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质量测试卷
数学
2020.04
一、填空题:(共 14 小题,每题 5 分)
1.已知集合 , ,则 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直接由集合的交集运算,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详解】因为集合 , ,
所以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属基础题.
2.已知 为虚数单位,则复数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_______象限
【答案】一
【解析】
【分析】
先化简得到 z,即可求出本题答案
【详解】由题,得 ,
所以复数 z 在复平面对应的点为 ,位于第一象限.
故答案为:一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复数的几何意义,属基础题.
3.为了解某一段公路汽车通过时的车速情况,现随机抽测了通过这段公路的 200 辆汽车的时速,所得数据均
在区间 中,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在抽测的 200 辆汽车中,时速在区间 内的汽车
有______辆
.
{ | 0 2}A x x= < < { | 1}B x x= > A B =
{ |1 2}x x< <
{ | 0 2}A x x= < < { | 1}B x x= >
{ |1 2}A B x x= <
− >
1y x
y x a
= −
= −
2 1 0x ax− + = 2 4a∆ = −
∴
2 4 0
(2) (2)
a
g f
∆ = − >
>
2 4 0
1 22
a
a
− > > − −
5 22 a− < < −实数 的取值范围为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程的根与函数图象交点的关系,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已知 , ,且 ,则 的最小值等于______.
【答案】11
【解析】
分析:构造基本不等式模型 ,化简整理,应用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答
案.
详解: ,
, , , ,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
的最小值等于 11.
故答案为 11.
点睛:本题考查基本不等式的性质与应用,同时考查了整体思想与转化思想的运用.
13.如图,已知 ,B 为 AC 的中点,分别以 AB,AC 为直径在 AC 的同侧作半圆,M,N 分别为两半圆上
的动点 不含端点 A,B, ,且 ,则 的最大值为______.
∴ a 5( , 2)2
− −
5 , 22
− −
a 0> b 0> 1 1 1a b
+ = b3a 2b a
+ +
1 13 2 ( )(3 2 )b ba b a ba a b a
+ + = + + +
1 1 1a b
+ =
∴ 1 13 2 ( )(3 2 ) 5 3( )b b b aa b a ba a b a a b
+ + = + + + = + +
0a > 0b > ∴ 0b
a
> 0a
b
>
∴ 2b a
a b
+ ≥ 2a b= =
3 2 5 6 11ba b a
+ + ≥ + =
∴ 3 2 ba b a
+ +
AC 8=
( C) BM BN⊥ AM CN⋅ 【答案】4
【解析】
【分析】
以 A 为坐标原点,AC 所在直线为 x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得 A,B,C 的坐标,可得以 AB 为直
径的半圆方程,以 AC 为直径的半圆方程,设出 M,N 的坐标,
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结合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可得 ,再由余弦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计算可得最大值.
【详解】以 A 为坐标原点,AC 所在直线为 x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可得 , , ,
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方程为 ,
以 AC 为直径的半圆方程为 ,
设 , , , ,
,可得 ,
即有 ,
即为 ,
即有 ,
又 , ,可得 ,即 ,
则
α 2β=
( )A 0,0 ( )B 4,0 ( )C 8,0
2 2(x 2) y 4(x 0, y 0)− + = > >
2 2(x 4) y 16(x 0, y 0)− + = > >
( )M 2 2cosα,2sinα+ ( )N 4 4cosβ,4sinβ+ 0 α< β π<
BM BN⊥ ( ) ( )BM BN 2 2cosα,2sinα 4cosβ,4sinβ 0 ⋅ = − + ⋅ =
( )8cosβ 8 cosαcosβ sinαsinβ 0− + + =
cosβ cosαcosβ sinαsinβ= +
( )cosβ cos α β= −
0 α< β π< α β β− = α 2β=
( ) ( )AM CN 2 2cosα,2sinα 4 4cosβ,4sinβ⋅ = + ⋅ − + ,
可得 ,即 , 时, 的最大值为 4.
