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35024

大小:2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武昌区 2020 届高三年级四月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 10 页,22 小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土之妙,说表现为各类文化丰富多彩,也意味着每 一种文化要不断创新发展。文化创新不同于熊彼特意义上的科技变革的迭代“破坏”,也不会是一个创新代 替或贬抑另一个创新。每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创新都是一次人类创造力的礼赞和丰富。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 新。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励精图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硬实力”大国强国,但文化意义上的“软 实力”尚不足以匹配这样的国际性大国强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亟待更加自信而有活力的文化价值支撑, 需要不断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需要凝聚全球华人的价值共识,需要参与国际文明对话,需 要为全人类贡献文艺创造力。文化创新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传承的担当。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基本价值、生活方式及发展模式感 同身受的热爱与关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创新。文艺创作上所谓“民族即世界”的共识背景就是上述 理念的形象表述。中国的文艺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接续文脉,树立中国文艺精神,以中国几千年积淀的 智慧与情怀,讲好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故事。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实践的自觉。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是特定人类共同体长期生活的沿袭积淀。曾 经的文明盛绩固然是令人向往和骄傲的文化记忆,但文化从来都应该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着的。文化创新 其实就是对于不断发生着的文化实践的尊重和提炼,文化的创新从来都是那些具有深厚生活体味同时又能 敏感地感知社会生活变化并加以艺术化处理的人们的成就。中国正在经历着独特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 的文化发展呈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多种思潮的激荡融合态势。深入其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审视、分析并表现这种奇特的文化景观,就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最有意义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要有多元融合的包容。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厚道包 容是化解文明冲突、促进社会融合、激发文艺繁荣的关键。历史上每一个多元文明融汇的时代都是文艺创 造的高峰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此,唐宋时期如此,元明时期如此,晚清民国时期 亦如此。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型时期,一方面要有充分的 文化自信与民族定力,另一方面也要有欣赏并拥抱多样性文化的大国气度。中国文艺的繁荣,既需要中国 的文艺工作者的耕耘努力,也需要敞开怀抱吸纳一切热爱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实践的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文 化内容的创新。比如,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际电影工作者参与到了中国电影的制作中, 在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程度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电影的创造力。 不失自我,不拘一格,在全球化体系中,中华文化定当别开生面,促进人类多样性文化生态繁荣兴盛。 (摘编自魏鹏举《文化创新的本质是自信而多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文化创新,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感同身受的热爱与关切之上。 B. 文化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不断提炼文化理论来实现的。 C. 中国每个朝代的多元文明融汇,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D. 中国正处在重要转型时期,文化创新应依靠本国文艺工作者而非国际人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运用类比,指出人类文化要不断创新发展,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 B. 文章论证着眼于当下形势的分析,时代感较强,同时兼顾历史经验的总结。 C. 文章主体部分从担当、自觉、包容等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创新应有的做法。 D. 文章关于电影市场的事例,论证了国际人士能增强中国电影创造力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种文化都需要创新发展,这是出于人类延续精神血脉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B. 要想使中华文化延续下去并提升其软实力,当前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薪火相传。 C. 文艺工作者有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了中国文艺精神,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D. 文化创新要有多元融合的包容,但并不是对世界多样的文化,我们都要全盘接纳。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 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 项,根据第三段“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基本价值、生活方式及发展模式感同身受的热爱与 关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创新。”可以判定出选项与原句句意一致,正确。 B 项,“主要是通过不断提炼文化理论来实现的”错误。根据第四段“文化创新其实就是对于不断发生着 的文化实践的尊重和提炼,文化的创新从采都是那些具有深厚生活体味同时又能敏感地感知社会生活变化 并加以艺术化处理的人们的成就。”应该是对于不断发生着的文化实践的尊重和提炼。是“文化实践”而 不是“文化理论”。 C 项,“每个朝代的多元文明融汇,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错误。根据原文“历史上 每一个多元文明融汇的时代都是文艺创造的高峰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此,唐宋时 期如此,元明时期如此,晚清民国时期亦如此。”原文是在说每一个多元文明融汇的时代,这种时代是文 艺创造的高峰期。当并不是指每个朝代都是这样的,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创造出灿烂文化的。 D 项,“文化创新应依靠本国文艺工作者而非国际人士”错误。