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检测试卷(三)(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检测试卷(三)(Word版附答案)

ID:433515

大小:108.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康区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三) 高二历史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2×25=50 分) 1. 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 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 A. 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 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C. 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D. 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 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及(范) 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 坐论之礼遂废。”材料说明宋朝(  ) A.官员办事效率提高 B.宰相决策权的丧失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传统行政机制发生变化 4.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 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 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明代一些皇帝认为,“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设立内阁 可以“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 A.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 负责行政事务的执行 C. 拥有对皇帝的监察权       D. 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 6.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 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 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7.1908 年,在香港生长并加入英国国籍 李宝鉴、李宝镛兄弟因与居住在香山县的堂兄争夺田产发 生诉讼,被地方官讯办。驻广州英国领事多次要求广东官府将二人交出,两广总督则认为二人自 称新会县人,无疑是中国人,拒绝交人。当时这种双重国籍现象在沿海、沿边地区明显增加。晚 清的这种双重国籍现象(  ) A. 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      B. 促进了晚清社会治理现代化 C. 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       D. 体现了国家意识的普遍提高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 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 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 A.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9.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 旗帜 使用地区 十八星旗 湖北、湖南、江西 青天白日三色旗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 五色旗 江苏、浙江、安徽 这表明(  ) A.独立的省份都是武力夺权 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国内对青天白日三色旗的普遍认同 10.下图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某一时期中共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 其中 a 年和 b 年分别指(  ) 的 A.1921 年和 1922 年        B.1937 年和 1938 年 C.1927 年和 1928 年        D.1949 年和 1950 年 1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统一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并提 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三通等方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意义在于(  ) ①标志着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②为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创造必要的前提 ③为“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大陆承诺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下表反映了 1991—1993 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企业数量 合同金额(亿美元) 占台湾地区对外投资比例 1991 1735 13.90 9.52 1992 6430 55.43 21.78 1993 10945 99.03 65.60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13.1978 年至 1992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 230 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 年宪法》 《刑法》《民法通则》等。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 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  ) 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4.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当年英国就首 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 1954 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 1964 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 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   ) A.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 C.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 15.“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 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 年时间先后推动 126 个国家和 29 个国 际组织参与签署 170 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A.体现中国继续维持与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 C.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主要手段 16.在古雅典,民众大会有权以抽签的方式选举十个祭祀官吏,称为赎罪监,他们根据神谕的规定 进行祭祀,并和占卜者合作。民众大会还以抽签方式另选十名常年司祭,进行某些祭祀,并管 理除泛雅典娜节之外的所有四周年节。这表明,古雅典(  ) A.民主政治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 B.统治者力图通过宗教控制民众 C.民主选举过程深受教权的影响 D.宗教观念决定民众的政治倾向 17.国内多数学者从当时雅典 40 多万人口中,只有 4.2 万人享有公民权,就认定雅典民主仅仅是 奴隶主阶级的少数人民主,具有局限性。少数学者依据现代宪政的开创者英国在 1831 年选民 仅占居民的 4.4%,认为雅典是 19 世纪以前世界上最为民主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多数学者”违背了论从史出的原则    B.“少数学者”全面肯定了雅典的民主 C.比较研究法可以重新检验历史结论    D.古代雅典和现代英国不具有可比性 18.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 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 代雅典(  ) A.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        B.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C.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        D.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 19.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排列顺序,前面为诉讼程序法,后面为人法和物法;罗马 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则把作为主法的人法和物法排列在前,而把作为助法的诉讼 程序法排列在后。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消除      B.罗马法的法律程序灵活多变 C.罗马商品货币经济获得发展      D.罗马法的权利观念保持不变 20.“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 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 A.确保了罗马境内的居民权利平等   B.推动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C.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21.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 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中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 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22.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 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 的是(  )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23.“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 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这反映出 1787 年宪法(  ) A.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       B.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 C.具有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       D.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24.法国 1789 年爆发大革命,至 1875 年确立共和政体之前,出现过共和,帝制多次反复,而研究 发现,帝制时期其经济反而更为繁荣,其主要原因是 A.共和体制不合历史大势     B.专制体制生命力仍强大 C.适度集权提供稳定环境     D.帝制利于工业技术革新 25.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制定后,有西方历史学家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 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联邦议会的权利大于帝国议会     B.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推举帝国首相 二、材料解析题(其中 26 题 16 分,27 题 22 分,28 题 22 分,共计 50 分) 26. (16 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 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 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 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 年)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 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 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 刺激下,许多人忧愤填膺。