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议再联结 丝丝且入扣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四步法
2015 年高考以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重视。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
文,考生最采用的结构模式是“引议联结”。这种结构,首先要选准切入点,引用中心事件,
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般一至二段,150 至 200 字;接着再回头对中心事件进行理
性分析,以证明论点,二至三自然段,400 字左右;然后联系实际说道理,搜集典型论据,
适当发挥,约 200 字;最后重申观点,总结全文,约 100 字。
这种结构看似简单,其实是颇有讲究的,只有按照其内在规律,步步为营,丝丝入扣,
精心为文,才能获得高分。下面我们就这种结构模式的写法作些具体分析。
一、引析材料,形成论点。
“引议联结”式议论文,开头一般在引述中心事件的基础上作简洁评论,并马上树立观
点,这一过程一般有“引—评—立”三个步骤。“引”,即针对自己确定的主题,简明扼要的
概述事件主体。这里须注意两点,一是忌机械照抄,二是忌花大篇幅回顾。“评”,即对事件
进行简单的理性分析。“评”既须简明扼要,又须深入挖掘,要多用因果句、条件句、假设
句,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呈现一定的论述力度,不能蜻蜓点水;“评”要善用反问句,体现
激情,可进行形象评析,促进读者共鸣;还可运用对比句,以渲情造势,运用呼告、设问、
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气势,加强节奏,也可以感叹句等将自己代入其中。
“立”,即直接点题,提出明晰的论点。论点句要语言简洁,与文章标题、结尾形成照应,
并贯穿全文。论点句的表述,可朴实明确,可充满意蕴,要充分体现个性色彩。
例段 1
清华热能动力系学生梁旋做了一个大鱼飞天的梦,随即退学,投身影视事业,开始构
筑恢弘的梦世界。【引】我们佩服这位同学的梦想和情怀,但是我们不能不问,他的梦想建
立怎样的基础之上?他有多少成功的把握?【评】认清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
能演奏辉煌的人生乐章。【立】 (《人生要有小目标》)
这是“引议联结”式结构的第一段,先用一句话概述事件,然后以转折复句作简要的
评论,连续两个问句直击要害,再以一个条件复句提出中心论点,“引—评—立”三步骤齐
全,全段不足 130 个字,干净利落,直指中心。
二、回议事件,阐述论点。
“引议联结”式议论文中的“议”,不同于“引评立”时的“评”,“评”只是为了得出论点,三言两语,要言不烦,而“议”是对论点的展开和阐述,是本论部分的核心内容,是
文章的重头戏,至少有一个完整的自然段,最好是两至三段。
回议材料可以才从这些方面进行:①定性质,即对事件的性质进行确认,指明这是什么
性质的事件,如果是负面事件,指出这里存在怎样性质的错误;②谈意义,即分析事件有怎
样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对人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③论是非,即对事
件的是非优劣进行分析评判,指出事件或人物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或是错在什么地方;④
说危害,即分析事件会有对社会哪些的危害,会产生怎样消极的后果;⑤挖根源,即从社会、
历史、心理等方面探寻事件产生的原因,为时代号脉,为社会把诊;⑥提措施,为根绝或倡
导某中现象或行为建言献策。
以上六点,回评时不必面面俱到,平分秋色,可以选择两三点进行重点阐述,各各独立
成段,做到层次分明,层层推进;也可以重点阐述其中一点,选择其他几点简单带过。
例段 2
就像王师傅所说的,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再安静。整个纪录片透露出来的正是
这种有条不紊、禅意十足的安静和宁静致远的神圣感。现在社会有些浮躁,人的欲望都在急
剧膨胀,人们看到故宫文物修复师傅们坐在简陋的工作台旁专心致志地思考和修复,会领悟
到师傅们不仅是在修复文物,更是在修复浮躁的心态和膨胀的欲望,引发社会对严谨、耐心、
敬业、精细的工匠精神的肯定和褒扬。【阐述意义】 (《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符码》)