根据原文“中国文艺的繁荣,既需要中国 的文艺工作者的耕耘努力,也需要敞开怀抱吸纳一切热爱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实践的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文 化内容的创新。”可知,也需要“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文化内容的创新”。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 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 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 D 项,“论证了国际人士能增强中国电影创造力的观点”错误。根据原文,是在论证“中国文艺的繁荣, 既需要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的耕耘努力,也需要敞开怀抱吸纳一切热爱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实践的国际人士 投身中国文化内容的创新。”这句话后紧跟着举例电影市场的事例,所以说应该是论证事例前的观点。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 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指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 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当前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薪火相传”错误。根据文章第二段相关语句“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 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可知,除了薪火相传,还需要文化创新。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素质教 育的定义是: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国民素质。但是,长期 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并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而是把提高考试分数作 为首要目的。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劳动实践、适应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甚至 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材料二: 图 1 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男女生身体形态分布图(%) 图 2 全国城乡四年级和八年级视力状况分布图(%) 图 3 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分布图(%)图 4 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锻炼习惯城乡分布图(%) ——摘自《2018 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 材料三: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 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的责任,目前已有 24 个省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应该明确,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 努力,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被视为过重的学业负担。要 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 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因此,不能 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的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 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 减负还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教育部要求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指导, 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 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要进一步帮助家长 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 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 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 综合素质,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 ——摘选自 2019 年 11 月 15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而“应试教育”则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不利于培养 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B. 《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反映出的问题与我国长期盛行的“应试教育”有关联,应试教育片面地把 提高分数作为学习首要目的而忽略提高身体素质。 C. 我国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切实减除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积极开展体育锻炼,还学生充足的睡眠,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D.针对中小学“减负”,各级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负实施方案,其中《中小学减负措施》是第一个 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文件。 5.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全国抽样调查看,中国学生体型超标情况严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超越正常值的比例均超 过 20%。 B. 针对我国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视力状况普遍不如低年级学生,城市学生不如农村 学生。 C. 从睡眠时间分布图看,全国八年级学生中有一半睡眠时间不足 8 小时,且呈现越往高年级越睡眠不足的 趋势。 D. 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八年级相对四年级有锻炼习惯学生的比例均呈递减趋势,农村学生尤其缺乏锻炼习 惯。 6. 针对中小学“减负”这一热点话题,结合三则材料,请阐述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实现“科学减 负”。 【答案】4. C 5. A 6. ①从学生角度,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承担合理、适度的学习“负担”,实现全面发展。 ②从学校角度,优化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③从校外培训机构 角度,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④从家长角度,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⑤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树立科学政绩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 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 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 项,不是“减除小学生学习负担”,而是减除“不必 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是不能减除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 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 项,“中国学生体 型超标情况严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超越正常值的比例均超过 20%”错,从文中可见,四年级身体形态超越正常值的比例为 18.8%,未超过 20%。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针对中小学‘减负’这一热点话题,结合三则材料,请阐述从哪些方面入手 采取措施,实现‘科学减负’”,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由 材料二的图表可以看出:从学生角度,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承担合理、适度的学习“负 担”,实现全面发展。由“教育部要求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 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 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可见:从学校角度,优化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 育”方针。由“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 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可见:从校外培训机构角度,完善“黑白名单” 制度,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由“要进一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 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可见:从家长角度,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帮助孩 子设定人生目标。由“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 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可见: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树立科学政绩观,深化教育 体制改革。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 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 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 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 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 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 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入海 叶 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 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2019 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 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 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 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 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 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 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 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 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 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 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 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 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 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 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 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 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 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 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 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 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 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 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 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 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 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 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 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 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 2019 年 12 月 14 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壮观景象的向往, 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运用 肖像描写突显人物的虔诚。 C. 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和。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 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 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用词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表述,意味着作者 的情感在一步步深化。 8. 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 9. 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 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7. D 8. ①交待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②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③突出文章的核心内 容,即写黄河投人海并终于化作海,形象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9. 