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Ⅰ试题
(满分 160 分 ,答题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 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
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因此,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其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使之与周围环
境 ,力求达到自然 的效果。
A. 持续性 浑然一体 过渡
B. 连续性 浑然一体 过度
C. 连续性 融为一体 过渡
D. 持续性 融为一体 过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分析即成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
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中,
持续性:强调保持不变。连续性:强调不中断。语境是“园林中的地形”呈连续状态,因此
选“连续性”,排除 AD。浑然一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
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语境是排水、种植和周围环境互相融合,因此选择“融为一体”,
排除 B。过渡:指事情或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过度:指超过限度。语
境是“自然 的效果”,不是超过限度,因此选择“过渡”。
故选 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 ▲ 。 ▲ 。 ▲ ,这有助于我们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从而积极地争取乐观的前景。
①当今教育和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病有目共睹,已经引起广泛不满和批评
②我们不妨听一听这个“反动派”的诤言
③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和艺术家,作者并非在进行理论的分析,而只是直言不讳地把自
己的亲身感受说了出来
④因此,严格地说,某些基本的常识并不是被“遗忘”了,而是遭到了来自权力和金钱的蔑
视
⑤ 他对阻挡这一进程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自我定位为顽固的“反动派”
A. ①③④⑤② B. ③⑤①②④ C. ③①②⑤④ D.
①④③⑤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
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①句直接点明当下“教育和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病”,揭示社会现状,因此①排第一,排除
BC;④紧承①,分析原因,排第二;③⑤是“他”对这一现象的态度,下文“这”指代②内
容,②排最后,排除 A。
故选 D。
3.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
A.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B.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还需要学生理解诗
句的意思。题干要求选择“不适合在毕业季作同学临别赠言”的一项,本题中,
A 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意思是: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萍水
相逢也能比骨肉还亲。描绘他乡遇故知的情景,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
B 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意思是: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
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抒发离别相思,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
的语境;
C 项,“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意思是:鱼死了,大雁都再也找寻不见了。失去
后才明白分别的痛苦。离开了好久好远。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了,才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痛苦叫别
离。描写离别的痛苦,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
D 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
平安无恙。抒发思乡之情,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
故选 A。
4.为武大郎所开的店堂门口配一副对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座中美酒佳肴贵客 厅里晋书宋画唐诗
B. 人不在高有权则灵 店虽不大唯我独尊
C. 有酒既旨每饭不忘 人座饱餐过门大嚼
D. 美酒佳肴从心所欲 晚来早到随遇而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
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
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 ,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画面中所用伙计个子都特别矮,都比掌柜矮多了,可见掌柜用人都用比自己矮的人,不如自
己的人。这是嘲讽用人制度,辛辣地嘲讽了那些盘踞在权力岗位上妒贤嫉能的人及当今社会
用人制度上的弊端。
A 项,是宴请宾客,和乐雅致。
B 项,这幅漫画辛辣地嘲讽了那些盘踞在权力岗位上妒贤嫉能的人及当今社会用人制度上的弊
端。符合漫画寓意。
C 项,是有酒之后每餐不忘,吃得很香。
D 项,表明做人的境界是随心所欲、随遇而安。
故选 B。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
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
的
的
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
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
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
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
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
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
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
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
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林宗闻而让蕃 让:责备
B. 请署功曹 署:代理
C. 滂后事释 释:释放
D. 以利刃齿腐朽 齿:割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
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 范滂因为弹劾的人数非常多,受到了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
示,如果检举的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上书揭发欺压百姓的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豪二十余
人,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
D. 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忍拘捕范滂,县令郭揖要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
为,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敬仰。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2)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8. 请根据文章二三段内容,概括范滂为官特点。
【答案】5. C 6. C
7.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成全
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
⑵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
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
8. ①同僚相处,耿直自尊;②不畏豪强,揭发佞吏;③志不能伸,率性辞官;④不徇私情,
严整疾恶。
【解析】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
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
A 项,句意为: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让:责备。正确。
B 项,句意为: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署:代理。正确。
C 项,句意为: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释:解除,查清。错误。
D 项,句意为: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齿:割除。正确。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
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 C 项,“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错误。文中“寝而
不召”的意思是“范滂把宗资用李颂为吏这件事压下去了,不任用李颂”。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第一句中,“格”,要求;“成”,成全;“去
就”,辞官;“得无……邪”,恐怕……吧。第二句中,“恨”,遗憾;“既”,已经;“令”,
美好;“寿考”,长寿;“兼得”,同时得到。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文中关于人物言行举止的句子,或者作者及其
他人对主人公的评价,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题中,由“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和“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可以看出,范滂耿直自尊。由“滂奏刺
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可以看出,范滂不畏豪强。由“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
投劾去”可以看出,范滂因为壮志难酬,率性辞官。由“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
