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
1.(2019 年全国卷Ⅰ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
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
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
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
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
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
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本题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
点。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
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 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
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
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
2
往的历史。具体的史实论证可以结合比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等史实。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经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
给当时的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
面影响。
2.(2019 年全国卷Ⅱ 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
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 19
和 20 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
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
晰。)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是一题开放性试题。题目要求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认
识与评价。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主要是从人与自然,
文明与文明碰撞接触这两个方向去认识的。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
3
比较容易的观点进行解读。比如 19 世纪 40-60 年代鸦片战争这个点。
可以赞同这一观点。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明的一次交锋,最终
以中国的战败告终。这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接触与碰撞之一。论述时可
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去理解中英之间的文明碰
撞。
3.(2019 年全国卷Ⅲ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
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
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
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
年译)
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
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
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
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录》(中
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
年)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
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
最后胜利出逃。
话剧《黑奴恨》(1961 年
上演)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
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
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
4
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
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相关内容的描述可提炼出论点是时代
背景对文学的影响,阐释需要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
反抗清政府的革命斗争及 60 年代的阶级斗争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
可。
4.(2019 年北京卷 T15)长城脚下,妫水河畔,2019 年世界园艺博
览会在北京举办。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
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
宫殿建筑布局多为方形,以围墙和长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八座庙宇围
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外八庙既有汉式传统
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
分析避暑山庄园林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内涵。
【答案】
空间布局体现了皇权神圣、等级森严以及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建筑形式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以及团结少数民族、巩固国
家统一的意愿。
多样建筑风格彰显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艺术特色。
5
皇家园林既具有皇家气派,又彰显了和而不同、多元融合的传统文化
理念。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分山区、平原区和湖
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呈放射状布局,
如众星捧月…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
藏、汉的建筑风格”结合所学知识从体现以皇权为中心和封建等级特
色的布局形式、反映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建筑形式、展现国家各区域民
族间文化艺术特色、彰显皇室气派及和谐多元的文化理念进行分析阐
述。
5.(2018 年全国卷ⅠT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 1719 年,
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
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
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
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
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
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
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
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
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
6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
确全面。)
【答案】
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
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
7
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
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
疼的一道试题。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
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
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
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能力上说,
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
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
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
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
了早期殖民扩张;“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
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
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6.(2018 年全国卷 II T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889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
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
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
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
8
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 200 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
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
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
代化钢铁企业,1949 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略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
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
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
方。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
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
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
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
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
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
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
证所提出的启示。
7.(2017 年全国卷Ⅰ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表 4
9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
暹罗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
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
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
工场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
“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
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
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
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
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
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
《哈姆雷特》。
17 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
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
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
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
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 4 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
10
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
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略。
8.(2017 年全国卷 II 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1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
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
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
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
表功能的变化。
8.(2017 年全国卷Ⅲ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
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
12
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
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
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
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
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由
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
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
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
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
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
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9.(2017 年江苏卷 T22) (12 分)
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
13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
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
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
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
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
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
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
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
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
路的共同背景。(3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
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
(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
14
(2)问属于小论文撰写,依据材料中“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
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
者”的信息提取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自立自强的道路,但没有找到新
路;第二小问“论证”结合 19 世纪晚清时期社会特征以及中国人开
始寻求救国道路从“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角度来分
析回答。
10.(2016 年全国卷Ⅰ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
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
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
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
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
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
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参考:
15
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
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
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
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
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
也要对人民负责。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
在制度的构想与实践方面,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借鉴了孟德斯鸠三权
分立的观点,使孟德斯鸠的观点得到了实践。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则在
一定程度上实践了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
论证相关观点,要求试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 1787
年宪法
11.(2016 年全国卷 II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图 6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
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 1300 多
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
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
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 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
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
产生了很大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
17
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
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
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
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
所以把我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就是中国文化与
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只要
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12.(2016 年全国卷Ⅲ T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 1898 年至 1910 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 30 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18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信息:1898 年秦皇岛、三都澳、岳州开放,标志着近代中国自开商
埠的开始。