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 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主旨是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 热爱。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 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 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错,根据原文“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 往……”可知,文章开头的“它”指代黄河入海的“那一情景”,不是指代黄河。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标题的作用。文学作品的标题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阅读的效果,能够 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赏析标题往往是赏析标题中词语的使用艺术和恰当使用的修辞, 赏析标题中饱含的作者的种种情感。赏析标题时,一般先看标题的本义,包括词语的含义,是否点明写作 的对象,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旨,等等;再看标题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最后思考标题的深层含义。深层 含义包括:题目的结构、用到的修辞手法、与主旨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等。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 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 族精神,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 精神的赞美之情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所以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题目“黄河入海”巧妙的暗示了 文章的主旨,同时也交代了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从行文结构上分析,“黄河入海”的内容在文章 中反复出现,如第 1、4、5、7、9 等段落,均有出现,可以得知题目作为文章线索。答题时,综合这几点 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主旨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散文的主旨,即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意思,是作者要告诉读者 的最主要的信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我们概括散文的主旨,就是在理清结构、把握思路 的基础上对全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做总体的把握,包括分析作者对某件事情的感悟、观点态度、情感倾 向等。本题问我们本篇文章可以放入哪个栏目,这是一道开放型题。在解答前,我们首先要弄懂本篇文章 的主旨,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 观,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 博大精深,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然后要对两个栏目进行理解。“神州揽胜”顾名思义就是展示祖国各地风采,向社会大众展示华夏文明、文化遗产、民族风 情、旅游名胜、生态环境、地方特产,城市变迁、时代名人,以及现实生活中可以大书特书的时代现象。 如果选择入选此栏目,我们可以说: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 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所以 可以入选“神州揽胜”栏目。“文明探源”顾名思义就是探寻文明的起源。如果入选此栏目,我们可以说: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主旨是展示以黄 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在解答时二选其一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 起为治书侍御史,固让弗许,当朝正色,为百僚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 容容而已。”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 才。伏见诏书,以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如谓优老尚年,自可 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竞免。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又见上 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 尔心。”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 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右仆射杨素当途 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 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 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 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是岁,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 肃然,莫不震惧。,彧尝得《治道集》十卷,送于蜀王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 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 恶不食而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徒敦煌。杨素卒后,乃 自申理,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而自称危笃 /谅怒/囚之/ B. 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而自称危笃 /谅怒/囚之/ C. 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而自称危笃/谅怒/囚之/ D. 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而自称危笃 /谅怒/囚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文中指隋文帝夺取后周的政权。 B. 侍郎,本为宫廷近侍,后来一般用来称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正职。 C. 持节,古代官员彧使臣外出时持有皇帝授予的节杖,以之为凭证,并且显示权威。 D. 配戍,古代的刑罚。配指发配,即流放到某地;戍指戍守,指作为兵士戍守该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彧刚强正直,深受皇帝赞赏。他在朝廷上堂堂正正,正直敢言,高祖对此深表赞许,说他是“国之 宝”,还因其家贫下诏给他建造住宅。 B. 柳彧公忠体国,所做多矫时弊。隋朝初年风俗不良,柳彧竭力矫正,如他发现正月十五百姓的活动十分 浪费钱财,就请求皇帝予以禁绝。 C. 柳彧自尊自爱,不肯阿附权贵。右仆射杨素位高权重,为百官所畏,但柳彧奉旨审问他时却公事公办, 毫无巴结之意,遭到杨素记恨。 D. 柳彧治政有方,斥逐贪官庸吏。他奏请皇帝罢免了以和干子为代表的一批不通治政的武职刺史;巡视河 北时,奏免了贪官庸吏二百余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为治书侍御史,固让弗许,当朝正色,为百僚所敬惮。 (2)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被起用担任治书侍御史,他坚决辞让,皇上不同意。他在朝廷上容色声正,被百官敬畏。(2)等到杨 秀获罪,杨素上奏说柳域以内臣身分结交诸侯,柳域被除名为民。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 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第三处,如果在“彧”前断开,则是柳彧将要与汉王谅计事,与文义恰恰相反,由此排除B、D 两项。第七 处,如果在“不食”前断开,则语义是“不吃饭,而自称病重”。而实际上,“中恶”与“不食”都是自称 危笃的原因,两者是并列关系,不宜分开,所以应该在“不食”后断开,由此排除 A、D 两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B 项,“后来一般用来称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正职”中的“正职”错误。侍郎是副职,正 职是尚书。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D 项,“他奏请皇帝罢免了以和干子为代表的一批不通治政的武职刺史”错误。文中没有提到罢免其他武 职刺史。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 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起:被起用;为:担任;固:坚持;让:辞让;弗许:不同意;为百僚所敬惮:被百官敬畏。被动句: 为……所。 (2)及:等到;得罪:获罪;奏:上奏;交通:结交,古今异义。 【点睛】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柳彧小时爱学习,读了不少经书史书。隋高祖受禅后,柳彧累有升迁, 到当尚书虞部侍郎,因遭母丧而离职。不久,让他重新任职,当屯田侍郎。他坚持辞让,但皇上不同意。 在朝廷上容色严正,很为百官敬畏。皇上嘉奖他的正直,对柳彧说:“大丈夫应当立名于世,不要庸庸碌碌 而已。”那时,刺史多由武将担任,一般都不称职。柳彧上表说:“如今天下太平,四海安宁,治理百姓,应 任用这方面的人才。我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 和干子弯弓骑马,是其所长;治理百姓,不是 他所能理解的。如说是优待老臣,崇尚长者,自可多赐金帛;如让当州郡长官,所带来的损失就很大了。 皇上认为很好,和干子最后被免除刺史之职。 隋朝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柳彧多有矫正。柳彧又见高 祖勤于听政,百官奏请,多有烦杂琐碎之事,因此上奏疏劝谏,皇上看了奏章,很赞赏他。后因忤逆圣旨,被免职。不久,又让他出来管事,因此对柳彧说:“不要改变你的心志。”因他家里穷,令有关部门为他修筑 住房。皇上说:“柳彧是正直人士,是国家的宝贵人才。”他就是这样的被看重。右仆射杨素当权显贵,百官 都怕他,没有敢违逆他的。杨素曾因出了点问题,皇上下令把他送到南台处置。杨素依仗自己官高爵大, 坐在柳彧的床上。柳彧从外面进来,见杨素这样,就在台阶下面拿着笏,整整衣冠,对杨素说:“奉圣旨给 你治罪。”杨素马上下床。柳彧据案而坐,让杨素站在庭下,审问他的一些事情。杨素因此怀恨在心。但柳 彧当时正为皇上所信任,所以杨素无法中伤他。柳彧见近代以来,都市的百姓们每到正月十五日,都要作 各种游戏,互相夸耀比赛,以至于浪费了财力,于是上奏,请求禁止。这一年,柳彧持节巡视黄河以北的 五十二个州,上奏朝廷后,免除了那些贪污的、不称职的官吏两百多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柳彧曾得 到博陵人李文博所写的《治道集》十卷,柳彧把书送给杨秀,杨秀又赐给他奴婢十口。杨秀得罪被废后, 杨素上奏说柳彧以朝中大臣身份交结诸侯,结果柳彧被除名为民,发配到怀远镇戍边。他走到高阳时,有 诏书调他回京。他回走到晋阳,碰上汉王杨谅造反,汉王派人召他,将与他商议事情。柳彧被汉王使者逼 迫,柳彧估计无法躲过这一灾难,于是诈称中风了,不吃东西,还自称快死了。杨谅发怒,囚禁了他。杨 谅失败后,杨素上奏说柳彧心怀两端,以等候事情的变化,其形迹虽未谋反,但其心与反叛无异。柳彧因 此被流放到敦煌。杨素死后,柳彧才自己申辩情由。有诏调他回京师,他死在回京的半路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完成下面小题。 悼杨铨① 鲁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②哭健儿。 ①杨铨:鲁迅友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起人之一,因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1933 年 6 月 18 日终被国 民政府特务暗杀。②斯民:此民,指人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悼念亡友,较少涉及被悼念者身世品学,主要抒发诗人不局限于友谊的深情哀思。 B. 诗的前两句欲抑先扬,写暮年诗人面对人事枯荣已经处之淡然,豪情锐气大不如从前。 C. 第三句融情于景,写诗人痛失战友挥洒如江南梅雨之泪,“何期”二字道尽无限沉痛。 D. 最后一句照应前文紧扣诗题,表明悼亡乃革命之常事,揭露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的残酷。 15. 悼亡的主要目的是纪念,虽然本诗没有直接叙写“健儿”身上的英雄气概,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读出“健 儿”身上丰富的精神内涵,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概括其精神内涵。 【答案】14. B 15. ①富有豪情,雄心壮志。作者首句提到“岂有豪情似旧时”,说到现在已经因为残酷 的现实冲淡了当时的豪情,从反向证明了杨铨壮志满怀,豪情未曾褪去。②爱国忧民,心系革命。文中既提到“又为斯民哭健儿”,说明不仅是因为个人情谊而哭,更是为广大人民痛失“健儿”而悲。而杨铨又为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起人之一,他是为民请命的英雄,印证了其爱国之情。③视死如归,矢志不渝。“又” 体现了当时政府的专制统治,说明革命者屡遭镇压,但在此情况下杨铨并未退缩。且“健儿”本有“勇者、 斗士”之义,更加说明杨铨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项,“诗的前两句欲抑先扬”错,诗的前两句应为欲扬先抑。作者为了体现出自己的豪情被黑暗的统治 压抑,故言“花开花落两由之”,此处运用反语实则作者豪情依然。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的形象是诗歌中常考的题型,形象也是诗人 表达感情的切入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悼杨铨》这首诗作于 1933 年 6 月 21 日。杨铨与鲁迅 同为上海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铨虽是国民党员,但他反对国民政府的法西斯统治,1933 年 6 月 18 日 被国民政府特务组织暗杀于上海,6 月 20 日在万国殡仪馆大殓。当时,盛传鲁迅也被列入黑名单,友人许 寿裳劝他注意安全,不要参加杨铨的葬仪,但鲁迅毅然前往,并且不带家门的钥匙,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决 心。送殓归来,便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前两句作辅垫、反衬,后两句笔锋陡转,石破天惊。全诗跌宕起伏, 一咏三叹,极富感染力。具体来说:诗的前两句乍看起来和悼念挚友似无关联,全然是在写自己的感受; 而就情绪的格调来看,仿佛还不免有些压抑和低回。“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说明诗人近 时的心境不如过去亢奋,已经被压抑到低沉、麻木的境地,甚至连花开花落、人事荣枯也激不起心中的一 点微波和涟漪了。这显然是反语,是极言压迫已经超出了可以负荷的程度;只好听之任之。他的“豪情” 之所以锐减完全是因为压迫无比惨烈、社会极其黑暗的缘故。而这一点也正好说明了杨铨的豪情和雄心壮 志。从艺术的表现角度来讲,前两句感情低回,似现木然,则是一种蓄势待发、欲扬先抑的手法。作为革 命家的鲁迅,他决不会对时势的变化、斗争的起伏、革命的成败以及革命者的生死置之度外,漠不关心的。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笔锋突然一转,豪情再度昂奋,更加焕发。既可以看到其爱国忧民, 心系革命的热情。同时蓄势待发的感情,冲破了前所罕见的大黑暗迸发了出来,在这江南大雨之日,作者 也涕泪滂沱地哭吊这位人民的健儿。末二句即融景入情,表达了作者沉痛真挚的感情。一个“又”字,既 说明了暗杀革命者的事件的不断上演,反映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严酷。