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内蒙古赤峰市 2020 届高三 4 月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
一、选择题: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4.秦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万世都传下去:汉王刘邦
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C.分封制依然存在
D.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25.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表 1 所求。这些政策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C.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D.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26.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
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27.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
“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 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
汉族士大夫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C.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28. 1895 年 4 月中旬到 5 月初,清廷各级大小官员 500 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
男上书共 100 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他们有的还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
据此可知
A.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的态度 B.反割台斗争激发了民族的初步觉醒
C.《马关条约》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D.割让台湾在清政府内部存在着纷争
29.20 世纪 20 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
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
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材料强调
A.弘扬传统文化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 …...因此农
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 2 -
东重点论述了
A.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B.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31.市场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 它认为:生产资料归
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
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表明我国
A.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B.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32.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来源于神的安排。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
都用种高贵的方式去 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 这说明古希腊
A.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B.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
C.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33.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 1787 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
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
1787 年宪法
A.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 B.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
C.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职期 D.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
34.斯宾塞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下表(表 2)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
置方案。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
C.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D.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35.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 1921 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
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 1927 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
苏俄(联)
A.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6 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
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
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
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
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
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
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
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
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 年选派 120 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 5 人从事医学工作。明
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 世纪 70 年- 3 -
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
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 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
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 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13 分)
(3)近年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也在 2019 年把中医纳入全球
医学纲要。请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4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20 世纪 70 年代尤其冷战结束以来,信息技术和资本、人口、生产要素自由化
不但驱动基本政治单位相互依赖的加深,而且个体、次国家、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普遍
大规模崛起,原先约束基本政治单位的主权制度或者说“国际治理”能否有效应对全新的
政治经济格局值得期待。与此同时,一大批非传统议题,譬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
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迅速崛起,这些议题、主体、规范越来越在同一系统内活动,全球
)
体系浮现。
-----摘编自汤伟《全球治理的新变化:从国际体系向全球体系的过渡》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 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45. [历 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一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 伦敦人口增长了 4 倍多,从 1550 年的 7.5 万增长
到 1650 年的 40 万,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 16, 17 世纪前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伦敦先后爆发
了十多次大的瘟疫,对当时的社会危害极大,不仅造成人口大量的丧失,并且造成了经济
萧条、社会不安。
-----摘编自蹇常磊《16-17 世纪伦敦的瘟疫与社会》
材料二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
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
加以防控-----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
乎被完全抛....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
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 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
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女
王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
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
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可能造成 16, 17 世纪伦敦瘟疫频发的主要原
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应对瘟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9 分)
46. [历史一-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便子如安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
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参战华工可
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
