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3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三: 宋明理学
考点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选择题:
1.(2019 年全国卷ⅠT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
“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
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
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 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
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 C 项;
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
排除 A 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
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 B 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 项说
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为
2
2.(2019 年全国卷ⅠT28)下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
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
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
厂。
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
时国内
A.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
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
立的社会结构。故答案为 B 项;部分名人参与工商业是个人行为,不
是科举取士选官标准变化的结果,排除 A 项;C 项说法不准确,应该
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近代中国小农经济
始终占主导,排除 D 项。
3.(2019 年全国卷Ⅱ T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
3
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
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 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 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
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的需要,C 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
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 选项排
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
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
续,B 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且汉代并没有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 选项排除。
4.(2019 年全国卷Ⅱ T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
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
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
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
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程颢强调的是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通
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 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属于道
的
的
4
家的思想,A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 选项排
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 选项排除。
5.(2019 年全国卷Ⅲ T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
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
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
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 选项符合题意。禅让
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郡县制
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 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6.(2019 年全国卷Ⅲ T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
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
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 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
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
影响,D 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
的
5
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 选项排
除。
7.(2019 年北京卷 T2)《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
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
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 C
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
排除 A 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
故排除 B 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
关,故排除 D 项。
8.(2019 年天津卷 T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
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
点位于地图中
6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件青铜器代表的是三星堆文化,位
于四川省广汉市,在地图中表示序号为③,故选 C。①为山东省,排
除 A;②为河南二里头文化,排除 B;④为湖南省,排除 D。
9.(2019 年江苏卷 T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
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
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 B 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
资产阶级,故排除 A 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
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 C 项;反正统思想
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 D 项。
7
10.(2018 年全国卷 II T24)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
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
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
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
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
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
德的结果,故选 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
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 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
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
故排除 D。
11.(2018 年北京卷 T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
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8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
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B。“以
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
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
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 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
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D。
12.(2018 年天津卷 T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
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
此。”这一说法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
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
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
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 A 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
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
9
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 C 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 D 项排除。
13.(2018 年江苏卷 T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
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
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
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
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 B 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
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
中央够不成威胁,故 A 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
10
违背,故 C 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
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 D 项错误。
14.(2017 年江苏卷 T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
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B
15.(2017 年江苏卷 T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
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
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
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 D 项正
确。
16.(2016 年全国卷ⅠT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
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
“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11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五经是孔子儒学思想的基
础,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不是
孔子编订,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7.(2016 年全国卷 II T27).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
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
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入台族裔回大陆
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18.(2016 年江苏卷 T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
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
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12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 A 项错误;明代妇女
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
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
的束缚,故 C 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 D 项
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
19.(2015 年全国卷ⅠT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
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
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
展,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A 项“朝
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和 B 项“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不符合史
实;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说法错误,朝廷只是认可,
不能说明一致。
20.(2016 年海南卷 T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
13
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
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21.(2016 年上海卷 T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
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答案】A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
家争鸣
14
22.(2015 年全国卷 II 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
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
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
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这种
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 C 正确。A、B、D 三
个选项都不能反映出事件的本质。
23.(2015 年北京卷 T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
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
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阳明心学没有超越理学范畴,也不是对儒学的叛逆,而应该
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故排除②④;朝鲜学者的说法就说明他
把阳明心学与宋明理学区别开来,故选 C。
15
24.(2014 年全国卷ⅠT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
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唐朝时期儒、道、佛三教的发展历程。旨在考查
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目中唐高祖、武则天和唐武
宗对佛、道两教态度的变化,并非出于个人好恶,而是维护专制统治
的需要,故排除 A 项;B、D 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武则天的态度不
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对儒学的排斥态度,故 C 项的表述正确。
25.(2014 年全国卷ⅠT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
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
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的能力。A、B 两项分别为先秦时期儒学代表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与
题目中的人物“宋明理学家”不符,故排除;宋明理学家在继承孟子
“人性本善”的观点基础上认为人的行为仍与“善”存有较大差距,
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排除 C 项,选择 D 项。
16
26.(2014 年全国卷 II T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
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
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通过法律规定的变化,由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延伸到无血缘
关系的儿子,父亲可以处置儿子和养子的财物,体现了父权的强化,
这是孝道的体现,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日渐蔓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父为子纲”,是儒家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27.(2014 年重庆卷 T4)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
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
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
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唐朝永州俚民婚俗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
取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D 两项与题干“使略如(汉)礼”
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私奔”与儒家伦理思想相违背,故 C 项错误;
题干材料说明俚民大肆操办婚宴,韦宙进行约束,故 B 项正确。
28.(2014 年天津卷 T2)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
17
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历
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耒耜,
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
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
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 A 项正确。
29.(2014 年北京卷 T12) 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
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答案】D
【解析】本题以中国战国时期的一幅地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
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①是燕国所在地,②是齐国所在地,
③是秦国所在地,④是楚国所在地。《离骚》的作者屈原是楚国人,
18
故选 D 项。
30.(2014 年江苏卷 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
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
获取信息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
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显然是主张牺牲
民来满足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 B 项;A 项错
在“全部”;C 项中“仁爱”与 D 项中“德治”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31.(2014 年山东卷 T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
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
19
识的能力。B 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
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C 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
