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一中 2019-2020 学年高一 4 月月考语文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共 5 题,每题 3 分)
1.下列对《蜀道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
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诗歌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
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C.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
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D.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创造出
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2.对《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
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
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
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
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3、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
(1)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2)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3)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4)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A.林黛玉 贾惜春 妙玉 巧儿
B.王熙凤 妙玉 贾惜春 史湘云
C.秦可卿 妙玉 贾迎春 李紈
D.薛宝钗 贾迎春 妙玉 史湘云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 32 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
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得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B.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C.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D.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二、课外知识拓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题,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
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
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江南意识的产
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诗经学中的雅音,
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而且由于
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
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
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
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
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其实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
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
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
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
取到了极可宝贵的战略时间。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
的成果生根开花。
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带到江
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祖籍河南,是谢家的第三代侨民,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
文学里,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己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
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
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
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
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文
采、文章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深深
怀想。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结则是乡关之思、家
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
正当化。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
(选自胡晓明《“江南”再发现》)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江南认同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底蕴实质是
家国之爱。
B.随着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国早期的中原认同也逐渐转化为江南认同,为后来的江南意识
所替换。
C.中原认同和江南认同同属地域认同,产生时间虽有先后,却一样都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D.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达到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登上政治舞台,有
了江南意识。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内涵、产生、源流、特征等角度对江南认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层次清晰,说理透
彻。
B.文章先指出江南认同的底蕴是家国之爱,随后按时间顺序明确了这种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
C.作者举谢道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实。
D.文章先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介绍中原意识,故而后文分析江南意识兼有文化、政治特性便
其来有自,合情合理。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说明他们崇尚的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还少有
自己文化的自觉。
B.面对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推动了江
