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
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
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
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显然,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可以
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为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及认真、负责、
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
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和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
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都很光荣。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
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
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
的范畴。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社会主
义国家,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
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的重要内容。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
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
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有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作用。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生
活劳动着重解决个人自理问题,生产劳动侧重解决物质财富创造问题,服务劳动侧重解决个
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
用。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要看到,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
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
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培养大国工匠,也培养创
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
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劳动教育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B. 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
C. 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贯通,其它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这体现了劳育的独特价值。
D. 在当下构建科学实用 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可以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点明劳动和劳动教育概念内涵的目的是为后文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
B. 在论证劳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前,文章论证了劳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C. 在讨论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时,文章从五育辩证关系的角度进行讨论,说理明白。
D. 文章论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讨论了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机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劳动教育有助人们认识到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
低贵践之分。
的
B. 我国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能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其适应于改善社会生
活的本领。
C. 劳动教育虽然具有综合育人价值与载体价值,但它无法取代其它四育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
能。
D. 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原因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形
势的要求,势必发生重大变革。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错误,这一表达片面,原文说的是“从
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
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选项忽略了“从普遍意义看”这一限制词;“劳动教育推动人
类可持续发展”夸大其词,原文“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B 项,“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错
误,选项缺少限制条件,原文“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
等……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选项表述缺少“一般意义上的”这一限制词;
C 项,“其它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这体现了劳育的独特价值”曲解文意,原文“在劳动教育
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并未说“其它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我们一方面要
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这
才是“劳育的独特价值”。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目的是为后文论证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理解错误,原文“要看到劳动教
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
育”。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
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
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
与全文保持一致。
D 项,“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原因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已无法满足新时代
新形势的要求,势必发生重大变革”错误,选项表述不全面,“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
态的重大变革”只是“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其中一个原因,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 D。
【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
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
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
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
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
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
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
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
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
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 年 5 月 15 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
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贏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2019 北京共识》,节选如下:
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
时,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
也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
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
我们认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
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
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
进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
(摘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
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
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
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
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
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
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
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
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
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
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摘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材料三:
