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复课开学摸底考试卷
(基础篇)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坍塌 tān 檄文 xí 卷帙 zhì 子丑寅卯 mǒu
B.猝然 cù 歧韵 qí 芒硝 xiāo 礼尚往来 shànɡ
C.颓墙 tuí 接恰 qià 戕害 qiānɡ 一劳永逸 yì
D.荒芜 wú 窒息 zhì 精粹 cuì 一椽破屋 yuán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
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
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汉字的字形,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
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A 项,“子丑寅卯”中“卯”的应读(mǎo)
C 项,“接恰”中“恰”的应写作“洽”。
D 项,“一椽破屋”中“椽”的应读(chuán)。
故选 B。
2.下列句子中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要___。
②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___。
③对___在生活深处的文学宝藏的开掘,更需要平静与坚守,以使其在不急不缓中默默地延续。
A.各得其所 精要 隐没 B.各行其道 精妙 潜藏
C.各行其道 精要 隐没 D.各得其所 精妙 潜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
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
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各行其道”,指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认为对的去做。“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
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语境是说人人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也就是得
到相应的满足,所以选“各得其所”,从而排除 BC 两项。“精要”表示精粹切要,精练扼要的意思。“精妙”
指精致巧妙。语境是说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所以选“精妙”,从而排除
A 项。而“潜藏”指深深地隐藏; “隐没”指隐蔽、消失,渐渐看不见。语境是说挖掘隐藏在生活深处的
文学宝藏,所以选“潜藏”。
故选 D。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终年游客络绎不绝。
B.在国庆阅兵大典中,透过屏幕,我们看到了那些为新中国出生入死的百岁老战士,用多少溢美之词
来赞美他们都不为过啊!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的名言,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
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
D.寻古觅今,览外思己,都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将人民群众工作放在国家工作首位才是国家长治
久安、经久不衰的秘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掌
握其常见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
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B 项,“溢美之词”指表示过分吹嘘的话语,含贬义。语境是说对为新中国出生入死的百岁老战士的赞美,
用“溢美之词”不符合语境,褒贬不当。而且“溢美”与前面的“过多”有语义重复之嫌。
故选 B。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
②它们在一个 19 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③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
④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敞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
⑤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A.⑤②③①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③①④② D.②⑤③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
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
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
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
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
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本题要求选择“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
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这个题是一段介绍性的文字,内容是图书馆。其实选文出自翻译家王
佐良的《上图书馆》一文。做题的关键是抓住中心句,那就是“它比‘公书林’更神气”。后面的内容就是
将这座图书馆神奇的具体体现地方。这道题有一个突破口就是原句后面都有从原文那里来的标点符号。仔
细观察第①至⑤,这五个句子,每个后面的标点符号不同,这是破解此题的密码。这是一段有机的文字,
介绍图书馆的神气之处。第⑤句是中心句,是整个段落的核心,后面的冒号,其领起下文的作用。再看第②
句后面是句号,显然这是整个语段的结束。再看待选项,以⑤开头,而以②结尾的只有 C 项。仔细推理,⑤
是中心句,图书馆总体特征“神气”。第③句从外观的角度体现“神气”,该句“阅览室”三个字后面有一
个破折号,显然下面的文字是解释这间阅览室的,第①“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的文字正是呼应这间“阅
览室”。第④是大致介绍这间阅览室里的摆设;最后一句话②“它们在一个 19 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
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是讲阅览室给作者的震撼。
5.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论语》六部经书。
B.《劝学》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是对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的通称。
C.《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中的“乾隆”是指清高宗的谥号。
D.郁达夫,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2 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他的主要作品
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等。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
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我们要知晓其内容,掌握
其国别;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现代作家主要
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
