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语文测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案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带走(方便老师评讲),答题卡不得带走。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
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
文化精神。
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
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
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
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
诗,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十几万、二十万行。
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因此,
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
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
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
“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
为名,叫作“汉人”;以唐为字,叫作“唐人街”。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
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明史·神宗本纪》中只记一句话:“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万历
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
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到了 18 世
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
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
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正是在近代付
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
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精致的瓷碟只能培育出绿豆
芽,广阔的大\/8/8/、地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为此,有必要提倡“五学法
门”,即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所谓“脚学”,就是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注重田野调查,以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就算研究中国传统文学,我们也要用好“脚
学”,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学地理学”。这种方法接地气,可以形成文学与地理关系上的“七巧
板效应”。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史诗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
诗,因而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印度的热带雨林史诗。
(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
的辉煌。
B.文中提到的“七巧板效应”是指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了解中
华文化。
C.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体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未来的文
化品格。
D.由于受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言论的影响,中原文化没有了产生史诗和神话传说的
土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先指出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的意义,然后分角度阐发如何加以研究
和探究。
B.文章引用《明史·神宗本纪》和《四库全书》中的内容,论证了自大封闭会导致落后
的观点。
C.文章在论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时,运用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并运用比喻增强了形
象性。
D.文章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利用好“脚学”对区分少数民族史诗与希腊、印度史诗有着重
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明朝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借鉴,使中国错失了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
契机。
B.由于黑格尔对中华文化存在片面、错误的解读,所以他才得出了“中国没有史诗”的
结论。
C.清朝乾隆时期注重八股取士,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导致中国无法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
程。
D.用好“脚学”,注重田野调查,就会产生积极效应,使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出现繁荣景
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4 月 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
务》)。该文件明确,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300 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
限制;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500 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
落户限制。
根据这份文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
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
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2019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在这一重要节点上,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体现了
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
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此时不断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重点任务》指出,要深化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在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
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2019 年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
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摘编自《大城市放开落户限制,影响几何》)
材料二: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都市圈承载着一国的经济、文化、
信息、科技、知识、人才等核心力量。都市圈首先需要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的核心城市,