喜马拉雅共识机构创始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国际研究員龙安志表示,亚洲文
明对话大会召开正当其时,抗击了西方逆全球化风潮的兴起,迎合亚洲经济体转型契机。“虽
然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但加强共识后,能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中
国、印度、缅甸、孟加拉等国可以通过金融、科技、环保领域的合作,践行经济可持续发
展。”他说,“在文明交互加深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领域合作将更容易。”
此次大会还吸引了亚洲以外国家的参与。对此,龙安志说,与古代丝绸之路一样,沿线
经贸文化往来的受益方就不仅限于亚洲。“随着大会的开展,相信会有更多国家关注,但最
重要的是,亚洲各国立足自身的根基,在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的认识下做好自己的事情。”
(摘选自《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新加坡《海峽时报》报道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除了分论坛之外,还包括亚洲文化嘉
年华、亚洲文明周等一系列活动,囊括了各色美食节、电影节等.将促进亚洲文明合作。
阿富汗“TOLONews”电视台报道说,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促进不同文明之
同的和谐共生”。
《印度教徒报》报道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相互理解和知识共享,有助于解决今
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近几年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世界文
明的交流互鉴。”
(摘选自《参考消息》)
4. 下列关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相关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举行的时代背景。
B.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达成的共识,为各国文明对话交流提供了平台,能解决当今国际社
会面临的各种挑战。
C.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成功召开,是对西方破坏全球化进程的有力回击,并迎合了亚洲
经济体型的契机。
D.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参与者不只是亚洲国家还包括亚洲以外的国家,他们也会成为经
贸文化往来的受益方。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力量、文明力量与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容易产生“妄自菲薄”、“闭关排外”等倾向,是因为他们大多遭受过西
方殖民主义的欺凌。
C.外媒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大会期间活动丰富,促进了不同文
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D. 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但只要加强交流,就能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
逐步消除隔阂与差距。
6. 请结合材料,概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时代意义。
【答案】4. B 5. D
6. 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抗击逆全球化风潮。②为各国间文明对话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
台。③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④有助于经济领域的合作。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
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
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能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错,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有
助于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故选 B。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
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
项对照,辨明正误。D 项“逐步消除隔阂与差距”错,原文是“在文明交互加深的基础上,实
现经济领域合作将更容易”,只是说实现经济领域合作将更容易,并不是逐步消除隔阂与差距。
故选 D。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
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概括亚
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时代意义,答题区间集中在四则材料中。可先找到文中的原句,
然后通过关键词摘取法进行整合即可。如材料一“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
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可概括为“为
各国间文明对话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材料三“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正当其时,抗
击了西方逆全球化风潮的兴起,迎合亚洲经济体转型契机”,可概括为“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抗击逆全球化风潮”;材料四“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促进不同文明之同的和谐共
生”,“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相互理解和知识共享,有助于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
战。近几年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可概括为
“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
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
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
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
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
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
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
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颗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
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每怀匡佐之义。
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
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
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
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
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热麦约食菱谷以资一举
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
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
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
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
致英俊。”操从之。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
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
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
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
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
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
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B.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
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C.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
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D.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
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
B.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
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
C. 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
画”,有时也喻指“俭朴”。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
D.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
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富有才学,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颙见到他,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
他投奔曹操,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B. 荀彧胸有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怀有匡正之心,选择英明的人去辅助;向曹操献计,把
皇帝迎到许都,为“胁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C. 荀彧敏于决断,善于把握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顿军队做好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
官渡之战,他建议用奇计破敌,助曹操取得了胜利。
D. 荀彧性格刚直,事主保持忠节。他从忠贞德义出发,不支持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
