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ID:432647

大小:124.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建平中学 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2)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临战潇洒从容的气度和辉煌战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渌水荡漾清猿啼 (3). 铁骑突出刀枪鸣 (4). 谈 笑间 (5).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衿”“漾”“樯橹” 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__________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 字的__________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 法。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__________,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A. 鄙视 基础 制约 B. 藐视 基本 束缚 C. 轻视 原本 压制 D. 蔑视 本来 约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 语境辨析正误。 鄙视:意思是表示轻蔑、看不起的意思;对人一种很不尊重的口头用语,小看人、轻视、看 不起对方。藐视:意思是认为“某种事物”很卑贱、渺小、是没有价值或令人厌恶,从而对 它加以轻视,加以嘲笑。轻视:是指小看或讨厌。蔑视:小看,轻视,轻蔑鄙视。结合“我们说乡下人土气”分析,选用“藐视”。 基础: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基本:是指根本的,一个基本的事实。原本:底本,原稿(区 别于传抄本),初刻本(区别于重刻本)。本来:属性词,原有的;原先,先前;表示理所当 然。结合“土字”“是指泥土”分析,选用“基本”。 制约:限制约束,受环境制约。束缚:捆绑,使受到约束限制。压制:有被迫服从、用强力 制伏等含义。约束:指有缠缚,束缚,限制,管束,处罚等意思。结合“自然也会受到土 的”“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分析,指受束缚,限制,选用“束缚”。 故选 B。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国有国格,人有人格,艺术也有自己的品格。品格层次的高下决定着艺术的精神价值 和历史地位的高下。艺无格不立。艺术品格是艺术作品屹立于艺术之林的脊骨。艺术品格的 内涵至少包括( )品格、( )品格和( )品格。 ②中国艺术有“解衣盘礴”的优秀传统。专注痴迷于创造的沉酣而不作世故的权衡和功 利的算计,是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和确保艺术神圣与纯洁的前提。前人早巳发现:人多一分世 故即少一分高雅;利多心急者其艺必不工。 ③艺术品格的滑坡往往是经不住非艺术的种种诱惑而造成艺术本身相对独立性的丧失。 诱于名,艺术降格为自我吹胀的钩誉虫;诱于利,艺术堕落为满身铜臭的摇钱树;诱于权, 艺术奴化为察颜观色的登龙符。 ④艺术是艺术家在泥泞思路上频频滑倒的激情与感悟,它往往能跌出灵感带血的伤口和 心灵震颤的歌吟;而在舒适坦途上装作跌倒,则只能跌出滑稽的丑态和矫情的喊叫。 ⑤任何有健康恬力的艺术都构成自己纯真的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离 于情节和性格的床头、拳头,噱头,是甩卖发馊肉汤的胡椒、掩盖灵魂的膏药、装扮卖笑丑 妇的胭脂。 ⑥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属于的东西。吴昌硕的厚度、齐白石的醇度、 潘天寿的力度、傅抱石的速度,都以不与人苟同的艺术个性的戛戛独造在艺术史上留下闪光 的篇页。雪地上的第一排脚印最易诱人放弃寻找自己最佳路线的选择。缺乏创造性的模仿艺 术已流于下品,没有出息的倒爷艺术更无品格可言。 ⑦艺术家的品格是由艺术家的人格决定的。艺术家不是完人,艺术创造所必须的素质偏 离也常常给他们带来不可避免的缺点和怪癖,所以艺术人格与道德人格既有重叠又有一定的错位。 ⑧艺术人格有它的标准,那就是以严肃的艺术创造为轴心的文化够感和文化献身精神。 ⑨艺术家是文化的先知。他的追求是未来。他的任务是创造。为了人类进步及真理,他 甘愿做艺术的探险者和殉道者。他想的不是名利,而是争取更多的时间燃烧自己,付出自己。 ⑩我们期待艺术品格和艺术人格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趋于统一。我们期待创作出优秀艺 术品的艺术家同时也创造出优秀的自己。 (选自翟墨《艺术的品格》 ,有改动) 3. 联系下文,填写第①段空缺处的词语。 4. “解衣盘礴”是个成语,原本指解开上衣,盘腿而坐;文中的意思是    ①  (不 得超过 10 字)。 5.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6. 第⑤段空白处有以下三句话,正确的排序是:( ) a.戏不够,“三头”凄,常常是伪劣艺术的特征。 b.它们不能以浩浩正气、铮铮铁骨、绵绵深情等人格力量撼人心魄,便以色情、暴力、笑料 等低级趣味迷己惑入。 c.它容不得肮脏泥沙的迷跟、虚矫赘瘤的附身、冒名伪作的蒙混。 A. cba B. abc C. bca D. cab 7. 对第⑥段画线句所论证的观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备有不与人苟同的艺术个性。 B. 艺术家的戛曳独造在艺术史上留下闪光的篇页。 C. 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 基础上增加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D. 艺术家不能泥古,应稀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的新的内容。 【答案】3. 独立 真诚 创造 4. 神闲气定,不拘一格 5. 运用了排比、比喻 辞格,从名、利、权三个角度全面地诠释了艺术丧失独立品格的原因 和世俗之态。用比喻,形象生动;用排比,内容集中,剖析全面,且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6. D 7. C 【解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 的 的判断。题干要求“联系下文,填写第①段空缺处的词语”,结合“艺术品格的滑坡往往是经不 住非艺术的种种诱惑而造成艺术本身相对独立性的丧失”“任何有健康恬力的艺术都构成自 己纯真的氛围”“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属于的东西”等分析判断,艺术品 格的内涵至少包括独立品格、真诚品格和创造品格。 【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 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 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解衣盘礴”结合“专注痴迷于创造的沉酣而不 作世故的权衡和功利的算计,是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和确保艺术神圣与纯洁的前提”“利多心 急者其艺必不工”等分析,是摈弃杂念,气定神凝的意思。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 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 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本题要用还原法来答题。还原法—— 还原其“真面目”。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 句。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 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 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 意的切入点。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分析,结合“诱于名”“诱于利”“诱于权”等分析, 运用排比手法,句式整齐,铿锵有力;结合“艺术降格为自我吹胀的钩誉虫”“艺术堕落为 满身铜臭的摇钱树”“艺术奴化为察颜观色的登龙符”等分析,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从名、 利、权三个角度全面地诠释了艺术丧失独立品格的原因和世俗之态。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 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任何 有健康恬力的艺术都构成自己纯真的氛围”及 c 句中“它”分析,c 句为首句;a 句主要讲伪 劣艺术的特征,b 句的“它们”应该也指“伪劣艺术”,a 句应该在 b 前面,综合分析,D 项正 确。故选 D。 【7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读文章对应语段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结合“优秀艺 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属于的东西”“以不与人苟同的艺术个性的戛戛独造在艺术 史上留下闪光的篇页”“缺乏创造性的模仿艺术已流于下品”分析,以“吴昌硕、齐白石、 潘天寿、傅抱石”等人的创作成就及风格为例,主要论证“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 加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故选 C。 