又说明了前两句所表达到的“麻木” 【心情的原因,前后照应。同时也表现了“健儿们”的视死如归,矢志不渝。诗的前后各半部分表现的感情, 先抑后扬,又以当前景,融入当时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解答时结合以上内容组织答案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 启示人们应目光长远,放眼大局。 (2)虽然列子能够“御风而行”,而且“泠然善也”,但庄子并不认为他达到了真正的逍遥,庄子这样说的依 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 _______,_____”表达不取不义之财的意思,倡导一尘不 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 【答案】 (1). 不畏浮云遮望眼 (2). 自缘身在最高层 (3). 此虽免乎行 (4). 犹有所待者也 (5). 苟非吾之所有 (6). 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 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 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 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 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 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畏、自、缘、犹、莫。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的澳门,天气不冷,但海边的大风,___________了云,天上仅剩下蓝。近处起伏的海面,阳光跃 动,好像碎金;有那么一段时间,风渐息,远处平静的海面,( ① )。海燕、海鸥在海面飞翔, ___________。 友谊大桥上又是另一番风景。海更加壮阔,天更加辽远,海岸上是一座座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 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的疏疏朗朗的建筑。海中的澳门观光塔,优雅别致,直刺蓝天。从桥上遥遥望去, 还能看到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千里烟波,雾霭沉沉,大桥如一条雄健、伟岸 的长龙,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 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是大三巴牌坊,它中西合璧,( ② ),这两种美,一种细腻柔婉,一种 巍峨壮观。它历经四百多年沧桑,___________了澳门曲曲折折的回归历史。此时,阳光愈发热烈,冬季的 气息荡然无存。大三巴牌坊前人潮涌动,摩肩接踵。___________的人们是对历史和文明的敬重。我站在台 的阶上,仰视着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像——飞翔的白鸽、灿烂的太阳、美轮美奂的星辰……澳门,因为厚重、 包容,所以繁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驱散 悠然自得 见证 纷至沓来 B. 驱散 泰然自若 目睹 熙来攘往 C. 驱除 悠然自得 目睹 纷至沓来 D. 驱除 泰然自若 见证 熙来攘往 18.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还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 A. 海岸上一座座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的建筑,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疏疏朗朗。 B. 海岸上的一座座建筑,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疏疏朗朗,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 C. 海岸上的一座座建筑,或中或洋,疏疏朗朗,被阳光镀上了金和银,或伟岸或秀丽。 D. 海岸上一座座疏疏朗朗、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的建筑,被阳光镀上了金和银。 19.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答案】17. A 18. B 19. ①阳光平铺,宛如金毯②体现出东西方艺术交融之美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 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驱散,赶走,使散开;驱除,赶走,除掉。根据语境,应该是风驱散了云,使云层散开,故选“驱 散”。 第二处: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一般指在危险的情况下。根据 语境,此处写海鸥在海面上悠闲的样子,并未涉及危险的状态,故选“悠然自得”。 第三处:见证,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目睹,亲眼看到。根据语境,此处写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和澳门曲曲 折折的回归历史,应该是大三巴牌坊见证了历史。 第四处: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煕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根据语境,这里 写来观看大三巴牌坊的人群,以及牌坊前热闹的场景,故选“纷至沓来”。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 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中,本题中,主要从句式、 音韵节奏和句意表达方面考虑。B 项多用短句,与文段的风格致。“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放在一起, 句式整齐;“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疏疏朗朗,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先短后长,有节奏美,音韵和 谐。其余选项不具备或不全具备这些特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语句补写通常补写三种类型的句子:总括 句、展开句、总结句。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本题中, 第一处,根据前文,“远处平静的海面”“海燕、海鸥在海面飞行”可知,这一出应该填写关于海面的描 写。再结合前文“阳光”“风渐息”可以表示此时的海绵洒满了阳光,十分平静。因此可以填“阳光平铺, 宛如金毯”,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时海面的状态。 第二处,结合前文“中西合璧”和后文“这两种美”可知,这一处应该填“澳门融合了中西方的两种美。 20.为庆祝澳门回归 20 周年,兴华中学与联谊学校澳门的培正中学开展了交流活动,校学生会为培正中学写 了一封贺信,贺信的主体部分有多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得体,准确,流 畅。。 贺信 培正中学: 回望过去,辉煌廿载;放眼未来,精彩可期。岁月历经洗礼,今天的澳门已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值 此澳门回归祖国 20 周年,我谨代表校学生会向你校送上真挚的祝福,也愿我们两校能够永结连理,友谊之 树常青。 兴华中学学生会 2019 年 12 月 20 日 【答案】①“历经”放在“岁月”前;②在“周年”之后添加“之际”;③“我谨代表校学生会”改为“我 校学生会”;④“你校”改为“贵校”;⑤“永结连理”改为“携手共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校学生会为 培正中学写了一封贺信,贺信的主体部分有多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作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 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 此类题要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组织语言进行回答。