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常见12种题型5种公式法5种记忆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历史常见12种题型5种公式法5种记忆法

ID:434408

大小:44.2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历史常见 12 种题型 5 种公式法 5 种记忆法 12 种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问 答 题 的 文 字 表 达 技 巧 基本方法: 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 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 一目了然。 1、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 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2、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 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 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3、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 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 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 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 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 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 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 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 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5、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 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 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 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 素等。 6、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7、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 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 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 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 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8、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 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 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 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 作用,切忌绝对化。 9、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 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0、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 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 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1、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 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 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 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 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 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 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 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 与史实的统一。 12、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 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 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 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 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 4 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 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 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 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 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 《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 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 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 7 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 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 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 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 4 点:1840 年 6 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 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 年初,英军扩大 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 年 8 月,英军 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 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 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 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 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 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 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 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 3 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 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 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 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 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 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 奴役的关系。“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 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 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 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 ——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 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 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 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 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 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 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 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 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 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 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 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 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 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 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 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 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 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 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 环境等问题。 历史分析“公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 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 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 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 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 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 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 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历史复习要注意 5 个隐形知识点 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我 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 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就要求 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 的发展时期。 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 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 1919 年至 1923 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 1924 年至 1927 年 7 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 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 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 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 年阿保机建国契丹 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 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 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 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 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56 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 因战国止于公元前 221 年,比东周时间要长 35 年,这段史实被 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 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 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 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 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 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 3 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 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 1912 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 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 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 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 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 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 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 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 1783 年英 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 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 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 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 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 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 如 1993 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 不行,非得答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 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雷是英 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 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可不 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 代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 克神庙,等等。 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高考历史学习 5 种记忆法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 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 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 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 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 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 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 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 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 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 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 (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成立大 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 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 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 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 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 它整理为: (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 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 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 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 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 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 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 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 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 359 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 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 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 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 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 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 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