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ID:433161

大小:168.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2020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1.西周前期的师鼎铭文记载师因其属下不从周王出征,便派属吏弘向伯懋父告状,伯懋父判处罚金三百金, 但他们拒不交纳,师只得把判词记在鼎上。这反映出西周前期 A. 周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 开始出现以下犯上的情形 C. 等级制度遭遇抵制 D. 周王实行宽厚的德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师因其属下不从周王出征,并且不服从伯懋父的判决,说明等级制度遭到抵制,C 选 项符合题意;周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材料中的时间是西周前期,不符合史实, 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以下犯上的情形,强调的是等级制度受到抵制,B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周王的德 治,D 选项排除。 2.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情况示意 图。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 A. 法、儒以外学派 消灭 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 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汉武帝初年法家或法吏出身公卿的比重较大,而到汉宣帝时期儒家或者儒者 出身的公卿比重显著上升。这主要和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体现的是社会主 流文化的转型,D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 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材料与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无关,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官吏选拔的影响, C 选项排除。 3.隋唐时期,重视家庭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到宋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的婚姻择偶以 的- 2 - 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况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制度的完善 B. 宋朝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 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D. 宋朝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婚姻择偶对政治和经济地位的重视,这主要和宋朝科举制的完善及商品经 济发展有关,而门第观念的淡化,也说明当时的统治基础在扩大,C 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完善说法片面, 不能体现的是对经济地位的重视,A 选项排除;商品经济发展的说法片面,不能体现对政治地位的重视,B 选项排除;材料与抑商政策的松动无必然关系,D 选项排除。 4.《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 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 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商品经济推动城市繁荣 C. 守内虚外军事政策的实施 D. 消防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城市消防制度的发展完善,而消防制度的发展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 繁荣有关,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 选项排除;材料与宋朝的军事政策无关,C 选项排除;消防队伍建设的发展属于材料中的表现,不属于原因,D 选项排除。 5.扇子是中国戏曲的重要道具,昆曲表演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做:“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 僧扇手心,道扇袖。”这种舞台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 A. 虚拟化 B. 综合性 C. 程式化 D. 写实性 【答案】C- 3 - 【解析】 【详解】材料“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体现的是昆曲表演有着严格的程 序规定,强调的是程式化,C 选项符合题意;虚拟化、综合性和写实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ABD 选 项排除。 6.鸦片战争后,日本著名学者盐谷世弘曾大为感叹:“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 被琛于他国,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这反映当时 A. 华夷思想被学习西方思想所取代 B. 洋务派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 C. 传统观念阻碍正确看待外来事物 D. 国人对外部世界感到惊慌和恐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国”体现的是清政府对魏源的《海 国图志》并不重视,强调的是传统观念阻碍正确看待外来事物,C 选项符合题意;华夷思想被学习西方思想 所取代的说法在晚清时期是不符合史实的,当时仍然存在着天朝上国观念,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洋务运 动,B 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日本学者对清政府不重视外来学习的批判,国人对外部世界感到惊慌和恐惧 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7.1947 年 1 月,冀南军区政治部对 937 名新战士的参军动机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动机 人数 占比% 动机 人数 占比% 自愿参军 213 22.73 抓阉 3 0.03 为翻身报恩 1 0.01 家庭困难 240 25.61 保卫果实 5 0.05 为老婆 6 0.06 挑战来的 49 5.23 卖兵 12 1.28 村干部选来 65 6.94 政治说服 28 2.99 区干部骂来 5 0.05 带头 15 1.60 群众动员 192 20.49 假带头 3 0.03 群众投票 27 2 88 怕罚物质 35 3.73.- 4 - 农会斗争 2 0.02 为不拿参军粮 36 3.84 这反映出 A. 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 B. 农民是解放军的主要兵源 C. 土地改革扭转了革命局势 D. 人民要求革命的呼声高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冀南军区政治部对 937 名新战士的参军动机进行调查数据”可知解放军战士参加解放 战争并非都是自愿参加,这说明当时革命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解放军战士的 出身,因此农民是解放军的主要兵源的说法错误,B 选项排除;材料与土地改革无关,强调的是解放军战士 的动机来源,C 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人民要求革命的呼声高涨的结论,D 选项排除。 8.有学者认为:“雅典社会不允许独立性留出余地,也不允许个人得到保护,它完全吞没了个人。”这位 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 有利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 B. 追求公民集体利益至上 C. 是奴隶制专政的工具 D. 完全忽略了公民个人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雅典社会不允许独立性留出余地,也不允许个人得到保护,它完全吞没了个人”体现的是 雅典民主政治追求公民的集体利益,B 选项符合题意;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而材料 是对个人利益的忽视,因此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的性质,C 选项 排除;D 项中的完全表述太绝对,排除。 9.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荼、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象征,逐 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 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A.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 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5 - C. 促进了世界 文化交流 D. 