其次需要圈内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全面一体化,从而使得不同区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然而,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而生
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没有社会体制的一体化,就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一
体化,也就不能实现产业的高效分工协作。都市圈的户籍管理由“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到
“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改革,将有力扫清阻碍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
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础。
调整落户制度,实现小城市落户的全面放开、中等城市落户的逐步放开和大城市落户的合理放
宽,释放不少改革红利。但需要正视的是,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社保
等配套制度改革差距仍不小,农民在中小城市的落户意愿不高,户口隐形标签仍然存在。在户籍制
度改革即将迎来“大考”之际,“城市群的户籍一体化”打开了突破口,将成为户改的新方向,必
将有力促进“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摘编自《以都市圈融合促进户籍改革》)
材料三: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既需要吸引各类高端人才,也需要农民工群体。现代城市的竞争体现在人
力资本的竞争上,农民工正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一环。前几年,一些城市背离了城镇化规律,企图只
要白领置业,不要蓝领落户。表面上看,这降低了城市公共服务费用,实际上对保持城市竞争力不
利。一些大城市居民常抱怨请工难、雇工贵,其中固然有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的因素,但也与所在城
市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策希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能在城市落户。不过,也有部分
进城农民工仍不太愿意落户,实际落户进程并不及预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有些地方过多考虑落
户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随之而来的人口红利。这些城市虽然放开落户,但舍不得给予相应的公
共服务,对农民吸引力不大;二是随着农村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各类权益在增值,一些农民不舍得
附加在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他们认为保留农村户口会更“吃香”。
说到底,农民关心的不只是户口本上的“城镇”或“农业”字样,关键是依附其上的各项福利
能否同步跟上。至于选择落户哪座城市,往往会看经济安全感和情感归属感强不强。因此,各地不
妨在农民“等等看”的同时,积极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提高户口背后的含金量,让他们在城市也能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摘编自《户口“含金量”比落户本身更重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农民落户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这里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情感因素,在农民“观望”
的时候,我们要跟上各项福利,并要有耐心的态度。
B.都市圈“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户改的新方向,
有力地促进了“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C.一些大城市出现“请工难、雇工贵”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但也
与所在城市不允许蓝领落户的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D.根据文件规定,取消城区常驻人口 500 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大城市要调整积分落户政
策,把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作为重要积分项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差别化精准化的落户政策、对农村贫困人口和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的关注,体现出大城
市落户政策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
B.农民对城市给予的公共服务不满意,或认为农村的各类权益比落户城市带来的权益更
大,所以落户城市的意愿不高。
C.在财政方面,2019 年国家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这就能使落
户城市人口的公共服务得到保障。
D.有些城市过多考虑落户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人口红利因素,体现出目光短浅的一面,
新的政策将会对此起到矫正作用。
6.我国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有何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四季果香
三 石
其实也算不得是果园,不过房前屋后的空地都种上了果树。桃、李、蜜橘、葡萄、酸梅、甜柿、
青枣、黄梨,甚至还有冬蜜桃,各式品种少则三五棵,多则十来株,簇拥着一幢青砖黛瓦的房屋,
倒有些不一样的别致。
我刚到箬源村扶贫,与村支书曹定福走访贫困户路经此处时,心中便有些感慨,若村里的贫困
户都能如此,何愁脱贫,就是一步进入小康,也不是什么难事。
进了园子,曹定福高声叫喊,环林,环林。屋里有人“哎”了一声,应声走出一个清瘦老人来。
相互几句简单的介绍问候,我便对园子赞不绝口。问起一年能有多少收益时,曹环林还没吭声,曹
定福先开了口,环林种水果,可是一个也不卖。我又说,不卖,自己留着也不错,四季都有新鲜水
果吃。曹定福说,自己吃?环林一个人,哪吃得了这么多水果?我迷惑了,不卖又不吃?曹定福与
曹环林一相视,嘿嘿地笑了起来。
曹环林是箬源村人,早年丧偶,退休前是镇果业办的技术员。退休后,曾跟着儿子去了市里,
待了不到一年,曹环林便搬回村里住了。他在门前屋后清出一块小空地,挖洞打底肥,种起了果树。
开始并没有种那么多品种,不过几株红心李、水蜜桃。到第三个年头,果树便果实累累了,引得村
里一干顽皮孩童时不时跑来偷摘水果。那会儿曹环林家还有青砖堆砌的院墙,一米来高,虽然费些
周折,但孩童们还是很容易就能翻进院子。曹环林倒也无所谓,躲在门后看着孩童们摘水果,生怕
贸然出现会惊着他们。时间一久,孩童们发现了门后的眼睛,惊呼一声作鸟兽散。跑出几步,也不
见追来,胆子便大了起来。后来,曹环林干脆将院门打开,由着孩童随意进出。时间一久,有胆子
大的,摘果时还“爷爷”“大伯”地叫唤,倒也给冷清的院落增添了些许热闹。
水果是有季节的,没水果了,孩童们自然不再来了,院子里便回归了往日的寂静。曹环林想了
许久,先是将院墙给拆了,又去弄些各种各样的果树来,没过几年,原先的院子便成了如今的果园,
院子里差不多一年四季都有成熟的水果。
曹环林家,渐渐便成了孩童们的乐园。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差不多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尽
是些老人和小孩,尤其是周末,学校不上课,孩童们都喜欢跑来曹环林家,吃着水果,做着作业。
我四下细看,葡萄架下、水果树旁,还有屋内厅堂,果真有好些小桌小凳的,想是做作业时用的。
曹环林摘了一串葡萄递给我,取一粒吮吸入口,自是酸甜可口。我说,曹大叔你可是做了件好
事,不然这些留守儿童没了去处。曹环林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其实我也是觉着冷清,有这帮孩子
和我做伴,高兴还来不及呢。不过——
看看曹环林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有什么难处。曹大叔,有什么事要我们做尽管开口,
一定竭尽全力。
曹环林说,要是周末能有个老师给孩子们辅导,就再好不过了。
我没有丝毫犹豫,这事好办,交给我就是。不过,我要是把这事办好喽,你可得答应我一件事。
曹环林说,你说,什么事?
