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3月高考适应性测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高三3月高考适应性测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ID:432483

大小:1.97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 3 月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试题 数学 本试卷共 6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40 分) 一、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 4 分,共 4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1.复数 的共轭复数是 (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利用复数的除法运算法则:分子、分母同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化简复数 ,进而可得结果. 【详解】因为 , 所以 的共轭复数是 , 故选:A. 【点睛】复数是高考中的必考知识,主要考查复数的概念及复数的运算.要注意对实部、虚部的理解,掌 握纯虚数、共轭复数、复数的模这些重要概念,复数的运算主要考查除法运算,通过分母实数化转化为复 数的乘法,运算时特别要注意多项式相乘后的化简,防止简单问题出错,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2.已知集合 A={-2,3,1},集合 B={3,m²}.若 B A,则实数 m 的取值集合为( ) A. {1} B. { } C. {1,-1} D. { ,-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得到 或 ,计算得到答案. 【详解】集合 A={-2,3,1},集合 B={3,m²}.若 B A 1 1 i+ 1 1 2 2 i+ 1 1 2 2 i− 1 i− 1 i+ 1 1 i+ ( )( ) 1 1 1 1 21 21 1 i i i ii − + − −= =+ 1 1 i+ 1 1 2 2 i+ ⊆ 3 3 3 2 1m = 2 2m = − ⊆则 或 ,解得 故选: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据集合关系求参数,意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 的展开式中, 的系数是( ) A. B. C. 5 D. 4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可直接得出结果. 【详解】因为 的展开式的通项为 , 令 ,则 系数是 .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项展开式中指定项的系数,熟记二项式定理即可,属于基础题型. 4.在 中,“ ”是“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余弦函数的单调性找出 的等价条件为 ,再利用大角对大边,结合正弦定理可判断出 “ ”是“ ”的充分必要条件. 【详解】 余弦函数 在区间 上单调递减,且 , , 由 ,可得 , ,由正弦定理可得 . 因此,“ ”是“ ”的充分必要条件.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同时也考查了余弦函数的单调性、大角对大边以及正弦定理的应 用,考查推理能力,属于中等题. 的 2 1m = 2 2m = − 1m = ± C ( )52x − 2x 80− 10− ( )52x − ( ) ( )5 5 1 5 52 2k kk k k k kT C x C x− − + = − = − 3k = 2x ( )33 5 2 80C × − = − ABC∆ cos cosA B< sin sinA B> cos cosA B< A B> cos cosA B< sin sinA B>  cosy x= ( )0,π 0 A π< < 0 B π< < cos cosA B< A B> a b∴ > sin sinA B> cos cosA B< sin sinA B>5.设 且,“不等式 ”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A. B. 且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求解不等式,根据不等式的解集,即可求得必要条件. 【详解】不等式 ,可整理得 , 解得 且 . 故当 是 且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而其它选项都不满足必要性.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分式不等式的求解,以及命题的必要条件的求解,属综合基础题. 6.已知两条直线 , 与两个平面 , ,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若 , ,则 B. 若 , ,则 C. 若 , ,则 D. 若 , ,则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结合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求得. 