南意识的产生。
C.南方人长期向南迁的北方人进行文化学习,逐渐生成了江南意识,使得江南文化免除了排他
性。
D.流亡江南的士人身上,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并行不悖,两者同存一体,这是他们矛盾身份
的自我正当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0 题。(共 2 题,每题 3 分)
材料一:猪年大年初一当天,8 部电影集体上映,当日票房超 14 亿元,创国内单日票房新高。如今,过
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
“科幻”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主题词。据国家电影资金办初步统计,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
映 5 天,成为领跑春节档的票房“黑马”。而充满科幻元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紧随其后。
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很多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
显。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有超过 1.1 亿人次到电影院观影,全国电影票房超过 50 亿元。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
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
(摘编自于佳欣《变化中彰显中国发展活力——透视过年方式之变》,2019 年 2 月 11 日新华
网)
材料二:
《流浪地球》票房已超 30 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开始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中
国电影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正在崛起,但未来题材一直未有突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极大地
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与好莱坞不同的是,中国科幻是把整个人类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这
也是中国科幻最有魅力的部分。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
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
认为,该片充满着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义,既有家园情结,又透视出家
国情怀。
《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
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摘编自牛梦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2019 年 2 月 17 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有关数据,截至 2 月 10 日 18 时,春节档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超过 55 亿元,排名前三的影片
票房均破 10 亿元:《流浪地球》票房 19.24 亿元,《疯狂的外星人》票房 14.10 亿元,《飞驰人生》
票房 10.13 亿元。
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让人意外,其背后是我国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国家统计局近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 6 万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89257 亿元,占我国 2018年 GDP 的十分之一,可见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同时从 8.2%的增速来看,也高于 GDP6.7%的增
速,其中文化服务业 34454 亿元,增长 15.4%。
距离普通民众最近的文化产业消费,就是电影市场。电影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
市场的火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信号,即我国居
民已经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规模
扩张迅速,我们依旧缺乏一些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 IP.当然了,推动文化领域全产业链发展,
有关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企业发展的种种束缚,释放出文化企业的
真正生产力。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集聚了很多的人才等资源,有着非常强的实力与基础,是我国
文化产业中的“压舱石”,激活这些资源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台阶,其中不少文化事业单位转制
为企业后或将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扩张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
应深度挖掘 IP 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外媒评《流浪地球》称,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好莱
坞式“太空竞赛”,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培育出更多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 IP。
(摘编自盘和林《春节档电影票房超 55 亿,我们还缺点啥》,2019 年 2 月 11 日《光明日报》
客户端)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猪年春节期间,有关观影人次、电影票房和上座率等统计数据显示,看电影已成很多人过
年时的一项必选项目。
B.猪年春节档的 8 部电影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电影行业相关人士认为这已经能够
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C.《流浪地球》的导演认为该片表现出的家园情怀不同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专家认为这体现了
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
D.专家对《流浪地球》的热映有各种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解读,但他们都认同该片具有的
巨大现实意义、正面价值。
10.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民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消费是我国电影市场火爆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国
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B.我国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种种束缚一旦打破,释放出文化单位的真正生产力,必将促进我
国文化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C.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2018 年营业收入占当年 GDP 的十
分之一,增速更是 GDP 增速的两倍多。