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可以看出,范滂不徇私情。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
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
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
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
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
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
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
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
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
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
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
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
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
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
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
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
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
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
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
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
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
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
说了。
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
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
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
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
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
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
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
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
范滂就回到乡里。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
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
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
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
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
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
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
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
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重阳节。②张可久: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
9. 请简要概括这首曲子中作者“思家”的原因。
10. 请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的表达效果。
【答案】9.①适逢佳节;②秋景凄凉;③仕途坎坷(或厌倦官场);④年华老去;⑤羁旅他乡
(或内心孤寂)。
10.以“寒鸦”照应“秋(或“九日”);寓情于景,描写了眼前的凄凉景象(或通过天际的斜
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也流露出漂泊无依、
思念家乡之情。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诗词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词内容大意的基础
上,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分析概括。
本词题目点明此时是重九佳节,应当家人团聚,词人却漂泊在外,因此思家;上片前 3 句“对
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中,“强整乌纱”说明词人仕途坎坷;“归雁横秋”
点明时间正是萧瑟秋季;“倦客思家”点明词人厌倦官场,漂泊天涯,身心俱疲,因此思家;
下片“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写出词人年华老去;“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
点寒鸦”写出词人天涯做客,内心孤独。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
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
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意思是: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
寒鸦。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
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
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
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点睛】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
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
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
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
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
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
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
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
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
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
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
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
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
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
约含蓄。
。
四、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朽木不可雕也,__________。(《论语》)
(2)仰不愧于天,__________。(《孟子》)
(3)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4)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5)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屈原《离骚》)
(6)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8)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 俯不怍于人 (3). 故不积跬步 (4). 朝
菌不知晦朔 (5). 来吾道夫先路 (6). 艰难苦恨繁霜鬓 (7). 弃掷逦迤 (8). 寄
蜉蝣于天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直接性默写题要求学生平时实际、积累,
多读、多写,尤其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本题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圬、怍、跬、菌、
晦朔、道、繁、霜、掷、逦迤、蜉蝣。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 5 到 10 遍,以致背过,用
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
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
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
变成自身的力量。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非常散步
老 土
成熟住在城边上,离他家不远,有一条僻静的乡间小路。茶余饭后,他常去那儿散散步,
品味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按他的体会,每每去溜上一趟,就仿佛做了次心理按摩,那平
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
然而,事情往往会有例外。
某日,他溜达了一阵后从另一条小路踅回,当穿过一片松林来到湖畔时,猛地看到三个
十多岁的小孩在一艘小船上玩耍,其中俩小家伙各执一根竹杆在随意划动,船儿像个醉汉似
的歪歪扭扭地向前。而当时岸边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顿时,成熟不由自主地顺路一溜小跑
起来——咋搞的?他有点莫名其妙。很快,他刹住了步履。哦,原来是我在担心那些小孩掉
水里呐,想尽快回避……这也太多虑了,咋可能恰好这会儿出事喏?他摇了摇头,为自己刚
才的举动感到好笑。继而,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里忽地说不行
不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他自己
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
他并不想走得这么快,然而似乎后面有人在不停地推他一般。少顷,湖面骤然传来叭啦啦的
水声,成熟扭头一瞅,见划船的俩小孩没再划动,而是用身子在故意地摇晃着小船,船儿像
个摇篮似的不停地晃荡,吓得另一小孩哎哎直叫。成熟不禁又跑了起来,心想这里一个行人
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
好还有道德责任……唉——今日是咋回事噢?弄得这么狼狈,像鬼追来一样,这也太过分了!