这是从分析意义的角度对中心事件展开的回评,作者指出,工匠精神可以帮助人们修复
浮躁的心态和膨胀的欲望,引发社会对严谨、敬业的工匠精神的肯定和褒扬。
例段 3
人们巧立名目,争创“吉尼斯”记录,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尤其是西方的认可,这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存有媚外心态,缺少文化自信。【性质认定】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文
化问题上所具有的积极的精神状态,它体现为对于优秀传统的尊重、直面世界的从容、开创
未来的坚毅。一个民族缺少高度的文化自信,也就缺少了创新的精神底气,难以走在时代前
列。【危害分析】 (《扬州最大份炒饭错在哪》)
这是从分析性质和危害两个的角度对中心事件展开的回评,先将“扬州最大份炒饭”的
错误定性为“媚外心态”“缺少文化自信”,再指出一个民族缺少高度的文化自信,也就缺少
了创新的精神底气,两个角度的阐述共于一段,分析言简意赅,内容丰厚。
例段 4
在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都这样那样的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这些规则既是促进社会和谐运转的要素,也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的护栏。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人们才能安全出行;
大家遵守法纪制法规,社会才能和谐太平。试想,没有规则,任凭考试作弊,任凭运动员服
用兴奋剂,任凭游客在动物园里翻越栅栏,还有什么人才选拔?还有什么体育竞技?还有什
么人生安全?【谈意义】
规则之重要,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遇到具体问题人们的规则意识就会被炮制九霄云外
呢?这里有侥幸心理和老实吃亏的思想在作怪。哪里这么巧,偶尔为之,未必有事,心存侥
幸,于是规则意识松动了。也有人觉得老实人吃亏,“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于是规则意识
让位给冒险行为。考试作弊,服用兴奋剂,在动物园翻越栅栏,还有中国式过马路,以及贪
官们的以身试法,其实都不是他们不懂规则的重要,而是心存侥幸思想,或是觉得老实人白
老实。【挖根源】 (《规则是自由的保障》
这两段议论从守规则的社会意义和违规者的心理原因两个角度回评违规材料所述的中
心事件,先正面阐述守规则的重要意义,再反面透视违规者的心理,两个角度阐述角度各自
成段,形成局部层次的深入,颇有逻辑力量。
三、联系扩展,例析议论。
这一部分是联系实际说道理,是回评的拓展和延伸。写作时可安排三个步骤:联—例—
议。“联”,即安排过渡句,由对事件的回评自然延展到扩展的内容上。“例”和“议”就是
类似举例,分析扣题。举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所举事例或现象一定要与材料
的中心事件有相似点或相同点;举例时要注意事例的典型和精当;所举事例要有分论点引导,
并能体现层次,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述例之后有议论来回扣论点。
例析议论的常用方法有:①反问强调法,即在述例之后,通过反问来揭示事例的内涵,
加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②归纳揭示法,即在叙例之后,归纳所述事实的共性特征,揭
示事实所蕴含的道理,从而证明论点;③因果分析法,即在述例之后,从与论点的因果联系
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事例的论据意义;④反面假设法,即针对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
假设,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例段 5
这种缺少文化自信的现象十分普遍,文艺创作如此,城市建设也如此。【联】随着铁路
的兴建而逐渐发展,石家庄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但是他
们不展示这种背景下的本土文化,却造一个山寨狮身人面像,结果引发埃及有关部门的不满.