D.《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在猪年春节档收获了口碑和票房,外媒认为它是中国电影业加入好
莱坞式“太空竞赛”的开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
喜 剧 之 王
贾淑玲
约翰站在舞台上。
“哦,看在上帝的分上,你们对我总是那么热情。”约翰看着台下无数只挥舞的手臂,边想边脱下他
的礼帽,绅士地给大家鞠了一躬。
约翰扫视了一圈,每一张脸都洋溢着微笑。这想必就是喜剧之王的魅力吧,他虽然什么都没做,人
们看到他,就已经不由自主地笑了。
他右手握着手杖,敲击了两下舞台,扬了一下眉毛,耸耸肩,露出他的招牌微笑,算是和观众打了招
呼。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没错,他天生就不会说话,只能以这种方式和观众互动。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的肢体语言和面
部表情丰富到你难以想象的地步,若是他开口说话,反而显得有些多余。
“上帝,我保证,这将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约翰边想边开始了他的表演。他把礼帽向空中一抛,脚
分成外八字,像鸭子一样,快速地移动,脖子一伸,嘴角夸张地上扬,眼珠乱转,最后礼帽又稳稳地扣到他
的头上,礼帽仿佛变成千斤重,把他一点一点压下去,直到他坐到台上,脖子全部塞进身体里。他那滑稽
的表情,人们看了哄堂大笑。
约翰继续表演着,他看到人们笑得前仰后合。
“哦,宝贝们,看你们多幸福!”约翰努力回忆自己什么时候这样笑过,可他怎么也没想起来,仿佛那
已经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事儿了。“该死,我竟然想不起来了!”约翰边想边做着后翻的动作。
约翰会笑,他每天都在笑,各种各样的笑。他的笑被每一个人熟悉,他的笑感染着每一个人。只是
人们并不知道,他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在镜子前练习了多少次,他砸坏了多少面镜子。当然这些并
不是人们关心的,人们只关心舞台上的约翰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快乐。“约翰,爱你,太棒了!”台下掌声雷动。
约翰早就习惯了这些,他忽然看到前排一个金发姑娘,很特别。特别之处是因为大家都在笑,只有
她在哭,这显得很不协调。
约翰一边表演一边注视着她,她流泪的眼睛像两条隧道。
“不愉快的都统统见鬼去吧,宝贝,今晚笑一笑。”约翰对着金发姑娘努力表演,可那个金发姑娘哭
得更伤心了。约翰看着她,不可救药地掉进那两条隧道里。
约翰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不知为什么离家出走,从他们的生活里永远消失了。母亲带着他,日子
过得很艰难。他好久都没看到母亲笑了,他想让母亲再笑一次。他走到正在洗衣服的母亲面前,单脚站
立,摇摆着对着母亲做鬼脸。他只想让母亲笑一次,哪怕只有一次。母亲用湿漉漉的手摸着他的脸,就
那样一直看着他,没有笑,最后却哭了……
约翰的思绪被人们的笑声拉了回来,金发姑娘依然在哭。
约翰突然觉得,所有人都在笑时,姑娘的眼泪多么特别,多么珍贵。约翰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他
不管姑娘为什么哭,他甚至可以忽略掉让她伤心的原因,而固执地认为姑娘看到了他的心,为他而哭。
约翰也想放肆地哭一回。
“该死,笑可以控制,哭怎么就不行。”约翰觉得眼泪马上就要掉下来了。一个喜剧之王突然在台
上哭可不是聪明的做法,何况他希望今晚自己的表演能画上完美的句号。
他无声地大笑着,眼珠夸张地转动,滑稽地拿着手杖,对着自己的头部敲打了一下,然后做出假装滑
倒的样子,坐在台上泪流不止……全场沸腾了。
他肆无忌惮滑稽地哭着,台下肆无忌惮开心地笑着。
夜里,住在约翰家附近的人们都听到了一声枪响。第二天,约翰的别墅周围拉起了警戒线。
人们都在议论着是谁杀了他们喜欢的约翰,剥夺了他们的快乐。他们觉得约翰的死和他们每个人
都息息相关。
经过鉴定,约翰属于自杀。人们不敢相信,那么幽默的人怎么可能自杀呢。追悼会上,司仪说:“约
翰曾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快乐,他一定不希望看到我们流泪,我们要用笑为他送别。”
大厅响起了约翰表演时的欢快乐曲,所有的人都笑着,像在开一场盛大的庆典。
媒体进一步披露,约翰,重度抑郁症,单亲家庭。约翰留下一封信:“看在上帝的分上原谅我,我的笑
和我的心情无关,那只是一场又一场表演。如果我曾带给你快乐,请用眼泪为我送行吧。”
可是没有人能哭出来,一直笑着送约翰到墓地。埋了约翰,到处还是人们的各种笑声。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敲击了两下舞台,扬了一下眉毛,耸耸肩,露出他的招牌微笑”寥寥数语,极其生动传神地再现
了约翰的舞台表演才华。B.“约翰看着她,不可救药地掉进那两条隧道里”中“隧道”一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刻画出了约
翰对姑娘遭遇的同情之心。
C.“我的笑和我的心情无关,那只是一场又一场表演”是约翰对自己演艺生涯的概括,是其内心真
实情感的表露。
D.喜剧之王约翰用悲剧人生演绎喜剧角色,最终因患抑郁症而死,“喜剧之王”这一标题给读者
带来了内心的震撼与思考。
12.请你谈谈对“他肆无忌惮滑稽地哭着,台下肆无忌惮开心地笑着”这句话的理解。(6 分)
13.小说前面侧重写约翰台上的表演,后面侧重写约翰的幕后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7 题。(共 3 题,每题 3 分)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入太学,以程颐之友为师。与论经史大义,深奇重之。中绍圣
四年进士第,哲宗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
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得簿言
大喜,命置狱推治,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元官。政和
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
疾不仕。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门下侍
郎耿南仲言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
以病辞,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
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敌围益急,钦宗亟召安国,诏竟不达。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
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
“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安国所与游者,谢
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每来谒而去,必端
笏正立目送之。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
一百卷。
(节选自《宋史•胡安国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
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B.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
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C.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
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D.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
/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臣:御史台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这个部门里的官员常被称为“台臣”。
B.告:在古代是指官吏休假,此处的“在告”表示传主一直想向皇帝请假。
C.经筵: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在宋代正式制度化。
D.登对:登,本义是上车,引申为“进入”,因此“登对”就是指大臣上朝回答皇帝的询问。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安国学问深厚,多蒙长上关爱。他在太学读书时,师从大儒程颐的朋友,并受到老师的