【点睛】赏析语句,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 词语,即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 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 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 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 形象性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①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 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 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 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 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 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③“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 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 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选自《在柏林》) (二) ①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 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新 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 的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 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 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 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 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 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 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 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 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 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⑤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 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 是一针一针地缝。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 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 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 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 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百合花》) 8. 分析《在柏林》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9. 《百合花》两次写到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 10. 分析《在柏林》、《百合花》两篇小说选材与主旨的异同。 【答案】8.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暗示读者健壮的男子都上前线当了炮 灰,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9. 新媳妇本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第一次是认出“同志弟”的惊讶,第二 次是对这位同志事迹了解之后的悲痛。当她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悲痛心情。前后呼应。 10.小说中的,“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 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 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 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 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 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 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 的缩影。 相同点:都是战争体裁,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 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抓住“车 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柏林”分析,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了 深重灾难。健壮的男子上战场,妇女和孩子被留在家中,饱受精神上的折磨。这一环境描写 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下 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百 合花》两次写到新媳妇‘短促地……’,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立足文本内容分析两句出 现的语境内容,然后分析作用。结合“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 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分析,新媳妇认出“同志弟”的惊讶;结合“手 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 上了。……”分析,对这位同志事迹了解之后的悲痛。前后呼应。 【1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选材特征及主旨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分析《在柏林》、《百合花》两篇小说选材与主旨的异同”,需要分别分析两篇文章的 选材特征及主旨。《在柏林》,列车上,老人向两位窃笑自己神志不清的妻子的姑娘解释,战争中他的三个儿子都死了,而自己就要到前线去,在这之前,他得将老妇人送到疯人院去, 车厢一片寂静。本文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百合花》,《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 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 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相同点: 都是战争体裁,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点睛】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可读性;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 胜;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或引人深思;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 深化主题;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 情、时间、空间等。另外还须关注 开头、中间、结尾这种特 殊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1.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体裁都是律诗。 B. 两首诗所押韵部相同。 C. 题材都是登高咏怀之作。 D. 风格上都是高亢悲壮。 12.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两首诗起笔都虚写过往历史陈迹,第二联才开始实写眼前之景。