过些日子再跟你说。我笑了笑。
我是团县委派下来扶贫的,管理着青年志愿者队伍呢。
挑了一个周末,我带着几个志愿者来到曹环林家。这些志愿者里既有语文数学老师,也
有音乐美术爱好者,甚至还有跆拳道教练。志愿者们还随身带来了电子琴、画板画笔、各类文
学书籍……
孩童们高兴得蹦蹦跳跳,曹环林也乐得合不拢嘴。
曹大叔,这事我可办好了,那我的事你也得答应喽!我说。
什么事?你尽管开口。
我说,我跟定福支书商量了,准备带着村里家家户户种果树,想请您老人家出山,当技术顾问,
怎么样?
我当什么事呢,我答应了。不出三年,保证让箬源村变成孙猴子的花果山。
有顽皮的孩子按响了电子琴,虽不能成曲,却也是清脆悦耳……
(摘编自《巴中日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对果园的描述,“我”初见果园就觉得果园“有些不一样的别致”,为小说增
添了浪漫的理想色彩。
B.“我”作为扶贫干部,因为心里有事要请曹环林帮忙,所以才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帮
他找到了辅导老师。
C.“保证让箬源村变成孙猴子的花果山”一句含意丰富,既指让箬源村变成真正的果园,
也指让孩童们更快乐。
D.曹环林种的水果不卖也不吃,他和村支书的“嘿嘿”一笑,为小说设置了悬念,为下
文插叙果园的由来作铺垫。
8.小说为塑造曹环林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以“有顽皮的孩子按响了电子琴,虽不能成曲,却也是清脆悦耳……”结尾有什么好
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为太学生,跌荡少检,久不调。盩厔人江融晓兵术,元忠从之游,尽传
所学。仪凤中,吐蕃数盗边,元忠上封事洛阳宫,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迁监察御史。帝尝
从容曰:“外以朕为何如主?”对曰:“周成、康,汉文、景也。”“然则有遗恨乎?”曰:“有
之。王义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莱。议者谓陛下不能用贤。”帝曰:“我适用之,闻其死,顾已无
及。”元忠曰:“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帝默然惭。
迁殿中侍御史。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李孝逸军。至临淮,而偏将为贼败,孝逸惧其锋,按兵未敢
前。元忠曰:“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
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孝逸乃引兵击敬业,平之。还,授司刑正。为御史中丞,为
来俊臣所构。将就刑,神色不动。俄敕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免死,传声及于市,诸囚欢叫,元忠独
坚坐。酷吏诛,召复旧官。圣历二年,迁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
忠笞杀之,权豪惮服。俄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御突厥。元忠驭军持重,虽无赫然功,而亦未尝败。
中宗在东宫,为检校左庶子。时二张势倾朝廷,元忠尝奏曰:“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
在君侧,臣之罪也。”易之等恨怒,因武后不豫,即共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挟太子为耐久朋,遂
下制狱。后寤其谗,然重违易之,故贬元忠高要尉。中宗复位,进侍中。武后崩,帝居丧,军国事
委元忠裁可。拜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谒告上冢,诏宰相诸司长官祖
道上东门,赐锦袍,给千骑四人侍,赐银千两。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
睿宗诏陪葬定陵。
(节选自《新唐书·魏元忠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
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B.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
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C.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
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D.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
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东宫,内廷后宫之一,古代帝王骄奢淫逸,嫔妃居住地常有东西二宫之分。
B.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C.制狱,皇帝特命监禁罪人的狱所,类似“诏狱”,多涉及钦命的法律案件。
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既祖,取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元忠正直敢谏,不惧得罪权贵。他做监察御史,指出皇帝不能用贤,令皇帝感到惭
愧;他笞杀张易之家奴,招致张易之等人的忌恨、诋毁。
B.魏元忠内心强大,从容面对死亡。他陷入酷吏来俊臣罗织的案件之中,被判处死刑,
将要行刑时,面不改色,被赦免时也不曾欢呼雀跃。
C.魏元忠才能卓越,具有治理才能。他做太学生时向江融学得兵法;仪凤年间,向皇帝献
上应对吐蕃的策略;在洛州做长史,治理号称严明。
D.魏元忠审时度势,行事谨慎稳重。他做李孝逸监军,为其分析情势,促其出兵平定徐
敬业叛乱;在抵御突厥时,他驭军持重,未有败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
(2)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除夜作
高适(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宿石头驿①
戴叔伦(唐代)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②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①作者戴叔伦,润州金坛人,此诗写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
