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地理
专题 03 地球上的水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
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
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 6~8
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6.C 7.D 8.A
【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
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
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今年 3 月 23 日是第五十九个世界气象日,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
云识天气”,身边地理无处不在。
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
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
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
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
连续分布,A 错、C 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 错。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
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
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
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
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 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
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 D。
8.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
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
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
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
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
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
A,B、C、D 错。
【点睛】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 14:00 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 13:00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 D 答案。
最高气温出现在 14 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
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 13 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
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 14 时左右;最低气
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
下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
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
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2019年北京卷)【影响降水的因素】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
图 2 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回答第 3 题。
3.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植被覆盖率 D.地形条件
【答案】3.D
【解析】3.太阳辐射主要影响气温,不直接影响降水量,A 不对;从图中看,平顶山南部
和北部的海陆位置差别不大,B 不对;降水多少影响地区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不是影响
降水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C 不对;根据材料,“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
渡地带”该市南部是山地,对海洋水汽抬升明显,降水多,北部为平原,降水少,D 对。故
选 D。
【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大气环流是主要因素,决
定着降水多少的大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影响着降水的地方性分布规
律。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使降水增多,背风坡气流下沉,
降水较少。
(2019 年北京卷)【常见天气系统】图 5 为某日 08 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
图,回答第 7 题。
7.图示区域
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 B.②地有大雾出现
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 D.④地寒暖流交汇
【答案】7.C
【解析】7.根据①地周围的等压线的分布,①地的风向为偏北风,A 不对;大雾出现需要
大量的水汽、降温和静风天气,②地此时受到大风天气影响,不会有大雾出现,B 不对;③
地在未来几日要受到台风影响,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天气,因此未来有强降水,C
对;④地为日本暖流流经的地区,D 不对。故选 C。
(2019 年天津卷)【常见天气系统】读图 1 和图 2,回答 3~4 题。
3.在形成图 1 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 2 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3.C 4.B
【解析】3.从图中可以看到,当天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强的降水分布。高
压区不能形成锋面,多干燥天气;只有在低压区,或者低压的低压槽部位才能形成锋面,形
成阴雨区。相对应的区域中心应该是低压分布,结合选项只有丙符合题意。甲处长江中下游
附近此时是受高压控制,晴天无降水,A 错;乙处长江中游处于高压脊控制,也无降水,B
错;丁此时的高压中心在海洋上,虽然东北地区有低压气旋分布,存在降水可能,但是长江
中下游处于高压脊控制,无降水,D 错。故选 C。
4.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 月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
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符合上述的气压场只有乙。故选 B。
(2019 年江苏卷)【常见天气系统】图 3 为“某月 19 日 18 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
布图”。读图回答 7~8 题。
7.该月最可能是
A.3 月 B.6 月 C.8 月 D.10 月
8.此时,澳大利亚
A.①地天高云淡 B.②地干热风大
C.③地南风暴雨 D.④地北风酷热
【答案】7.A 8.A
【解析】考查澳大利亚的气候特征以及等压线的应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
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7.该题可以根据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风向来判断季节,澳大利亚西北部七月份吹东南风,而
一月份吹西北风。根据图中等压线及其分布规律,可知澳大利亚西北部陆地上出现低压中心
而海洋上为高压,因此此时吹西北风,应当是南半球的夏季。因此,该月份最有可能为三月
份。正确答案选 A ,B C D 错误。该题也可以利用澳大利亚西南部的风向进行判断,澳大利
亚西南部吹偏南风,也是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不同地区风向不同,可以选取不同位置进行
判断。
8.①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有第一题可知,此时为澳大利亚夏
季,因此天高云淡,气候比较干燥,②为澳大利亚内陆沙漠地区气候干热,受到副热带高气
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因此多无风天气,B 错误。根据等压线数值变化规律,③地区近
海为低压,因此该地主要刮南风,并且为离岸风,由陆地吹响海洋,不可能有暴雨,水气较
少。④地陆地为低压,因此刮北风,为迎岸风,气候比较凉爽,正确答案选 A ,B C D 错误。
【点睛】澳大利亚西南部吹偏南风,澳大利亚西北部吹西北风,都是南半球夏季。
(2019 年江苏卷)【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019 年 1 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
奇观,图 9 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 10 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19~20 题。
19.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20.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 10 中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减小 D.④减小
【答案】19.AD 20.BC
【解析】考查大气热力作用以及热力环流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
19.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汽并达到过饱和的状
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因此,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
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
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因此正确答案选 A D ,B C 错误。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
气流。
20.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
减小④增大,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少。云层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②增大。正确答案选 B C, A D 错误。
【点睛】该题的热力环流是库区表层水分为热源,而周围地区为冷源,关键在于云海的形成
要弄明白对应的是上升气流。
36.(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区域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
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 年“引
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
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 分)
【答案】(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
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
(降水少)。
【解析】(2)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本为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山高谷深,深
谷的两侧为高山,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在
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下降,气温不断上升,同时气流下沉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
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导
致谷内气温更高。
【点睛】学生应理解焚风效应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并能在解题时灵活应用。焚风效应是指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
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
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使该地
气候变得十分干热。
(2018·新课标Ⅲ卷)贝加尔湖(图 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
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 8 千米。据此完成 6~8 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
阻断河流
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
泥沙增多
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
深度大
【答案】6.A 7.C 8.D
【解析】
8.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
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
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
选 D。
【点睛】第 1 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贝加尔湖的认识——断陷构造湖。第 2 题从题干中的
湖底沉积达 8 千米的沉积物,可是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外力的沉积物堆积速度小于内力
的地壳下沉。
(2018·新课标Ⅲ卷)澳大利亚(图 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
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
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 4)。据此完成 9~11 题。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 3 所示的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②冬暖夏凉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答案】9.B 10.D 11.B
【解析】
【点睛】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紧扣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知识迁移应用:“躲避炎热天
气”“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冬季气温
较低”——位于天气炎热、景观荒凉的沙漠气候区;地下住宅位于地下,通风透气性差,因
此设置了通天井便于通风透气;和黄土高原的窑洞同位于地下,冬暖夏凉。
(2018·江苏卷)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
河道。图 13 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回答 25~26 题。
25.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A.加速洪水下泄 B.增加河床淤积
C.减少上游来水量 D.缩短航运里程
26.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是
A.麋鹿保护区所在地 B.六合垸所在地
C.张智垸所在地 D.永合垸所在地
【答案】25.AD 26.BD
【解析】
【点睛】河道裁弯取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改善航运条件;改善防洪条件;有利于污水的快速自净。
2.不利影响
河流裁弯取直,是河道缩短,水域面积缩小,从而导致调节气候能力下降,同时导致水生生
物栖息地减少,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河流裁弯取直后,河道笔直,水流速度快,泥沙沉积
