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25 页
高考冲刺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高考展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函数的主干知识、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函数与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考
查,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试卷上,与函数相关的试题所占比例始终在 20%左右,且试题中
既有灵活多变的客观性试题,又有一定能力要求的主观性试题。函数与方程思想是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
高考中所占比重比较大,综合知识多、题型多、应用技巧多。在高中新课标数学中,还安排了函数与方程
这一节内容,可见其重要所在。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函数思想主要用于求变量的取值范围、解不等式等,方程观点的应用可分为逐步
提高的四个层次:
(1)解方程;
(2)含参数方程讨论;
(3)转化为对方程的研究,如直线与圆、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函数的性质,集合关系;
(4)构造方程求解。
高考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命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是建立函数关系式,构造函数模型或通过方程、
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②是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处理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③是
利用函数与方程思想研究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问题.在构建函数模型时仍然十分注重“三个二次”
的考查.特别注意客观形题目,大题一般难度略大。
【知识升华】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思想贯穿于高中学习的各个内容,求值的问题就要涉及到方程,求取值范围
的问题就离不开不等式,但方程、不等式更离不开函数,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思想的运用使我们解决问
题的重要手段。
函数与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方程 f(x)=0 的解就是函数 y=f(x)的图
像与 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函数 y=f(x)也可以看作二元方程 f(x)-y=0 通过方程进行研究。就中学数学而
言,函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有关初等函数的性质,解有关求值、解(证)
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二是在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或构造中间
函数,把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讨论函数的有关性质,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许多有关方程的问
题可以用函数的方法解决,反之,许多函数问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中学数
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1.函数的思想,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
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函数思想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认识,
用于指导解题就是善于利用函数知识或函数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第 2 页 共 25 页
2.方程的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者构造方程,通过
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方程的数学是对方程概念的
本质认识,用于指导解题就是善于利用方程或方程组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
动中的等量关系;
3.函数的思想与方程的思想的关系
在中学数学中,很多函数的问题需要用方程的知识和方法来支持,很多方程的问题需要用函数的知识
和方法去解决.对于函数 y=f(x),当 y=0 时,就转化为方程 f(x)=0,也可以把函数 y=f(x)看作二元
方程 y-f(x)=0,函数与方程可相互转化。
4.函数方程思想的几种重要形式
(1)函数和方程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函数 y=f(x),当 y=0 时,就转化为方程 f(x)=0,也可以把
函数式 y=f(x)看做二元方程 y-f(x)=0。函数问题(例如求反函数,求函数的值域等)可以转化为方程
问题来求解,方程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来求解,如解方程 f(x)=0,就是求函数 y=f(x)的零点;
(2)函数与不等式也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函数 y=f(x),当 y>0 时,就转化为不等式 f(x)>0,借助
于函数图像与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而研究函数的性质,也离不开解不等式;
(3)数列的通项或前 n 项和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函数,用函数的观点处理数列问题十分重要;
(4)函数 f(x)= (n∈N*)与二项式定理是密切相关的,利用这个函数用赋值法和比较系
数法可以解决很多二项式定理的问题;
(5)解析几何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直线和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需要通过解二元方程组才能解
决,涉及到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理论;
(6)立体几何中有关线段、角、面积、体积的计算,经常需要运用布列方程或建立函数表达式的方
法加以解决。
【典型例题】
类型一、函数思想在方程中应用
【例 1】设方程 上有实根,求 的
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本题若直接由条件出发,利用实根分布条件求出 a,b 满足的条件,视 为区域内
点与原点距离的平方,以此数形结合,亦可获解,但过程繁琐。考虑到变量 a,b 是主变量,反客为主,
视方程 为 aob 坐标平面上的一条直线 l: ,P(a,b)为直线上
的点,则 即为|PO|2。
【解析】设 d 为点 O 到直线 l 的距离,
nbax )( +第 3 页 共 25 页
由几何条件知: ,
因为 ,令 ,则 。
且易知函数 在 上为增函数。
所以 。即 。
【总结升华】解法一通过简单转化,敏锐地抓住了数与式的特点,运用方程的思想使问题得到解决;
解法二转化为 b2 是 a、c 的函数,运用重要不等式,思路清晰,水到渠成。
举一反三:
【变式 1】(1)已知 (a、b、c∈R),则有( )
(A) (B) (C) (D)
【解析】法一:依题设有 a·5-b· +c=0,
∴ 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个实根;∴△= ≥0 ∴ 故
选(B);
法二:去分母,移项,两边平方得:
≥10ac+2·5a·c=20ac,∴ 故选(B)
【例 2】若关于 x 的方程 cos2x-2cosx+m=0 有实数根,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思路点拨】将方程变形为 m=-cos2x+2cosx,则当方程有实数根时,-cos2x+2cosx 的取值范围
就是 m 的取值范围.