【例】如果对本地文化有充分的理解,能从当地建筑中发现美的因素,又何至于抄袭与自己
毫不相干的狮身人面像?【议】 (《抄袭是没有底气的表现》)这段议论是对抄袭事件回评之后的扩展,第一句话由文艺创作向城市建设过渡,第二
句叙述石家庄抄袭埃及狮身人面像的事实,第三句话运用反面假设法和反问强调法对所举事
例进行议论,整个文段有过渡,有事实,有议论,扩展而不游离中心。
例段 6
一两个年轻气盛的书生有点戾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戾气在国民中蔓延,成为一种时尚。
【联】君不见,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国人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动作拳脚相加,恶语相向,
路怒网怒频频发生,每天只要打开新闻,就会无奈地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怒气冲冲的世界里。
【例】我们反对戾气,不仅因为戾气伤人,给人制造痛苦,戾气害己,让自己丢失美善之心,
更因为戾气误国,制造对立,撕裂社会。【议】 (《戾气伤人 杀气伤身》)
这一段与上一段同为“引议联结”的“联”,不同的是:上一段“联”的是典型事例,
这一段“联”的是普遍现象;上一段用反面假设和反问强调对典型事例进行议论,这一段用
因果分析法对普遍现象进行议论。
四、回扣材料,升华总结。
“引议联结”式议论文的结尾,要注意三个问题:回—升—收。回,即回扣材料或观
点、标题,可以在每个例子后均回扣材料,也可以全部例举完后再回扣。升,升华总结,可
以是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总结,可以联系社会或个人的情况进行升华,可以辩证分析,反面补
充,可以是排比概括式总结,可以是意蕴分析总结。收,收尾,收尾要讲究形象意蕴,可以
利用比喻、意蕴句、排比段等手段作形象收尾,也可以通过感叹句、祈使句和未来展望做情
感收尾。
例段 7
还是回到英雄失足上来。【回】少年英雄犯罪未必全是坏事,他至少戳穿了不切实际的
想象,以为人可以背负一生的道德盛名,可以时时刻刻都是模范。【升】人们啊,褒扬德行,
鼓励义举,请不要忘了,英雄有凡人的一面,一次开花不等于终生放彩。【收】 (《一次英
勇≠终生模范》)
这是一篇“引议联结”式议论文结尾的一段,第一句将文章的思路拉回到中心事件上,
第二句从人不能“背负一生的道德盛名”的角度升华总结,第三句话用祈使句发出呼吁,感
情强烈,结句“一次开花不等于终生放彩”运用比喻,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还是回到举电线上来。【回】其实“大妈”所举的岂止是一根悬空的电线,她托举的是
一种道德高度,让我们照见清谈者西装革履下的“小”字。【升】人们啊,坐而论道,何如起而行之,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变埋怨和指责变为爱心行动,我们的社会就会东风
浩荡,温暖如春。【收】
这是一篇“引议联结”式议论文结尾的一段,第一句将文章的思路拉回到中心事件上,
第二句以“她托举的是一种道德高度”作升华总结,第三句话用祈使句发出呼吁,感情强烈,
结句“东风浩荡,温暖如春”运用比喻,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超链接
依样画葫芦,考场急救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五法写法
写法一:条陈理由,彻解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
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
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
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
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
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
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
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
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
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
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
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
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
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
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
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
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
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实例品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
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
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
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
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教书育人也应有“新招”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
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师生认可,又在社会上引
发了争议,还有家长认为这样会使教育变味。我认为,焦老师是个敢于创新的老师。在如此
沉闷的教育背景下,教书育人也的确应该有新招,才能激活教育的正能量。(引述+态度+观
点)
首先,传统的育人方式是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以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抵触
厌烦,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一些新的顺应时代的招数,本是理所应当的,只有不断更新方法,才能不断激活学习的动力。
其次,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效果明显。大焦老师的课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
关系很好。暂且不论其效果的持久性,但就这点,已经证明新招的可行性。
其三,如果能把“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方法有机整合起来,还可以给
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教育理念。如在互联网时代,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
地引导与教育,定能激发出无数的能量。因此,焦老师的新招肯定能在教育界激发波波涟漪。
(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
育变味。的确,现代学生本就生长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一味用钱去引导学习,极有可
能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但是,教育不能因存在某种风险而畏首畏尾或举步不前。只要是
“在课后”,“用小钱”,方式恰当,不变本加厉,在红包激励的同时仍以精神感化、正面教
育为主线,发红包这样的新举动一定能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激活辅助作用。(预设反方,简
易批驳)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发红包能让学生更亲近其师,“信其道”就不言而喻了。又云:
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热情因红包而唤起,那么,学生的热情必然会影响老师的激情,终将
达到“相长”的目的。教师的魅力关键在于学术与人格。一个教师若能紧紧依靠自身的学术
与人格魅力,辅以新巧的方法,定能让各种因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进教书育人功能的
巨大提高。(横向拓展)
如今,我国的教育因各种原因而困难重重,多几个像焦老师那样不甘平庸、敢于创新的
老师,拿出更多的新招,必然能冲破重重阴霾,走向教育强国的康庄大道。(联系实际,快
速收尾)
【点评】这一篇习作基本按照五部分基本框架来写,说理清晰,有条理,有深度,也有
广度,适度的引用名言,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是一篇难得的考生值得参照的优秀作文。
写法二:依事设问,分层论述
面对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许多同学不知所措,莫衷一是。在此,介绍一种十
分基本实用的方法,即“依事设问,分层论述”,它既能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又可以凭此
提升深入阐述事理的能力。
方法指导:
1.依据任务梳理材料,选定角度,表明你的态度,发表你的看法或观点。2.从材料出发,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中心论点(标题)。
3.依事设问,列好提纲,分层论述。
【实例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
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
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
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
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依事设问,列好提纲
提纲(1)吐痰男行为的性质与危害性?