【详解】对 :若 , ,则 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故 错误; 对 :若 , ,则 的关系可以平行,可以垂直,故 错误; 对 :若 , ,则 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故 错误; 对 :若 , ,且 ,故可得 // ,故 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判断,属基础题. m R∈ 4 4m m + > 1m > − 0m > 2m ≠ 2m > 2m ≥ 4 4m m + > ( )22 0m m − > 0m > 2m ≠ 1m > − 0m > 2m ≠ l m α β m β⊄ //l α l m⊥ m α⊥ //l α //l β α β⊥ //l α //m α //l m //α β //m α //m β A //l α l m⊥ m α, A B //l α //l β ,α β B C //l α //m α ,l m C D //α β //m α m β⊄ m β D7.已知两条直线 和 互相平行,则 等于( ) A. 0 或 3 或-1 B. 0 或 3 C. 3 或-1 D. 0 或-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构造方程进行求解. 【详解】 两条直线 和 互相平行 ,或 和 同时不存在 解得: 或 本题正确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两条直线平行的应用,是基础题,解题时易错点是忽略其中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8.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此四棱锥的侧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视图还原几何体,故此可以判断. 【详解】根据三视图还原几何体为 如下: 2 6 0x a y+ + = ( 2) 3 2 0a x ay a− + + = a  2 6 0x a y+ + = ( )2 3 2 0a x ay a− + + = 21 6 2 3 2 a a a a −∴ = ≠− − 1 2 1k a = − 2 2 3 ak a −= − 1a = − 0a = D A BCDE−故可得侧面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合计 3 个.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由三视图还原几何体,以及考查棱锥的结构,属基础题. 9.已知正 的边长为 4,点 为边 的中点,点 满足 ,那么 的值为(  ) A. B. C. 1 D. 3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二倍角公式得求得 tan∠BED,即可求得 cos∠BEC,由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其运算得直接求得结果即 可. 【详解】 由已知可得:EB=EC= , 又 所以 所以 故选 B. 为, ,ACB ACD ADE ABC∆ D BC E AE ED = EB EC⋅  8 3 − 1− 7 2 2 3tan BED 33 BD ED ∠ = = = 2 2 1 tan 1cos 1 tan 7 BEDBEC BED − ∠∠ = = −+ ∠ 1| | cos 7 7 17EB EC EB EC BEC  ⋅ = ∠ = × × −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其运算及二倍角公式,属中档题. 10.当 x∈[0,1]时,下列关于函数 y= 的图象与 的图象交点个数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 时,有两个交点 B. 当 时,没有交点 C. 当 时,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D. 当 时,有两个交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函数图象、二次函数性质,分类讨论判断选择项真假. 【详解】设 f(x)= ,g(x)= ,其中 x∈[0,1] A.若 m=0,则 与 在[0,1]上只有一个交点 ,故 A 错误. B.当 m∈(1,2)时, 即当 m∈(1,2]时,函数 y= 的图象与 的图象在 x∈[0,1]无交点,故 B 正确, C.当 m∈(2,3]时, , 当 时 ,此时无交点,即 C 不一定正确. D.当 m∈(3,+∞)时,g(0)= >1,此时 f(1)>g(1),此时两个函数图象只有一个交点,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函数图象以及二次函数性质,考查分类讨论思想方法与基本判断求解能力,属中档题. 2( 1)mx − y x m= + [ ]m 0,1∈ ( ]m 1,2∈ ( ]m 2,3∈ ( )m 3, ∞∈ + 2( 1)mx − x m+ ( ) 1f x = ( )g x x= (1,1) 1 1 1 ( ) (0) 1, ( ) (0) 1 ( ) ( )2 f x f g x g m f x g xm < < ∴ ≤ = ≥ = > ∴ − ( ) ( )f x g x< m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 110 分) 二、填空题共 5 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1.