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得体就是用语要注意对象,要注意与受话人的关系,是语言实际 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有辈别之分、有求人和助人之分等.不同的关系, 用语就不尽相同。用语要注意场合,尤其是具有共同特点又有所不同的场合。本题中,“岁月经历洗礼” 不恰当,结合上文,应该是澳门经过岁月的洗礼。故将“岁月”放置“经历”之后。“值此澳门回归祖国20 周年”不恰当,“值此……之际”为固定搭配,不能删除“之际”。“我谨代表校学生”中“校学生会”指 代不明,故改为“我校学生会”。“你校”使用不当,此处应该用敬辞,改为“贵校”。“永结连理”使用 不当,它特此结为夫妻,此处用于两个学校学生会之间不合适,故改为“携手共进”。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 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 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 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 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 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 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 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面这段文字中的结论是从哪三个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超过 15 个字。 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 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 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 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中国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确凿有力的。 【答案】国际法则(或“先占原则”)/相关资料(或“纳入版图”)/行使主权(或“有效统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 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 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 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题共 4 句话,其中第 4 句是结论句,前三句分别从三个 角度分析。首先逐句筛选关键句:根据第 1 句筛选出“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根据第2 句筛选 出“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根据第3 句筛选出“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 有效统治”。然后据此找出关键词即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的材料一 2019 年 10 月 18 日,武汉军运会开幕式当天迎来 5 万多名观众和 1 万多名演职人员,数万人现场早中 晚餐之后,自觉把垃圾装袋带走,或投入场外的 600 个垃圾桶中,现场丝毫不乱。武汉人的文明素质得到 了网友的普遍赞誉。 材料二 “就是不戴!”2020 年 2 月 18 日网上热传的一段视频显示,在武汉市一些公共场合,有人不戴口罩上 街,被善意提醒后却如此作答。此外,摘下口罩抽烟、随地吐痰等行为也时有发生。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 关键阶段,一些人无视规定,“放飞”自我,确实令人费解。 文明素养的提升是社会现代化的刚性需求,阅读完上述材料,你对武汉市市民的文明与不文明现象有 怎样的思考?你认为武汉市市民文明素养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有何关系?请你以武汉市一名普通 公民的身份向全市市民发一份公开倡议书,表达你对上述问题思考的成果,以期促进人们对于文明素养的 思考和认知,或许对当前疫情防控有所裨益。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做文明市民的倡议书 各位市民: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疫情牵动国人的心,在我市肺炎病例引起担忧的同时,也要关注 肆虐的疾病如何防控,也应注意疾病的由来,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从源头上遏制病毒。但最近我们城市 在应对疫情的关键阶段,却频繁出现不文明的现象,妨碍防控疫情工作的开展。据此我发出以下倡议: 第一、面对最严的疫情防控举措,要有敬畏和自爱。生命重于泰山。戴口罩是必需,更是刚需。不戴 口罩上街、摘下口罩抽烟、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是对生命的极端不负责,害已又损人。我们要保护自 己生命、保护家人安全、保护整个城市市民的安全,市民的文明素养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密切相 关。正如领导人所言:“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面对疫情形势严峻,要有一份担当和责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封一座城,护一 国人。处在疫情中心的武汉市民要时刻提高警惕,注意防护细节,要认识到每一位市民都是战士,都有责 任,都要担当。病毒传播无处不在,传染风险时刻相随,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从 点滴小事做起,遵纪守法,展现公民良好形象。我们要增强规矩意识、规则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素养。 我们要增强社会公德意识,遵守道德和法律,做负责任的公民。 第三、面对一线战疫人员,要有感恩和自律。顾全大局,严格自律,不任性不随意。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将会影响全市疫情防控大局,会让战斗在一线的战疫人员劳动成果付诸东流。要主动约束自己,主动 配合社区工作者、警察、志愿者,以实际行动报答最美逆行者,报答全国各地人民的驰援,报答党和国家 对武汉市疫情防控的高度重视。 第四、面对身边不文明现象,要有防范和监督。做好自己的同时,“防人之心不可无”,要互相监督, 相互约束,勇于对身边不文明现象加以说服劝导,批评教育;对少数顽固不化分子,要敢于斗争,要勇于 揭发举报。不文明的现象可能制造疫情扩散的风险,对每一位市民都存在危险。监督他人也就是在保护自 己。 第五、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反思和自省。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不戴口 罩上街、摘下口罩抽烟、随地吐痰只是一方面,还有冲关撞卡、辱骂,甚至出手殴打工作人员的,网上造 谣传谣的,少数官员不作为的,哄抬物价发国难财的,吃野味自食苦果的……每一次灾难都是对人性的检 验,不文明的现象都会暴露无遗。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高文明素养的市民来支撑。每一位市民都要反思自 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疫情为契机,加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武汉市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 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第六、面对英雄之城,我们要有自豪和自信。坚信必将取得战疫 最后胜利。钟南山院士说:“武汉 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国家领导人说:“武汉胜,湖北胜!湖北胜,全国胜!”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 心;作为一名武汉市民,在关键时刻不能给武汉丢脸,不能让武汉市声誉受损。