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1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1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附解析Word版)

ID:433274

大小:419.5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1 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选择题: 1.(2019 年全国卷ⅠT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 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 弱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 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 式进一步增多。故答案为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 涉及,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 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C 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 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 D 项。 2.(2019 年全国卷Ⅲ 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 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 的2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 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 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 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 选项排除。材料与 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 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 分化差距无关,D 选项排除。 3.(2019 年北京卷 T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 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 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 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 D 项正 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 A 项排除;内阁没有 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 B 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3 帝掌握的,故 C 项错误。 4.(2019 年江苏卷 T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 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 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 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 C 项;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 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 AB 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 际情况,故排除 D 项。 5.(2019 年江苏卷 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 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 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4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 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 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 D 项;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 符合实际,故排除 A 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 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 B。材料只涉 及到科举考试这一个方面,并没有体现中央对宗室特权的剥夺,排除 C 项。 6.(2018 年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 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 2 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 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 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 唐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 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表格体现不5 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 B 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 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 C 项错误。 7.(2018 年全国卷 II 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 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 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 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排除 A;通过 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 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 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 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 8.(2018 年北京卷 T3)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 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 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 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6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 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 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排除 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 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 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 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 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 D。 9.(2018 年天津卷 T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 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 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 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 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 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 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 “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 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7 述不合题意,故 C 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 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 D 项排除。 10.(2018 年江苏卷 T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 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 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 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 中枢的位置,故 D 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 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 的职责,故 A 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 B 项错 误;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1.(2017 年全国卷ⅠT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 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 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8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12.(2017 年全国卷ⅠT25) 表 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9 13.(2017 年全国卷 II 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 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 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 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 A 项。 14.(2017 年全国卷Ⅲ T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 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 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 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10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A、C、D 三项说法过于绝对。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 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 B 项正确。 15.(2017 年北京卷 T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 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 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答案】D 【解析】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利,宋朝分别设置 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 此,D 正确。 16.(2017 年天津卷 T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 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 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 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 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11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17.(2017 年江苏卷 T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 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 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C 【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相互牵制,材料中中级官员地位 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 C 项正 确。 18.(2016 年全国卷Ⅰ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 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 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 “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巡抚 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2016 年全国卷 II 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 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 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 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 D。C 错在排除上,不应该是 排除而是避免垄断。B 选项是九品中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 不具备优势。A 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 变化 20.(2016 年全国卷Ⅲ T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 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 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13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答案】D 【解析】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希冀子 孙保用。选项 A 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 体系,排除。铭文已经发挥出文书功能。商周铭文都体现重视历史传 承的风尚,是共同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21.(2016 年北京卷 T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 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 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 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 B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 度 22.(2016 年北京卷 T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 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 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14 入 【答案】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目的 23.(2016 年浙江卷 T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 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 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 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省制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B 15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监察 御史、政事堂与元行省。 24.(2016 年海南卷 T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 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 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25.(2016 年上海卷 T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16 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 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B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 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26.(2016 年江苏卷 T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 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 观念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17 27.(2016 年江苏卷 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 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 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 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 量减少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科举制度 28.(2015 年全国卷ⅠT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 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 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 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 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 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18 题正确答案为 C 项。A 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 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 B 项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 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29.(2015 年全国卷ⅠT27)表 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 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 1 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 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 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项。 30.(2015 年全国卷 II 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 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 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19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 31.