故答案为 4.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问题,也考查了圆的方程与应用问题,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用坐标表示向量是解题的关键.
14.若关于 的不等式 对任意的实数 及任意的实数 恒成立,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由题,得 在 恒成立,通过求 在 的最小值,即可得
到本题答案.
【详解】关于 的不等式 对任意的实数 及任意的实数 恒成立,等价
于 对 任 意 的 实 数 恒 成 立 , 即 在 恒 成 立 , 设
,则 ,
令 ,得 ,令 ,得 ,
所以 在 递增,在 递减,又 ,
所以 ,
所以 ,即 a 的取值范围是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参变分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以及运
算求解能力.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计 90 分)
( )8 8cosα 8cosβ 8 cosαcosβ sinαsinβ= − − + + +
28 8cosα 16cosβ 16cosβ 16cos β= − − + = −
2116(cosβ ) 42
= − − +
1cosβ 02
− = πβ 3
= 2πα 3
= AM CN⋅
x 3 23 0x x ax b− + + < [1,3]x∈ [2,4]b∈
a
( , 2)−∞ −
2 43a x x x
< − + − [1,3]x∈ 2 4( ) 3g x x x x
= − + − [1,3]x∈
x 3 23 0x x ax b− + + < [1,3]x∈ [2,4]b∈
3 23 4x x ax− + < − [1,3]x∈ 2 43a x x x
< − + − [1,3]x∈
2 4( ) 3g x x x x
= − + − ( )2
2 2
(2 ) 2 24( ) 2 3
x x x
g x x x x
− + +
′ = − + + =
( ) 0g x′ > 1 2x< < ( ) 0g x′ < 2 3x< <
( )g x (1,2) (2,3) 4(1) 2, (3) 3g g= − = −
min( ) (1) 2g x g= = −
2a < − ( , 2)−∞ −
( , 2)−∞ −15.已知 内接于单位圆,且 ,
求角 C
求 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1) (2)
【解析】
【分析】
变 形 已 知 条 件 可 得 , 代 入 可 得
,可得 C 值; 由正弦定理可得 c,由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
式可得 ab 的取值范围,进而可得面积的最值.
【详解】
,
,
的外接圆为单位圆,
其半径
由正弦定理可得 ,
由余弦定理可得 ,
代入数据可得
,当且仅当 a=b 时,“=”成立
,
的面积 ,
面积的最大值为:
ABC ( )( )1 1 2tanA tanB+ + =
( )1
( )2 ABC
3
4C
π= 2 1
2
−
( )1 1tanA tanB tanA tanB+ = − ⋅
( ) 11
tanA tanBtanC tan A B tanAtanB
+= − + = − = −−
( )2
( ) ( )( )1 1 1 2tanA tanB+ + =
1tanA tanB tanA tanB∴ + = − ⋅
( ) 11
tanA tanBtanC tan A B tanAtanB
+∴ = − + = − = −−
( ) 3C 0, 4C
ππ∈ ∴ =
( )2 ABC
∴ 1R =
2 2c RsinC= =
2 2 2 2c a b abcosC= + −
2 22 2a b ab= + +
( )2 2 2 2ab ab ab≥ + = +
2
2 2
ab∴ ≤
+
ABC∴ 1 1 2 2 1
2 2 22 2
S absinC
−= ≤ ⋅ =
+
BA C∴
2 1
2
−【点睛】本题考查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涉及正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熟记定
理,准确计算是关键,属中档题.
16.如图,在四面体 中, ,点 E 是 的中点,点 F 在线段 上,且
.
(1)若 平面 ,求实数 的值;
(2)求证:平面 平面 .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得出 ,可以判断点 F 为 的中点,从而求出 的值;
(2)由 ,点 E 是 的中点,得到 , ,由面面垂直的判断定理
即可证明平面 平面 .