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题干要求选择 “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 项,应该将《论语》替换为《春秋》,因为《论语》是四书之一而不属“六艺”;
B 项,君子是在文中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 项,“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而不是“谥号”。
故选 D。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C.知不可乎骤得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D.崖限当道者 限:限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
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
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
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D 项,“崖限当道者”中的“限”名词活用做状语,译为“像门槛一样”,而不是“限制”。
故选 D。
7.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
C.客有吹洞箫者 D.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
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
志。题干要求选择 “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蚓无利之爪牙”,“利”的意思是锋利的,作定语,修
饰“爪牙”。
C 项,“客有吹洞箫者”也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吹洞箫之客者”。
A 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B 项,不拘于时是被动句,标志是“于”。
D 项,“月出于东山之上”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
故选 C。
8.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以“学习”为话题,荀子重在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
则针对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强烈呼吁师道回归。
B.《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的过程中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如《劝学》中的“骐骥与驽马”,《师说》中的“圣人与众人”。
C.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赤壁赋》与《登泰山记》在写作的重点上并不相同。《赤壁赋》侧重将“景、
情、理”完美融合,《登泰山记》侧重写登山经过和观日出的情景。
D.《赤壁赋》抒发了苏轼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虽有“人生无常”的消极情
绪,但他并不沉沦于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表现出一种豁达洒脱的情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
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
B 项,《师说》和《劝学》都用了对比论证,这点正确;但《师说》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劝学》
里才使用了比喻论证。
故选 B。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
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
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
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
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
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
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
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
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
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
“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
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
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
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
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
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
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
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
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
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
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
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 年 5 月 7 日)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 项,“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理解有误,原文中说“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
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诗教”观是指孔子
对《诗经》评论中所包含的文艺观。选项偷换概念。
B 项,错把论据当论点,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是“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
‘诗’”,“兴观群怨”只是说明这个特色的例子。
D 项,“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说法有误,言过其实,并非“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
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C 项,理解正确。
故选 C。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
选“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是结论,不是前提,逻辑倒置。
故选 D。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
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说法有误,文章结尾虽然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纵观全文,重“教”重“诗”、以“教”为
本才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故选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你在西湖
①等你在西湖,惠州那个天然幽雅、义薄云天的西湖。
②“东坡太糊涂,西湖复西湖”。赖少其先生的这句话,总会在文人心底激起无边的波澜。当初的调侃