(2015 年北京卷 T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 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 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 官员,据此可以推断唐朝的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 A,BCD 均不 符合题意。 32.(2015 年天津卷 T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 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 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0 【答案】D 【解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过大事是先由群臣商议,上后宰 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 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 D。A 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 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 项对材料的理 解错误,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 33.(2015 年江苏卷 T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 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 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 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 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 A 项 正确。 34.(2014 年全国卷ⅠT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 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 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21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汉以后的政治统治。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 的再认再现的能力。君主专制缘于秦朝的“大一统”,故排除 A 项; 祖先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即已产生,早于秦始皇确立的皇权至上的原则, 故排除 C 项;宗法制度衰落于春秋时期,早于题目中的“秦汉以后”, 故排除 D 项;由题目中的信息“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承天’ 而‘子民’”“官员、百姓……祭拜……祖先”可知 B 项的表述与题意 相符。 35.(2014 年全国卷 II T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 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 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C 【解析】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最早的雅言,是西周立国之初的西 岐方言。一般来说,首都所在地的语言就是官方语言。“各封国贵族 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由中央统一向地方推广实行。 36.(2014 年全国卷 II T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 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22 【答案】B 【解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办 公机构,虽然偶有内阁大臣专权现象,因为大学士是依附于皇权的, 如同秘书的权利来自首长,大学士的权利也是来自皇权,如果没有皇 权集中,大学士如何号令朝野。所以本题答案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 化的表现。 37.(2014 年浙江卷 T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 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①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 市 ③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 本路儒学) ④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 本题以浙江地方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表格中有 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据题干表格中第一行“新军”“警察” 可知是民国时期;据第二行“禁军”“坊市”等信息可以推断是南宋 时期;据第三行中“府州”“蒙古学”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据第四行 栏中“科学技术”“文物古迹”可以判断时间是当代。依据时间排序,23 B 项符合题意。 38.(2014 年北京卷 T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 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 将兵法 【答案】A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 不休,中央集权大为削弱。960 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 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派文官 到各地作知州、设通判、收财权归中央。三司使、枢密院是加强君主 专制的措施;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应选 A。 39.(2014 年山东卷 T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 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 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A 项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是指 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C 项与 D 项是24 经济方面的内容,与题干材料关联不大;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地方 行政区划层级设置越来越细,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的加强。故 正确答案为 B 项。 40.(2014 年天津卷 T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 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 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 现象实质上是() 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皇帝制度,使君权至高无上、 君位独尊、不可僭越。君主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又重用身边的人,一 旦君主昏庸或年幼,又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 臣弄权等现象。故应选 C。 41.(2013 年全国卷ⅠT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 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 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 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25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A 选项与随着经济发展,各国进行改革废除井田制从而使分 封制崩溃这一历史事实相悖;B 选项中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的发展, 分化了周王的权力,使周王室不再被诸侯尊重,这与君主集权是对立 的;秦国的墓葬显示在东方六国还维护着以等级为突出特征的分封制 度的时候,已经秦国君主独尊之外无明显等级差别的时代,说明 C 项 正确;D 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早在春秋时期,东方六国中的齐 国已经有不尊重周王而称霸一时的行为,这已经违反了分封制下诸侯 对周王要尽的义务。 42.(2013 年天津卷 T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 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 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一定要 抓住图片中“万里石塘”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教材中元朝行省图中的 信息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万里石塘”即元朝所管辖的南海26 地区。故选 C 项。 43.(2012 年天津卷 T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 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 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 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考查学生知识迁移 和理解能力。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 A B 两项正确;“行 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 D 项正确;材 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 C 项。44.(2011 年广 东卷 T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 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隋唐以前,国家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注重父祖 官爵、门第,到了隋唐,随着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制度打破门第对 国家官吏更替的决定权,该现象逐步消失。27 二、材料题 1.(2019 年全国卷Ⅲ 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 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 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 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 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 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 5400 万,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 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 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 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 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 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 5900 多万人, 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 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 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 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 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28 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 义。 【答案】 (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 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 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 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 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1)同: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 个帝国人口约 5 400 万,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汉朝盛时“编 户齐民”有 5 900 多万人”可知体现的是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根据 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 一制度、法令”可知体现的是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根据材料“设置 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 末,全国百余郡”可知体现的是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权”可知体现的是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 根据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29 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知体现的是罗马为实现文字的统一,汉 朝实现了文字的统一;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 “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知体现 的是罗马注重法律统治,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据材料“罗马 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 “蛮族”。”、“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 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知体现的是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 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 史的意义需要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及治国理念 等方面进行分析。 2.(2019 年北京卷 T13)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 《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 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 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 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 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 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 之胡邪!”30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 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 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 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 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 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 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 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 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材料三 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法国大革命”的 部分思考题 序号 思考题 1 阅读阿瑟·杨(当时旅法的英国人)的游记节选,作者认为 1787 年君主制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 2 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 3 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权?31 4 阅读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节选,为什么西哀士认为贵 族成了“让人难以忍受的阶层”,而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整 个民族? 5 大卫通过他的画《网球厅宣誓》想传达怎样的政治信息? 6 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 7 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较二者的异同。 8 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 9 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 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 什么异同? 10 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 11 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 12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 制? (3)①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并简要说明。 ②为“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 习,设计一组思考题。 (要求:设计 3~6 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 揭示该单元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答案】32 参考答案要点: (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圭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 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 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 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2)答案示例: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 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黄宗羲 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 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 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 “记忆复兴”的现象。 (3)略 【解析】(1)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 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过程: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 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可知,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33 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 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 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 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 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2)据材料“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 崇”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生活的时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 理学摧残压抑人性,清政府与各族人民矛盾尖锐。