【解析】原方程可化为 m=-cos2x+2cosx.
令 f(x)=-cos2x+2cosx,
则 f(x)=-2cos2x+1+2cosx
=-2 + ,
由于-1≤cosx≤1,
所以当 cosx= 时,f(x)取得最大值 ,
当 cosx=-1 时,f(x)取得最小值-3,
故函数 f(x)的值域为 ,
即 m∈ .
【总结升华】本题若令 cosx=t,则可通过换元法将原方程化为关于 t 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求解过程
15
5 =−
a
cb
acb 42 > acb 42 ≥ acb 42 < acb 42 ≤
5
5 02 =++ cbxax acb 42 − acb 42 ≥
222 10255 cacab ++= acb 42 ≥
21(cos )2x − 3
2
1
2
3
2
3[ 3 ]2
− −
3[ 3 ]2
− −第 4 页 共 25 页
将非常繁琐,而通过分离参数,引进函数,便可通过函数的值域较为简单地求得参数 m 的取值范围.
举一反三:
【变式 1】已知函数 的图象如下,则( )
(A) (B)
(C) (D)
【答案】A.
【变式 2】若关于 x 的方程 9x+(4+a)·3x+4=0 有大于 1 的解,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A.a< B.a≤-8 C.a< D.a≤-4
【答案】A
【解析】由原方程得 4+a=- ,
令 f(x)= ,取 t=3x,则 g(t)= ,
∵g(t)在(0,2)上递减,在(2,+∞)上递增,
而 x>1,∴t>3,∴g(t)>g(3)=13
3 ,
∴- < ,
即 4+a< ,∴a<
【例 3】已知 ,t∈[ ,8],对于 f(t)值域内的所有实数 m,不等式
恒成立,求 x 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将原题转化为: >0 恒成立,y= 为 m 的一次函数
(这里思维的转化很重要)
【解析】∵t∈[ ,8],∴f(t)∈[ ,3]
当 x=2 时,不等式不成立。∴x≠2。令 g(m)= ,m∈[ ,3]
问题转化为 g(m)在 m∈[ ,3]上恒对于 0,则: ;解得:x>2 或 x++
2)2()2( −+− xxm 2)2()2( −+− xxm
2 2
1
2)2()2( −+− xxm 2
1
2
1
>
>
0)3(
0)2
1(
g
g
25
3
− 13
3
−
4(3 )3
x
x
+
43 3
x
x
+ 4t t
+
4(3 )3
x
x
+ 13
3
−
13
3
− 25
3
−
x21
y
0第 5 页 共 25 页
例 4.(2015 黄山三模)已知函数
有且仅有 3 个实数根 x1、x2、x3,
则 x12+x22+x32=( )
A.5 B. C.3 D.
【思路点拨】根据函数 f(x)的对称性可知 =k 有解时总会有 2 个根,进而根据方程有且仅有 3 个
实数根可知必含有 1 这个根,进而根据 f(x)=1 解得 x,代入 x12+x22+x32 答案可得.
【答案】A
【解析】∵方程有 3 个实数根, =k 有解时总会有 2 个根,
所以必含有 1 这个根
令 =1,
解得 x=2 或 x=0
所以 x12+x22+x32═02+12+22=5 故选 A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与方程的综合运用,利用了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和方程根的分布.解决此类
问题必须深刻理解函数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举一反三:
【变式】(2015 湖北高考)已知符号函数 sgnx= ,f(x)是 R 上的增函数,g(x)=f(x)
﹣f(ax)(a>1),则( )
A.sgn[g(x)]=sgnx B.sgn[g(x)]=﹣sgnx C.sgn[g(x)]=sgn[f(x)] D.sgn[g(x)]=﹣sgn[f
(x)]
【答案】B
【解析】由于本题是选择题,可以常用特殊法,符号函数 sgnx= ,f(x)是 R 上的增函数,
g(x)=f(x)﹣f(ax)(a>1),
不妨令 f(x)=x,a=2,
则 g(x)=f(x)﹣f(ax)=﹣x,
sgn[g(x)]=﹣sgnx.所以 A 不正确,B 正确,
sgn[f(x)]=sgnx,C 不正确;D 正确;
对于 D,令 f(x)=x+1,a=2,
则 g(x)=f(x)﹣f(ax)=﹣x,
sgn[f(x)]=sgn(x+1)= ;第 6 页 共 25 页
sgn[g(x)]=sgn(﹣x)= ,
﹣sgn[f(x)]=﹣sgn(x+1)= ;所以 D 不正确;故选 B.