减少,导致河流的营养物质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同时导致河流沿岸堆积地貌萎缩,土壤肥
力下降;河流裁弯取直后,河道笔直,水流速度快,洪水发生时,导致下游河段洪峰提前到
达,对下游防洪造成巨大的压力;河流裁弯取直后,河道笔直,水流速度快,导致河流侵蚀
作用加强,河流的含水量增多,减低河流的水质。
【2017 年高考题】
(2017•新课标Ⅰ卷)图 2 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
水量仅为 210 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 2 000 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
盐层,据此完成 6—8 题。
图 2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 2 000 毫米 B.约为 2 000 毫米
C.约为 210 毫米 D.远小于 210 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6.C 7.A 8.B
7.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
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
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
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
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
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8.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
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
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故正
确选项为 B。
考点:影响蒸发的因素农作物种植对环境的影响
【点睛】由于气温高,理论上可蒸发量很大,但实际上,受到下界面影响,如岩性硬,地表
水少,地下水埋藏深,实际蒸发量可能远远小于理论上的可蒸发量。从该流域看,盐湖面积
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多年实际蒸发量与该流域降水量相差不大。
(2017•新课标Ⅲ卷)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
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 3 示意长江口附
近海域某年 8 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 7~9 题。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7.D 8.C 9.A
9.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相对减少,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能
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因
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 A。
考点:海域浮游植物分布规律和成因。
【点睛】该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浮游植物密度图例信息,判断出海域浮游
植物密度水平分布规律。
(2017•江苏卷)A.2017年4月20日,一座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费里兰,小
镇突然成了拥挤的旅游景点。图19为“搁浅冰山照片”,图20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
年平均水温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每年春季纽芬兰岛附近会出现大量冰山,这些冰山源自_______,其对附近海水性
质可能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3分)
(2)冰山分布范围与大洋表层水温状况有关。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水温分布特点有
_______,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5分)
(3)此外,冰山出现的时间、数量还受气温变化影响。随全球气温转暖,北大西洋中
冰山出现的变化趋势有_______。(2分)
【答案】
(1)极地地区(格陵兰岛冰川;北冰洋冰川)水温降低;盐度降低
(2)同纬度西低东高;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西部温差大,东部温差小洋流(西部寒流,
东部暖流);纬度
(3)时间提前;数量增多
【解析】
(3)随着全球气温转暖,春季气温升高快,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时间提前,数量增多。
考点:海水性质、海水温度分布特点和全球变暖对冰山的影响。
【点睛】冰山是一块大若山川的冰,脱离了冰川或冰架,在海洋里自由漂流。冰的密度约为
917 千克/立方米,而海水的密度约 1025 千克/立方米,依照阿基米德定律我们可以知道,
自由漂浮的冰山约有 90%体积沉在海水表面下。冰山非常结实,加之极地的低温环境下金属
的强度降低,金属板很容易被冰山损坏,因此冰山为极地海洋运输中的极端危险因素。
(2016•江苏卷)图13 为华北某城市2003 年和2013 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25~26
题。
25.2013 年
A. 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增大
C. 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 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6.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A. 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 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 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 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25.AC 26.AD
考点:水资源的利用和解决办法。
【名师点睛】
水资源的稀缺,因为地球上水的总量一定,饮用淡水的总量则更少,随着利用和不合理
浪费越来越剧烈,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明显。水资源缺乏可分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
资源性缺水,是指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如京
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水质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
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性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
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尽管水量丰富,身在水乡,由于河道水体受污染、
冬春枯水期又受咸潮影响,清洁水源严重不足,因此节约用水、珍惜和保护好水资源已是一
个迫切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目前看来最有前景的解决办法是开发利用某些不可用水。比如海
水淡化,地下水的开发和采集,以及两极冰川的利用等。另外,号召人们解决用水和重复利
用也是一个办法。此外还有就是防止水污染,水污染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有些同学在回答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时会用南水北调来代替跨流域调水,这是错误
的,南水北调只是跨流域调水的一个实例,我们还可以有多个跨流域调水工程用来解决华北
地区水资源短缺。[]
(2016•上海卷)(七)大洋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洋流。
13.7 月,一艘货船从日本横滨出发,沿图中路线前往瑞典的哥德堡。途中会遇到风海流、
密度流、涌升流三种洋流。货船遇到这三种洋流的海区位置分别是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丁、乙、甲 D.丁、丙、乙
14.若一艘前往日本的油轮在 E 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能漂向
A.我国东海海域 B.我国南海海域 C.印度尼西亚海域 D.菲律宾海域
【答案】13、D 14、A
考点:考查洋流知识。
【名师点晴】这道题重在考查洋流成因。印度洋是季风洋流,夏季吹西南风,在赤道附近形
成的是赤道暖流,是风海流;风海流是盛行风吹拂下形成的,学生做题时,不仅要知道洋流
分布,还要知道盛行风的影响范围;风海流是东西方向运动的;而补偿流都是在陆地沿岸流
动的,上升流多与离岸风有关;密度流多是封闭海区与外大洋间存在的,地中海与大西洋间
因盐度差异形成密度流。
地理定位是考查学生平时对图的关注。台湾海峡属东海,台湾海峡南端以南是南海;印
度尼西亚海域在赤道附近,菲律宾海域在菲律宾群岛附近。
(2016•天津卷)黄河入海水量 1951 年大约为 500 亿立方米,2010 年大约为 140 亿立
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 10-11 题。
10.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11.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答案】10.D 11.B
11.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大,气候不会变干。
考点:河流水位特征和河流堆积地貌。
【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一般,第 10 题注意审题,“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抓住“最主要”,也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有 2 个及以上选项是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的原因。第
11 题,关键是理解入海水量和黄海三角洲地貌形成的关系。
(2016•江苏卷)图9 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9 ~20 题。
19. 图9 中洋流甲
A. 自南向北流 B. 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
C. 使沿岸增温增湿 D. 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
20. 图中①②③④位于河流两岸,冲刷作用强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9.BC 20.BD[]
考点:洋流,地转偏向力。
【名师点睛】解答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记住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海区,形
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北半球中高纬度
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 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
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北印度洋,形成
“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
季风有关。我们在记忆分布规律时按照“8/0”书写方向去记,8 表示北半球的洋流方向,
中间是赤道逆流,0 表示南半球的洋流。
寒暖流的性质,一般来说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流的洋流为寒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的为暖流。
暖流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使沿岸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导致流经海域海水
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使沿岸降温减湿作用。
(2016•新课标Ⅱ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
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图 2 示意该河下游某地 1962
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 年在该河上游建成
水库;2000 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 9~11 题。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 月 B.3-6 月 C.6-9 月 D.9-12 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9.D 10.B 11.A
考点:该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外力与海洋外力的相互作用,具体考查河流的外力作用对河床的
影响、水库建设的影响、河口水闸的作用。
(2016•新课标Ⅲ卷)图 1 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
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
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 7-9 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
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7.B 8.C 9.D
【解析】
考点:河流、水循环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构成,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
景,考查植被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教材中“水循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
部分内容的迁移应用,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
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植被破坏,将导致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
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蒸发和蒸腾
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理解上述关系,第 7、8 小题可迎刃而
解。第 9 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
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因此影响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总量:降水越多,河
流径流量越大;反之越小。图中岩层(不透水层和透水层)的倾斜是导致甲乙两河径流量变
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6•浙江卷)37.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26 分)
材料一
图 1 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图 2 为 2014 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重庆工业基础雄厚。
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
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两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做为发展重点。(10
分)
(1)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10 分)
【答案】
(1)有利条件: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
移民搬迁量小。
不利条件:地处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主要位于长江
上游,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
考点: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名师点睛】从材料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包括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分布、河流分布、铁路