【详解】(1)因为 平面 ,得 平面 ,
平面 平面 ,
所以 ,
又点 E 是 的中点,点 F 在线段 上,
所以点 F 为 的中点,
由 ,得 ;
(2)因为 ,点 E 是 的中点,
所以 , ,
又 , 平面 , 平面 ,
所以 平面 ,
又 平面 ,
所以平面 平面 .
ABCD AB AC DB DC= = = BC AC AF
AC
λ=
//EF ABD λ
BCD ⊥ AED
//EF AB AC λ
AB AC DB DC= = = BC BC AE⊥ BC DE⊥
BCD ⊥ AED
//EF ABD EF ⊂ ABC
ABC =ABD AB
//EF AB
BC AC
AC
AF
AC
λ= 1= 2
λ
AB AC DB DC= = = BC
BC AE⊥ BC DE⊥
=AE DE E∩ AE ⊂ AED DE ⊂ AED
BC ⊥ AED
BC ⊂ BCD
BCD ⊥ AE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面平行的性质和面面垂直的证明,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属于基础题.
17.如图,长方形材料 中,已知 , .点 为材料 内部一点, 于
, 于 ,且 , .现要在长方形材料 中裁剪出四边形材料 ,满足
,点 、 分别在边 , 上.
(1)设 ,试将四边形材料 的面积表示为 的函数,并指明 的取值范围;
(2)试确定点 在 上的位置,使得四边形材料 的面积 最小,并求出其最小值.
【答案】(1)见解析;(2)当 时,四边形材料 的面积 最小,最小值为 .
【解析】
分析:(1)通过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得出 和 ,进而得出四边形材料 的面积的表达式,
再结合已知尺寸条件,确定角 的范围.
(2)根据正切的两角差公式和换元法,化简和整理函数表达式,最后由基本不等式,确定面积最小值
及对应的点 在 上的位置.
详解:解:(1)在直角 中,因为 , ,
所以 ,
所以 ,
在直角 中,因为 , ,
所以 ,
所以 ,
ABCD 2 3AB = 4=AD P ABCD PE AB⊥ E
PF AD⊥ F 1PE = 3PF = ABCD AMPN
150MPN∠ = ° M N AB AD
FPN θ∠ = AMPN θ θ
N AD AMPN S
2 3
3AN = AMPN S 32 3
+
NF ME AMPN
θ
N AD
NFP∆ 3PF = FPN θ∠ =
3tanNF θ=
( )1 1 1 3tan 32 2NAPS NA PF θ∆ = ⋅ = + ×
MEP∆ 1PE =
3EPM
π θ∠ = −
tan 3ME
π θ = −
1 1 3 tan 12 2 3AMPS AM PE
π θ∆
= ⋅ = + − × 所以 , .
(2)因为 ,
令 ,由 ,得 ,
所以 ,
当且仅当 时,即 时等号成立,
此时, , ,
答:当 时,四边形材料 的面积 最小,最小值为 .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挖掘题设中的隐含条件,合理地进行等价
转化,注意换元法和基本不等式的合理运用.
换元法求函数的值域,通过引入新变量(辅助式,辅助函数等),把所有分散的已知条件联系起来,
将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结果结合起来,把隐藏在条件中的性质显现出来,或把繁琐的表达式简化,之后就可
以利用各种常见的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或基本不等式来解决问题.常见的换元方法有代数和三角代换两种.要
特别注意原函数的自变量与新函数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18.已知椭圆 E: ,直线 l 不过原点 O 且不平行于坐标轴,l 与 E 有两个交点 A,B,
线段 AB 的中点为 M.
若 ,点 K 在椭圆 E 上, 、 分别为椭圆的两个焦点,求 的范围;
证明:直线 OM 的斜率与 l 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若 l 过点 ,射线 OM 与椭圆 E 交于点 P,四边形 OAPB 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此时直线 l
斜率;若不能,说明理由.
