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

ID:432685

大小:556.33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 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2、人体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①组织细胞:组织液;②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 织液;④血细胞:血浆。 【详解】由于毛细血管壁细胞里面与血浆接触,外面与组织液接触,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 活的直接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与组织液直 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故选 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毛细血管壁与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对 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生理过程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①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②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消化道内进行的淀粉的水解 ④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 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的媒介。 【详解】①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进入内环境中与抗原结合,该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①正确; ②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是发生 在组织液中的生理过程,组织液属于内环境,②正确; ③消化道内进行的淀粉的水解不属于体液,更不属于内环境,③错误; ④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④正确。 综上①②④正确。 故选:B 3.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人体血浆中除了含有血浆蛋白外,还含有多种激素 C. 人体内约占 2/3 的体液属于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 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 正确; B、人体血浆中除了含有血浆蛋白外,还含有各种激素、水、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B 正确; C、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 2/3,C 错误; D、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D 正确。 故选 C。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可引起代谢紊乱 B. pH 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 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机体就处于稳态 【答案】D 【解析】【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 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 渗透压的稳定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如果其遭到破坏,可引起代谢紊 乱,A 正确; B.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pH,维持其稳定可以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条件,B 正确; C. 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 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C 正确;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 错误。 故选 D。 5.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B. 此细胞可分泌生长激素,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C. 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 A 面为正.B 面为负的电位状态称动作电位,其形成与膜上的②、④等载体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的据图分析:①表示糖蛋白,②表示蛋白质载体,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A 面有糖蛋白,表示神 经细胞外表面,B 面表示神经细胞内表面。 【详解】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神经 递质)→电信号,A 正确;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分泌的,B 错误; 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C 错误; D、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钠离子内流,其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即 A 面(外侧)为负电位, B 面(内侧)为正电位,D 错误。 故选:A。 6.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a、b 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 c 可表示体温,人体下丘脑具有感知体温变化的功能 C. 血浆 pH 的稳定与 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机体器官或系统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 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 为 7.35~7.45.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 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源于 Na+和 Cl-。2、分析题图: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 a 和 b 为体液调节和 免疫调节;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 c 和 d 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 【详解】A.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 a 和 b 为体液调节和 免疫调节,A 正确; B. 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 c 和 d 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体温平 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 正确; C. 血浆 pH 的稳定与 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 正确; D. 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D 错误。 故选:D。 7.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 S 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 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神经纤维上的 S 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 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都形成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 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故 C 项是正确的。 8.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甲图中,③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传入神经 B.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 b 为未兴奋部位 C. 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神经中枢,⑤是 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 在甲图中,③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传入神经,A 正确; B.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 b 处内正外负,表示兴奋 部位;a、c 处内负外正,表示未兴奋部位,B 错误; C. ⑥是突触,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 正确; D.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 正确。 故选:B。 9.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 A1 和 A2 的两极 a、c、d、e 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 在 b、f 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 ab=bc、ac=de) A. 在 b 点与 f 点刺激时,A1、A2 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 在 b 点刺激时,A1 偏转两次,A2 偏转一次;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 C. 