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宁夏石嘴山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32622

大小:71.36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石嘴山三中 2020 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 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 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 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 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 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 “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 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 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 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 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 -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 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 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 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 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 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 同体。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 “以天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 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 “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 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 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 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 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 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 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由文中““天下”是中国文 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 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 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 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知A 项正确。B 项由文中““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 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知强调的是一种 关系,并不是“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 项,文中“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 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 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知人格与精神气质是动态变 化的,并不能说明“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D 项文中“以“中庸之道” 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 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 补的世界”知“中庸之道”可以解决并不能消除文化冲突。故选 A 项。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 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文中“‘天下主义’是以‘天 下’理念为核心”知,以“天下”为理念的是“天下主义”,不能由此判断“文章以‘天下’ 理念为核心”,概念混淆,故选B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 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 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 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由文中“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 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 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与“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 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可知“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准确的,故选 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 ,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 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 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 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 歌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 Youtube 上备受追捧,收获 735 万粉丝,影响力 堪比 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 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 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 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 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 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关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 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 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 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 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 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 的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 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 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 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 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 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 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 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取材于《北京日报》2019 年 12 月 11 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 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 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 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 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 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 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 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 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 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 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 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 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 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取材于《经济日报》2019 年 12 月 10 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 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 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 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 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 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 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 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 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 年,享 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 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 尼奥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 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 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 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 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 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 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 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 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 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取材于新媒网 2019 年 12 月 07 日) 4.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B. 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 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C. 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 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5.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 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 《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 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 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 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D. 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 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6. 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4. A 5. A 6. ①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是宏大叙事, 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③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④在输出 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⑤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 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⑥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 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 项,“但在国内却 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错误,原文说的是“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 友则质疑颇多”,只是说“质疑多”。 故选 A。 的【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 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本题中, B 项,“《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 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 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 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 工作”,《功夫熊猫》的例子,并不能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 C 项,“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错误,李子柒的作品走红与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 国》的经历并不相同。 D 项,“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这 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 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而不是选项所说“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 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启示”相关内容:“任何一 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 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 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 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 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憾莫高窟 张晓惠 特喜欢舞剧《丝路花雨》中伎乐天(飞天)的飘逸、灵动,他们使在凡间行走的吾等之 辈有了飞翔的幻想。