分布及工业结构图信息。水能资源开发要考虑资源状况、交通状况、地理位置(市场距离)、
地形地质状况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工业发展的区位选择从原料、资源、市场、政策、技术
和产业基础等角度来综合阐述。区域间产业同质、恶性竞争是我国较多区域间存在的普遍性
问题,如何从区域实际出发,有所侧重、关注分工合作地进行区域产业联系,是促进区域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016•上海卷)(十七)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读图文材料,回答
问题。(14 分)
材料: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场 787 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
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36.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4 分)
37.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支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4 分)
38.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
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6 分)
【答案】
36、河流径流量较小;流速较稳定;汛期一般出现在 7、8 月;河水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
37、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 7、8 月暴雨多,
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
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
38、原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沿河城市污染排放,
导致水质下降。(“抽水截留”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
对策: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提
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
考点:考查流域特征。
38.原因:沿渭河城市多大量抽水截留,河流水量减少;沿河地区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
水量激增,水量减少;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
对策:河流水资源利用上,都要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地处北方,气
候较为干旱,要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
考点:考查流域水资源利用。
【名师点晴】这道题主要考查流域的治理。
河流水文特征是要是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流量和汛期是由补给
水源决定的,抓住渭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含沙量是由植被覆盖率决定的;结冰期是冬季气温
影响的。
河流淤积严重的原因分析,要求从南北侧支流说明;这里要结合两侧支流的水文特征和
水系进行分析。
渭河流域水资源紧张,只要讨论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是过度用水和污染两方面
分析。
流域的治理都要注意整个流域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流域统一分配与调度;结合水资源紧
张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
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 个月 B、3 个月 C、4 个月 D、5 个月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C 10.B 11.C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的知识。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为材料抽样考查气候知识,河流水文特征,检测学
生的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一小题河流当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下时开始出现结冰期,结合
给出的气温变化曲线不难读出蒙特利尔市一年有四个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下;第二小题要注
意调运学过的知识,影响河流结冰的因素除了气温以外还有水流速度、河水盐度等,当水流
速度过快,即使在 0℃以下,河水也很难结冰;盐度高,谁的结冰温度会降低。读图可以看
出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布局有水电站,说明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水不易结冰;第
三小题要知道河流凌汛危害形成过程是浮冰不断累积,堵塞河道,抬高水位形成洪水,所以
应对措施应想办法降低水位或加高堤坝,避免洪水溢出。
(2015•北京卷)图 2 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5.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4.C 5.A
考点:外力作用、水循环。
【名师点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主要是在流水、风力、冰川和海浪等四种外力作用
下,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形成,而喀斯特地貌只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泥石流实际是流水侵
蚀作用,主要发生坡度较大地区,而坡度较小地区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且在水量、含沙量
一致情况下,坡度越小,沉积层越厚。
(2015•浙江卷)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
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古代越瓷贸易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
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下图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 )
①缩短路程 ②增加运量 ③减少货物破损 ④增强贸易灵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
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 B、乙处借船右后方风作动力
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 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答案】1、C 2、B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大气环流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不同区域自
然环境特征差异。
【名师点睛】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应能判断出海运的路程远了,同时学生要熟悉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也
应知道古代陆路运输的工具以车、马、骆驼等为主,运量比轮船要小的多。陆路运输的颠簸
是硬性碰撞,瓷器易损坏。海运中船只的摇晃是和缓的,可以减少碰撞损失。古代航海晚上
只有靠北极星定向,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纬度太低,不易看到北极星。利用
风力和洋流行驶,所以要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知识。乙处是季风
洋流,船向西行,东北季风在右后方。
(2015•江苏卷)2011 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已经影响到多个国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核泄漏物质随洋流扩散,下列国家受其影响较大的可能是( )
A.加拿大 B.马来西亚 C.墨西哥 D.阿根廷
20.上述国家受影响海域,夏季表层海水等温线与下列示意图相符的是( )
【答案】19.AC 20.CD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四川卷)2013 年 4 月 5 日,我国帆船物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
了中国人民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图 1 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图 1
1、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
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 B、非洲以南→南海
C、南海→台湾海峡 D、台湾海峡→青岛
【答案】1、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
【名师点睛】
材料中只告诉了到达时间,是帆船航行,说明要借助风力和洋流的力量。要根据图示航线的
位置,判断所在风带,所经海区的洋流状况。所以要熟悉气压带、风带知识,洋流分布规律
及特征。
(2015•四川卷)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 NO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
河水中的 PO43-。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 NO3-和 PO43-的尝
试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9、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3-和 PO43-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
C、NO3-减少, PO43-增加 D、NO3-增加 PO43-减少
【答案】9、C 10.B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河流污染物来源差异,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
(2015•四川卷)贝加尔湖湖面每年 1-5 月封冻,冰厚可达 90 厘米,图 5 为贝加尔湖
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1、贝加尔湖(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深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1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答案】11、D 12、C
考点:本题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及成因,湖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名师点睛】
根据材料,湖泊的水文特征有结冰期。根据图示信息,如等高线、经纬度,可以判断选项的
正确或是错误。影响湖水结冰的因素有纬度、海拔高度、水体深度等。根据图中经纬度和等
高线数值判断,结冰原因不是海拔高。水体越深,越不易结冰。湖泊湿地对周围环境影响主
要影响气温和降水等因素,水面比陆地温度变化慢,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小。
(2015•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
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
缩小了 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 8-9 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答案】8.C 9.B
考点:本题结合西部内陆湖面积缩小,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015•新课标 I 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
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
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图 1 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 保护生物多样性性
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 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1、D 2、B 3、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
【名师点睛】该题以雨水花园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考查水循环。读材料把握和提炼出几个关
键词,“雨水花园、汇水、下渗、净水”来分析。通过对材料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考察的
主干知识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中蒸发、下渗、
地表径流等主要环节的发生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探讨水循环有关地理原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
指导意义。
(2015•海南卷)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
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8. 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9.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答案】8.D 9.B
【解析】
试题分析:
(2015•海南卷)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20 世纪 30~50 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据此
完成以下问题。
15. 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湖泊( )
A.湖面少风浪 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
C.冬季不结冰 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
16. 在该湖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 20 世纪 30~50 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C.入湖河水量减少 D.出湖河水量增大
【答案】15.B 16.D 17.C
[2014·安徽卷] 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图 11 示意世界大洋
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第 33 题。
图 11
33.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
曲线,依次是( )
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
33.C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热量平衡和大气受热状况的相关知识。蒸发量最大的是副
热带海区,故 Q2 为蒸发耗热量,可排除 A、D 项。辐射和蒸发除在低纬海区外应该有很大的
相关性,所以 Q1 为辐射收支差额。
[2014·福建卷] 图 2 示意 1972—2011 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
化(单位:平方千米)。读图回答 3~4 题。
图 2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3.A [解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南部、东南部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东部、偏
北部冰川面积增大,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偏南部流域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