【变式 2】设函数 与 的图象的交点为 ,则 所在的区间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令 ,可求得:
。易知函数 的零点所在区间为 。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关系的理解,以及利用函数图象确定函数零点
的个数的方法。
类型二、函数思想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例 5】设 a>b>c,且 a+b+c=0,抛物线 被 x 轴截得的弦长为 l,求证:
.
【思路点拨】由于弦长 l 是与 a,b,c 有关的变量,若能建立 的表达式,那么结论相当于
确定该函数的值域.为了确定函数 的值域,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求出变量 l 关于 a,
b,c 的解析式;二是将这个多元函数通过集中变量、消元或变量代换转化为一元函数;三是需要确定这个
一元函数的定义域.
【证明】 ,且 .从而 .
故抛物线 与 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即方程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
数根 ,由韦达定理得 .
.
可见, 是 的二次函数.由 及 ,得 ,解得 .
在 上是减函 ,
3y x=
21
2
x
y
− = 0 0( )x y, 0x
(01), (1 2), (2 3), (3 4),
3 2( ) 2 xg x x −= − (0) 0, (1) 0, (2) 0, (3) 0,g g g g< < > >
(4) 0g > ( )g x (1 2),第 7 页 共 25 页
即 .
【总结升华】应用函数与方程思想处理不等式问题,关键在于构造一个适当的函数和用好方程理论,弄
清函数、方程及不等式的内在联系,树立相互转化的观点.
举一反三:
【变式】当 时,不等式 恒成立,则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解析】构造函数: 。由于当 时,
不等式 恒成立。则 ,即
。解得: 。
【例 6】设 a 大于 0,b 大于 0.
A.若 2a+2a=2b+3b,则 a>b B.若 2a+2a=2b+3b,则 a>b
C.若 2a-2a=2b-3b,则 a>b D.若 2a-2a=ab-3b,则 a<b
【思路点拨】利用构造函数的方法加以解决。
【答案】A;
【解析】若 ,必有 .构造函数: ,则
恒成立,故有函数 在 x>0 上单调递增,即 a>b 成立.其余选项用同样方法排除.故选 A。
【总结升华】当问题中出现两数积与这两数和时,是构建一元二次方程的明显信息,构造方程后再利
用方程知识可使问题巧妙解决。当问题中出现多个变量时,往往要利用等量关系去减少变量的个数,如最
后能把其中一个变量表示成关于另一个变量的表达式,那么就可用研究函数的方法将问题解决。
【例 7 高清课程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例题 3】已知 f(t)=log2t,t∈[ 2,8],对于 f(t)值域内所有实数 m,
不等式 x2+mx+4>2m+4x 恒成立,求 x 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本题可用参变分离或看作关于 m 的一次函数处理.
【解析】∵t∈[ ,8],∴ ≤log2t≤3,∴ ≤m≤3.
解法一:不等式可化为:(2-x)m + ( ) 2 2xf x x= + ( ) 2 ln 2 2 0xf x′ = ⋅ + >
( ) 2 2xf x x= +
(1 2)x∈ , 2 4 0x mx+ + < m
5m ≤ −
2( ) 4,f x x mx= + + [1 2]x∈ , (1 2)x∈ ,
2 4 0x mx+ + < (1) 0, (2) 0f f≤ ≤
1 4 0, 4 2 4 0m m+ + ≤ + + ≤ 5m ≤ −
2 1
2
1
2
1
2第 8 页 共 25 页
有 f(m)的最小值大于 0,
∵x=2 时,不成立.
∴ 即
解得 x2.
综上可得 x 的取值范围是{x|x2}.
【总结升华】应用函数与方程思想解决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是多元问题中的常见题型,常见的
解题思路有以下两种:
(1)分离变量,构造函数,将不等式恒成立、方程求解等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或值域),然后求解.