那女主角英娘身着绚丽的裙衫反弹琵琶的舞姿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左膝 微弯,右腿略收于左膝,左胯送出,张开双臂向上向后,举着一柄琵琶。舒展又典雅,含蓄 又风情。这就是我心中最初的莫高窟。当跟随着莫高窟那位身着黑色上衣银色短裙的讲解员 在一个个洞窟中转悠时,灰暗的灯光使我这视力不好的人看不见一位飞天,瞪大眼睛寻来看 去,御风翱翔、翩翩起舞的飞天我真是一个也没看见,只看到人面蛇身的女娲、翱翔天际的 凤鸟凌驾太阳的飞车,还有大大小小的佛。几个洞窟下来,我忍不住发问:飞天在哪里?讲 解员头也不回,用手电筒不经意地向洞壁晃了晃,说:处处有飞天。那不是吗? 模糊中终于看见,顶壁上似乎有几根圆润又流畅的线条。这线条勾勒的是飞天的裙袂吗? 我还没分清是几位飞天在飞舞就被吆喝着去下一个洞窟了。我说:怎么没有画册上的色彩瑰 丽?我又问:如何不见《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那种曼妙舞姿?那普通话字正腔圆却 不带丝毫情感,职业性解说的姑娘面无表情地把我上下打量一番,说:你是搞敦煌研究的还 是舞蹈爱好者?最好都像你这么感兴趣,还都有大把大把的钞票。话音未落又掏着钥匙吆喝 着游人向下一个洞窟走去。丢下我一个,静静地伫立在莫高窟第三层的崖壁之间。 开凿在鸣沙山崖壁上的莫高窟有 492 窟洞窟上下五层,高低错落,迤逦绵延。但栈道蜿 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这样的景象与我来之前想象的苍茫间的古朴,古朴间的荒凉之景象 很不一致。更大失所望的还不是没见着想象中的瑰丽的飞天,是那将莫高窟生硬拦起的绿色 栅栏,是那将每一个洞窟冷漠地锁起的金属门,是那不能随心所欲选择洞窟观瞻只能跟着解 说员的机械和匆忙。我魂牵梦萦这么多年,就这样跟着人流急匆匆地“游行”,连千佛洞都观 瞻不到,且只能无序地看几个洞窟,真是不甘! 可我知道,真的知道,这些自公元 366 年始建,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五代、宋、元等十多个朝代的苍老的壁画实在经不起大量的观者观瞻了。窟室、塑像、壁画、 雕饰,或壮丽浓烈,或深邃逼真,或细密流畅,许多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已经黯淡或者损 伤,早已不再光彩夺目。我想起樊锦诗这个名字。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这位女性将自 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研究和保护事业。她 23 岁时就在极其简陋和恶劣的条件下对莫高窟进行研究。是她提出关于敦煌石窟也必然从诞生走向衰退的观点,是她提出筹建数字敦煌、保 护敦煌、展示敦煌三大综合中心的远景规划。 莫高窟的对面,有一条小河,几株金色的向日葵在热浪中摇曳。小河的那面分布着几座 小小的塔。那座圆顶的,就是那个为了一壶浊酒几块银圆,将莫高窟文物拱手送给斯坦因、 伯希和与大谷光瑞等国际大盗的千古罪人王圆箓的圆寂塔。王圆箓也算长眠在此,目睹着莫 高窟的兴衰存亡。这个姓王的道士在被人唾骂之时,会偶尔将眼光投向大英博物馆吗?心中 是不是也有点些许得意:骂我呢!你看,我卖出去的东西不是得到很好的保护了吗? 四周一片静谧。 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与保护以更好的设施与条件,也许樊锦诗们的计划将不再是纸 上的梦想。 如果有意识地培养更多的莫高窟研究者,也许可以令更多专业的目光关注这窟壁、藻井 和人字坡上的壁画。 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人员以及讲解员相对丰厚的薪酬——毕竟这儿的气候与工作条 件很艰苦——也许这块东方瑰宝能在沙洲中向世人展现出更美的佛教世界和永恒的艺术世界。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已是晚上 8 时了,敦煌的太阳依旧高蹈着长天。这世界可以“如 果”,但有许多“如果”岂是我一个写作者可以实现的?这人间的“也许”更是存在着若干的 可能与不可能。将“如果”“也许”这两个词变成现实,真的会实现奇迹——一个积聚着智 慧感悟与历史沧桑的莫高窟,一个古拙又厚重、神奇又雍容的新敦煌。 那么,我的敦煌梦,将不是残梦。 我将,再次、再次地朝拜这非个体生命一次就能解读、能感悟的莫高窟、大敦煌。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头也不回”“面无表情”等词语表明讲解员工作态度不好,从文中看,作者对这位讲解 员有所不满,但又能体谅她。 B. 敦煌石窟历经十多个朝代得以保存下来实属难得,现在,由于接待大量的观瞻者,石窟内 的壁画、彩塑变黯淡或受损伤。 C. 文章多次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如文章后半部分“如果”引起的三个段落形 成排比,突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D.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前半部分侧重于记叙、描写, 后半部分侧重于记叙、议论。8. 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樊锦诗和王圆箓?作者写他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观点? 9.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7. B 8. ①作者面对许多壁画、彩塑失去光彩或受损的现实,想到莫高窟文物的保 护问题,故而想到樊锦诗。表达了作者对樊锦诗的远见卓识和不畏艰难、乐于奉献的品质的 赞美之情,表达了要加强敦煌文物保护的观点。②作者看到了小河那面的王圆箓的圆寂塔, 想到了王圆箓。表达了作者对王圆箓的独特看法,表达了对敦煌文物阴差阳错得到保护的欣 慰。 9. ①作者为在莫高窟未能见到自己想象中的飞天、莫高窟而感到遗憾,为不能很好地观瞻莫 高窟感到遗憾。②为那位讲解员不带情感地讲解,带着游客走马观花感到失望。③为我国在 莫高窟研究、保护、文化传承方面的投入不足感到遗憾。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 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B 项,“……由于接待大量的观瞻者,石窟内的壁画、彩塑变黯淡或受损伤”错误,原因解释 不全面,根据文意,还有时间因素、作品自身因素等。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 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上注意主旨的体现,和 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 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我想起樊锦诗这个名字。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这位女性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 研究和保护事业”“她 23 岁时就在极其简陋和恶劣的条件下对莫高窟进行研究。是她提出关 于敦煌石窟也必然从诞生走向衰退的观点,是她提出筹建数字敦煌、保护敦煌、展示敦煌三 大综合中心的远景规划”,表达了作者认可樊锦诗加强敦煌文物保护的观点。“那座圆顶的, 就是那个为了一壶浊酒几块银圆,将莫高窟文物拱手送给斯坦因、伯希和与大谷光瑞等国际 大盗的千古罪人王圆箓的圆寂塔”“你看,我卖出去的东西不是得到很好的保护了吗”,从另 一个角度,表达了对敦煌文物阴差阳错得到保护的欣慰,但是被保护的文物已经不属于中国。【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 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遗憾莫高窟”,“遗憾”的意思是不满意、悔恨、不甘心的事情,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 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遗憾莫高窟”表现在“怎么没有画册上的色彩瑰丽”“更大失所望 的还不是没见着想象中的瑰丽的飞天,是那将莫高窟生硬拦起的绿色栅栏,是那将每一个洞 窟冷漠地锁起的金属门,是那不能随心所欲选择洞窟观瞻只能跟着解说员的机械和匆忙”,即 没有看到飞天,没有尽兴参观莫高窟的遗憾;“普通话字正腔圆却不带丝毫情感,职业性解 说的姑娘面无表情地把我上下打量一香,说:你是搞敦煌研究的还是舞蹈爱好者?最好都像你 这么感兴趣,还都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即对讲解员的失望;“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与保 护以更好的设施与条件,也许樊锦诗们的计划将不再是纸上的梦想”“如果有意识地培养更 多的莫高窟研究者,也许可以令更多专业的目光关注这窟壁、藻井和人字坡上的壁画”“如 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人员以及讲解员相对丰厚的薪酬——毕竟这儿的气侯与工作条件很艰 苦——也许这块东方瑰宝能在沙洲中向世人展现出更美的佛教世界和永恒的艺术世界”,即为 保护不足而遗憾。