”错误。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士 卒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逆,迎;逆旅,客舍。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 项,“拥兵自重” 错误。高崇文厌烦处理公事文书,请求保卫边塞,没有拥兵自重。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 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 根据上下文补充。(1)后,延后;罪,获罪;请深入,省略句,请求深入敌军;自赎,为自 己赎罪。(2) 衣冠,代指士大夫;胁污,受胁迫而叛乱;“衣冠胁污者”,被动句式,定后句 式。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 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 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形象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各项之间 不要包含。由“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可看出高崇文治军严谨;由“师屯 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可看出他心怀仁义;由“战佛堂原,大破之;衣 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可看出他尚武忠义;由“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 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可看出他恃功而奢。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 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 参考译文: 高崇文,字崇文,他的祖先从渤海迁到幽州,上下七代人不曾分家居住,开元年间,皇帝 两次下令表彰他们一家。高崇文性情朴实庄重寡言,年轻时被召入平卢军。贞元年间,随从韩 全义镇守长武城,治理军队有名声。屡经升迁任金吾将军。吐蕃发动三万人马侵犯宁州,高 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吐蕃大败,朝廷封他为渤海郡王。刘辟反叛, 宰相杜黄裳推荐说高崇文有才能。当时有显著战功的老将,人人自以为能当选,等到任命的诏 书发下来,都大吃一惊。当初,高崇文选了五千精兵,平常总像敌军来犯似的进行训练,到这 时候,卯时接受命令,辰时部队已经出发了,武器装备精良完好,没有不齐全的。军队经过 兴元,士卒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高崇文率军从西面的阆中 出发,打退剑门的守兵,解了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 的 皇帝下诏拜授他为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在成都北一百五十里处,是扼制二川的要冲,刘 辟在这里筑城,周围接连有八处营寨,用来抵抗东边来的官军。高崇文开始在城下打败了两万 贼军,但因碰上下雨天而城池未能攻克。第二天,双方在万胜堆交战,官军前后八战八捷, 贼军军心开始动摇。大将阿跌光颜与高崇文约定了出动日期,(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 获罪,因此请求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山西边,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 贼军非常震惊,其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仇良辅带领鹿头城两万人马投降。官军随后直 趋成都,其余贼军都反绑着手归顺。刘辟逃跑,被官军追上并活捉,拘押在囚车上送往京城。 高崇文进入成都,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不惊扰百姓,珍宝财物如山一样堆积,但士卒 秋毫无犯。邢泚投降后又有二心,高崇文下令斩首于军中,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 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朝廷下令在鹿头山上刻石记 载他的功绩。 高崇文不通文字,认为官署中的案牍公文繁多可厌,况且蜀地优越富饶无所事事,请求 保卫边塞来效力,于是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兼任京西诸军都 统。高崇文仗着有功肆意奢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 的礼仪制度,害怕入朝拜见,皇帝下诏说,听凭他走便道前往屯戍之地。高崇文在邠三年, 武器装备整齐完好。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古诗词鉴赏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1.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0. B 11.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 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 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B 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误,“衔枚”本指古代行军时口中 衔着枚(形如筷子),以防出声。诗中将考生比作衔枚的战士,表现他们谨慎、肃然的特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 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 中包含的情感。在表达技巧上,采用比喻、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 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的应试场景,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在思想情感 上,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情,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 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 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 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3)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 (屈原《离骚》) (4)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6)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8)驾一叶之扁舟,___。 (苏轼《赤壁赋》) 。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弃掷迤逦 (3). 肇锡余以嘉名 (4). 艰难苦 恨繁霜鬓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6).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7). 君子不齿 (8). 举匏尊以相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 以下词语的书写:生(通假字)、迤逦 、肇、锡(通假字)、嘉、繁、夭阏、齿、匏。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 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 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 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 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 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 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 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 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 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 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 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 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 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 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 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 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 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 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 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 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 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 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 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 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 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 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 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 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 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有删改) 1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 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 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C. 