祸;他在病中看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2)“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
【答案】7. A 8. A 9. B
10. (1)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
才。
(2)“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
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将
军”“兖州”“首事”“山东”“此”“天下”“要地”“虏”“熟麦”“食”“谷”“吕
布”,虚词“以”“之”“也”“其”“而”“则”,“熟麦”意思是“成熟的麦子”,作“收”
的宾语,意思是“抢收成熟的麦子”,为完整动宾结构,其后断开,排除 C 项;“约”的意思
是“节约”,“蓄”的意思是“储存”,“食”和“谷”都是粮食的意思,分别作“约”和“蓄”
的宾语,意思是“节食蓄粮”,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资”的意思是“帮助,资
助”,“一举”指“军事行动”,“一举”作“资”的宾语,意思是“助军事行动”,中间不能
断开,排除 BD 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
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
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句子可以断开为: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
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
破也。故选 A。
【8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说法错误,上宾之礼用于接
待宾客,九宾礼是接待外交使者,两者不同。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说法
错误,原文为“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
制。彧乃劝操曰……”,由此可以看出迎皇帝到许都是曹操的想法,荀彧表示支持。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1)中“因”,趁着;“奉”,奉迎;“以”,连词,表目的;“从”,顺应;“从人望”,
顺应百姓(万民)心愿;“秉”,秉持,执;“至”,最大的;“服”,使动用法,使……信服;
“致”,招致,网罗;“英俊”,指英才;“致英俊”,网罗英才。(2)中的“见”,同“现”,
显现,败露;“情见”,情形败露;“竭”,衰竭;“势竭”,声势衰竭;“此用奇之时,不可
失也”,判断句,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乃”,于是,就;“坚壁”,指
坚守壁垒;“持”;相持(对抗);“之”,代词,代指袁绍;“操乃坚壁持之”,曹操于是坚
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
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荀彧(yù)字文若,颍川颍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南阳人何颙见到荀彧认为他奇
异不凡,说:“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董卓作乱时,弃官回
到家乡。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彧。荀彧每每有匡正之心。估计袁绍最
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啊。”
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彧守甄城。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接吕布。
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需物资。”荀彧知道
张邈有变,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陶谦死,曹操想马上攻取徐州,
回兵后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说:“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
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
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
败。”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建安元年,献帝从
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促行事。荀彧于是鼓
动曹操说:“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
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
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
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
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
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
打败袁绍。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
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
节。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
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
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
此而不奏乐。谥为敬侯。第二年,曹操终于晋封魏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幕次①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②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①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两省给舍以上、御史中丞、
学士皆御赐寓,百官就食幕次。②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
刘备对许汜说:你只知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1. 下列对这首诗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汉水岘山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 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 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 美景,文思泉涌,立即提笔写诗作文。
的
的
D. 诗人于百官欢饮之时忆起自己汉水旁的旧居,生发出些许人生慨叹。
12. 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
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
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的态度。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即提笔写诗作文”错误,诗歌颈联“直以文章
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直”应理解为“只是”,“未”和“应”都表否定,这句话的
大意是“我写文做诗不过是让景色增添光彩,但自己并未沉溺于清风明月之中,因此有负登
临之意”。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局部设
题,然后要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理解尾联的意思,分析其中的情感。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意思是我想要超脱世俗抛开尘世荣华离开,却又担心
被先贤元龙所耻笑;结合诗歌标题中“忆汉上旧居”以及首联对汉上旧居的描述可知,这旧
居远离尘嚣,可见是可居之所,再结合颔联“尚有求田问舍心”中典故可知,尾联“超然便
欲遗荣去”中流露出想要抛开世俗荣华,抛弃功名利禄,离开官场的心思;但是尾联最后一
句“却恐元龙会见侵”中“却”进行了转折,“恐”意思是“恐怕”,流露出担心之意,而“元
龙会见侵”则是“恐”的原因,“元龙”本指陈登,他“机敏高爽,博览载籍,雅有文艺。
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后以“元龙”泛称杰出人物,作者想要回归田园,却又怕被这些先贤耻
笑,内心充满担忧,想要归去却又怕耻笑,两种情感交融在心中,但“却”明显表明后一种
情感占据上风,说明诗人是以国事为重的。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
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
—→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
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
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
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
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万元的遗产
马克·吐温
湖滨镇是一个居住着五六千人的可爱的西部小镇。这个镇上的教堂很多,因为镇上的人
个个都是虔诚的教徒,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
塞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薄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在湖滨镇干他这一
行的人,他是唯一领高年薪的——800 元。这个数字实在是可现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
报酬。他的妻于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
有一天,来了一个了不起的消息!这个消息真是使人吃惊、使人欢喜!那是从邻近的一
个州来的,塞拉丁唯一的一个活着的亲属住在那里,名叫提尔贝利·福斯脱。他是个独身老
汉,已经 70 岁了,据说家境相当富裕,性情也相当古怪和执拗。提尔贝利给塞拉丁写信来,
说他不久就会死了,打算把 3 万元现款的遗产给他。他说这并不是为了表示感情,而是因为
他一生的晦气和懊恼多半都是由金钱而来的,现在他希望把这笔钱转让给一个适当的对象,
使它继续干那害人的匀当,满足他的心愿。这笔遗产将在他的遗嘱里交代清楚,如数照付。
但是有一个条件,塞拉丁必须能向遗嘱执行人证明三件事:一是他没有在口头上或是书信里
表示关心这笔遗产,二是他没有探听过这位将死的人向地狱前进的过程,三是他没有参加葬
礼。
“3——万——块钱!”这几个令人神往的字像美妙的音乐似的,在这两个人的脑子里响
个不停。这一天,塞拉丁记账记得一塌糊涂、错误百出;爱勒克也不能专心干她的事情,甚
至拿起一个花盆却忘记她打算干什么。
当晚,两支铅笔一直在忙个不停——各人拟订各人的计划:爱勒克盘算着如何把这笔钱
投资,塞拉丁则考虑怎样把它花掉。
最后还是塞拉丁打破了沉寂。他兴高采烈地说:“啊,爱勒克!我们首先开支 1000 块钱,
买一匹马和一辆轻便马车为夏天用,买一架雪橇和一件皮子的膝围为冬天用。”
爱勒克果断而沉着地回答说:“动用本钱吗?那可不行。我们千万不能动用这笔本钱,
那么做是不妥当的。我们要赚大钱!”
“赚大钱。那太好了。往下说吧,爱勒克。什么办法?”
“煤,新开的矿。我打算投资 1 万元买煤矿优先股。他们半年付一次利息,1 万元钱变成
3 万——只要一年!”
