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ID:434116

大小:66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页 1 第 三原 2020 届一模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人:卢国政 审题人: 第 I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宗法制及宗法观念 (  ) 记述 出处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 始于西周并 古代中国长期传承 B. 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 C. 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D. 成为传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奠系世,辩昭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处”“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 厚风俗”可知编修家谱体现了宗法制,宗法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故 B 正确;材料信息不 能体现宗法制及宗法观念始于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也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 AC;材料无法体现传 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是宗法制及宗法观念,D 错误。 2.黄河古称”河”“河水”。《待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 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 A. 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 B. 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 C. 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D. 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 【答案】A 【解析】 在页 2 第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水土流失, 黄河水变得浑浊,故黄河名称的变化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故 A 正确;黄河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人们的 环保意识是否增强,也不能反映出水利观念的更新,排除 B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与黄河名称的变化无关, 排除 C。 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 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 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 B. 融合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C. 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 D. 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指的是西汉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 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新儒学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故 选 C;汉代学者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并不否定王位世袭制或皇位世袭制,排除 A;B 是宋明理学的特点,不 符合题意,排除;仁政是儒学的重要内容,汉代儒学不是否定而是弘扬仁政思想,排除 D。 4.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 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表明宋代科举 A. 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B. 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D.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 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 D 正确;八股取士形 成于明清时期,排除 A;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 B;“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 C。 5.宋代,一些商家每逢节日就采取促销活动,如东京汴梁,“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 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旌旗)。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这说明,当时( ) A. 商品营销与民俗相结合 B. 商家注重打造品牌效应 C. 节日消费成为了新时尚 D. 政府重视发展节日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宋代,一些商家每逢节日就采取促销活动”可知,宋代的商业营销与传统民俗相结合,故页 3 第 选 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品牌效应,材料也不能体现节日消费成为了新时尚,排除 B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 政府对发展节日经济的重视,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一些商家每逢节日就采取促销活动”,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6.元朝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行省的军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据 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 A. 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B. 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 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元朝行省官员掌握较大的权力,同时中央设置专门官员管理行省的赋税等,既加强了中 央集权,同时也赋予地方较大自主权,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故 A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 问题,不属于专制主义问题,排除 B;秦朝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 项“开创了”表 述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丞相,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朝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政”“由中央专官提调, 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行省制的内 容和特点分析解答。 7.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 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 来说明 A. 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 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C. 经济中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 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时珍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 验方,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说明《本草纲目》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 慧,故选 B;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中心转移”的问题,排除 C;材料信息与“市场 机制”无关,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页 4 第 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8.下图是 1840—1894 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 当时 A.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消费仍以土布为主 C. 近代化因素在增加 D. 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示可知,1840-1894 年间,土纱使用量在不断减少,洋(机)纱使用量在不断增加。这表明当 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断增加,故 C 项正确;图示体现了自然经济在不断解体,A 项说法错误;数 据体现的是使用土纱为主,而不是土布,故 B 项错误;材料数据和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没有关系,故 D 项错 误。 9.1869 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曾增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课程。他在《同文馆记》 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踱方步。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 的,如足球、棒球等类。”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 竞技体育活动项目极其稀少 B. “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尚未萌生 C. 传统观念制约近代教育转型 D. “中体西用”主张受到学界推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信息可知,“举步要稳重端正”的传统页 5 第 礼仪观念制约了近代教育转型,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学生碍于传统观念不愿 学习体育,并非是当时竞技体育活动项目稀少;B 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 地主阶级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中国学界对“中体西用”主张的推崇。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0.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 A. 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B. 