你不制止小孩也就算了,可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呀!就算这时船万一翻了,你不下去,也可以
帮忙呼救啊。成熟想再次刹住步子,改为平常散步一样从从容容地离开,然而却没能做到,
两腿像被人遥控了似的,又如同装了弹簧一般,近乎本能地迈着。陡然,后面传来扑咚一声,
一个小孩跳进了水里游泳。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
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
个是非之地,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当他一口气跑到一座石拱桥时,因速度太快,一个趔趄,
只觉嗡地一下,就啥也不清楚了。
当成熟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你这次可摔得不轻,幸亏被湖边
几个小孩看到,赶紧叫人把你送来……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 年第 1 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非常散步”中的“非常”,既意味着成熟此次散步不同往常那样从容;还意味着
此次散步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情况,从而引发了非同寻常的情节。
B. 成熟在散步时,看到孩子们在湖面一艘小船上玩耍,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立刻逃命似的奔跑,想尽快冲出这个可能惹事上身的是非之地。
C. 小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但作者运用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
了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有现实针砭力的深刻主题。
D. “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一句以虚写实,写出成熟内心的惶恐,
为下文写他“速度太快”、“摔得不轻”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13. 请简要概括成熟的形象特征。
14. 请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B 13. ①事务繁忙,心理疲惫;②良心未泯,有一定的道德观念;③胆小怯
懦,明哲保身,老于世故。
14.①出人意料,情理之中:成熟因害怕受到孩子们的牵连而狂奔逃离,而后却被孩子们相救,
出人意料;成熟越害怕惹事上身越狂奔得厉害,导致最后摔得不省人事,合情合理。②对比
鲜明:成熟之前的“不顾孩子们”与摔昏迷后“被孩子们救助”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
人物形象特征。③突出主题:批判成人世界的复杂功利,赞美孩童世界的质朴纯真。④戛然
而止,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
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
本题 B 项,“立刻逃命似的奔跑”错误,原文是“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
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并非“立刻逃跑”。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
——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根据“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可以看出
成熟平时事务繁忙,心理疲惫;根据“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
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
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可以看出成熟良心未泯;根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
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
吗”“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
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那样子
简直像是逃命”,可以看出成熟胆小怯懦,明哲保身。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探究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
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
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
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情节上照
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
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
小说前文一直在写成熟的心理矛盾,怕孩子们出事,又怕就孩子们时自己出事,既良心未泯,
又明哲保身,所以当看到孩子们的船不停摇晃时就逃命似的跑,结果却由于跑得太快而摔倒,
结尾却是孩子们把他送到了医院,使小说收到了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成熟想逃
离是非之地与孩子们立刻把他送到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衬托出孩子们的善良和成熟的功
利事故;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批判成人世界的复杂功利,赞美孩童世界的质朴纯
真。同时,小说并没有写成熟住院之时和出院之后的事,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
的想象空间,比如成熟是不是心灵受到了震撼,以后会不会变得更加善良等。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差序格局
费孝通
西洋社会有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
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
捆的柴,分扎得清楚。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
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
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
柴当然是不可能的。我用这譬喻是想使我们具体一些地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
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
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
表示亲热的人物。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
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
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
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
一定相同的。
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家庭网络,可
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俗语“一表三千里”,就是这意
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
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
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
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这是生活上的互助。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
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
玉、姨表薛宝钗,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
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
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
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
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