故 A 项正确。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作用导致,故
B、C、D 项错误。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4.C [解析]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冰川面
积减小,河流的流量将减少,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故 C
项正确。冰川面积减小,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缩小,故 A、B、D 项
错误。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
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
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 6~7 题。
6.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6.A [解析] 内流区气候干旱,降水少,降水后形成的径流量相对较少,并主要以蒸
发和蒸腾的形式返回大气,因而内流河的绿水比例相对外流河更大些。四条河流中,只有塔
里木河属于内流河,所以 A 项正确。
7.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7.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生产性绿水是指被植物蒸腾的部分,因而在四个选项中,
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
36.201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
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图 7 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
沙洲示意图。
图 7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
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6.(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
灌溉措施。
[解析] 第(1)题,富塔贾隆高原成为“西非水塔”的原因可从降水量以及地势等方面回
答。第(2)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原因可从泥沙淤积以及洋流等方面回答。沙洲对圣路易
港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泥沙淤积对通航不利。第(3)题,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
节流等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14·四川卷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
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图 5 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
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 11~12 题。
图 5
1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11.C [解析] 主要考查河流补给来源。结合图中降雨量可知,该区域降水较少,位于
我国较干旱的西北地区。该区域的河流夏季补给主要是雨水和冰雪融水。
1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
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
12.B [解析] 主要考查区域特征。结合上题分析,该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山麓地区水
资源较丰富,草类茂盛,地表风沙多;柑橘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牦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
洋流
[2014·安徽卷]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
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 8,完成 25~26 题。
图 8
25.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
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是墨西哥湾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属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
流,性质为暖流。
26.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
A.含沙量小、冰期短
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C.水量丰富、落差小
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26.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大西洋暖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地受北大西洋暖流的
影响,使该地气候全年降水较多且分配均匀,河流流量稳定、水量丰富,无结冰期。该地河
流含沙量小与当地植被覆盖有关,河流流速缓慢和地形地势有关。
2014·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图 7 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 13~14 题。
图 7
13.某年 7 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
A.印度西海岸
B.澳大利亚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
D.越南东海岸
13.A [解析] 7 月份,北印度洋洋流在西南风的作用下,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其影响
下,油污会漂向印度附近海域。
14.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14.D [解析] 该岛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的特点,这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保持
体内更多水分。由此可知该岛有高温干旱的特点。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图 3 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
8~9 题。
图 3
8.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8.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受大陆影响小,形成了一个独立
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保存一些特殊的物种。
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9.C [解析] 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形
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多阴雨天气,因而气温日较差较小,A 项错误;科隆群岛远离
大陆,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B 项错误;科隆群岛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寒流降温作用
明显,适合耐寒的企鹅生长,C 项正确;由图中注记或图例可知,科隆群岛的山峰高 1097
米、1689 米,山顶到山麓的气温相差 10℃左右,气候垂直差异不显著,D 项错误。
14.2014·四川卷图 7 中 M、N 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7
(1)洋流对渔场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请在图中表示洋流的两条线上添绘箭头(暖流用
“”,寒流用“”),以表明洋流的性质和流向。
(2)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 M、N 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3)指出渔产品加工业所属导向型工业的类型,并分析在 M 海域沿岸国家发展该工业的
区位优势。
14.(1)在图中北纬 45°以北的线上添绘“”,箭头指向东北;在北纬 45°以南的线
上添绘“”,箭头指向西南。
(2)冬半年 M 渔场和 N 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 N 渔场仍盛
行西风,而 M 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3)原料导向型;临 M 海域世界优良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属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裕(或
工资水平低);邻近欧洲,渔业加工产品消费市场广阔;西濒大西洋,海运交通方便。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由图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N
附近洋流位于欧洲西海岸,为北大西洋暖流,其流向应由低纬向高纬流即自南向北流;M 附
近洋流位于北部非洲西海岸,为加那利寒流,应由高纬向低纬流即自北向南流。第(2)题,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由图中信息可知,N 附近渔场位于中纬西风带,终年
受西风影响,风浪大,阴雨天气多;M 附近渔场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浪大,阴雨天气多,
而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浪小,多晴朗天气。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类型及
工业区位。渔产品加工业的原料易腐烂变质,应及时加工,故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工业的
区位优势要从原料、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及政策等方面加以分析。
36.[2014·浙江卷]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a) (b)
图 5
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
的七分之一。2009 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
部分堤坝被推倒,原来围海造田得来的 300 公顷土地被海水淹没。
(1)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若图(a)中 P 处发生原油泄漏,其扩散的方向是____________,原因是受________影
响。对受影响国家造成直接危害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_。
(3)简析图(b)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
(4)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
36.(1)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便于开采;接近能源消费市
场;运输便利。(任答三点)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
本高。(任答两点)
(2)向北(或东北) 北大西洋暖流(或洋流) 海洋渔业(或海洋捕捞)
(3)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
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任答三点)
(4)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第(1)题,有利条件可以从北海油气资源丰富;位于浅海大陆架,开采方便;沿
岸国家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等方面作答。不利条件可以从该地地处
西风带,海上风浪高,阴雨天气多,开采成本高等方面回答。第(2)题,P 处附近有北大西
洋暖流流经,受洋流影响污染物向北扩散,会对北海渔场的渔业生产带来直接危害。第(3)
题,围海造田比较有利的自然条件是有大面积的浅海滩涂,地势低平;由图可知,该区域入
海河流多,可以在河口处建筑堤坝,投资较小。第(4)题,填海造陆工程虽然获得了大量的
土地资源,但会破坏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锐减,污染加剧
等问题,因此“退耕还海”可以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考点一 水循环
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
相等。2009 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 912 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
下题。
图 1
(2013 高考题大纲版)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 7~9 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露的石油
7、【答案】B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问题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试题难易度:
中等偏易。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
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 B 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
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B 选项是正确的。重金属盐毒性高,
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A 选项是错误的。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
接吸收。C 选项是错误的。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
利于浮游生物生长。D 选项是错误的。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答案】8.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水体条件对赤潮的影响。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C 选项是正确的。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纬近海 D. 高纬近海
【答案】9.C
【试题立意】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
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
C 选项是正确的。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A 选项是错
误的。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均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B、D 选项是错
误的。
(2013 高考题北京卷)读图 1,回答第 1~3 题。
4..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答案】1.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和“水循环的过
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
确的联系”。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得知甲地为我国最东端,在夏半年日出最早,但冬半年因为纬度
高日出时间较晚,故 A 选项错误;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是极圈,漠河纬度低于极圈,
无极昼极夜,但有白夜现象,注意“极夜”和“白夜”的区别。故 B 选项错误;我国内外
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
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黑龙江上游位于大兴安岭西侧,靠近内流区,但是属
于外流河,故 C 选项错误;松花江由低纬向高纬流经封冻区,春季有凌汛出现,故 D 选项
正确。