也好,叹惋也罢,却是对苏东坡命运的经典概括。中国古代的官员,有几人像他那样,揣了冷飕飕的任职
文书,拖家带口,在中国的几十个州疲于奔命?有几人像他那样,阅尽宦海险恶,饱尝溺水之危?所谓经
典概括,舍弃了大多的岁月烙印,只留下让他倾情以注的两个西湖。
③一个是杭州的西湖,绰约天下,仪态万方,风流热烈。一个是惠州的西湖,湖山拥吻,景观掩映,
萦绕一湖的诗意,吟喃着的是清奇娴淑的品格。
④九百四十年前,杭州通判苏东坡携友载酒,泛舟湖上。邂逅了美丽善良、冰雪聪慧的王朝云,从此
他的身边多了一个红颜知己。二十年后,屡经贬谪的东坡被贬惠州。两位王夫人先后逝去,姬妾们随着他
在官场的跌跌不休与生活的茹苦无期,一个个悄悄离开了他。陪他一路颠簸来到惠州的,只剩一个王朝云
了。进得苏门二十年,朝云经历的是饥寒之苦,抄家之祸,囹圄之灾,丧子之痛。跟随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除了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别的任何欲望,都是痴人说梦,甚或是不洁之念了。
⑤一贬再贬,变化着的只是职位,心系民生、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东坡至死不渝。一到惠州,东坡
就振作抖擞起来。他先是惊艳于惠州的美景,高唱“岭南万户皆春色”,继之为惠州包容的文化及淳朴的民
风所感动。他庆幸因祸得福,这用以流放罪臣的蛮荒瘴疠之地,竟然是一个人间天堂。那种阔别已久、衣
锦还乡的皈依情愫油然而生。他竭力筹措资金,兴修水利,迁造兵营,施药济人……不遗余力地改善当地
民生。
⑥“国家不幸诗家幸”,清人的这句话,一直被后人引用。其实,诗家之幸,不过是出了一些“国破山
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作。东坡贬惠州,却是一个“诗家不幸谪地幸”的典
范。“一自坡翁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东坡改善了惠州的民生,激活了惠州的文化积淀,使惠州成为
一个具有大山水、大人文、大境界、大前程的名城。
⑦最值得惠州自信和骄傲的,还是西湖。为了西湖的筑堤建亭,他不惜捐了犀带,也不惜花甲弱质,
亲临工地,日督夜巡。西湖修葺一新,他与民众欢宴相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惠州的西湖也由
东坡彼时的五湖六桥,再到之后的八景、十四景、十六景,日益生机勃勃,早已成为天下的美景。它天人
合一的精神格局,古今互照的深刻意蕴,不仅仅滋养着惠州,也滋养着天下。长长的苏堤,就是融汇天人、
穿越古今的天路。堤被两排常绿的榕树簇拥着,抬头看得见树冠上的醉醺醺的白云,这白云都是东坡当年
结交的酒徒,只要晴日就赖在那里。低头可见水中无数的明眸,它们因王朝云舒袖而生,闪烁的秋波给行
人讲述当年筑堤时的热闹场面。
⑧走过苏堤,西山早已敬候。西山并不算高大,却是碧翠晶莹,如婴初洗,即便是朗朗晴日,也处处
湿润养目;不要说花卉草木了,就连石阶砖墙也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陈香。耸立在山顶的就是著名的建于唐
代的泗洲塔。登临顶层,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几座岛屿把西湖巧妙地分割为五湖,五湖息息相通,又让
景致俏皮地陈列,一景刚刚隐约,又一景猝不及防忽焉扑面。古人有“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
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的诗句,来赞扬六桥和苏堤之美。
⑨绝佳的景观,必有刻骨铭心的伤怀之处,可称之“景魂”。西湖的“景魂”就在西山之东的孤山。三
十四岁的朝云香消玉殒,始也西湖,终也西湖,孤山竟成了朝云的葬身之地。既把惠州作为家乡,又因朝
云长眠于此,东坡唯一的奢望就是终老惠州,与朝云同葬一处,长相厮守。然而,不合时宜者过于天真,
他从不会韬光养晦,视韬光养晦为伪苦行僧伪君子的暗室小技。他的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
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为被贬惠州的诗作《纵笔》),引起政敌的忌恨,他们岂容东坡
这般潇洒快活?告密皇上,龙颜一怒,再贬海南岛的儋州。这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东坡最后一次拜谒朝
云墓,沉默良久,说道:“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他依稀听到墓中朝云的应答:“等你在西湖。”东
坡的话果真应验,三年后病死归途,而朝云的等待,已近千年。
⑩等你在西湖,在惠州人心中,朝云并没有死,她是照耀西湖的明月;她是守护这方水土的女神。朝
云墓前的香火,千年不熄!等你在西湖,只消在朝云墓前一站,那袅袅而上的,岂止是隔世的紫丁香?
⑪西湖的生命线是苏堤,苏堤是东坡卧身而成。走在苏堤上,步步都感受到东坡有力的脉动。世人不
必念叨什么人生苦短、白驹过隙,只要重情义、守善念地过好每一天,也就获得了永恒。商人不必计较经
营的盈亏,可知那亿万的资产,换不来一寸苏堤的美誉!身为官员的,不必埋怨风云多变、职位起伏,只
要以民为父母,把民本民生镌刻在心,竭力做好每件事,你便是百姓心中的丰碑。读书做学问的,不必囚
囿书斋,苏堤漫步,看看层层叠叠的湖面微澜,你可知那不只是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更有今人智慧的酬
唱以及不懈奋进的前呼后拥。
⑫等你在西湖,这是义薄云天的惠州人的一个美丽心绪,更是对天下人的呼唤。
(取材于李贯通的同名散文,原文有删改)
11.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苏轼的《纵笔》是七言绝句,而杜甫的《登高》,则属于七言律诗。
B.苏东坡,被贬惠州期间,除了写诗还创作了大量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C.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本文中的“紫丁香”就有此意。
D.犀带,饰有犀角的腰带。中国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腰带上的装饰不同,其官阶品位也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学常识重点是记忆,当然更需要
结合相应的文本去分析和推敲,也就是需要理解能力,不单单是死记硬背。平时,要善于积累;考试时要
善于甄别和筛选。题干要求选择 “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张冠李戴。“《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缅怀古战场赤壁的诗词,都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当团练
副使时所作,而不是被贬惠州所作。
1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都让苏东坡为之倾情以注,而这倾情以注也恰好体现了他的为官之道。
B.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堤被两排常绿的榕树簇拥着……只要晴日及赖在那里”,运用了拟人
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提两侧榕树环围,树冠上白云缭绕的美景,突出西湖天人合一的格局。同时也
暗示出苏东坡旷达豪迈的情怀。
C.作者在文中对“国家不幸诗家幸”这种说法表达了不满,更对其一直被后人引用提出了批评。
D.文章题目“等你在西湖”中“你”这个词不仅含义丰富,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重点是熟读文本,吃透作者的情感立场,梳
理清楚文章的行文脉络,掌握文本的大致内容。然后结合选项从内容和手法方面去分析和比较。题干要求
选择“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对本文作者的情感立场把握不准确,错在“表达了不满,更对其一直被后人引用提出了批评”这个地
方。其实,在原文第六自然段,作者这样写道“诗家之幸,不过是出了一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作”,从这句话看出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国家不幸诗家幸”这种说法,所
以对后人引用这句话提出批评的说法,于原文无据。作者只是为东坡贬惠州,是“诗家不幸谪地幸”的观
点张本罢了。
故选 C。
13.文章第⑥段说“东坡贬惠州,却是一个‘诗家不幸谪地幸’的典范”。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苏东
坡被贬惠州为什么是“谪地幸”?