(2)吐痰男行为产生的根源?
(3)遇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该如何对待?
(4)怎样解决这种社会问题?
(5)假设反方,适度批驳
可怕的不文明
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还不停地用污言秽语跟乘客们对骂,直到被另
一黑衣男踢了一脚才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我对吐痰男的这种言行举止深恶痛绝,他的这种
非一般的不文明是十分可怕的,它映射出国人的劣根。
吐痰男的言行是怎样的行为?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实是不卫生不文明之举,遭到指责
后竟与人们恶语相加,这就不是一般的不文明,而是素质极差,性格有缺陷。这 种知错还
不改的偏执的人,只能算是人渣或是问题青年。一个人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也许是平时卫
生习惯不好所致,纯属个人习惯问题。但被人指出来后仍不知悔改,还口出秽语,想为自己
辩护,连最起码的“羞耻心”也荡然无存,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轻则说明他品行缺失,重则
说明他心灵扭曲。要知道:一个连最起码的羞耻感都没有的人,肯定不成其为人;一个连羞
耻感也没有的民族也肯定是个没希望的民族。
吐痰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许跟他成长的环境有关,子不教,父母之过;也许跟学校
教育有关,如今学校教育重成绩、重智育,轻德育、轻做人。培养出不少外表有模样,内在
缺素养的青年。也许是一个个案,但它至少是我们社会的一份子,他的言行举止跟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不管是什么原因,一个孩子的不良和失足肯定与教育缺失大大关联的。
遇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我们该如何对待?一味地当众指责,恐伤其脸面,就是损伤了
年轻人的自尊,才导致本就素质不高的吐痰男与乘客对骂。黑衣男的一脚,虽暂时让吐痰男
心火熄灭,但是否从心里服气,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感到愧疚呢?不得而知。这种“以黑制黑”
的方式,不一定能达到“以黑治黑”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我认为,对这种不良的行为,
最好是善意的劝说,既维护了当事者的面子,又悄无声息地让他反省;其次是制定强有力的
处罚制度,加上不折不扣的执法;其三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让“社会秩序,人人有责”
“文明拒绝粗鄙”等成为公众的意识。只要有健康的土壤,文明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有人说,不就随地吐一口痰吗?至于如此大做文章吗?固然,一口痰是小事,很快就随
风蒸发。然而,如果这个人的痰里携带病毒呢?如果人人都这么认为呢?那公共场所的环境
文明有谁来维护?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社会中?
我们的国家人特别多,尤其是公共场合。如果没有良好的秩序与环境,如果没有正确的
公共卫生意识,文明从何谈起?如今,我们的国家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建设和谐文
明的小康社会已成为中国人的追求与梦想。而文明需要从我做起,精心培育出健康的土壤。
那就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创建美丽的家园吧!
【点评】这篇习作很适合于刚开始写作任务型作文的同学,当你不知从何说起时,先依
事设问,列好提纲,然后在行文中,分层进行论述,也能完成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写法三:即事说理,深入阐述
随着 2016 年高考的临近,参加“全国卷”考试的考生正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叙事体
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考查,各地考生也已经基本掌握了其写作的特性与写作的方法。然
而,让不少同学迷茫的是,怎样才能在新的作文背景下完成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重要“任务”
之一——“即事说理,深入阐述”呢?