5..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答案】2.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势与水系”和“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能
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
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
【解题思路】东北平原水系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流,地势中间高南北两侧低,从高度表
也能以看出,长春附近地势高于南北两侧,故 A 选项正确;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故 B 选项错误;东北农业国有大农场较多,故 C 选项错误;东北平原无棉花种植,中国的
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 D 选项错误。
6..20 世纪 50~70 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我国人口分布和
迁移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
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①情况出现在近些年,③不符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人口迁移的时期特点和
国家政策因素,得出②和④正确。
(2013 高考题广东卷)7..图 3 为 1950-2007 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
量变化图。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加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答案】7.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中的“地表径流”
这一水文要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息并运用这些
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等偏难。【解题思路】从图中信息可
知,1969 年以后,利津水文站的径流与输沙量均在减小,这是因为上中游水库的拦水拦沙。
水量减少,主要是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故 A 错;若流域降水量增加,径流量不应该减少,
故 B 错;若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则含沙量会显著增加,但 2000 年以后,明显水质
变清(13/28),故 D 错。
【易错点拨】黄河流域主要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兰州以上来水量比重大,且为清水来源
区,占天然总径流量的 56%。兰州到河口段来水来沙量均少,但用水量很大,主要是宁夏与
河套地区灌溉用水。而河口到三门峡段是浑水来源区,径流比重约为 32%,泥沙俱下。下游
地区来水来沙量减少原因主要有天然降水量下降、沿黄流域引水引沙(灌溉及城市用水)、
大型水利设施的建立以及跨流域调水四个方面。
(2013 高考题山东卷)图 1 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
回答 1~2 题。
8..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
9..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 P 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 1b
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Ⅱ、Ⅰ D Ⅰ、Ⅲ、Ⅱ
【答案】1.C 2.C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流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
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某流域的开发为背景,利用开发三个阶段示意图和流量变化曲线
图,考查流域开发对水循环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较易作答。
【解题思路】第 1 题,从 a 图三个阶段可看出居民点增加,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流域内
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减少,进而导致降水减少。
第 2 题,从 b 图看,从③→②→①,流量越来越大,形成洪峰的时间越来越早,洪峰持
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河流径流变化越来越大,说明植被破坏导致的涵养水源的功能越来越
弱。结合 a 图中的三个阶段Ⅰ、Ⅱ、Ⅲ分别对应③、②、①。
(2013 高考题安徽卷)图 8 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 26~27 题。
10.. 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 流 域 内 总 体 上 蒸 发 旺 盛 ② 流 域 的 部 分 降 水 源 自 西 风 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C
【命题立意】运用区域地理环境图考查提取区域定位、信息提取整合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
现象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
考点定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水循环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方式气压带风带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题思路】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①错;伏尔加河注入里海,
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③对促进了里海水热平
衡,⑤对;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定降水形成补给水源,②对;流
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④
错;故选 C 项。
11.. 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A. 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 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 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 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答案】C
【命题立意】借助伏尔加河流域图考查信息整合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解题思路】油气和水能从能量来源来看都属太阳能,故 A 错;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
油气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
终;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沉积作用之后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形成,故 B
错;伏尔加河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油气主要依靠管道输往欧洲西部,D 错;故 C 项正确。
(2013 高考题大纲版)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
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 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 912 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
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 3~4 题。
12..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 7、8 月份 D.位于半干旱区
【答案】3.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知识立意为主。试题难易
度:中等。
【解题思路】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我国华北地区, 7—8月夏季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地区,
带来丰富的降水。C 选项是正确的。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补给为
主,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处的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A、B、D 选项是错误的。
13..2009 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4.D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影响河流流量和补给的因素。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两水库均在太行山南段东麓,气候类型、雨季和降水类型等自然条件应该
相差不大,材料中明确告诉是进入雨季,两地中一个水库有补给水源而另一个水库几乎没有
补给,两水库相差甚大,说明是一定是人为因素的影响。D 选项是正确的。
【方法点拨】原因分析问题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全面考虑,重点筛选。
(2013 高考题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
十二连湖”的说法。20 世纪 80 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 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
地的计划。图 4 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 13~14 题。
14..20 世纪 80 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15..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3.C 14.B
【命题立意】本题组通过宁夏广布湖泊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湖泊湿地的
生态环境效应的考查。从能力上看要求考生具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湿地的生态环境
效应。生态环境问题是地理考查的热点。
【解题思路】第 13 题,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 世纪 80 年
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
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选 C。此题难度中等。第 14 题,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
用,有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
灾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故选 B。此题难度较易。
湖泊灌渠银川 黄河贺兰山 图 4
(2013 高考题江苏卷)图 4 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
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
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 4 右下角照片),素以
“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
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 9~10
题。
16..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图像阅读和地
理信息获取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图 4 信息,月牙泉为图中古河道
的一部分,因此选择 B 项。
17..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关于水体之间
相互补给的知识点。
【解题思路】单从月牙泉水面萎缩而言,A、C、D 均有可能。B 选项,该地地处非季风区,
年平均降水量少,故排除,但是,本题关键词在于“泉水”,而 A、C 两项与泉水补给无关,
故选择 D。
【知识拓展】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
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补给。造成月牙泉水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地下水
补给量的不断减少。
(2013 高考题江苏卷)图 9 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 10 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
流关系示意图,图中 a、b、c 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 17~18 题。
18..图 9 甲处的洋流与图 10 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洋流相关的知识,如寒暖流性质、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等。
【解题思路】首先,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因此从气温分布规律上来说,北高南低;又
材料中所给 a>b>c,所以由北向南为 a、b、c,排除①和③;又因为马达加斯加岛位于中低
纬大洋西岸,所以该处为暖流,故选择④。
19..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寒暖流性质、世界洋流分布模式,洋流的地理意义等知识,中等难度。
【解题思路】该处为暖流,故可以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选择 C 项。A 选项,顺风顺水才能
加快,逆风逆水反而会减慢;B 选项,寒暖流交汇处或者上升补偿流处易形成渔场,该处不
符,故排除;D 项,洋流应该是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
(2013 高考题四川卷)读图 2,回答 3~4 题。
20..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
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21.. R 河段
A. 流量季节变化大 B. 春汛明显
C. 河流堆积作用强 D. 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答案】3.B 4.A
【命题立意】本组题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和自然带分布考查学生对气候知识的掌握情况,同
时考查了河流水文及水系特征的判断。难度较高。
【解题思路】第 3 题,由图中标定的纬度数值可知,该地处于北半球热带地区,风向不可能
是西北风和东南风,排除 A 和 D;由图例可知,该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形依次为狭窄的平原、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和高原;由植被的分布可知,该地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图中
山地的西侧应为迎风坡,所以应吹西南风,选择答案 B。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该地情况与印度
半岛西侧相似,故该地应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故第 4 题选 A。R 河段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区,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河道应为“V”形。
从图中的海拔高度可知该地不会有积雪,故不可能有春汛。
(2013 高考题四川卷)图 3 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 5~6
题。
15°11° R 0~200 米200~500 米500~1000 米1000~2000 米海洋河流图 2 图 例
图 3
22.. 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3.. 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 棉花纺织 B. 甘蔗制糖 C. 葡萄酿酒 D. 大豆加工