他们聚在一起便畅谈国家面对的危局。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 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 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 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 年 10 月)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民族觉醒 的主要表现。(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天地”的打开带来的主 要影响。(6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是如何推动“真正的新中国国家”走向形成的?(4 分) 27. (22 分)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玫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正面临解散的边缘……尽管外界认力我们的意见力一致,事实上我们正陷于千 钧一发的关头……建国之父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约“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 运转正常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来 源问题;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卖质是如何处理“州权”问题;三是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 和立法部门的关系。 --根据《美国文明三部曲》等整理材料二:(英国)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 “光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又发展方向的近代宪 政体制。资产阶级与三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三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又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 决挥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本问题,此 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度受到影响,工业化程 缓慢。直到 1870 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革命,法 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体制的确立》《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三:传统的主 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又,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 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 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 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团)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雄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 (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约“大妥协”》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解决中心问题的相应办法和英法资产阶 级与王权(复辟势力)妥协的结果。(10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井说明 理由。谈谈你对“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的理解。(12 分) 2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是一幅有关中国近代前期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图提 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南康区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三)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25=50 分) 1. 【答案】B 【解析】禹死后传位于儿子启,引发了诸多势力不满,这恰恰说明夏初的传子制度并未牢固确立,而从夏朝王位 继承来看,更多的是兄终弟及,故 A 项错误;夏启取得王位并通过征服手段灭各种反对势力,这实现了由“公天 下”到“家天下”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故 B 项正确;启是通过世袭继承王位,材 料并未指出夏启是通过战争手段夺取王位,C 项错误;启是通过世袭继承王位,并非通过禅让方式,排除 D 项。 2.【答案】C 【解析】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 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 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 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 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 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 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 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 B 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 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 D 不符合史实,排除。 3.【答案】D 【解析】“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坐论之礼遂废。”凡事,宰相只是先写一札子,拟出几条办 法,呈送皇帝决定;然后再按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这便是“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宰相再不能主动决策,只 是遵命于皇帝。传统宰相参与决策行政机制发生变化,故 D 正确;A 与材料无关;B 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题 意和史实,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 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可知三省六部制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设立中书、门下,目的在于减少决策失误,故①②③正确,④明显错误,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相权能对皇权起作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素质,故答案选择 A.① ②③。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等可知,皇帝经历有限,需要有人帮助处理有关政务, 内阁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故 D 选项正确;明朝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事,而不是拥有监察权,一定程度上弱化君 主个人独裁,故 A、C 选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故 B 选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可知,明清时期 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僵化,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效率低 下,排除 A;材料反映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无法体现标准严格,排除 B; 材料反映权力集中到皇帝,C 错误。 7.【答案】A 【解析】晚清,中国出生并加入英国国籍的双重国籍现象在沿海、沿边地区明显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 双重国籍现象和列强迫使华工出国有关,即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故 A 正确;双重国籍不能促进晚清社会治 理现代化,故 B 错误;总理衙门的设立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故 C 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家意识的普遍 提高,故 D 错误。 8.【答案】A 【解析】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表明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材料“十余年扰乱,除与国 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否定;故作者的观点是一分为二,辩证的 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故选 A;B 只反映了部分材料信息,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 不符合材料“洪、 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排除;材料反映了作者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无法体现“反 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排除 D。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使用了不同的国旗,说明革命阵营内部不团结,潜伏着危机,故 C 项符合 题意;材料无法看出独立的省份都是武力夺权,排除 A;B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从材料看出湖北、湖南、江西 使用十八星旗,江苏、浙江、安徽使用五色旗,所以不能得出“国内对青天白日三色旗的普遍认同”,排除 D。 10.【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可以看出,a 年下半年较上半年党员数量大幅减少,而在 b 年 6 月又得到较大发展,党员成分 构成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先以工人占主导发展到以农民占主导。联系各选项,符合题意的只有 C 项,a 年 指 1927 年,b 年指 1928 年,1927 年大革命由高潮转向失败,中共党员人数大幅减少,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 辟,和革命队伍的壮大,1928 年党员人数又大幅增加,而且农民占多数,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排除。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轰进门,首倡三通,为“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所以①②③正确,中国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和平统一,但必要时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所以④不正确, 综上所述 A 选项符合题意。BCD 选项排除。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92 年和 1993 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与 1991 年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是因为 1992 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错误,《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于 1979 年;B 选项错误,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于 1987 年;C 选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 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3.