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1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1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附解析Word版)

ID:433288

大小:1.17 MB

页数:3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15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考点二: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考点三: 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 1.(2019 年全国卷ⅠT10)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 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 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 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 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 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 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 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 D;A、C 项 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 所在,B 项排除。 2 2.(2018 年全国卷ⅠT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 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 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 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 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 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 B 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 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 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 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 C 项错误;后期的研究 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 D 项错误。 3.(2018 年全国卷 II T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3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 16—18 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 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 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 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 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 20 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 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 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 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 C;黑奴贸易的主要 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 D 排除。 4.(2018 年江苏卷 T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 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 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 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4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 A 项错误; “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 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 B 项正 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 C 项错误;科学与技术 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 D 项错误。 5.(2017 年全国卷ⅠT33)表 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 3 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5 【答案】D 【解析】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 增长的幅度,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 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 B;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 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 C;工人 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 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 D 项正确。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 命 6.(2017 年北京卷 T21)图 9 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 发现》(NOVA 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图 9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的“《新发现》(NOVA REPERTA)”以及图片中的 6 “罗盘”、北美洲即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密切 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 正确。 7.(2016 年全国卷 II T33)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 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 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导致上述情况 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英国 18 世纪 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是到了 1831-1841 年却反而上升。结合这一历史 时期,我们知道材料给出的时间是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因此这 是工业革命的后果。本题很容易误选 B 选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 1831-1841,这个期间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因此选择 A 不选 B。C 选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 实,当时的生产水平足以供养人口的增长;D 选项与 18 世纪人口死 亡率下降这一情况矛盾。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 展·工业革命·影响 8.(2016 年全国卷Ⅲ T33) 19 世纪 60 年代,总长度 3 万英里的美 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采用铁路轨距以 5 英尺居多,北部采用最普 遍的轨距四 4.9 英尺,部分地区采用 6 英尺、5、6 英尺的轨距。这 7 反映当时美国 A. 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 B. 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A 【解析】抓住关键词“19 世纪 60 年代”,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 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科技水平限制了 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铁路 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 没有涉及。排除 BC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9.(2016 年浙江卷 T20)下表所示为 1838 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 行业工种收入概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收 入 概 况 工 种 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 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 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机构的变动 8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 革命的影响 10.(2016 年北京卷 T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 世纪,荷兰与 英国人均 GDP 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 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 16——18 世纪荷兰的发展主要依靠商业资本,英国的 发展主要依靠手工业资本,①正确;荷兰和英国是早期殖民扩张的代 9 表国家,巩固殖民扩张 17 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霸主,被称为“海上马 车夫”,18 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④正确;所以本 题但选 D 项。②错误,英国是在 19 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③错误,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荷兰和英国 11.(2016 年江苏卷 T17)下图是 19 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 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 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答案】D 【解析】A 项的表述与图表中 19 世纪的英国农业、林业、渔业在国 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不符,故排除;图表中的信息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 19 世纪的英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第二产 业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史实,故 B 项的表述错误; 10 图表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19 世纪的英国,由于工业化的进程 不断加快,相当多的劳动力因机器的采用被迫脱离工业生产,为第三 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的史实,故 C 项的表述错误;图表中的 19 世 纪的英国,第一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三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反映了 19 世纪 的英国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史实。 故 D 项的表述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2.(2016 年海南卷 T13)据研究,从 1760 年到 1850 年间,英国棉 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 200 万磅到 366 亿磅,增长了 180 多倍。据此 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 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1760 年到 1850 年”说明这一时期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 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前,故 A 项错误;工场 手工业时期也是在工业革命前,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生产, 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D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英 国原棉数量的增加,这说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所以 11 本题答案为 C 项。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13.(2016 年上海卷 T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 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 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 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答案】A 【考点定位】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社会结构与生活方 式的变化 14.(2015 年全国卷 II T32)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 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12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 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17 世纪 60 年代”和“18 世纪末”, 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已形成。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 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 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 15.(2015 年天津卷 T4)茶叶于 1650 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 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 6 至 10 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 2 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 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答案】C 16.(2014 年全国卷 II T33)有人描述 19 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 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 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 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3 【答案】A 【解析】材料说的是工业革命时的情形,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所以选择 A 项。C 项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D 项说法有误,家庭手工业依然存在,只 不过不占主导地位而已。 17.(2014 年浙江卷 T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 (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然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 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 “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 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解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工业革命 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 中“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资本……流通加速”“世界历史”以 及“整个世界”等信息说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本题选择 B 项;A、C、D 三项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内容。 18.(2014 年天津卷 T3)1500 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 14 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 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B 【解析】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所学可知,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国家 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支持开辟的主要是通往美洲的航路, 葡萄牙支持开辟的主要是通往亚洲的航路。