驿,离故乡金坛(今属江苏)不远,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里。②支离:即分散。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首诗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通过除夕之夜集中的抒写出来,精练含蓄。
B.第二首诗尾联一个“又”字,写出了诗人年年待岁,终于迎来了春天,足显豁达之情。
C.两首诗都有“寒灯”意象,均点出岁暮天寒,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凉寂寞。
D.两首诗题材相同体裁不同,高诗为绝句,戴诗为律诗,均表达了思乡、年华易逝的感慨。
15.戴诗中“万里未归人”意为“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沈德潜却说此句:
“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不然,石头城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
请你结合本诗的内容对沈德潜的说法进行反驳。(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
的 长 江 三 峡 便 是 盛 景 之 一 。《三 峡 》 中 从 色 彩 上 对 三 峡 景 物 进 行 了 精 妙 的 描 写 :
“ , ”。黄州文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
“ , ”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除了自
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
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 , ”(《离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从衣
食住行到文化娱乐,人们的物质需求有成千上万的产品可以满足。但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物质极
大丰富的时代,我们却时常陷入选择的障碍和满足感的匮乏之中。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
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所需求的人们。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外
部世界追求速度、效率,但人们的内心却想慢下来;外部世界都在讲变化,跟不上变化似乎就会被
淘汰,但人们内心却渴望那些生命中的永恒。这是当代人生存的真实状况。
荥窖这些年销售得最好的一个系列就是风炉加茶壶的组合。风炉烧的是炭火,煮一壶水需要两
小时。从功能性上讲,这是一个应该被这个时代淘汰的产品,它与讲求效率的“主旋律”相悖。但
为什么人们喜欢它?我想,风炉煮茶也许能让人联想到“围炉夜话”这四个字,这个场景打动了太
多的当代人。( ),也许就是这组产品的当代价值。被这组产品打动的人,我相
信都有这样的觉悟,都有摆脱外部世界那些强大裹挟力量的内心需求。哪怕有些人买回去也是将其
束之高阁,但它疗愈内心的作用已经显现。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围炉夜话,促膝长谈,不再是人和屏幕的对话,而是面对面交流
B.围炉夜话,不再是人和屏幕的对话,而是促膝长谈,面对面交流
C.因为围炉夜话,不是人和屏幕的对话,而是促膝长谈,面对面交流
D.因为围炉夜话,不是人和屏幕对话,所以需要促膝长谈,面对面交流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围炉夜话”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增加伙食营养,“慈祥”的工程老板教人将捡来的菜叶用盐水浸泡作为工友的菜肴。
B.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
昶所撰。
C.话剧是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外来戏剧形式,“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D.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基本要求之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需求的
人们。
B.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技术、工艺、材料等之外,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人
们的需求。
C.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
人们的需求。
D.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
需求的人们。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在锻炼时,肌肉组织会受到轻微的损伤。 ① ?科学工作者普遍认为,如果你
在锻炼结束后的 45 分钟内, ② ,肌肉组织就能很好地自我修复。有研究表明,胰
岛素有助于把蛋白质运送到肌肉以修复受损肌肉和制造新的肌肉,而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碳水
化合物最易引发胰岛素的释放,所以在锻炼结束后,你最好 ③ ,并搭配精益蛋白
质,这是合乎情理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11 月 13 日,国家文物局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多年来,在
国家文物局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包括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在内
的六尊兽首铜像回归祖国。此次马首铜像回归故里,彰显了文物记载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是中