在 b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 D. 在 b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两次;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 【答案】D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突触)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 ab=bc,所以刺激 b 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 a、c, a、c 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 不偏转,当兴奋先后传到 d 点和 e 点时,d、e 间都会产生电位差, 因此 A2 会发生两次反方向的偏转;刺激 f 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 e 点,所以 A2 只发生一 次偏转,A1 不偏转。综上分析,D 项正确,A、B、C 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 和偏转方向。 10.图 A 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图 B 表示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 将图 A 神经纤维置于低 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B. 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C. 丁区域的膜电位处于图 B 中的① D. 若图 A 的兴奋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则乙处电位可能处于③→④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 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 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 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 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详解】A、膜外 Na+浓度与动作电位的峰值有关,与静息电位无关,A 错误; B、如果图 A 中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从左到右传递的,由于乙区域是兴奋部位,所以甲和丙区域 是刚刚兴奋后又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部位,B 正确; C、图 A 中丁区域处于静息电位,图 B 中的①为静息电位,C 正确; D、若图 A 的兴奋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乙处的电位是动作电位,可能处于图 B 中③→④过程, D 正确。 故选 A。 11.图 1 为膝跳反射示意图,图 2 为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A. 图 1 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兴奋可在反射弧双向传递 B. 给予伸肌肌群感受器一个有效刺激,可引起伸肌舒张屈肌收缩,完成膝跳反射 C. 图 2 CD 段神经纤维膜电位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需要消耗能量 D. D 点时细胞膜内侧的钠离子浓度不可能比外侧高【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从图中所示可知,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所以 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单向传递,A 错误; B、给予伸肌肌群感受器一个有效刺激,可引起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完成膝跳反射,B 错误; C、在 CD 段,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 错误; D、D 点时细胞膜内侧的钠离子浓度虽然增大,但仍比外侧低,D 正确。 故选:D。 12.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 C1-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 部结构的放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 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内信息交流的功能 C.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 K+具通透性造成 K+内流 D.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 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 Cl- 通道开放,使 Cl-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详解】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 Cl-通道开放,使 Cl-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 正电位,不能使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 错误; 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 错误; C、静息状态时是神经细胞膜主要对 K+具通透性造成 K+外流所致,C 错误; 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结合导致 Cl-通道的开启,使 Cl-内流,增大静息电位差,以 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位,D 正确。 故选:D。 13.醉酒驾车是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醉酒之人往往行动 不稳,这主要与下列哪一结构有关 A. 大脑 B. 脑干 C. 小脑 D. 下丘脑 【答案】C 【解析】 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醉酒之人往往行动不稳,这主要与小脑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受 到影响有关,A、B、D 均错误,C 正确。 14.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 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 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 由图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A 正确; 由图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变化并不明显,B 正确; 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 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C错误;阻断副交感神经,阻断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 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 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5.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沃泰默实验中将盐酸注入血液的一组排除了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的情况 B.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 成功的关键 C.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D.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胰腺分泌胰液只受促胰液素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 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 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 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A、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 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A 正确; B、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B 正确; 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 正确;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胰腺分泌胰液除了受促胰液素的调节,还受神经 调节,D 错误。 故选:D。 16.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寒冷会促使 X 分泌激素 a B. Y 可以分泌多种激素C. 缺碘地区的人如不补充碘,血液中激素 b 高于正常值 D. 若手术切除 Z,会引起激素 a 和 b 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过程为甲状腺激素调节机制: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 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 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 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X 是下丘脑,Y 是垂 体,Z 是甲状腺,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A、寒冷会促使下丘脑 X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 正确; B、Y 是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B 正确; C、缺碘地区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少,反馈作用弱使促甲状腺激素 b 增多,C 正确; D、若手术切除 Z,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于 X、Y 器官的抑制作用减弱,会引起激素 a 和 b 分泌增加,D 错误。 