(2)换元,将问题转化为一次不等式、二次不等式或二次方程,进而构造函数加以解决.
举一反三:
【变式】对于满足 0≤p≤4 的实数 p,使 x2+px>4x+p-3 恒成立的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1)∪(3,+∞)
【解析】 x2+px>4x+p-3 对于 0≤p≤4 恒成立可以变形为 x2-4x+3+p(x-1)>0 对于 0≤p≤4 恒
成立,所以一次函数 f(p)=(x-1)p+x2-4x+3 在区间[0,4]上的最小值大于 0,即
所以 x 的取值范围是(-∞,-1)∪(3,+∞).
类型三、函数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
【例 8】设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已知 , >0, 0, =
123 =a 12S 13S
1S 2S 3S 12S
nS
123 =a da 2121 −=
12S dda 421444412 1 +=+ 13S dda 521567813 1 +=+
7
24−
nddndnnnaSn )2
512(2
1
2
)1( 2
1 −+=−+=
nS d
12
2
5 −
7
24−
d
12
2
5 −
2
13第 9 页 共 25 页
∴当 n=6 时, 最大。
【总结升华】数列的通项或前 n 项和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函数,用函数的观点处理数列问题十分重要。
【例 9】已知等差数列 的公差 ,对任意 都有 ,函数
.
(1)求证:对任意 ,函数 的图象过一定点.
(2)若 ,函数 f(x)与 x 轴的一个交点为 ( ),且 ,求数列 的通项公
式.
(3)在(2)的条件下,求 .
【思路点拨】函数 f(x)的图象过一定点,可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论证;后一问中可运用根与系数的特
点进行求解.
【解析】(1) 为等差数列,故 ,故 必是方程 的
一个根,即方程 均有一个相同的根为-1.
故函数 f(x)过一定点(-1,0).
(2)方程 的两根为 与 .
有 ,故 ,
.
(3) ,
故 .
【总结升华】数列综合题往往和函数、方程、不等式相结合,以数列为载体,利用函数性质研究数列
与方程,或以数列为载体,利用方程为工具去研究相关函数或数列的性质.
举一反三:
【变式】若(z-x) -4(x-y)(y-z)=0,求证:x、y、z 成等差数列。
【证明】当 x=y 时,可得 x=z,∴x、y、z 成等差数列;
当 x≠y 时,设方程(x-y)t -(z-x)t+(y-z)=0,由△=0 得 t =t ,并易知 t=1 是方程的根。
∴t ·t = =1,即 2y=x+z,∴x、y、z 成等差数列。
nS
2
2
1 2
1 2
y z
x y
−
−第 10 页 共 25 页
2
6
2
6
2
6
2
6
2
24
2
242
24
2
24
类型四、函数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例 10】如右图,已知正四棱锥 所有棱长都为 1,点 E 是侧棱 上一动点,过点 垂直
于 的截面将正四棱锥分成上、下两部分,记 截面下面部分的体积为 则函数
的图像大致为( )
【答案】A;
【解析】:(定性法)当 时,随着 的增大,观察图形可知, 单调递减,且递减的速
度越来越快;当 时,随着 的增大,观察图形可知, 单调递减,且递减的速度越来越慢;
再观察各选项中的图象,发现只有 A 图象符合.故选 A。
【点评】对于函数图象的识别问题,若函数 的图象对应的解析式不好求时,作为选择题,没
必要去求解具体的解析式,不但方法繁琐,而且计算复杂,很容易出现某一步的计算错误而造成前功尽弃;
再次,作为选择题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给学生解答;因此,使用定性法,不但求解快速,而且准确节约时
间。
举一反三:
【变式 1】已知由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长之和为 1,表面积为 ,求长方体的体积的最值。
【解析】设三条棱长分别为 x,y,z,则长方体的体积 V=xyz。
由题设有: ;
所以 ,
故体积 V(x) ,
S ABCD− SC E
SC (0 1),SE x x= < < ( ),V x
( )y V x=
10 2x< < x ( )V x
1 12 x≤ < x ( )V x
( )y f x=第 11 页 共 25 页
下面求 x 的取值范围。因为 ,
所以 y、z 是方程 的两个实根。
由 ,
因为
所以当 时, ;当 时, 。
【例 11】如图,已知 面 , 于 D, .