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 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D. “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 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 耍把戏的来了”,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精神生活的贫乏。 B. 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 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人们的慷慨。 C.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故意为难孩子,想让孩子知难 而退,不问自己要粮食。 D.文章最后第二节,“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运用动作描 写,表现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 15. 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16.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3. D 14. B 15.①老成和有担当。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 是他。②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开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 们挤眼扯嘴逗闹。③不卑不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④自尊和倔强。村人 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⑤出身卑微。 16.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通过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 光辉,升华了主题。③语言含蓄,蕴含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 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 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D 项,“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 她内心还是犹豫”概括不准确。结合上下文分析,敲铜锣的孩子并未承诺做她家孩子,二豁 子让敲铜锣的孩子当他儿子也只是句玩笑话,所以这样的心理描写不合理。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主要考查内容的概括,语言的品味,主旨的体 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 B 项,“这说明羊凹岭人们的慷慨”错误。根据上下语境,表现羊凹岭物质生活的艰苦。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 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 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 即可。敲铜锣的孩子靠耍把戏谋生,可见出身卑微。“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表 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从这 些情节可看出敲铜锣的孩子是把戏团里的支柱,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召集观众、表演压轴节 目、最后收粮食还是他;纪不大,但能担当事儿。“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忽地瘪 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 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这两处情节,和孩子开玩笑,和大人笑闹,可看出这个孩子性格 活泼开朗,不失孩子气。“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见人拿了东西出来,鞠一下躬,接了 粮食……”由此可见敲铜锣的孩子有教养、有尊严,不自卑,也不张扬。“有人说……省得 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 撞向每个人;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 走了”。敲铜锣的孩子以敲锣和转身就走来抗议别人说他像讨饭的,表明他的尊严感和倔强的 性格。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特点、作用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和内容的角 度分析思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 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三.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结尾“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 亮,又温暖”是景物描写,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含蓄,有韵味。和开头的“初 冬的太阳……”的描写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夕阳的“明亮”“温暖”给人无限温情, 照应上面情节,衬托人物形象,升华了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的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 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 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 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设置 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 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 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 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 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 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 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 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 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 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 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 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 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 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 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 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 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 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 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 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 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 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 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 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7.