【答案】①苏东坡通过兴修水利、迁造兵营、施药救人等改善了惠州的民生。②苏东坡把西湖休憩一新,
使之终成为天下美景;让西湖独特的文化意蕴滋养着惠州。③朝云墓成为惠州西湖的“景魂”,朝云的神感
染着惠州人。④苏东坡的经历、情怀让世人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14.①王朝云对苏东坡义薄云天。虽历经磨难,却始终与苏东坡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②苏东坡对惠
州人义薄云天。虽然一贬再贬,却心系民生,造福惠州。③苏东坡对王朝云义薄云天。面对朝云的等待,
不忍离开,期望终老惠州。④惠州人的义薄云天。受到苏东坡与王朝云的影响,惠州人在西湖等待着天下
人。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把握重点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理解丰富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要结合上下
文去品味和把握。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苏东坡被贬惠州为什么是“谪地幸”?因为苏轼是一代
大文豪,他被贬谪惠州,自然这里的山川风物、乡村民情是他歌咏的对象,因此这儿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
更多的人文气息。其次,苏轼是一个勤勉为政的清官,他打造惠州西湖的美景,可以说是造福惠州子孙万
代。而一代清官苏轼与民同乐的事迹更是传为惠州的佳话。总之,苏堤也罢,西湖也罢,因为有了一个被
贬谪到惠州的苏轼,人文价值蹭蹭上升,这就是“谪地幸”。总之,结合文本,筛选概括“谪地幸”的语句
即可。
14.文章第①段说惠州的西湖是“义薄云天”的。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惠州西湖的“义薄云天”体现在哪
些方面。
【答案】①王朝云对苏东坡义薄云天。虽历经磨难,却始终与苏东坡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②苏东坡对
惠州人义薄云天虽然-贬再贬,却心系民生,造福惠州。③苏东坡对王朝云义薄云天。面对朝云的等待,不忍
离开,期望终老惠州。④惠州人的义薄云天。受到苏东坡与王朝云的影响,惠州人在西湖等待着天下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
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
一点内容。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惠州西湖的“义薄云天”体现在哪些方面。此题可以从苏东坡
的人生经历中王朝云与苏东坡的相互照应、相互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可从“陪他一路颠簸来到惠
州的,只剩一个王朝云了。进得苏门二十年,朝云经历的是饥寒之苦,抄家之祸,囹圄之灾,丧子之痛。
跟随一个不合时宜的人,除了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别的任何欲望,都是痴人说梦,甚或是不洁之念
了”,等语句可概括出王朝云对苏东坡的不离不弃,义薄云天。从“一贬再贬,变化着的只是职位,心系民
生、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东坡至死不渝”“他竭力筹措资金,兴修水利,迁造兵营,施药济人……不遗余
力地改善当地民生” 苏轼造福惠州黎民百姓的角度,看出他的义薄云天。总之,挖掘出“义薄云天”的内
涵,那就是大仁大爱,无私奉献,然后结合文本,筛选提炼即可。
15.上学期,同学们阅读了《乡土中国》这部书,下面就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吧。
(1)下列文字与“亲密社群”所呈现的语言特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特点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是区别于另一个作家作品的重
要标志。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的个性、气质,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息息相关。而作品的语言特点,受制
于作家的语言风格,被描述的对象,以及作家所选取的文章体裁等因素,有灵活性,富于变化。首先搞懂
“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
经验愈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换句话说,在一个社群
中所用的共同语言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的特殊语言“行话”。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
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是用声音来做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做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
表情动作等,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
“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题干要求选择
“下列文字与‘亲密社群’所呈现的语言特点最不相符的一项”。
B 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恋人之间的眼泪传情,符合“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
C 项,“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中“名山、白鹿”是学道修仙的行话,属于
“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
D 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处用“廉颇”的典故,是昔日战功赫赫被重用,而今赋闲被冷落的
代名词。有落魄者惺惺相惜的“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
(2)下列诗句与选段中提到的风俗所体现的内涵最为贴合的一项是
《乡土中国》中,作者记述了这样一个风俗:“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
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
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A.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
C.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宋·王安石)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文章重要概念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抓住文章中
重要概念,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文章内容。题干要求选择“下列诗句与选段中提到的风俗所体现的内涵最为
贴合的一项”。首先读懂文本《乡土中国》中,作者所记述了的一个风俗:“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
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
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A 项,反映的只是浓浓的母爱。
B 项,反映的是志得意满,衣锦还乡。
C 项,反映的思乡情愫,是游子的共性,不是一方一俗。
D 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故乡水”三个字带有浓郁的乡土风俗特
点。我们时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风俗。
故选 D。
(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
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
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示例 1]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以口口相传、言
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示例 2】不赞同。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而记录的,但也正是因