“哇呢——”塞拉丁拿起杂记本子来,开始核算购置东西的钱数,这次所要买的是他希
望尽早弄到手的那些享乐用品:“马——马车——雪橇——膝围——漆皮——高筒礼帽——
转柄表——镶新牙。”
“别忙!我还得给煤矿上赚来的那 3 万元找出路,是不是?我把它派了两次用场:一次
做油生意,一次做麦子生意。”
“爱勒克,这太妙了!总共赚了多少?”
“我想——,算得稳当一点,大约可以净赚 18 万,也许还可以再多一些。”
“哎呀呀!这岂不太妙?谢天谢地!我们拼命苦干了多年,终于交上好运了。爱勒克!”
“塞拉丁,我打算给教堂整整捐 300 元——到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道理怕花钱!”
“你这一着做得再漂亮不过了,亲爱的,你这毫无私心的人,这种举动正合你那慷慨的
性格。”
然后他们就上楼去睡觉,可是因为高兴得昏头昏脑,竟至忘记了熄掉蜡烛,让它在客厅
里点着。塞拉丁主张让它点着算了,他说即令是值 1000 元,他们也不在乎。可是爱勒克还是
下去把它吹熄了。这一着倒是做得正好,因为她往回走的时候,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趁着
那 18 万元还没有冷掉的时候,把它变成了 50 万元。
当然,在兴奋的情绪中,他们没忘第二天就写信到这位本家居住的地方去,订了一份当
地的报纸——《萨格摩尔周刊》——那上面有最及时的讣告消息。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星期六终于来到了,他们收到了报纸。爱勒克迫不及待地把报纸
外面包的纸撕开,她和塞拉丁的两双眼睛立刻就扫视着讣告栏。结果却大失所望!哪儿也没
有提到提尔贝利。
“也许距离太远,也许下个星期就有消息了。”塞拉丁告诉妻子。
然而,5 个星期闷沉沉地过去了,《萨格摩尔周刊》每星期六都按时来到,可人的消息却
从未降临。这时候塞拉丁的耐性再也支持不住了,他痛恨地说:“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大概
是永远不死了!”
就这样,4 年过去了,那个盖空中楼阁的习惯、做白日梦的习惯发展得多快啊!美梦没有
到来,倒是等来了《萨格摩尔周刊》的编辑,因为他们在过去 4 年中,一心一意地忙于别的
事情,居然把报费忘却了,欠款共计 6 元。
对福斯脱夫妇而言,再没有比这位客人更受欢迎的了。他对提尔贝利伯父的情况一定很
熟悉,想必知道他什么时候有进坟墓的希望。当然不能正面提出问题来,因为那就会使那笔
遗产落空。
塞拉丁抑制住他那火热的渴望,极力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问道:“我——,我在贵
地有一个远房本家,名叫提尔贝利。他——他——身体还好吗?”
“他身体还好?天哪,他到阴间去已经 4 年了!”
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
塞拉丁不动声色地——以试探的口吻说:“啊!真是,人生就是这样,谁也不免一死——
连阔人也免不了这一关。”
“阔人?”那位编辑哈哈大笑起来,“那可不恰当。他是一钱莫名的,镇上的人最后不
得不凑钱来埋了他。”
(有删改)
1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的湖滨镇是个美丽的西部小镇,这里“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人人都有虔
诚的信仰,勤恳工作,幸福生活,简直是自由伊甸园式美国梦的典范。
B. 穷困撩倒的提尔贝利·福斯脱虽未直接出场,却是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生活的贫穷扭
曲了他的灵魂,使他在临死前拿虚无的遗产愚弄了福斯脱夫妇多年。
C. 本文的对话描写精彩。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读者可以看到:福斯脱夫妇同时做着发
横财的白日梦,分别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和投机主义。
D.选文戛然而止的结局令情节“断崖”,福斯脱夫妇数年的美梦归于破灭——那笔遗产不过是
黄粱一梦,残酷的现实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令人唏嘘不已。
14. 请概括分析福斯脱夫妇的主要形象特点。
15.幽默与讽刺是马克·吐温小说的主要特点,本篇小说中作者对夫妇二人在这一笔遗产面前
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笔法犀利,入木三分。请找出三处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13. A 14. 原本的塞拉丁工作勤勤恳恳,爱勒克能干、精心操持家务;两人过着
幸福的生活。在金钱的利诱下,福斯脱夫妇贪婪和虚伪暴露无遗。
15. (1)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发大财,却只愿捐出 300 元给教会,还自认为是“无私”与“慷
慨”,这里讽刺了福斯脱夫妇的自私与贪婪吝啬。(2)在等待过程中,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巨额
的投资收益和享乐生活却忘记缴纳 6 美元的报费,这也是对二人空想不切实际的物质生活的
辛辣嘲讽。(3)当报纸编辑前来拜访,福斯脱夫妇急切地渴望从编辑那里了解提尔贝利的情
况,却又要符合遗嘱的要求,伪装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充分讽刺了人物的虚伪。(4)当得知
提尔贝利死讯时,“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暴露出
福斯脱夫妇的虚伪、冷酷。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故事发生的湖滨镇是个美丽的西部小镇,这里‘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人人
都有虔诚的信仰,勤恳工作,幸福生活,简直是自由伊甸园式美国梦的典范”错误,情感方
向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对湖滨镇“亲善友好”,人人虔诚,人人勤恳的描绘,实质上
是讽刺,这也不是“美国梦”的典范。
故选 A。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概
括分析福斯脱夫妇的主要形象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
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从文中来看,福斯脱夫妇前后的形象变化非常大,一开始的夫妇俩是这样的,第二段说“塞