说明:这些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有本质的不同,即权自我操。清政府
自行开放形势扼要之区,商贾荟萃之地。原因是近代重商思想发展的
结果;以自开抵制约开,挽回利权;解决财政困难。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甲午中日战争
19
13.(2015 年全国卷ⅠT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 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
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
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
公式
一等
(12~9 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
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
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
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
辑严密。
二等
(8~5 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
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
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
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
清楚。
三等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
20
(4~0 分) 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
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
逻辑关系不清。
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
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是今年新课标卷的一大亮点。解答时既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
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无论哪
种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例如: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生
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史实如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营者革
命”,使管理日益科学化。
14.(2015 年全国卷 II T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2 1950—2008 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节假日
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2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表 2 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
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
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
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 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
加注重民生。(8 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15.(2015 年北京卷 T37)(36 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
22
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
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
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 1 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
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
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 世纪末期以前,
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
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学发展演变的异
同。(8 分)
材料二 16 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 18 世纪中后期,
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
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
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
原因。(12 分)
材料三 20 世纪 10 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
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
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
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
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23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 年后推行的简体
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
維克、麥當勞
沙发、牛顿、布尔什
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
總統
共 和 、 科 学 ( 格 致
学)、经济学(计学)、
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
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6 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
行解读。(10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
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
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
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
24
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
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
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 i 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
位。
(3)时代背景:20 世纪 10 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
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
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子是一切旧思想、旧道
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
了“废汉字”的主张
【解析】
25
16.(2014 年全国卷ⅠT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
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
会
26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
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只要建议合理、结合目录、
紧扣抗日战争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
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
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
反映出抗战全貌。
【解析】本题考查了全民族的抗战。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旨在考查
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对题目中所给出的
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言之有理、语言通畅、与史实相
27
符且与抗日战争相关即可。
17.(2014 年全国卷 II T41).(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 A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
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
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
分》,1972 年版
目录 B
第一章 16 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
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
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
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
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 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 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
东西方世界
第 一 节 17 世 纪 英 国 革
命·1689—1742 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 编 自 《 世 界 史 · 近 代 史
编》,1972 年版,2011 年版
28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
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
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 A 以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为开端,目录 B 以 16 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 A 编于 20 世纪 70 年
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
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
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 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
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 B 反映了 21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评分说明:
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
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 分)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
如
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
29
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 分)
18.(2013 年全国卷ⅠT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 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 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 9、图 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
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12 分)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
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并表述历史地图中的信息,调
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叙述历史事物的变迁情况的能力。涉及的知识
30
点是从汉到元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干以两幅历史地图为情境,要求学生对两幅图从政治、经济、文化
等角度提取信息,进行历史变迁的说明。学生首先要有一定的地理知
识,对图中一些常规的地理要素心中有数,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
大致位置,中国山川地形的大致位置等。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中州分布
比较密集的地方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分布比较少
且管辖区域较大,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比较发达,南方则地广人稀;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中行政区域的范围和名称有了很大变化,行政区
域分布更加均衡,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从河南道、岭南道这些名
称看,道基本是按地形设立的行政区划。
设问要求比较两图,引导语为提取并说明,回答问题的资源是从图中
提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关键词是两项有关汉唐间的“历史变
迁”。从两幅图的分析看,提取的变迁信息可以是区域分布的变迁、
名称变迁、经济发展区域的变迁等。相对应地说明可以是南方经济逐
渐发展起来、区域划分更关注地形、经济重心南移等。
19.(2013 年全国卷 II T41)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31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
英比较。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 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
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
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 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
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
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 2 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 12 分。如
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
32
主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图片反映了清朝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和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从图片可以看出,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然后再结合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相关史实以
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予以解读,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
含的政治特点,例如中国的皇权至上,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地位尊
贵以及首相的民主政治。中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
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
20.(2012 年全国卷ⅠT41)(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
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
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
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3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
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_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
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
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
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
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
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
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
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
予否定。
【解析】评析“冲击—反应”模式是现在历史学对中国近代的历史研
究的—个重要的角度,主要的思路是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是在西方侵
略的冲击之下,被迫应变而产生的。如果赞成该模式,则应该重点强
调外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
分析。如果不赞成该模式,可以从内因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社
34
会的变革主要是中国内部发展的结果。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模式
21.(2011 年上海卷 T38)辛亥革命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
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
部分。(l1 分)
【答案】
标题部分(3 分)
答案 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3 分)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
·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答案 2: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1 分)
·一场伟大的革命
(标题)辛亥革命: ①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 ②
2. ③
1)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l) ④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 ⑤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度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35
其他答案: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0。分)
·辛亥革命百年祭
观点部分(4 分)
③答案 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 分)
·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
·提倡人人平等
其他答案.(0 分)
⑤ 答案 l:提炼出与史实—致的观点。(2 分)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
其他答案。(0 分)
史实部分(4 分)
②答案 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 分)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立民国
其他答案。(0 分)
④答案 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 分)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
其他答案。(0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编写论文提纲的基本能力。从材料示例可知,
论文提纲由两部分组成:标题和目录。首先,标题部分,完成标题空
36
缺。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具有两面性:成功与失
败并存、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存,因此标题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其次,
目录部分,一类目录是观点,如③、⑤,作答依据是提炼出的观点必
须与史实相一致;二类目录是史实,如②、④,作答依据是举出的史
实必须与观点相一致。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