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秋季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厚葬薄葬与有鬼无鬼
宋志坚
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
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
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
葬才有意义。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活人希冀先
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
穷,权势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即使财力不济,也要勉为其难。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
相互矛盾的。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
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
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儒家(包括孔子)
的无鬼论不彻底。“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其实,对
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王充在《薄葬》篇中指出了这一
点:“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葬礼是儒家之“礼”的一
个重要方面。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
继?对此,从孔子到汉代的陆贾心里都是明白的。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
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孟子将墨子
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
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
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无鬼
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予以及儒家的小旮旯。
赞成薄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他没有就事论事。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
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
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然而,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
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王充在《作对》篇中直言:“今
著《论死》及《死伪》之篇,明死无知,不能为鬼,冀观览者将晓解约葬,更为节俭。”
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队,以观点划线,党同伐异。王充却是一码归一码,不为某
一学派或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这种实事求是精神,
窃以为相当难得。
(原载《文汇报》2013 年 12 月 28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充在《薄葬》中结合有鬼无鬼的观点,对儒家的厚葬主张和墨家的薄葬主张均进行了批
判。
B. 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
的有鬼论。
C. 生在一个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正是因为如果孔子坚持无鬼论,
那么儒家主张的葬礼中的“礼”,就不会被人们认同。
D. 作者认为,做学问的人,总以学派为标准站队,以观点为标准划清界限,党同伐异,而王
充却不是此类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充准确地抓住了墨家主张问题的核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好的揭示了墨家包括“薄
葬”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B.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
定的无神论者。
C. 作者先驳自相矛盾的墨家,再批推崇厚葬的儒家,顺势提出自己对王充的看法,有理有据,
水到渠成。
D. 引用《作对》篇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王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不信鬼,主张薄葬,且毫不避
讳谈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儒
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
B.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
此。
C.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可见当时儒墨之争的激
烈状况。
D. 王充虽指斥墨家的有鬼论,但能摒弃派别之争,赞同墨家薄葬主张,正是其作为学者的实
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
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
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
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
(3)审清题干要求。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本题要求选择关于
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王充……对墨家的薄葬主张进行了批判。”错误。根据原文“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
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王充批评的是墨家信奉有鬼论。A 错误。
B 项,“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
人’的有鬼论。”错误。根据原文“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
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不是作者认为,
是王充认为。B 错误。
D 项,“做学问的人,总以学派为标准站队”错误。根据原文“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
队,”,是“很容易”,不是“总”。D 错误。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
到相关的句子,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最后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
个坚定的无神论者。”错误。根据原文“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以为死人有
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
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
岂不都会难以为继?”“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这些语句,我们得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
模糊观点,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此非不能,实乃不为”的。B 错误。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
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
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本题考查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
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本题要求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项,“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和“在中国思想史上,
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两种观点都对,但二者没有因果
关系。根据原文,“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
争’。……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A 错误。
B 项,“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
亦是如此。”错误。根据原文“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
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
之恶果”,“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
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王充和晏子都是儒家,
都反对厚葬。B 错误。
C 项,“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可见当时儒墨之
争的激烈状况。”错误。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不能
得出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的结论。C 错误。
故选 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题目,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
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详
细解说见后文题中)。2.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
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
分析语法结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了庆祝第 35 个教师节,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庆祝 2019 年教师节有
关工作的通知》。
笔者对照了最近几年教育部庆祝教师节的通知,发现今年的通知跟以往有五处不同的地
方。
一、落实教师待遇。今年的提法是“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
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二、依法维护教师权益。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
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中从立法的角度保障教师的权益。
三、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安安静静教书,做好教书育人主业,才是教育的正道。
四、关心教师健康。教师工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强度很大。除了业务工作
外,学生管理更是要很多精力。还有很多份外工作,更是让老师身心疲惫。
五、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必须保证教师寒暑假的休假权。
(中国教育网)
材料二:教育部公布的《2018 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8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
投入为 46135 亿元,比上年增长 8.39%。