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 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 促进了思想多元化 探索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 主流思想,可见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 方案的选择,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而不是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 变,排除 B。五四运动是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的体现,同时又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C。 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多元化的探索,而是强调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排除 D。 11.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发行 货币,称为“抗币”或“边币”。在与法币伪币和土杂钞共存 交错的斗争环境下不断壮大并逐步树立起信誉,占据了市场。这些“抗币”或“边币”的发行( ) A. 阻止了日本的经济掠夺 B. 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 C. 主导了根据地金融市场 D. 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不断壮大”“树立起信誉”“占据了市场”等信息可以判断,“抗币”或“边币”有效地抵 制了法币、伪币和土杂钞的影响,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故选 B;日本经济掠夺的形式并不限于发行金融 货币方面,掠夺的重点地区也是敌占区而非根据地,发行“抗币”或“边币”并不能阻止日本的经济掠夺, 排除 A;发行货币并不代表掌握了金融主导权,排除 C;D 夸大其词,排除。 12.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 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 这里的“新的内容”( )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的 的页 6 第 C.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苏维埃阶段”“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 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指的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 础上对中国革命进行完整的论述。故答案为 A 项。B 项,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题干中“苏维埃 阶段”不符,排除;C 项,根据所学可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排除;D 项,工 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与“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 13.下面是一幅创作于 1953 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 ) A. 人民公社获得了广大群众拥护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浮夸风” C. 家庭副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 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53 年”“农业合作有分工,男女老少齐劳动”可知,宣传画反映的是 1953 年开始的农业 合作化运动,“爱国增产真光荣”说明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故选 D;1958 年开始建立人民公社, 1958 年出现“浮夸风”,A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合作社,“家庭副业”表述错误, 排除 C。 14.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 产品名称 1952 年产量 1957 年计划产量 增长百分比 棉纱 361.8 万吨 500 万吨 138页 7 第 棉布 11163.4 万匹 16372.1 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 万吨 155.2 万吨 214 面粉 299 万吨 467 万吨 156 盐 346 万吨 593.2 万吨 171 A. 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 B. 经济建设侧重于改善民生 C. 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都有大幅增长,这表明政府非常重视人 民生活水平 提高,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轻工业部门,故 A 项错误;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侧重于 提高生产力,故 B 项错误;左倾冒进思想开始滋生是在 1958 年,故 D 项错误。 15.如图是 1970—1975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 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 B. 反映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C. 说明了发展经济成为中心 D. 反映出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0 年以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七十年代的外交关系出 现突破性进展,所以此时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的,故选 A 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 长并不能证明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更不能体现发展经济成为中心,排除 BC 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无法 的页 8 第 体现开放局面的逐渐形成,排除 D 项。 16.“为避免抽签及普选的任性,尚有一种预防:抽签选中者履职前须受试验……可是试验不在能力或才干, 只询问那人的品行及其家族,每个官员更须有祖传的田产。”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 监督体系缺乏 B. 重视贵族出身 C. 民主方式原始 D. 忽视道徳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抽签选中者履职前须受试验……可是试验不在能力或才干,只询问那人的品行及其家 族,每个官员更须有祖传的田产”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还保留一定的原始性,故 C 正确;材料信息 未涉及监督体系,故 A 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重视贵族出身,故 B 错误;“只询问那人的品行”说明重 视道徳要求,故 D 错误。 17.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并经历了“女儿出嫁给予嫁妆”从一种习俗变成法律的硬性规定;嫁妆的数额由 少到多;妻子对嫁妆的权利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 罗马法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 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财产分配 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B 【解析】 【详解】嫁妆婚姻制的演变反映了妇女在社会中地位的上升,这是罗马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选项 B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 C 中的“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 D 与题无关,排除。 18.以法国为中心的思想启蒙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狄 德罗的《百科全书》被称为资产阶级的“福音书”,这次思想启蒙……直接结果是,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 爆发。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材料表明 A.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社会转型 B. 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思想 C. 大革命促进启蒙思想传播 D. 孟德斯鸠倡导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次思想启蒙……直接结果是,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 法国确立”可知,启蒙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先导,推动了法国社会的转型,故选 A 项。材料中主旨在于说 明启蒙运动的作用,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说的是启蒙运动推动了大革命的发生,C 项与材料表页 9 第 述相反,故排除;D 项与 B 项同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9.1376 年,英国议会取得了弹劾政府大臣的权力。“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弹劾权由盛转衰,1805 年后, 英国议会再未实施任何弹劾。“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弹劾权逐渐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A. 分权制衡体制的形成 B. 君主立宪政体的完善 C. 议会政党政治的实施 D. 责任内阁制度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英国近代政治体制。在责任内阁制下,内阁首相是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国王形式上 批准后方可组阁,内阁成员和首相采取共进退,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议会对政府大臣的弹劾权失去了意 义,选项 D 正确;英国议会弹劾政府大臣本身就是分权制衡体制的落实,两者并不矛盾,因此 A 项不是其 衰亡的原因,排除;议会弹劾权的衰亡是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的表现,因此后者不构成前者衰亡的原因, 选项 B 排除;议会弹劾权的衰亡和政党政治无关,排除 C。 2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 难得的奢侈品。15 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 19 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 8 公斤,蔗糖不 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 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 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 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 B。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 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 错误。依据材料 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 的主要原因,C 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 错误。 