英雄之城,也是文明之城, 武汉军运会就是见证。武汉市民文明素养整体上是好的,少数不文明的市民要在这次疫情中学会成长,修 身律己,做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 这一次武汉的“战争”,我们也会像打败“非典”一样取得胜利,但这场战争建立在惶惶人心和无数人 命之上,早已不能以输赢来论。我们不要等到出现超级病毒后,再后悔无知,不要等到付出惨痛代价再后 悔愚昧。希望大家从现在做起,做一名文明的武汉市民。 武汉市一普通市民 2020 年 2 月 19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新材料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指令, 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审题难度大、远离现实生活、容易套题等问题。本题是新材料+情境化+任务驱动 型,材料是武汉市民两次社会事件中文明素养的鲜明对比,材料一:武汉军运会开幕式上,武汉市民的文明 素质得到了网友的普遍赞誉。材料二:疫情防控期间,存在少数武汉市民不戴口罩上街、摘下口罩抽烟、 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 [审题] 这两则材料的关联之处是:①地点上。同是武汉市,全国疫情中心,世界关注焦点;②时间节点上,军运 的会和疫情封城,从 2019 年下半年到 2020 年初,武汉市成为全国、全世界关注的重点城市,时间上有连续 性,材料是新材料;③话题上,围绕“市民的文明素养”展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作文题目情境化中 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情境化由校园生活转向社会生活,转向一座城市的市民生活。倡议书的文体要求是 情境化的具体体现。倡议书是在社会上一定的场所张贴, 或在新闻媒体上发布。写作视野一定要面向全市。 如果考生以“居家小我”的心态来写,那么倡议书格局就不大,站位也不高,最终必然影响习作评分。材 料给我们的引导语:“文明素养的提升是社会现代化的刚性需求”。这一导语引导考生把握这几个内容:① 话题核心是公民的“文明素养”;②这一话题要放到“社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来谈;③理解“刚性需求”, 所谓“刚性”,就是不可或缺的需求,强调了公民的文明素养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如果公 民的文明素养水平低,那么这个社会纵使物质再现代化,科技再发达,还是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社会。现代 化意味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现代化”。任务要求具体有四点:①你对武汉市市民的文明与不文明 现象有怎样的思考?②你认为武汉市市民文明素养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有何关系?③请表达你对 上述问题思考的成果。④以期促进人们对于文明素养的思考和认知,或许对当前疫情防控有所裨益。这四 点就是考生写倡议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圈定了写作方向和主体内容。全文的重点就是要考生围绕“文明 素养与社会现代化”的话题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就材料内容,让考生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认识,乃至提出自 己的建议,这是情境化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套路”,此题亦不例外。本次习作的任务就是要完成①② 两个问题的回答,注意有两个问题。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是考生的“思考的成果”,也就是倡议书的重点核心。 简言之:①②是问题,③是回答问题,表达思考,发出倡议,④是写作目的。 [立意] 疫情当下,呼唤每一位市民表现出高度的文明素养,共同取得战疫的胜利。这是总立意,也就是倡议书要 表达的核心观点。文明素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其分类有很多,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古代 文明、现代文明,还有生态文明,公民的文明素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次习作是从军运会、疫情防控这两件社会事件中,取出一个“公民的文明素养” 话题,就近点说与当前疫情防控密切相关,就远点说与城市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密切相关。“武汉市市民 的文明与不文明现象”“武汉市市民文明素养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有何关系”这两点是倡议的主 要思考内容。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和习作倡议对象、倡议地或背景,不能泛泛谈论文明素养这一话题。 [构思] 1.由倡议书的格式要求,整体拟好写作提纲。从全国各地 3 月份联考试题来看,倡议书写作成为了热点文体 之一。倡议是一种应用文体,高三考生一定要熟悉其固定的写作格式,考试中,文体特征,格式要求是作 为评分的标准之一。达不到格式要求就要扣分,考生这种非智力因素丢分是不应该的。就本次习作而言, 倡议的构思有:标题,称呼语(倡议对象) ,倡议背景和倡议目的(开头一个段落),倡议内容(分三个主 体段为宜,并列式观点表达最佳),结尾(发出呼吁),落款(署名+日期)。构思主体:向谁倡议?为什么倡议?倡议大家怎样去做? 2.倡议的重点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考。说到这一点,就说到关键地方了。我们要向广大市民倡议一些什么内 容呢?审题、立意和构思都可以通过技术进行处理,考生也能很快掌握:但是对核心话题的认识与思考是 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获取的。往深处说,这就是作文的看点,也是考生的能力点。倡议的目的是要 全体市民表现出文明素养,共渡难关,共克时艰,赢得这场全民战疫。本篇文章即从材料立意入手分析, 提出倡议的缘由,即“不文明现象影响抗疫”,然后从敬畏生命、责任担当、感恩自律、防范监督、反省自 省、自豪自信六个方面发出倡议,层层讲解不文明行为的危害,引起市民强烈共鸣,最后呼吁大家“做文 明市民”,格式得当,内容精当,有感染力。 [写作素材] 1.“浚哲文明,温恭允塞。”——《尚书·舜典》 2.“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孔颖 3.一个时代的文明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肥料。——康诺利 4.文明的真正验证不是人口统计数字,不是城市规模,也不是农作物的产量,而是一个国家能造就出怎样的 人。——爱默生 5.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幸田露伴 6.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7.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 一、有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抢眼的题目。这个 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 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以是 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 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 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要分点,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 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 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 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 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啰嗦,应如一部乐曲演 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