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 90 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约为并已连
续 7 年保持在 4%以上。
(中国教育在线)
材料三:今年教师节,教育部将推出八大重点活动:
(1)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表彰全国模范教师 720 名、全国教育系统先
进工作者 80 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600 个,以及全国优秀教师 1440 名、全国优秀教育
工作者 160 名。
(2)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今年产生的 10 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高教、职教、基
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其中男教师 4 人、女教师 6 人,年龄最大 69 岁、最小 33
岁,乡村教师 2 人、少数民族 3 人。
(3)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
(4)代教师形象在线宣传。
(5)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活动,带动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广大教师投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题材优秀影片展播活动。
(7)代教师好故事征集活动。以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为主题,向全社会征集反映教师
高尚师德和教书育人的好故事。
(8)教师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新浪网 2019.9.7)
材料四:9 月 9 日,湖北省庆祝第 35 个教师节大会召开。省委书记蒋超良出席并讲话,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主持大会,省政协主席徐立全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会上宣读了楚天园丁奖、湖北省农村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决定并颁奖。蒋超
良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祝贺,向全省 76 万多名扎根基层一线的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
蒋超良在会上指出,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抓好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工作,确保党中央关于
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同时他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健全和完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的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体现教育优先原则,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
重教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位。
会上,湖北省优秀教师代表韩伟、吴又存、何成才、刘经南作了发言。
(2019. 10. 10 荆楚网,有删节)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庆祝 2019 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有五处跟以往不同的地方,
都是对教师的权益保障。
B. 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显示,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数和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之中的比例逐年
上升,2018 年分别 46135 亿元、4.11%。
C.教育部在 2019 年教师节推出的八大重点活动,类型众多、覆盖面广,以全面展现模范优秀
教师形象为主题,值得称颂。
D. 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对湖北地区
发展起主要作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 2019 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
的提法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灵活性。
B.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的提法,体现了教师待遇落实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需要建立有效机制进行督促。
C.蒋超良在湖北庆祝第 35 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政府对教育的优先原则,体现了湖北
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D. 选文四则材料分别从政策、资金、具体举措等方面列述教育部为教育保驾护航的做法,利
国利民。
6. 请结合材料,归纳我国重视教育的具体做法,并根据你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4. C 5. D
6.做法:①领导重视②政府政策支持③相关立法保障;2、建议:①争取社会资源支持②营造
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③教师自身知识和素养的提升,形成良性社会影响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
【
理解,正确的一项。
A 项,“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庆祝 2019 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有五处跟以往不同的
地方,都是对教师的权益保障。”错误。根据原文“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庆祝 2019
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笔者对照了最近几年教育部庆祝教师节的通知,发现今年的通
知跟以往有五处不同的地方。”,没有“都是对教师的权益保障”的语句,属于无中生有。A
错误。
B 项,“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显示,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数和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之中的比例
逐年上升”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趋势”图可以看
出,教育经费并不是逐年上升的,其中 1995 年—1997 年、2003 年—2006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2018 年,这几个时间段是有所下降的。B 错误。
D 项,“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对湖北
地区发展起主要作用。”错误,应该是“体现了湖北地区对教育的重视”。D 错误。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辨析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
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
进行比对。
D 项,“选文四则材料分别从政策、资金、具体举措等方面列述教育部为教育保驾护航的做法,
利国利民。”错误。其中前三则材料是教育部的做法,第四则材料是说“湖北省庆祝第 35 个
教师节大会召开……”是湖北省的做法。D 错误。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
脱离文本,自己发挥。通读材料,我们可以分类解读,其中材料一: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
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从立法的角度保障教师的权益;“健全
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
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是从政策上保证教师待遇;材料三“9 月 9 日,湖北省庆祝第 35 个教师
节大会召开。省委书记蒋超良出席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主持大会,省政协主席
徐立全等领导出席了大会。”体现了领导重视。三个角度体现出我国重视教育的具体做法。
整理一下就可以出答案。提建议这类题,也应该结合文本,不能自顾自说。材料四中,省委
书记将超良在会上指出的内容就是从社会的角度上讲的,这是外因;教师自身是内因,综合
考虑可以概括出:从教师的角度说,提高自身的素质,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从社会的角度说,
社会上要有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国家增加教育经费,争取社会资源等。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 20 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
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
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
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
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线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
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出了一条不成功的经
验,像一个顽固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脚踢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
个界线。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
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
处恰有一座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河到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但它依然劈
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
绕道,大约需再走 20 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
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骑走。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
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
看样子,她至少有 80 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
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明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
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搀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
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
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
玩笑吗?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尚且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
症的马跨进河水?