因此,黄宗羲曾参 加抗清斗争,并提出了一系列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两百年后,随着 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矛盾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 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尤其是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腐败,并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 工具,使满汉民族再次激化,黄宗羲的思想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 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民国后,黄宗羲的思想已不适应当时共 和的社会环境,被人们忽视。 (3)略 3.(2018 年全国卷Ⅰ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 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 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 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34 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 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 重农桑以足衣 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 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 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 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 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 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 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 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 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 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35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 求。 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 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 4.(2017 年北京卷 T37)(38 分)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 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 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 10 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 岁 (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 舞) 15 岁 左 右 (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36 15 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 岁 (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 20 岁 (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 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 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 分) 材料二 大约在 17、18 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 “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 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 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 1/10,平均每天工作 13-14 小 时。1821 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 世纪,英法等国 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 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 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 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 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 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 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 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 年,联 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 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 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 196 个国家签署该公 约。37 (2)阅读材料,概括 18-19 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 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 20 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14 份)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 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 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 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916 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 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 向“人”的路上走。——吴虞《说孝》(1920 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 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 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 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 分) 【答案】 (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䈂、舞象、弱冠。38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根据儿 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 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2)18—19 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 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 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 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 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 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 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3)略。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821 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 议……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1884 年,伦敦防止虐待儿 童协会成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 的监护权”即可知,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 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 受教育权利。第二小问,根据不同时期内与儿童保护关系密切的大事39 件分析即可,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启蒙运动,经济社会领域的工业革 命,政治领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第三问,根据材料“1904 年, 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46 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 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 参与权”从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 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等方面分 析即可。 (3)阅读上述材料即可知,不同历史时期对“孝”的含义、要求、 意义的解读不同,可以从历史的纵向演变,分析总结出一个观点,然 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参考示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被赋予不同的要求和作 用。在封建主义社会,社会等级严格,“孝”还要求“忠”;在近代中 国,思想逐渐近代化,开始关注自由、平等的观念;在现代中国,人 民当家作主,儿童享有合法的权益,国家、社会、家庭有义务保护儿 童的权益和成长。 5.(2015 年天津卷 T12)(22 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 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 5 世 纪~前 4 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 356 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 451 年) ②公元前 3 世 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 221 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 270 年左右)40 ③公元前 2 世 纪~公元 2 世 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 202 年~公元 184 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 201 年~公元 192 年) ④公元 3 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2~ 280 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 年) 罗 马 “ 三 世 纪 危 机 ” (192~284 年)罗马 帝国中兴(284~336 年) ⑤公元 4 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 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 年) 罗 马 帝 国 首 都 东 迁 (330 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 年 起) 罗 马 帝 国 东 西 分 裂 (395 年) ⑥公元 5~6 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 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 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 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 征。(7 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 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 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 分)41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 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7 分) 【答案】 (1)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 ③两者都进 入了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了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 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 两者历史都 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非常相似。 人 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3)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 中央集 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现象和提炼理论的能力。历史现象通过对比两国历 史发展的进程可以概括出来。古代中国和罗马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 相似。 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 奏非常相似。理论的认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能够从个别 事件中概括出普遍规律。古代中国和罗马各时期的相似性表明人类历 史发展是有共同性。42 (3)本小问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和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通过对比最 后一个时期可以发现,中国最终从分裂走向了统一,而西罗马最终灭 亡,欧洲走向分散。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题目要求从制度层 面进行分析,注意不要偏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最终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6.(2013 年天津卷 T12)(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 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 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 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 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 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 (4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 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 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 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43 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5 分)并分析其意义。(2 分) 【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 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 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 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本题以西汉政治制度的演变为切入点,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 权的斗争为主线,综合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 息归纳作答,语言要精炼,不要摘抄原文;第二小问要能够从汉代对 秦朝政治制度的“继承性”方面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 信息归纳概括回答,但要注意对文言文信息如“自置吏”等要转化成 现代语言表述;第二小问要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联系思考。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但一定要注意分 层归纳概括,不能够只用“推恩令”代替;第二小问要结合第二小问 的解答对比考虑 7.(2011 年浙江卷 T3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4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 制。……西周政治里显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 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 下下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 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 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 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 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 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 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 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 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45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9 分)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 族政治。(8 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 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 近代的“民权”意识。(9 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 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 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 分) 【解析】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 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 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 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⑵题关键 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 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 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 思维。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 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46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