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薄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在湖滨镇干他这一行的人,
他是唯一领高年薪的——800 元。这个数字实在是可现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报酬。他
的妻于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丈夫勤勤恳
恳,妻子是贤妻良母,夫妻二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从第三段开始,夫妻二人听说可以继承
一大笔遗产之后发生了变化,福斯脱夫妇同时做着发横财的白日梦,欲望不断膨胀,这些展
现出人物的贪婪和虚伪。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幽
默与讽刺是马克•吐温小说的主要特点,本篇小说中作者对夫妇二人在这一笔遗产面前的丑态
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笔法犀利,入木三分。请找出三处并加以简要分析”,然后要到文中找出
夫妇二人在遗产面前表现出的各种丑态,并进行分析。
如夫妻二人在计算如何使用和投资这笔巨额遗产的时候,“塞拉丁,我打算给教堂整整捐 300
元——到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道理怕花钱”“这一着做得再漂亮不过了,亲爱的,你这毫无
私心的人,这种举动正合你那慷慨的性格”,与所谓的巨额遗产相比,区区 300 元竟然是“慷
慨”“毫无私心”的,马克吐温用这种方式展现了夫妻二人的贪婪与吝啬;
如为了早点得到遗产,夫妻二人“订了一份当地的报纸——《萨格摩尔周刊》——那上面有
最及时的讣告消息“,几个星期过去没有得到讣告,他竟然“痛恨地说:‘这个该死的家伙,
他大概是永远不死了’”,这展现出人物的冷酷无情;
如“就这样,4 年过去了,那个盖空中楼阁的习惯、做白日梦的习惯发展得多快啊!美梦没有
到来,倒是等来了《萨格摩尔周刊》的编辑,因为他们在过去 4 年中,一心一意地忙于别的
事情,居然把报费忘却了,欠款共计 6 元”,夫妻二人光想着巨额的投资收益和享乐生活却忘
记缴纳 6 美元的报费,这是对二人空想的无情讽刺;
如“对福斯脱夫妇而言,再没有比这位客人更受欢迎的了。他对提尔贝利伯父的情况一定很
熟悉,想必知道他什么时候有进坟墓的希望。当然不能正面提出问题来,因为那就会使那笔
遗产落空”,这展现出夫妻二人的虚伪;
如“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这展现出夫妻二人的冷
酷。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
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
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
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
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
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
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大好山河,历来让中国文人魂牵梦萦,诗情大发。
《望岳》中,杜甫望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顿时“①_____”,因而极目张望,立誓
“②______”,以览尽众山;《虞美人》中,李煜身囚小楼,见月下雕栏玉砌,心中黯然,一
句“③___________”道出了江山易主、山河变色的慨叹,面对此情此景,李煜不禁生发了
“④_____”的浩瀚离愁;《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驾一叶扁舟,吹着清风,沐浴着山间明
月,顿觉人生短暂,很想“⑤___”,又想与明月共存,并认为清风、明月、江水,
“⑥______”,自己和友人可以尽情享用。
【答案】 (1). 荡胸生曾云 (2). 会当凌绝顶 (3). 只是朱颜改 (4). 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5). 挟飞仙以遨游 (6).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曾、凌、恰、挟、遨。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
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
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 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
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 的文化轨迹,形成了一条 于
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共同体”之路。它预设了世界文明进程的中国
路径,也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炎黄时代,中国境内分布着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族集团。首先,黄帝族与炎帝族经
过阪泉之战,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炎黄二族为主体的华夏集团。后来,华夏集团向东、
向南扩张,分别与东夷、苗蛮集团通过战争而相互融合。三大部落集团融合后,随着夏王朝
的建立,以王朝国家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所以,( ),又融合了部分东
夷、苗蛮等众多部族集团而形成的,华夏民族的血缘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由中原
地区为中心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传奇 筚路蓝缕 接连不断 区别
B. 传说 焚膏继晷 绵延不绝 区别
C. 传说 筚路蓝缕 绵延不绝 迥异
D. 传奇 焚膏继晷 接连不断 迥异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炎黄在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主干