器重;中进士时宋哲宗亲点第三,后来为官又多次得到宋钦宗的关照。
B.胡安国尽心王事,却遭无端陷害。他在湖南时,奉旨向朝廷推荐乡里的才俊之士,本出自一
片诚心,却由于权臣听信诬告,导致他被追究,莫名其妙地被免职。
C.胡安国屡被征召,但却无意仕宦。朝廷多次授他官职,他则屡辞不就;他早年出来做官都是为了奉养双亲,等到父亲去世后,他觉得纵然俸禄再多,也无用处。
D.胡安国道德高尚,备受他人敬重。他虽不愿为官,但仍为国分忧;有人把他和二程相提并
论,即便程门高徒见到他到访,个个都是谨执官礼、规规矩矩地迎送。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以病辞,非有向背也。”
(2)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2 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8-19 题。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阳景:太阳光。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
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
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偏远,又显人
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
变化的今昔之感。
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
19.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7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悲秋、病痛孤苦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
对句中,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 句 谚 语 说 : “ 只 要 功 夫 深 , 铁 杵 磨 成 针 。”《劝 学 》 中 表 达 了 类 似 意 思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3 题,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3 题。
李鸿章正是在固化的秩序里开始酝酿他的改革。然而他在事先已被祖先确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
所谓改革是完全 。即使他兴办机械局、矿务局、铁道局、电报局,直至 地创建了那支亚
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军队将领皆从英国留学归来,军事操练皆用英语,然而在这
位雄心勃勃的大臣面前,那个薄暮中的王朝就像一台过度破损的机器,早已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率。
只有它的礼制,还在按照千百年前的模样 地运作着,如总督签押房里那座古老的自鸣钟那样,
各个机件严丝合缝,准确无误,容不得一粒尘沙。正是在各种严格的 中,王朝神圣不可侵犯的
秩序精神得以维持,这使得王朝至少能在表面上看像点模样。
李鸿章像巧手的工匠一样富于敬业精神,他意识到了要改变些什么。( )技术上的进步已经
于事无补。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
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惺惺作态的更符合历史逻辑的官员们。对于一个道德底线已经彻底崩溃的
社会来说,对它进行局部修补,使它维持得久一点,对于大多数人反而是一种痛苦,倒不如摧其速
朽,使所有的灿烂与阴影都化成无尽的尘埃。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济于事 苦心孤诣 有条不紊 繁文缛节B.杯水车薪 苦心孤诣 慢条斯理 细枝末节
C.无济于事 处心积虑 慢条斯理 繁文缛节
D.杯水车薪 处心积虑 有条不紊 细枝末节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B.尽管从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中,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C.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D.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
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B.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
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C.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
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D.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
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材料二:宁儿:我的好儿子,你最近学习可好?爸爸我在前线为你担忧着,你要记住邹家的祖
训——勤奋读书。学有成就,做事要立志向上,竞争优胜。爸爸我是一个军人,战场就在眼前,如
果我不幸以身殉战,那是我作为军人的神圣天职。宁儿,我的好儿子,你要记住爸爸的话,国家兴
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的热血男儿,一定要担当起报销国家的大任。牵挂着你的爷爷,奶奶和全
家人,期盼着早日与你们团聚在一起。(抗日战争烈士邹绍孟写于 1938 年 3 月 11 日的“烽火家书”)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用于本校校刊“青春·修身”专栏投稿。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2019 级高一下学期 4 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课内基础知识
答案:1、D 2 A 3.B 4.D 5.D
二、课外知识拓展
答案: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张冠李戴,原文
第一段为“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
爱”;B 项,“转化为”“被替换”错,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中原故土怀想是并行不悖的,见原文第
三段;D 项,“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有了江南意识”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为“淝水之战也是江
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
南方文化土壤,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实”错,证明的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原移民文化。
8.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
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错,原文第四段为“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可宝
贵的战略时间”,带来的是“战略时间”。
9.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B 项,“各种”错误,扩大了范围。
原文说是“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
10.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 项,“增速更是 GDP 增速的两倍
多”在文中应该指的是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服务业”的增速“15.4%”。
11.B【解析】本题考査理解作品内容、分析鉴赏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刻画出了约翰对姑娘遭