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伟大见证。马首铜像由港澳知名爱国人士何鸿燊先生出资购得,2019 年 11
月,何鸿燊先生决定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经多方协商,马首将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
处收藏,成为第一尊回到圆明园原址的十二生肖兽首。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
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 2020 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
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以“20 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
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
③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 “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 文 全解全析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17 18 19
D B A A C B D A A B A D C
1.D 【解析】D 项,“没有了……土壤”分析错误,原文是“得不到完整记载”。
2.B 【解析】B 项,文章并没有引用《四库全书》中的内容。
3.A 【解析】B 项,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史诗的原因是“中原文化……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
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C 项,“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分析错误,原文说
“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文章强调的是体制的原因。D 项,过
于绝对,还有其他条件。
4.A【解析】B 项,未然变已然,注意原文的“将成为”“必将有力促进”;C 项,两个原因
之间没有主次关系; D 项,城区常驻人口 300 万—500 万的Ⅰ型大城市只是全面放开放宽
落户条件,不是取消落户限制。
5.C 【解析】“使落户城市人口的公共服务得到保障”不仅要有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支持,
还需要省级财政乃至地方政府的支持。
6.①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②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引领作用。③将有力扫清阻碍都市圈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
定基础。④释放改革红利,同时给城市带来人口红利,保持城市竞争力。(每点 2 分,答出
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先,审清题目要求,分析“加大户籍改革力度的意义”;其次,结合三则材料认
真梳理筛选。
的
7.B 【解析】B 项表述有误,“我”之所以爽快答应帮助曹环林找辅导教师,是因为“我”觉
得这是好事,解决了留守儿童的作业辅导问题,这也是扶贫干部的职责所在,并不是因为有
事要请曹环林帮忙才帮他找辅导老师的。
8.①动作描写。“躲在门后看着孩童们摘水果”“干脆将院门打开”“将院墙给拆了”等动作
描写,表明曹环林愿意让孩童们来果园,喜欢孩童们带来的热闹。②语言描写。曹环林想
请“我”帮忙时的欲言又止的话,爽快答应了“我”的要求时的自信,都通过语言表现了
出来。③侧面描写。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对别致果园进行描写,以及对院子里孩
童的乐园的描写,都侧面表现了曹环林对孩童们的爱和默默付出。(每点 2 分)
【解析】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可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小说中的正面描写有语言、动
作、神态、细节等;侧面是通过“我”的所见来描写的,果园里有四季果香,果园成为孩
童们的乐园,这都来自曹环林的默默付出,从侧面凸显出人物形象。
9.①清脆悦耳的电子琴声和果园里人们快乐的心情相映照。“我”帮曹环林找来了辅导老师,
曹环林答应当村里种果树的技术顾问,箬源村将来会变成“花果山”,悦耳的琴声与人们快
乐的心情相映衬。②结尾句引人畅想。在曹环林的指导下,箬源村将会“四季果香”,村子
会脱贫,孩童们也会更快乐。③突出主旨。在欢快的音乐声里,农村脱贫致富有了希望,
脱贫路上需要“我”这样的干部,更需要曹环林这样有技术、有爱心、乐意为家乡做贡献
的人。(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重要句子的能力。小说结尾描写音乐声,并且有省略号,这就
会给人无限的遐想。曹环林将做村里种果树的技术顾问,这和题目“四季果香”相照应,
也更能凸显小说的主旨。解答本题,要结合小说内容,从主题、情节、结构、手法等方面
作答。
10.D 【解析】“万有一”表假如,与后面联系紧密,应在前面断开;“海内承平久”语意完
整,后面应断开;“闻”作谓语,“狂狡窃发”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其诛”是
“待”的宾语,不能断开;“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语意完整,后面要断开。据此分析
选 D。
11.A 【解析】A 项,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此外,汉代长乐宫称“东朝”,又称“东
宫”,太后所居,因以借指太后。
12.A【解析】A 项,“笞杀张易之家奴,招致张易之等人的忌恨、诋毁”分析错误,原文招致
“易之等恨怒”的原因是称易之等人是“小人”。
13.(1)刘藏器的品行与才能相称,陛下是知道的,如今七十岁任尚书郎。徒然叹息那一位
而又舍弃这一位。(得分点:“副”“徒”“彼”各1 分,大意 2 分)
(2)臣承蒙先帝的宠爱,不能至死尽忠,使小人得以在君王身边,是臣的罪过啊。(得分