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 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 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 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 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 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 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 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 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 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狱中上母书[明]夏完淳①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 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 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 菽水之养②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 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③,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 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 慈君推干就湿④,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 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 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 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 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 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 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 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 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 可以无愧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 ①夏完淳:14 岁随父亲及师父参加抗清活动,父亲殉国后,他又佐吴易在太湖起 义。顺治四年七月被捕,九月就义,年仅 17 岁。本文是他在南京狱中写给嫡母的诀别信。② 菽水之养:《礼记·檀弓下》云“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后世以菽水之养代指贫家对 父母的供养。③九京:本指晋国贵族的墓地,后来泛指墓地。④推干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 幼儿,自己睡在湿处。指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 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B.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 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C.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 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D.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 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门,佛教以空为入道之门,故称佛法为“空门”,后泛指佛家。 B. 嫡母,妾之子女对父之正妻的称呼。 C. 结褵,系上佩巾,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在文中指结婚。 D. 盂兰,又称中元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 清明节上坟相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 但他又认为自己是为节义而死,是死得其所的。 B. 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叮嘱母亲“万勿置后”,主要是相信将来明朝肯定能够中兴重建, 那时自己就能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了。 C. 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娇妻,并在末段抒发豪情,侠骨柔肠, 尽显其中。 D. 本文表现了夏完淳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文中所表述的有关“忠”“孝”的词 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和民族气节紧密相关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2)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自从父亲去世,我沉浸在悲痛中已经过去两年了。仇恨痛苦一天天加深,历尽了艰难 辛苦。 (2)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不肖的后嗣,被旁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 【解析】 【10 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有朝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 又哪里只是享受面食和猪蹄,不至于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 冥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句中,“中兴再造”是“中兴重建”之意,不可断开。排除BC 两项。“庙食千秋”指千百年 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庙食”与“千秋”不可断开。“若有妄言立后者”是完整的意 思,不可断开。排除 D 项。“诛殛顽嚚”是动宾结构,意思是“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中 间不可断开。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 项,“盂兰,又称中元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解说错误,应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 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 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 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 项,“主要是相信将来明朝肯定能够中兴重建,那时自己就能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了”分 析错误,主要是怕万一所立之后不肖,会为人耻笑。原文的表述是:“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 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释: (1)“见背”,离开我,意思是去世;“易”,经过;“春秋”指一年;“日”,一天天地。 (2)“后”,后嗣;“诟”,诟骂;“愈”,好。“为人所诟笑”是被动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不孝完淳而今死了!把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报答母亲了。自从父亲去世,我 沉浸在悲痛中已经过去两年了。仇恨痛苦一天天加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希图重见天日, 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抚恤,使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 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明朝,一支军队刚崛起,就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 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没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 亲。