遇的同情之心”解读错误,从全文来看,应是触动了约翰的自怜之心。
12.①约翰“肆无忌惮”是因为这是约翰内心痛苦情感的宣泄,他不愿再伪装自己,他要真正地
要做一回自己;②“滑稽”是因为约翰是“喜剧之王”,在舞台痛哭与他的身份极不协调,给观众造成了“滑稽”之感;③观众“肆无忌惮开心地笑着”,是因为他们无法对约翰的痛苦感同身受,在他
们心中・约輸只是一个“喜剧之王”,约翰越是痛苦地哭,他们越是觉得滑稽可笑。(每点 2 分,紧
扣情节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能力。分析重要语句含意要结合语境,所以首先要
在小说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要注意上下文中的提示性语言。注意分开回答。
13.①小说前面写约翰台上的表演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与后面写约翰幕后现实生活的凄凉形成了
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②小说中约翰在台上的表演与现实存在着巨大反差,有助于深入
刻画约翰人格上的复杂性。③小说前面写约翰台上的表演带给人们欢笑,后面写约翰的幕后现实生
活,有助于增强小说情节的戏剧性。(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分清前后内容对文章的主题、
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回答时要分层次。也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要举出文本里的例子。
14.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句意断句。“虽”表转折,其前断句,且前面“常
若痛切于其身”句意完整,排除 CD;“迄”解释为“到”,到什么时候呢?不完整,不能在“迄”
后就断句,应是“然自登第迄谢事”,排除 B,选 A 项。句子翻译为:胡安国看到中原沦陷,黎民涂
炭,就好像痛在自己身上。虽然多次以罪罢去,其爱君忧国之心反而更加坚定,每有君命,即置家
事于不顾。从登第到去世,四十年在官,而实际在位还不足六年。
15.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 项,“此处的'在告'表示传主一直想向皇帝
请假”有误,这里“在告”就是指的官员处在休假期。
16.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个个都是谨执官礼、规
规矩矩地迎送”分析有误,据原文“安国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可知,“迎送”有误,这
里是强调送别胡安国时规规矩矩、端端正正。
17.(1)胡安国屡次辞官,耿南仲又说胡安国有对皇上不忠的心思,钦宗说:“他是因为有病
而辞官,并没有背离我的意思。”
(2)胡安国神情严肃地说:“皇上也在重围之中,如今圣上号令发不出来,卿大夫遗憾的是想
要效忠却没有办法,我又怎能只惦记自己的儿子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不臣”,对皇帝不忠;“渠”,他;“向背”,偏义复词,偏“背”,背离。句子翻译为:胡安国屡次辞官,耿南仲又说胡安国有对皇上不忠的心思,钦
宗说:“他是因为有病而辞官,并没有背离我的意思。”
(2)“愀然”,神情严肃的样子;“不出”,发不出来;“恨”,遗憾。句子翻译为:胡安国神情
严肃地说:“皇上也在重围之中,如今圣上号令发不出来,卿大夫遗憾的是想要效忠却没有办法,
我又怎能只惦记自己的儿子呢?”
18.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C 项,“苦尽甘来”“悲喜变
化”错,两句中从“严霜结”到“白露晞”的物象变化,凸显了岁月的流逝,烘托了人物久役他乡
的悲苦心情,无所谓“心情的悲喜变化”。
19.寓情于景,鱼儿在渌水下自在潜游,鸟儿在高天上振翅翱翔,它们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这
幕景象中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喜爱与憧憬。反衬下文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
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他们命运的悲悯和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
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
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鱼儿安然
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
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
憧憬。
20.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每空 1 分,多字、漏字、错字均不给分)
21.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
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
题。“无济于事”和前文“完全”的搭配及语义搭配更合理。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
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处心积虑”为贬义词,不
合整个语境中表达的对李鸿章的同情。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乱。慢条斯理: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第三处为了强调帝国的礼制严密性,
用“有条不紊”更合理。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细枝末
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最后一个“繁文缛节”比“细枝末节”更合适说礼
制。
22.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D 项,前后句子是转折关系,用“然而”;“抵消”
更偏重于两者互相作用,而此处则侧重于社会惯性对个人努力的挤压,用“消解”。
23.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C 项,前一处“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
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是“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的结果而非原因。后一处“所有
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与“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前后照应,与“官员”无法实现内容上的
照应。
四、写作提示
评分标准:
依据高考阅卷评分规则。
材料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共分两则,一则是《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教导弟子的话,意思是:孩子
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
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第二则是抗日战争烈士邹绍孟写于 1938 年 3 月 11 日的“烽火家书”中,邹绍孟教导儿子宁儿
的信,其中有邹家的祖训:勤奋读书,学有成就,做事要立志向上,竟争优胜;也有自己为儿子以身
作则,教导儿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任务解析:
作文的要求是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体现你的认
识与思考,用于本校校刊“青春·修身”专栏投稿。由此不难看出本次作文的两个关键词“青春”
“修身”,这是要引导青年人思考如何修身,考生只要围绕两个关键词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参考立意:
1、青年要明德修身,才不负青春韶华2、修养身心,扛起青春的责任;
3、修身,青春的底色;
4、孝悌、诚信、爱国,是我辈青春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