已知函数 的周期为 ,则 __________. 【答案】1 【解析】 【分析】 利用降幂扩角公式以及诱导公式化简函数,根据周期求得参数. 【详解】因为 . 因为其周期为 ,故可得 ,解得 .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化简三角函数,以及由函数周期求参数,属综合基础题. 12.已知双曲线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则 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渐近线方程列出 关系式,据此即可求得结果 【详解】因为渐近线方程为 ,且双曲线焦点在 轴上, 故可得 ,解得 .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由双曲线渐近线求参数值,属基础题. 13.已知点 在圆 上,则点 到直线 的距离为 3 的 点个数为__________个. 【答案】0 【解析】 【分析】 先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其位置关系判断结果. . ( ) 2 πcos 4f x xω = +   π ω = ( ) 2 πcos 4f x xω = +   1 1 11 cos 2 sin 22 2 2 2x x πω ω  = + + = − +     π 22 2T πω = = 1ω = 1 2 2 1yx m − = 2x y= m = 1 4 ,a b 2x y= x 1 , 02 b m ma = = > 1 4m = 1 4 ( ),P x y ( )22 1 4x y+ − = P y x= P【详解】因为圆 的圆心为 ,半径 , 故可得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 ; 则直线与圆相交. 故圆上任意一点到直线 的距离 ,不可能为 .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属基础题. 14.若函数 在区间 上为增函数,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实数 的值__________. 【答案】0 【解析】 【分析】 将 写成分段函数,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结合对称轴的分类讨论,即可容易求得.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 对 ,其对称轴 . 当 ,即 时,(为方便说明,略去 轴以及坐标原点) 其示意图图像如下所示: 由图可知,此时要满足题意,只需 或 , 解得 或 .又因为 , 故此时要满足题意,只需 ; ( )22 1 4x y+ − = ( )0,1 2r = y x= 1 2 222 d = = < y x= 20,2 2  ∈ +    3 0 ( ) ( )1f x x x a= − + ( )1,2 a ( )f x ( ) ( ) ( ) 2 2 1 , 1 , x a x a x af x x a x a x a  + − − ≥ −= − − − + < − ( )2 1y x a x a= + − − 1 2 ax −= 1 2 a a − ≥ − 1a ≥ − y 2a− ≥ 1 12 a− ≤ 2a ≤ − 1a ≥ − 1a ≥ − 1a ≥ −当 ,即 时,(为方便说明,略去 轴以及坐标原点) 其示意图图像如下所示: 此时要满足题意,只需 或 , 解得 或 ,又因为 , 故此时要满足题意,只需 . 综上所述: 或 . 具体到本题答案可以 此区间中任取一个数即可. 本题中,选取 .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分段函数的图像,以及根据分段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参数范围,属中档题. 15.对于集合 ,给出如下三个结论: ①如果 ,那么 ; ②若 ,对于 ,则有 ; ③如果 , ,那么 . ④如果 , ,那么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 【答案】①③ 【解析】 【分析】 根据集合的定义,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 【详解】对①:对 , 在 1 2 a a − < − 1a < − y 1a− ≤ 1 22 a− ≥ 1a ≥ − 3a ≤ − 1a < − 3a ≤ − 1a ≥ − 3a ≤ − 0a = 0 { }2 2 , ,M a a x y x Z y Z= = − ∈ ∈ { }2 1,B b b n n N= = + ∈ B M⊆ { }2 ,C c c n n N= = ∈ c C∀ ∈ c M∈ 1a M∈ 2a M∈ 1 2a a M∈ 1a M∈ 2a M∈ 1 2a a M+ ∈ 2 1,b n n N= + ∈总是有 , ,故 ,则①正确; 对② ,若 ,则存在 ,使得 , 因为当 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 是奇数, 也是奇数,故 也是奇数, 而显然 是偶数,故 ,故 ,故②错误; 对③如果 , , 不妨设 , 则 , 故 ,故③正确; 对④同理,设 , 则 , 故不满足集合 的定义,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③. 