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 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发展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 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发展,D 选项符合题意;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仅是材料的 一部分,A 选项排除;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是材料的一部分,B 选项排除;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 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C 选项排除。 10.如图是十八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英国输入原棉数量变化的统计图,图中数量变化与年份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历史逻辑,对此做出最合理的解释是 A. 英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B. 北美殖民地棉花产量快速增长 C. 法国大革命引发的国际市场变化 D. 英国纺织业技术提升和蒸汽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十八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英国输入原棉数量变化急剧上升,这主要和第一次工 业革命的发展有关,因为英国纺织业技术提升和蒸汽机的应用使棉纺织的数量显著上升,因此对原料的需 求量扩大,D 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是不利于产品的进出口的,A 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 英国原棉的产地,B 选项排除;法国大革命时间是在 1789 年 7 月 14 日,虽然 1789 年英国的原棉产量显著 上升,但是短时间是不可能上升这么多的,C 选项排除。 11.《共产党宣言》提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895 年 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却指出:“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 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A. 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的- 6 - B. 马克思主义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 C. 19 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正常赞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的是暴力革命。而材料“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 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体现的是马克思这时认为阶级斗争并不 是进行社会变革的唯一手段,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认为 阶级斗争并非是唯一手段,但是不能说明马克思放弃暴力革命手段,A 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 19 世纪社 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结论,C 选项排除;D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当时俄国的部分革命党人还是主张暴力革 命的,排除。 12.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规定提高 75 种农产品和 925 种制造品的关税率,结果引起 世界各国的反制报复,从 1931 年 9 月到 1932 年 7 月,就有 48 个主权国家增加关税,26 个国家实行定额入 口和公开禁运。这些做法 A. 极大危害了世界经济 B. 缓解了各国的经济危机 C. 符合各国的民族利益 D. 阻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大危机期间各国纷纷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试图转移经济大危机对本国的 冲击。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没起到减轻经济危机的冲击,反而使国际关系恶化,加深了经济危机的破坏 性,A 选项符合题意,B 选项排除;C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各国提 高关税不会阻断经济全球化,D 选项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士”被尊为四民之首,而“商”则居于四民之 末。到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绅商” 一词频繁出现。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读书人加入商人队伍,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经商成为 致富的好途径。经商赚钱后,商人们把培养后人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晚清时期,捐输买官成为无缘 科举及第的商人们跻身于绅士群体的主要途径。甲午战争后,绅士转化为商人的现象更加明显,“弃士经 商”蔚然成风。士商相混形成了绅商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了- 7 - 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在英国历史上,新贵族概念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英国封建贵族在经济上表现为从事封建 庄园制经济为主,政治上表现为支持并维护王权。十六世纪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从他们中间游离出一部 分新贵族。从事经商、圈地和海盗活动。并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另外,十六世纪还有大批非贵族出身 在的商人、手工工场主购置教会、王室的大量土地而成为新贵族。跻身贵族行列。这表明英国新贵族还是 一个来源复杂,成分多样的“混血儿”。但他们在革命期间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对英国社会政治影响深远。 --金卫星《英国新贵族的产生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绅商”形成的途径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新贵族”的来源和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贵族”和近代中国“绅商” 对社会发展的共同影响? 【答案】(1)途径:商人捐钱买官;士人经商。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社会的政治腐败; 传统官本位思想(传统士农工商思想);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科举制;八股取士的影响;甲午战争后近代化 经济的发展(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政治民主主化;1905 年科举制废除;实业 救国思想等。 (2)封建贵族;商人;手工工场主。 特点:经济上与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系;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 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 社会经济进步);对当时社会政治斗争影响较大。 【解析】 【详解】(1)途径:根据材料“捐输买官成为无缘科举及第 商人们跻身于绅士群体的主要途径”、“甲午 战争后,绅士转化为商人的现象更加明显”可知绅商形成的途径是商人捐钱买官和士人经商。原因:根据 材料“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甲午战争后,绅士转化为商人的现象更加明显” 和绅商转化的途径可知原因需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在这里需要注意以甲午 中日战争为分界线进行阐释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即可。 (2)根据材料“英国封建贵族……从他们中间游离出一部分新贵族”、“十六世纪还有大批非贵族出身在 的商人、手工工场主购置教会、王室的大量土地而成为新贵族”可归纳出英国新贵族的来源是封建贵族、 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特点:根据材料“从事经商、圈地和海盗活动。并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可归纳出 经济上与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系;根据材料“但他们在革命期间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对英国社会政治影响 深远”可归纳出特点是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新贵族”和近代中国“绅 商”对社会发展的共同影响需要从经济发展和政治斗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的- 8 - 材料 记述 出处 1937 年 7 月 7 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 进行炮击。……同年 8 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 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了全面作战。 