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一战争期间,中国派遗至英法的华工约有 14 万人之多。华工
们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 4 -
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 2
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一战结束后约 11 万参战华工回到祖国,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
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 1 万余华工留在法国工作、生活。
-----摘编自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 7 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欧参战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欧参战的影响。(7 分)
47.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 1933 年,国民政府为衔接浙赣线与沪杭线拟建钱塘江大桥,茅以升任工程处
处长。当时,建桥需要 500 万元,浙江省只筹得 200 万元,工程直到 1934 年勉强凑齐经
费才开工。…...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势受山洪、海潮以及台风影响,江底流沙厚
41 米,对此,茅以升发明“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建桥末期,淞沪会战正紧,为抗战需要,茅以升及其施工队冒着敌人的轰炸加速施工,1937
年 9 月及 10 月铁路、公路相继通车,这是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
建桥期间,茅以升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
才。......同年底战局恶化,12 月 23 日茅以升从全局出发,深明大义,亲自指挥炸毁大桥。
大桥自通车至炸毁,尚不足 3 个月,但抢运国家的物资到后方为数甚巨。仅杭州沦陷前 3
天,就有数十万难民通过大桥疏散至后方。
----据项海帆等《中国桥梁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遇到的困难。(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短识,说明钱塘江大桥从修建到炸毁过程中茅以升的贡献。(9 分)- 5 -
解析版
24. 【答案】B
【解析】
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其特点包括: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材料中“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
下去”和“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都是在说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体现的是血缘与政治的结合,
也就是皇帝借助血缘维护统治,所以 B 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皇帝制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皇位世袭。
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特点包括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当然本质还是君主专制,皇帝是封建国
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5. 【答案】D
【解析】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A 项错误;
B.盐铁官营是在汉武帝时期,故 B 项错误;
D.由材料信息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减轻赋税,允许百姓铸钱、冶铁和煮盐,这一政策有利于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发展,故 D 项正确;
C.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故 D 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汉朝时期经济政策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6. 【答案】
B
【解析】
A.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出现于近代社会,排除。
C.材料涉及如何对待老人,不是说的老人比例,排除。
B.材料显示唐代善待老人,符合“老吾老及人之老”的儒家观点,正确。
D.材料中的善待老人,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高考对儒家思想的考查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①根据材料判定是不是儒家思想;
②结合史实,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
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27.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对理想化政治的追求,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A.清朝初期没有想变革君主专制政体。- 6 -
C.题干信息是关于儒家的正君心的思想(以求“天下治”),这体现了儒家对政治理想化的追求。
B.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出清除夷狄观念的想法。
D.儒学正统地位在明清时期没有丧失,所以不需要恢复。
故选 C。
28. 【答案】D
【解析】
A.根据所学,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给日本,排除 A 项;
B.根据所学,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排除 B 项;
C.“清廷各级大小官员”没有涉及到民众,排除 C 项。
D.“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 100 余件次,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可见对割台事件,
内部分争很大。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9【答案】C
【解析】
“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
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表明材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故 C 正确;
BAD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
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
全之人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文化运动,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为知指导思想,
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
30.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材料强调
的是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即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 A 项正确。
BCD 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需要掌握《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
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31. 【答案】B
【解析】
“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
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表明我国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故 B 正确;
ACD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解题的关键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 7 -
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
助的悲叹之中”可以看出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故 D 正确。
A、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虽然古希腊悲剧体现了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但仍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故 B 说法不
对。
故选:D。
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
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33. 【答案】A
【解析】
1787 年宪法对总统任期有明确规定,任期四年,故 C 项错误;
题干中“选出来的君主制”并不是强调中央政府权力的过大,故 B 项错误;
题干中“选出来的君主制”强调的是总统权力的过大,故 A 项正确;
题干中“选出来的君主制”与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没有联系,故 D 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 1787 年宪法。总统共和制是指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
议会负责而对总统负责的国家政体形式。
本题考查了 1787 年宪法,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34. 【答案】D
【解析】
A.材料中的教育发展并不是并不是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
B.材料看不出学校教育体系的成熟。
D.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化不断的发展,所以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化娱乐
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就不断增多,所以教育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C.材料看不出自然科学体系的完善。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5. 【答案】A
【解析】
“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 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
所有;1927 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表明苏俄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 C 正
确;
BCD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 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 8 -