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居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的不能相互依靠, 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忽然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 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 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全家八口人今后怎么生活?即使如此,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留 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但尊贵的 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少有。 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姐,把生母托付给 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然,千万不要另立 后嗣。夏姓大族,现在已零落到极点!节义文章,像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 样立一个不肖的后嗣,被旁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 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朝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 又哪里只是享受面食和猪蹄,不至于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 冥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战乱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暂时不会有停止之日。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 再把我挂在心里。二十年之后(若投胎再生),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 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给他。 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那么 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妻子与我成婚两年以来,贤惠孝顺素来为人深知,武功甥替我好好地对待她,这也是武功甥与甥舅间的情谊。言语没有条理层次,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 悲痛,太悲痛了! 人哪有不死的,但贵在死得其所。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 我的分内之事。人本来是从无而生,死后又归于无,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像破旧的鞋子一样不 足以珍惜。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噩梦,报仇在 于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可以问心无愧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正宫]塞鸿秋·湖上即事 [元]张可久 断桥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 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墓。 [注]和靖先生:北宋林逋。他曾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自娱,卒谥和靖先生。其墓在孤 山东麓。 14.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诗第一、二句描绘西湖一天之景:早晨天色朦胧,晨曦染红群山;傍晚阵雨飘至。 B. 张可久的小令中,“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 C. “暗香疏影梅花路”句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巧妙描绘梅花特征。 D. 张曲尾句的“伤心”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 15. 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苏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景致怡人的西湖美景图,张曲描绘了一幅幽 清寂寥的西湖游览图。 苏诗是以乐景衬哀情。西湖睛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作者只好酌酒和 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以此抒发缺乏知音的感慨。 张曲则是巧妙蓄势,卒章显旨。在不动声色地描绘西湖景色幽清、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后, 突然道出伤心原因——和请先生已死,诗人倍感精神孤独,面对林逋之墓,只能自叹自伤。同样抒发知音难觅的孤独、苦闷,此曲有异峰突起、石破天惊之效。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从苏诗第一、二句中的“朝曦”“晚雨”中,可以看出是描绘西湖一天之景。 B 项,熟知“词”的相关知识,可知“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 题目。 C 项,林逋《山园小梅》一诗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暗香疏影梅花路”句是化用。 D 项,“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的说法没有根由,无中生有。“伤 心”是作者站在林逋墓前,想到和靖先生已死,诗人作为其同道隔代之友,倍感精神孤独的 自叹自伤。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审读题干,这是要求简要分析两首诗歌所描写 的西湖之景的特点的不同之处,作答时要先分别分析两首诗中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然 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分析景物特点的时候,要涉及到景物描写的手法和相关作用。 本题概括景色特点时,要抓住诗中的具体语句,如苏诗中的“艳”“醉”,张曲中的“断桥流 水”“暗香疏影”“蹇驴破帽”“夕阳古寺”。分析时,需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想 要抒发的情感。如苏诗中“朝曦”“艳重冈”“晚雨”,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 晚雨也写得非常有佳意,描绘了一幅迷人的西湖美景图。而“君不会”是说西湖睛雨皆宜, 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诗人以乐景衬哀情,流露出知音缺少的淡淡感慨。张诗 中“断桥流水”“暗香疏影”“夕阳古寺题诗处”,隐示出环境的清僻幽雅。“树头啼翠禽, 水面飞白鹭”,连禽鸟也无虞受什么人为的干扰。但是这些景物描写均为末句张本:“伤心和 靖先生墓。伤心是因为世上再无像林逋这样的高士,也难以找到希踪前贤高风的知音了,诗 人倍感精神孤独。作答时抓住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类组织答案。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 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 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 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 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胜景之一。《三峡》中“ 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侧面烘托,寥寥 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黄州文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 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 的壮阔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 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 ,___________ ”(《离骚》)。 【答案】 (1). 自非亭午夜分 (2). 不见曦月 (3). 白露横江 (4). 水光接天 (5). 长太息以掩涕兮 (6). 