故选:D。 17.如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 13 时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点时,体内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B. B 点时,体内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C. C 点时,血糖浓度接近基础血糖水平,没有相关激素调节 D. C 点时,肝糖原和肌糖原正在水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某健康人早饭后的血糖变化情况,A 点时,进食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的含 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B 点时,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胰高血糖素分泌 量又增加,使血糖含量又有所提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 【详解】A、由图可知,A 点时,早餐过后不久,血糖升高,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 而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A 错误; B、B 点时,血糖浓度较低,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以升血糖,调节血糖平衡,B 正确; C、C 点时,较长时间没有外源糖,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解下,体内的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C 错误。 D. C 点时,体内的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肌糖原不会水解补充血糖,D 错误。 故选:B。 18.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有关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②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③摄水量增加 ④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④→③→⑤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 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 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 方面导致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 导致尿量减少;另一方面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摄水量增加。因此,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是 。 故选 D。 19.下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 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 a 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 B. a、b、c、d 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C. d 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D. 信息分子 a、c、d 参与的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信息分子有激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只有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详解】A、a 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 正确; B、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会运输到全身各处,但是只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b 是神经递质,不 通过血液循环进行运输,B 错误; C、d 能降低血糖,是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 血糖水平降低,C 正确; D、信息分子 a、c、d 参与的调节,体温平衡、渗透压平衡及血糖平衡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D 正确。 故选:B。 20.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下丘脑中有的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③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④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⑤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可以产生渴觉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 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 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①正确; ②下丘脑中有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②正确; ③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③错误; 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④正 确;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⑤错误。 综上①②④正确。 故选:A。 21.下列关于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 可以作为信息分子随血液流向全身 C. 可能含有氨基酸或由氨基酸组成 D. 在正常机体中完成作用后被灭活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只传递调节代谢的 信息其自身并不参与代谢。酶作用的特点是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神 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会抑制。 【详解】A、激素只起调节作用,没有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A 错误; B、酶和神经递质不能作为信息分子随血液流向全身,B 错误; C、部分酶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有些氨基酸也可以作为神 经递质,如甘氨酸,C 正确; D、酶在化学反应后不会被灭活,D 错误。 故选:C。 22.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要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B. 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D.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为人体反射的高级中枢,脊髓为人体反射的低级中枢,构成二者的神经细胞与器官 的功能相适应,只能传导兴奋;神经细胞都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垂体是人体内的 内分泌器官,可以合成许多促激素以及生长激素等;下丘脑是大脑基部相对较小的区域,是 一高级植物神经中枢(神经部),也是一功能复杂的高级内分泌中枢(分泌部),如可以分泌 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等,是内分泌腺的枢纽。 【详解】A、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要受激素调节的影响,A 正确; B、人 短期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 立有关,B 正确; C、过敏反应特点是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C 错误; D、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 正确。 故选:C。 23.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的②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③水盐平衡的调节是通过体液调节完成的 ④人体从炎热环境到达寒冷环境后,身体散热量减少,产热量增加 ⑤抗体、抗生素和溶菌酶等人体免疫系统分泌的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⑥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起到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和消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A. 2 项 B. 3 项 C. 4 项 D. 5 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内环境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 免疫系统的作用,分析个选项,结合相应的知识点作答。 【详解】①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①正确;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正确; 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③错误; ④人体从炎热环境到达寒冷环境后,身体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增加,体温维持平衡,④错误; ⑤抗体和溶菌酶等人体免疫系统分泌的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抗生素不是免疫系 统分泌的物质,⑤错误; ⑥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具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最终抗原抗体复合物由吞噬 细胞消化处理,⑥正确。 