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竞猛然
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
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
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儿想扭
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小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
的转化为前进的力,嗒嗒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
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竞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
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 1972 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就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事开始马不愿意过河,甚至对过河表现出恐惧,是因为它曾经遭受过洪水 可怕袭击。
B. 文中采用了对比写作手法,“我”的年轻力壮与老太太的年迈体衰,马在“我”面前的桀
骜不驯与在老太太面前的心神相通,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深思。
C. 小说描写了“我”一次骑马过河的生活片断,并由此感悟出人与动物相处的真谛,给人以
生命的思索与启迪。
D. 小说语言充满张力。自然环境的壮美,马的个性与飘逸,老太太衰弱及其瞬间迸发的力度,
都是通过作家精彩的语言描写来传递的。
8. 小说中对“我”骑马过河时和老妇人骑马过河时马的反应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的
9. 小说最后一段补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老人背后的天山,有何作用?
【答案】7. A 8. ①前后两个细节描写形成对比;②我的强壮和老妇人的孱弱、我对马的
束手无策和老妇人对马的轻松驾驭形成了对比;③通过对比突出老妇人与马之间息息相通,
表现了生命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主题。
9. ①小说最后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老人背后的天山,对老妇人这个形象,起到
很好的烘托作用,表达出老妇人胸怀与情感的深沉与伟大。②小说在最后点明时间是 1972 年、
地点是贡乃斯草原,以及天山,起到了点明并深化主旨的作用。只有在这个没有被现代文明
侵染的时间和地点,才会有老太太和大青灰马那样令人感动的故事。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对小
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项,“故事开始马不愿意过河,甚至对过河表现出恐惧,是因为它曾经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
击。”错误。根据原文,“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
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马不愿过河不是因为
它曾经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A 错误。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赏析表现手法,首先指出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
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
感。具体到本题,题干明确是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我们要具体化。首从人物上说,我:
年轻力壮;哈萨克老太太:身躯枯瘦衰老,瘦弱得躺着都叫人看着累。马驮我时的态度:它
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但它依然劈腿扬颈;驮老太太时的态度:那种
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结果不同:我费尽心
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它小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的转化为前进的力,嗒嗒地跃进河
中,水花劈开……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竞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通过三组对比,
突出老太太和马之间心灵相通,“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
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而哈萨克老太太,“她那瘦小的身躯刚
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竞猛然往下一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从而表
现生命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情节及鉴赏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看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
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
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景物描写要思考其作用,有奠定感情基
调;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首先“天
山,就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是景物描写,此处就是衬托作用,突出哈萨克老太
太的胸怀和情感(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骑
马过河);“此事发生在 1972 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这是一个
没有被现代文明侵染的时间和地点,只有在那时,才会有老太太和大青灰马这样的感人故事,
从而深化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
之位。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后稍
得亲近。
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久之,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