点:“顾”“徇忠”各1 分,“臣之罪也”判断句 1 分,大意 2 分)
【解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副”,符合,相称;“徒”,徒然;“彼”,那一位。第(2)
小题的关键词语有:“顾”,宠爱;“徇忠”,至死尽忠;“臣之罪也”,判断句。本题难
度不大,直译后需要根据语境稍作调整。
【参考译文】
魏元忠,是宋州宋城人。做太学生,行为放纵不拘小节,很久不被调任。盩厔人江融通
晓兵法,魏元忠跟随他交游,学到了他的全部学问。仪凤年间,吐蕃多次侵犯边境,魏元忠
前往洛阳宫呈递奏章,谈论遣将用兵的要领,高宗称赞他的建议。升迁做监察御史。皇帝曾
从容地说:“朝外认为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呢?”魏元忠回答说:“是周朝的成王、康王,汉
代的文帝、景帝那样的君主。”皇帝说:“但是有遗憾怨恨吗?”魏元忠回答说:“有的。王
义方是一代英豪,却死在草野。议论者说陛下不能任用贤能。”皇帝说:“我刚要任用他,听
说他已经死去,后悔已经来不及了。”魏元忠说:“刘藏器的品行与才能相称,陛下是知道的,
如今七十岁任尚书郎。徒然叹息那一位而又舍弃这一位。”皇帝默然不语感到惭愧。升任殿中
侍御史。徐敬业起兵作乱,下诏魏元忠监督李孝逸的军队。到了临淮,而偏将被贼军击败,
李孝逸惧怕贼军锐势,按兵不敢前进。魏元忠说:“您是因为宗室而担任将领的,天下安危
系于一身啊。海内太平已久,听说狂狡之徒作乱,都关心倾听以等待叛军被诛灭的消息。如
今大军停止不前,则辜负了远近的期望,万一朝廷改命其他将领来替代您,您将如何解释
呢?”李孝逸于是率兵进击徐敬业,平定了他。回朝后,魏元忠授任司刑正。任御史中丞,
被来俊臣陷害。将要行刑,他面不改色。不一会儿诏令凤阁舍人王隐客飞速骑马前来赦免死
罪,喊声传到刑场,囚犯们都欢叫起来,只有魏元忠安坐不动。酷吏被杀,魏元忠被召入恢
复旧官。圣历二年,升迁做检校洛州长史,治理号称严明。张易之的家奴欺凌百姓,十分横
行,魏元忠笞杀了他,权贵豪强无不敬畏。不久魏元忠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抵御突厥。魏
元忠统帅军队慎重自守,虽然没有显赫战功,却也不曾失败。中宗在东宫时,魏元忠担任检
校左庶子。当时张易之、张宗昌权倾朝廷,魏元忠曾经上奏说:“臣承蒙先帝的宠爱,不能
至死尽忠,使小人得以在君王身边,是臣的罪过啊。”张易之等怨恨愤怒,趁着武后有病,便
共同诬告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阴谋挟太子为长久保持友谊的朋友,便将魏元忠拘捕下制狱。
武后明白是二张的谗言,但又碍于张易之,因此贬魏元忠为高要尉。中宗恢复帝位,魏元忠
进任侍中。武后去世,皇帝守丧期间,军国大事委托给魏元忠裁定。任尚书右仆射,知兵部
尚书,当朝掌权,群臣不敢有所企望。魏元忠请求还乡扫墓,皇帝下诏宰相及各部门长官到
上东门为他饯行,发给千骑营卫兵四人侍从,赐银千两。去世,享年七十余岁。景龙四年,
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睿宗下诏陪葬定陵。
14.B
15.(6 分) 参考答案:沈德潜认为诗句应该理解为从万里归来,而不是离家万里,原因是暂时
住在石头驿,还没有到家,否则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为什么说是万里呢。(1 分)这固然是
一种理解,但是不能因为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就不能用“万里”,除了可以理解为诗歌中常
用的夸张外,(1 分)从表达效果来说,只要诗人尚未到家,就会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万里”
不应该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来说的(2 分),这样更能表达出作者强烈的
思乡之情。(2 分)所以还应该理解为“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评分标准:理解沈德潜的说法 1 分,答出诗歌中善于运用夸张 1 分,写出情感 2 分,分析 2
分,(如果能分析出颔联的时空感也给 2 分)
16.(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每空 1 分,共 6 分)
17.A 【解析】根据前文可知,该空所填句子开头应该紧跟“围炉夜话”来说,而且前后句子
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据此排除 C、D 两项。“围炉夜话”“促膝长谈”语意紧密相连,为了
保持连贯,应放在一起,据此排除 B 项。
18.D 【解析】A 项表示反语;B 项表示引用;C 项表示简称;D 项与“围炉夜话”作用相
同,表示突出强调。故选 D。
19.C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二是主语残缺。具体来说,
“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所需求的人们”中动宾搭配不当,应将“需求”和“人们”互换
位置,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作为……从业者……需要……”主语残缺,需要补出主
语“我们”,据此可排除 B 项。
20.①那么如何修复损伤的肌肉呢 ②补充蛋白质 ③摄入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碳水化合物(每
空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①处,从前面看,肌肉受到轻微损伤,应该修复;从后面看,“就能很好地自我
修复”提示前面应填如何修复。②处,依据后文,应填修复的方法“补充蛋白质”。③
处,是结论性文字,前面讲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碳水化合物有助于胰岛素释放,而胰岛素
能促进蛋白质修复肌肉,所以应填“摄入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碳水化合物”。
21.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京举行,(2 分)该铜像由何鸿燊先生捐赠,(1 分)是回归祖
国的第七尊兽首铜像,(1 分)将由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1 分)
【解析】新闻压缩要抓住主体事件,马首铜像回归是主要事件,其次捐赠人信息、如何
安置都具有新闻价值,最后这是第几尊回归铜像,也是材料所强调的。作答时可用压缩
法和筛选法,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22.