综上①②⑥共 3 项正确。 故选:B。 24.下列关于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跳水运动员做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 B. 在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C. 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 D. 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 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详解】A、跳水运动员在做一系列动作时神经与肌肉等都高度紧张,肾上腺激素等激素能在 短时间内大量分泌,因此跳水运动员完成跳水动作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 错误; B、很多腺体细胞直接充当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受神经调节控制,故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 的一个环节,B 正确; C、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但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C 错误; D、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如自身癌变的细胞,D 错误。 故选:B。 25.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 肾小管壁细胞通过被动运输吸收管腔中水的过程与膜蛋白无关 C. 静脉注射一定量高渗盐水可致尿量减少,而注射等量高渗葡萄糖溶液可使尿量增加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由分析可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A 正确。 B. 肾小管壁细胞通过被动运输吸收管腔中水的过程与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有关,B 错误。C. 静脉注射一定量高渗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平衡调节可致尿量减少,而注 射等量高渗葡萄糖溶液会使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增大,从而带走大量水分,使尿量增加,C 正 确。 D.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 正确。 故选 B。 26.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的 B. 激索②能促进肌肉细胞中糖原的分解 C. 激素②能促进葡萄糖运进细胞 D. 腺泡细胞分泌的消化酶一般不进入内环境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示知,腺泡组织分泌消化酶,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①为胰高血糖素、② 为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 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激素①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 A 细胞分泌的,A 正确; B、激素②为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肌肉细胞合成糖原,B 错误; C、激素②为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故能促进葡萄糖和氨基酸运进细胞, 降血糖,C 正确; D、据图分析,腺泡细胞的分泌物中含消化酶,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 正确。 故选 B。27.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及运动时血液流经四种器官的速率。根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休息及运动时,相同时间内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 B. 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 C. 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食物的 D. 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是人体血量、饭后立即运动不利于消化和吸收、骨胳肌运动需要能量、产生 热量并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和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考查的能力是识图作答能力.由直方图 可知:在运动时,血液流经骨骼肌、皮肤的速率增大,且骨骼肌的速率大于皮肤的速率;流 经消化道的速率减少;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 【详解】A、由分析可知,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脑的血流量基 本不变,A 正确; B、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 7%~8%(人体的血液总量大约是 4000 毫升),人体运动时血量不 会改变,血液速度会发生变化,B 错误; C、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 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C 正确;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D 正确。 故选:B。 2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B. 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 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 项错误; 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 露,B 项正确;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C 错误;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监控和清除人体内的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D 错误。 【点睛】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 第三道防线。其中溶菌酶既是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二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 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 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29.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对 a、b、c、d 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A. a 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C. c 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 d 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图分析可知:a 细胞是吞噬细胞、b 细胞是 B 细胞、c 细胞是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d 细 胞是效应 T 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 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效应 B 细胞)和记忆细胞;c 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 疫;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而 d 细胞不能,d 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a 细胞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 错误; B、b 细胞是 B 细胞,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效应 B 细胞)和记忆细 胞,B 正确; C、c 细胞是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c 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C 错误; D、d 细胞是效应 T 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但没有使抗原消灭,D 错误。 故选:B。 3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B. 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在机体各部位的器官中均可发育成熟 C. 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 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 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2、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 细胞、记忆 B 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 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 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详解】A.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免疫细胞,B 细胞、T 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淋巴细胞,A 正确; B. 