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 40 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
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对个别问题进行创意解读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熟读文本,吃
透文章的主旨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实际作答。题干要求回答是否赞同费老在《文字下乡》中
的观点。其实费孝通老先生的观点是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有语言,有声音符号传情达意就可以了。如果
回答赞同他的观点,那么重点是表达:一,他说这句话的立场是基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二,传统的乡土社
会可以采用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如果否定他的观点,主要立足点:时代在发展,文字相较于声音
等亲密语言,有更多更大的优越性等等。总之,先读懂费孝通的观点,然后找准自己的立场,言之成理即
可。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陵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含,
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
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
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
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
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
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
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
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
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陁(tuó)山冈。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 迁:搬迁
B.然将适西山 适:到
C.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D.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美景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
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子瞻迁于齐安”的“迁”是左迁,即“被贬谪”,而不是“搬迁”。
故选 A。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迁于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
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
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
“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
愤怒感伤的情绪。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
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有误,错在“以乐景写哀情,抒发愤怒感伤的情绪”这个地方,其实全文既表达了
苏辙对兄长的安慰劝勉之意,又称赞了兄长面对坎坷仕途,旷达乐观的襟怀。
故选 D。
18.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答案】(1)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2)只要心中不觉得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
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
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
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
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
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盈”,译为“满,圆”;“虚”,译为“亏,缺”;“如”,像;“卒”,终究,最终;
“消长”,增减。
第(2)句采分点:“惟”,只有;“无愧于中”,状语后置句,其中“中”,是内心的意思。 “”“姑”,姑
且;“寓”,寄寓寄托。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
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
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
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
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
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
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
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
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
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
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
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
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
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
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
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
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
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
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
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
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
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
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赋得,分题赋,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
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
烟雨送客图。
B.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
时”,即傍晚时分。
C.第三联对“深”和“远”的描绘,渲染了一种微雨中迷濛之景。
D.前三联营造氛围,后一联抒发送别之情,全诗句句含蓄而内敛。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对情感的抒情方式把握不准。最后一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抒情方式是直截了当,直抒胸臆
的,而不是“含蓄的”。
故选 D。
(2)结合全诗,请从情与景的关系上,为颔联写一段鉴赏文字(80 左右)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眼前实景: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快飞;同时又借此景,表
达了深沉含蓄的离愁别绪。沉重的船帆暗喻着送行者心情的沉重,羽湿而行迟的飞鸟,是远去行人犹豫的