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节选自《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 1948 年,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西洋社会中,一个个的团体往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内外的人有清晰的界限。
B. “家”在西洋社会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我们传统社会则是范围不定的概念。
C. 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
D. 乡土中国中的社会关系以“己”为中心,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则没有这一特点。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洋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团体格局。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没有分别的,
同时,一个人可以参加几个团体。
B. 在我们乡土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差序格局。每个人以己为圈子的中心,与被圈子的波纹
所推及的人群发生或厚或薄的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但就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来
说,每个中心的“己”则是不同的。
D.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让基于地缘关系的邻里范围大小随着圈子中心的势力厚
薄而发生伸缩变化,界限模糊不清。
17. 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C 16. A
17. ①是否有中心(团体格局没有中心,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②是否有界限(团体格
局界限分明,差序格局范围大小伸缩变化);③个体关系是否相同(团体格局中同一团体中人
与人处在同一平面,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薄)。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本题 C 项,“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错误,选项曲解文
意,原文是“有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选项变为了肯定
表述。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
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本题 A 项,“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没有分别的”错误,原文是“如果同一团
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因此不是完全没有分别。
故选 A
【17 题详解】
。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
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
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
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
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
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本题中,由第 1 段可知,团体格局中“西洋社会有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
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
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团体,没有中心,
而差序格局则“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
生联系”,有中心。由“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
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可知,团体格局界限分明,由“在我们乡
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
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
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知,差序格局
范围有变化。由“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可知,团体格局同一团体中人
与人处在同一平面,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可知,
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薄。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
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
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
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
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
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
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4 月 8 日,执掌故宫博物院 7 年的“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单霁翔在任期间,故宫批量
产出网红产品,成为国民文化 lP。故宫 IP 的光环,也令其继任者——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
东备受外界关注。
王旭东曾对身边人说,“现在的传播手段太丰富了,就显得内容不够。”所以他不主张
一味迎合用户需求,打造爆款文创产品。据说王旭东甚至砍掉了许多他认为没有文化传播意
义的项目,他一直反复强调,要真正体现敦煌文化,做到精而美。
与敦煌文创的谨慎不同,故宫博物院在过去爆款迭出,围绕故宫 IP 打造的《我在故宫修
文物》《上新了·故宫》等节目让普通大众通过镜头走进故宫,而故宫口红、故宫睡衣等文创
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更是引发公众对故宫 IP 的追捧。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不主张一味迎合用户需求》,“财经网”2019 年 4
月 9 日)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 5 年,我国文创产业增加值增加了 66.09%。在庞大的文创市
场迎来“井喷”的同时,也吸引一大批入局者。不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颐和园
等文化类展馆正加码生机勃勃的文创产业。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已有 2500 余家博物馆、美术
馆围绕馆藏进行 IP 开发。
目前来看,博物馆文创正在食品、彩妆等领域大展拳脚。例如,国博馆的文创产品已推
出灵感源自青花瓷与粉彩瓷的食品棒棒糖,以春夏秋冬元素和每个朝代文物对应的手绘二十
四节气锦色书签,以清朝画作《芙蓉双鹭图》为设计灵感的芙蓉双鹭保温杯等文创产品。数
据显示,2018 年,国博馆结合馆内藏物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国博衍艺”产品 90 余款,
累计国博文物、品牌元素产品形成的市场销售规模达到 7.92 亿元。
类似的博物馆文创案例还有很多,划分到广东本土同样亮点纷呈。据悉,广东省博物馆
凭借首个推出“粤藏”“粤光宝盒”“风尚”三款文创蛋糕的博物馆身份而爆红网络。
(摘编自《故宫文创一年卖出 15 亿元 博物馆文刨不甘落后》,“新快网”2019 年 4 月
1 日)
材料三:
博物馆 IP 主要是指博物馆拥有的知识产权,如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博物馆的品牌图像、
建筑、陈列设计方案等。博物馆 IP 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其他的行业和产品提供创意与内容来
源,文创产品开发只是博物馆 lP 运营的一部分。通过赋能的方式,跨界融合进行全产业链的
“二次开发”才是博物馆挖掘 IP 价值的核心方法论。
但是现在 IP 授权在不少博物馆手里是个烫手山芋,主要因为无法确定 IP 授权的费用。
据北京自然博物馆负责经营运营管理的翟幼艾透露,自然博物馆曾联合外部设计师开发了上
千个别具特色的文创 IP,但开发出来后便被束之高阁,无法量产,因为无法为这批 IP 授权定
价。据悉,目前国内 IP 授权没有统一的价格,即使是在 IP 授权领域较为成熟的海外博物馆,
也没有明确的行内标准报价,只能由博物馆和被授权方自主协定。该为“IP”授权定价几何
才不至于无形资产流失?