【答案】(1) (2)见证明;(3)见解析
【解析】
NAP AMPS S S∆ ∆= + 3 1tan tan 32 2 3
πθ θ = + − + 0, 3
πθ ∈
3 1tan tan 32 2 3S
πθ θ = + − + ( )3 3 tantan 32 2 1 3tan
θθ
θ
−= + +
+
1 3tant θ= + 0, 3
πθ ∈
[ ]1,4t ∈
23 4 4 3 4 33 2 3 32 3
t tS t tt
− + = + = + +
3 4 3 322 3 3 3t t
≥ × × + = +
2 3
3t = 2 3tan 3
θ −=
2 3
3AN = min
32 3S = +
2 3
3AN = AMPN S 32 3
+
2 2 29 ( 0)x y m m+ = >
( )1 3m = 1F 2F 1 2KF KF⋅
( )2
( )3 , 3
mm
[ ]7,1−【分析】
,椭圆 E: ,两个焦点 , ,设 ,求出 的
表达式,然后求解范围即可. 设 A,B 的坐标分别为 , ,利用点差法转化求解即可.
直线 l 过点 ,直线 l 不过原点且与椭圆 E 有两个交点的充要条件是 且 设 ,
设直线 ,代入椭圆方程,通过四边形 OAPB 为平行四边形,转化求解即
可.
【详解】 ,椭圆 E: ,两个焦点 ,
设 , , ,
,
,
的范围是
设 A,B 的坐标分别为 , ,则 两式相减,
得 , ,
即 ,故 ;
设 ,设直线 ,即 ,
由 的结论可知 ,代入椭圆方程得, ,
由 与 ,联立得
若四边形 OAPB 为平行四边形,那么 M 也是 OP 的中点,所以 ,
即 ,整理得 解得, .经检验满足题意
( )1 3m = 2
2 19
x y+ = ( )1 2 2,0F − ( )2 2 2,0F ( ),K x y 1 2KF KF⋅
( )2 ( )1 1,x y ( )2 2,x y ( )3
, 3
mm
0k > 1.3k ≠ ( ),P PP x y
( ) ( )0, 03
ml y k x m m k= − + ≠ ≠:
( )1 3m = 2
2 19
x y+ = ( )1 2 2,0F − ( )2 2 2,0F
( ),K x y ( )1 2 2,F K x y= + ( )2 2 2,F K x y= −
( ) ( ) 2 2 2
1 2 1 2 2 2, 2 2, 8 8 1KF KF FK F K x y x y x y y⋅ = ⋅ = + ⋅ − = + − = − +
1 1y− ≤ ≤
1 2KF KF∴ ⋅ [ ]7,1−
( )2 ( )1 1,x y ( )2 2,x y
2 2 2
1 1
2 2 2
2 2
9
9 .
x y m
x y m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9 0x x x x y y y y+ −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
1 9 0y y y y
x x x x
+ −+ =+ −
1 9 0OM lk k+ ⋅ = 1
9OM lk k⋅ = −
( )3 ( ),P PP x y ( ) ( )0, 03
ml y k x m m k= − + ≠ ≠:
3
ml y kx km= − +:
( )2 1
9OM y xk
= −:
2 2
2
2
9
9 1P
m kx k
= +
( )
3
my k x m= − + 1
9y xk
= −
2
2 2
9 3 3,9 1 9 1
mkmk m kmM k k
− − − + +
2 M px x=
2 2 2
2
2 2
9 3 94( )9 1 9 1
k m km m k
k k
− =+ +
29 8 1 0k k− + = 4 7
9k
±=所以当 时,四边形 OAPB 为平行四边形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综合应用,点差法,直线与椭圆的交点,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准确转化平行四边形是关键,是中档题
19.已知函数 f(x)=aex,g(x)=lnx-lna,其中 a 为常数,且曲线 y=f(x)在其与 y 轴的交点处的切线记
为 l1,曲线 y=g(x)在其与 x 轴的交点处的切线记为 l2,且 l1∥l2.