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如 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都 是在淋巴器官中成熟,B 错误; C. 溶菌酶可以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C 错误; D. 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D 错误。故选:A。 31. 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 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的同时迅速分裂形成浆细胞 B. 浆细胞与记忆 B 细胞相比前者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C. 病毒侵入细胞后 B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 D. 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抗体是由效应 B 细胞分泌产生的,淋巴因子是由 T 淋巴细胞分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分 泌功能较强的细胞中数量较多;抗原侵入细胞后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详解】A、B 细胞受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淋巴因子是由 T 淋巴细胞分 泌的,故 A 错误; B、浆细胞的功能是分泌大量的抗体,记忆 B 细胞受到刺激后迅速分裂成大量的浆细胞,所以 浆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故 B 正确; C、病毒侵入细胞后引发的是细胞免疫,主要是 T 细胞发挥作用,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 触导致靶细胞裂解,C 错误; D、记忆细胞是不能产生抗体的,抗体是由效应 B 细胞分泌产生的,故 D 错误。 故选:B。 3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③T 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④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⑤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⑥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 T 淋巴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 ①④⑤⑦ B. ①②③⑦ C. ③④⑤⑦ D. ②③⑥⑦ 【答案】C 【解析】【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 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 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 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 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详解】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 ②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 性质。但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②错误; ③T 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可起到识别和传递的作用,③正确; ④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④正确; ⑤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要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会发生过敏反应,⑤正确; ⑥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 T 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 T 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⑦正确。 综上,正确的是③④⑤⑦。 故选:C。 33.科研人员将萌发力不同的两批成熟玉米种子在 28℃的蒸馏水中浸泡 24h 后,对玉米种子胚 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含量的测定,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赤霉素合成的场所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B. GA 和 ABA 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效应是相互拮抗的 C. ABA 含量较高可能是导致低活力种子萌发率较低的原因 D. 由图推测玉米种子内 GA 的含量越高玉米种子活力越低【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在 28℃的蒸馏水中浸泡 24 小时后,低萌发力的玉米种子胚内赤霉素(GA)和脱落 酸(ABA)含量高于高萌发力的种子。 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的 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 【详解】A、赤霉素合成的场所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A 正确; B、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GA 和 ABA 对玉米种子萌发 的影响效应是相互拮抗的,B 正确; C、ABA 抑制种子萌发,它含量较高可能是导致低活力种子萌发率较低的原因,C 正确; D、看图可知:低萌发力的玉米种子胚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含量均高于高萌发力 的种子,故不能判断玉米种子活力低是由 GA 的含量高引起的,D 错误。 故选:D。 3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 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下图 1 所示)。经过以下三种方法处理 一段时间:仅纸盒转动、仅胚芽鞘和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甲、乙所 示琼脂块放在三个切去尖端胚芽鞘的切口上(如下图 2)。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A. 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C. 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D. 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由胚芽鞘的尖端产生,能由尖端向下运输到作用部位,促进伸长区的伸长.当胚芽鞘 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导致背光侧 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 【详解】仅纸盒转动时,胚芽鞘始终只有右侧受到单侧光照射,所以甲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 于乙,图 2 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时,相当于胚芽鞘的每一侧 都均匀受光,所以甲所含的生长素浓度等于乙,图 2 中胚芽鞘直立生长;整个装置同时转动 时,始终是靠开口的一侧受到光照,所以甲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乙,图 2 中胚芽鞘向右弯 曲生长。 故选:D。 35.图甲是一株盆栽植物,图乙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中正 确的是 A. 给予该植物右侧光照,植物弯向右侧生长,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如将该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根将向下生长,⑧处的生长素可运输至⑦处 C. 切除①,放置一块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则生长素能通过被动运输到达②处 D. 浓度为 10-8(mol.L-1)的生长素对芽和茎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对根的作用是抑制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个的向地生长和顶端优 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重要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植物的根、芽、 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向 光侧分布少,长得慢。 【详解】A、植物的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未能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A 错误; B、如将该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⑧处的生长素可运输至⑦处,⑦处的生长素含量高起抑制作 用,⑧处的生长素含量低起促进作用,根将向下生长, B 正确; C、切除①,放置一块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侧芽②的生长依然被抑制,说明②的生长素浓度依 然高,说明顶端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还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到②,是主动运输,C 错误; D、看图可知:生长素浓度为 10-8mol•L-1 范围中,对根、芽、茎生长的作用都是促进作用,D 错误。 故选:B。 36.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B. 激素①②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C. 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D. 