2001 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 编历史教科书》 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 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 必修一(2007 年第三版) 上表是中日历史教材对中日战争的记述,据此提取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提取的 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分析的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不同记述:1937 年 7 月 7 日,中日发生军事冲突,日方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 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 原因: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影响了历史记录。 日本的记述企图掩盖战争的侵略性,日本国内保留了深厚的封建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不断对周边国家进 行侵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加之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为了转移国 内矛盾,日本加强对外侵略扩张。 中方的记述还原了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国民党剿共给了日本有机可乘。日本于 1937 年 7 月 7 日发动 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综上所述,不同的立场、社会环境、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述。应立足于特定环境客观认识历史。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同年 8 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 了全面作战”可知日本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根据材料 “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 平城和卢沟桥”可知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关于中日双方对于 抗日战争的不同观点需要从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的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5.材料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 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未教育相比,民国变革 体现在: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 9 - 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未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 府成立后改为教育总。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 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 1904 年清未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 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半,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处,在教育立法 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 1912—1949》 (1)根据材料,比较清未教育和民国教育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未教育和民国教育不同的原因。 【答案】(1)教育宗旨不同:清末是忠君尊孔,民国是注重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素养;内容侧重点不同: 清末侧重儒学,民国侧重西学;教育行政机构不同:清末是学部,民国改为教育部,并确立省县行政体制; 在学制年限上:民国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年限缩短;民国注重教育立法。 (2)政体不同,清末是封建专制政体,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创建共和国;清末教育思想落后, 不适应民国政治的需要,需要改革教育;西学东渐进一步深入;学习西方教育模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推动。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 重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归纳出教育的宗旨不同;根据材料“清 未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总。”可归纳出教育行政机构不同;根 据材料“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 1904 年清未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 可归纳出教育的内容不同;根据材料“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 各减少一半”可归纳出民国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年限缩短;根据材料“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 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可归纳出对教育立法的重视。 (2)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未教育和民国教育不同的原因需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中 外交流和对待西方教育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6.【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仲景(约 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在叙述其从医的原因时指出: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桓候之色,木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 方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教,乃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 旧。”- 10 - 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 挥其书者数百家。如孙思邈、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几乎无 不尊崇。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从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答案】(1)敬仰先代的医学家;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疾病造成人口死亡, 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苦;现实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 (2)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其理论、经验、医方等到今天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 被奉为医学经典。 【解析】 【详解】(1)根据“望齐桓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得出敬仰先代的医学家;根据“曾不留神医 药,精究方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帷名利是务”得出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 名利而不钻研医术;根据“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英救”得出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 苦;根据“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得出现实的医者墨守成规,不 思创新。 (2)根据“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辫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得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 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根据“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 日本医学 家则尊之为先师”得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根据所学可知, 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奉为医学经典。- 11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