(1)求 l1,l2 之间的距离;
(2)若存在 x 使不等式 成立,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3)对于函数 f(x)和 g(x)的公共定义域中的任意实数 x0,称|f(x0)-g(x0)|的值为两函数在 x0 处的
偏差.求证:函数 f(x)和 g(x)在其公共定义域内的所有偏差都大于 2.
【答案】(1) ;(2) ;(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先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出两条切线,然后利用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公式求出求 l1,l2 之间的距离;
(2)利用分离参数法,求出 h(x)=x- ex 的最大值即可;
(3)根据偏差的定义,只需要证明 的最小值都大于 2.
【详解】(1)f′(x)=aex,g′(x)= ,
y=f(x)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为(0,a),
y=g(x)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为(a,0),
由题意得 f′(0)=g′(a),即 a= ,
又∵a>0,∴a=1.
∴f(x)=ex,g(x)=lnx,
∴函数 y=f(x)和 y=g(x)的图象在其坐标轴的交点处的切线方程分别为:
x-y+1=0,x-y-1=0,
∴两平行切线间的距离为 .
(2)由 > ,得 > ,
4 7
9k
±= .
( )
x m xf x
− >
2 ( )0−∞,
x
( ) ( )f x g x−
1
x
1
a
2
( )
x m
f x
−
x x
x m
e
−
x故 m<x- ex 在 x∈[0,+∞)有解,
令 h(x)=x- ex,则 m<h(x)max,
当 x=0 时,m<0;
当 x>0 时,∵h′(x)=1-( + )ex,
∵x>0,
∴ + ≥2 = ,ex>1,
∴( + )ex> ,
故 h′(x)<0,
即 h(x)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故 h(x)max=h(0)=0,∴m<0,
即实数 m 的取值范围为(-∞,0).
(3)解法一:
∵函数 y=f(x)和 y=g(x)的偏差为:F(x)=|f(x)-g(x)|=ex-lnx,x∈(0,+∞),
∴F′(x)=ex- ,设 x=t 为 F′(x)=0 的解,
则当 x∈(0,t),F′(x)<0;当 x∈(t,+∞),F′(x)>0,
∴F(x) (0,t)单调递减,在(t,+∞)单调递增,
∴F(x)min=et-lnt=et-ln =et+t,
∵F′(1)=e-1>0,F′( )= -2<0,∴ <t<1,
故 F(x)min=et+t= + > + =2,
即函数 y=f(x)和 y=g(x)在其公共定义域内的所有偏差都大于 2.
解法二:
由于函数 y=f(x)和 y=g(x)的偏差:F(x)=|f(x)-g(x)|=ex-lnx,x∈(0,+∞),
令 F1(x)=ex-x,x∈(0,+∞);令 F2(x)=x-lnx,x∈(0,+∞),
∵F1′(x)=ex-1,F2′(x)=1- = ,
∴F1(x)在(0,+∞)单调递增,F2(x)在(0,1)单调递减,在(1,+∞)单调递增,
在
x
x
1
2 x x
1
2 x x 1
2
x
x
⋅ 2
1
2 x x 2
1
x
1
te
1
2 e 1
2
e 1
2 2.25 1
2
1
x
1 x
x
−∴F1(x)>F1(0)=1,F2(x)≥F2(1)=1,
∴F(x)=ex-lnx=F1(x)+F2(x)>2,
即函数 y=f(x)和 y=g(x)在其公共定义域内的所有偏差都大于 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导数的应用,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决曲线的切线问题,利用导数求解函数的最值
问题,属于难度题.
20.设数列 的前 n 项和为 , , .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设数列 满足:对于任意的 ,都有 成立.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设数列 ,问:数列 中是否存在三项,使得它们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这三项;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 .(2)① , .②见解析.
