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
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
不予记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中国人的民
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
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
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
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
断改进。我们不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等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
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格。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
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 Q 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
国农民永恒的形象。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
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
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
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
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
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
点的东西”。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
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
画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
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
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
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
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杰出人物──
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的中国人,都是人民的儿子,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B. 对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我们要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刻地批判,使之不断改进。
C. 中国农民不会永恒不变地保持“阿 Q”式的旧式形象,因为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D. 文化继承要去粗取精、面向当代、面向世界,这样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杰出人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紧扣文化、人以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了民族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B. 对中国文化的相关论述,体现了辩证、联系、发展的科学思维,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C. 把黑格尔对《论语》的评价与当今世界对孔子的赞扬作对比,突出了黑格尔的错误。
D. 最后一段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论述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重要意义等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粹,也有糟粕,它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 如果构成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国民的性格形象也会发生变化。
C.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越高,这个国家的文化就越容易被世界普遍接受。
D. 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有扬弃,使之成为涵养时代英雄人物的源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
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
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笔头分
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
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
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
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
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
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
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
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
“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
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
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
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
“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
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
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
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
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
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
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
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
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
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
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
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
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
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
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
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
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
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
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B.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
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
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
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
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
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C.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
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
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6.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7~9 题。
画 像
老舍
前些日子,方二哥在公园里开过“个展”,有字有画,画又分中画西画两部。第一天到会
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一半,当时死了四五十位。
据我看,方二哥的字确是不坏,因为墨色很黑,而且缺着笔划的字也还不算多。可是方
二哥自己偏说他的画好。在“个展”中,中画的杰作 --他自己规定的--是一张人物。松树底下
坐着俩老头儿。确是松树,因为他题的是“松声琴韵”。他题的是松,我要是说像榆树,不是
找着打架吗?所以我一看见标题就承认了那是松树:为朋友的面子有时候也得叫良心藏起一
会儿去。对于那俩老头儿,我可是没法不言语了。方二哥的俩老头儿是一顺边坐着,大小一
样,衣装一样,方向一样,活像是先画了一个,然后又照描了一个。“这是怎么个讲究?”我
问他。
“这?俩老头儿鼓琴!”他毫不迟疑的回答。
“为什么一模一样?”我问的是。
“怎么?不许一模一样吗?”他的眼里已然冒着点火。
“那么你不会画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讲究画成一样!这是艺术!”他冷笑着。
我不敢再问了,他这是艺术。
又去看西画。他还跟着我。虽然他不很满意我刚才的质问,可究竟是老朋友,不好登时
大发脾气。再说,我已承认了他这是艺术。
西画的杰作,他指给我,是油画的几颗鸡冠花,花下有几个黑球。不知为什么标签。上
只写了鸡冠花,而没管那些黑球。要不是先看了标签,要命我也想不起鸡冠花来 --一些红道
子夹着蓝道子,我最初以为是阴丹士林布衫上洒了狗血。后来才悟过来那是我永不能承认的
鸡冠花。那些黑球是什么呢?不能也是鸡冠花吧?我不能不问了,不问太憋得慌。“那些黑玩
艺是什么?”
“黑玩艺?!!!”他气得直瞪眼,“那是鸡!你站远点看!”
我退了十几步,歪着头来回的端详,还是黑球。可是为保全我的性命,我改了嘴:“可
不是鸡 !一边儿大,一样的黑;这是艺术!”
方二哥天真的笑了:“这是艺术。好了,这张送给你了 !”
我可怪不好意思接受,他这张标价是一千五百元呢。送点小礼物,我们俩的交情确是过
得着;一千五,这可不敢当 !况且拿回家去,再把老人们气死一两位,也不合算。我不敢要。
我正谦谢,方二哥得了灵感:“不要这张也好,另给你画一张,我得给你画像;你的脸
艺术 !”
我心里凉了 !不用说,我的脸不是像块砖头,就是像个黑蛋。要不方二哥怎说它长得艺术
呢?我设尽方法拦阻他:没工夫;不够被画的资格;坐定了就抽疯…他不听这一套,非画不
可;第二天还就得开始,灵感一到,机关枪也挡不住;不画就非疯了不可!我没了办法。为避
免自己的脸变成黑蛋,而叫方二哥入疯人院,我不忍。画就画吧。可是我绕着弯儿递了个口
语:“二哥,可画细致一点。家里的人不懂艺术,他们专看像不像。我自己倒没什么,你就
画个黑球而说是我,我也能欣赏。”
“艺术是艺术,管他们呢!”方二哥说,“明天早晨八点,一准!”
我没说出什么来,一天没吃饭。
第二天,还没到八点,方二哥就来了;灵感催的。喝,拿着的东西多了,都挂着颜色。
把东西堆在桌。上,他开始惩治我。叫我坐定不动,脸儿偏着,脖子扭着手放在膝上,别动,
连眼珠都别动。我吓开了神。他进三步,退两步。向左歪头,抓抓头发,又向右看,挤挤眼
睛。闹腾了半点多钟,他说我的鼻子长的不对。得换个方向,给鼻子点光。我换过方向来,
他过来弹弹我的脑门,拉拉耳朵,往上兜兜鼻子,按按头发;然后告诉我不要再动。我不敢
动。他又退后细看,头上出了汗。还不行,我的眼不对。得换个方向,给眼睛点光。我忍不
住了,我把他推在椅子上,照样弹了他的;脑门,拉了他的耳朵…“我给你画吧 !”我说。
为艺术,他不能跟我赌气。他央告我再坐下:“就画,就画 !”