看到市场上对博物馆文创充满热情,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却无比冷静地表示,
博物馆的商业化浪潮虽然势不可挡,但博物馆的品牌和 IP 还在孵化期,并没有达到很成熟的
地步,因此商业化到什么程度,每个博物馆应当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毕竟宣传教育展示
才是博物馆的主业,很多时候我们会拒绝特别商业的项目。”蒋菡称若合作只是让博物馆给
产品背书,这样的合作对博物馆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摘编自《“博物馆+”与文创古老的博物馆红了》,《21 世纪经济报道》2019 年 4 月 9
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重视文创项目的文化传播意义,因此他不主张开发那些缺少文
化内涵、一味迎合用户需求的爆款文创产品。
B. 近年来,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和地方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类展馆围绕馆藏进
行 IP 开发,产品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C. 博物馆里,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品牌图像、建筑、陈列设计方案等都拥有相应的知识产
权,这些知识产权是“博物馆 IP”的主要内容。
D. 博物馆的文创项目不排斥商业化,但商业化要有度,博物馆应拒绝只是给产品背书的合作,
因为宣传教育展示才是博物馆的主业。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故宫口红等文创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
宫火锅等,都体现了故宫文化的真正内涵。
B. 材料二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各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产业增加值,还是
参与开发单位的数量,都有长足的进步。
C.由于无法确定 IP 授权的费用,担心无形资产流失,所以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外部设计师开
发的文创 IP,被束之高阁,无法量产。
D.对于“博物馆+”与文创,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与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的观
点比较接近,都反对过度商业开发。
20. “博物馆+”与文创如何才能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B 19. A
20.①态度要谨慎,文创项目要具有文化传播意义,真正体现文化,要做精做美。②博物馆文
创产品要有更开阔的眼界,拓宽文创产品的领域,打造自己的品牌。③通过跨界融合,进行
全产业链的“二次开发”,挖掘博物馆 IP 的潜在价值。④统一国内博物馆文创 IP 授权的价
格,防止资源浪费和无形资产流失。⑤出台相关的法规和产业政策,规范“博物馆+”与文创,
指导其健康发展。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
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B“产品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文无据,原
文只是说“故宫口红、故宫睡衣等文创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更是引发公众对故
宫 IP 的追捧”“目前来看,博物馆文创正在食品、彩妆等领域大展拳脚”,并未说涵盖方方
面面。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
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A“都体现了故宫文化的真正内涵”理解错误。原文
只说“节目让普通大众通过镜头走进故宫”,“引发公众对故宫 IP 的追捧”,没有说“体现了
故宫文化的真正内涵”。且据名字:故宫口红、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很难说能体现故宫文
化的真正内涵。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
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筛选文中有关博物
馆+”与文创发展情况的信息。材料一有“他不主张一味迎合用户需求,打造爆款文创产品。
据说王旭东甚至砍掉了许多他认为没有文化传播意义的项目,他一直反复强调,要真正体现
敦煌文化,做到精而美”。由此提炼出态度要谨慎,文创项目要具有文化传播意义,真正体现
文化,要做精做美。材料二“以春夏秋冬元素和每个朝代文物对应的手绘二十四节气锦色书
签,以清朝画作《芙蓉双鹭图》为设计灵感的芙蓉双鹭保温杯等文创产品。数据显示,2018
年,国博馆结合馆内藏物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国博衍艺’产品 90 余款”可整合为博物
馆文创产品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要开阔眼界,拓宽领域。材料三“通过赋能的方式,跨界融
合进行全产业链的‘二次开发’”;“才是博物馆挖掘 IP 价值的核心方法论”;以上信息可概
括为通过跨界融合,进行全产业链的“二次开发”,挖掘博物馆 IP 的潜在价值。“IP”授权
定价几何才不至于无形资产流失”;“目前国内 IP 授权没有统一的价格”,“博物馆的品牌和
IP 还在孵化期,并没有达到很成熟的地步,因此商业化到什么程度,每个博物馆应当有自己
的想法和标准”以上信息可概括为统一国内博物馆文创 IP 授权的价格,防止资源浪费和无形
资产流失;出台相关的法规和产业政策,规范“博物馆+”与文创,指导其健康发展。整合结
论,得出答案。
【点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
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
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
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树木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才会越长越茂盛;人因为懂得扎根,才会成就生命的精彩。
【答案】【例文】
扎根本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生活的土壤不再丰饶,有的人将目光
移开,寻找别处的舒适与安定;有的人则扎根当下,于潜移默化中改变自身境遇。在这人人
都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当下,二者之为孰是孰非?