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 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 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亭午、曦月、太息、掩涕、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 的一大 。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 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 得单一苍素。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 浑厚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 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 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 合是 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 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 定,不能 。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大相径庭,否则, ( )。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 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别具匠心的印章。所以说,印章的好坏不仅影 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创造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相提并论 B. 创举 炉火纯青 巧夺天工 相提并论 C. 创造 游刃有余 巧夺天工 一概而论 D. 创举 炉火纯青 浑然天成 一概而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B.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C.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D.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 B. 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C. 非但不能促进画面 统一和谐,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美 D. 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答案】17. D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 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创举”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 生出或者造出来,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根据句意,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 发展中前所未有过的举动,所以应该用“创举”。 第二空,“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 轻而易举。语境是指“对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应用“炉火纯青”。 第三空,“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浑然天成”形容诗 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根据语境不是在说人 的工雕塑技艺,而是说国画中的颜色完整不可分割。应用“浑然天成”。 第四空,“一概而论”指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 “相提并论”指把不同 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语境指“印章在什么情况下 如何运用”, 即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使用,不能用同一标准来对待, 应用“一概而论”。 分析可知,D 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成分残缺, “印章的使用”是种“方式”,而非“补 救”,据此排除AB 两项;第二处是搭配不当,“演变成为”与“作用”不搭配,可将“演变 成为”改为“具有了”,据此排除D 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 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反而”与“非但”搭配,衔接更流畅,据此排除BC 两项;“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的程 度比“不能增加画面的美”或“破坏了画面的美”的程度更深应放在后面,据此排除 A 项。 故选 D。 【点睛】考查语病的辨析与修改,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 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 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 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 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 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 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中国——我最崇敬的抗‘疫’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钟南 山、李兰娟、韩红、汪勇和李文亮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根据示例写出标题,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 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50 字。 示例: 标题: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 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标题:李兰娟院士:蕙质兰心,巾帼战士 (2). 颁奖词: 蕙质兰心,巾 帼战士。她雷厉风行,“杀伐果断”,“武汉封城”,打响阻“疫”战。她出身贫寒,当过赤 脚医生,也做过官员。开拓人工肝技术,奠基感染微生态学。始终念念不忘,心济苍生、科 学报国的志愿。抗击非典,冲锋在前。战冠状病毒“疫”情,提出“四抗二平衡”方案。大 医仁心,执着果敢。民族脊梁,国士李兰娟。 【解析】 【详解】小题 1:本题考查仿写能力和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的拟写,首先明确材料的性质, 本题所给人物都是新冠抗疫行动中的新闻人物,考生要充分了解所选人物的详细事迹,根据 事迹材料概括人物的品质,然后结合标题的特点,突出其主要贡献,拟写出准确、形象的题 目来。分析所给示例“屠呦呦:春草鹿呦呦”,巧妙利用了名字的来源,突出了屠呦呦在青蒿 素 研 究 中 的 贡 献 。 考 生 在 拟 定 标 题 时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名 字 中 的 信 息 , 如 “ 南 山 ”“ 兰 娟”“红”“勇”“亮”等,以彰显人物性格品质。 小题 2:本题考查仿写能力和拟写颁奖词的能力。颁奖词是对人物事迹和精神的高度概括,写 作时首先应对写作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力求用最俭省的笔墨,勾勒人物的主要事迹,彰显人 物精神,另外颁奖词的语言要求意蕴丰富,自然流畅,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分析示例可知,颁奖词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运用了引用、对偶 等修辞,使语言有意蕴和感染力。据此分析所给人物:李兰娟院士,特点是女性科学家,以 女性特有的魅力征战在抗疫一线;钟南山,八旬高龄,在“非典”和“新冠”战疫中再两度 挂帅出征;韩红,歌手,成立爱心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汪勇,快递小哥,为 医生和患者送餐,大疫之前有大义;李文亮,眼科医生,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 情工作中不幸感染,去世,被称为疫情“吹哨人”。写作时,对人物的评价要符合人物特征,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引用等,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 敬之情。 