(1)令 , ,试把 表示为 x 的函数,并求其最大
值;
(2)在直线 PA 上是否存在一点 Q,使 成立?
【思路点拨】(1)为寻求 与 x 的关系,首先可以将 转化为 .
(2)由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可知:点 Q 的存在性等价于:是否存在点 Q 使得
.
【解析】(1)∵ 面 , 于 D,∴ .
∴ .
.
∵ 为 在面 上的射影.∴ ,即 .
∴ .
即 的最大值为 ,等号当且仅当 时取得.
(2) .
令 ,解得: ,与 交集非空.
∴满足条件的点 Q 存在.
【总结升华】本题将立体几何与代数融为一体,不仅要求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而且,做好问题的转化是
解决此题的关键.第 12 页 共 25 页
类型五、利用方程思想处理解析几何问题
【例 12】直线 与圆 相切,则 a 的值为( )
A. B. C.1D.
【思路点拨】利用方程联立结合判别式可得解。
【解析】由直线方程得 ,并代入圆方程,整理得 。
又直线与圆相切,应有 ,解得 。
故选 D。
【总结升华】即把直线方程代入圆或圆锥曲线的方程,消去 y,得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
为△,则有:(1)曲线 C 与直线 相离 ;(2)曲线 C 与直线 相切 ;(3)曲线 C
与直线 相交 。
举一反三:
【变式】△ABC 的三边 a,b,c 满足 b=8-c, ,试确定△ABC 的形状。
【解析】因为 b+c=8, ,
所以 b,c 是方程 的两实根,
即 ,所以 a=6。从而得 b=c=4,因此△ABC 是等腰三角形。
【总结升华】构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其独特功能在于充分
运用构建的一元二次方程及根的判别式和求根公式变更命题,从而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例 13(2016 全国 I 卷高考)在直角坐标系 中,直线 l:y=t(t≠0)交 y 轴于点 M,交抛物线 C:
于点 P,M 关于点 P 的对称点为 N,连结 ON 并延长交 C 于点 H.
(I)求 ;
(II)除 H 以外,直线 MH 与 C 是否有其它公共点?说明理由.
【解析】(Ⅰ)由已知可得 ,
又∵ 与 关于点 对称,故
xOy
2 2 ( 0)y px p= >
OH
ON
(0, )M t
2
( , )2
tP tp
N M P
2
( , )tN tp第 13 页 共 25 页
∴ 直线 的方程为 ,代入 ,得:
解得: ,
∴ .
∴ 是 的中点,即 .
(Ⅱ)直线 与曲线 除 外没有其它公共点.理由如下:
直线 的方程为 ,即 ,代入 ,得
,解得 ,
即直线 与 只有一个公共点,所以除 外没有其它公共点.
【总结升华】不少解析几何问题,其中某些元素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量,它
们之间往往构成函数关系;对于直线和曲线交点问题,经常要转化为方程问题,用方程的理论加以解决。
举一反三:
【变式】直线 和双曲线 的左支交于 A、B 两点,直线 l 过点 P(-2,0)和线段 AB
的中点 M,求 l 在 y 轴上的截距 b 的取值范围.
分析:b 的变化是由于 k 的变化而引起的,即对于 k 的任一确定的值,b 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因此 b 是 k
的函数,本题即为求这个函数的值域.
【解析】由 消去 y,得 .( )
因为直线 m 与双曲线的左支有两个交点,所以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数根.
所以 解得 .
设 ,则
由 三点共线,得出 .
ON py xt
= 2 2y px=
2 22 0px t x− = 1 0x =
2
2
2tx p
=
22( ,2 )tH tp
N OH 2OH
ON
=
MH C H
MH 2
py t xt
− = 2 ( )tx y tp
= − 2 2y px=
2 24 4 0y ty t− + = 1 2 2y y t= =
MH C H第 14 页 共 25 页
设 ,则 在 上为减函数,
,且 . ,或 ,
,或 .
【总结升华】根据函数的思想建立 b 与 k 的函数关系,根据方程的思想,运用二次方程的理论具体求出 b
的表达式,是解此题的两个关键问题.不少解析几何问题,其中某些元素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存在着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量,它们之间往往构成函数关系;对于直线和曲线交点问题,经常要转化为方程问题,
用方程的理论加以解决.