正因为有根植当下的心态,蚯蚓才能在动物们离去时安之若素。然而,反观现实世界,
不少人在经历困境时选择了远离。有人会说,何不像小鸟一般,寻求外界环境的帮助,衔种
子解决昔日的贫瘠?诚然,小鸟们能凭借外物,从他处获得改变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
人都有飞翔的条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合适的“种子”。当生活的重压迎面而来时,坚守
当下便更具有普世价值,当你扎根当下,改变环境条件,于无人问津处耕耘,随之而来的,
将不仅仅是甲虫与小草,更有蝴蝶和献花。
在这以功利为单一评价的社会中,人们若能保留内心坚守,扎根当下,于寂然中发出自
己的声音,或许能够实现平凡生命中不寻常的改变。
而勇于坚守,发声于寂然正是当下人们稀缺的精神特质。曾巩曾言:“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草色青青齐。”扎根当下,不为外物所动,纵使外界桃绿花红,你也能收获自己的草色
青青。
在殿堂与田垄之间,秦玥飞选择了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与贫困中拓荒。
与其说他是“最美村官”,不如说他是自我价值的践行者。试想,若是秦玥飞追求安定生活,
离开亟待建设的农村,他又怎能在这般朴实的生活中拓宽自己生命的厚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功利主义的当下,在坚守内心的同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社会人云亦云,当众人奉利益为圭臬,他们有太多功利的羁绊,进而舍弃内心的追求。
也许少一些个人得失的利益考量,多一些内心的本真坚守,扎根才能成为习惯。而发声,关
键便是不鹜于虚声,大声疾呼不一定有力,耕耘的行动或许才最有力量。
在社会建设行稳致远的当下,找准自身定位,扎根本心,跳出功利主义的桎梏,在这多
元的世界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小草和鲜花,还有美丽的家园。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
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
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自然现象,“扎根”是指植物根系向土壤里生长,
这句话的作用是引出第二句的写作重点。第二句话,给出了“扎根”的明确对象,是人;又
指出了扎根的结果,会带来生命的精彩。理解本材料时,“扎根”可做多方面解读,既可以
指某种理想、信念扎根在个体或团体的心中,从而促成了发展;也可指个体或团体深入到人
或事物中去打下基础,从而成就了事业。“扎根”的范围也很广,大如经济建设、环境治理、
民生工程、文化发展等多领域,小如小组、班级、家庭、社团、街巷等。当然,材料中的扎
根是好的、富有正能量的人或团体,行文时不能脱离这个立意。不管是正面的肯定或反面的
批判,最终指向应落到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个核心上来。比如,大多数人把自己的全
部身心投入到世俗事务和欲望当中,这样他们的心灵几乎完全随着外部力量的变化而跌荡起
伏,他们随时都可能遭受外部力量的重创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与此相反,一个智者把自己
的心灵扎根于永恒的事物上面,这可以体现为对科学的探索、艺术的审美和对不朽思想的领
悟。
【立意】脚踏实地,扎根土层;扎根内心;让友好、善良、诚信、友善扎根心间;让文化扎
根;扎根自我,献荫世界;扎根大地,守望天空。
【结构】作文可以采用递进式,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几个角度展开议
论。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扎根本心》,引用老子名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提出问题——当生活的土壤不再丰饶,有的人将目光移开,寻找别处的舒适与安定;有
的人则扎根当下,于潜移默化中改变自身境遇。在这人人都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当下,二
者之为孰是孰非?
通过蚯蚓扎根当下与小草寻求外界帮助进行对比,指出“在这以功利为单一评价的社会中,
人们若能保留内心坚守,扎根当下,于寂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许能够实现平凡生命中不
寻常的改变。”
最后,解决问题,在功利主义的当下,坚守内心需要“不鹜于虚声”“找准自身定位”“跳
出功利主义的桎梏”。那么,最后“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小草和鲜花,还有美丽的家园”。
【素材】名言:
1.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
出的却不是谷穗。
2. 人是四处行走的树,一生都在寻找扎根的土壤。树是沉思冥想的人,一生都在思考生命的
意义。
3、碧绿的生命树,深深扎根,晶莹的绿叶,拯救了多少,垂死的生命,堕落的生命。
4、自由一旦扎根,就会像植物一样迅速生长。
5、混凝土搅拌凝固了砖/左一铲右一砍/墙起一溜线/平地里扎根高楼梦/一层层高楼/一重重
天/寒风里挥洒劳累的汗/雕梁画栋塔吊悬
6、在火炉一样的夏天里,只有荷花,顶着烈日怒放;在冬天冰冷的水塘里,只有荷花在水中
深藏;在水里污浊的泥土里,只有荷花扎根成长而不受污染;在收获喜悦的日子里,只有荷
花把白珍珠献上。我爱荷花,爱她的妩媚娇艳,爱她的圣洁高雅,爱她的顽强性格,爱她的
出淤泥而不染。
事例:
1.往下扎根
春耕时节,连续下了几天雨。在田边我遇到了一位种树的老农。
我说:“有这样充足的雨水,树木一定能长好。”
谁知老农的见解却是:“不对!不要以为风调雨顺就好,这只会使树的根长在表土上,大风
一刮它们就会立刻倒下。”
我有些震惊!