根据材料“赤道海流”可 知应是南美洲中部地区,该地应是巴西,而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故该航海家应是在葡萄牙的支持下探寻新航路的。故应选 B。 19.(2013 年天津卷 T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 1820 年, 一部此前 300 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 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古今中西方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切入点,旨在考查 考生把握和阐释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历史时 间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对应起来。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信息“1820 年和“结尾的简短一章”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应 该出现在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前期。A 项出现于 15—16 世纪,B 项出 现于 16—18 世纪中期,D 项确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均与题干 时间条件不符,排除 A、B、D。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 1765 年,1820 15 年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题干要求的时间段相符。故选 C 项。 20.(2012 年天津卷 T8)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 1771 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 该是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工业 革命的动力 【解析】本题考点是工业革命。以次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 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只要注意时间和人物:“阿克莱特于 1771”。 可以知道 18 世纪 60 年代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这使得劳动力 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后来他又建立水力纺纱厂,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 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 B 21.(2010 年全国卷ⅠT18) 19 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 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 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 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 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 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答案】A 【解析】19 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故 B 错;CD 与题干不 符 22.(2010 年全国卷ⅠT19)英国人麦考利 1830 年说:“如今我们国 16 家比 1790 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 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 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答案】C 【解析】A 本身说法错误;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世界市 场最终确立时期,故 B 错;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 立,故 D 错 二、材料题 1.(2019 年江苏卷 T23)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 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 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 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 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 1000 万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 (阿兹特克帝国),到 17 世纪初只剩下不到 200 万人,同时期印加人 从约 700 万减少到只有约 50 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 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 劳动。——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 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 17 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 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 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 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答案】 (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 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 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 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1)后果: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 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理可能更大…原来有 1000 万 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从约 700 万减少到只有约 50 万…殖民 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等信息,可从人口 屠杀、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进行回答;动因: 18 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 析阐述即可。 (2)根据材料“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 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 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进行分析阐 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 丰富多样化、 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2017 年全国卷Ⅲ 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 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 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 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 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 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 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 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 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 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 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 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 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的 19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 史背景和目的。(1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 国家的统一。(10 分) 【答案】 (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 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 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3.(2016 年天津卷 T14)(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 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 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 年第 18 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 20 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6 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 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 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 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 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 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 背景。(6 分)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 度因素。(6 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 分) 【答案】 (1)动力:工业的发展。(2 分) 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 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4 分)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 21 动)。(4 分)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2 分)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3 分)瑞 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3 分) (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 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4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 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 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 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 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 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 为半殖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 城市化模式的类型等角度归纳回答。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英国城 22 市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 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城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路·改革开放·现代城市化。 4.(2015 年江苏卷 T23)(15 分) 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 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 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 1914 年,路上行驶 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 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 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 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 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 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 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 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 15 年后, 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 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 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2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 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 后的人口移动趋势。(2 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 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9 分)(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 字左右) 【答案】 (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 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普及后: 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略。 24 5.(2014 年山东卷 T39)(22 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 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 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 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 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 式开始。 1670—1776 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 数量的总和。 18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 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 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 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4 分)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6 分)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4 分)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8 分) 【答案】 (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 25 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 济迅速发展。 (2)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 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 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其 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 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 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 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本题以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全 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主要考查 了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等核心知识点,并用小论 文方式考查了“欧洲中心论”、全球史观等知识。第(1)问从国际、国 内两个方面入手。国际上老牌殖民国家逐渐衰落,英国逐步取得殖民 26 优势,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而且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位置优越,处于 大西洋航运的交通线上,便于其开展奴隶贸易。国内主要从政治、经 济两个角度回答,政治上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政体,经济上资本主义 经济迅速发展。第(2)问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注意其对欧美国家资 本主义经济、亚非拉地区和世界市场的影响。