21.1830 年,妇女和儿童占英国棉花工业中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然而,随着 1833 年《工厂法》的出台, 童工雇佣量下降,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所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1870 年以前妇女在纺 织业中占了总劳动力的 50%。由此可知(  ) A. 技术发展进步,妇女角色转变 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页 10 第 C. 社会分工细化,妇女思想解放 D. 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完成的重要标志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主要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妇女成为早期工 厂中主要的劳动力”说明妇女从家庭主妇向职业女性的角色转变,故选 A;B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没 有涉及“思想解放”的相关信息,排除 C;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2.1938 年,苏联农场用多出 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 10 倍的人力劳动,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 之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美国走出经济大危机的阴影 B. 美国采用了生物转基因的技术 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 苏联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苏联耕地比美国多,投入的劳动力也多,但在斯大林模式下, 片面发展重工业,对农业实行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 C 选 项正确。A 选项错误,到 1939 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美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 阴影,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此时生物转基因技术尚未出现;D 选项错误,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 标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3.自宣布脱离“欧盟”以来,英国的“脱欧”进程一再受挫,由“脱欧”变成了“拖欧”。此现象客观上反 映出 A. 欧盟极力维护一体化进程 B. “脱欧”背离了英国利益 C. 英国与欧盟矛盾得到缓和 D. 全球化密切了彼此的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脱欧短期内对英国有利,但是不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所以欧盟不允许其脱离,同时英国脱 欧,外资从英国撤离,影响伦敦金融中心 地位等问题困扰着英国和欧盟,从此变成了“拖欧”,原因就是 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密切联系,出现牵一发而动全部,故答案为 D。 欧盟极力维护一体化进程有一定的 道理但是并不全面,英国国内也有不同意见等其他原因,A 错误。英国“脱欧”是为了英国利益,B 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英国与欧盟矛盾得到缓和,D 错误。 24.1966 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说:“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 的页 11 第 显的统一。我容许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建筑的二元性。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我爱两者兼 顾,不爱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是黑白都要,或是灰的。”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提及建筑师文丘里强调对艺术的追求杂乱胜过统一,主张两者兼顾,这 符合现代主义的风格,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等手段超越现实塑造形象, 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与材料信息不符;B 选项错误,现实主义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和具 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与材料信息不符;C 选项错误,印象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 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25 题 13 分,26 题 13 分,27 题 16 分,28 题 10 分,共 52 分。) 25.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 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 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 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 1835 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 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20 世纪 30 年代,李宗仁等以“建设广西,复兴中国”为口号,开始了经营广西策略。提出了 具有广西特色的三自政策,即“自治、自卫、自给”,以村为自治单位,实行村治。在推行村治过程中独创 “三位一体”制:一个是崭新的创造的基层政治制度,一个是实现民权主义最具体的办法——村街民大会, 一个是具有战斗性的组织和训练的民团。基层自治组织依托民团,实际上既作为政治动员的手段的同时也 带有军事动员的意味。……这结束了广西乡村社会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态,过去历代王朝统治未曾到达 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也都建立了乡村“政权机关”。 ——摘编自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基于清末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广西基层自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答案】(1)原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 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页 12 第 播。(制度保障,政策法规的引领等) (2)特点: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或政治动员与军事动员相结合;政府管控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或政府 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设置专门的机构。 影响:结束了广西乡村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态;客观上加强了政府的行政权力;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社会 的控制;有助于发动民众抗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乡村基层政治近代化。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美国建国后”得出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根据“西方各国在继承地 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得出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根据“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 位的制度”得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根据“英国在 1835 年”得出工业革 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根据所学还可从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等方面分析总结。 (2)特点:根据“既作为政治动员的手段的同时也带有军事动员的意味”得出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 或政治动员与军事动员相结合;根据“提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三自政策”“以村为自治单位,实行村治” 得出政府管控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根据“基层自治组织依托民团”得出设置 专门的机构。 影响:根据“结束了广西乡村社会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态”得出结束了广西乡村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 态;根据“过去历代王朝统治未曾到达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也都建立了乡村‘政权机关’”得出客观上加 强了政府的行政权力,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根据“是具有战斗性的组织和训练的民团”得出有 助于发动民众抗战;根据所学,还可从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乡村基层政治近代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 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 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 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受控制人口迁移的城市化道路和忽略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作用的影响, 城市居民没有选择住宅的自由,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城市居民以单位为中心的居 住空间,主要不是由于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尽管在单位居住空间内部还是存在着某 种程度的“级别”痕迹,但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尺度上,只能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 混合居住模式。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 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 世纪 40-60 年代美国城市产生的中产阶级大規模人口页 13 第 “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 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賀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枃设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二战后的美国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上的差异, 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不同特征:古代西方城市,世俗皇权与教权鼎立,皇权受制于教权,所以传统城市的空间结 构是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在古代中国,帝王集王权与神权为一身,世俗王权大于神权,导 致王宫建筑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地位突出,城市建筑等级性的特点明显。 (2)差异:中国:社会居住空间分异不明显;居住区与工作区混杂。 美国:人口的郊区化,不同社会阶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程度高。 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平等意识形态的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政府行政指 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政府管理方式或政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美国:家庭小汽车的普及与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等因素;联邦政府有关的 住房政策和城市房价租金过高客观上促进人口的郊区化,从而加深了不同社会阶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程 度。 (3)主要因素:文明类型的不同;交通技术条件;人们思想观念变化;政府的经济政策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 结构….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结合所学从西方教权高于世俗权力的背景及 中国皇权至上的背景进行特点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二“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不是由于 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混合居住模 式。”“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中产阶级大規模人口“郊区化”运动”进 行概括即可,二问根据上述材料,中国结合所学可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意识、经济模式影响、政府管理方 式进行分析;美国结合所学可从交通发展、社会心理、政府住房政策进行分析阐述。 (3)结合中美城市特点的比较,可从文明类型、交通发展、社会观念及政府政策进行分析阐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田人口往往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国家的社会页 14 第 公共管理职能包括保障社会福利,国家財政可以通过社会救济等经济补助手段扶助那些生活贫的民众。社 仓、义庄更多体现出宗族互助的特点,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明清以后商业逐渐发达起来,富有 的商人大量涌现,他们通过慈善捐助的形式帮助穷人,使牧助行为更加社会化,体现出超越宗族的特点。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清末民国的思想界进一步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的弊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开始构建新 的社会救济制度。到近代,人们将新的生产力与社会救济联系起来,提出“建仓储不如推广铁路轮舟″的 思想,铁路轮舟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设。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快逹发展,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提 高了人们出行逃亡的速度和救荒的效率。薛福成认为.兴建铁路,除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物资迅速运送到 目的地。从而在救灾过程中嬴得时间外,还由于需要“有修路之工,有驾驶之人。有巡嘹之丁,有路旁短 送之车马,有上下货物伺候旅客之夫役”,可以大大地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扩大人民生计。 ——摘编自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冋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蠃脱贫攻坚战,硝保到 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 会。 ——摘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救助行为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答案】(1)变化:由宗族互助到跨越宗族社会救助;救助贫困对象范围由窄到宽;救助方式上由行政性 向社会化方向转变; 原因: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延伸传承;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社会意识的增强;小农经济生产力 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 (2)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西方社会救济福利思想的传入;中国 知识界的思想解放;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为世界消除贫困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解析】 【详解】(1)关于变化,由材料“社会救济等经济补助手段扶助那些生活贫的民众。社仓、义庄更多体现 出宗族互助的特点”,可见由宗族互助到跨越宗族社会救助;由材料“救助行为更加社会化,体现出超越宗页 15 第 族的特点”,可见救助贫困对象范围由窄到宽,救助方式上由行政性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关于原因,由材料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可见儒家思想的影响;由材料“宗族互助”,可见与宗法观念 相关;明清时期社会救助行为发生的变化,还与小农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社 会意识的增强相关;除此之外,社会救助也与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相关。 (2)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由材料“新的生产力与社会救济联系起来”,可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材料“铁路轮舟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设”,可见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由 材料“建仓储不如推广铁路轮舟”,可见西方社会救济福利思想的传入;由材料“批判反思基础上,开始构 建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可见中国知识界的思想解放;由材料“进一步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的弊端”, 可见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由材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促进经济发展、 巩固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为世界消除贫困工作提供借鉴等方面作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 时期 饮食文化特色 先秦时 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 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 期 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 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 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 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 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 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元明清 时期 忽必烈力主的“涮羊内”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 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 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代的“满汉全 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页 16 第 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伴随 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文化,隋唐实行科举制,饮食文化反映社会阶层 的流动,并体现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传统饮食结构 的变化。元明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吸收了蒙满民族气息并打上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烙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拟出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阐述:根据“贵族饮食有‘八 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说明先秦时期,中 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根据“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 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说明秦汉时 期,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文化,隋唐实行科举制,饮食文化反映 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体现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根据“‘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 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说明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 推动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根据“忽必烈力主的‘涮羊内’火锅风行全国……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 国人充饥的主食。……‘满汉全席’”,说明元明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吸收了蒙满民族气息并打上了新航 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烙印。最后总结说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了开放性和 包容性。页 17 第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