【解析】
分析:(1)当 时,类比写出 ,两式相减整理得 ,当 时,求得 ,
从而求得数列 的通项公式.;
(2)①将 代入已知条件,用与(1)相似的方法,变换求出数列 的通项公式;
②由 的通项公式分析,得 …,假设存在三项 , , 成等差数列,且
,则 ,即 ,根据数列 的单调性,化简得 ,
将 或 代入已知条件,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解:(1)由 , ①
得 , ②
由①-②得 ,即 ,
{ }na nS 2 3n nS a+ = *n N∈
( )1 { }na
( )2 { }nb *n N∈ 1
1 2 1 3 2 1
1( ) 3 33
n
n n n na b a b a b a b n−
− −+ + +…+ = + −
① { }nb
② n n nc a b= { }nc
11
3
n
na
− =
*n N∈ 2 1nb n= − *n N∈
2n ≥ 1 12 3n nS a− −+ =
1
1
3
n
n
a
a −
= 1n = 1 0a ≠
{ }na
11
3
n
na
− =
{ }nb
nc 1 2 3 4 5c c c c c= > > > > sc pc rc
s p r< < 2 p s rc c c= + ( )
1 1 1
2 2 1 2 1 2 1
3 3 3p s r
p s r
− − −
− − −= + { }nc 72 2p≤ <
2p = 3p =
2 3n nS a+ =
( )1 12 3 2n nS a n− −+ = ≥
12 0n n na a a −+ − = ( )1
1 23n na a n−= ≥对①取 得, ,所以 ,所以 为常数,
所以 为等比数列,首项为 1,公比为 ,即 , .
(2)①由 ,可得对于任意 有
, ③
则 , ④
则 , ⑤
由③-⑤得 ,
对③取 得, 也适合上式,
因此 , .
②由(1)(2)可知 ,
则 ,
所以当 时, ,即 ,
当 时, ,即 在 且 上单调递减,
故 …,
假设存在三项 , , 成等差数列,其中 , , ,
由于 …,可不妨设 ,则 (*),
即 ,
因为 , , 且 ,则 且 ,
由数列 的单调性可知, ,即 ,
1n = 1 1 0a = ≠ 0na ≠
1
1
3
n
n
a
a −
=
{ }na 1
3
11
3
n
na
− =
*n N∈
11
3
n
na
− =
*n N∈
2 1 1
1 2 1
1 1 1 1 3 33 3 3 3
n n
n n nb b b b n
− −
− −
+ + + + = + −
( ) ( )2 2 2
1 2 3 1
1 1 1 1 3 1 3 23 3 3 3
n n
n n nb b b b n n
− −
− − −
+ + + + = + − − ≥
( )2 3 1 1
1 2 3 1
1 1 1 1 1 2 23 3 3 3 3
n n
n n nb b b b n n
− −
− − −
+ + + + = + − ≥
( )2 1 2nb n n= − ≥
1n = 1 1b =
2 1nb n= − *n N∈
1
2 1
3n n n n
nc a b −
−= =
( )
1 1
4 12 1 2 1
3 3 3n n n n n
nn nc c+ −
−+ −− = − =
1n = 1n nc c+ = 1 2c c=
2n ≥ 1n nc c+ < { }nc 2n ≥ *n N∈
1 2 3 4 5c c c c c= > > > >
sc pc rc s p *r N∈
1 2 3 4 5c c c c c= > > > > s p r< < 2 p s rc c c= +
( )
1 1 1
2 2 1 2 1 2 1
3 3 3p s r
p s r
− − −
− − −= +
s p *r N∈ s p r< < 1s p≤ − 2p ≥
{ }nc 1s pc c −≥
1 2
2 1 2 3
3 3s p
s p
− −
− −≥因为 ,所以 ,
即 ,化简得 ,
又 且 ,所以 或 ,
当 时, ,即 ,由 时, ,此时 , , 不构成等差数列,不合题意
,
当 时,由题意 或 ,即 ,又 ,代入(*)式得 ,
因为数列 在 且 上单调递减,且 , ,所以 ,
综上所述,数列 中存在三项 , , 或 , , 构成等差数列.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列递推关系、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涉及到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判断,
数列的单调性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考查分类讨论思想与逻辑推理能力,属于难题.