【答案】5.D 6.C
【命题立意】第 5 题综合考查了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水循环的知识,图的形式较为新颖;第 6
题考查工业部门的判断。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第 6 题,由图可知 5-9 月降水较少,冬季降水较多,结合题干中的“北半球亚
热带某地”可以判读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故选 D;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适宜葡萄、柑橘、无花果等水果种植,故选 C。
二、双选题
(2013 高考题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
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 13 所示。读图回答 23~24 题。
24..“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答案】A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该题目设问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也就是其更新慢的原因,联系所学水循环相
关知识,即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A、C 入水和出水量
小,更新慢,周期长;B 选项,该地为季风气候,径流季
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D 选项全年高
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且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
期短的原因,故选 AC。
25..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答案】B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题思路】跨流域调水是对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的影响,不会影响到该区域的降水状况,故
排除 A;也并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量,故排除 C;本题关键在于材料中“为缓解‘昆
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的叙述,所以选择 B,增加来水量,加快水体更新,解决滇池
水脏问题;D 选项,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昆明水少的问题。
三、综合题
(013 高考题新课标 1)26..(24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 1134 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
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 世纪 50 年代,
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
成为昂贵的美食。图 8 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图 8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 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 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 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 分)
【答案】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
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6 分)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
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6 分)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
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
鱼的捕捞业(6 分)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
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6 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非洲维多利亚湖引进尼罗河鲈鱼为背景,考查维多利亚湖所处地区的地
形,维多利亚湖有利于尼罗河鲈鱼繁殖的自然条件, 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当地渔业资源及
捕捞业的影响和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本题情境设置简单,材料提供的信
息较详细,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探讨问题和描述、阐释问题的能
力;本题难度居中。
【解题思路】(1)维多利亚湖地处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为高原上的盆地地形,由图可知该
湖只有北部通向尼罗河,故地形较封闭;尼罗河由南向北流,故维多利亚湖向北流入尼罗河,
可推出维多利亚湖到尼罗河地势由高到低,结合图例可知尼罗河上游还有瀑布,阻挡尼罗河
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题中材料已告知“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
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可推出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
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由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是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可推出该鱼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
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
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河流湖泊时令河瀑布尼罗河维多利亚湖
(4)由材料“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和“20 世纪 50 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
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
食。”可推出尼罗河鲈鱼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
等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2013 高考题海南卷)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 1177 年,13 世纪和 15 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 年
被废弃。1669 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 7 左侧图中粗实线)
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 7 右照片)。
图 7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
因。
【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5
分)
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5 分)
【试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地貌成因,凹岸和凸岸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通过河道
特征图(左图)和河流上断桥(右图)分布,结合材料中给出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
律,分析断桥保存至今的原因。这是一道原理应用的试题。难度中档。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和图可知,断桥分布在河流左岸(凸岸)。本题的问题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析左右两岸附近河水深浅及流速差异,第二部分是分析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这一问必须结合第一问来分析。第一问中,左右两岸深浅及流速差异:右岸为凹岸,左岸为
凸岸,结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可知右岸侵蚀作用强,那么流速一定快,深度一定
要大些。(当然我们在给学生分析时适当补充一点物理知识来解释更好,凹岸处流水要保持
运动状态(惯性),对凹岸冲击力大,所以侵蚀作用较强。)而凸岸堆积,一定流速较缓,由
于堆积作用强,大量泥沙沉积,所以水深较浅。第二部分的问题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就好分析
了,图中可看出断桥在左岸,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而侵蚀作用弱,当然洪水期中也不易被
冲垮,所以得以保存至今。
(2013 高考题海南卷)28.. (10 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
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图 10 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
的分布。
断桥
公路
河流方向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答案】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2 分)洪泽湖湖面宽广,
水流速度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2 分)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2 分)
关系:(淮河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悬湖”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
加重上游流域的洪涝灾害。(4 分)
【试题立意】本题通过“悬湖”成因分析,来考查知识点流水堆积作用、地表水体(湖泊与
河流)相互关系。“地上河”成因一般不陌生,变换考查“悬湖”,而地表水基本规律有相通
之处,难度不大。本题还考察了湖泊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但本体有新意,考察的是湖泊对河
流上游洪涝的影响,这要求考生全盘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能进行知识迁移。综合来说,
本题为中档难度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可分成两个小问,第一问是“悬湖”成因,第二问是湖床抬高对上游洪涝
灾害的影响。第一问,先要了解湖泊是蓄水的地方,一般来说湖泊是该区域地势最低的部分,
但是却形成了“悬湖”,即湖床高于周围平原地区,毫无疑问是因为大量泥沙堆积造成的。
泥沙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洪泽湖堆积?从图中可以看出,洪泽湖以上河段流域面积广,来
水量大,因而会带来大量泥沙;其次材料中强调了洪泽湖面积大,湖面宽广,且位于平原地
区,所以湖泊中水流速度极缓,因而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湖中沉积,湖床不断抬高;而周围的
居民为了抵御洪涝灾害,不断加高大堤,约束洪水,所以最终湖床高于东侧大堤外的平原,
成为“悬湖”。第二问,一般都知道湖泊对河流下游径流有调蓄作用,但是对上游的作用分
析不多。洪涝灾害的成因简单说两方面的原因:来水量大和泄洪不畅。显然,湖泊对上游只
能产生对泄洪的影响。由于是“悬湖”,太高了上游部分的水位,使其泄洪能力大大减弱,
因而加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013 高考题海南卷)29.. (10 分)环境保护
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 30 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图 11 显 示 该 区 域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及 地 下 水 埋 深 的 变 化 。
黄 河 大 运 河淮 河 长 江洪泽湖图 10 黄
海
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
【答案】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2 分),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
化。(2 分)
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 分)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
结构);(2 分)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2 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
部分总分不超过 6 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了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本题
难度较低。
【解题思路】胡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中,材料说了近 30 年胡
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而图 11 反映了近 30 年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
而地下水埋深不断变大(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少,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
因而近 30 年过量使用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导致本区水环境急剧恶化,地表植被因
可用水资源大幅减少而死亡,地表植被破坏固沙能力大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可以看出,
本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短缺,因而要解决本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解决水资源
短缺问题。解决缺水问题主要是两大方面的措施:开源和节流。开源主要是增加可用水资源,
具体措施有:兴修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海水淡化、人工降雨、适量开采地下水等。节流主要是节约用水,具体措施有:节约用水
(生产工艺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开
源方面可以考虑跨流域调水,其他方面不太合适(水资源总量少,修水库影响不大;海水资
源没有;空气干燥,水汽少,几乎无法人工降水;地下水已过度开采,目前应尽量减少地下
水的使用,使其逐步恢复),所以重点放在节约用水方面。工农业生产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
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量小的产业;个人生活上改变生活习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2013 高考题江苏卷)30..【海洋地理】2012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
中沙、南沙群岛的 260 多个岛礁及 200 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图 21 是南海海域 8 月份表
层海水盐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图 21
⑴与同纬度太平洋相比,南海表层海水盐度偏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2 分)
⑵当前,三沙市可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⑶三沙市的海岸类型主要属于生物海岸中的____________海岸,据此,其适合发展的产业为
____________。(2 分)
⑷为解决三沙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淡水资源稀缺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
(2 分)
⑸设立三沙市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答案】