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 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 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1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 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 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 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的 A. 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 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 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 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 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 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 等等。C 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 的艺术特性”。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文章没有对“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 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说法 错误,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对能否获得成 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B 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 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 兴表演” 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 C 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说这样“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 演艺术的物质载体”。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 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 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 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 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 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 将对北京 2022 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 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 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 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 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取业技能和强 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 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 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 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 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 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 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 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 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 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 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 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 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20. 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 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 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 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 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 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2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 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 单车等多种问题。 C. 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 等不文明的行为。 D. 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 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22. 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答案】20. A 21. C 22.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 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 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 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解析】 【20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 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 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 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A 项,“最终成就自 己”无中生有。原文说“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 2022 冬奥会有所助益”,但没有说最终成 就自己;再根据材料二“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 等内容可知,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本质上是奉献的,强调社会意义。故选 A。 【21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 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 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 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C 项,“为了维护共 享秩序的建立”错误。原文表述为“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 的行为客观上维护了共享秩序的建立,这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文中也说“随着举报 反馈机制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出现。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通读材料,粗知大意, 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抓准问题的本质进行筛选。本题要寻 找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依据,其实就是在寻找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 合点,这又要从“打猎”行为的意义上去寻找。通过前两则材料可筛选志愿服务的实质和意 义,通过材料三可以寻找单车猎人的行为和意义。最后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新型”,主要体现 在单车猎人是促进时代发展的新力量。 四、作文 23.阅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 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题目自拟; 【答案】人生中的赛跑 “时间是贼,偷走一切”,这是很多人在老的时候都会感慨的一句话。很多时候是因为他 们知道输了人生的比赛。确实,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场比赛,只不过比拼的不是谁用时间最短, 而且看看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跑了多少路程。或许大家都会看到社会上永远存在的两种人。 一种人闲的无所事事,忙的气喘吁吁。