“深入阐述”的基本方法已有不少,如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导向方
式,又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还有“引论,本论,结论”的结
构方式等,都是照样可以沿用的,也有一定的效果。只是在“就事论事、即事论理”上,很
难做到深入阐述,写出一篇像样的有水准的考场作文。在此,谨提供两种方法,即进一步深
入阐述之“横向拓展”与“纵向挖掘”。以期有益。
唯有精神永存青花罐承载着浓厚的历史积淀,暗藏着美丽的故事,它从遥远的时光中走来,传递着中
国人的器物精神,不愧是传家宝;勋章见证了那段光辉岁月里的铁戈兵戎,传递着满腔热血、
忠心报国的信念,不愧为传家宝。这些器物,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精神传承的载体,因此它
们才有价值。
然而,将注意力放在物品上多于放在精神传承上,则会本末倒置。这样的传家宝终究不
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反而会使后代子孙沉溺于对传家宝的世俗价值中不可自拔。因此,依
我之见,祖训是最好的精神载体,历史洪流浪花滔滔,唯精神万世永存。
季老先生季羡林曾在《八十述怀》一书中有感而发:“若说人生的意义,那就是对人类
精神和知识的承上启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神速,正是因为知识和精神的可传
递性,如同滚雪球一般。祖训以文字为载体,将先辈对后辈的殷殷期盼传承下来,借此勉励
后代不断奋斗,不断学习。这样的精神传递,促使一个家族的兴盛,正如河南的康百万庄园,
兴盛了十几代,而其祖训是“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这样的“留有余”如同警钟般时刻回响在后辈心中,自然后辈会不自觉地培养起良好的观念,
从而使家族世代兴盛。
精神的传递不仅能使家族兴盛,更能使国家浸浴在先贤道德光辉下,光辉恩泽国土上的
每一个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贤人之范,愈久弥珍。先贤仰望星空,留下无数宝贵的精
神财富,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余光中曾在写给孩子的信中谈到对孩子的期盼:“不要成为一个媚俗的人。”“要懂得学
习欣赏悲剧。”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仍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节日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播精神
的载体,而当今社会却将其片面地作为节日经济的跳板,这不可不说是我们国人的悲哀,当
精神的流传不再,社会的发展也将止步不前。(此段败笔:1、引用过多;2、与材料关联度
不大)
祖训作为精神的载体,是十分珍贵的传家宝。它虽是短短一句凝练的话,却体现了耀眼
的闪光智慧!
【点评】作者执行任务指令,开篇指出青花罐、勋章作为传家宝的价值所在。经思考、
权衡,选择“祖训”作为传家宝,其中理由的分析和重要性的论述入情入理,非常到位,“更”
字体现得很充分。通篇语言简洁,富有文采,是难得的应试好作文。
【升格练习】
本文的第五段属于败笔,请你来给它加上一段,深入阐述,使文章前后连贯、文风一致,
又能丰富文章内容。示例一:进一步深入阐述之“横向拓展”
人类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不仅在祖训。大凡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古代文化经典,如《论
语》、《孟子》和《庄子》,如《诗经》和《离骚》,如二十四史等,它们所传承的文化文明无
不具有永久的传世价值。而祖训更具亲和力,从而也就更具有普世的渗透力;祖训中的良训
精神具有遍地开花的土壤,它可能不局限于本家族的传播,也可能成为全中国人们的精神食
粮,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训》等,已不再是一家一族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传家
之宝。
【点评】
思维由“祖训”扩展至中华文化经典,由一家一族的精神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主题的扩大,是为“横向拓展”。
示例二:进一步深入阐述之“纵向挖掘”
以文字为载体的祖训,相较其它两个传家宝,更具有别具一格的优点。一是祖训文字的
无法破坏性。青花罐与勋章是以物质的存在居多,而祖训是以意识的存在为主。物质不可能
永存,这是谁人皆知的常识;而意识则在人们心中,只要能延续血脉,必将随之代代相传。
精神意识是一个生命的动态过程,而非死板的遗物。二是祖训的传播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是
家族成员,甚至是外人,只要你认可,就可以随时随地汲取之,学习之,践行之。三是祖训
还可以在坚持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和创新。使之具有时代性和特定的功能性,赋予新的积
极的具有“正能量”的内涵,成为新时期的“良训”。以上三点是青花罐勋章所不具备的,
所以,我更倾心于小程家的祖训,因为其中的“忠厚”与“诗书”是永存的精神。
【点评】
思维往纵深方向发展,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对三种传家宝进行比较,从而突出“祖训”的
优越性,证明作者的观点:唯有精神永存。
写法四:反面起笔,批驳成文
驳论,是议论文写作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批驳或反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
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
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
驳论点。鲁迅最擅长写驳论文,如著名的《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学
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使用驳论的方法难度有点大,但若能运用一种简易的驳论,却又有出人意料地效果。它不仅可丰富文章内容,还可扩展深化文章的主题,让论证的思维更加全面严密,
使一篇普通的习作脱颖而出。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背景下,使用简易驳论更能取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常见的驳论一般有如下五个步骤:
步骤一:根据自己提出的论点内涵,设想并提出现实中人们可能提出的与你提出的相反
的看法。 (也许,有人会认为……)
步骤二:让步肯定错误观点中的表面合理之处。(诚然,固然,的确……)
步骤三:从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入手,指出观点的错误本质。(然而,根据……就断
定……却是夸夸其谈的或以偏概全的。)
步骤四:举事实或道理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错误性。(当……时,当……时,我们还能……
吗?)