田制,与材料无关。D 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孔子创办私
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 A 项正确。
32.(2014 年广东卷 T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
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
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红楼梦》的故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
理解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
熟,是最要紧的”,可看出贾父对四书五经的重视,A 项与此意相符。
重视“四书”不一定轻视《诗经》,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富家
子弟弃儒从商,故 C 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作品,不可能反映宋
代生活,故 D 项错误。
33.(2014 年浙江卷 T12) 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
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
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
20
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
士多德的主张,“去人欲”是南宋朱熹的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物理”是李贽的思想主张。故 D 项符合题意。
34.(2013 年全国卷ⅠT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
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A 选项明显违背历史事实,中国的宗法血缘
关系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维系统治的主要纽带而不是逐渐瓦解;仁政
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能说明儒学的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而不能说明它的
变化,B 项不符合题意;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人性观)被程朱演绎
成“天理”而大加推崇,从而使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统治
思想,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含对《孟子》的解释,因此 C
选项正确;陆九渊的心学产于南宋,陆王心学作为一个学派兴起于明
代,所以 D 项晚于这个变化。
21
35.(2012 年全国卷 T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
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答案】A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
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
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36.(2012 年全国卷 T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
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
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
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答案】B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
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
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
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37.(2011 年浙江卷 T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
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
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
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22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因为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
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
的社会。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③
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
不同。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
的大帝国。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
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
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
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由此判断②③与
题意无关。
38.(2011 年广东卷 T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C.
【解析】材料意思: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
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
23
政的前提。
二、材料题
1.(2019 年天津卷 T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医天下”。孔子企望
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
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
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
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
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
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
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
24
“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
“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
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
至上。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
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
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一问,根据材料一“霸诸侯,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
“…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
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政;二问结合
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
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
望进行分析阐述。
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
25
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
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
“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
“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2018 年北京卷 T14)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
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
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是歌剧的发祥地,更是文艺复兴的重镇。
(2)简述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答案】
(2)背景:意大利保存了大量古罗马文化的遗存;十四、十五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产生;新兴资产阶级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意义: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思
想;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
【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文化环
境等角度回答文艺复兴兴起背景。第二小问,可从思想方面、经济方
面、文学艺术方面、自然科学方面等回答文艺复兴的意义:思想方面:
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将人们的思想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
来;经济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
26
开辟了道路;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
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
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3.(2018 年江苏卷 T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
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
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
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
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
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
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
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
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
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
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
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
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
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
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
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27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
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
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
(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
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
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
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
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
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
方文化的融合。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
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
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理学的
28
产生和发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
发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
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4.(2015 年全国卷 II T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
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
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
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
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
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
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
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
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
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
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
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
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
分)
29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 分)
【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
时,维护人伦。(5 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
法。(5 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
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 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
法律作用突出。(6 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 分)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回答社会背景时需要从政治、
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景。针对他们的不同要分别分析背景对他们
的作用。对于历史价值的评判,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
的价值来谈。要充分肯定他们思想的重要意义,给出最中肯的评价。
30
5.(2015 年天津卷 T14)(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
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
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
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
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
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 分)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
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
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
时有何意义?(4 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
认识。(6 分)
【答案】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
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
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31
的重任。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
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
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
人君子”应具备两方面的品质:一是注重自我修养,二是具有经世济
民情怀。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一个政治动乱、礼乐破坏的时代,他的
政治抱负就是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克己复礼”,匡正
社会秩序。
根据材料二中“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
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为社会
现实服务,经世致用。顾炎武对理学的空谈义理进行批判,以他崇实
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人应该具
有经世济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
统之一,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的重任。(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6.(2015 年江苏卷 T21)(12 分)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 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
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
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
32
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
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
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
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
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
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
“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
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
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
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 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
“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4 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
特质。(2 分)
【答案】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
33
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
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特质: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7.(2012 年天津卷 T12)..(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
政治经济背景。(7 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
34
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
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 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
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
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
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
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
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形成的原因。(6 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 分)
【答案】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
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35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
中发展和丰富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可知
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
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题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
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题
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题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
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