B. 华夏民族从其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是以炎黄为主干
C. 从华夏民族最初 生成过程来看,炎黄逐渐成为主干
D. 从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炎黄逐渐成为华夏民族主干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
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B. 华夏民族的血缘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
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C. 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由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不同血缘关系的
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D. 在血缘上华夏民族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因为它是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不同血缘关系
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
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传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传说:群众口头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或
某种说法。文中并没有“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的内容暗示,所以选“传说”
合适。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的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根据语境描
的
写的是“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艰苦创业的事情,所以选“筚路蓝缕”合适。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接连不断:一个跟着一个地。文中修饰 是“文化轨迹”,选“绵延不
绝”合适。
迥异:相差很远。区别:把两个以上的对象加以比较,认识他们不同的地方。文中是说“……
于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这是比较的结果,而不是比较的过程,选“迥异”合适。
故选 C。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首先根据
前文“以王朝国家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所以后一句的应该承接“华夏民族”开
始叙述,A 项和 D 项的内容都是以“炎黄”为叙述重点,与前文内容不衔接,所以排除 AD 两
项。再根据后文“又融合了部分东夷、苗蛮等众多部族集团而形成的”内容,可知括号里的
内容是以“华夏民族”最为主语来叙述的,才能和后文的“融合”这一动词搭配形成主谓式
结构,C 项“从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是作状语成分,和后文不照应,可排除。故选
B。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
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
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子存在的问题:主语“血缘”和宾语“文化共同体”搭
配不当;介词结构“以……为”缺少介词“以”。
B 项,主语“血缘”和宾语“文化共同体”搭配不当;
C 项和 D 项介词结构“以……为”缺少介词“以”;
分析可知,A 项修改的恰当。
故选 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格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多肉植物是指植物营养器官的某一部分,如茎或叶或根,少数种类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
具有发达的薄壁组织用以贮藏水分,在外形上__________的一类植物。它们大部分生长在干
旱地区,每年有很长的时间__________,仅靠体内贮藏的水分维持生命。有时候人们把这类
植物称为沙漠植物或沙生植物,_________。因为多肉植物虽然有许多生长在沙漠地区,但却
不是都生长在沙漠,而且沙漠里也还生长着许多不是多肉植物的植物。
【答案】 (1). 显得肥厚多汁 (2). 根部吸收不到水分 (3). 这是不太确切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
题,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句式来确定拟写句子的内容和句式。
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多肉植物”。
第一处,“在外形上”提示考生,后面应是介绍“多肉植物”在外形上的特点,结合前面“具
有发达的薄壁组织用以贮藏水分”以及“多肉”这一特点可知,“多肉植物”在外形上的特
点应该是“肥厚多汁”;
第二处,前面说多肉植物“大部分生长在干旱地区”,这是对多肉植物生长环境的介绍,后面
说“仅靠体内贮藏的水分维持生命”是对多肉植物存活方式的介绍,由此可知,这些多肉植
物的根部应该是吸收不到水分的;
第三处,前面说“有时候人们把这类植物称为沙漠植物或沙生植物”,结合后面“因为多肉植
物虽然有许多生长在沙漠地区,但却不是都生长在沙漠,而且沙漠里也还生长着许多不是多
肉植物的植物”可知,前面这种说法应该是不准确的,故横线处的内容应是对前面这种说法
的评价。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2019 年 8 月 27 日,教育部就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使用情况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普通高中历