赎死罪,上许之。隆虑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
论。左右皆为昭平言。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
“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
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
偏不党,王道汤汤。’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
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乃起。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孝
文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
缰无文;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
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厕;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
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
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易曰:‘正其本,万
事理;失之豪楚,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
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辞
数万言,终不见用。
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辨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
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
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
/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B.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
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C.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
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D.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
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征,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贤才到朝廷充任官职。文中东方朔即是接
受皇帝所“征”才来到朝廷。
B. 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 最高官吏,职掌刑狱。根据诏令,
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C. 孝文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庙号,史称“汉
文帝”。
D. “书”,在文中指“五经”中的《尚书》;“易”在文中指解说和发挥《周易》的《易传》,
其学说据说源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12.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东方朔自视甚高。他向汉武帝上书自荐,言词不谦虚,对自己评价很高,引起了汉武帝的
的
重视。
B. 东方朔善解人意。在汉武帝为处死昭平,觉得有负隆虑公主临终嘱托而悲伤时,他以“圣
王为政赏不避仇、诛不避亲”的观点来宽慰汉武帝。
C. 东方朔耿直敢言。在武帝问化民之道时,他指出前世圣主率先垂范,注重仁义道德,天下
望风成俗,而汉武帝穷奢极侈,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D.东方朔名过其实。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
被汉武帝采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
(2)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①东方朔刚被征召而来,(就)上书皇帝,言辞(一点也)不谦虚,大大地称赞自己,皇
上认为他很有能力,让他在公署待诏。
②法律,是先帝制定的,因为我妹妹隆虑公主的缘故而使先帝制定的律法受诬陷,我又有什
么面目进祖庙(去见先帝)呢?又对下让我有负万民。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
上 的 对 称 , 省 略 、 对 偶 、 反 复 等 修 辞 ; 尤 其 要 关 注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这句话的
意思是,刘向说他年轻时,多次访问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和与东方朔同时的人,都说
东方朔言语诙谐善辩,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喜欢被平常人称道,所以使得后世有很多人传
闻他的事情。“长老贤人通于事”是定语后置,意思是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长老
贤人通于事”和“朔时者”是并列成分,不能断开,排除 AD。“口谐倡辩”是一个词,意思
是言语诙谐善辩,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
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孝文皇帝是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庙号”错误。孝文皇帝是是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
谥号,庙号是太宗。C 错误。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D 项,“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被汉武帝采
纳。”错误。根据原文“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
正谏似直,秽德似隐。”,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是因为他诙谐通达
机智多变,没有一种行为著名,对答诙谐而近似倡优,不陷入困境好似智者,直言规劝又似
直臣,自污其行似。从此句可以判断出,这只是解释了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得不出建议