B. 两首诗都含有因景生情、追古抚今之意,流畅自然,情感真挚。 C. 崔颢因“日暮”而望不到“乡关”,他的愁是旅客游子的乡愁。 D. 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望不到长安,他的愁是放臣逐客的悲愁。 13. 这两首诗的颈联历来被誉为佳句,请任选一联赏析。 【答案】11. B 12. A 13.(1)“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 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 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 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 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 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体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诗的体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及词和曲,还有现代诗。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 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 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B 项,“两首诗所押韵部相同”错误。抓 住“楼”“悠”“洲”“愁”“流”“丘”“洲”“愁”分析,所押韵部不同。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两首诗起笔都虚写过往历史陈迹” 错误。《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 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 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登金 陵凤凰台》,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 快,极其伏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 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 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故“两首诗起笔都虚写过往历史陈迹”错误。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白该 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 句中包含的情感。“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 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 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 河流。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 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 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 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 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 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 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举酒属客( ) 冯虚御空( ) 15. 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水波不兴 正襟危坐 A. 兴:盛 危:高 B. 兴:起 危:端正 C. 兴:盛 危:端正 D. 兴:起 危:高 16.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驾一叶之扁舟 我欲因之梦吴越 C. 何为其然也 因为长句 D.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恍惊起而长嗟 1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8. 赏析本文景、情、理完美融合的特点。 【答案】14. (1)“瞩”,致意,引申为劝酒;(2)通“凭”,乘 。 15. B 16. D 17.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18.《前赤壁赋》具有景、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文章第一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 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如画美景引发苏子的感情抒发。第二段客 的议论,便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 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随之 以水和月作比譬,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三者融为一体,相得 。益彰,相映成趣。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 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 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瞩”,致意,引申为劝酒。句意: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2)通“凭”,乘。乘风凌空 而行。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 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 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兴”,水面波澜不 起,译为起;“危”,整好衣襟坐端正,译为端正。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 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 项,介词,在;介词,被。 B 项,是助词,无实意;代词,指越人说的话。 C 项,介词,“为何”即为什么;动词,写。 D 项,连词,表承接。 故选 D。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舞”,使动,使……起舞;“幽壑”,深谷,这 里指深渊;“之”,助词,的;“泣”,使动,使……哭泣;“嫠妇”,寡妇。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 求,如本题“赏析本文景、情、理完美融合的特点”,抓住文本内容,从景、情、理的角度分 析。写了什么景,抒发什么情感,阐述什么哲理等。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 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 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 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 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 一个方面。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第五段, 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情、景、理”融合。