老农继续道:“相反,如果现在天气有些干旱,树就会将根扎到泥土深处去吸收水分和养料。
这样,即使将来的风再大,天再旱,它们也照样能够活下去。”
2. 竹子在笋期时,遇雨就长,长成竹后,却三五年都不再长了,但而后又以惊人速度生长。
其实那段时间它的根正疯狂似的在地底生长,占地广大,可轻易获得所需养分,这就好比我
们投资、创业、先认真扎根,累积经验,再选择时机入场,等待突然发力的那天。
语文Ⅱ(附加题)
(满分 40 分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10 分)
文言文材料阅读题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
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选自《道德经》)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
23. 《道德经》的作者是谁?与他同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谁?
24. 本段文字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答案】22.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
有。
23. 老子 庄子 24. 无为
【解析】
【2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
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人多利
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结构并列,注意断句;“法令”“盗贼”新的陈述
对象,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
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
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注意《道德经》的作者,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4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我无为而民自化”“以
无事取天下”概括“无为”。
参考译文: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
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
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
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
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二、名著阅读题(30 分)
25.下面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看见宝钗唇若施脂,眉如墨画,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别是一番
美丽。宝钗是标准的家族闺秀,自有一番温柔娴静、大方沉着的美丽。
B. 《国风》内容多是民歌和情诗。在贾政眼里,宝玉总是混在脂粉堆里不长进,如果再读说
“情”的《国风》,自然无益于修身养性,故曰读《诗经》只是“哄人而已”。
C.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让贾瑞两次扑空。贾瑞在第二次赴约时,受到贾蓉和贾琏的捉弄和勒
索,并被迫写下了欠款文契。
D.探春替自己起了别号“秋爽居士”,宝玉认为不恰,说她这里梧桐、芭蕉尽有,不如即景而
起。探春说自己最爱芭蕉,就称“蕉下客”罢。
E. 宝钗在看望黛玉时劝导黛玉要遵循古人“食谷者生”的中医理论,而黛玉却感叹“死生有
命,富贵在天”,认为自己的命运也不是人力可强求的。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
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
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本题中,
A 项,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的是秦可卿;
C 项,“受到贾蓉和贾琏的捉弄和勒索”错误,不是贾琏,应是贾蔷。
故选 AC。
26.下面有关《三国演义》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袁绍欺骗公孙瓒,又派人扮作董卓家将射杀公孙越,公孙瓒一怒之下尽起本部兵马杀奔冀
州。袁绍得知后也领军迎击,两军 磐河上展开了一场大战。
B. 曹操令孙策伐袁术。孙策本欲起兵,张昭以袁术虽新败,但兵多粮足,未可轻敌,宜劝曹
操南征,吾为后应,两军相援为由劝止。
C. 刘琦去世过了半月,人报东吴鲁肃特来吊丧。孔明闻鲁肃到,与玄德出城迎接,鲁肃名为
吊孝,实为第三次索要荆州。
D. 吕布假意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力辞,还屯小沛。关、张心中不平。刘备说:“屈身守分,
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这说明刘备迷信天命,安守本分。
E. 曹操进攻新野,令曹仁、曹洪引军十万为前队,许褚引三千铁甲军开路,曹军才遭火烧又
遇水浸,曹军大败。
【答案】C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
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
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本题中,
C 项,“实为第三次索要荆州”错误,是第二次。
D 项,“这说明刘备迷信天命,安守本分”错误,说明刘备识时务,能屈能伸。
故选 CD。
27.下面有关《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面对曹操一意孤行伐刘备、刘表之举,荀彧从大局考虑劝阻无效后哀叹:
“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B. 《红楼梦》中黛玉在怡红院门前吃“闭门羹”误会宝玉,次日又勾起伤春愁思,在沁芳桥
畔含泪葬花,写下《葬花词》,令人动容。
C. 《红楼梦》中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片云致雨,自己已
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因开门稍慢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D. 《三国演义》中姜维教马遵将本部军马,分为四支:自引一军伏于城东,如蜀兵到则截之;
太守与梁虔、尹赏各引一军城外埋伏。梁绪率百姓在城上守御。
E. 《红楼梦》中两则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
有大光明”和“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在
谜底分别是爆竹和海灯。
【答案】AE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察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
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本题中,
A 项,“荀彧从大局考虑劝阻无效后哀叹”错误,是孔融劝阻;
E 项,“谜底分别是爆竹和海灯”错误,第一则谜语是海灯,第二则谜语是爆竹。
故选 AE。
28.简答题
(1)请简述《红楼梦》中清虚观打醮拈戏的三本戏的名称及其暗喻。
(2)阅读下面《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选段,回答问题。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
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
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
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文段里的“贫婆子”是谁?这是她第几次进贾府?这次是为什么进贾府?