不被采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D 错误。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关键词(1)逊:谦虚;伟:认为……有能力;公车:公署。(2)法令者,先帝所造也:
判断句式;用:因为;弟:妹妹;故:缘故;高庙:祖庙。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
等待越级提拔。东方朔刚被征召而来,(就)上书皇帝,言辞(一点也)不谦虚,大大地称赞
自己,皇上认为他很有能力,让他在公署待诏。因俸禄微薄,也未能得到汉武帝赏识提拔。
后来逐渐得到皇上的亲近。
因为上奏泰阶的事情,皇上授予东方朔太中大夫给事中,赐予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过了一段时间,隆虑公主病危,拿
黄金千斤、钱千万替昭平君预先赎免死罪,汉武帝答应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日益骄纵,
喝醉酒杀死了教导夷安公主的女官,被捕入狱囚禁在内官。因为他是隆虑公主的儿子,廷尉向
皇上请示,请求给昭平君定罪,左石大臣纷纷为昭平说情。皇上说:“我妹妹年老才有这么
一个儿子,临死把他托付给我。”于是为昭平君的事流泪叹息,过了好久才说:“法令,是
先帝制定的,因为我妹妹隆虑公主的缘故而使先帝制定的律法受诬陷,我又有什么面目进祖
庙(去见先帝)呢?对下又让我辜负万民。于是批准了廷尉给昭乎君定罪的奏疏,武帝哀痛不
能自已,左右的人都非常悲伤。东方朔上前说:“臣听说圣明的君王执政,赏赐不避仇人,
诛罚不选择是不是亲骨肉。《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坦荡无碍无阻。’这两者,是
五帝所看重的,是三王也难以做到的。陛下这样做,因此四海之内广大人民各得其所,天下
大幸!臣东方朔举杯敬酒,冒死再次给皇上祝寿。皇上才起身。
当时天下崇尚奢侈靡丽,争相从事工商业,农民纷纷离开农田。武帝很随便地问东
方朔:“我想教化人民,是否有什么办法?”东方朔回答说:“孝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但他身着黑色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制成的鞋,用没有饰物的牛皮带挂着剑,铺着莞淆编的草
席,兵器像木制的没有利刃,冬衣没有花纹;文帝以道德崇高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
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的淳厚的风俗,显著地教化了百姓。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内地方小,
想在城外筑起建章官,左有凤阙观,右有神明台;土木铺裹着锦绣丝绸,狗马披着五彩布帛;
撞响万石重的巨钟,击打声如雷霆的大鼓,使俳优兴事,要郑女起舞。皇土像这样做奢侈之
事,却独想让老百娃不奢侈不失去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能采用东方朔的建议,
推倒众多华丽的帐幕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焚毁,拒绝那些善于奔驰的良马表示再不骑用,那
么就只有尧舜盛世应该可以和陛下的治绩相比了。《易经》上说:“端正事物的本源,万事才
有条理;失之毫厘,相差千里。希望陛下留心鉴察上述之事。”
汉武帝已招览英杰俊士,衡量他们的才能,任用惟恐有失。东方朔曾经官至太中大夫,
后来经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都在武帝左右,只是诙谐逗乐的侍从。过了很久,东方朔上
书陈奏农战强国之计,趁机诉说只有自己没做过大官,想请求皇上试用。他的奏书数万言,
终究没被重用。
赞日:刘向说他年轻时,多次访问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和与东方朔同时的人,都
说东方朔言语诙谐善辩,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喜欢被平常人称道,所以使得后世有很多人
传闻他的事情;而扬雄也认为东方朔言行不够尊师重道,行为不能以德服人,他流传下来的
风气和作品像这样轻视。然而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是因为他诙谐通达机智多变,没有一
种行为著名,对答诙谐而近似倡优,不陷入困境好似智者,直言规劝又似直臣,自污其行却
似隐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荼。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
B. 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
C. 颈联“作草”“分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但背后却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D. 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章法极为谨严,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
的心情。
15.本诗与《书愤》作于同一年,抒发的感情也大致相同,但两诗还有许多不同之处,试加以
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内容不同:《书愤》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临安春雨初霁》写明媚春光下客居京华的恬静闲适生活,表达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
能上前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悲愤心情。
②意境不同:《书愤》的意境是沉郁雄浑顿挫;《临安春雨初霁》的意境是明艳恬静闲适。
③风格不同:《书愤》的风格是沉郁雄放;《临安春雨初霁》的风格是清新隽永,优美自然。
④表达技巧不同:《书愤》表达技巧之一是虚实相济,前四句回忆往事是虚,后四句着眼现
实为实,虚实对比,相得益彰;《临安春雨初霁》表达技巧之一以乐景衬哀情,以恬静闲适
的生活反衬落寞无聊的心境。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
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
藉。”错误。“小楼一夜听春雨”,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
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
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
了鲜明的对照。B 错误。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该先审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再确
定从哪些方面去作答。本题要求比较与《书愤》的不同之处,可以从内容情感、意境、语言
风格、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等角度去考虑。《书愤》所写内容为前四句概括自己青壮年时期的