全文 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 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 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 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 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 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 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 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 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 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 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 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 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 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 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 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 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 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 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 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 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 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 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 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 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①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 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 始知西山之怪特。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 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 势,岈然洼然,若垤②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 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③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 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 元和四年也。 [注]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③培塿:小土 堆。 19.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B.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C.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D.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20. 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 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 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D. 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21. 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B. “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D.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22. 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23. 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19. C 20. C 21. C 22.正面侧面相结合。第二段正面写游西山的情景,这段文字紧紧围绕着“始”字展开。下面 一段用反衬的方法描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颇为形象的摹状;“若垤若穴”,是十分 贴切的比喻。用“尺寸”和“千里”构成强烈对照,“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无论朝哪个方向望去,景色都是这徉。 23.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 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命”的宾语为“仆人”,“过”“缘”“斫”“焚”分别对应“湘江”“染溪”“榛莽”“茅 茷”,动词前面需要断开,排除 B 项、D 项。 “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 句意: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俱”,在一起;“而”, 连词,表转折;“涯”,边际。 A 项,“忧思绵绵中”错误。 B 项,“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错误。 D 项,“忧思绵绵中”“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错误。 故选 C。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 项,“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错误。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梦也走到这种境界,这句话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实际上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哲时得不到施展的抱 负仍然是梦寐以求,他希图借游乐饮酒以求忘优的目的没有达到。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 要求,如本题“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先是 正面写游西山的情景,这段文字紧紧围绕着“始”字展开。九月的一天,他坐在法华寺西亭 上,远望西山,“始指异之”。西山之“异”吸引着他,于是命仆人带路,渡过湘江,沿着染 澳,砍伐灌木杂草,焚烧枯落草叶,披荆斩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处。居高临下,放眼 远望,‘数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衬的方法描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 颇为形象的摹状;“若垤若穴”,是十分贴切的比喻。用“尺寸”和“千里”构成强烈对照, 干里以内的景物,仿佛容纳于尺寸之幅内,都聚拢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萦青缭白,外 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无论朝哪个方向望去,景色 都是这徉。这绘声绘色的描写使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有了这种亲身的体验,然后始知“是 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语。 【2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纵 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 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来认识。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这 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自然景物的美 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 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 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 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 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 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 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 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 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 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 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 观点等。 