同样的一天时间里面他们做了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 按比赛来说,忙的人今天的路程已经遥遥领先了对方。然而闲的人却会说好无聊的一天。为 什么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有的人一生名声显赫。大家在看到光鲜亮丽的外表时候是否想到 那些外表背后有着怎样的努力?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 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正是听着这样的 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 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 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只知道凭着直觉 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 泥潭、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 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然而这就是生命的路程。谁能说阿甘的一生不是 丰富多彩的,在有限的生命中他做了我们这辈子或许都不会做的事情,至于人生比赛的输赢 对阿甘或许都不重要了吧。 人生的比赛不在乎输赢,而是在乎你的人生过的是否有意义。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 乎目的地是哪里,而是在乎旅途的风景。有意义的人生不在于长度,而是在于人生的宽度和 深度。 人生的赛跑让执着于赛跑的人累得满头是汗,而忘掉在赛跑的那一人看到满眼的风景, 不知不觉中停下脚下的步履……人生的赛跑让富有和有权力的人放下金钱、地位,放下身段, 去做有益身心健康和公益的事,也让贫穷的人安贫乐道,精神上过得滋润。因为路太长,不 这么做,你到达不了终点,你的综合成绩太低,你的生命质量必然太差。 人生的赛跑让我们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你跑得多快,还在于你跑得多慢,在于你 的每个脚印是否踏实,是否让人生过得充实、圆满和智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 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 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段说理性材料,材料的关键词是“赛跑、人生、时间、路 程”,学生要根据材料辨析四者的关系,多层面多角度确定立意方向。 【审题】作文材料简短,关键词明确:落在“人生”、“赛跑”、“时间”、“路程”上,降低 了审题门槛。材料立意导向明确:想考察为人处世的态度、关注及观察社会的广度、思考和 追求人生的深度。比较容易确定立意。在材料中,有两组矛盾应该注意:赛跑的时候,是固 定的路程,要求人尽可能缩短时间;在人生上,是固定的时间,要求人尽可能走更远的路程, 力争更大的空间去完善和加强生命。构思时要牢牢抓住关键词“时间”和“路程”,挖掘“路 要走多远”更深层次的含义。 从两者的关系而言,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多少路程”并非简单地指你在这段生命中积累了多少人生阅历,而要看你在这个时间长度 里怎样把生命内涵丰富,如何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的密度。比如最近很感人的 杭州司机吴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路程上走得比普通人更“长”、更“远”。更有价值 生命的长短与价值的大小是永恒而思辨的主题,人生与赛场,有比有喻,喻中有比,同中有 异:二者都追求并比较效率,然而运动赛场重在比较费时多少,人生的赛场重比较实现的价 值大小。可以拟题为“生命有限而价值无穷!”、“人生的速度与长度”、“人生限时不限量” 等。 参考立意: 1.跟人生赛跑。人生如赛跑,人生的状态与运动的赛跑相似。 2.人生有“时间”和“创造的价值”两个重要因素,要活得有价值。 3.人生的价值与人生的“运动”速度有关,也与“运动”的状态密切相关。 4.工作中,做事要讲效率;生命中,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 5.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才不后悔,走的路程比别人多。 例文分析:本文整体上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篇提出“人生如赛跑, 胜负靠努力”的观点。接着举例分析怎样去做。后半部分主要运用道理论证辩证分析人生这 场比赛如何才是赢。结尾升华主题:人生过得充实、圆满和智慧就是赢家。 可用素材:1、成功就像马拉松, 只有永不放弃、 永不言败的人才能奔向成功的终点;幸福 就像马拉松, 只有努力追求、 不求付出的人才能奔向幸福的终点;时间就像马拉松, 只有 善于利用、 厚积薄发的人才能使短暂的时间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2、时间, 这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我们都懂得节约时间的重要性, 可又有谁用心 去做了呢?。 成功是用时间作纸, 用生命做笔, 在用创新和毅力做墨, 写出一幅流芳百世 的人生成功的书法光阴似箭, 时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于人的生命都是非常重要的,人 们常用这样的话来形容时间的重要“一寸光阴, 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 “珍惜时间, 就是珍惜生命” ! 3、因为人生没有彩排, 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时间” 嗒 嗒┄┄一秒一秒的向前走着,像 流水一样,永不停留, 永不后退。 时间不偏不倚,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它不会 因我们没做完一件事情而等待,也不会因我们对某件事后悔而后退。 它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长 短, 看人们是选择在时间中生存还是在时间中毁灭,在五四运动中, 他们选择了 在时间中生存, 而在八九动乱中, 他们选择了在时间中毁灭∙∙∙ 4、在我们的生活中, 时间是宝贵的,只有尊重时间、 珍惜时间, 才能赢得时间。 医院里 为了抢救危重病人的生命, 医生要跑在时间的前面, 争取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来救治病人, 抢在了时间的前面,这个病人就有可能获得新生; 当发生火灾时, 消防队员们要以最快的速 度赶到火灾现场, 他们就是在与大火抢时间, 与时间赛跑,早到一分钟, 就能及时的抢救 被大火围困的人们和国家的财产,就能及时控制和扑灭大火, 防止火势的蔓延, 减少火灾带 来的损失。 时间对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是多么的宝贵。 5、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 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 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 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 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作为那个时代的他都没有想过放弃, 想过碌碌无为。 附加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探采古作者之 论,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为世魁杰。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 而不能沾洽持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贾马刘班,乘时 君之善否,直豁己臆,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 教化赏罚,无不包焉。 (节选自裴廷翰《(樊川文集)序》) 24.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 25. 材料中的“子云”指的是________ (人名),《樊川文集》的作者是_________。 26. 根据材料,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 【答案】24.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 25. (1). 扬雄 (2). 杜牧 26. ①遵循三代之道;②表达直接;③内容充实而丰富。 【参考译文】 文章可促使政治通达,而风俗也随文章本身而写作。在三代时的为文之道,是把文章和 忠敬相连的,这是学识和运气的高下。探求采集古代作者的论述,把屈原、宋玉、贾谊、司 马迁、刘向、班固作为人世的魁杰。不过骚人的辞,怨言、指摘、愤恨、怨恨,虽然有君臣 的教化,而不能融洽持论。司马相如、扬子云,文风瑰丽多变,讽谕之言多,切要之言少。 散漫没有边际,看不见治乱的言论。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乘当时君王的正确与否, 直接抒发自己的胸臆,奋发把拯救时世扶物为自己的责任,揭示借鉴历史针砭时弊的创作 旨 趣,没有空言。言论所到,就是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含。 (节选自裴廷翰《(樊川文集)序》) 【解析】 【2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句子在文段开头部分,有总领全段的作用,结合后文来看,作者强调的 是文章要反映社会现实,文章为要政治教化服务,据此可知“文章与政通”“风俗以文移” 后应分别断开;“以文与忠敬随之”是对“三代之道”的具体解释,“是为”可以看作是固 定结构,“理具”是一个词,指才识,由此可推断出“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 为理具”后应断开。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 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 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 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 断句。 