莫言监考才真诚 疫考自会鉴人心
一场特殊的疫情,让 2020 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三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模拟
考试: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
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
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有多少学校在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
信考场。
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考
试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况,调
整后期的教学计划。从本质上说,考试的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实在没
有理由去破坏考试的规则。
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这个,其实我们在线下考试的时候已经
屡见不鲜了,更何况是线上考试。过去舞弊的同学,多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
题。可这次线上考试,不上报、不排名。所以,曾经作弊的同学,这次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动
力了。再说了,真有铁了心要舞弊的人,安排这种监考有意义吗?
再有,让所有父母监考,也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学,但是很多家长已经复工
了。难道还要父母再请假为我们监考,而影响复工复产的大局吗?即便有的家长还没有复工,
但也多是在家线上办公了。我们高三的同学都差不多是成年人了,如果这点自觉性都没有,还
让父母放下工作,专门为我们监考,于情于理应该都说不过去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监考,你从网上抄答案怎么办?要知道,这次的试卷是专家们
精心准备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原创,网络上是不太可能马上搜索到原题和答案的。也许还有
人还会说一千种一万种需要监考的理由。
在此, 我认为,无需一一反驳,有一个无需监考的坚定理由就行了:考试是为了我们自
己好。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我们真正有实力面对不足百日后的高考。
疫情,成为了我们这场特殊考试中的试金石。我绝对相信,大多数同学是讲诚信的。虽
然,我并不否认,监考也确实能阻止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绝不是只有监考才能考出真
实成绩的。真不如互信互助动,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充分信任我们一回,我们也自然会不
负所托,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
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
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审题】考生是时代的答卷人,高考作文写作内容要有时代性,这是作文命题的追求。以往
的作文题,能够反映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或者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就算是具有时代性了。
而本次作文题直接考查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估计是“前无古人”般的题目。这道作文题
从新冠疫情的背景切入,抗疫正在进行中,在家线上学习进行中,一场没有监考老师,在家
进行的考试正在进行中,这一切贴近学生实际,学生都有亲身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与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乍一看,这是一道写抗疫的文章的作文题,实质不是,这不是一篇写抗疫的文章的作文
题,只要我们细心审题,就不难发现,题目引导我们关注的,主要不是疫情,而是从考生熟
悉的“考试”入手,重点是思考“考试”,引导考生思考眼前的考试,延伸开去思考更广泛的
人生的考试,反映时代的声音与精神。这样的编排,有一定的迷惑性,头脑发热的学生很容
易掉到陷阱中,马上就写抗疫内容,而忽视了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是“考试”。
从三个写作任务来看,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一个写作任务是个人的反思,从假设的 20
年前后的“我”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看法,引起反思。第二个写作任务是侧重人与人之间的
思想交流,驳论就是向别人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与思考,这个是辩证思维的一种表现。第三
个写作任务是面向社会的思想展现。从三个写作任务比较来看,第三个写作任务限制性较少,
能够充分尊重学生思想表达的自由。
2020 年高考没有考试大纲,没有考试说明,只有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最强调
的是突出“情境”,这道题就是一个突出情境的很好的样例。突出情境,就是要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是“我是谁?”
第二是“我给谁写文章?”
第三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文章?”
第四是“要谈什么问题?”