类型六、函数思想在三角中的应用
【例 14】求 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利用换元法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
【解析】设 ,
则 ,构造二次函数 ,
由图 1 可知:
图 1
即 。
【总结升华】该题通过三角换元构造了二次函数,最终求得最值。
举一反三:
【变式 1】已知函数 ,当 有实数解时,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由 得 ,分离 a 得:
;第 15 页 共 25 页
问题转化为求 a 的值域。
因为 ,所以 。
故当 时, 有实数解。
【变式 2】例 10.△ABC 中,求证:cosA·cosB·cosC≤
【证明】设 k=cosA·cosB·cosC= [cos(A+B)+cos(A-B)]·cosC= [-cosC+cos(A-B)]cosC;
整理得:cos C-cos(A-B)·cosC+2k=0,即看作关于 cosC 的一元二次方程。
∴△=cos (A-B)-8k≥0,即 8k≤cos (A-B)≤1;
∴ k≤ 即 cosA·cosB·cosC≤ 。
【总结升华】既是方程思想,也属判别式法。还可用放缩法:cosA·cosB·cosC=… =- cos C+
cos(A-B)·cosC=- [cosC- ] + cos (A-B)≤ cos (A-B) ≤ 。
类型七、方程思想在求函数最值中的应用
【例 15】求正整数 a 的最大值,使不等式 对一切正整数 n 都成
立.
【 思 路 点 拨 】 要 求 正 整 数 a 的 最 大 值 , 应 先 求 a 的 取 值 范 围 , 关 键 是 求 出 代 数 式
的最小值,可将其视为关于 n 的函数,通过单调性求解.
【解析】令 f(n)= (n∈N*),
对任意的 n∈N*,
f(n+1)-f(n)=
=
所以 f(n)在 N*上是增函数.
又 f(1)= ,对一切正整数 n,f(n)>a-7 都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a-7,
所以 a< ,故所求正整数 a 的最大值是 8.
1
8
1
2
1
2
2
2 2
1
8
1
8
1
2
2 1
2
1
2
cos( )A B−
2
2 1
8
2 1
8
2 1
8
1 1 1 71 2 3 1 an n n
+ + + > −+ + +
1 1 1
1 2 3 1n n n
+ + ++ + +
1 1 1
1 2 3 1n n n
+ + ++ + +
1 1 1 1
3 2 3 3 3 4 1n n n n
+ + −+ + + +
2 03( 1)(3 2)(3 4)n n n
>+ + +
13
12
13
12
97
12第 16 页 共 25 页
【总结升华】本题是构造函数解题的很好的例证.如果对数列求和,那就是误入歧途.本题构造函数
f(n),通过单调性求其最小值解决了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利用函数思想解题必须从不等式或等式中构造
出函数关系并研究其性质,才能使解题思路灵活变通.
【例 16】如果函数 的最大值是 4,最小值是-1,求实数 a、b 的值。
【思路点拨】将问题转化利用判别式法求函数值域。
【解析】由 y 的最大值是 4,知存在实数 x 使 =4,即方程 有实根,故
有 ;
又 由 y 的 最 大 值 是 4 , 知 对 任 意 实 数 x 恒 有 , 即 恒 成 立 , 故
,从而有 。
同样由 y 的最小值是-1,可得 。
由 ,可解得 。
【总结升华】本例解法中,对题设中给出的最值,一方面认为是方程的实数解,另一方面又认为是不
等式的恒成立条件。由于对题设条件的理解深刻,所以构思新颖,证法严谨。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函数 y= 的最大值为 7,最小值为-1,求此函数式。
【解析】函数式变形为: (y-m)x -4 x+(y-n)=0,x∈R,
由已知得 y-m≠0,∴ △=(-4 ) -4(y-m)(y-n)≥0。
即:y -(m+n)y+(mn-12)≤0 ①,
不等式①的解集为(-1,7),则 。
解得: 或 ∴ y=……
(也可: 由解集(-1,7)而设(y+1)(y-7)≤0,然后与不等式①比较系数而得。)
类型八、函数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 17】植树节某班 20 名同学在一段直线公路一侧植树,每人植一棵,相邻两棵树相距 10 米.开始
时需将树苗集中放置在某一树坑旁边,使每位同学从各自树坑出发前来领取树苗往返所走的路程总和最小,
mx x n
x
2
2
4 3
1
+ +
+
2 3
3 2
2
1 12 0
49 7 12 0
+ + + − =
− + + − =
( )
( )
m n mn
m n mn
m
n
=
=
5
1
m
n
=
=
1
5第 17 页 共 25 页
这个最小值为 (米).