壮志和战斗生活,后四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气,但又以诸葛孔明自比,表达了自己
的得信心和决心;本诗开篇开篇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居京华的生活。无论是
夜不能寐听春雨,还是春光明媚的“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的“清明可到家”,都充
满一种厌倦官场而又客居京华的无奈。《书愤》中颔联回忆了曾经边地的战斗生活, “楼船”
与“夜雪”, “铁马”与“秋风”,两幅意境开阔雄浑的战场画卷,体现出了诗人“气如山”
的坚定和豪迈,语言风格也是沉郁顿挫;本诗选取了“小楼”“春雨”
“深巷”“杏花”“矮纸”“斜行”“晴窗”“细乳”“作草”“分茶”等富有生活化的词
语,描绘了一种恬静闲适的意境,语言上清新明丽隽永自然。《书愤》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四句追忆战场生活,虚写,后四句抒发感慨,实写,虚实结合。本诗描写了一幅明艳的春
光图,来衬托诗人无奈寂寞的心境。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
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
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
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1)苏轼的《赤壁赋》中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洞箫之声动人心魄的句子是“_____,
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宋诗极富理趣,陆游的《游山西村》中“____,____”两句体现这一特色,景物描写中寓
含哲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答案】 (1). 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妇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山重水复疑无路 (6).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必须注意情境的提醒,
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
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境默写,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壑”“嫠”“喧豗”“砯”“壑”“疑”“暗”。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
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
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
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
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据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超过 500 亿多次,两成网民接到的电话中超过一
半是骚扰电话,而且每周都能接到骚扰电话的网民达到 85. 4%。不夸张地说,骚扰电话面前,
几乎无人能幸免。公众可能不难 :日常生活中,接到骚扰电话,( )。打骚扰电话的
人究竟是谁,他们从何种渠道、如何获取了我们的个人信息,又都在为哪些产品做宣传,都
是无从得知的。
一场对骚扰电话的公民追击,在向警方报案、做过常规的笔录和调查后就 了。客观
而言,具体某个骚扰电话给公民个人带来的权益侵害可能有限,一般性的电话骚扰或不至于
涉及刑事犯罪,但却起码也是明白无误的治安违法,有效的社会治理也不能就这样的任其
地逍遥法外。
公民遇到骚扰电话怎么办?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乏报警求助、拿起法律武器等内容,但
事实上骚扰信息的发布主体一般处于无从查证的状态,最终难免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感同身受 杳无音信 肆无忌惮 不了了之
B. 身临其境 杳无音信 有恃无恐 不了了之
C. 感同身受 石沉大海 有恃无恐 束之高阁
D. 身临其境 石沉大海 肆无忌惮 束之高阁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习惯性地接听或者接起来后挂断,最多在手机上做一下骚扰电话的标记
B. 习惯性地在手机上做一下骚扰电话的标记,然后接听或者接起来后挂断
C. 习惯性地在手机上做一下骚扰电话的标记,然后拒听或者接起来后挂断
D. 习惯性地拒听或者接起来后挂断,最多在手机上做一下骚扰电话的标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据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拨打骚扰电话超过 500 亿多次
B 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量超过 500 亿次
C. 据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量超过 500 亿次
D. 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拨打骚扰电话超过 500 亿多次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
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感同身受,意思是现多
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身临其境,意思是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选
.
文句意侧重于感受,而非强调场景,故应该选“感同身受”,排除 BD。杳无音信,意思是没有
一点消息;石沉大海,意思是比喻始终没有消息。两个成语都有“没有消息”之意,但石沉
大海是比喻性的,常跟比喻词配合运用;杳无音信是直陈性的,一般不跟比喻词配合运用。
本句是直接陈述向警方报案、做过常规的笔录和调查后就没有结果了,所以用“杳无音信”,
排除 CD。肆无忌惮,意思是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忌;有恃无恐,意思是因有所倚仗而不害
怕。两个成语都有“妄为”之意,不同在于“有无倚仗”。本句不强调“倚仗”,就说法治社
会不能任其妄为,所以应选“肆无忌惮”,排除 BC。不了了之,意思是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
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束之高阁,意思是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本句是说