在幼苗的生长过程中只有激素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激素①②均能促进细胞伸长,则二者是生长素和赤霉素,由激素② 的浓度不同作用效果相反可知,激素②是生长素,激素①是赤霉素;当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 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细胞的伸长,因此激素③是乙烯;激素①②促进细胞伸长具有协同作用,激素③抑制细胞伸长与激素①②促进细胞伸长 是拮抗作用。在幼苗生长过程中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详解】A.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A 正确; B. 激素①②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B 正确; C. 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出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C 正确; D. 在幼苗的生长过程中除了激素调节还有次级代谢产物调节等,D 错误。 故选:D。 3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B. 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 C. 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控制,不受环境因子影响 D. 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 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 植物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 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脱落 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合成部位是根冠、萎焉的叶片 等;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合成部位是 植物体各个部位。 【详解】A、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乙烯才是促进果实的成熟,A 错误; B、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B 正确; C、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因子影响,C 错误; D、脱落酸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D 错误。 故选:B。 38. 从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B.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上胚轴切段的顶端 C.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D. 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所示的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有无,因变量是上胚轴切段有无直立生长。 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和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掌握相关的操 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难度一般。 39.植物的根冠内能合成一种植物激素,并且能主动地向根尖的伸长区运输;其作用与分生区 合成的低浓度的 IAA 的作用相反,与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有关.若对玉米根冠做以下四种处理, 请根据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特点判断四个根尖可能向左弯曲生长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 芽比茎敏感.【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根冠内能分泌的一种激素,能主动地向根尖的伸长区运输,与分 生区分泌的低浓度 IAA 的作用相反,与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有关。因为云母片能阻断激素的运 输,所以 B 图中右侧根冠不能将根冠内分泌的激素上传。由于该激素与分生区分泌的低浓度 IAA 的作用相反,所以使右侧生长快,因此根尖向左弯曲。 故选 B。 40.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用乙烯利催熟香蕉 B. 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但效果不稳定 C.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 α-淀粉酶 D. 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和乙烯相同功能的化学物质,即具有催熟作用,A 项正确;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B 项错误;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 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 α-淀粉酶,C 项正确;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在芦苇生 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D 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lI、III、Ⅳ、V 表示直接参 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B 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1)结构 I 代表 是____系统,Ⅲ代表的是____系统,B 过程表示_________作用。 (2)图中甲、乙、丙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若 A 过程受阻,会引起______(症 状)。细胞外液渗透压 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用“甲”、“乙”或“丙” 回答),②中的 O2 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____层磷脂分子层。 (4)③中的____(物质)对 III 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 pH 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目 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循环 (2). 呼吸 (3). 肾小管的重吸收(重吸收) (4). 乙 (5). 组织水肿 (6). Na+和 Cl- (7). 丙 (8). 22 (9). CO2 (10). 神经-体 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II、III、IV、 V 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依次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肾脏) 和皮肤。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依次是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尿液、汗液。 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依次是淋巴、血浆和组织液。A 表示淋巴转化为血浆,B 表示肾小 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结构 I 代表的是循环系统,Ⅲ代表的是呼吸系统,B 过程表示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2)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淋巴,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三者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 境。甲、乙、丙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乙血浆。若 A 过程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 细胞外液渗透压 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 的(3) 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丙组织液。大多数物质②氧气从体外最 终进入肝细胞被线粒体利用,要依次穿过以下结构:肺泡性壁细胞(2 层膜)→毛细血管壁细 胞(2 层膜)→进出红细胞(2 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 层膜)→肝细胞(1 层膜)→线 粒体(2 层膜),共 11 层膜,即 22 层磷脂分子层。 (4) 据图可知,③中的 CO2 对 III 呼吸系统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血浆的 pH 稳定在 一定范围内。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部分的 知识,解决本题需熟练掌握参与物质交换的各个系统与内环境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属于中 档题。 42.如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 素,A、B、C 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 产生冷觉的 A 表示____。 (2)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 B 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① 表示____,B 表示____,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 制下丘脑和 B 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调节。 (3)饥寒交迫时,图中____激素(填序号)分泌增加,④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 (4)冰桶挑战最初旨在让人们了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临 床表现为运动功能越来越退化,最后发展为全身无力、长期卧床,无法自主呼吸,但患者的 智力、记忆、感觉不受影响。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即罹患该病。请回答: ①“渐冻人”肌肉萎缩,肌肉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_____的一部分,运动神经元在反射弧中 通常作为____(传入/传出)神经。 ②用针刺“渐冻人”皮肤,患者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感觉。【答案】 (1). 下丘脑 (2). 大脑皮层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 垂体 (5). 分级 (6). (负)反馈 (7). ①②③④ (8). 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 (9). 效应器 (10). 传出 (11). 有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 为大脑皮层,B 为垂体,C 为胰岛 A 细胞,D 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 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 为胰高血糖素。 【详解】(1)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冷觉的 A 表示大脑皮层。 (2)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 的分级调节。但甲状腺激素过量时,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 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3)由以上分析可知,当身体处于寒冷环境时,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 ③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当身体处于饥饿时,血糖偏低,④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 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①肌肉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运动神经元在反射弧中通常作为传出神经。 ②“渐冻人”只是效应器受损,用针刺“渐冻人”皮肤,兴奋能传到大脑皮层,故患者有感 觉。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 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难度适中。 43.图 l 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图 2 表示先后将抗原 a 和抗原 a、b 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并回 答:(1)图 1 中属于细胞分化的过程是____(填数字),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过程是 ________(填数字)。 (2)图 2 中再次注射抗原 a 时抗体 a 的含量明显多于初次注射抗原 a,这与图 1 中的细胞____ (填字母)有关,请据此解释被狗咬伤后多次注射狂犬疫苗的原因是____。 (3)被狗严重咬伤后,应立即注射的物质是图 l 中的____(填字母),然后再注射狂犬疫苗, 所注射的狂犬疫苗相当于图 1 中的物质____(填字母)。 (4) HIV 最初侵入人体时其浓度急剧升高,但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的 HIV,请从 T 细胞数 量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随着 HIV 浓度的急剧升高,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消灭大 多数的 HIV。 【答案】 (1). ①②③④ (2). ⑤ (3). e (4). 每多注射一次疫苗,就可以增 加更多的细胞 e,使机体在接触狂犬病毒时能够更快更多的产生抗体 (5). Y (6). X (7). 机体内的 T 细胞数量也增多,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1:图示表示淋巴细胞 形成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其中 a 表示 T 细胞、b 表示吞噬细胞 或血细胞、c 表示 B 细胞,d 表示浆细胞、e 表示记忆细胞、X 表示抗原、Y 表示抗体。①和② 表示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③表示 B 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 细胞,⑤表示浆细胞产生抗体,⑥表示抗原抗体反应。 分析图 2:图示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初次注射抗原 X 时,机体发生 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再次注射抗原 X 和 Y 时,对于抗 原 X 是第二次免疫反应,机体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对应于曲线 B;对于抗原 Y 是初次 免疫,因此产生抗体数量少且速度慢,对应于曲线 C。 【详解】(1)据以上分析可知,图 1 中属于细胞分化的过程是①②③④,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 的动性的过程是⑤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过程。 (2)图 2 中再次注射抗原 a 时抗体 a 的含量明显多于初次注射抗原 a,这与图 1 中的细胞 e 记 忆细胞有关,被狗咬伤后多次注射狂犬疫苗的原因是每多注射一次疫苗,就可以增加更多的 细胞 e,使机体在接触狂犬病毒时能够更快更多的产生抗体。 (3)被狗严重咬伤后,应立即注射的物质是 Y 抗体,进行免疫治疗,然后再注射狂犬疫苗,所 注射的狂犬疫苗相当于图 1 中的物质 X 抗原,进行免疫预防。 (4) HIV 最初侵入人体时其浓度急剧升高,但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的 HIV,其原因是:随 着 HIV 浓度的急剧升高,机体内的 T 细胞数量也增多,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从而消灭大多 数的 HIV。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二次免疫应答的特点,能根 据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44.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 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 和骨骼肌;c 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 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 部位,是一种突触。 (1)若在图中用 a 刺激神经,a 处膜内的电位发生的是______,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 部位之间形成了____。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 属于”)。为什么?____。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____(结构)传递;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 。 (3)正常时,用 a 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 a 刺激神经,骨骼 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②如果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_____,表明 d 部位受损。 【答案】 (1).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 局部电流 (3). 不属于 (4). 没有经 过完整的反射弧(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5). 突触 (6).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 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7). 用 a 刺激神经,在 c 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8). 用 b 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9). 用 a 刺激神经,在 c 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 b 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反射的结构 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d 为神经与 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1) a 处未刺激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后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故用 a 刺 激神经,a 处膜内的电位发生的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 间形成了局部电流。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故兴奋在突触结构上只能单向传递。 (3)①如果用 a 刺激神经,在 c 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用 b 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用 a 刺激神经,在 c 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 b 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表明 d 部位受损。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 处理能力。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