【思路点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列式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
【解析】(方法一)设树苗放在第 个树坑旁边(如图),
1 2 … … 19 20
那么各个树坑到第 i 个树坑距离的和是:
。
所以当 或 时, 的值最小,最小值是 1000,所以往返路程的最小值是 2000 米。
(方法二)根据图形的对称性,树苗放在两端的树坑旁边,所得路程总和相同,取得一个最值;所以
从两端的树坑向中间移动时,所得路程总和的变化相同,最后移到第 10 个和第 11 个树坑旁时,所得的路
程总和达到另一个最值,所以计算两个路程和即可。树苗放在第一个树坑旁,则有路程总和是
;树苗放在第 10 个(或第 11 个)树坑旁边时,路程
总和是:
,
所以路程总和最小为 2000 米.
【总结升华】构造的二次函数形式在解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函数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工具。
该题通过分析实际模型建立了函数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解释问题。
i
i
( 1) 10 ( 2) 10 ( ) 10 [( 1) ] 10 (20 ) 10s i i i i i i i= − × + − × + + − × + + − × + + − ×
( 1) (20 )( 1 20)10 [ (20 ) ]2 2
i i i ii i i i
+ − + += × × − − × − + 210( 21 210)i i= − +
10i = 11 s
19(1 19)10 (1 2 19) 2 10 2 38002
+× + + + × = × × =
10 (1 2 9) 10 (1 2 10) 2× + + + + × + + + ×
9 (1 9) 10 (1 10)10 2 10 2 900 1100 20002 2
× + × += × × + × × = + =第 18 页 共 25 页
【巩固练习】
1.已知 是定义在 R 上的偶函数,且以 2 为周期,则“ 为 上的增函数”是“ 为 上
的减函数”的( )
(A)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B)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C)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D)充要条件
2.下列函数中,不满足: 的是( )
3.函数 在区间(0,1)内的零点个数是( )
(A)0 (B)1 (C)2 (D)3
4.已知 x=lnπ,y=log52, ,则( )
(A)x<y<z (B)z<x<y (C)z<y<x (D)y<z<x
5. (2016 上海高考)已知无穷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 q,前 n 项和为 Sn,且 .下列条件中,使得
恒成立的是( )
(A)a1>0,0.6<q<0.7 (B)a1<0,-0.7<q<-0.6
(C)a1>0,0.7<q<0.8 (D)a1<0,-0.8<q<-0.7
6.定义在 上的函数 满足 .当 时, ,当 时,
。则 ( )
(A)335 (B)338 (C)1678 (D)2012
7.若定义在 R 上的偶函数 f(x)满足 f(x+2)=f(x),且当 x∈[0,1]时,f(x)=x,则函数 y=f(x)-log4|x|的零点个
数为( )
A.3 B.4
C.5 D.6
8.设函数 f(x) 满足 f( )=f(x),f(x)=f(2 x),且当 时,f(x)=x3.又函数 g(x)=|xcos |,则
函数 h(x)=g(x)-f(x)在 上的零点个数为( )
(A)5 (B)6 (C)7 (D)8
9.若函数 f(x)=ex-a- 恰有一个零点,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0.已知函数 ( 为常数)。若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则 的取值范围是 。
22)( 3 −+= xxf x
)(xf )(xf ]1,0[ ( )f x ]4,3[
(2 ) 2 ( )f x f x=
( )A ( )f x x= ( )B ( )f x x x= − ( )C ( )f x x= +1 ( )D ( )f x x= −
2
1−= ez
lim nn
S S→∞
=
2 ( N )nS S n ∗< ∈
R ( )f x ( 6) ( )f x f x+ = 3 1x− ≤ < − 2( ) ( 2)f x x= − + 1 3x− ≤ <
( )f x x= (1) (2) (3) (2012)f f f f+ + +⋅⋅⋅ =
( )x R∈ x− − [0,1]x∈ ( )xπ
1 3[ , ]2 2
−
2
x
||)( axexf −= a )(xf ),1[ +∞ a第 19 页 共 25 页
11.已知 是奇函数,且 ,若 ,则 。
12.(2015 哈尔滨校级四模)若关于 x 的函数 f(x)= (t≠0)的最大值为
a,最小值为 b,且 a+b=2,则实数 t 的值为 .