故答案为:①③. 【点睛】本题考查集合新定义问题,属中档题. 三、解答题共 6 题,共 85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 16.已知函数 (1)求函数 的定义域; (2)求函数 的单调递减区间; (3)求函数 在 上的最值. 【 答 案 】 ( 1 ) { 且 , } ( 2 ) 单 调 递 减 区 间 为 , (3)最大值 ;最小值 0. ( )2 22 1 1b n n n= + = + − 1,n n z+ ∈ B M⊆ 2 ,c n n N= ∈ 2c n M= ∈ ,x y Z∈ ( )( )2 2 2x y n x y x y− = = + − ,x y x y+ x y− ( )( )x y x y+ − 2n ( )( )2n x y x y≠ + − 2c n M= ∉ 1a M∈ 2a M∈ 2 2 2 2 1 1 1 2 2 2,a x y a x y= − = − ( )( ) ( ) ( )2 22 2 2 2 1 2 1 1 2 2 1 2 1 2 1 2 2 1a a x y x y x x y y x y x y M= − − = + − + ∈ 1 2a a M∈ 2 2 2 2 1 1 1 2 2 2,a x y a x y= − = − ( ) ( )2 22 2 2 2 1 2 1 1 2 2 1 2 1 2 1 2 1 22 2a a x y x y x x y y x x y y+ = − + − = + − + − + M ( ) ( )1 tan sin 2f x x x= + ( )f x ( )f x ( )f x π0, 2     x x R∈ ππ 2x k≠ + k Z∈ 3π ππ, π8 2k k + +   ( )π 7ππ, π2 8k k k Z + + ∈   2 1+【解析】 【分析】 (1)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即可求得结果; (2)利用降幂扩角公式以及辅助角公式化简 至标准型正弦函数,再结合其单调性和定义域,即可求 得结果; (3)先求 的范围,再利用正弦函数单调性,即可求得值域. 【详解】(1)函数的定义域为{ 且 , } (2) , , 由于定义域为{ 且 , } 所以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3)由于 , , , 当 即 时, 有最大值 当 即 时, 有最小值 0. 【点睛】本题考查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化简三角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值域 的求解,属综合中档题. 17.如图,平面 平面 , ,四边形 为平行四边形, , 为线段 的中点,点 满足 . ( )f x 2 4x π− x x R∈ ππ 2x k≠ + k Z∈ ( ) ( ) 21 tan sin 2 2sin cos 2sinf x x x x x x= + = + sin2 cos2 1x x= − + π2 sin 2 14x = − +   π π 3π2 π 2 2 π2 4 2k x k+ ≤ − ≤ + ( )3π 7ππ π8 8k x k k Z+ ≤ ≤ + ∈ x x R∈ ππ 2x k≠ + k Z∈ ( )f x 3π ππ, π8 2k k + +   ( )π 7ππ, π2 8k k k Z + + ∈   π0 2x≤ < 0 2 πx≤ < π π 3π24 4 4x− ≤ − < π π2 4 2x − = 3π 8x = ( )f x 2 1+ π π2 4 4x − = − 0x = ( )f x PAD ⊥ ABCD PA PD= ABCD 45 , 2ABC AB AC∠ = ° = = M AD N 2PN ND= (Ⅰ)求证:直线 平面 ; (Ⅱ)求证:平面 平面 ; (Ⅲ)若平面 平面 ,求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见证明;(2)见证明; (3) 【解析】 【分析】 (Ⅰ)连接 ,交 于点 ,利用平几知识得线线平行,再根据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结论,(Ⅱ)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垂直进行论证线线垂直,再根据线面垂直判定定理以及面面垂直垂直判定定 理得结果,(Ⅲ)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根据面面垂直得两平面法向量垂直,进而得 P 点坐标,最后利用 空间向量数量积求线面角. 【详解】(Ⅰ)证明:连接 ,交 于点 ,连接 在平行四边形 中,因为 ,所以 , 又因为 ,即 , 所以 , 又因为 平面 , 平面 ,所以直线 平面 . (Ⅱ)证明:因为 , 为线段 的中点,所以 , 又因为平面 平面 于 , 平面 所以 平面 在平行四边形 中,因为 ,所以 以 为原点,分别以 所在直线为 轴,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PB  MNC MNC ⊥ PAD PAB ⊥ PCD BP PCD 22 11 BD MC O BD MC O NO ABCD 1 2MD BC= 1 2OD OB= 2PN ND=  1 2ND PN= ON PB ON ⊂ MNC PB ⊄ MNC PB  MNC PA PD= M AD PM AD⊥ PAD ⊥ ABCD AD PM ⊂ PAD, PM ⊥ ABCD ABCD 45 , 2ABC AB AC∠ = ° = = AB AC⊥ A ,AB AC x