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 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41. 【答案】(1)根据材料“耶稣会士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
渐趋实用。”可知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在中国是先理论后趋于实用;根据材料“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
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可知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根据材料“传教士深入民
间行医含药,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
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可知,西医在日本传播是先实用后理论;根据材料“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
教。”可知,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
(2)根据材料“19 世纪中叶以后”所给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西医传入的背景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
国门和西方文明的传入;根据材料“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可知,此时西医传入的背景
是洋务运动的兴起;根据材料“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
识。”可知西医传入的背景是受到日本的影响。西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需要从中国近代医学发展、民众生
活和中医的地位等角度考虑。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主要从中医的贡献与地位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故答案为:
(1)不同点:①传播过程不同。中国是先理论后趋于实用;日本是先实用后理论;②民众对西医态度不同。
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
(2)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或答洋务运动的兴起);
受到日本的影响。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肯定了中医学对人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有助于推动中医的传播和发展,提高我
国中医的影响力。
【解析】
(1)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依据材料“耶
稣会士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
归纳分析。
(2)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极其对中国社会的影
响。依据材料“19 世纪中叶以后”、“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等结合所学知识等结合所
学知识进行归纳。
(3)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近年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认识,本题属
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中外文化科技交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
综合性与开放性,总体难度偏高。
42. 【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20 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西欧、日本经济的崛
起,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政策,加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间
的联系不断紧密。但与此同时,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给全世界经济带
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全球体系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出现,我们只有携起手来,才能更好地应对
各种危机和挑战。
故答案为:
示例论题: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
论述:20 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主义政策,加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间的联系不断紧密。但与此同时,例
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给全世界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全球体系出- 9 -
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出现,我们只有携起手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互动,有利于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有利于世界文明间的互动。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需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为难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5.【答案】(1)根据材料“在 16、17 世纪前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伦敦先后爆发了十多次大的瘟
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生瘟疫的原因需要从城市化进程加快、伦敦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城市环
境污染问题、医疗卫生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
可知体现的是注重世俗化的应对;根据材料“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
灾提供医学咨询”可知体现的是积极采纳各方意见和政府的重视;根据材料“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
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可知体现的是注重制度化、体系化建设。
结合材料“1578 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所给时间可知,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是民族国家的形
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医学及自然科学的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圈地运动”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拥挤;伦敦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外来物种和人口流动
频繁;工商业发展迅速,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医疗水平低下,缺乏防疫观念等。
(2)特点:注重世俗化应对;积极采纳各方意见;政府高度重视;注重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等。
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医学及自然科学的兴起;人文主义
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欧洲的医学史实,考查造成 1617 世纪伦敦瘟疫频发的主要原因以及英国应对措
施及其背景。需要掌握近代英国工业化的影响。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
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准确把握。
46.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国家劳动力匮乏,英法等协约国的要求,北洋政府希望用华
宫到欧洲的方式改善国际地位,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华工希望改善生活。所以会有大量华工赴欧洲参战。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一战期间大量华工赴欧洲参战,帮助协约国取得战争胜利,促进中欧之
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故答案为:
(1)一战是欧洲国家劳动力匮乏,英法等协约国的要求,北洋政府希望用华宫到欧洲的方式改善国际地位,
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华工希望改善生活。
(2)帮助协约国取得战争胜利,促进中欧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为一战做出的贡献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华工到欧洲参战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为一战做出的贡献,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47. 【答案】(1)本小问的困难,依据材料信息“当时,建桥需要 500 万元,浙江省只筹得 200 万元……
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势受山洪、海潮以及台风影响……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概括得出;经
费紧张、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日本侵华等。
(2)本小问的贡献,依据材料信息“茅以升发明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建桥末
期,淞沪抗战正紧,为抗战需要,茅以升及其施工队冒着敌人的轰炸加速施工……建桥期间,茅以升吸收
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12 月 23 日茅以升从全局出发,深
明大义,亲自指挥炸毁大桥……但抢运国家的物质到后方为数甚巨。仅杭州沦陷前 3 天,就有数十万难民
通过大桥疏散至后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进行技术创新;艰苦拼搏,冒死赶工;培养桥梁工程人才;顾全
局、深明大义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
(1)困难: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经费紧张;日本侵华。 - 10 -
(2)贡献:进行技术创新: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艰苦拼搏,冒死赶工:建桥末
期,淞沪会战吃紧,为支持抗战顶着轰炸加速施工;培养桥梁工程人才:施工时吸收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
加实践;顾全局、深明大义:为延缓了日军进攻炸毁桥梁,既为抗战抢运物资,又疏散了民众。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遇到的困难;钱塘江大桥从修建
到炸毁过程中茅以升的贡献。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茅以升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