参考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 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 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 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 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 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 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 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 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 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 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 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 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 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 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 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 元和四年。 三、写作 24.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骄阳下的军训、不眠的 930 之夜、团结拼搏的运动会、学生自主的社团……进入建平, 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了吗? 请以《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为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言议 论,不要写成诗歌。 【答案】生活中的一朵浪花 这时,迎面吹来一阵柔柔的海风,吹动了我的发丝.一滴浪花蹦到我的手里,冰凉冰凉得,激起了我脑海里记忆的涟漪…… 生活中的浪花,每一滴都是那么的真实;每一滴都是那么的纯洁;每一滴都是那么的晶 莹剔透。我时常站在生活的海洋边,伸出手,任凭美丽的浪花溅到手心里。我知道浪花消逝 得很快,便抓紧时间观赏、回味它们…… 这时,迎面吹来一阵柔柔的海风,吹动了我的发丝。一滴浪花蹦到我的手里,冰凉冰凉 得,激起了我脑海里记忆的涟漪…… 原来错在这儿!我恍然大悟,忙提笔划去了错误答案。这时数学老师突然大吼一声:“停 笔!收笔!”后排的数学尖子兴奋得一跃而起,一把夺去我手中的试卷。霎时,我的心中有 一片东西轰隆倒了下去。 第二节是英语课,我魂游天外,我想起昨晚 9 点半躺在床上安慰自己:数学没什么好复 习的,上次没复习不也考得不错?不准哭!我狠狠地警告自己,我最坚强的理智却用它那洪 亮的声音对我说:“面对现实吧,孩子。” 一下课,数学老师如约而至,无数片雪花似的考卷就在我们头顶飞舞。有一片坠到了我 的桌上,“77”分,这恶心的成绩让我想吐。理智立即扼杀了我想撕卷子的念头,并严肃地 对我说:“老师还在,不能让她难堪。”我只能接过同桌递过来的牛奶巧克力,低头咀嚼着 苦涩,听到后面两个 88 分和 85 分在半真半假地进行自我批评,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第三节课是活动课,整队之后,我就挽着好友的胳臂径直往双杠区走去,我不愿让心中 最后一点温暖被风吹散,只好努力把自己的脑袋挂上去,无奈对好友挤出笑容:“我不需要 安慰。”悠长的解散哨声响了,散落在操场各个角落的人们慢吞吞地向着同一个方向走去, 深秋的冷风吹动了每个人的心绪,而每个人的脸上却写满麻木。只有在两幢教学楼之间,一 轮鲜红的落日正绽开她那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即使在下午,即使在这一天快要结束之地,她 依然无私地释放着她所有的温暖,我叹了口气,看见一群归巢的鸽子从她面前掠过,她就给 它们镀上了一层橘红,包括我,这里所有的人,或喜或悲的人,我融进了这如血的残阳中。 这时理智慢慢走来,拍拍我的肩膀说:“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 对,明天,新的一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 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属于材料加命 题式的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作文材料和作文命题。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 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 【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的文题。题目中的“浪花”语带双关,既可指文中所写的具体的 人、事、物,又具有广泛意义上的象征意味——文章中所隐含的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思 想等。以“生活”为下笔的切入点,可以牵扯出许许多多的令人关注、鼓舞、奋发、思索、 感悟、兴奋,甚至沮丧、失望、无助的故事。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这是做好命题作文的 第一步。此次作文题目明确要求以《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为题,可以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言 议论。仔细审题,还发现题目不仅要求叙事要清楚,而且还要有个人的感悟和见解在里面, 正所谓要做到“有叙有议”,使文章有“嚼头”,有一定的深度。 参考立意:可以写生活中 一些小事件,引起一些生活感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等;还可以 写高中生活中的同学、师生之间的事件,引发自己关于团结、友谊、感恩的思考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写关于高中生活的认识。然后结合高中生活中的事件来写,如在我的记 忆深处,时时涌起一朵浪花,那是感恩的浪花。作者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脚受伤,老师们冒 雨送“我”上医院的情景。亲切的话语,感人的细节,既写出了两位老师的爱生如子,又抒 发了自己那份深深的感恩之情。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如“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眼前 的画面却依旧清晰。记忆深处的那朵美丽、难忘的浪花时时涌起”。 【素材】生活若海,或风平浪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波涛汹涌,急湍甚 箭,猛浪若奔,激零碎之浪,母爱永恒。 生活是一条波澜起伏的长河,常常溅起一朵朵浪花,有欢快的浪花,有悲伤的浪花,有 忧郁的浪花,有美丽的浪花,有温馨的浪花……然而,曾经有一朵我终身难忘的浪花。最初, 它只是夏日池塘泛起的微微涟漪;然后,它在我的心灵深处掀起了狂涛巨浪;最后,它化作 了暴风骤雨后海面上的点点波光。 在我漫长的生活的长河中,还钱的风波算不上是一件多大的事儿,然而却是一朵我终身 难忘的浪花。因为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朋友之间,不仅是互相维护,更不 是互相包庇,必须敢于坚持原则;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互相帮助。 这一朵浪花也成了指引我走向成长的引路标,因为它教育了我:捡到别人的东西一定要 还给人家,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在我记忆的海洋里,发生过很多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都被我 渐渐地忘记了,可是有一件事,是我生活中最耀眼的浪花,让我记忆犹新。那是永恒的记忆 幻化成内心最透明而最坚韧的力量,在湮灭的那一刻迸射出青春的柔情。一片清雅飘柔的玫 瑰花瓣浸满了掌心的泪水,透明而温暖的阳光洒在其上,映出一双含泪的眸子,母亲啊!如 的果它可以透射灵魂的深渊,那么这黑色的瞳仁里一定晃满了你的如花的笑靥。 生活如品茶,有甘也有苦;生活如走路,有平坦也有崎岖;生活如越海,有风平浪静也 有惊涛骇浪。如果说香茗的苦是挫折,那么甘便是在细品苦之后的滋味;如果说路上的崎岖 是挫折,那么平坦便是路上披荆斩棘后的喜悦;如果说海上的惊涛骇浪是挫折,那么风平浪 静便是勇往直前的自由。 生活就是大海,它不时溅起一朵朵小浪花,有洁白的,也有浑浊的。 【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 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 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 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 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 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 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 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 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