y则 因为 平面 所以设 , 则 所以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平面 ,又因为 平面 所以平面 平面 . (Ⅲ)解:因为 设 为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 则 不妨设 因为 设 为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 则 不妨设 因为平面 平面 ,所以 ,所以 因为 所以 所以 , 所以 ( ) ( ) ( ) ( )2,0,0 , 0,2,0 , 2,2,0 , 1,1,0B C D M− − PM ⊥ ,ABCD ( )( )1,1, 0P t t− > ( ) ( ) ( )1,1, , 1, 1,0 , 2,2,0AP t CM AD= − = − − = −   2 2 0 0, 1 1 0 0CM AD CM AP⋅ = − + = ⋅ = − + =    ,CM AD CM AP⊥ ⊥ AP AD A∩ = CM ⊥ PAD CM ⊂ MNC MNC ⊥ PAD ( ) ( )2,0,0 , 1,1,AB AP t= = −  ( ), ,m x y z= ABP 0 0 x x y tz = − + + = ( )0, , 1m t= − ( ) ( )2,0,0 , 1, 1,DC DP t= = −  ( ), ,n x y z= DCP 0 0 x x y tz =  − + = ( )0, ,1n t= PAB ⊥ PCD m n⊥ 2 1 0m n t⋅ = − = 0t > 1t = ( ) ( )3,1,1 , 0,1,1BP n= − = 2 22sin cos , 1111 2 BP nθ = = =所以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点睛】本题考查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利用空间向量证明面面垂直以及求线面角,考查综合分析论证求解 能力,属中档题. 18.由于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中学生李华持续收集了手机“微信运动”团队中特定 20 名成员每天行走的步 数,其中某一天的数据记录如下: 5860 6520 7326 6798 7325 8430 8215 7453 7446 6754 7638 6834 6460 6830 9860 8753 9450 9860 7290 7850 对这 20 个数据按组距 1000 进行分组,并统计整理,绘制了如下尚不完整的统计图表: 步数分组统计表(设步数为 ) 组别 步数分组 频数 2 10 2 (Ⅰ)写出 的值,并回答这 20 名“微信运动”团队成员一天行走步数的中位数落在哪个组别; (Ⅱ)记 组步数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分别为 , , 组步数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分别为 , ,试分 别比较 与以 , 与 的大小;(只需写出结论) (Ⅲ)从上述 两个组别的数据中任取 2 个数据,记这 2 个数据步数差的绝对值为 ,求 的分布列和 数学期望. 【答案】(1) , , ;(2) , ;(3)见解析 【解析】 分析:(Ⅰ)利用对这 20 个数据按组距 1000 进行分组,得到 , ,利用中位数定义能求出这 20 名“微信运动”团队成员一天行走步数的中位数落在 B 组; (Ⅱ)由平均数与方差的性质能比较 与 , 与 的大小; BP PCD 22 11 x A 5500 6500x≤ < B 6500 7500x≤ < C 7500 8500x≤ < m D 8500 9500x≤ < E 9500 10500x≤ < n ,m n C 1v 2 1s E 2v 2 2S 1v 2v 2 1s 2 2s ,A E ξ ξ 4m = 2n = B 1 2v v< 2 2 1 2s s> 4m = 2n = 1v 2v 2 1s 2 2s(Ⅲ) 的可能取值为 0,600,3400,4000,分别求出相应的概率,由此能求出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解析:解:(Ⅰ) , , ; (Ⅱ) , ; (Ⅲ) 的可能取值为 0,600,3400,4000, 0 600 3400 4000 的数学期望为 点睛:求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一般步骤 (1)明确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以及取每个值所表示的意义. (2)利用排列、组合知识或互斥事件、独立事件的概率公式求出随机变量取每个可能值的概率; (3)按规范形式写出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并用分布列的性质验证. 19.设函数 , 为 f(x)的导函数. (1)若 a=b=c,f(4)=8,求 a 的值; (2)若 a≠b,b=c,且 f(x)和 的零点均在集合 中,求 f(x)的极小值; (3)若 ,且 f(x)的极大值为 M,求证:M≤ . 