21.下面是公益机构“宝贝回家”寻子网站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 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90 个字。 【答案】此标志由母亲、婴儿、婴儿车组成。这些图形又巧妙地构成一个爱心。整个图形表 达出一位母亲正要抱起婴儿车里的孩子。象征着天下丢失孩子的母亲都能找回自己的宝贝。 得到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徽标类图文转换题,考生要注意掌握解题方法:① 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 物等。②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③注意由表 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 本题写构图要素和寓意时,要紧扣“宝贝回家”“寻子网站的标志”这一信息去分析,要仔 细观察徽标中左边部分的母亲形象,联想其动作和情感,才更容易对右半部分的“婴儿”“婴 儿车”图案有所感悟,否则容易答题出现偏差。 【点睛】在语言运用类题目中,徽标题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和难点,很多同学由于缺少相应的 规范训练或者还没有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导致丢分严重。其实,徽标或会标往往体现了地域 文化色彩和行业色彩,抓住图标所要表达的主题(主要是什么地域什么行业) 进行联想想象,就 抓住了解题的关键。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指出,在校生应做“守护者”,粉碎谣言,关 爱家庭,守护健康;应做“修行者”,即“宅其身、抱道行”,做到“学习不延期”;应做“识 途者”,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读了材料有什么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给本校(统称“理智中学”)同学写一篇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出现个人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800 字以上。 【答案】例文 给理智中学学生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2020 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病毒肆虐,人心惶惶,一个最黯淡无光的新年,也是 一个最热血高昂的新年。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 一个最坏的时代。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抗击肺炎,在我辈青年。 然而,我们仅仅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财富,可以贡献给抗疫一线,也没有足够的能力, 奔赴一线,救助病患。但是,做不了逆行者,我们可以做守护者;做不了抱薪者,我们可以做 修行者;做不了奉献者,我们可以做识途者。 我们是守护者,守护着这个国家最后的防线,守护着不灭的精神烛火。 不曾忘,抗疫老将钟南山,临危受命,奋战于疫情一线,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士的 勇猛;不曾忘,一个个奔赴战场的决绝身影,不计回报,不论生死,最美的逆行者谱写最昂扬 的战歌。不过,有人前行,就有人后退,就必然有人以此为契,将国难财视为高尚,借机招 摇,人人自危,谣言四起。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亲爱的同学们,疫情,当重视不当怖 惧,青年,当热血亦当理性。作为理智中学的一员,我们更应高举理智的旗帜,担起守护后 方的使命,让谣言不攻自破,让不法分子,毫无收获。 我们是修行者,修文学理,行善扬德,是祖国坚实的后盾。 这是最漫长的寒假,更是最让人无法放松的假期,没有期限,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宅 在家里,成了必然,但是,“宅其身,抱道行”,“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越是这样艰 难的时刻,我们越要报之以静,越要坚持学习。毕竟,在那些逆行者身后,我们是那唯一的 光,照着他们的征途,温暖着这个寒冷的冬,他们守护着我们,为的是一个更加耀眼的未来 中国。同学们,让我们宅其身抱道行,成为祖国最坚实的后盾。 我们是识途者,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古人对父母做出 承诺,是善,是孝。如今,冠状病 毒肆虐神州大地,游必有方,是我们对生命的承诺。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大规模流动和大 范围聚集,都会埋下病毒传染的隐患。所以,同学们,为了让病毒不再蔓延,让病痛得到阻 的拦,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献一份力,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 做一个理智的识途者。 所有细微之下,都隐藏着春暖花开冰面破裂的巨响;所有阴霾之下,都匿蔽着柳暗花明曦 光初现的希望。愿四海疫情已终,疾患永散;愿山河无恙,世间皆安;愿凛冬将尽,你我共赏 樱花初绽。 倡议者: xxx 2020 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件, 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从一个侧面切中了 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在疫情面前,作为一个学生如何做好自我,守护家 国。解读材料,《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站在教育的高度,给大学生们指出了“三 做”,即应做“守护者”,应做“修行者”,应做“识途者”,从理性认识到现实参与指明了方 向,提出了建议。这些对中学生也一样具有指导意义。考生写作时应本着“三做”谈自己的 认识与思考,可以深入地分析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要结合“新冠” 疫情以来的现状以及中学生的身份和实际作分析,不可脱离现实泛泛而谈。同时,本文要求 写作的形式是倡议书,还要注意倡议书面对的对象,提出合理的希望与建议,格式也要符合 要求。 参考立意:1、理性参与,守护健康 2、“疫”路同行,见证成长 3、携爱上路,不做冷漠旁 观者 4、担使命,游有方 5、宅其身,抱道行 参考素材: 1、做“修行者”,就是宅其身、抱道行。“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文学经 典中陶治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哲学经典中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 强哲学思辩能力,在伦理经典中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在网络资源平台上自主专业学习和自我提升,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通过师生线 上切磋琢磨、教学相长。 2、做“识途者”,就是要做到游必有方。为了同学们的健康平安,教育部已做出2020 年春季 学期延期开学的决定,这是抗击疫情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对莘莘学子的关心和厚爱。疫情 割断不了亲情,无论你身在何方,请记得学校的老师们时刻奉挂着你,也盼望着大家都能以 健康、阳光的姿态踏上返校之路。返程之时,也许疫情还没有完全解除,大家务必按照统一部署,配合学校返校复学工作的相关安排,做好个人防护和返程规划,游必有方,尽可能缩 短返程时间,做到错峰出行、平安出行,在新学期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展现学生的满怀豪情和 青春活力。 3、亲爱的同学们,乌云遮不住升起的太阳,疫情挡不住春天的来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必胜信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击疫情斗争的 最终胜利。 结构示例:《给理智中学学生的倡议书》,倡议书文体。开篇从疫情肆虐的现状写起,引出青 年人对自我定位的思考,进而提出:抗击肺炎,在我辈青年。正文部分分为三层:我们是守 护者;我们是修行者;我们是识途者。阐释了青年学生在国家危难之时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呈 现自己,守护家园。结尾紧扣倡议,抒写美好愿望。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 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 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 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