第(3)问要注意材料中 的时间 1807 年、1833 年,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其侵略 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4)问从材 料中可以看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是站在欧洲是世界中心这一立场 上,否定世界其他地区对世界发展所起到作用。小论文应该是批判这 一观点,应该持全球史观,肯定世界发展是世界各地区共同作用的结 果。 6.(2013 年天津卷 T14)(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 世 纪初,该家族出租了 16 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 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 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 1.8 万只,从中得到 了丰厚的收入。——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 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 (4 分) 材料二 1660 年代至 1760 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 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 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 27 单位:蒲式耳/英亩 年份 小麦 稞麦 大麦 燕麦 1660 12.8 14.1 13.9 13.1 1760 25.5 25.0 30.9 38.3 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右表是对 1660 年和 1760 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 年第 3 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 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4 分)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 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6 分)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 鉴意义?(2 分) 【答案】 (1)圈地运动。 新贵族。 (2)大土地所有制。 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 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农业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解析】 本题以工业革命前夕英国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对英国近代化 的影响为切入点,全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于该题涉及的问题在教材中都是隐 性出现的,难度较大。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平时学习的知识不难 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材料信息“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 经营活动”来判断。第(2)问,第一小问要理解这样的事实:只有大 28 土地所有制才有可能实现“四区轮作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表格 提供的信息不难得出结论。第(3)问,第一小问的难点在于对题意的 理解:“土地关系”的变化就是指的前两个小题涉及的因圈地运动引 发的大农场制的形成;农业生产的变化就是指的第(2)问涉及的粮食 产量的提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理清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工业化 (工业革命)、城市化的影响;第二小问要联系当前中国的“三农问 题”,以史为鉴进行回答。 7.(2012 年全国卷 T37)(32 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 列各题。 材料一 1851 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 10 个国家接受邀 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 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 4000 多吨铁和 400 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 1800 英尺、高逾 100 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 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 19 世纪,原材料、机械、 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 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 庞。——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 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 业”奖牌。1876 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 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 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 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 29 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 年 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 “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 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 1915 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 48 景相册等获 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 42 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 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 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 年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 年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 年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 之源 1937 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 技术 1985 年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 科技 1939 年 明日新世界 1990 年 人类与自然 1958 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 年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 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 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 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 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 的再发现 1970 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 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 年 无污染的进步 2015 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 30 办的背景及其意义。(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 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 品特点形成的原因。(12 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和 20 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 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2 分) 【答案】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 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 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 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 流。(8 分) (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 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12 分) (3)变化:19 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 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 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 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 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12 分) 【解析】(1)1851 年英国完成率先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世界工业强 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从一个侧面反映 31 世界联系的加强。这届世博会对英国而言,提升它的国际影响力;对 世界而言,为各国科技产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加强彼此交流。 (2)中国展出的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中华圣母像保留圣母玛 利亚的面貌”说明有西方色彩。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从农业经济 繁荣、手工业技术先进、近代工业落后等方面分析,有西方色彩的原 因是中西方联系加强。 (3)两次工业革命关注的是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到 20 世纪“通过竞 争获得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成为主题,说明人们更注重和平、 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美苏冷战的敌对紧张,让人 们呼唤和平。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让人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思考科 技带来的影响。 8.(2012 年天津卷 T14)(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 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 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 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 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 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 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 部门。(5 分)   材料二 1871 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 至 1913 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 32 年均增长 4.7%,工业生产增长了 4.6 倍,同期英国增长 1.3 倍,法 国增长 1.9 倍。1913 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 16%,英 国为 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 13%,而英国为 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2)依据材料二,归纳 1870 至 1913 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 分) 材料三 1899 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 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 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 万办不到的。”——王春来等《16-19 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 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6 分)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 (1)垄断组织。 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 年,在世界工业 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 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 (3)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 33 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 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第(1)题“卡特尔”是垄 断组织的一种形式;第(2)题由于国家统一和运用新技术,在第二 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第(3) 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也要求争夺世界市场,重新瓜分世界,并不 断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9.(2010 年全国卷ⅠT37)(3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 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 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 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 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 (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 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 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 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 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 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 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 34 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 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 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 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 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 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 点和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 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 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 分) 【答案】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 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 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 35 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 市场的主导。 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 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解析】(1)从“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 柑橘,天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 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这句可看出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 并且远销日本,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得出对外贸易出超的结论 (2)应结合明末政府的政策以及材料得出结论。明末政府的政策是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3)主要考察学生对同一时期中国及世界历史的掌握情况,结合当 时世界历史可得出此结论。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 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是此时的变化。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