13. 已 知 函 数 的 图 象 与 函 数 的 图 象 恰 有 两 个 交 点 , 则 实 数 k 的 取 值 范 围 是
_________.
14. (2016 上海高考) 已知 ,函数 .
(1)当 时,解不等式 ;
(2)若关于 的方程 的解集中恰好有一个元素,求 的取值范围;
(3)设 ,若对任意 ,函数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不超过 1,求 的
取值范围.
15. 设函数
(1)设 , ,证明: 在区间 内存在唯一的零点;
(2)设 ,若对任意 ,有 ,求 的取值范围;
(3)在(1)的条件下,设 是 在 内的零点,判断数列 的增减性。
1
12
−
−
=
x
x
y 2−= kxy
2)( xxfy += 1)1( =f 2)()( += xfxg =− )1(g
a R∈ 2
1( ) log ( )f x ax
= +
5a = ( ) 0f x >
x 2( ) log [( 4) 2 5] 0f x a x a− − + − = a
0a > 1[ ,1]2t ∈ ( )f x [ , 1]t t + a第 20 页 共 25 页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因为 为偶函数,所以当 在 上是增函数,则 在 上则为减函数,又函数
的周期是 4,所以在区间 也为减函数.若 在区间 为减函数,根据函数的周期可知
在 上则为减函数,又函数 为偶函数,根据对称性可知, 在 上是增函数,综上可知,
“ 在 上是增函数”是“ 为区间 上的减函数”成立的充要条件,选 D.
2.【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函数的概念与解析式的判断。
【解析】 与 均满足: 得: 满足条件.
3.【答案】B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了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的零点的概念,零点存在定理以及作图与用图的数
学能力.
【 解 析 】 解 法 1 : 因 为 函 数 的 导 数 为 , 所 以 函 数
单调递增,又 , ,即 且函数
在 内连续不断,故根据根的存在定理可知 在 内的零点个数是 1.
解法 2:设 ,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两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可知 B 正确.
4.【答案】D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了对数、指数的比较大小的运用,采用中间值大小比较方法。
【解析】 , , , ,所以 ,选
D.
5.【答案】B
(0)=1+0 2= 1f − − 3(1)=2+2 2=8f − (0) (1)+=∈ −n
n nxxfx 时,
)内存在唯一零点。,在()上是单调递增的,,在( 12
1)(12
1)( xfxf nn ∴∴
cbxxxf ++= 2
2 )(
]1,1[)(4)()(]1,1[, 2221221 −≤−−∈ 在等价于都有 xfxfxfxx
4≤M
时,即当 2,12
>> bb
与题设矛盾,42)1()1( 22 >=−−= bffM
时,即当 20,02-1- ≤ +
( )f x ( )0,+∞
( )f x [ ], 1t t + ( )f t ( )1f t +
( ) ( ) 2 2
1 11 log log 11f t f t a at t
− + = + − + ≤ +
( )2 1 1 0at a t+ + − ≥
1 ,12t ∈
0a > ( )2 1 1y at a t= + + − 1 ,12
1
2t = y
3 1
4 2a − 3 1 04 2a − ≥ 2
3a ≥
a 2 ,3
+∞ 第 25 页 共 25 页
(Ⅲ)
。
综上可知, 。
注:(Ⅱ) (Ⅲ)也可合并并证明如下:
用
当
(3)证法一:设 ,
于是有 ,
又由(1)知 ,
所以,数列
证法二:设 ,
,
则
所以,数列
时,即当 02-,12-0 ≤≤≤≤ bb
恒成立,4)1-2()2()1-( 2
22 ≤=−−= bbffM
22- ≤≤ b
中的较大者表示 baba ,},max{
时,即 22-,12-1- ≤≤≤≤ bb
恒成立。4)21(
)4(1
)2(2
)1()1(
2
)1()1(
)}2(),1(),1(max{
2
2
2
2222
222
≤+=
+−−++=
−−−−++−=
−−=
b
cbbc
bfffff
bfffM
))内的唯一零点(,在(是 212
1)( ≥nxfx nn
)1,2
1(,01)(,01)( 11
1
111 ∈=−+==−+= ++
+
+++ nn
n
nnnn
n
nnn xxxxfxxxf
)(1)(0)( 1
1
1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