【答案】(1) ; (2) 的极小值为 (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得到关于 a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确定 a 的值; (2)由题意首先确定 a,b,c 的值从而确定函数的解析式,然后求解其导函数,由导函数即可确定函数的极 小值. (3)由题意首先确定函数的极大值 M 的表达式,然后可用如下方法证明题中的不等式: 解法一:由函数的解析式结合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放缩即可证得题中的不等式; 解法二:由题意构造函数,求得函数在定义域内的最大值, ξ ξ 4m = 2n = B 1 2v v< 2 2 1 2s s> ξ ξ P 1 6 1 6 1 3 1 3 ξ 1 1 1 1 77000 600 3400 40006 6 3 3 3Eξ = × + × + × + × = ( ) ( )( )( ), , , Rf x x a x b x c a b c= − − − ∈ ( )f ' x ( )f ' x { 3,1,3}− 0,0 1, 1a b c= < = 4 27 2a = ( )f x 32−因为 ,所以 . 当 时, . 令 ,则 . 令 ,得 .列表如下: + 0 – 极大值 所以当 时, 取得极大值,且是最大值,故 . 所以当 时, ,因此 . 【详解】(1)因为 ,所以 . 因为 ,所以 ,解得 . (2)因为 , 所以 , 从而 .令 ,得 或 . 因为 ,都在集合 中,且 , 所以 . 此时 , . 令 ,得 或 .列表如下: 1 0 1b< ≤ 1 (0,1)x ∈ (0,1)x∈ 2( ) ( )( 1) ( 1)f x x x b x x x= − − ≤ − 2( ) ( 1) , (0,1)g x x x x= − ∈ 1( ) 3 ( 1)3g' x x x = − −   ( ) 0g' x = 1 3x = x 1(0, )3 1 3 1( ,1)3 ( )g' x ( )g x   1 3x = ( )g x max 1 4( ) 3 27g x g  = =   (0,1)x∈ 4( ) ( ) 27f x g x≤ ≤ 4 27M ≤ a b c= = 3( ) ( )( )( ) ( )f x x a x b x c x a= − − − = − (4) 8f = 3(4 ) 8a− = 2a = b c= 2 3 2 2( ) ( )( ) ( 2 ) (2 )f x x a x b x a b x b a b x ab= − − = − + + + − 2( ) 3( ) 3 a bf' x x b x + = − −   ( ) 0f ' x = x b= 2 3 a bx += 2, , 3 a ba b + { 3,1,3}− a b¹ 2 1, 3, 33 a b a b + = = = − 2( ) ( 3)( 3)f x x x= − + ( ) 3( 3)( 1)f' x x x= + − ( ) 0f ' x = 3x = − 1x = x ( , 3)−∞ − 3− ( 3,1)− (1, )+∞+ 0 – 0 + 极大值 极小值 所以 的极小值为 . (3)因为 ,所以 , . 因为 ,所以 , 则 有 2 个不同的零点,设为 . 由 ,得 . 列表如下: + 0 – 0 + 极大值 极小值 所以 的极大值 . 解法一: ( )f x    ( )f x 2(1) (1 3)(1 3) 32f = − + = − 0, 1a c= = 3 2( ) ( )( 1) ( 1)f x x x b x x b x bx= − − = − + + 2( ) 3 2( 1)f' x x b x b= − + + 0 1b< ≤ 2 24( 1) 12 (2 1) 3 0b b b∆ = + − = − + > ( )1 2 1 2,x x x x< ( ) 0f ' x = 2 2 1 2 1 1 1 1,3 3 b b b b b bx x + − − + + + − += = x 1( , )x−∞ 1x ( )1 2,x x 2x 2( , )x +∞ ( )f x    ( )f x ( )1M f x= ( ) 3 2 1 1 1 1( 1)M f x x b x bx= = − + + ( ) ( )2 2 1 1 1 1 2 11 ( 1)3 2( 1) 3 9 9 9 b bx b b bx b x b x − ++ + = − + + − − +   ( ) ( )2 3 22 1 ( 1) ( 1) 2 127 9 27 b b b b b b b − − + + += + + − + 2 3( 1) 2( 1) ( 1) 2 ( ( 1) 1)27 27 27 b b b b b b + − += − + − +.因此 . 解法二: 因为 ,所以 . 当 时, . 令 ,则 . 令 ,得 .列表如下: + 0 – 极大值 所以当 时, 取得极大值,且是最大值,故 . 所以当 时, ,因此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考查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推 理能力. 20.已知 为椭圆 左焦点,过 的直线 与椭圆交于两点 , . (1)若直线 的倾斜角为 45°,求 ; (2)设直线 的斜率为 ,点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 ,点 关于 轴的对称点为 , 所 在直线的斜率为 .若 ,求 的值. 【答案】(1) (2) 【解析】 【分析】 (1)求得直线 的方程,联立椭圆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和弦长公式,即可求得; 的 ( 1) 2 4 27 27 27 b b +≤ + ≤ 4 27M ≤ 0 1b< ≤ 1 (0,1)x ∈ (0,1)x∈ 2( ) ( )( 1) ( 1)f x x x b x x x= − − ≤ − 2( ) ( 1) , (0,1)g x x x x= − ∈ 1( ) 3 ( 1)3g' x x x = − −   ( ) 0g' x = 1 3x = x 1(0, )3 1 3 1( ,1)3 ( )g' x ( )g x   1 3x = ( )g x max 1 4( ) 3 27g x g  = =   (0,1)x∈ 4( ) ( ) 27f x g x≤ ≤ 4 27M ≤ 1F 2 2 14 3 x y+ = 1F l P Q l PQ l ( )0k k ≠ P P′ Q x Q′ P Q′ ′ k′ 2k′ = k 24 7 3 77k = ± l(2)联立直线 方程和椭圆方程,根据韦达定理,结合点的对称,求得 的斜率,找到 的关系,根 据已知条件,即可求得. 