我又坐好,他真动了笔。一劲嘱咐我别动。瞪我一眼,回过头去抹一个黑蛋;又瞪我一
眼,在黑蛋上戳上几个绿点;又回过头来,向我的鼻子咧嘴,好像我的鼻子有毒似的。画了
一点多钟,他累得不行了,非休息不可,仿佛我歪着头倒使他脖子酸了。我一边揉着脖子,
一边去细看他画了什么。很简单,几个小黑蛋凑成的一个大黑蛋,黑蛋。上有些高起的绿点。
“这是不是煤球上长着点青苔?”我问。
“别忙啊,还得画十天呢。”他看着大煤球出神。
“十天?我还得坐十天?”
“啊!”
当天下午,我上了天津。两天后,家中来信说:方二哥疯了。疯了就疯了吧,我有什么
办法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方二哥提出为“我”画像,“我”多番拒绝,后因担心方二哥会疯才同意,为结尾“我”
离开、方二哥疯了等情节埋伏笔。
B.“我把他推在椅子上,照样弹了他的脑门,拉了他的耳朵”,表现了“我”难以忍受方
二哥对“我”的折磨。
C.小说标题“画像”,既是指方二哥强行为“我”画像,也是指作者用文字为“方二哥”
画像,可谓一语双关。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在“我”含蓄蕴藉而耐人寻味的叙述中,表现了方二哥的艺术风
格和形象特点。
8.简要分析方二哥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6 分)
9.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取得讽刺效果,请从文中列举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天汉二年,贰师击右贤王于天山。上欲
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者,皆荆楚勇士奇材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
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上壮而许之。
陵将步卒五千人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军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
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
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连战,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
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
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乘隅下
垒石,士卒多死。昏后,陵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
大息曰:“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韩延年战死。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后闻陵降,上怒甚,久之,上悔,遣公孙敖入匈奴迎陵。敖还曰:“李陵教单于为兵以
备汉军。”上闻,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陵谓汉使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
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
绪,非我也。”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昭帝立,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
使者,李陵、卫律侍坐。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有顷,
律起更衣,立政曰“少卿归故乡,毋忧富贵。”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注】①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
俱发\应弦而倒\
B.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
发\应弦而倒\
C.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
发\应弦而倒\
D.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
发\应弦而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
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B. “辎重“最初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
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C.“军候”军官职务,即军曲候。汉军部以下的编制单位称“曲”,每“曲”设军候一人,
军候一般统领 200-500 人。
D.“更衣”在古代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与《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
出”中“如厕“一词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陵主动请缨,为国效力。贰师与右贤王交战,皇帝打算派李陵运送物资,但李陵提出自
当一队抗敌,不给骑兵也要以少击众。
B.李陵勇猛善战,有李广遗风。李陵率五千步卒被三万敌军包围,奋力搏战,杀敌数千,后
单于召集八万骑兵与陵军作战,也多次失利。
C.李陵誓死杀敌,无奈而降。箭心援绝,李陵带领将士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用短刀作战,
也曾相独自杀死单于,最终矢尽将亡而降。
D.李陵兵败屈辱投降,又因替匈奴练兵,惹怒汉武帝,汉武帝诛灭了他的亲族。后汉招陵归,
陵终不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2)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小题。
恨 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
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
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
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C.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
倩。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D.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
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15.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默写(6 分)
16.(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
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感叹时无
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通过描写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表现对统治者不
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安于异族统治的忧愤之情。
(3)《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包
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7-19 题。(9 分)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
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
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
的_____.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
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
“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
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
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
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顺其自然
B.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引人注目 自然而然
C.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D.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引人注目 顺其自然
20.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5 分)
21.下面是某同学在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6 分)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
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
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
自欺欺人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共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6 年,17 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
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
实无误。(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
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
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
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粱从诫毕业后赴云
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像普通的家庭,孩子要经历
高考的筛选。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
桥,却先后将儿女“拒”之门外。
此时,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或许,梁家的高考故事可
以带给你一些触动,一些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故事以后,引发的思考和感
慨。
要求:明确文体,标题自拟,800 字以上。
答案和解析
1.D【解答】A.原句“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
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中的人物,从上下文看,不是指全体中国人,而是那些杰出人物。
故 A 错误。B.只从文化层面,难以深刻。原文“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故 B
错误。C.“因为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原因分析错误。故 C 错误。故选 D。
2.C【解答】C .不是为了指出黑格尔的错误,而是为了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故 C 错
误。ABD 正确。故选 C。
3.C【分析】C. 文中没有讲到这种正比关系。故 C 错误。
4.B 【解析】(1)B “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材料一第四段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
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
力.