第五是“要达到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道作文题,以 2019 年全国二卷作文题的形式来组题,提出三个写作任务。
“20 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这个写作任务,写作者“我”是 20 年后的“我”,是自己给自己写信,只不过是 20 年后
的“我”给现在的“我”写信。对这个写作身份与写作对象的转化是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的
关键。20 年后的“我”会是一个怎么样的自己?人生的阅历丰富了,心理成熟了……那个时
候的“我”会对现在这场特殊的考试有什么大看法与思考,是写这个写作任务写作的重点。
考生需要切换好这两种身份,写出 20 年前后“我”的思想的变化。
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
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这个写作任务,重点训练的是“驳论”,这既是文体上的要求,写一篇驳论文,也是论证
思路的要求,要求用驳论来进行论证说理。批驳的观点很清晰,就两个,一个是“有监考能
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另一个是“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
过程更重要”。
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需不需要监考员的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
如何看待的问题。
考生能够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提出批驳的意见,就可以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了。写作
者身份在这里没有进行限定,这个就以真实的自我身份进入写作最合适了。
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这个写作任务,写作重点是文体上的要求,是写一篇“评论”。评论的对象就是这场正在
进行的特殊的“线上考试”。
这个写作任务,隐含的两个信息需要注意:
一个是《南方教育时报》中的“时报”,突出当前时事,所以写成“时评”是比较合适的。
另一个是“教育众声”这个栏目名,从这个栏目名来看,是要谈教育问题,考生适合从这场
特殊的线上考试思考教育的问题。
参考立意:(以第二个材料为例)无人监考,让人减少压力,考试成绩就更好。无人监考锻
炼人的诚信度,让人们自觉遵守考场规矩。有些考试不是在考场中,而是让考生出外实验,
这样就无法监考。无人监考尊重考生。从小实行无人监考,培养考生诚实度。
行文结构:首先针对所给作文材料整理出观点“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
母参与监考”,其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社会上的一些人所持观点加以反驳,表明自己的态度:
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然后选取几个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
后再次阐明观点,收束全文。
素材:
1.这种尊重是要以不公平的竞争为代价的,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部分考生会认为自己
作弊不会被人发现,就可以轻易的拿到高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部分的学生就会积少成多,
造成考试的不公平。07 到 09 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均超过 1000 万人,假设 100 人中出现 1
人考试作弊,那么全国每年就有 10 万人在考试中作弊,銬的公平性将会严重倾斜。
2.从小保持无人监考,一部分人会养成诚信考试的好习惯,另一部分人会从小作弊,当
诚信考试的人看见作弊拿高分的人后,就会难免产生嫉妒的心理,为了不被中、高考等考试
淘汰,他们也会选择作弊,那么社会上将会形成一股作弊风,考试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3. 2020 年春季,“冠毒”肆虐,举国上下奋力“战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破坏了社
会生产和生活,搅扰了教育教学宁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这特殊的环境
下,学校、家庭一边抗疫,一边探索在线教育教学新路径;师生、家长共同尝试教育教学角
色大转变;教育人勠力践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开展线上教育教学。
突如其来的全国范围线上教育教学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
倒逼教师素养能力提升,促使家长学生接受新的挑战。
4. 学生居家学习在线受教,家长居家陪学、组织监督,同样接受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小
学生家长,他们在疫情期间,体会到教师管理的不易,学生教育的艰难。普遍渴望疫情早结
束,孩子早入学。就学生而言,在这期间受到生命教育,品质教育是真切的;学生学习力,
自控意识、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和践行是直接的、深刻的。尽管这种“散养式”学习会造成学
生“分层”、出现“分化”现象,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一种挑战,一种历练和养成的过程。对于
心中有梦想的家长、孩子,“居家学习”“在线教育教学”,会磨炼他们意志、定力,树立规
划意识、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是有利的环境和机会。教师报、人
民日报新媒体、央视新闻、新华社、国馆文化、长江日报、大河报、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等
多家媒体刊发的一组学习照《同学,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好看》,使人真切的感到:只要心中
有梦,心中就会自信、毅力坚韧!养成好习惯成就一生!教育抗疫,在线教学,是一次挑战,
也是家庭教育、学生成长的一场磨炼。
【点睛】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
一、首先要“读”: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 ②读材
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
二、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
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
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
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
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
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
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
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
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
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