【详解】(1)设 , ,由已知,椭圆的左焦点为 , 又直线 的倾斜角为 45°,所以直线 的方程为 , 由 得 , 所以 , . . (2)由 得 , 所以 , . 依题意 , ,且 , , 所以, , 其中 , 结合 ,可得 . 解得 , .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截椭圆的弦长,以及利用韦达定理求解椭圆中的问题,属综合中档题. 21.给定数列 .对 ,该数列前 项的最大值记为 ,后 项 的最 小值记为 , . (1)设数列 为 , , , ,写出 , , 的值; (2)设 是公比大于 的等比数列,且 .证明: 是等比数列. (3)设 是公差大于 的等差数列,且 ,证明: 是等差数列. l P Q′ ′ ,k k′ ( )1 1,P x y ( )2 2,Q x y ( )1,0− l l 1y x= + 2 2 1, 3 4 12 y x x y = +  + = 27 8 8 0x x+ − = 1 2 8 7x x+ = − 1 2 8 7x x = − ( ) 2 22 1 2 1 2 8 8 241 4 2 47 7 7PQ k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2 2 1 , 3 4 12 y k x x y  = +  + = ( )2 2 2 23 4 8 4 12 0k x k x k+ + + − = 2 1 2 2 8 3 4 kx x k −+ = + 2 1 2 2 4 12 3 4 kx x k −= + ( )1 1,P x y′ − − ( )2 2,Q x y′ − ( )1 1 1y k x= + ( )2 2 1y k x= + ( )1 21 2 1 2 1 2 k x xy yk x x x x −−′ = =+ + ( ) 2 2 1 2 1 2 1 2 2 12 14 3 4 kx x x x x x k +− = + − = + 2 1 2 2 8 3 4 kx x k −+ = + 23 1 22 kk k +′ = = 27 9k = 3 77k = ± 1 2, , , na a a⋅⋅⋅ i iA n i− 1 2, , ,i i na a a+ + ⋅⋅⋅ iB i i id A B= − { }na 3 4 7 1 1d 2d 3d 1 2, , , na a a⋅⋅⋅ ( 4)n ≥ 1 1 0a > 1 2 1, , , nd d d −⋅⋅⋅ 1 2 1, , , nd d d −⋅⋅⋅ 0 1 0d > 1 2 1, , , na a a −⋅⋅⋅【答案】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信息进行反复推理论证.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定义法. 【解析】 (1) . (2)因为 ,公比 ,所以 是递增数列. 因此,对 , , 于是对 , . 因此, ,且 ,即 成等比数列. (3)设 为 的公差. 对 ,因为 , 所以 , 又因为 ,所以 . 从而 是递增数列.因此 . 又因为 ,所以 . 因此 . 所以 . 所以 因此,对于 都有 , 即 是等差数列.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数列的最值、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考查了推理论证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试题难度 较大,解答此题,需要非常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 32, 3, 6d d d= = = 1 0a > 1q > 1 2, , , na a a⋅⋅⋅ 1,i i i iA a B a += = 1 1 1(1 ) i i i i i id A B a a a q q − += − = − = − 0id ≠ 1i i d qd + = ( )1,2, , 2i n= ⋅⋅⋅ − 1 2 1, , id d d −⋅⋅⋅ d 1 2 1, , nd d d −⋅⋅⋅ 1 2i n≤ ≤ − 1, 0i iB B d+≤ > 1 1 1i i i i i i i iA B d B d d B d A+ + += + ≥ + + > + = { }1 1max ,i i iA A a+ += 1 1i i i ia A A a+ += > ≥ 1 2 1, , , na a a −⋅⋅⋅ ( )1,2, , 1i iA a i n= = ⋅⋅⋅ − 1 1 1 1 1 1B A d a d a= − = − < 1 1 2 1nB a a a −< < < ⋅⋅⋅ < 1na B= 1 2 1n nB B B a−= = ⋅⋅⋅ = = 1 .i i i n ia A B d a d= = + = + 1,2, , 2i n= ⋅⋅⋅ − 1 1i i i ia a d d d+ +− = − = 1 2 1, , , na a a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