(3)阅读下面《三国演义》第十五回选段,回答问题。
慈曰:“刘君新破,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馀庆,以助明公。不识能相信否?”策起,
谢曰:“此诚策所愿也。今与公约:明日日中,望公来还。”慈应诺而去。诸将曰:“太史
慈此去必不来矣。”策曰:“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众皆未信。次日,立竿于营门
以候日影。恰将日中,太史慈一千馀众到寨。孙策大喜,众皆服策之知人。
孙策根据什么说太史慈“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
【答案】(1)第一出的《白蛇记》,暗喻贾府以武功起家;第二出的《满床笏》,暗喻贾府现在
的荣华富贵;第三出的《南柯梦》,暗喻荣华富贵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2)刘姥姥。第二次。因为第一次进贾府,凤姐给了二十两银子,刘姥姥为了答谢凤姐对她
的资助,带了一些时新果蔬第二次进贾府。
(3)①太史慈北海救孔融,表现了太史慈义气;②太史慈酣斗小霸王,表现了太史慈的忠心;
③太史慈归降后,孙策笑问“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太史慈笑着回以“未
可知也”,这表现了太史慈的坦诚。如此之人,自然不会背信弃义。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本题考查对作品的解读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
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
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
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红楼梦》故事中,清虚观打醮,贾珍在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第二本是《满床
笏》、第三本是《南柯梦》。《白蛇记》是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暗示当初贾家也是靠武功起
家;《满床笏》,亦称“十醋记”,是一出吉庆戏,在封建大家庭颇为盛行。剧演郭子仪七子
八婿相聚时朝笏满床,故名“满床笏”。由于这出戏剧寓意极好,故在民间广泛流传,用来借
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第三出戏是《南柯梦》,亦称“南柯记”,本事源于唐李公佐《南
柯太守传》,演淳于棼入梦招驸马,经历了极富极贵,终究家破势败。等到他从梦中醒过来,
发现自己只不过是睡在自己家里的槐树下,并在大槐树下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淳于棼这才
醒悟,这便是他梦中所谓的“南柯郡”和“槐安国”。后人经常借用“南柯一梦”借喻世间荣
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
(2)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
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
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本段选自“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通过“母蝗虫”可知,“贫婆子”是刘
姥姥;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没有去大观园,被凤姐用二十两银子打发了,这次刘姥姥特地带
了家中的时新果蔬答谢凤姐,因此是第二次进贾府,并跟着贾母等人进大观园赏景。
(3)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
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
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三国演义》第 11 回中,孔融准备救陶谦,却不想被黄巾的余党包围,于是太史慈单枪匹马
杀出重围向刘备求援,表现了太史慈为人仗义;《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回目是“太史慈酣斗
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自虎”,讲述了孙策向袁术借兵名为搭救家人实为往江东开创基业,在
此与刘繇展开战役,孙策与刘繇手下大将太史慈狭路相逢,在神亭岭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
这让孙策非常佩服太史慈的武功跟才艺。也许是英雄惜英雄的缘故,孙策很想收编太史慈,
为他所用。所以在跟周瑜默契合作活捉了太史慈之后。面对被绳索捆绑的太史慈,孙策为太
史慈亲解其缚,将自己的锦袍给他穿,待之深厚孙策问了他一句“神亭岭战时,若公获我,
还相害否?”太史慈说:“未可知也。”“未可知”写出了太史慈为人坦诚,与孙策大战表
现了太史慈的忠诚,因此,孙权认为太史慈忠君、仗义、坦诚,一定会言出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