骚扰信息的发布主体一般处于无从查证的状态,结果也就是“不了了之”了。排除 CD。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
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
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
强调的重心。观察这个句子,前后都没有明显的提示语,我们只能从句子本身入手。在日常
生活中,接到骚扰电话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拒听或者接起来后挂断,不可能先做骚扰电
话的标记,排除 BC。接听或接起来挂断大体上是一个意思,排除 A。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
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子“据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超过 500 亿多次”,“超
过”和“多”成分赘余,排除 AD;结合文本内容看,“据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骚扰电话拨
打超过 500 亿多次,两成网民接到的电话中超过一半是骚扰电话,而且每周都能接到骚扰电
话的网民达到 85.4%。”,“两成网民……”的内容和“2018 年中国骚扰电话……”的内容同
做“显示”一词的宾语,因此“数据”一词在句中应做主语,“数据”做主语的句子只能是
B。“据数据显示”是介词结构做句前状语,如果选 C,本句就没有主语,排除 C。
故选 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
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
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
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为荔枝写下的名句,表达了对这种水果的特别
喜爱。然而,如果真的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每天吃下数百颗荔枝,恐怕是会患上“荔枝病”
的。也许你会奇怪,荔枝那么甜,____,怎么会让人患上低血糖呢?实际上,荔枝所含的糖
是果糖,必须经由人体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如果过量食入荔枝,人体内的转
化酶就会供不应求,多余的果糖,____,还会刺激胰岛细胞释放大量胰岛素,引发低血糖反
应。此外,荔枝中含有的 a—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也有降低血糖的效果。吃“糖”不补
“糖”,还让人缺“糖”,这仿佛是一个隐喻。吃,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补,____。如果只把
注意力放在吃上,就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想当然地以为消化了、吸收了,并且于已有补。而
实际上,可能非但不是如此,还有截然相反的效果。
【答案】 (1). ①含糖量一定很高 (2). ②不仅无法转换成葡萄糖 (3). ③则是一
种内在的效果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中的衔接考
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
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
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语句通顺。本段文字围绕着“荔枝甜却使人患上低血糖”内容来写。第一空,荔枝甜,自然
含糖量就高, 所以填写“含糖量一定很高”。第二空,根据前文内容“荔枝所含的糖是果糖,
必须经由人体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如果过量食入荔枝,转化酶不够,多余的
糖果就转换不了葡萄糖,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第二空内容应该是“无法转化成葡萄
糖”,又因为下文是“还会……”,所以应该用关联词语“不仅”,归纳起来就是“不仅无法转
换成葡萄糖”。第三空,要填的内容和前一句形成对比,“吃,是一种外在的”,所以“补,
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前文“荔枝有降低血糖的效果”,因此本空应填“内在的效果”。
总之,做补写句子类的题目应该 “瞻前顾后”。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
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
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
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
贯。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 50 个字。
很多人认为饮用水越纯净越有益健康,甚至有人喝实验室的“超纯水”。现在市场上出现
了多种水商品,如“矿泉水”“天然水”“超纯水”“纯净水”“蒸馏水”等。“超纯水”
至清至纯,适用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不适宜饮用。目前,大多数家庭喝得最多的还是纯净
水,纯净水多为超滤和反渗透两种类型的净水器提供。我们的水源多为自来水或者地下水,
水中除了含有灰尘、泥沙外,还有离子、胶体、细菌、微生物、矿物质等。一般情况超滤型
净水器就可以满足生活用水需要,在农村或者是化工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反渗透型净水机
就派上了用场。
【答案】饮用水不是越纯越好,一般情况超滤净水器可胜任家庭所需,农村或污染较重的地
方反渗透型净水器就派上用场
【解析】
【详解】本题是压缩语段,侧重考查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
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
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
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先通读前文,本段文字共6句话。第一
句写很多人认为饮用水越纯净越有益健康;第二句写纯净水的分类;第三句写“超纯水”不
适合饮用;第四句写纯净水的提供方式;第五句写我们的水源来源;第六句写不同净水器的
适用范围。然后划分层次,一至三句为第一层,写饮用水不是越纯净越好;四至六句为第二
层,一般情况超滤型净水器就可以满足生活用水需要,在农村或污染较严重的地方,反渗透
型净水机就派上了用场。归纳概括这两层意思,用流畅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点睛】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压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
综合考查理解、分析、筛选、概括等语言表达能力。不论何种形式的压缩语段题,都要做到