【答案】B 【解析】1978 年至 1992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适应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 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B 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 在 1949—1956 年,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基础的是 1954 年宪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①或②的 A、 C、D 项。 14.【答案】B  【解析】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故 A 项错误;英法两国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使美国孤立 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故 B 项正确;英国承认新中国是受到均势外交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上仍然依靠 美国,故 C 项错误;由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冲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可能被各国接受,故 D 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理念。根据题干,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联通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的发展方向,这种互学互鉴、包容互信的精神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最强有力引擎,故选 C 项。新时期 中国强调不结盟,而且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故 A 项不符合史实;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一带一路” 的实施,并不是经济援助,因此 D 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6.【答案】A 【解析】由所学知识和材料“民众大会有权以抽签的方式选取十个祭祀官吏”“民众大会还以抽签方式另选十名 常年司祭……”等可知,古雅典民主政治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A 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统治者力图通过宗教 控制民众”的信息,排除 B 项;由材料可知,以选举抽签方式进行,未体现“教权”的影响,排除 C 项;D 项说 法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17.【答案】C 【解析】多数学者从公民占人口中的少数,得出雅典民主仅仅是奴隶主阶级的少数人民主,这个结论是符合史实 的,A 项错误;少数学者仅从选民占人口比例的角度肯定了雅典的民主性,而不是全面肯定,B 项错误;少数学 者把 1831 年英国选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和雅典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进行比较,得出了和之前不同的 结论,说明比较研究法可以重新检验历史结论,C 项正确;古代雅典和现代英国虽然社会性质不同,但在某些方 面还是可以进行比较的,D 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古代雅典法令出台的整个过程都有公民参与和监督,并最终由公民大会决议并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 雅典民主运作方式的公开透明,故 D 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法令出台程序的公开透明,并未表明公民参政议 政的真实态度,故 A 不符合题意。雅典法律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非保护平民的利益,故 B 不符合题意。材料体 现的是法令出台程序的公开透明,与司法审判无关,故 C 不符合题意。 19.【答案】C 【解析】材料中“前面为诉讼程序法,后面为人法和物法”“把作为主法的人法和物法排列在前,而把作为助法 的诉讼程序法排列在后”等信息说明人法和物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罗马 帝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C 项正确。A、D 两项说法错误,B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20.【答案】C 【解析】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奴隶是不享有平等权利的,故 A 项错误;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 法转变是由于统治区域的扩大,各种矛盾凸显,公民法无法应对新变化,故 B 项错误;这项“原则”保证了被告 的权利,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故 C 项正确;民主并非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故 D 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材料中查士丁尼法典没有赋予妇女担保的权力,故不能反映出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故 A 项错误; 法律规定妇女没有担保权,可知妇女没有取得与男子相等的地位,故 B 项错误;从材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可知执法者不是任意行使裁判权,故 C 项错误;罗马法在实施中可本着公平公正原则 进行部分调整,可知罗马法具有灵活性,故 D 项正确。 22.【答案】C 【解析】材料“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反映 了英国在君主制的“旧瓶”里装进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新酒”,促进英国社会稳定发展,故 C 正确;美国 联邦共和国的确立,并没有君主制的“旧瓶”的历史,故 A 错误;法国共和制度已经取代了君主制,并不存在“旧 瓶里装新酒”的问题,故 B 错误;近代德国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不符合“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故 D 错误。故选 C。 23.【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制宪者虽然反对奴隶制,但是为了维护联邦而同意保留奴隶制,这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 C 选项符合题意。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说法错误,A 选项排除。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的说法不符合材料 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B 选项排除。联邦制的推行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 选项排除。 24.【答案】C 【解析】法国的共和时期短暂而又激进,操之过急的措施和动荡的环境对于经济而言弊远大于利,反观其革命后 的帝制,拿破仑的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拿破仑帝国更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第二帝国亦是 如此,就连复辟的波旁王朝也部分承认了资产阶级经济利益。这和法国国情关系密切。适度的集权反而比激进短 命的共和政权更能释放经济活力,选择 C,从整个历史大势来看,共和体制符合历史趋势,排除 A,如 B 解析, 此时法国的帝制维护,至少部分承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专制体制有着本质不同,已经不能将其定性为专制体 制,排除 B,适当的集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并不是说帝制有利于工业技术革新,排除 D。 25.【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并结合常识知识可知,汽车的第五个车轮是备用的,材料用此比喻 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 1871 年德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民主立宪是 虚的,君主专制是实的,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反映的是帝国议会的权力小,并不是在 比较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谁权利更大,而实际上根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即使是联邦议会权力比帝国 议会大一些,联邦议会本身的权力也是很有限的,造成帝国议会权利小的原因,不是联邦议会权利太大,而是“立 宪是虚”,“君主是实”,排除;C 项,材料论述的不是德意志帝国政府与帝国议会的关系,排除;D 项,根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帝国首相是由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任命的,而不是由帝国议会选举或推举的,而且材料也 不是论述的德意志帝国首相的产生方式,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其中 26 题 16 分,27 题 22 分,28 题 12 分,共计 50 分) 26. (16 分) (1) 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浅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4 分) 表现:兴起救亡图存运动,进行政治变革(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2 分) (2) 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彻底反帝反封建。(2 分) 影响:促进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创造条件。(4 分) (3) 抗战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中国取得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 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任答 2 点得 4 分) 27. 【答案】 (1)办法:颁布 1787 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联邦制、三权分立政体。(4 分) 结果:英国: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 国王统而不治。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政体。(6 分) (2)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理由: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 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6 分)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保存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6 分) 理解:有利于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解决应急问题;避免革命对社会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一 种范例。(6 分) 28. 【答案】示例 1:建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增加“俄国割占大片领土”内容。 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借助 1858 年中俄《璦珲条约》及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等,从 中国割占了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示例 2:建议:在“鸦片战争”中增加“将领海龄殉人民抗英”内容。 理由:鸦片战争中,面对英国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同敌人浴血战斗,壮烈殉国; 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这二者都符合“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应予增加。 示例 3:建议: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增加“反割台斗争“内容。 理由:《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遭到台湾人民的反对;台湾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组成义军与 日军血战,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这符合“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应予增加。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