步骤五: 得出结论。
【思维示例】
论点:莫以功利论物之价值
(1)也许有人会认为,行事若不以有用为目的,那么行事的价值又在哪里?
(2)的确,任何行为都要有实际的用处,有用的判断也为人们行事提供不竭的动力。韩
愈就曾在古文运动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3)但是,若就此认为功利得失是“有用”的全部内涵,那无疑将陷入片面功利主义的
泥淖而不可自拔。
(4)无论是食不果腹时代的泰勒斯执着地仰望星空,还是风雨如晦之时鲁迅不合时宜的
弃医从文。
(5)都深刻说明那些与功利得失无关的“无用”之举,恰恰是每一次文明进步的有用之
光。
这种驳论对于中学生而言,确实是有难度的,不仅要求习作者有较深刻的思维,还要求
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驳论据和驳论证的方法及过程就更难了。鉴于此,可提出一种更加简
便易学的方法。即三步简易驳论法。
【考场演练】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
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感想与看法?请就其中一个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与看法。
不脱离材料内容与内涵,题目自拟。
做人如水,将失自我
既要突显别人的优点,又要包容别人的缺点;既要做绿叶,又要做“丑角”。整个的就
是要处处为人着想,设身处地,压根儿没一点儿想到自己。这种忘我无我的如水品质,本是
做人的真谛,应该能获得较大的业绩。然而,只是如果过了头,迟早终将失去自我。
肯定赞赏别人的优点,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但逢人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
说好话,过了头,就显得虚伪,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吹捧。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
说这种花言巧语的人,这种人是极少仁慈仁爱的。长久养成这种习惯,就会变成一种性格;
再久之,就会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至于自己有没有优缺点就更加迷失了。父母一味表扬
孩子,孩子的尾巴就翘上了天,父母更加束手无策,迷失了自我;老师逢学生都说十分聪明,
过了头,世界就没有“愚笨”一说了;结果,学生并没有都学好,于是开始怀疑人生,怀疑
自己的教学能力,渐渐也容易失去自我。
在生活中,掩盖庇护别人的缺点,本是一种宽容与大度,能获得别人的感恩。但是过了
头,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惆怅迷失的境地。唐代名臣吕元膺一次跟隐士朋友下棋,因文件多,
就边下棋边批文件,棋友趁机偷换了棋子而取胜,元膺看在眼里却不予揭穿。第二天,还若
无其事地赠送厚礼辞去这位隐士。他包容别人太过头了,虽然给别人留了极大的颜面,但自
己却一生也没有放下,那种纠结,那种迷失,直到临终才说,并惆怅而死,这不是迷失自我
是什么?