【2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扬雄,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扬雄是继司马相如 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 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杜牧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 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相关信息在文段的结尾部分。从所给文 段来看,贾马刘班的文章“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表明他们的文章表达直接;“纂绪造 端必不空言”,表明内容充实而丰富;“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 化赏罚,无不包焉”说明他们懂得文章与政治教化相通,应为社会服务,并表达的“忠敬” 之意,所以说他们的文章遵循了三代之道, 二、名著阅读题 27.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打算放下那些新鲜农产品就走,没想到投了凤姐和贾母的缘,被热 情挽留并参加大观园盛会,她搜寻些话儿说,胡诌的故事竟引得宝玉信以为真。 B. 《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赞歌,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体格完美,打起球来生龙 活虎,和老人形成映衬。而老人对与黑人比赛扳手的追忆,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 C. 《茶馆》这部话剧,作者没有过于追究那些社会渣滓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他把矛盾 焦点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D. 《三国演义》中刘备不愿暂弃百姓先行,导致行军缓慢,被曹军追上。乱军中赵云在长坂 坡七进七出,成功突围救回阿斗,刘备赞谓“子龙一身都是胆”,并掷阿斗于地。 E. 阿 Q 虽是极卑微的人物,但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 Q 在精神 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便更觉自负。 【答案】B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 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 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题,B 项,狄马吉奥“体格完美”不准确,他的身体有缺陷。D 项,刘备谓“子龙一身都是 胆”的赞誉是在汉中之战的时候。故选 BD。 28.简答题 (1)《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后的一次家宴,贾母带着大家制灯谜,贾政从各人的灯谜中看出 一些不祥之兆,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 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 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贾政所提到的四人的命运都应验了灯谜中的内容,试就元春、 迎春、惜春三人命运作简要说明。 (2)《哈姆莱特》中,先父的亡灵先后两次出现在哈姆莱特面前,其用意分别是什么? 【答案】(1)①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暴病而亡。②迎春出嫁后一年就被“中山狼” 孙绍祖虐待而死。③探春由父亲贾政做主远嫁海南镇总制周家。④惜春在贾府败落后,在栊翠 庵出家,终其余生。 (2)第一次出现,为的是让哈姆莱特了解自己被害的真相,让哈姆莱特为其复仇,但不可为难 母后;第二次出现,为的是坚定哈姆莱特复仇的决心,并让他安慰惊慌失措的母后。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 积累,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 人物和情节。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 才能应对自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合在一起正好是“原应叹息”,言其四人皆命运遭际 令人叹息。元春 ,贵为皇妃,却自叹生活在“见不得人的去处”(或谓“不是人呆的地方”), 终因宫廷纷争而早死。迎春住在大观园的紫菱洲,因而在诗社中取别号为“菱洲”,然命运不 济,被其父嫁给了暴戾不仁的孙绍祖,自过门后,受尽百般欺凌,生活在夏日的水深火热之中. 她的命运就和同为“菱花”的香菱一样,“菱花空对雪澌澌”,生不逢时,最终被其夫虐待致 死。探春聪明能干有心机,犹如日边红杏,美丽而高贵,其结局却如秋江上的芙蓉,哀怨东风, 远嫁海禺,虽有王妃的归宿,但她的亲情、她的乡思就只能是“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 一梦遥”了。惜春是贾敬之女,贾珍之胞妹,她过早地看透了社会和家庭里的虚伪与肮脏。最 终促使她勘破三春,披缁为尼,甚至不得不“缁衣乞食”,过着悲惨、凄凉的生活。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要 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人物和情 节。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 自如。老哈姆雷特死后冤魂不散,为了报仇从坟墓中走出来向哈姆雷特王子详告了自己被害 的经过,并要求自己的儿子——“你必须替父报那逆伦杀身的仇恨”,但不能伤害王后。在哈 姆雷特王子延宕之时,鬼魂再次出现提醒了他的使命,并让他安慰王后,使他坚强起来,行 动起来,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比方我喜欢谈国事,就藐视你 读书;你欢喜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其实单面锣鼓打不成闹台戏。要撑起中国场面,也要 生旦净丑角俱全。我们对于鼓吹青年都抛开书本去谈革命的人,固不敢赞同,而对于悬参与 爱国运动为厉禁的学校也觉得未免矫枉过正。学校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绝缘,在学理上 就说不通。若谈事实,则这一代的青年,这一代的领袖,此时如果毫无准备,想将来理乱不 问的书生一旦会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固然,在秩序安宁的国家里, 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用不着学生去干预政治。可是在目前中国,又另有说法:民 众未觉醒,舆论未成立,教育界中人本良心主张去监督政府,也并不算越职。 所谓救国,并非空口谈革命所可了事。我们跟着社会运动家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 主义”力已竭,声已嘶了。而军阀淫威既未稍减,帝国主义的势力也还在扩张。朋友,空口 呐喊大概有些靠不住罢了北方人奚落南方人,往往说南方人打架,双方都站在自家门里摩拳 擦掌对骂,你说:“你来,我要打杀你这个杂种!”我说:“我要送你这条狗命见阎王。” 结果半拳不挥,一哄而散。住在租界谈革命的人不也是这样空摆威风么了。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有删改) 注:1929 年元旦夏丏尊曾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序 29. 根据材料,试理解 “蜂子孵蛆”的含义? 30. 试分析当时背景下,怎样才能使学生要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 31. 第二段举北方人奚落南方人打架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案】29.想用蜂卵来孵化蛆,这里指不管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按自己的想法愿望胡乱去指 导学生怎么面对社会运动,其结果当然不可能成功。 30.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学校不能与社会绝缘,教育不能与 生活绝缘。 31.举北方人奚落南方人打架的事例,是为了类比说明“所谓救国,并非空口谈革命所可了事” 的观点。要有实际行动,批评社会运动家光说不做,讽刺住在租界谈革命的人空摆威风。通 俗易懂,有说服力。 【解析】 【2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蜂子孵蛆”这是个比喻 的修辞手法,回答这题就要首先理解喻体什么意思:“用蜂卵来孵化蛆”,这是不搞清对象就 胡乱对付的做法,当然是不成功的,然后到文章中寻找与之相类似的本体指向意思,注意这 个词出现后后面解读性的文字,要对其进行筛选概括提取整合,即“这想将来理乱不问的书 生一旦会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明确词语的词性、有无使用比喻的修辞,然后找到该词语的出 处并标明;联系上下文将原句转化为比喻句,去掉比喻成分,留下本体成分即是答案。 【3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文意、分析作者的观点的能力。“怎 样才能使学生要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是筛选解决办法。答题区域是“我们对于鼓吹 青年都抛开书本去谈革命的人,固不敢赞同,而对于悬参与爱国运动为厉禁的学校也觉得未 免矫枉过正。学校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绝缘,在学理上就说不通”,整合归纳可以得出答 案: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学校不能与社会绝缘,教育不能 与生活绝缘。 【3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第一就是为了从内容上证明观点,表达 感情倾向 ,本题的观点就是为了说明“所谓救国,并非空口谈革命所可了事”的观点,要 有实际行动。感情倾向是:批评社会运动家光说不做,讽刺住在租界谈革命的人空摆威风。 第二就是论证效果反面回答:通俗易懂,有说服力。 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