写照。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品鉴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效果和营造
的意境的特点和传达的感情。题干要求“结合全诗,请从情与景的关系上,为颔联写一段鉴赏文字”。做题
流程:先翻译一下“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一联的意思: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
得迟缓。这两句是写景句,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诗人借景抒情,通过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
和表达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而“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的比喻写
照。诗人除了借景抒情,还通过叠字“漠漠”“冥冥”,将 “帆”和“烟雨”等景物形象,刻画得更加形象,
进一步渲染出内心浓浓的离愁别绪。
五、情景默写
20.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作者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4)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答案】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渺沧海之一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
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
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
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
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
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幽壑”“潜蛟”“嫠妇”; “沧海”(不要把“沧”
写成“苍”)“粟”(是小米,下面是“米”,而不是“木”);“受业”“解惑”;“须臾”;“砺”(本义就是
磨刀石,所以偏旁是“石”)以及“博”“参省”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六、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两种看似对立的言论再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一是一份新闻期刊刊发文章《社会堕落,从贬
低文科始》,作者从个人化的视角和经历出发,为贬低文科的社会风气感到痛心疾首。二是南方一座城市的
副市长在演讲中表示,有必要重提“学好数理化,走遇天下都不怕”。
请你结合自身,谈一谈对以上两种言论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例文】
学好数理化 从来不等于贬低文科
每隔一段时间,关于文科重要还是理科重要的讨论,都会在舆论场上泛起尘埃。正如材料中的两种对
立观点一样。针对贬低文科的忧虑,更多地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纠偏,是对过往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而
在今天重提“学好数理化”,也与当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存在直接联
系。
衡量文理科的社会价值,理应避免非此即彼的认知偏见。无论是担忧“贬低文科”,还是主张“学好数
理化”,都不应该泛泛地喊喊口号、发发牢骚,而要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反思。
在拥有人文社会学科背景的人群中,常常弥漫着一股缺乏自信的情绪。文科生拿自己的专业调侃,已
成为网络段子的重要灵感源泉。而一些理工科背景的人由于过早脱离了系统的人文教育,在需要人文社科
知识解决问题的场合,往往缺乏判断力。现实中,如果不同学科背景出身的人讨论同一个问题,因为思维
方式和习惯的差异,常常“鸡同鸭讲”,让争议沦为口水仗。
而在当下重提“学好数理化”,不能回到功利主义的路子。科学和理性是社会文明的潮流,创新精神更
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然而,重视科学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倾尽所有社会资源,而人类的理性文明也不只有
发展科技一条道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与人文,是殊途同归的。科学发展离不开人文底蕴;而人文学科也
在不断注入科学研究方法,让人文关怀更接近社会现实的本质。
文理科的社会认知分野,有学科差异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受高中分文理科教学和高考分科考试的影
响。目前,在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中,陆续提出了取消文理科分科的措施。随着改革深入人心,造成文理科
失衡的制度因素被消除,社会的认识无疑会更加全面。
除了制度层面的纠偏,还要主张成熟的社会心态。自恢复高考以来,无论是社会对文理科的态度,还
是对具体学科的关注,都经历了很多轮的大起大落。几乎每隔几年都会有一些“明星学科”横空出世,相
应地总有一些学科被“打入冷宫”。对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应有恒心和定力,不要总是等到意识到某个领
域的欠缺时,才临时抱佛脚地补偿性发展。
其实,在中国社会日趋活跃的当下,“贬低文科”更多地成为伪命题。人文社科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不断凸显,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学科在各行各业扮演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而在公众心目中,“学好数理
化”从来都没有缺席,对科学的信仰,对技术实力的追求,始终是国家走向强盛的必要条件。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高考过后,考生很快要面临学科和专业的重大选择。对于考生而言,不管
是选择理工科专业,还是人文社科专业,都应该在充分了解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个人志向,让决定无
愧于心。而泛泛地为文科和理科哪个更重要争个高低,不仅肤浅,更与现实需求脱节。
【解析】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
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
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
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审题】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了两种对立的言论,一个认为社会贬低文科,一个又提倡学习理
科,很明显有重理轻文之意,而作文要求谈一谈对以上两种言论的认识,就是要求考生针对这两种言论发
表自己的看法,要结合社会现实及自身的经历来谈。此作文要求文体不限,但就观点类的作文而言,最好
写成议论文,这样会有理有据,使自己的话可说。
参考立意:
文科是无形的致使社会进步的力量。
只有文理兼修才能实现双赢,才能让我们自己或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行文结构:首先要分别写出文科和理科的优势,然后写出二者的关联,最后强调二者缺一不可,应文
理兼修。
素材:
工类专业的收入普遍要比较好,因为理工类专业的领域基本上都是高薪技术,重工业或者生活必备的
领域:例如,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类等等。而且他们的专业,技术含量比较高,属于专业类的,
可替代性比较低,社会需求量高,比较好就业,在一些不需要工作经验和实战能力的入门级、技术岗位上,
他们能凭借自己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背景,比文科生要有优势。
文科类的学生考公务员比较容易。这是事实啊,各个行政单位都比较喜欢能写东西的毕业生。
文科比较能培养人的气质。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类作品读的多了,人的气质真的不一样。
文科的知识点不像理科生一样,如果有一环不明白,那么后面的会都受到影响。文科知识点是一块一
块的,各个板块之间的联系不大。学起来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