绿叶衬托鲜花,本是自然界的绝配。总是做绿叶,一味为了鲜花而生,最终人们肯定只
记住了花的美丽,至于叶子,只能飘然而逝,沉入大地,腐朽成泥,没了自己。在人生事业
中,一味顾及别人的脸面,别人的利益,自己就会缩手缩脚,不敢放心大胆地干。一项计划
还没有开始实施,就因为别人而放弃,哪有自己的主张啊!这种人一生肯定一事无成,到最
后,恐连自己是怎么度过此生的都迷糊不清了。
做丑角,能博得别人一笑,也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如果为了迎合别人而任意践踏自己的
尊严,那就大可不必了。这样做,比前面几种更加无我失我。
所以,做人如水不能过头。
总想做得更好,一味模仿别人,就会失去个人魅力,失去自己原本的性格。如“邯郸”,如“东施”,如“左思”。
恋爱中的青年,过分在乎对方,总为对方着想,就会失去平衡,如“剃头挑子”,陷爱
情于不健康之地,最后,一方必然失去自我。
太过爱一个人或一件东西,也往往容易无我。如“房奴”,如“孩奴”,如“钱奴”。
做人如水,是人生很高的境界。但如果在某一方面走过了头,必然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非常容易陷入失去自我,难以自拔的深渊。
让我们把握好做人处事的“度”,去迎接光明美好的生活吧!
【点评】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在本不好“反弹琵琶”的主题上,作者强硬“弹”出:将失
自我。并采用中学生近乎不敢用的“驳”的论证方法,对材料中四种情况进行适度的反驳,
再让自己的论点站立。批驳成章,不可多得。
写法五:巧设反方,探源究底
“巧设反方”就是在正面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有可能出现的反方看法或观点,尽力预
设,尽力设全,以体现你思维的周密性。
“探源究底”就是在预设反方的前提下,探究反方观点产生的根源以及错误的本质,甚
至对反方观点进行有力的批驳,让它站不住脚,从而使自己的看法有理有力。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不久前,某大学在临近期末时发生了这样一事:夜幕下,风雨中,一群大学生在校农场
打着手电栽种油菜。校长对媒体说:“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
是劳动。”农场劳动是该校的必修课,是“毕业通行证”。这种观点和做法得到了不少网民的
支持。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为挣学分冒雨挑灯夜战,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还有人认为,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此举有形式主义之嫌。
对于以上事件及不同观点,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
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亲历劳动,方知奋斗
某高校开设种田必修课,学生夜里打手电种油菜,新闻一出,立刻引发热议,有支持者,
也有反对者,更有抨击者,但无论何种反应都体现了大众对高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一种关注、一种思索。
亲历劳动,方知奋斗。学校的良苦用心是值得大力称赞的。农场劳动,不单是一门必修
课程,是毕业的通行证,更是一种观念、一种品质的培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
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劳动素质又是人才素质
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令人叹息的是,有许多的网民,却反对高校的这种做法,质疑这
种做法的真正意图,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应该把时间更
多地放在精进自己的专业水平上,不能也没有必要去做“普通农民”所做的“农活”,然而,
这个理由不过只是个幌子,是个借口,何况精进专业知识,也不是“不问世事,一心只读圣
贤书”就能达成的,再说,闭门苦读就一定能够学好专业知识吗?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大
众内心对“农”的鄙视,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对“读书人”的崇敬与膜拜:认为田间劳作是没
有文化修养或修养较低的农民干的,文化人,既然已经跳出农门,就不要也不必再碰农活了。
他们主观上认为“读书人”与“农民”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身份,而这种认识,又恰恰是长期
以来由阶级的差距衍生出的优越感而催生的。
爱劳动,才会生活;学会劳动,才能学会生活。高校开展农场劳动必修课,不仅可行,
更有深远意义。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会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还需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劳动,
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农场劳动,除了能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
力、实践能力,让学生更接地气,还能让学生在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粒粒皆辛苦,
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更能让学生在艰苦环境的磨炼中,培养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的精神。事实上,人的很多优秀的品质,都可以在劳动中形成。
发扬光大该校的这一做法,或许我们可以有更好做法,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积极主
动参加劳动实践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局限于田间劳作,
更无需用“必修”的形式,来强制学生,为完成学分临时抱佛脚而在临近期末时连夜冒雨打
手电种油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点评】本文在正面阐述了理由之后,先预设网民的不同观点与看法,然后,逐步探寻
出产生这些看法的根源,有表面的原因,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显示作者非一般的思维能力,
文章也因此步入更高的档次。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