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 与 的关系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如下:
(1)当 时, 求出 ;
(2)当 时,用 替换 中 得到一个新的关系,利用 便可求出当
时 的表达式;
(3)对 时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 时 的表达式,如果符合,则可以把数列的通项公式
合写;如果不符合,则应该分 与 两段来写.
21.如图,AB 是半圆的直径,C 是 AB 延长线上一点,CD 切半圆于点 D,CD=2,DE⊥AB,垂足为 E,且 E
是 OB 的中点,求 BC 的长.
【答案】
【解析】
【分析】
的
1
2 1 03r r
rc −
−= > ( )
1 1 1 2
2 2 1 2 1 2 1 2 3
3 3 3 3p s r p
p s r p
− − − −
− − − −= + >
( )
1 2
2 2 1 2 3
3 3p p
p p
− −
− −> 7
2p <
2p ≥ *p N∈ 2p = 3p =
2p = 1s = 1 2 1c c= = 3r ≥ 2 1rc c< = 1c 2c rc
3p = 1s = 2s = 1sc = 3
5
9pc c= = 1
9rc =
{ }nc 2n ≥ *n N∈ 5
1
9c = 4r ≥ 5r =
{ }nc 1c 3c 5c 2c 3c 5c
{ }na n nS na
1n = 1 1a S= 1a
2n ≥ 1n − nS n 1n nS S −− ( 2)n ≥ 2n ≥
na
1n = 2n ≥ na
1n = 2n ≥
2 3
3连接 ,则 ,在 中, ,则 ,在 中, ,由
CD=2,求出 即可.
【详解】解:连接 ,则 ,
在 中,由 E 是 OB 的中点,则 ,
则 ,
在 中, ,
由 CD=2,
则 ,
则 ,
故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圆的切线问题,重点考查了运算能力,属基础题.
22.已知矩阵 ,矩阵 的逆矩阵 ,求矩阵 .
【答案】
【解析】
【分析】
由 ,求出矩阵 ,再由矩阵的乘法,即可求解.
OD OD DC⊥ Rt OED∆ 1 1
2 2OE OB OD= =
6ODE
π∠ = Rt OCD∆ π
6DCOÐ =
BC
OD OD DC⊥
Rt OED∆ 1 1
2 2OE OB OD= =
6ODE
π∠ =
Rt OCD∆ π
6DCOÐ =
2 3tan 6 3OD DC
π= =
2 22 3 4 32 ( )3 3OC = + =
4 3 2 3 2 3
3 3 3BC OC OB OC OD= − = − = − =
1 2
0 2A
= − B 1
11 2
0 2
=B−
−
AB
51 4
0 1
−
1 1 0
0 1B B− = B【详解】解:设 ,则 ,
即 ,
故 ,解得 ,所以 .
因此, .
【点睛】本题考查用待定系数法求逆矩阵,以及矩阵乘法计算,属于基础题.
23.已知 ,且 ,求 的最小值.
【答案】
【解析】
【分析】
直接根据柯西不等式,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详解】由柯西不等式,得
,
即 ,
即 ,
所以 ,
当且仅当 ,
即 时, 取最小值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柯西不等式的应用,属基础题.