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介绍,历史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
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 100 余位,思想、科技、文
学、法律等著作 80 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
大发明创造 50 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 40 余件。教材引导学生形成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答案】①2019年 8 月 27 日,教育部举行普通高中统编教材使用情况新闻发布会。②历史教
材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
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然后浏览语段,看语
段一共几句话,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层之后进行概括即可。
这段文字一共两大句话,第一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2019 年 8 月 27 日,教育部就普通
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使用情况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交代了主要事件,即“2019 年 8 月 27 日,教
育部举行普通高中统编教材使用情况新闻发布会”;第二部分“……张海鹏介绍,历史教材内
容涵盖了……共涉及……”,这是对历史教材内容的介绍,从涵盖涉及的内容可知,历史教材
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句“教材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
文化观”介绍历史教材的价值。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好故事往往会设置起伏的情节,塑造动人的形象,反映深刻的主题。
请选择一个你听到、看到或读到的故事,论述这个故事好在哪里。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古今一梦,何曾荒唐
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若论好
故事,我想,《红楼梦》当为之最。
这部旷世奇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杨绛、沈从文、张爱玲等等文坛巨擘都与《红
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著名旅行作家三毛在世时甚至曾说:“要是三毛死了——当然是会
死的——《红楼梦》请千万烧一本来。”
《红楼梦》无一处闲笔,其人物与情节的设置处处有深意,其主题更是深远。雪芹先生
自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那逝去的三百多年的岁月
中,必然有无数读者曾解其中味,或许,这也算是对雪芹先生的一种慰藉。红楼之秒,醉人
心魄,犹如风里花香、山间流岚,于流转的时光中,温润着尘世人心。
红楼之妙,妙在锦绣诗文。
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众多女子命运的判词,到林黛玉“埋香冢飞燕泣残
红”时悲唱的《葬花吟》,再到桃花诗社与海棠诗社,甚至是上元节的灯谜,处处都有动人的
诗词联句。那些妙句佳篇中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哲理,有“白骨如山
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的怅然,有“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向往,更有“未
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悲情。其锦绣诗文如珠玑,将全书点缀成了璀璨的星河。
红楼之妙,妙在巧名喻人。
书中人物名字、姓氏皆富有深意,简单的三两个字,却高度概括了人物性格甚至一生的
命运。如“甄士隐”乃“将真事隐去”之意,其女儿甄英莲本是千金小姐,却沦为丫鬟、妾
室,其名字乃“真应该可怜”之意。
红楼之妙,妙在儒、释、道融归一心。
儒、释、道文化在《红楼梦》中融合一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合流亦为一道靓
丽的风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宝玉却处处爱重女子,即便是对丫鬟晴雯也能“撕扇
子作千金一笑”,甚至在她被逐出大观园身患重病时,还特意去探望她,并在她香消玉殒后写
文悼念。他的爱,虽然展现着反封建礼教的观念,但根源却是儒家的“仁者爱人”。
休笑世人痴,由来同一梦。红楼之故事,犹如一棵生长于历史中的树,根柢磐深,峻茂
枝叶却生长于现在未来,并将继续生长下去。古今一梦,何曾荒唐,当我们翻开书页,三百
多年前的岁月依然触手可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
明确——选择一个你听到、看到或读到的故事,论述这个故事好在哪里。任务驱动型作文隶
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
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本篇作文开放性较大,需要先选择一个合适的故事,然后进行分析论述,说明故事
好在何处。只要故事选择的合适,本篇作文写起来并不难,但如果考生自己选择了一个不好
论述的故事(如穿越言情类小说),便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选择的故事很多,内容要
健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是一本书的长故事,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红
楼梦》等长篇小说,也可以是中短篇小说,如《祥林嫂》《狂人日记》《马裤先生》等,也可
以是其他类型的小故事。选择好故事后,要具体论出故事好在何处,即分论点。其实材料中
已有分论点,即“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这三个关键词可以作为三个分论点,而且很保险。
当然,要达到一类文,最好还有一些自己的观点,根据所选故事加以分析。
参考立意:
选择《红楼梦》,展示书中不同人的形象特点;
选择《西游记》,展示作者用神魔故事来讽喻现实的技巧;
选择《水浒传》,展示书中动人的故事情节。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古今一梦,何曾荒唐”。然
后开篇借助张爱玲的话引出观点——若论好故事,我想,《红楼梦》当为之最。正文从“红楼
之妙,妙在锦绣诗文”“红楼之妙,妙在巧名喻人”“红楼之妙,妙在儒、释、道融归一心”
三个方面分析《红楼梦》之妙。结尾部分收束全篇,点明题意。
素材:
1.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虽出身于声势显赫的封建大家族,却是个封
建和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鄙弃功名利禄,能够平等待人。在他的心里,人只有真假、
善恶、美丑的划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
标准挑战。
2.林黛玉: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贾宝玉一样也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他率直却不
鲁莽,做事谨慎。她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多愁善感及年少才高。她内心敏感,情感脆弱。
所以,黛玉的泪是因为感动而落的泪,她表达着世间最贞洁的情感,是对异端的崇敬,也是
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他这一性格的典型写照:“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
感动的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而顺口吟成“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
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薛宝钗:薛宝钗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
薛宝钗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宝钗人缘好,才智高,才思敏捷,但却是典型的“女夫子“。
他不仅是一个封建道德礼法的自觉恪守者,还是一个不惜殉之以身的卫道士。
4.王熙凤: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个能说会道,又会见风使舵的人。
她敢想敢干,有谋略,有胆识,有魅力。王熙凤自幼性格果断、泼辣,成年后自然就“越发
历练老成”。且“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察颜观色、阿谀奉承,深得长辈的欢心。她
心狠手辣,残忍阴毒,极度贪婪。王熙凤说过一句话:“我是从来不怕阴司地狱报应的,什
么狠心的事都做得出来。
5.吴承恩用神话的形式写成的《西游记》引起人的阅读兴趣,好玩,有趣,又有吸引力。题
材章回体,故事不重样,有新意。而且以一行有趣的几个人人与动物,神仙妖怪掺杂的经历,
不屈不挠的精神,遇到挫折回回必胜的结局也吸引人。这是表面。深层背后之因是作者用不
同的故事,一行几人的经历,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制度,人性,人情,友情,亲情,官场,
人际,宗教,婚姻,法律,父子,母子,夫妇,生存,生活,政治,经济,上层,底层,三
六九等,权力,男女平等问题,教育,社会治安,择偶,刑法,赋税,信仰,心态等等诸多
社会,人生,生活等问题。
6. 白骨精抓人喝血,应该是反应税收沉重问题。百姓生活难过。鲤鱼精吃男童,女童是教育
问题。教育上教在弊端,也就是科举制度,传统礼教害死人。还有父母为子女订亲,娃娃亲
也是害人。当时社会的人信仰佛道的人都有,人的生活比较困苦,因为战争与重税,向佛道
开解心态。
7.《聊斋志异》展示了奇幻瑰丽的艺术特色,带领读者走进亦幻亦真的浪漫世界,更为重要
的是它向读者展示了女性视角中的男人情爱乌托邦,剖析了 300 年前就已具有女权主义色彩
的现代先锋女性形象,给传统的狐狸精形象赋予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对现代女性不无启示。
马瑞芳教授以文学审美价值生成等理论为依据,从蒲松龄创作花妖狐魅群体为案例,揭示现
实生活环境对于作家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并且,试图表明这样一个见解:较之于西方现代
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蒲氏对于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更具有东方式
的光辉与魅力。她幽默地说《聊斋志异》是中国最早的、最好的绿色环保小说,因为蒲松龄
写了人和大自然和谐关系。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
影响的作品,经常让汉学家感到惊奇”。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
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
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
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
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
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
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
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
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
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
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
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
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
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