5.C 【解析】A.“不在…而在”说法绝对,原文材料二第二段为“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
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
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B.偷换概念,材料一第三段是“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
“生产一个圆珠笔”;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
用为充分条件“只要…就”.
6.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
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
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解析】作答第一小题关键在于从文中找出对应的信息:材料二第二段“制笔行业现阶段与
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
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
此”;材料三第二段“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材料三第三
段“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根据这些进行概括即可.
作答第二题可以依据第一题的答案,进行针对性的作答,文中相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最后一
段“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
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
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
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D 【解析】D.“含蓄蕴藉而耐人寻味的叙述”错误;“我”的叙述并不含蓄蕴结,而是充
满幽默风趣的夸张与讽刺,如“第一天到会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一半,当时死了四
五十位”“我心里凉了!不用说,我的脸不是像块砖头,就是像个黑蛋。要不方二哥怎说它长得
艺术呢”等。
8.对绘画狂热:开“个展”,因不能给“我”画像而疯等;盲目自信:反复称这是“艺术”,不
许他人质疑等;水平低劣的伪艺术家:画人脸像大煤球,画鸡像黑球等。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
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
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9.①“第一天到会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一半,当时死了四五十位。”运用夸张的手法,
讽刺了方二哥的画作水平低下。
②“方二哥的俩老头儿是一顺边坐着,大小一样,衣装一样,方向一样,活像是先画了一个,
然后又照描了一个。”运用排比的手法,讽刺画作内容单调,缺乏艺术魅力。
③“这是不是煤球上长着点青苔?”运用比喻的修辞,讽刺方二哥画作的拙劣。
④“这是艺术!”在文中多次出现,运用反复的修辞,讽刺了方二哥伪艺术家的形象。
⑤“他过来弹弹我的脑门,拉拉耳朵,往上兜兜鼻子,按按头发”,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讽
刺方二哥重形式而没有实质的绘画才能。
⑥“为朋友的面子有时候也得叫良心藏起一会儿去”,通过心理描写,直接讽刺了方二哥绘画
水平的低劣。
【解析】本题考核写作手法,写作方面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
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
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
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10.B 【解析】B “前行持戟盾”与“后行持弓弩”结构对称,中间断句,前后断句,排除
A、C;“汉军少”为主谓短语,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 D.句子翻译为:李陵领兵
冲出营垒摆开队伍,走在前面的士兵拿着戟和盾,走在后面的士兵拿着弓和弩.匈奴见汉军
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攻打,千驽齐发,敌兵应弦而倒.
11.A 【解析】 “任免升降”错,“拜”是“授予官职;任命”或“接受官职;上任”的意
思.
12.D 【解析】“又因替匈奴练兵”错,原文为“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
‘乃李绪,非我也.’”,李陵并没有为匈奴练兵,练兵的是李绪.
13,①我为汉朝率领五千人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救援而兵败,有什么辜负汉朝的而要杀掉我
全家? (将:率领;以:因为;亡:通“无”,没有;何负于汉:有什么辜负汉朝的.)
②立政给李陵使眼色,多次用手沿着他的刀环,握住他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说可以回到
汉朝.(目视:用眼睛看或使眼色;数:多次;循:顺着;阴谕:暗中告诉或暗示)
14.C 【解答】C 项,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15. 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
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16.(1)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一片神鸦社鼓
(3)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17.A 【解析】B“享受……思想”,动宾搭配不当。C“享受……语言”,搭配不当或理解为表
述不完整,享受的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和满足,如“享受诗词语言的
美”。D“感知”和“享受”和各自后的宾语不搭配,当互换位置。故 D 错误。
18.C 【解析】通读语段,前文有个“因为”,所以承前统一句式用“还因为”,后文有“每天
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所以接“生活节奏较快”。
19.C 【解析】【解答】
“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盈盈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
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此处指传统文化是源泉,故使用“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是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
美和传诵。此处指诵读时声音响亮,故使用“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前者突出“吸引人”,后者突出“把
目光集中在一点上”。此处指形式吸引人,故使用“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指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顺其自然”指指顺应事
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此处指不会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故使用“自然而然”。
20.【答案】“一分钟试卷”是由美国的帕曲卡•克罗斯提出的,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
学习效果为目的的,以课堂重点、难点、疑点为测试内容的,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的一种测试形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这类思维导图转化为文字的题目时,一定要兼
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本题要求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所
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
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
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既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
者的最小的属概念。图示中“一分钟试卷”的内容,包括内容、时间、理由和目的;介绍时
要注意先介绍“一分钟试卷”的发起人,然后按照课堂重难点和疑点,目的是以反馈教师的
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前进行,根据图中提供的内容,按照
“……是……”的方式给“一分钟试卷”下定义,下定义要注意用语的严谨,表述要准确。
21.【答案】(1)抛砖引玉 金玉良言
(2)略尽绵薄 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3)殷切期望 衷心希望。
22.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
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
偏题。材料是林徽因和儿女高考的故事。参考立意:①(从父母的角度)敬畏制度,维护公
平;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②(从孩子的角度)追随自己的兴趣;自主独立,不依赖父母。③
(从高考的角度)高考的成败不会决定你的人生,坦然接受,人生才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