准确把握语段的主旨和内容;同时要求做到语句简洁、语言简练、不遗漏主要信息、符合字
数要求。做好压缩语段题需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筛选”,二是“概括”。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知从何时起,微信群内投票评比变得司空见惯,每个人时不时的要为同学、朋友、同
事,甚至陌生人投票拉票。随着“朋友圈”的广泛使用,诸如此类的投票评比活动也越来越
多,甚至产生了有组织有规模的“专业投票拉票群”,此风盛行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每
个人在使用微信时都遇到过。有人觉得举手之劳,成人之美,何乐而不为?有人觉得碍于情
面,不得已而为之。有人置之不理,无视它,甚至退群……
微信“朋友圈”拉票之风盛行,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理性投票有意义
近日,微信群投票广泛兴起,一打开朋友圈,各式各样的投票链接霸屏。我们每个人每
天都面对这种情景。有人认为,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有人觉得碍于情面不得不投,也有
人置之不理。而我认为应理性投票,使投票变得有意义。
微信群投票的设计初衷是让大众发表看法,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竞赛。其投票内容由发起
者自拟,参与者也无门槛可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收集、统计大众的意见和看法。但在群投
票的兴起中,一些无聊的投票内容的出现,使人们迫于亲朋好友的情面为之投票,实在是有
违群投票的意义,也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对此置之不理,也会伤害自己的人际圈。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理性投票。首先,我们可在朋友圈表明自己的观点,投有意义的票。
对于那些拉票的微信群,有选择的退出,不参与无聊的投票活动,把自己的时间用在有意义
的事情上。只保留比较正规的投票圈,并按自己的意愿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
其次,我们也应劝诫身边的亲朋好友,尽量不要参加无意义的投票活动,也不让无聊的
投票肆意扩散,以免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
随着科技发展,信息化的进步,其开发端研发的小程序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群投
票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其健康发展,遵守群投票的规则,合理的发起投
票活动,使每一次的群投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大力打击无意义的群投票活动,让其
消失在我们的朋友圈。合理地投出自己的一票,发挥自己这一小举动的作用,从而达到开发
端的研发初衷。
理性投票有意义,通过投票,不仅能使真正有特长、有能力的人被发现,使埋在沙中的
金子闪闪发光,还能让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都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对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大有意义。所以面对各式各样的群投票时,我们应做到合理投票,
不盲目,不忽视,让每次投票都得到准确的数据,让无意义的投票消失在朋友圈,使群投票
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
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则材
料中心内容是“微信朋友圈拉票”之事,对于此事,有三种表现:有人觉得举手之劳,成人
之美,何乐而不为?有人觉得碍于情面,不得已而为之。有人置之不理,无视它,甚至退
群……你怎么看?对以这三种表现,不管怎么选择,只要有理有据,分析充分即可。在分析
写作过程中,要紧扣材料发表看法,忌写成话题作文。
参考立意:
(1)群投票,举手之劳,成人之美
(2)群投票的积极意义。
(3)群投票的消极意义。
(4)理性投票,不能让群投票绑架你。
结构层次:本文开篇简引材料,提出观点“我认为应合理投票,使投票变得有意义”。接着指
出投票和不投票的两难处境,再次强调“我们应合理投票”。怎么做才能合理投票?用首先、
其次这样的表述陈述具体做法。最后联系实际,呼吁让群投票功能发挥积极作用。
素材:
(1)微信投票,这早已成为生活中各类比赛竞技评判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披着征民意扬
民主的外套,实则是一种毫无责任考虑的“一指定生死。”笔者认为,这种在大赛中的微信
投票环节,本质上是一种伪民主,不足以成为评判选手水平的客观、切实标准。
(2)微信投票的产生,是对原有单一权威标准的完善和校准,也是对民众抒发己见的一种满
足,其存在和普及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盲目适用却适得其反,如同事件中的小林,以这种方
式赢得比赛,是对小傅的不公,对公平准则的违背,因为这其中少了技术考量,只是单纯的
拼人脉、拼关系。但评分过程中真的就不需要微信投票环节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适当
减少微信投票的占分比重,防止伪民意改变选手命运,让选手得分更合理更客观。
(3)在国内的各种大赛中也有许多促进公平的评比方式可供借鉴,如《中国好声音》的蒙眼
转椅。本次大赛使用微信评比并非不可,而且值得提倡,但在把参赛者作品呈现给大众时,
若能采用匿名作品的方式也许更好。其实无论用何种方法,评比总不是令所有人满意,一方
。
得意,必有一方失意,公平性也不可保证。虽然俗语言:真金不怕火炼,但我依旧期待有更
好的方法促使真金从重重烈火中炼出,散发光芒;期待更为公平的方式鼓励创新人才涌流,
创新事业蓬勃发展。
(4)前几天看过一则报道;各大电商纷纷打击水军。亚马逊通过检测不正常的评价,并给消
费者标识出可疑的商家。国内有些网站屏蔽了部分评论,只有购买后才能评价……然而,这
些方式真的能阻击水军进击的脚步?不可能的,当评价和推荐这种模式存在时,水军就是必
然的产物。试想,如果线下可以通过雇人来提高店铺的声名时,难道会有店主不这样做吗?
然而无奈于现实中得不偿失,几乎无人会选用这样的宣传方式。但当画面转到网上时,在如
今这个连账号批量注册都有软件的时代,水军其实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
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
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
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
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
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
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
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