(1)低 有多条河流汇入
(2)太阳能 风能(波浪能、潮汐能)
(3)珊瑚礁 旅游业
(4)海水淡化;收集雨水;节约用水(任答两点)
(5)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南海岛礁及海域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巩固国家安
全;有利于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任答两点)
【试题立意】试题以新闻热点为材料,利用大家关注的南海作素材,考查海水的盐度、海洋
能源资源、海岸类型、水资源与水循环、海洋开发和海洋权益等知识。考查海洋地理知识面
广,主干突出,激发爱国热情。
【解题思路】
(1)南海表层海水盐度与同纬度太平洋相比,南海地处陆地边缘区,受陆地径流影响较大,
河流汇入淡水较多。
(2)三沙市纬度低,光热资源丰富,可发展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他们皆属于清
洁可再生能源。
(3)生物海岸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从位于热带、海水环境好、盐度高、水浅、岛小
等图文信息综合考虑,适宜珊瑚生长。优美的环境,加之珊瑚海岸需要保护,发展旅游业是
破坏性相对较小的产业。
(4)三沙市离大陆较远,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丰富,收集雨水、节约用水是主要方式;
而海水淡化可以保证长期性和稳定性供水。
(5)维护海洋权益有较多的意义,但该试题需要从设立三沙市的角度去分析维护海洋权益的
意义。
(2013 高考题四川卷)31..(2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8 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 A 城;首都 B 城是该
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图 8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6 分)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 分)
(3)分析 A 城成为该国服装生产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8 分)
材料二
2012 年 7 月甲国决定修建沟通太平洋与加勒比海的水闸式运河。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
是采用水闸来调整船只航行水位的。如图 9 所示,加通湖的湖水注入水闸,船由大西洋进入,
依次经过 1、2、3 号水闸,上升至加通湖面,然后经过 4、5、6 号水闸,下降至太平洋洋面,
完成航行。
图 9 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示意图
(4)依据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分析 L 湖对甲国开凿水闸式运河提供的必要条件。(6 分)
【答案】14.(26 分)
(1)(2 分)
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地处北美洲南部(2 分);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带)(2 分);
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2 分)。
(2)(6 分)
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 分);城市分布较密集(2 分);多等级较
高的城市(2 分)。
(3)(8 分)
邻近纺织工业中心 B 城,接近原料地(2 分);A 城有铁路通往美国(或海港),交通便利(2
分);距美国较近,接近消费市场(2 分);甲图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2 分)。
(4)(6 分)
湖泊与外流河相连(2 分),湖面高于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湖水能自流注入水闸(2 分);降
水丰沛,注入水闸的湖水充足(2 分)。
【命题立意】本题的前 3 个小题主要考查了地理位置的表述,城市分布的特点归纳,以及工
业的区位分析。难度不高,但对学生规范表达能力考查的指向十分明确。第 4 小题,通过巴
拿马运河通航原理示意图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的能力,从已
知的案例中去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再运用这个规律和原理去分析新的案例,这实际上是考
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迁移运用的能力。本小题的难度较高。
【解题思路】第 1 小题,地理位置应从半球位置、经纬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由
图可知,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北美洲南部及所临的海洋,南北所邻的国家。第 2 小题,
强调了东西部的对比,从数量多少、等级高低和分布规律等方面作答。第 3 小题较为常规,
从原料、市场、交通和劳动力等方面作答即可。第 4 小题,应当重视对图 8 和图 9 巴拿马运
河通航原理示意图的判读,由图可知,降水补给湖泊,湖泊水补给水闸;湖泊水面高于水闸
水面,湖水可自流到水闸;圣湖安河发源于 L 湖,注入加勒比海,是一条外流河。
(2013 高考题新课标 2)32..(10 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 10 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
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虎丘泉憨憨泉桌 锡 泉
泉
金沙泉 惠山泉太湖无碍泉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
(2 分)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2
分)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2 分)(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
难;(2 分)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2 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分布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水污染的危害泉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命
题意图以能力立意为主,命题意图在于关注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这一世界性的的主题。试
题难度:难。解题关键:调动和运用地下水和水污染的背景知识。
【解题思路】泉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水源,因此泉水遭受污染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用
水水质的下降,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污染土壤,随着生物链进入农产品并在农产品中富
集,污染物超标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此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泉水污染难易治理,需要从泉水本身的属性去思考,泉水属于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其补给来
源是地下水,而地下水深埋地下,具有循环更新周期长,人类干预难易实施等特点。再加上
泉水补给区域和使用区域不统一,区域广,需要不同省市,需要各方面联动协同。
33..(2013 高考题重庆卷)(26 分)图 5 为某河段示意图,图 6 表示该河段上①、②两观测点所
测得年流量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 6 ①
②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m3/s
① BA ②③ 乙甲C图 5
(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 5 中 A、B 两点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
河水对 C 点河岸的冲刷__________。(2 分)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
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4 分)
(2)与观测点②相比,观测点①测得的流量较________。(2 分)其原因是_______。(2 分)
(3)请在答题卡的图 6 上绘出图 5 中点③所在断面 1—7 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4 分)
表 1
人口数量(万人) 农作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年份
常住人口
其中:
城镇人口 总产量
(万吨)
播种面积
(万公顷)
播种面积
(万公顷)
2000 1013 346 364 62 10
2010 1149 651 275 45 15
(4)表 1 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据表 1 指出该地区近 10 年来粮食生产的变
化趋势,(4 分)并分析原因。(8 分)
12.(1)【答案】加剧 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试题立意】该题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流水对河流弯道两岸的侵蚀程度比较。第二问是
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这个要考查考生生活知识的储备。
【解题思路】第一问,平时考生应该有训练,弯道直接冲刷的凹岸,流量变大了,当然
是凹岸冲刷也加剧了。第二问,已经说了修建拦河坝,因此,就只能在坝上做文章了。应该
说还是容易想到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易错点拨】第一问,对于掌握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容易用地转偏向力去做题,这个
平时要对学生强调河道弯道处,和直道处是不一样的。
(2)【答案】大(多) 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图中河道的仔细研读,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阅图能力,并
不难。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得出①测得的流量较大。必定图中很清楚一个河
道变成了两个;第二问,考生只要读出了河道一变成了二,还是很容易得出乙河道的分流作
用的。
(3)【答案】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图 5 和图 6 的仔细研读,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阅图能力,
也并不难。
【解题思路】只要考生认真读图 5 和图 6 就会发现河道①的流量大致分成了河道②和河
道③,所以图 6 中河道③的数据就直接用河道①的数据减去河道②的数据可得到。然后在图
中画出点,并用圆滑曲线连接即可。
(4)【答案】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 原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
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
物播种面积增加。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表 1 数据的分析,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表格数据综合对比
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从表 1 中粮食作物得出;第二问,考生只要从表
中可以直接得出,城镇人口增加和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
可分析得出。
(2013 高考题重庆卷)34.. (30 分)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要求。
100
0
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 1 月0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12 月 ①②③(m3/s)
(1)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指出图 7 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
特点,(6 分)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6 分)
(2)某公司拟在图 8 乙地利用地下水设立饮用水生产厂。与甲地相比,请指出在乙地设厂的
优势。(6 分)
(3)分析乙地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8 分)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
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4 分〕
13.(1)【答案】特点: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
影响: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缓地下水
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对地下水影响的因素分析。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从图 7 中得出;第二问,考生平时的知识积累,
书本上并没有明确背和记的就能答题的,完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距离(km)图 7 地下水开采点海拔(m)0 10 20 30 风化物
断裂
基岩裂隙
基岩
400
300
200
100
0
1140230 梅州市广州市甲 乙 省会城市一般城市拟设厂地区图 8
(2)【答案】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或远离城市密集区,环境污染小);
劳动力成本低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的分析。
【解题思路】工业区位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分析,此题
是平时重点训练方向,应该很容易得出答案。
(3)【答案】负面影响: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使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化
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农
药,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种植业是农业里的一种,主要是开垦了土地,和农药化肥的使用两个方面,
所以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不难得出答案。措施当然就从问题方面保护出
发就可以。
(2012 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5,8 分)如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
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 1~2 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 a 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析:1.D 2.C 第 1 题,从图 b 中可以得出,出现暴雨后,甲、乙两水文站都有洪峰经过,所
以局部暴雨应该出现在甲、乙两水文站的上游,故选 D。第 2 题,从图 a 中可以看出,在甲、
乙水文站之间有一湖泊,湖泊对于河流有调蓄作用,在河流洪水期可以蓄洪分流,减弱洪峰。
3.(2012 年广东文综,7,4 分)如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这段
时间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C 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应该是入湖径流量大于出湖径流量,结合
图,比较入湖径流与出湖径流,交点分为四段,①③两段符合要求。
(2012 年天津文综,1,4 分)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 1 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1.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如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 增加 B.b 增加 C.c 减少 D.d 减少
解析:B 分析文字材料和图示内容,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采用“可呼吸地面”
后,透水地面代替了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下渗环节 b 会增强,选项 B 正确;地表径流环节 a 会减