a bB c d
=
1
1 1 01 2 0 10 2
a bB B c d
−
− = =
1 1 1 0
2 2 0 12 2
a c b d
c d
− − =
1 12
1 02
2 0
2 1
a c
b d
c
d
− =
− =
=
=
1
1
4
0
1
2
a
b
c
d
=
= =
=
11 4
10 2
B
=
1 511 2 14 40 2 1 0 10 2
AB
= = − −
, ,x y z ∈R 2 3 4x y z− − = 2 2 2x y z+ +
8
7
( )2 2 2 2 2 2 2[ ( 2) ( 3) ] 1 ( 2) ( 3)x y z x y z + − + − + − + − + +
( )2 2 2 2( 2 3 ) 14x y z x y z− − + +
( )2 2 216 14 x y z+ +
2 2 2 8
7x y z+ + ≥
2 3
y zx = =− −
2 4 6, ,7 7 7x y z
− −= = = 2 2 2x y z+ + 8
724.已知 (其中 )
(1)求 及 ;
(2)试比较 与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1) , (2)当 时, ;
当 时, ;当 时, ---7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赋值法求二项展开式的项的系数:令 ,则 ,令 ,
则 ,∴ ;(2)要比较 与 的大小,即比较: 与
的
大小,这需先归纳:当 时, ;当 时, ;
当 时, ;再猜想当 时, ,最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关键将 时的式子与 情形建立关系:
试题解析:解:(Ⅰ)令 ,则 ,令 ,
则 ,∴ ;
(Ⅱ)要比较 与 的大小,即比较: 与 的大小,---1 分
当 时, ;当 时, ;
当 时, ;
猜想:当 时,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由上述过程可知, 时结论成立,
假设当 时结论成立,即 ,
两边同乘以 3 得:
2 3
0 1 2 3( 1) ( 1) ( 1) ( 1) ( 1) ,n n
nx a a x a x a x a x+ = + − + − + − + + − *n N∈
0a
1
n
n i
i
S a
=
= ∑
nS 2( 2)2 2nn n− +
0 2na = 3 2n n
nS = − 1n = 23 ( 1)2 2n nn n> − +
2,3n = 23 ( 1)2 2n nn n< − + 4,n n N ∗≥ ∈ 23 ( 1)2 2n nn n> − +
1x = 0 2na = 2x =
0
3
n
n
i
i
a
=
=∑ 3 2n n
nS = − nS 2( 2)2 2nn n− + 3n 2( 1)2 2nn n− +
1n = 23 ( 1)2 2n nn n> − + 2,3n = 23 ( 1)2 2n nn n< − +
4,5n = 23 ( 1)2 2n nn n> − + 4n ≥ 23 ( 1)2 2n nn n> − +
1n k= + ( 4)n k k= ≥
1 2 1 2 23 3[( 1)2 2 ] 2 2( 1) [( 3)2 4 4 2]k k k kk k k k k k k+ +> − + = + + + − + − −
1x = 0 2na = 2x =
0
3
n
n
i
i
a
=
=∑ 3 2n n
nS = −
nS 2( 2)2 2nn n− + 3n 2( 1)2 2nn n− +
1n = 23 ( 1)2 2n nn n> − + 2,3n = 23 ( 1)2 2n nn n< − +
4,5n = 23 ( 1)2 2n nn n> − +
4n ≥ 23 ( 1)2 2n nn n> − +
4n =
( 4)n k k= ≥ 23 ( 1)2 2k kk k> − +
1 2 1 2 23 3[( 1)2 2 ] 2 2( 1) [( 3)2 4 4 2]k k k kk k k k k k k+ +> − + = + + + − + − −而
∴
即 时结论也成立,
∴当 时, 成立.
综上得,当 时, ;
当 时, ;当 时, ---7 分
考点:数学归纳法
2 2( 3)2 4 4 2 ( 3)2 4( 2) 6 ( 2)2 4( 2)( 1) 6 0k k kk k k k k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1 1 23 [( 1) 1]2 2( 1)k kk k+ +> + − + +
1n k= +
4n ≥ 23 ( 1)2 2n nn n> − +
1n = 23 ( 1)2 2n nn n> − +
2,3n = 23 ( 1)2 2n nn n< − + 4,n n N ∗≥ ∈ 23 ( 1)2 2n nn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