少,故选项 A 错误;地下水增加,故地下径流环节 c 会增加,故选项 C 错误;地下水增加,会使地
面蒸发环节 d 增加,故选项 D 错误。因此选 B。
该题以新颖的背景材料来命题设问,解答中要学会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平时
学习要重视分析身边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012 年四川文综,8~9,8 分)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四大
陆西岸纬度 0°~40°范围内年降水量分布状况。读图,回答 1~2 题:
1.表示北美大陆西岸降水状况的是( )
A.①曲线 B.②曲线 C.③曲线 D.④曲线
2.M 对应的地点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蒸发旺盛
B.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
C.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D.沿岸有势力很强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
解析:1.C 2.D 第 1 题,材料中的四个大洲中,赤道穿过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非洲西海
岸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赤道穿过的南美洲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水较少;北美洲
西海岸所跨纬度比大洋洲多,因此①代表南美洲,②代表非洲,③代表北美洲,④代表大洋洲。
第 2 题,①曲线为南美洲西海岸降水曲线,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M 处降水稀少。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读图提取信息、分析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根
据图中降水曲线的特点,并结合世界各大洲的分布,判断出①曲线表示的是南美洲、②曲线表
示的是非洲、③曲线表示的是北美洲、④曲线表示的是大洋洲的大陆西岸纬度 0°~40°范
围内年降水量分布状况;要把握赤道穿过的大洲,要掌握各大洲大陆西海岸的地理环境。
(2011 年高考新课标卷)读图 1,完成 6~8 题。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 C.60m D.65m
(2011 年高考四川卷)图 2 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剖面穿过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B.乙地所在国家工业集中分布在该国西部
C.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D.乙地所在国农业集中分布在该国北部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根据图中信息“加勒比海”“里约
热内卢”以及纬度分布,不难判断出该大洲为南美洲,乙国为巴西。该剖面穿过的地形
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巴西的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巴西的北部为亚马孙平原,其
农业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因此选项 ABD 错误。
4.关于甲地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海水的盐度比对岸海域更高 B.甲地上升流比对岸海域更显著
C.甲地大陆沿岸一派油橄榄林风光 D.甲地对岸的沿岸一片草原景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甲地以及与甲地所在大洋同纬度对岸的非洲西海岸的自然地理事物,
基础性较强。甲地位于南美洲东岸,巴西暖流经过,与甲地所在大洋同纬度对岸的非洲西
海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暖流经过海区温度高,蒸发强,盐度高。
(2011 年高考山东卷)图 2 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
船员在图○1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 时。读图回答 5-6 题。
图 2
5.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A B C D
(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①处位置)
【答案】C
【解析】从提干可知①处为东经 450,当地日出时世界时(零时区)为 4 点可得地方时为 7
点昼长 10 小时,当地(马达加斯加)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太阳直射北半球故选 C。
1
2
3
4
大
西
洋
印
度
洋
15° 30° 45°
30°1
2
3
4
大
西
洋
印
度
洋
1
2
3
4
大
西
洋
印
度
洋
15° 30° 45°
30°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该船逆水航行 B. ②处风平浪静
C. ③地河流正值丰水期 D. ④地森林密布
【答案】C
【解析】从题中可知此时船只此时驶向大西洋所以在①处顺马达加斯加暖流,②处西风带风
大浪急③处地中海气候且正值冬季所以是雨季河流为丰水期。
(2011 年高考安徽卷)图 9 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完成 25-26 题。
25.图中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是
A 11 月至次年 1 月 B 2 月至 4 月 C 5 月至 7 月 D 8 月至 10 月
(2011 年高考新课标卷)36.(28 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 500 万(2009 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 640
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 540 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 15 米,岛上河流
最长不足 16 千米。图 6 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 7 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 分)
(2)图 8 为图 6 中 M 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
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 分)
图 8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 分)
【解析】
(1)根据图中经纬网可知该国为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
该国(岛国)虽然多雨,需明白降水量多的国家,淡水资源不一定丰富,由于国土面
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河流短小,没有大的湖泊,陆地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
再加之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根据题干提示信息“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可知
大坝可以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
淡水。
(3)该国除建水坝外,还可以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海水淡化和废水(污水)回收利
用等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
(2010 年高考地理四川卷)36.(36 分)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 10 中①河流与图 11 中②河流补给的差异是:①河流,②河流。与①河流域相比,②河流
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 。(8 分)
(2)图 10 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 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
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10 分)
(3)分析图 10 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8 分)
(4)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图 11 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观
描述出来。(6 分)
(5)请在图 12 模式图中选择两条路线,画上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称,以正确表示图 11
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分交换。(4 分)
36.(共 36 分)答案要点:
(1)(8 分)
10 等温线(℃)
湖泊、海洋
河 流
沼 泽
图 例
125° 135°
60°
50°
50°
125° 135°
-45
-40
-40
-35
-30
-25
-20
-15-10
①
甲
图 10
乙
65° 75°
湖 泊
河 流
图 例
50°
50°
60°
65° 75°
图 11
②
丙
海洋内外流域分水岭 图 12
差异:①河流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2 分),②河流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2 分)。
优势:光照充足(或太阳辐射强)(2 分),气温日较差大(2 分)。
(2)(10 分)
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2 分),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
大于内陆(或东南部大于西北部)(2 分),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2 分)。
等温线弯曲的原因: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或背风坡)
增温(2 分)。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2 分),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
(3)(8 分)
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2 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 分);冻土阻隔,
水分下渗少(2 分)。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2 分)。
(4)(6 分)
平原广阔,地形坦荡(2 分);河流纵横,沼泽广布(2 分);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或
狐、熊穿行)(2 分)。
(5)(4 分)
所画箭头与环节名称注记如下图所示,每画正确一个箭头给 1 分,注记正确一个给 1 分。
画两个以上箭头者,该题不给分。
(2010 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图 2 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
2,完成 4~5 题。
岭
水
分
域
流
外
内
洋海
水
降
腾
蒸
物
植
发
蒸
图 2
4.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A.1950~1969 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 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 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逐一对应
5.比较 1984 年以来径流量和输出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
(2010 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图 4 是非洲乍得胡流域图,
读图,回答 8、9 题。
8.乍得湖流域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循环
9.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A.流域面积减小
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
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
D.1963 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
图 4
乍得胡
不同时期湖岸线
1963年
1973年
2001年
10º 20º
15º
10º
3088m
1388m
1420m
乍得湖流域
1388m
湖泊
流域边界
山峰及高程
河流 湿地
(2010 年高考文综(地理学科)重庆卷)图 3 为四位同学分
别绘制的某局部海域 8 月表面水温图(单位:℃)。读图3,回
答 5~7 题。
5.四位同学绘制的图中,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当新疆喀什(39024′N,75054′E)区时为 6 月 10 日 8:00 时,甲地的景象可能是
A.旭日东升 B.艳阳当空 C.夕阳西下 D.夜阑人静
7.乙地所属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最广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南美洲
(2010 年高考地理上海试卷(文科使用))(七)丰富的海洋资源,多变的海洋环境,对人
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17.在下列世界著名渔场中,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域的是:
A.纽芬兰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秘鲁渔场 D.北海渔场
18.当“拉尼娜”发生时,住往会出现的现象是
A.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 B.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
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D.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
(2010 年高考地理上海试卷(文科使用))(八)潮起潮落反映了日、月、地相互作用所产
生的自然变化规律。
19.随着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月相变化,依次出现的潮汐现象是
A.大潮、小潮、大潮、小潮 B.大潮、大潮、小潮、小潮
C.小潮、大潮,小潮、大潮 D.小潮、大潮、大潮、小潮
20.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
①稻田灌溉 ② 候潮进港 ③潮汐发电 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0 年高考地理上海试卷(文科使用))(七)丰富的海洋资源,多变的海洋环境,对人
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17.在下列世界著名渔场中,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域的是:
A.纽芬兰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秘鲁渔场 D.北海渔场
18.当“拉尼娜”发生时,住往会出现的现象是
A.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 B.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
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D.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
(2010 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安徽卷)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图 8 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完成 27~28 题。
图 8
27.7 月份将该地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逆风逆水
28.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森林锐减 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归南 铁矿图例回 线20°S 12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